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创新驱动发展体会(优质16篇)

时间:2024-01-04 20:06:26 作者:XY字客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得与失、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范文中涉及的话题非常丰富,从学习方法到人际关系,从自我管理到团队协作,都有精彩的观点和见解。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活动心得体会

按照xx区委对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安排部署,自5月20日以来,xx局把大讨论活动作为破解制约、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立即组织开展动员部署阶段工作,迅速掀起大讨论活动的热潮。现将第一阶段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情况。

(一)周密部署,合理安排,迅速把开展大讨论活动落到实处。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组织机构。aa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局长xxx同志任组长,xxx书记为副组长,讨论活动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工作人员成立小组办公室,协调指导各阶段工作。二是结合实际,制订方案,分阶段安排好各项工作。根据上级安排部署,紧密结合aa局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组织领导、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确定了大讨论指导性题目。

(二)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扎扎实实开展大讨论活动。一是召开动员会。5月18日aa局开展中心理论组集中学习活动,传达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和xx区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议精神,学习讨论周本顺等领,导的重要讲话,动员部署开发xx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强调全xx区上下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xx区委的总体部署上来,以思想的深度解放加快推动发展转型升级。按照要求,5月18日下午召开了动员会。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深揭问题,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破除制约,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参与大讨论的生动局面。

(三)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注重实效,用工作成效促进学习提高。aa局把大讨论活动与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克服工作任务重、工作繁忙的困难,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在组织一次集中理论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学习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抓好自学,对于规定的文件材料,注意做好眉批,认真做笔记;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观看电视等,拓宽学习领域,深化学习效果。白天忙于工作,绝大部分干部都能经常利用晚上、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进行自学,真正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双促进。

二、取得的'初步效果。

经过积极推动,aa局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通过第一阶段学习研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新一轮解放思想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摒弃了aa局发展比较快、干部思想意识比较超前、开展大讨论活动没有多大必要的思想,加深了对xx区委决策部署的理解,形成了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高端发展、绿色崛起的社会共识。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aa局以开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深刻剖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活动心得体会

5月8日,二公司在本部开展“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暨‘五四’表彰”学习讨论活动,东莞麻涌、沙田、立沙项目部联合制作了“分包队伍的选择及分包管理”建议文章参加了讨论。

在未来的施工企业竞争中,竞争能力不仅体现在施工管理、技术能力上,还体现在总承包商是否拥有“稳定、高效”的分包队伍。

随着公司规模日益扩大,逐步向管理型企业发展,分包队伍的管理日益重要,我们不仅要引进好的分包队伍,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分包队伍进行良好的管理。

一、旧分包队的筛选以及新分包队的引进。

分包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同时也是影响公司履约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旧分包队的筛选以及新分包队的引进非常的的必要。为了能够选择合格的分包队伍,可对分包队进行如下考察:

1、考察分包队伍的是否拥有已注册的营业执照、施工资质证明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2、考察分包队伍的业绩:分包队伍是否干过同类工程;

4、考察分包队伍的服务意识及既往服务质量;

5、考察分包队伍既往施工安全情况的及安全投入情况的;

6、考察分包队伍的财务能力。

根据以上情况的进行资料汇总,对分包队伍进行分类(甲、乙、丙三类:甲类分包队伍能完成规模大、要求高、难度大的工程;乙类分包队伍能完成规模较小、施工水平要求不高的工程;丙类分包队伍为不合格单位,不予录用),形成档案文件。在旧分包队的筛选以及新分包队的引进中以便对各个分包队形成合理的评估。

二、对分包队伍的管理。

1、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其实是一个自我管理及提高的过程。

要管理好分包队伍,首先要做好自我团队的'管理。我们的管理个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于每个管理团队来说,我们要将公司优良的企业文化展现在分包队伍面前,以一个紧密团结的。体来面对分包队伍,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

2、充分考虑分包队伍的立场及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我们一定要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分包队的利益,根据其不同特点。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达到更高的管理效率;根据公司现有分包队的情况的,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类型:有技术有管理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如:深圳招商港湾)。

2类型:无技术、无管理、无经验(如:东莞江桦装饰有限公司)。

3类型:劳务分包,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如:汕头达濠)。

对于1类型的分包队伍重点进行质量及进度控制,对于2类型的分包队伍既要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又要注重过程中的质量、进度及安全控制,应充分发挥所长,比如财务能力等;对于3类型的分包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上的支持和施工过程中的配合。

3、施工过程中对分包队伍的考核。

分包施工,最担心的是工程安全、质量以及进度。为此,项目部在为分包队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严格进行安全、质量及进度控制,使分包队做好每道工序。可从如下几点进行考核:

(1)、进行总体考核(可每周进行一次,并在例会上以ppt的方式向各分包队展示)。

1)、安全(安全隐患的存在、更改情况的);

2)、质量(质量控制的情况的以及更改情况的);

3)、进度(进度情况的及原因分析)。

4)、内业资料情况的;

(2)、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考核。

(3)、建立奖罚机制。

在我们选择分包队伍的同时,分包队伍也在选择总承包商,因此我们要保留有实力的分包队伍,在处理双方关系上应坚持“双方共赢”的原则。建立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分包队伍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合同价格的优惠等。当然有奖必有罚,对于不符合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分包队伍进行处罚,甚者公布批评、永不录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驱动发展史心得体会

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一名年轻人,我对创新驱动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从中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以下将按照五段式展开论述。

首段,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二段,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现代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比如,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将大数据转化为智能决策,提高运营效率。因此,技术的创新不仅对社会有着显著的影响,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段,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在此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外,政策的稳定性和政治上的民主开放也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一个鼓励创新思维,支持创新实践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第四段,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积极培育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只有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带动创新的实践。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创新教育的改革。同时,还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搭建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平台和机制。

第五段,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持续的投入与实践。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实践。在创新的道路上,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奋发进取,才能逐渐取得成功。同时,创新需要不断的试错精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战略,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总结起来,创新驱动发展史给了我许多启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需要依托技术进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人才,并持续进行投入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未来社会的发展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活动心得体会

按照市建设局的全面部署,我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由学习宣传转入了讨论调研阶段。在开展第一阶段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我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营造了强大舆论声势和良好社会氛围,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初步形成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共识和社会合力。在接下来的讨论调研阶段中,我处全体干部职工要从这种共识和合力中汲取力量,确保思想解放的成果落到实处,为推动我处各项工作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一贯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率先在城建、国土、规划、环保管理体制方面、科技发展方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积淀了“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基础,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珠海寄予了殷切期望,明确要求珠海走出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道路,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这既为赋予珠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为珠海的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中,我处必须紧跟珠海特区的改革步伐,始终走思想大解放之路,进一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争取走出一条独具珠海特色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处领导班子集体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必须要站在国家和珠海城市发展大格局中去认真谋划珠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确把握我处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全面分析我处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增强“思想大解放、加快城市大发展”的紧迫感,把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市建设局谋划新一轮城市建设大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推动我市城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统一到努力争当城建系统科学发展排头兵,再造城建发展新辉煌上来。

开展第二阶段解放思想调研活动,我处必须要围绕破解制约城建工作科学发展的思想、制度、决策等深层次问题,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广泛深入研究和讨论,提出推动城建发展、加快城建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现阶段的讨论调研活动是整个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巩固第一阶段学习宣传活动的成果,关系到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效。因此,必须注重工作方法,抓好调查研究,把握好调研工作重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我处开展各项调研工作,关键是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必须要按照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强调的那样,“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必须要及时跟踪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紧贴市委市政府、市建设局的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摸索新经验。我处在第二阶段解放思想调研活动中,必须要强化“三个结合”:一是现场施工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相结合;二是总结城建经验和破解建设难题相结合;三是立足我市当前实际发展阶段和谋划未来城市大发展相结合。我处要通过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深入基层、深入调研、广开言路,仔细查摆和研究解决当前我市城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对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进行总体谋划,立足当前我市建设的新形势,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特点,按照争当城建系统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找准与珠海谋划大发展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坚决扫清阻碍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思想、利益等障碍,对我处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所担负的市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等工作进行总体谋划,并结合实际工作,最终形成对我处城建工作的科学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成果,总结出解决城建问题的新方法,拿出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我市城市建设工作新一轮大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及收获

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开展争先创优、建功立业活动是各级教育工会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我区教育工会在党工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具有教育系统特色、适合教师需要的工会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活动的新路子。

1.丰富载体,拓展内涵。

崇川区教育工会在前几年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名师导师团建设、新五朵金花遴选、168青蓝工程推进、志愿者崇川教育分站建设、情系西部活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等工作取得的成果,继续从理念引领、业务指导、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加强名师锻造,充分发挥名师个体、群体在崇川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推进崇川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还将创建“工人先锋号”、教师基本功竞赛以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集体的评选表彰等活动结合起来,项目设置和活动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紧贴学校教学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并将之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用教师职业技能大比武的形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2.扩大规模和层次,提高效果。

我区将教育系统的建功立业活动纳入工会系统建功立业活动的总体布局,并将获奖者纳入各级政府的表彰,提高表彰的含金量,从而更加有力地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业务素质,实现岗位建功立业。对在建功立业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加大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激励力度。

今年,我区教育工会在局党工委的领导下,联合教体局基教科先后开展了各学科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及教学竞赛,从单个学科、层次向多个学科、层次展开,提高教师的参与面。并对在比赛中有突出成绩的在“建功立业”、“工人先锋号”等评选中,优先予以考虑。

要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认识到教职工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要充分保障教职工的主人翁权利,让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大家参政议政、群策群力,才能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

维护教职工权益是教育工会的基本职责。教育工会实行依法维权,就是要把法律规定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落到实处。在新形势下,我区教育工会拓宽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和丰富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形式,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1.建立落实教代会职权的工作机制。

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现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推行。但是在教代会职权的落实方面却存在着被虚化的问题。因此我区教育工会着力推广教代会表决制,建立教代会提案的落实机制,实行教代会民主评议结果与领导干部奖惩和任免挂钩制度,推行代表巡视制度,确保教代会职权得到落实,使民主管理不流于形式,不断提高学校民主管理质量。

2.建立学校与教职工的沟通平台。

对于涉及教职工权益的普遍问题,各学校建立教职工与学校的直接沟通机制,把建立“校务公开咨询平台”、“教职工与校领导恳谈会”等作为教代会闭会期间,学校与教职工日常沟通的补充渠道。

3.建立维权维稳、表达教职工诉求的网络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级教育工会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占领工作阵地。在局党工委的领导下我区教育工会建立了“局长(校长)电子信箱”等网络平台,收集民意,化解矛盾,宣传党的政策,密切党群关系。同时在学校传达室外悬挂实体“意见箱”,让不愿面对面交流又不太熟悉网络操作的教职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

帮扶困难教职工、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是各级教育工会服务与联系教职工的重要工作,也是增强教育工会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教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农民、工人高得多,在工资、医疗等方面基本等同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大多数教职工在正常情况下生活、工作是有保障和相对稳定的。当前少数教职工因病致贫、因灾致贫,举债维持生计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不了这些特困教职工治病求医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工会组织常规的帮扶手段和标准无法使其解困。这是当前各级教育工会面临的一个工作难题。

我区教育工会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怀着对教职工深厚的感情,在做好送温暖工程等传统的工会帮扶工作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帮扶工作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上。拓宽视野,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整合和利用政府、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特困教职工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好特困教职工的燃眉之急。

1.建立特困教职工救助基金。

采取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和工会经费给予补助、教师个人捐助、有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赞助等办法来筹措特困教职工救助基金,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建立起帮扶特困教职工的长效机制。对退休教职工,特别是鳏寡孤独的,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帮扶,并充分结合江海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关心慰问。

2.加强教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

长期以来公办学校教职工的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主要是由国家或学校统包,导致教职工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淡薄。因此,我区教育工会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教职工消费观念,增强教职工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引导教职工通过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财产保险等方式,增强自身抵抗突发性重大疾病、重大灾害的能力。

四、提升活动效能,抓好职工之家的建设力度,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感与责任感。

基层工会实践在工会运动的第一线,是“职工之家”的主要创建者。基层工会一定要充分利用建设职工之家这个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把基层工会工作全面带动起来。

1.抓住根本,立足于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这样才有更为有效地利用工会活动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与责任感。比如:将周三政治学习的时间拿出一两次为老师们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减压工作,为接下来紧张的工作来一碗心灵鸡汤,会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

3.抓住关键,致力于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我区教育工会从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去思考和安排建家工作,在基层工会各方面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我区教育工会在“新”字上求突破,努力做到内容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保证工会重点工作的落实;形式新,适合基层的实际和会员的意愿,不断创造新形式,为建家注入活力;在“深”字上求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强对基层工会工作理论和建家理论的研究,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建家更有深度,更深入人心;在“实”字上求效果,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取信于职工群众。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我局组织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集中学习活动,使我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对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提高。可以说,开展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是形式,解放思想是手段,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才是真正目的。我个人认为,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换来事业的大发展。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我认为:把省、市有关会议和省、市主要领导对ts改革发展的殷切希望落实到某某工作实践中去,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

(1)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服务型某某”,建设、构建和谐某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某某工作,不断提高某某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统进程,提升“某某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某某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某某机关为基层服务”的水平,使某某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某某数据与优质服务和谐互动,某某机关与基层、社会公众服务和谐共进。

(2)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阔的视野引领某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某某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提高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落实到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成效中,使解放思想成为某某干部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某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3)营造团结共事氛围突出全局共同发展能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团结是无坚不摧的力量。某某工作担负着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各个处室只有相互团结,密切配合,才能使某某工作更加符合实际,在个性矛盾问题面前,会更能分析矛盾问题的'实质,解决矛盾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4)突出争先进位走在全省的前面。争先进位是科学某某的前提,能否争先进位,首先要在思想上先人一步。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存在的不足,主动出击、争先进位,才能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感、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能不能抓住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差距会在失去机遇中扩大,优势将在抢抓机遇中形成。只有增强机遇意识,善于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机遇,善于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机遇,才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以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效率,赢得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5)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某某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乘省、市党代会精神的东风,保持和发扬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某某干部的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对某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攻坚克难。

(6)要始终坚持提高某某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某某数据质量和创新调查方式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和民生提高的实际,做到成绩不夸大、问题不回避,有建议,有对策,确保各项重大某某调查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某某数据的质量,争取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分析,让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各界认可。

(7)要树立勇于担当意识提升砥砺奋进能力。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动力。当前某某改革已经到了攻关阶段,来自不同方面压力和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当前,某某人都要树立勇于担当意识,在勇于担当过程中体现责任、体现本领,在科学某某发展的改革大潮中敢为人先,相互勉励、互相激励,不断推进奋进发展的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

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viii。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xx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活动心得体会

全市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召开以后,市国税局党组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党组扩大会和机关各支部书记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市委部署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四个统一、四个到位”的要求。

二、统一工作重点,基础准备到位。为了使这次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党组要求在学习阶段就要扎实做好教育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集中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的工作要求,首先为了使活动开好头、起好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市局决定在机关进行一次“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发展的空间有多大”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摸底工作,找准本系统、本部门的工作差距,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为下一步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统一学习内容,时间质量到位。为了使学习阶段扎实深入,效果明显,市局领导小组在安排市委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国税工作实际,增加了相关的学习内容,统一印发学习笔记,配备统一的学习用品,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做好教育活动与系统日常工作相结合的文章,坚持把学习作为促进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阶段的实际效果。

四、统一制度纪律,督导考核到位。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市局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建立起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办公室分工协作制度、考勤制度、值班制度、督导制度、学习交流制度等项制度,提出了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时间人员、学习内容四落实的具体要求和措施,通过有效的工作措施和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这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活动心得体会

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要解放思想,首先就要有思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jjj工作者,我觉得更应该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解放思想、清醒头脑,使我们的思想永具革命性!要解放思想,我认为首先得走出害怕解放、拒绝解放、乱解放的误区。一是害怕解放。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领导责怪、怕同事嘲笑。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二是拒绝解放。主要是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领导层的事情,对自己来说认为没有解放思想的必要,按领导指示做就行了,拒绝解放。三是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目前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学习,提高jjj能力。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是jjj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工作方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老体制的加速交替,jjj工作中原有的方法制度、指标体系、调查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越来越不能满足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jjj实践要发展,jjj事业要前进,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扩展新视野,在实践中做出新探索,着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一级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积极破解jjj改革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科学知识、jjj理论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推进jjj改革创新的本领。要进一步增强做好jjj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冲破传统的`jjj思维定势,创新jjj观念、jjj组织、jjj制度、jjj方法和jjj手段,使我们的政治思想和专业知识与时代进步的要求相一致,使jjj部门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jjj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改变作风争创一流。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jjj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工作再上新台阶,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用在工作和事业上。其次要高自律能力,树立好jjj人员的形象、作为一名jjj人,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单位的形象。要珍惜单位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着力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岗位责任,行业自律制度,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谦虚做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最近,参加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课,通过学习现谈几点个人体会。

“解放思想”,就是突破发展认识、增强发展动力。尤其,开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思路就是出路,观念改变命运。从发展路径看,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有倍增的发展信心,才能有前瞻的发展思路,才能有创新的发展举措,才能有强有力的发展气势,才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成果”。通过学习,让我跳出狭隘的思想,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确保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的完成。

“创新发展”,就是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目标与增长方式。统一战线解放思想,关键是要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主题,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想理论、引领工作的正确理念、促进工作的先进体制、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使统一战线在服务富民强县中彰显优势,体现作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理论政策创新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摆上突出位置,不断丰富统战理论和完善统战政策,为推动统战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面临的大背景,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对统一战线的新论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统一战线的新要求,全面分析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新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基本定位、基本特征、永恒主题、根本任务、基本内容等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做出新的阐发,深刻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要加强政策研究。根据中央提出的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当前这五大关系在我县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环境、凝聚力量。要以政策创新推动中央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在把握中央精神和统战工作规律的前提下,提出贯彻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规定,力求形成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确保中央精神真正在我县落实到位。以与时俱进的品格,推动观念理念创新把观念理念创新作为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全县统战部门和统一战线大力强化四种理念。要强化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坚持把服从服务发展大局作为统一战线的重大责任,以统一战线服务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统战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最大限度把统一战线的优势转化为促进发展的优势,把统一战线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力量。

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育引导团结人、以共同理想激励人、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照顾利益凝聚人。把关注点放在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发挥作用、服务发展、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上,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既服务科学发展,又共享发展成果。

要强化开放合作的理念。坚决破除封闭意识,增强合作观念,强化共赢思维,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推动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做好统战工作,以一种开放合作的理念来汇聚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

要强化有为有位的理念。消除消极无为情绪,以有为求有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为科学发展整合。

政治。

资源、提供智力支撑、提供外援动力、营造和谐氛围,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作为来彰显统一战线作为重要法宝的地位。以科学务实的精神,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统一战线解放思想,要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组织领导、工作运行、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步建立一整套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体制机制。要创新领导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战线的领导体制,使统一战线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系统各单位分工负责、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机制,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要创新工作运行机制。用整体观、系统观、开放观来把握统战工作全局,科学布局、合理安排统战工作的全过程,使各项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各种关系相互协调、和谐共振,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强化,不断提高统战工作执行力,使全部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同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工作的运行机制建设,特别是要不断创造新形式、探索新途径,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监督的渠道。要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形式、完善考核程序,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创新干部培养教育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以争创一流的魄,推动工作实践创新统一战线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富民强县中用真功、求实效、显作为。

县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x年,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年倍增、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紧扣招商引资主题,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作为核心要务,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全县动员招商,明确目标。

年初,县委、县府对全年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认真谋划,并由县政府下发文件,明确各县直部门、乡镇的招商引资任务,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在考核成绩中的比重,要求全县各单位、部门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心,集中骨干力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2月17日召开的2013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做出了详细部署,并指出2013年工作的思路与重心,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加压奋进;6月14日,全县工业发展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召开,总结工业经济运行及招商引资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7月18日,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议召开,对全县工业会议以来的招商引资情况进行调度;9月23日,召开全县大干四季度、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动员会议,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完成全年目标。

2、领导带头招商,走出去恳谈。

今年以来,紧紧抓住北上对接央企、强企和南下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的机会,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各大商业展会,主动出击拜访各大型企业,进一步宣传、推介陵县。县主要领导10多次带队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组织、参加洽谈活动。5月30日,县长xx带队赴广州参加德州—广州经贸洽谈会,签定了投资30亿元的力驰汽车工业园项目和投资12亿元的兴隆高档皮革项目;10月18日,县委书记马俊昀带队赴上海参加xx德州—上海区域战略合作恳谈会,签订了投资10亿元的花卉博览园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造纸工业园项目;11月22日,县委书记马俊昀带队赴北京参加2013山东德州融入首都经济圈合作恳谈会,签订了投资300亿元的中国华阳集团低碳产业园项目和投资100亿元的德州专用汽车产业城项目,并与中国服装集团深入洽谈交流;12月22日,县委书记马俊昀带队赴天津滨海新区参加德州—天津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合作恳谈会,签订了投资30亿元的东方公园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西格玛产业园项目。

3、热诚邀请客商,请进来洽谈。

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邀请客商来陵县实地考察。举办了20多次投资环境推介会,会见客商800多人。以优质的资源吸引客商,用真情的服务感动客商,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进程。3月23日,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主任张佐佑一行来陵县考察,洽谈低碳产业项目;5月30日,中国华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xx来陵县投资考察,签订了东方智慧养生园、北斗产业园项目;9月27日,陵县召开台商投资说明会,签订了投资5亿元的养老健康产业园项目;11月6日,北京中国服装集团公司总经理梁勇一行来考察;11月13日,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办公厅主任赵书良一行来参观考察;11月28日,全国工商联汽摩配用品业商会副会长杨庆海一行来考察;12月5日,上海燎申集团董事长助理、投资部总经理胡焯一行来考察;12月12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雯轲率队来考察。

4、强化招商分队,驻外招商。

在广泛联系线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驻外分队招商的作用,着力开展三个“引进”,一是着力引进聚集、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龙头项目。结合重点产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成龙配套、优势互补的项目引进格局。二是着力引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优势企业。三是着力引进占用资源少、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现代加工业项目。另外,围绕提升我县马颊河生态岛载体的服务功能,加强了旅游、金融、物流、培训、养生等服务业项目招商。目前,投资30亿元中金控股、投资20亿元安徽鑫诚商贸开发项目正在积极洽谈推进;投资8亿元青岛依美服饰项目即将开工。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招商引资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招商队伍人员业务培训。邀请国土、国税、地税、建设、发改委等部门12名专职人员讲解相关法规政策,观看昆山招商局局长孙建中和国际投资环境研究院院长黄静等名家视频讲座,并到德州经济开发区、齐河等11个县市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开发区等地参观学习。围绕“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的工作方针锤炼招商队伍,提高招商人员业务水平和招商能力,并加强对招商干部自身素质修养的建设,培养出一支具有务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求实的精神的招商主力军。

5、扩大招商主体,以商招商。

充分调动现有企业的积极性,强化企业招商主体地位,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力量。鼓励已在陵县投资的客商坚定投资发展的信心,并通过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引进国内外资金与项目。通过他们影响,联系、吸引更多客商前来考察合作,形成以商招商的联动效应。富路车业通过发挥产业聚集效应,联系引进了投资8.6亿元的汽车配件工业园项目;金嘉实集团联系引进了投资15亿元的西格玛产业园项目;加州锦城置业引进了万晟和恒盛两个大型置业项目。通过以商招商,实现了龙头型项目的引进,延伸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使我县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对县域经济起到了强力的拉动作用。

6、灵活利用资源,科学招商。

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灵活利用现有资源,使资源利用最优化、最大化,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一是激活优势资源。充分利用项目东区和马颊河生态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资源,变资源为财源。陵县坚持高起点定位,编制印发《央企、强企500强企业名录》,重点对接引进央企强企,已落户北斗产业园、东方智慧养生园、智诺理想镇等多个过50亿元的项目。

二是盘活闲置资源。结合“4+2”产业园现有资源,在县委、县府科学领导下,紧抓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盘闲挖潜,实现新突破。盘活力创空调、广鑫铁塔等闲置资源,广州康采恩集团成功并购华茂集团。目前中金集团并购中南控股等项目也在洽谈推进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文

:十八大报告出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十八大报告出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在对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后作出的科学抉择。

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产业层次偏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占主导地位,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产业发展长期依赖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面临着不可持续问题。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增强创新能力。

二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现在,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创新驱动战略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软实力,更要硬实力。硬实力,主要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创新能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经济不受制于人,才称得上伟大复兴。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

首先是创新主体——企业还不够强。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强。有些企业对技术创新、研发重视不够,研发投入低。此外,有些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关研究表明,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还存在过度依赖外资,导致阻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象,产、学、研关系脱节,有些企业不务正业,存在短期行为,心思不放在自主创新上。

其次是法律制度有缺陷。目前,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首先是保护不够。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极大制约中国的自主创新。其次是滥用保护。一些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利用它对专利权的垄断导致阻碍了后续企业的创新,甚至还有不良企业利用“沉睡”专利对生产企业进行敲诈,被人称之为“专利流氓”。中国在这方面有惨痛教训,2002年的dvd事件对这一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对知识产权过度保护导致滥用不利于中国的自主创新。

再次是创新文化缺失。实践证明,自主创新与文化观念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创新文化应包含这几方面:一是有宽容的心态,包容创新失败。二是平等的意识,创新无尊卑之分,人人可创新。三是自信的心态,具有不屈服于人的必胜信心。毋庸置疑,当前中国科技界存在的学术浮躁、急功近利、权力寻租和官本位滋生学术腐败等现象阻碍了自主创新。同时,由于自主创新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存在失败的风险,而模仿、抄袭他人的成熟技术马上就可以获利,怕担风险、只图眼前利益的心态导致企业不愿自主创新。可以说,创新文化的缺失,阻碍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立足中国当前发展实际、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第一,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一是要引导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扭转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要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切实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第二,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一是营造国人用国货的社会环境。政府首先要带头,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采购本国品牌,在全社会培育形成使用民族品牌为荣的风气,鼓励消费者首选本国品牌产品。这会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巨大的市场,可以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诱发、引导和激励作用。二是完善政策环境。主要包括财政激励政策(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政策(给予贷款贴息、贷款优惠等)、政府采购政策等,在人力、资金和物质方面对创新企业给予支持。三是完善风险投资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满足创新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第三,健全法律制度,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首先,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只有建立和完善为创新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在法律上提供能够得到丰厚回报的制度,才能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对知识产权过度保护导致滥用的现象予以规范和约束,以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当今世界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各国国内法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制度,从不同的方面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进行了限制,以保证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理使用,从而达到知识产品权利人的私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总之,要处理好保护知识产权与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四,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科研诚信、独立思考、学术自由、奋发向上、踏实进取的文化氛围。营造充满自信,具有高度民族自尊、不自卑的文化氛围。营造平等、民主、开放、合作的文化氛围,激发创新潜能。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技术创新。

第五,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就是人才。要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和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要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增强科技核心竞争能力。

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战争创伤等多方面原因,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必将对赣南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加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现实要求。振兴发展赣南苏区,对于加快赣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振兴发展赣南苏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主要是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一些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如果我们按常规思维发展,那是非常困难的。《若干意见》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其创新既包括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也包括产业发展中的科技的自主创新。因此,振兴发展赣南苏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既是十八大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是赣州的产业特点要求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赣州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很有特色,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钨和稀土产业在赣州在的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钨被称为工业牙齿,稀土被称为工业味精,它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然我们在钨和稀土的深加工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日本、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研发技术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在钨和稀土的生产上仍然面临依靠出卖原料,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尴尬地位。依照目前的技术条件,要把赣州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集群的目标是有很大难度的。要把赣州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自主创新,提升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贵州创新驱动心得体会

近年来,贵州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创新高地。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亲身参观了贵州的一些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亲眼见证了贵州创新力的爆发,也深刻感受到了贵州创新驱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下是我对贵州创新驱动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贵州深化改革勇于探索。贵州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破了传统的发展路径和思维定式,勇于探索新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比如,贵州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将大数据应用于农业、旅游、教育等各个领域,为贵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贵州还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贵州创新驱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贵州深化改革的勇气和卓越的探索精神,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其次,贵州强化合作加速创新。贵州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积极推进创新驱动的战略合作。贵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国外的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的创新经验和技术,促进了贵州创新实力的提升。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贵州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贵州提供了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合作的范例。

第三,贵州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贵州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重中之重位置。贵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同时,贵州还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些举措有效地激发了贵州创新主体的活力,推动了贵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贵州注重创新环境建设。贵州充分认识到优良的创新环境对于创新的重要性,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贵州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同时,贵州还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善了贵州的创新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创新项目汇聚到贵州。

最后,贵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贵州深入推进全民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贵州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展览等,为广大青年创新者搭建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这些创新文化建设的举措不仅为贵州的创新驱动提供了人才储备,也为贵州的发展培养了一支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力量。

在贵州创新驱动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贵州的创新力和探索精神。贵州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加强合作和交流,注重科技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培育创新文化。这些举措为贵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相信,在贵州的不断努力下,贵州的创新驱动将继续为贵州和全国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论文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快速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我国开放国内市场、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推动国内创新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向、国内改革开放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新形势相适应,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同样需要全面打造“升级版”,使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融入全球化和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处于一个新的特殊矛盾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但知识产权质量参差不齐;我国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但专利转化率低和效益较差,垃圾专利较多,为科技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我国已拥有较多自主品牌,但仍然严重匮乏全球知名品牌,假冒侵权现象较为严重,品牌创立的法律环境仍需改善;一些领域的盗版侵权现象严重,妨碍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制定了主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于2000年前后进行了大幅的法律修订,目前又进入新一轮法律修订阶段,涉及如何把握修订方向、知识产权制度向何处走的顶层设计问题,尤其是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国内需求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也有不同认识,在究竟是加强还是弱化保护等问题上争论较多。这种背景表明,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均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这些重大的、方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正确回答。

当前国内外形势及知识产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在理念、制度和具体实施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总体目标和方向上看,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升级版”,就是要在现有知识产权体系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再设计,形成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和符合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执行体系、理论体系和社会环境,尤其是要把理念和制度落实为现实秩序。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经历了由前些年的“被逼”接轨到当前的重点强调内需和自主设计的过程,当前知识产权立法又全面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又处于再定位的转折关头。是继续强化接轨还是更加强调内需?如何认识和应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内外新形势和新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给予深层次的回答。基本态度应当是,在继续强化接轨的基础上,实现接轨与内需的深度融合。

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的闭关锁国的时期后,改革开放前夕,伴随着中国的主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西方发达国家又以国际规则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改革开放必然要接受国际的和主流的规则,期间主动与被迫交织,但并没有重演丧权辱国的历史,反而是在接受和适应中创造了高速增长和迅速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发展奇迹。期间伴随我们接受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经济贸易和知识产权规则,我国逐步步入了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现代化轨道。30多年来我国经济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培育了坚强的实力、国力和自信,正在走向经济强国和和平崛起之路。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始终伴随着国际“倒逼”现象,外在的压力不断转化为变革的动力。被“逼”恰恰使我们深深受益。如李岚清同志回顾改革开放进程时所说:“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内部的许多改革措施是被对外开放促出来甚至逼出来、榨出来的,也有许多是在对外开放中学到的。同时改革又为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对外开放。”[1]以开放倒逼改革、从无奈走向自觉,推动了我国迅速走向现代化,在许多方面走到先进行列。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始终参与和推进了改革开放。与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同样经历了由被迫、无奈到主动、自觉的过程和转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确立的,尤其与中美经贸交往直接相关。我国主要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体系建立都与中美经贸交往需要、美国施加压力和推动直接相关。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要求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此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陆续制订了《商标法》《专利法》。到了1988年,美国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满,认为缺乏计算机软件专门保护,没有著作权法,对药品等专利保护不力,以拟启动“特别301条款”、进行贸易制裁相威胁。经谈判磋商,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承诺制定《著作权法》,修订《专利法》等。

1992年中国政府承诺加入《伯尔尼公约》等,修改专利商标法等,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秘密。中国随后兑现承诺,修订相关法律和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一时期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更多与美国的外在压力相关。2000年加入wto前后,我国按照wto相关条约要求和“入世”承诺,有针对性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主要知识产权法律,这些修改亦未表现为突出的自主性。我国行政执法体系也是在外在压力下建立起来的。为适应短期内快速建立执法机制的需要,我国迅速建立了世界上独特的行政执法体系,并开展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这一时期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理论也更多地是介绍条约和国外的规则。

尽管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建立过程和动因上看具有被迫性和被动性,但我国由此快速地形成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理论体系,而且知识产权基本规则来源于条约和发达国家的已有做法(当今世界的主流规则),主要是“舶来品”,具有很强的国际共通性。我国对此也直言不讳,如1994年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指出了如下基本态度:“出于扩大开放的需要,中国积极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努力使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向新的国际标准靠拢,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这种态度充分地体现和落实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前些年我国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立法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吸收通行标准是思想解放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就是在制度接轨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的。例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气息,在立法时“参考国外一般做法”、“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案例并派人赴美、韩等国考察”,注意符合“国际有关惯例”,“草案第二章写了十二条,具体规定了十二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大多数为国际立法例中所共有,只有个别行为是根据我国现实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加以规定的”。[2]吸收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使该法具有高度的预见性,适用了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保持了旺盛生命力和生机活力。

接受以条约和西方国家通行规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国际规则,无疑是当时的不二选择。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接受国际规则固然是出于其自身利益,但由此满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需求,保障了这一时期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步现代化,使我国步入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现代国家行列,实现的是“双赢”。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倒逼”色彩,也充分说明了“倒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世纪以来,更加自主和自觉地涉及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明显特色。例如,2005年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白皮书)就宣示了新态度:“中国一贯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坚持遵循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同时,按照国情确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努力平衡知识产权创造者、应用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与以前的提法相比,已由主要强调努力“向新的国际标准靠拢”,向强调根据国情确定保护水平并注重平衡利益的转变。这显然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国内保护实际的政策自觉和理性选择,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成熟和完善。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2008年国家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自主、全面和系统的战略规划。近期以来新一轮知识产权法律修订,更加体现和强调自主修改,更多强调不是因为外部压力,而是为了适应国内创新和发展的需求、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强调自主性和适应国内需求的情况下,仍应当高度重视向国际标准靠拢,尤其是仍应高度重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这更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全面提高的需要。从国际情况看,当前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货物和市场要素的流通更加自由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更加重要,各国经济深度融合,wto体系已不完全符合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与全球化并行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欧美都在组建自己的区域集团,建立自贸区也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要求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在内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对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和未雨绸缪。

其次,要适应我国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和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扩大全球经济影响力,只有主动接受和推行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才能在参与全球化中居于高端和前沿,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国内经验支撑和微观基础,树立良好的国际经贸形象,在参与全球化中能够挺直腰杆和具有底气。但全球经贸规则仍然由西方主导,我国国内变革的滞后使我国缺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我们需要通过国际化和法治化,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内基础。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不但能够吸收主流规则,还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知识产权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产品,增强我国制度软实力。要充分认识到,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在内的贸易规则,不同于民族性、政治性色彩浓厚的其他法律规则,是现代市场规则,并具有天然的跨国界性,这是借鉴吸收的重要基础。

再次,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全方位、高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我国国内正在进行转方式促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改革深水区,创新驱动已成为重要国家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也站在这一变革的起点上。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高水准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环境。

总之,当前我国国力大增,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我国应当有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要求吸收借鉴知识产权通行规则,并积极创造世界性经验。我国新一轮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必须与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必须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引进外国投资和深化经济技术交流相适应,使我国主导和基本的知识产权规则更加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并全面加大保护力度。

与知识产权初创的“被迫”时期相比,当前强调自主接受主流规则是审时度势和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更多的是适应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的自信和自主安排。但是,改革、开放与发展三位一体,内需与外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前在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更为强调内在需求,决不意味排斥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规则。外需本来就是内需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样是内在需求的应有之义。内在需求更多的是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前提下,亦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通行规则和国情实际更深度的融合,决不意味着更多地远离主流规则而另搞一套和自成一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我们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决不能以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在基本面和主导层面符合国际标准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更加符合国情实际和具有必要的中国特色,但不能以此为名行保护特色甚至落后之实。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应当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冲突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当是在更加符合全球化要求的前提下,国际标准与国内需求高度融合的制度体系。

打造“升级版”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要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理性需求。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进入这一时期以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安排,要加强形势和方位的判断,“升级版”绝不是孤立和孤独地“升级”,而必须深深扎根于这些需求的基础之上,与这些需求水乳交融。脱离这些形势和需求,就会脱离实际。其次,要更加注重制度设计的顶层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立足于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要用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审视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的有机联系,使国际接轨与国内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不简单地就事论事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可能避免短视行为;我国或许已完成了立法的初步体系化,不需要打破现行体系,但在制度设计上要深度考虑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再次,要更加注重重点性和针对性,直面焦点和难点问题。要把握准需要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和重点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要在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层面解决好执法体制和机制问题,实现体制机制的优化和知识产权授权确权的优质高效;要解决影响保护力度的制度瓶颈和实践操作的重要问题,切实能够加大保护力度;有效解决专利数量虚高、垃圾专利泛滥、抢注商标较为严重等突出问题,预防“专利蟑螂”等知识产权异化现象,清除市场障碍和维护知识产权制度良性运转。最后,还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制度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融合性。对于国外先进制度的借鉴吸收要有鉴别、有比较和有取舍,不照搬照抄和照单全收,使知识产权保护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知识产权体系。

“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是法治环境的重要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须强化法治治理和弱化政策治理。这里强调几点。

知识产权保护兼具法律性、政治性与政策性,但应以法治为根基,并注重以内化政策的方式进行政策调节和体现政策效果,实现政策目标,弱化法律之外的政策性治理。

首先,要重视法律适用中的内化政策。适当运用法律的内在政策和内化政策,也即法律之下和法律之内的政策,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恰如其分。法律适用具有裁量性,法律规范之内有时有不止一个选项,且法律有时有漏洞和空白,需要填补。在具有选择性的法律选项之内进行法律适用,本身即具有政策空间。知识产权保护要体现导向性和政策性,但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考量政策,将政策内化于法律之中,成为法律适用的有机部分,实现法律适用的妥当性。我们不能以政策代法和使政策超越于法律之上,但也需要在法律之内善用政策。

其次,要强化法律的常规运行与逐步弱化政策性行动。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升级版”,需要更加强化法治治理,弱化或者改善运动式专项整治等政策性治理。例如,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时间短,知识产侵权在有些领域和地区较为严重,加之我国有特殊的执法体制和习惯做法,时常开展阶段性的专项整治等执法活动。在一段时期内和特殊历史条件下,这种措施对于持续不断地宣示保护决心、提升保护水平和强化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这类活动毕竟具有浓厚的政策治理色彩,会淡化和削弱常规机制的作用,减少人们对于常规机制的信赖,也可能助长侵权行为人的侵权投机心理,国外权利人对此也常常是“喜忧”参半和疑虑重重,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维护法治形象。因此,这种政策性治理应当弱化和逐步消除。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体系,要尽可能充分发挥和强化其常规职能作用,尽力维护其高效权威;要时刻注意法律执行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尽可能不去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运动式治理,避免使法律的执行受到随意化和情绪化的干扰,避免为一时一事改变甚至损害法律的长效执行;国家的责任是为救济和保护提供畅通和良好的制度渠道,即使执行体制有问题,也应该尽可能通过加以完善来解决。正如有的企业界人士所提出的:“政府不要所有的事情都去兜底,因为就算你找美国政府让它行政保护,也是不行的,它就是司法保护和有限的行政保护,法院的司法程序,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程序,就这两个程序,权利人去主张权利就好了,你找政府没有用,最后也解决不了。专项行动这种形式,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并不是可持续的长期的行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或者可持续的司法制度,它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于加强真正的执法,在立法层面构筑知识产权竞争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永远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美国也会有假货,美国不会说搞个政府专项行动去打假货,权利人有权利就去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张,去法院主张就可以了。”[4]这些见解是很深刻的。

再次,高度重视司法的法治导向作用。司法是法治的重要化身和代表,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确立司法保护主导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司法所代表的法治形象,充分发挥司法一以贯之地执行法律的长效保护机制作用。

法治的内涵是丰富的,如:“遵从法律的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5]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法律制度都高度珍视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执法的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以及公开、透明、说理等,对于营造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无论是行政执法还是司法,对此均应高度重视。司法在维护这些价值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更高的期待,尤其要率先垂范。司法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为了彰显法治的主导地位。司法更要重视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和确定性,强调程序保障和过程透明,重视遵循法律适用的先例,为利益攸关方提供稳定的和可期待的预期,尽量避免受反复无常的困扰。这是良好的法律环境、投资环境、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标志与象征。

升级版的知识产权法治要更加重视对于各类权利人的一视同仁和平等保护,不搞厚此薄彼和差别待遇。尤其是,司法有一套最为健全的裁决机制和救济程序,要更加以维护法制统一为重要目标,高度重视法律的一体执行。要发挥保护机制的整体效能,即便一时受地方保护或者法律歧视的干扰,也应该靠一套完善和高效的救济机制及时纠偏。要是使司法保护可接近、可信赖和可依托。当然,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和竞争也是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方面。要加强涉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特殊性和对策政策的研究,注重国与国之间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对平衡,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谋求更大的空间和优势。

知识产权是私权(民事权利),私权通常都是通过自己行使权利的方式进行保护;我国又有独特的双轨保护制度,公权力在积极主动地进行保护。因此,如何处理私权保护与公权介入的关系,始终是制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当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将加强保护与加强公权介入挂钩,将加强保护简单地向加强行政执法靠拢。这种倾向存在一定的误区和误导。例如,当前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侵权代价低”很可能受到了过度的渲染,甚至成为实现特定法律修改目的的说辞和藉口;[7]即便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现象,也应当以理性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简单化地处理,否则会治丝益棼,与初衷南辕北辙,甚至被不适当地利用。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与公权介入的关系,要遵循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和规律,要据此确定公权力的定位。首先,知识产权已非特权而系民事权利,需要行政程序授予或确认的知识产权,符合条件即应授予和确认,并应当尽量简化程序和提高效率,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其次,国家应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公正、高效和权威的制度通道。再次,根据知识产权为民事权利的属性,权利人有处分的自由,即便行政救济也应当以权利人主张(投诉)为前提;行政保护尽可能以侵权行为同时危害公共利益前提,纯粹侵害私权的行为尽可能不以行政救济解决。

知识产权具有公共政策色彩,但毕竟落实为一种私权即民事权利,trips协定开宗明义地指出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将其作为私权与体现公共政策属性并不矛盾,因为在其公共政策属性已体现在私权的塑造之中,如知识产权的规则和利益平衡机制体现了激励创新的公共政策,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之中仍然可以继续贯彻公共政策精神。而且,公共政策主要是在立法之中贯彻的,在法律的执行上不应该因为行政执法与司法而有所不同,否则法律就不成其为法律了。因此,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属性应当内化于法律之中,不应该成为强化公权更多主动介入的法理依据。

像专利这样的知识产权,它们直接关乎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一定要注意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平衡和协调。各国在专利保护上普遍不采用刑事手段,甚至曾经规定刑罚的个别地方(如我国台湾地区)也改弦更张,采取了祛刑罚化的措施,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因为,有刑罚之类的威慑存在,在权利范围本来就具有模糊性及专利授权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重大问题和缺陷的情况下,必然会使人们在创新中心胆战心惊、小心翼翼或者有余悸,这种威吓或者窒息(chilingeffect)环境显然与大胆创新的理念明显相悖,从根本上危害或者窒息创新。专利权的保护靠民事诉讼就够了,所体现的是一种维护权利与营造宽松创新环境的平衡。例如,多数发达国家自己既没有制订刑事处罚的规定,也没有在内部实施严厉的刑事处罚。如英国政府2006年5月16日针对2004/48/ec命令的解释性备忘录称:“毫无证据表明,有理由扩大trips协定规定的刑事救助范围”,该政府强烈认为“不应把专利权置于提案的范围之内”,“专利权的生效和有关侵权行为的争端解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法律范畴……无助于良好刑法所要求的肯定性。我们将密切关注这个问题。”[8]欧盟在解释2007年知识产权实施命令草案排除专利侵权的原因时指出:“将专利侵权作为刑事犯罪处理可能阻碍发明人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9]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要具有这种平衡思维,而不能仅看到加强保护。行政处罚具有执法上的主动性和威慑性,具有与刑罚类似的效果,如忽视制度平衡而片面地强调行政处罚对保护力度的加大,必然会抑制或者扼杀社会的创新积极性,使保护制度与权利实际不相适应。为什么国内外有关方面对于设立专利侵权的行政处罚制度反对激烈和争议很大,甚至一贯要求中国加大保护力度的美国有关方面对于我国专利法引进行政处罚普遍反对激烈,实际上是看到了过多行政处罚可能带来的重大负面效果。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关注和理性分析。这不是一句中国国情、特色和实际所能解决的,而关乎国家创新需求和创新政策。

公共权力过多地介入私权保护,必然会弱化权利人主动寻求保护的积极性,使权利保护与权利属性严重背离,导致保护制度的异化。保护权利本来主要是权利人自己的事,这是天经地义的,国家主动维权、越俎代庖和大包大揽,反而不利于培养权利意识和加强权利保护。即便当前有些人维权能力和意识较弱,也应当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等方式解决,形成良性循环和导入正常渠道。此外,通过公共执法渠道进行保护,在国际上也不一定得到加大保护力度的肯定,反而可能会陷入越是声称加强公共执法、越不被认可的怪圈。例如,据媒体报道,美国全球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报告,重点关注美、英、中、印等11国,其中中国在执法力度评估中得分最低。[10]反过来说,更多地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保护权利,调动其自我保护的积极性,让权利人承担保护责任,因符合通行做法,也会更少地引来指责。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知识产权属性的把握还不到位,一些制度设计也值得认真反思。我国有的企业界人士指出:“知识产权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公权的问题,第二个是私权的问题。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是公权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而对于创造、运营、权利主张、争议解决这些东西,其实更多是私权层面的东西,是权利人应该去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要把这条界限凸显出来,因为政府如果没有聚焦在核心能力上,政府承载太多的责任,可能没有真正体现政府的核心价值。”“政府可能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现在政府什么都管,包括争议的解决,包括权利的主张也去管,因为中国的文化里面,和谐是最好的,美国就是通过权利人不断主张权利来促进大家更愿意做这个事情,然后不断创新成果出来,它不是一个鼓励和谐的文化,但是中国实际上是鼓励和谐的文化,鼓励和谐的后果往往是先进的被和谐掉了,落后的得到了鼓励,尤其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一个私权,就是以主张权利为实现目标和价值的,只有回归本来面目以后,我们真正的创新的土壤才建立起来。”[11]这种来自活生生实践的切身感受和见解是很深刻和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在建构科学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时深思。

当然,发达国家期待改变这种状况,试图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实施任务逐渐转移给具体的国家机关。[16]原因是明显的。“此招的关键,即通过把实施的责任从私方转移给政府,使权利持有人既获利又无须负责。”[17]“抱怨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实施不力,在国际上属老生常谈。这些抱怨源于对一个基本概念的混淆,即知识产权实施应该由公共部门(政府)而非私营部门(权利持有人)负责。由这个基本误解出发,发达国家在私营部门巨大利益的驱动之下,有目的地推动了一系列其他误解,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破坏性影响。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资源被错误地用来实施知识产权,而且其创新的空间也因滥用知识产权执法而缩小。”[18]对此我们有必要给予关注,并理性地予以对待。

司法保护主导且在权利人主张时给予保护,这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初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司法资源匮乏和经验不足,执法体系基本上是双轨并行和行政为主。随着司法保护需求的不断增长,司法保护范围不断拓宽,保护职能不断强化,法官队伍日益壮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直至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在商标专利授权和确权的核心领域,仍实行行政终局决定制度。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大幅修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全面提高。期间,在相应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律的修订中强化了司法保护和司法终局,行政终局决定被取消,司法全面介入所有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执法体系逐步向双轨并行、优势互补和司法终局的架构演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虽然行政执法在相当意义上和在某些方面还发挥主导作用,但司法保护更加引人瞩目,得到明显强化和迅速发展。可以说,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已初露端倪,已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其他民事权利保护中,司法从来都是发挥着主导地位,对此人们并没有争论和怀疑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主要是国外压力直接推动的,当时的对外开放形势要求在短期内形成具有较高效率的执法体系,以迅速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逐步由被动、被迫转变为主动和自觉,双轨并行、优势互补和司法终局的执法体系逐步发展起来,这也形成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特色。知识产权具有无体性、外部性、公共物品性和政策性等特征,权利边界不似其他财产权那样清晰,在缺乏保护传统、权利意识不强和知识产权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容易发生重复性的、大规模的侵权行为。我国实行的双轨执法体制显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还不规范、侵权行为多发、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实际,具有现实的存在基础和合理性。但是,知识产权毕竟是私权,按照私权保护的属性,应当主要由权利人自身寻求法律保护,国家更主要的是通过完善司法救济体系,以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供给满足私权救济的需求。国家最好在局部的特殊侵权领域,动用公共资源和公权力,给予积极主动的法律救济。

特别是,由于与贸易关系紧密,知识产权及其保护受到了国外权利人和外国政府的持续性高度关注,它们源源不断地施加外部压力,外部压力促进和推动了国内的重视,国家不惜投入大量公共资源进行保护,并建立以行政执法和行政保护为载体的公法保护机制。这种主动性和应急性的公法保护适应了当初我国法治不够发达和要在短期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阶段性特征,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和必然的产物。但是,这种急需先立的应急性保护体制和机制,随着我国法治的逐步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私权属性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审视。诸如,有人指出:“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私权公授的性质理解不透彻,导致对授权后的知识产权为私权的性质重视不够(其实这是在trips协定中开宗明义就已阐明的),进而导致我国政府常常在外国政府的的压力下,不必要地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和成本揽入政府怀中,承担了许多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舆论压力。建议政府明确意识到知识产权私权公授的性质,除非对社会公众利益产生了严重侵害,不应当轻易动用公共资源来保护私权性质的知识产权,并且承担不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骂名。”[19]这种说法是有其道理的。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日趋深入,我国在制订《纲要》时对于执法体制和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纲要》将“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作为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一项内容,并纳入战略重点之中。这是《纲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根据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作出的新定位。这种定位显然符合私权保护的特点、性质和规律,应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渐由双轨并行转向司法保护主导,向私权保护的本来面目归位。而且,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上,也是朝着司法保护主导的方向走的。例如,现行《著作权法》将民事保护作为著作权保护的主要途径,只是在侵犯著作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时,才让行政执法介入。对于专利侵权行为,《专利法》只授权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及就侵权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而并未授权进行行政处罚,充分体现了专利权的私权属性。

加强保护,首当其冲地是按照民事权利保护要求,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建设。例如,当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统一法律标准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国际趋势,但国外的普遍做法恰恰是通过建立专门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的方式加强保护。例如,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面临日本科技赶超和经济竞争,为解决国内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发起了一场变革,主要是修订专利法和建立主要负责知识产权司法的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尤其试图通过专门法院加强专利审查和专利保护,统一专利司法标准。此举无疑推动了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大革命。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广受关注,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纷纷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强化知识产权司法等方式进行应对。这些趋势性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体系日趋完善,司法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这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将有新的飞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首选是加强司法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等途径,不宜动辄另起炉灶,以加强保护为名行其他之实。而且,无论是司法还是行政都是国家之公器,司法体系本身属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不是法院或者司法机关一家之事,国家应当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避免部门各说各话。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加强保护是方向和趋向,我们要瞄准目标前进,向先进和主流靠拢,但同时要把握好我国创新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好方位,不搞理想化和一步到位,不把未来和趋势当成现实,所以要“分门别类、宽严适度”。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加强保护、分门别类、宽严适度”的司法保护政策,就是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的。

知识产权制度是个矛盾体,既是激励创新的利器,又会阻碍创新。如斯蒂格利茨所说:“如果不很好地设计知识产权制度,成本就会高出收益。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如果设计不当,甚至会阻碍创新。现今美国的问题就是它的知识产权制度妨碍了创新。在美国,这种情况很普遍,对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对美国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争论。”[20]因此,立法者需要限定权利范围,把知识产权关在“笼子”里,以趋利避害;执法要具体划清权利边界,对于权利的保护不受越宽越强越好,而是要在依法的前提下,要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为目标,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和宽严适度。

我们需要接受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这主要是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和当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需求角度来说的。这一问题也不能简单看待和处理。首先,所谓的主流规则乃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先进规则。美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有很大的主导性和话语权,但主流规则并不必然是美国规则。美国一些先进的规则可以借鉴,但一定注意甄别,不能囫囵吞枣式地接受,盲目地认定美国的规则都是好的和先进的。如上所述,并非美国的所有规则都是好的。“在世界知识产权协议(trips)影响下,很多国家正在采用美国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这种制度不仅难以适应美国的情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不适用,特别是美国自己都还在适应阶段。”[21]对此要高度关注。其次,国家利益是最高的衡量标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一定要符合我国实际和具有发展导向。“每个国家必须有一个能够适应自身实际的知识产权制度。这个制度必须调整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而具体的方法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知识差距。而如果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不当,就会使得缩短差距的目标更难以实现。”[22]这些主张是超脱的和有道理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应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创新和发展。再次,除条约的刚性约束外,可以借鉴其他先进的主流规则,但在操作细节和具体实现上不必亦步亦趋,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具体适用,不作绝对的或者量化的中外对比和衡量。例如,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日益提高,但不宜简单与美国相应的赔偿数额相对比,而既考虑国际趋势,又考虑我国的情况。

经济全球化并非知识产权规则的完全一体化。“当前,市场已经或接近实现全球化,但是,世界仍然围绕主权国家运行,各国政府拥有设立市场条款的权力,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要受其影响。我们将会看到,有些时候,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相当成功地抵制全球化核心所在的市场力量,尽管他们自己往往要为此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23]为尽量减少代价,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化,但与全球化关系不大、我们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仍然根据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进行处理,而不是盲目的不加区别地加贴全球化标签。对于一些纯粹贸易性的知识产权规则,我们应当尽可能遵循全球化标准;对于我国创新发展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充分考虑。

知识产权保护是依照我国法律进行的,地域性是知识产权法律的重要原则。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但其他国家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实际时,我们无需人云亦云,也不能人云亦云。该创新的时候就要创新,法理同样是可以创新的,也需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照样可以走,不能因为别人没有走过就不敢理直气壮和没有底气。当然,创新性保护一定要符合我国实际,有利于我国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这才是衡量我国能否创新性适用法律的根本标准。

对于一些民族性和国情色彩浓厚的领域,或者一些特殊的中国式问题,需要坚持独具一格的中国式处理,不盲目与其他国家一致或者寻求国际标准。换言之,我国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也必然有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按照我国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涉及履行条约义务及其他国际保护问题,而仅仅是如何适用我国法律以及用我国法律解决我国自己的一些特殊问题。尤其是,由于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国外的类似做法要慎重借鉴,一定要看到貌似背后的实质性差异,不宜以简单类比现象和结论的方式囫囵吞枣式借鉴国外做法;确因本质上的差异不能借鉴的,理直气壮和敢为天下先地做出我们自己的裁决。比较法固然有益和重要,但一定首先要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地进行比较和借鉴。

例如,近来涉及中文字库的著作权保护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仅就字库中的单个汉字能否具有可版权性,争论尤为激烈。不少人举出国外不保护此类字体的例子,主张我国也不应该给予保护,且主张给予保护还会影响文化传播等等。但是,我国汉字具有独特性,与西方文字差别很大,对于中文字库中的单个字体能否保护,一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时考虑产业政策等因素。一些法院对此持肯定态度,选择了中国式处理。这种以中国式思维处理中国特殊问题的方式,是必要的。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着我们的保护态度。

再如,“贴牌加工”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一直争论较大,近年来争论尤其激烈。被贴牌的商标标志与在中国注册的商标有冲突(相同或者近似),但被贴牌的商品并不在中国境内销售,而全部销往中国境外。争议的焦点是“贴牌”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使用,从而构成商标侵权。从法理上说,商标使用是指商标被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用途,[24]被“贴牌”的商标标志在中国市场内不产生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也就不能认定为商标使用行为。此种情况下附加商标标识只是具备了商标使用形式,但商标权具有地域性,而不具备在中国境内“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性要件,此类行为不能认定为中国境内的商标使用行为。从政策上讲,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和加工贸易大国,“贴牌加工”是我国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贴牌”行为认定为商标侵权,不利于我国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业务。也有人提出,贴牌加工并不存在自主品牌,保护此类“贴牌”行为并不有利于我国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和自主品牌建设。其实,我国加工贸易是分层次的,不可能都是高端的和有自主品牌的加工制造,转型升级也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不同层次的加工制造满足不同的经营需求,且加工制造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低端为高端提供积累和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路径。此外,认定“贴牌”行为构成商标侵权,也是部分加工制造业转入其他一些国家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认定“贴牌”行为构成侵权,有利于为我国加工制作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满足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也有人在法理上进行比较,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没有或很少有“贴牌”加工的商标侵权案例,甚至据此认为我国认定不构成侵权不符合国际做法。多年来发达国家奉行产业转移政策,其加工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东亚等发展中国家。当然,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逐步重视高端制造业,但这些国家早已有众多和完善的自主品牌体系,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涉及类似中国这样的“贴牌”问题。因此,“贴牌”行为定性上进行这样的国际比较不具有任何经济基础和可比性。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国际环境和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内实际,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升级要统筹兼顾,既保持先进性和前沿性,又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情实际,总体上朝着更加现代化和法治化的方向迈进。

[1]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日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2]刘敏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草案)》的说明”,在1993年6月22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3]“使中国融入全球体系将增加中国的既得利益,促使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将强化中国对外贸易、服务、投资、技术与信息的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将逐渐强化,到最后,一旦哪个国家单方面违背国际义务,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参见李光耀:《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蒋宗强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4]参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柳平在上海知识产权局第七次专家咨询会上的发言,载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知识产权专家评论》第12期(2011年9月16日)。

[5]蒋惠岭、黄斌编译,“美国联邦司法发展战略”,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14日。

[6][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7]这种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会存在。如在本世纪以来的美国专利改革及相应立法中,“我们能够预测到那些针对特地产业的严肃的立法调查以及可获得的回应并不常见,即便出现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参见[美]丹·l.伯克,马克·a.莱姆利:《专利危机与应对之道》,马宁、余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页。

[8]europeanscrutiny(2006),criminalmeasurestoenforc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31streport,available:http:///.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9]europeanparliament,2007.“trips协定要求政府必须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以刑事处罚,实乃一大误解。”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10]参见“美国发布知识产权报告中国再入重点观察名单”,载《经济参考报》2012年5月3日。

[11]同注[4]。

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14]cornish,williamr.(1999),intellectualproperty:patents;copyright,trademarksandalliedrights,london:sweet&maxwell.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15]southcentre,2008,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4页。

[16]同注[13]。

[17]同注[12],第22页。

[18]同注[12],第31页。

[19]张勤:“析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10期。

[20][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新发展模式”,载王梦奎主编:《迈向新增长方式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21]同上注,第27页。

[22]同注[20],第27页。

[23][美]罗伯特·夏皮罗:《下一轮全球趋势》,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24]2013年8月修订的《商标法》第48条规定:“本法所称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新《商标法》关于商标使用的规定,应当为解决涉及“贴牌加工”商标侵权的法律适用争议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驱动发展心得体会

驱动发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推动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好质量的目标发展。在个人职场发展和个人成长中,不断驱动自己的发展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情。本文将围绕“驱动发展”的主题展开,并分享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第一段:明确发展目标。

驱动发展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就像是迷失在人生旅途中的行者,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而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则如同守望在明灯下的行者,能够明确方向,有所侧重。因此,我们需要仔细思考我们想要在哪个方向上发展,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为自己的发展指明道路。

第二段:不断学习进修。

驱动发展的第二步是不断学习进修。如同鱼需要水来生存一样,个人的发展需要学习为后盾。学习是拓宽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无论是通过学习书籍、参加培训班还是与他人交流,我们都能够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此外,要保持学习的态度,开阔思维,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段:积极拥抱改变。

驱动发展的第三步是积极拥抱改变。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是驱动发展的关键。个人发展也需要时刻保持敏感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如果我们抱着固步自封的态度,不肯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敢面对改变,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四段:主动寻找机会。

驱动发展的第四步是主动寻找机会。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等待机会降临。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发展的机会。参加行业内的交流活动、寻找项目或合作机会、关注新技术和趋势等等,都是我们寻找机会的渠道。此外,我们还要时刻保持对机会的敏感度,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筛选和把握。

第五段:保持持续努力。

驱动发展的最后一步是保持持续努力。没有什么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无论是发展个人还是推动一个组织的发展,都需要付出努力。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韧性和毅力。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够推动自己的发展不断向前。

总结:驱动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不断学习进修、积极拥抱改变、主动寻找机会和保持持续努力。只有不断地推动自己的发展,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抢占先机,并实现个人、组织乃至社会的发展目标。

创新驱动考试心得体会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而考试作为一种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参加了一场“创新驱动考试”,以下是我对这次考试的心得体会。

创新驱动考试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试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场考试中,学生将会面对一些创新项目,需要展开思维,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考试形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创新驱动考试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要深入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其次,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考角度。同时,也要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进行实验、做小项目等,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最后,要加强团队合作,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协作,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创新驱动考试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面对题目,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我与团队成员展开了讨论,相互交流想法,并选择了最佳方案。接着,我们开始实践,通过实验和操作来验证我们的想法,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在整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价值。

通过参加创新驱动考试,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是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需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开放心态和创造力。其次,我明白了实践是提高自己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尝试和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创新者。最后,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汇聚精华,取得更好的成果。

创新驱动考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有可改进之处。首先,可以在考试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可以设置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力。最后,要注重评估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创新驱动考试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参加这样的考试,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掌握了实践操作的技巧,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希望未来的创新驱动考试能够进一步改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