51范文网

散文忆儿时的端午 生活随笔儿时的端午节(精选5篇)

时间:2023-10-13 22:07:12 作者:LZ文人 散文忆儿时的端午 生活随笔儿时的端午节(精选5篇)

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坚强地站起来。平静地面对困难,勇敢地面对挑战。随着励志总结的不断涌现,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对自己有益的知识。

生活随笔儿时的端午节

儿时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似乎从没有过“暖冬”的感觉,也从没听说过“暖冬”这个词。当呼呼的北风一阵阵掠过地面,当孩子们翘首盼望着入冬第一场雪花纷飞的美景时,大人们却在发愁一家人该如何度过又一个寒冬。

随着蚕豆、油菜和冬小麦播种完毕,冬天愈来愈近了,家家户户首先要准备过冬的食物和蔬菜。重要的是赶紧把谷砻成米,装入用稻草做成的米囤,然后盖严实,让白米成为“冬霜米”。这样的米虽粗糙,但涨性好,出饭率高。冬闲时节反正不下田干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地里的番薯掘出来,收藏好,过冬时五谷杂粮也是少不了的。再把大头菜、青菜割下来,腌制好,整个冬天的蔬菜就不用担心了。条件好些的人家,腌上几条鱼,酱上一块猪肉,整个冬天也就有鱼有肉了。

最操心的要数家里的女人了,她们要把一家人越冬的被褥、棉衣、棉裤、棉鞋准备好。脏了的被褥要拆洗,破了的棉衣裤要缝补,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暴晒,直到把棉絮的芳香味晒出来。孩子们正长个子,去年还穿着合身的衣裤和鞋子,眼看着穿不上了,家境好的再做新的,新年本该人人都穿新衣服的。而家境差的只能把衣袖、裤管接上一截凑合着穿。我家不仅小孩多、家境差,继母待我又不好,我几乎没有穿过新棉衣,更没有穿过新棉鞋,常常穿着一身夹衣、一双蒲鞋过冬。

物质匮乏的年代,压根儿不知道空调、电暖气为何物。但贫穷、智慧的乡下人却会变着法来御寒、取暖,与严寒作不屈的抗争。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入冬前,女人们都要挑选最好的稻草,抖去杂质后晒干。一到冬天,就把稻草厚厚地铺在床板上,人们戏称它为“金丝垫”,再铺上毯子,躺在上面既暖和又舒服,还能闻到一股特有的清香。现在想来,这该是农民土制的席梦丝床了。还有就是每家都备足了砻糠(谷壳),那是手炉和脚炉不可或缺的燃料,只要炉子里不缺燃料,哪怕天再寒冷,手和脚总是暖暖的。

冬季里最怕冷的是老人,其实那时我们小孩子也怕冷,因为缺衣少穿,因为食不果腹。我母亲死得早,七岁之前一直和外婆一起睡。外婆一人单住,正需要我和她作伴。那时外婆的床是吸引我的一个巨大诱惑,尽管床上的被褥都是蓝印土布,但干净整洁,底下铺着厚厚的“金丝垫”。外婆让我睡在里床,因为里床靠着墙壁,吹不到风。祖孙俩一人一头,相互取暖。即便如此,每晚入睡前,外婆总是用脚炉为我先暖好被窝,又怕我的小脚受冷,又总把脚炉放在我的脚边。

漫长的冬季,田野变得空荡和萧瑟。田间也无农活可做,而干惯了农活的村民依然不愿闲着。女人们在屋内打毛线衣、纳鞋底,忙于女红;男人们搓草绳、打草鞋、部草囤,为来年的春耕生产作准备。

进入“三九、四九”时,就到了最严寒的时候,河被冻住了,地面上也常常结冰,上下河桥得十分小心,稍不留意便会滑倒。寒冷,对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在那北风呼呼吹、大雪漫天飘的日子里,我常常冻得浑身发抖,手冻得麻木了,就在火钵上烘一烘,脚冻痛了,就在地上跺几下,我的手脚长满了冻疮,烂得脱了皮,血水常把袜子粘住脱不下来。那时,我们总是盼望天天有太阳,遇到好天气,就会欢呼雀跃,大家一起在廊屋角里晒太阳。边晒太阳,边在脚炉里爆几个玉米花、蚕豆解馋,暖烘烘的太阳晒在穷孩子的身上,就像温暖在母亲的怀抱里。

当然,最冷的冬天也冻不住孩子们贪玩的心。一场大雪后,房檐上总是挂着长长的冰尺子(冰凌),这是我们喜欢的天然冰棒,拿在手里边玩边吃,哪怕是牙齿冷得发酸,小手冻得通红。一天大风吹过,晚上风平浪静,河里的冰就会结得很厚很厚,冰面上可以走人。清晨,鲜红的太阳把冰河照成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把整个村子照得雪亮雪亮,孩子们从各自的家里出来,手捧一碗稀粥涌向河边,把粥碗放在冰面上,然后用力推开去,比谁推得最远。最好玩的是削冰漂,在河滩上捡一块理想的碎瓦片,把它弄成圆形,然后用力向冰面削去,冰面上就会响起“嘟,唏哩哩,嘟,唏哩哩”的声音。不一会,银光闪闪的冰面上就布满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黑色棋子。如果河里的冰比较薄,我们就爬上船去,用力把船晃动,咯吱吱一阵响,河浜里的冰就碎裂成一块块的。大家各取所需,捞上岸来,把它弄成圆形,用一支小竹管在上面吹出一个洞来,穿上一根绳子当锣敲,当然,这锣是不经敲的,不消一个时辰,就碎落在地,化成了水。

在寒冷中终于迎来了新年,而过年则是孩子们最激动的时刻,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鸡鸭鱼肉等好吃的美食,有年糕、瓜子、糖果等各种零食可以享用,有几毛压岁钱可拿,还有噼哩啪啦的鞭炮可放。过年后,意味着寒冬快要结束了。农谚曰:“春打六九头,穷人脱苦头。”我们终于又通过了一场严酷的考验,希望春姑娘的脚步快些临近,春的温暖早些到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挨冻受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反而觉得日子越过越平淡,一个季节,甚至一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儿时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却依然记忆犹新。

本文作者:吴顺荣(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

或许,年纪大点啦。或许,少了年轻时的毛躁。现在平静下来了。每当闲暇时,总能想起一些童年趣事,那时的自己觉得很是天真,很傻。自己都觉得好笑,可能这就是生在特定年代农村的缘故吧!

我是76年出生的人,听父辈人讲,那年又是地震,又是洪水的。我们的伟大毛主席,周总理都在那一年相继去世。看来我的出生带来很大灾难(说笑啦)可能我也是不祥之人。

我5岁记事,父辈兄妹五个,父亲排行老大,母亲也是老大。那是对父母的印象不是很深。比较深的.是奶奶,二叔和姐姐。因我一直住在奶奶家,后来知道姐姐过继给了二叔,可能是父母日子不好过吧。

奶奶,二叔对我很好,那时还穷,有什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吃,虽然那时还有姐姐,但我还是自己享受着那份特殊。我记得有一年奶奶春节炖肉,我吃了好多,结果吃的难受,结果到现在我都不能吃肥肉。

我小时很是调皮,同年生的有几个玩的好的伙伴,那是我们经常手里拿着棍棒,疯跑着,互相追打。有一次,邻居家在门外栓一只要生小羊的母羊,我们几个怎么拉它也不起来,于是拿棍棒打它,结果羊快死了也没起来,只咩咩的叫,吓得我们一哄而散,各自回家。结果邻居找来,奶奶和人家说好多好话。我吓得藏了起来。

最记忆深刻的是第一次坐火车。好像也是五岁那年冬天,是和二叔去看已远嫁三河的姑姑。第一次坐火车,在车上东瞧西看,也不睡。火车跑的真快,窗外的树呀,房屋,人飞快的跑向火车后面,看着看着,就觉得恶心,吐了一地。列车员来了,给我吃了药,并和旁边座位上的人商量让我躺下休息。睡醒已到北京啦。我们下了火车,去候车室,在那里人真是多,好多人都坐在地上。我二叔找了一空地,让我看住包,说去买票。剩下我自己,心里惶惶的。等了好大一会儿,也不见回来。我和旁边一奶奶说,给俺看一下包。也不管人家答没答应,自己就跑了出去找二叔去了。在路上,边走边找,也没看见二叔,碰见一人,问,你看见我二叔了吗(回想起来,真是好笑,你二叔谁呀,人家怎么认识),那人说不知道。又走了一段,我忽然看见熟悉的人影,那不就是我二叔吗,二叔也看见了我,赶紧拉我回到候车室,并谢过那个奶奶。我们也就坐车去姑姑家了。

姑姑家也生活在农村,不过好像比我们那里要好一点。印象里好像第一次见姑姑。姑姑长得很是漂亮,但看起来也很严厉。姑姑一家四口(姑父,姑父的弟弟,小表哥)。姑姑家屋旁有一小河,我们经常去河边玩。有一次我们去河里滑冰,滑着滑着,突然有一块冰塌了,小表哥一直腿掉了下去,我赶紧喊姑姑,姑姑跑过来拉上小表哥,上来了把小表哥打了一顿,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去河边了。过半月,我和二叔回家了。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姑姑领着小表哥来我家,不知怎的,姑姑走时,是哭着走的,再后来听说姑姑去世了。是因为和姑父吵架,想不开,喝农药了。我那时还没什么感觉,也不知悲伤。在记忆里,姑姑就这样走了,但她那漂亮的样貌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我的儿时童年,就是这样调皮,天真,就是这样享受着不是父爱母爱的爱护。每当想起那段时光,亦感惭愧亦感好笑,亦有欢喜亦有悲伤。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

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实现校园和谐,建设美好校园,是师生梦寐以求的追求。

我们每位学生都应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天到了,老师带我们去春游,由于车上座位不够,明明主动站起来让座,明明还和几个班干部一起商量:一人坐会儿,这样,每个同学都不会感到累。

六年级有个不爱护花草树木的学生,他经常去摘花扔在别人头上,把树截断拿来和别人打架。老师教育他:要爱护花草树木。古今中外,有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绿化,法国有植树日,日本有绿化周。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植树造林,1893年,孙中山就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后的19规定每年的“清明”为全国的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可见国家对绿化的`重视。人们把绿地比喻为城市的肺,因为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了空气中的含氧量。其实绿地还是城市的肝脏,具有解毒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严重污染,绿地能帮助你清洁有害物质,净化空气。据统计,城市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1%。夏季可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浓度减少30%左右;颗粒物减少21%。当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那么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可以得到基本控制。绿化植物保护了地球,保护了人类,我们应该共同来绿化,美化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不应该损坏花草树木!这样,花儿就会开得更多,草就会长得更茂盛,蜜蜂、鸟儿都与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共同生活,一起成长,共享阳光雨露。

同学们,构建和谐学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都成为和谐学校小主人!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

记得儿时最盼年节,有的吃,还有的玩。于是,提前个把月我们就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盼端午了。

大人们早早地就将绿皮鸭蛋洗干净,裹上拌了盐的糠头灰。至于为什么腌绿皮鸭蛋,而不是满月酒上的茶叶鸡蛋,有见识的大人们说是鸭蛋清火,而绿皮的才腌得出油。

再过十来天,碾房就排开了队,各家的男人都扛几袋小麦去磨面粉,没轮到的将口袋往地上一放,再不时打发个小小子来看别人好了没。粉讲究磨得白、细。先来的男人就打了井水一遍遍冲碾槽碾盘,冲得发了白才不急不缓地将麦撒到碾盘上细细地磨,磨了一遍磨二遍,然后将开头和收梢的黑点的粉装一簸箩,留着做自家吃的二粉粑;中间自得像银子耀眼的一粉装一簸箩,那可是头粉,精细着呢,做出的粑正好走亲戚。

再过三五天,先是各家的团箕都洗干净晾干了,竹筛也拿出来了,拿张小凳坐在团箕边,装糯米、豆、芝麻的袋子杵在边上,筛米、扬芝麻灰、拣豆子,过了筛的再放在团箕上晒,有眼明手快听话的孩子站在团箕边挑有虫的豆子。团箕上白糯米、黑芝麻、红豆、黄豆、绿豆、白豇豆,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节前三两日河埠头一大早就可以听到女人们笑吟吟打招呼,看到伯娘婶子大姐姐老婆婆挽着篮子端着簸箩,走下河堤,半跪半蹲在红石条石上洗米,洗芝麻,洗豆子,洗蓑叶,把不合用的蓑叶中间一根筋撕出来作扎粽子的绳子。一时间河埠头比往常热闹多了,大姑娘小媳妇妗子婶子们嘻嘻哈哈的,小孩子闹的,打水漂的,将远处的鸭子惊得嘎嘎的。

从河边回去,各家屋顶上的烟囱可就冒开了烟,那是烧一大锅开水准备煮粽子蒸粑煮蛋呢。

粑是我老家的特产,是一种用酒糟发的上圆下平的馒头。一般用发面粉做的馒头,刚出笼吃起来还好,隔了一餐就怎么吃都不香甜。粑只要每天上屉蒸一遍就不会坏,冷吃热吃都香甜糯软。多的切成片晒干就可以平时当零食,割禾时带一些去吃,又省事又耐饥。如果干粑放点香油一炒,那香就甭提了。

乡人盘算得好,下面煮咸鸭蛋,上面蒸粑,两不误,又省时又省柴。煮好了粽子,蒸好了粑,挑好的头粉耙、粽子趁热送左邻右舍尝一尝。当然,如果家里有种了枇杷、杨梅的,拣黄澄澄的枇杷红得发乌的杨梅摘下来一起送去,看着就爱煞人,接着这份节礼的就更喜欢了。

正日子到了,女人们用红绿绳子将男人们带露割来的艾叶扎成一束,悬在门楣上,就开始煮红蛋,蒸粑和粽子。孩子们则早早地扛了凳子去河边找一个又好观景又遮阴的地方去了。男人们该接亲戚的接亲戚,没什么迎来送往任务的还照旧到田地里忙。只有村里的头面人物早早地到了河边准备,拉好起点和终点的细线。划龙舟的后生到祠堂烧了香,祝赞一番,就养精蓄锐去了。卯时一到,卖油条瓜子甘蔗的小贩们就摆开了架势,各色看热闹的也都纷纷到场,翘首盼着主角们到场,河边呼朋引伴,叫成一片。连闲时都很少出门的小脚老太太都扭着小脚到河堤边树下早早放好的长凳上坐着,边摇着手里的蒲扇,边絮絮地讲着家常。

辰时一到,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到了。划龙舟的后生穿着黑短裤,打着赤膊,露出虬结的肌肉,狼行虎步走进人们的视线,走下龙舟。不同的只是一个队是一种颜色的帕子抹额。划龙舟一律得单数,或七,或九,据说单数阳气盛。头桨二桨是最健壮的后生,那可是没出嫁的女子注目的焦点。只有末桨是已婚的,因为他主管舵,吃水深浅,风向、船向、水向都由他掌握,船行得直不直,快不快,跟他有很大关系,得经验足。他的打扮也别致,除和众人一般的装束,他必在脑后扎一个假鬏鬏,脸儿抹得红红的,有点媒婆模样,在船上他做鬼脸,逗人发笑。孩子们最喜欢看他。

锣声一响,各龙舟一齐冲断起点的细线,初不甚急,不一会就如梭般飞出。后生们熟练地划着,船舷涌起一溜白浪,打头的一马当先,一面加速,一面利用有利地势将别的龙舟稳稳地压在后面;居后的奋起直追,抓住空隙力争上前。鼓声雷动,叫声喧天。船又急又窄,如水面打跳的梭鱼,一个不慎,船侧人翻,岸上频添惊呼。好在他们都是凫水好手,落水无非是多几个浪里白条,甚至有的会捉条鱼上来。离终点近了,剩下的几条龙舟更是施展本事,一时间,加油声,鼓声,击水声响成一片,粗浑的细柔的苍老的娇俏的混为一体,如雷辊电霍,如春潮滚涌,江面沸腾了。须臾,一条龙舟率先冲破终点线,船上的勇士将船桨高高举起,脸上满是得意,岸上的亲友也笑吟吟的,一如中状元,脖子上挂红绸,被簇拥着回村,实在风光极了。河岸也恢复了平静,剩一河碧水粼粼闪着金光。

午时家家的香案上摆上了香烟缭绕的香炉、节供,敬过祖先,就吃节饭,粽子粑管够,蛋虽说吃多了怕积食,但也可比往常多吃。而且撞看哪个的蛋硬,比谁的蛋络子打得好看,也趣味多多。更何况这些节食冷的也可以吃,带一些边玩边吃,更有意思。

晚上被各自的母亲唤回,洗一个艾叶水澡,香香的,才算给端午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生活随笔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姥姥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姥姥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来自:作文大全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姥姥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红糖。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姥姥忙碌着。

把蛋放在锅里,不一会儿,蛋煮好了,姥姥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姥姥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又有好吃的了。

姥姥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找小伙伴玩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姥姥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

系百索子。姥姥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姥姥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

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姥姥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

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

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姥姥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

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

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我虽然没见过赛龙舟,但是我想赛龙舟时一定很热闹。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吃粽子,粽子香喷喷的、甜丝丝的,真香!

真好吃!

哎呀,还是不要说了,我一说就流口水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