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故乡的散文 故乡的河散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0-14 10:13:11 作者:翰墨 2023年故乡的散文 故乡的河散文(汇总18篇)

编辑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编辑时,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删减、增补和重组,以确保文本的清晰、简洁和有足够的信息量。下面是一些编辑优秀作品的欣赏和点评,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故乡的河散文

我的故乡薛桥(现在叫洪庄)有一条薛河,弯弯曲曲地流淌,冲积形成了一个个坝子。两岸土地肥沃,村庄院落也就依山而建,连绵不断。小河滋养了坝子,坝子养活了村庄,憧憬着我童年的梦幻。

每当四五月份时候,河流两岸秧苗青青,桑梓成林,鸡鸭鹅成群,河流里野鸭家鸭戏水觅食,碧波荡漾,白鹅时而伸颈一鸣,便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田园画面。故乡的薛河是恬静的,巴茅随着微风起舞,桑树摇着翠绿的枝叶,倒影在薛河里,细碎在涟漪间。

夏天的薛河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依托着轮胎,在水里嬉戏,大点的孩子们表演着各种游水的绝活,小孩子们尖声叫喊,拍打着水花,有时大人掺合进来,表演一两手绝活,孩子们便欣羡得合不拢嘴巴。接下来便是孩子们的练习了,当然也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故乡的薛河就是这么热闹。它是一个摇篮,摇大了一拨又一拨的孩子。

秋天的河流是幽静的,也是诗意的。深秋时节,孩子们都在上学,即使放假也不会下河了。岸边便只看到一些老人,戴个草帽,拿着竹篓,在河边或站着,或坐着,垂钓。薛河里有的是鲫鱼,鲤鱼,鲢鱼,草鱼,甲鱼。只见一会儿一个,此起彼伏,竹篓里便收获多多。晚上孩子们可有打牙祭的了。夜晚也有捕鱼的,他们打着电筒,穿行于两岸的巴茅间,提起一个个安在水里的竹篓,一根根插在岸边的钓竿,活蹦乱跳的鱼儿便装进了小伙子们的竹篓,年轻人对这样的生活乐此不疲。幽静的夜晚,各种秋虫的鸣叫声,交织变幻,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美得令人沉醉,凡尘的喧嚣似乎早已忘却,功名利禄也已抛到九霄云外。

冬天的河流也是充满生机的,虽然水位低,但是它在蓄积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到了冬天,河流清澈见底,水汽蒸腾,雾气弥漫,薛河像一个披上了婚纱的新娘。到河边走走,一边是青翠碧绿的蔬菜,一边是无声流淌的绿水,偶尔可以听见水中冒出气泡的声音,鱼儿跃出水面的拨拉声。故乡的薛河是睿智的,也是谦逊的,它尽量降低水位,绝不会因为冬天而悲伤,而是默默地修炼自己,等待着机会的降临。

春天的薛河是忙碌的。岸边有着很多的抽水机,小河慷慨地施与,换来的是两岸千里碧浪,换来的是无尽的养分,滋养它的无数的故乡儿女。耕牛遍地,农夫挥锄,山山水水都忙碌了起来。鱼儿也在水里跳跃产卵,水里的世界生机盎然。

故乡的薛河,弯弯曲曲的流过,流过了白昼黑夜,流走了春夏秋冬,流进了两岸的村落,流逝了童年的梦幻,流进了我们的心窝。

故乡之殇散文

没有凄婉的哀乐,两个可爱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去了。是新年的门槛太高?还是啥原因呢。终于在阳光的静静陪伴中安享地浮在了水面上。那三个较大的金鱼漠然地在水中游弋着,对于同伴的离去,并没有丝毫的在意,仿佛那只是漂浮起的一粒小小的沉渣。

爱鱼的主人有些伤感,精心养了几个月的时间,还是无奈地说了声拜拜。这种伤感刺痛了他,无奈地抄起了那个将鱼儿放入的白色的小网罩,把像是睡着了的鱼儿轻轻地弄了出来。可爱的小鱼儿还是保持着那种纤小的流线般的体型。除了那翕张的嘴停止了自己的颤动之外,一切如常。它是累了,真的累了,是烦躁的岁月的杂音憔悴了它的心还是我们目光的侵蚀让它的心疲惫不堪呢?它不想解释,大大的眼睛满是我们的疑问?那缕游魂,随着阳光的彩韵攀升到了另外的世界中,神奇的地外世界。他不会在被人世的嘈杂围裹,不会在局促在狭小的空间里看不到蒹葭菖蒲的影子。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美如西子之湖,壮如洱海之波。或寄象鼻山下,或凌镜湖之澜。不再有鱼缸之狭,也没有混浊的俗水乱其心。

谁也没有随主人去看它最后的美丽放置处,就让它的魂魄自由的翱翔吧。

看的出来他的情绪很低落,找不出原因,一脸茫然,其实世界上的好多东西真的很难让人理解。他只想把他们作为自己枯燥生活中打破沉寂的一个小小的因子,相伴了这长时间,也真的'相互融入了彼此的默契的情感。可是,岁月之殇凋零了金色的精灵,也把我们的愁情勾起。吴钩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潜入这片静水,只是无法与那失去的幽灵嬉戏。那条可爱的小精灵是否到了月宫中的桥下溪水里去搅动嫦娥妹妹的情思呢?总之,它已游弋到了一个理想中的境地了。

其实,它是最初买的三条中最后的一个了。难怪他伤心。

后来这三条较大的是前些时又放入的。失去了先入为主的小伙伴,他们没有太大的留恋,依旧在这狭小的空间无聊的游动着。或许是他们体型太大,又或许是对这块山石蜗牛没啥兴趣,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总感觉没有那三条那么活泼好动。呆呆地静伏在水里,就像没妆楼围困起来恹恹欲睡的病美人。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还发现他们身上的鳞片还不断地在脱落。

故乡的风散文

癸巳年春,三月。

二月末桃花初上枝头,我乘着向北的列车离开了那个让我厌恶的地方。带着简单的行李,毫无留恋,不做告别的离开。

当越过年少的山头,必然远行,那为何不洒脱一点呢?因此就算我极爱纳兰容若的词,但对他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呻吟也毫无感觉。又如席慕容所说故乡“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也不过如此了。

天尽头,何处是故乡?

三月初,故乡的桃花正盛放吧?那时三两朵粉红花瓣镶在枝头,便是整个童年了。不仅是桃花,桃枝、桃叶同样美丽,尤其是桃叶,幼时出门探亲或是游玩时,母亲总会摘几片桃叶放在我口袋里,或是攥在手中,这样便可得到神的庇佑,对于此,我深信不疑。我便这样,一手攥着桃叶,一手牵着母亲的手,走出了年少,那个不知愁的世界。

历经酷暑和寒冬,我愈发摆脱不了对故乡的思念。行走在流的时光里,故乡是渡口,我成了那摆渡的一叶孤舟,不论我一生走多远,也始终在那一江之宽中徘徊。故乡,自出生以来,便又爱又恨。爱它的清幽淳朴,恨它的.纠缠不清。

余光中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给没有家的人”。是的,我有乡愁。我有家,我有牵挂。年少不说沧桑,我却怀着沉重的心情,思念着她,千百年来永恒的圣地。没有月华如水,没有暗夜故曲,只有一颗思念的心,不需要任何修饰思念她。

心有所思,何处不是故乡。

心若浮萍,何处是故乡?

一生漂泊,最怕心无归宿。故乡能让我们有所依靠,却给不了你我未来。心注定要远航,只有信仰能给我们方向,才能够心无所畏。

一生诺言不离去,经不住似水流年。带着浅浅的思念,静静的收藏每一季乡愁。风起时想起你。

故乡之殇散文

《从前的同事姐姐,有位大她十几岁的红颜知己,两人各自有着外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偶尔,两人小聚,互诉衷肠,但从未越轨。

那几年,男人的女儿在姐姐家附近的一所中专上学,姐姐便负责每周末将小姑娘接回家中,与家里女儿同食同住,视如己出。赶上婆家人好,个个儿善良,有时候姐姐工作忙,不能去学校接男人的女儿,姐姐的公公便主动请缨去校门口等着接男人的女儿回家过周末。

终于有一天,姐姐上班空闲,躲在办公室里想起了男人的女儿,“……她结婚半年多了,快该生小孩儿了吧?!我打一电话问问……”

那是一对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两个女人之间暖心暖肺的交流,句句透露着真情实意……

姐姐最想知道的是关于女孩儿父亲的消息,但是女孩儿一直没有提到他,姐姐终于没有忍住,问了句:“……你爸你妈都挺好的吧?!”

电话那头,女孩儿沉默了几秒,最后告诉姐姐:“……爸爸半年前就去逝了,酒后突发心梗……我妈不让我告诉你……”

姐姐倾刻心泪如洪……

她就那样趴在桌子上,浑身颤抖着,泪雨滂沱……

半小时后,姐姐情绪好些了,开始用心回忆男人与她相识的点点滴滴:

姐姐少女时在男人的建筑工地做出纳员,姐夫是电工,两个年轻人在男人的撮合下,结为连理。

但是如今,男人连个招呼都没有打,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

姐姐再次泪如雨下……

思念,成为永远的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故乡的风散文

故乡的风,拂过我的秀发,飘逸着醉人的芳香,我从弄堂口走过,油纸伞下,清涩的初恋,被风吹得支离破碎。

哦,故乡的风哟,拂过我的心,山间地头的蒲公英飞扬着我童年的几多梦想,回眸间,阳光折射得灰飞烟灭。

风起时,我酣然入睡,长板凳石板条,承载着几多童趣,几多思念,被风吹皱,四季的旋律演绎着缤纷的情愫。

故乡的风哟,你是春的缔造者,你是季节的弄潮儿,你是人间的造物主。你总是蕴着温馨和湿润,在无叶的枝条添点点新绿,在枯竭的草丛撩燃星星绿源,在无花的枝头缀朵朵花嫣。故乡的风哟,常把嫩绿的春吹得醉人,把青碧的夏吹得腼腆,把金黄的秋吹得潇洒,把灰褐的冬吹得深沉。

故乡的风哟,常常把白云吹得悠闲,把细雨吹得多情,把松涛吹得欢乐,把竹林吹得浪荡,把桔柚吹得天真羞涩,把田野吹得神采奕奕。故乡的风哟,吹弯了举在秋天头顶的.利镰,吹佝了父亲的腰,吹白了父亲的头发,把父亲吹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故乡的风哟,常常把山伢子的纸鸢吹得比天还高远,把老爷爷的胡子吹成一种得意,把老奶奶的眼神吹成一种惬意。故乡的风哟,吹弯了太阳和月亮,常常把山妹子的裙角和歌声揉成山哥哥的一种思念,一种梦幻。

故乡的风哟,吹燃了满山的红杜娟,吹纯了漫岭的油茶花,吹得山花浪漫层林尽染。故乡的风哟,吹翻了潘多拉的魔盒,疯了人间;掀翻了荞老爷子的酒坛,醉了人间。

故乡的风,是一种难舍的情怀,是一种古老的意念,人世百态风物宜长。故乡的风哟,常常把多情的小伙子吹成一树红枫,把待嫁的姑娘吹成一种相思,人比黄花廋。待到风起时,大红的花轿浪在山间小路,爆竹把新娘子的心炸得开成了花,昨日梨花带雨,今朝人面桃花,吹拉手把整个山村吹得红红火火。

故乡的风哟,故乡的风……

故乡春忆散文

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公园里春游,我很高兴。我们来到了草地上,草地上长着青青的小草,开着星星点点的小黄花,盛开的小蒲公英像一个个小绒球。春风一吹,大地的一切都苏醒了,一切都在争着更换春装,就连那棵粗壮苍劲的老树也发出新芽!瞧!它们都争着告诉我:“春天在这里,她是醒目、稚嫩的'绿色”;桃花告诉我:“春天在这里,她是希望、热烈的红色”;油菜花告诉我:“春天在这里,她是兴奋、活泼的金色。”啊!我听了它们的话,终于知道春天在哪里。一年之中,春天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她处处充满着生机,充满着希望,容易令人产生彩色的梦幻。

指导教师:李学玲

故乡春雨散文

走进春雨,一飘湿润的飞沫扑面而来,舔舔它,还真带有一丝甜味。春雨是叩响一年春天大门的第一位使者,摇醒沉睡的草粒,催开绽绿的枝丫。

有故乡瓦屋上袅袅炊烟缭绕你的梦境吗?

有吐绿的葡萄架下泥土芬芳时青春的别离吗?

哦!故乡,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

眼前这分分明明的树木,流水,高楼,山冈,分分明明楼阁里街道上闪动的张张笑脸,映衬的是怎样一幅春风拂过的画廊哟!

流动的是云,闪烁的是花伞边水珠圆圆滚动的圈儿,是谁轻舞着春之翅膀,扑飞出一身春雨的湿衣,捡起那个美丽的初恋故事,撩乱春天的思绪。

故乡春雨,别样的景致别样的说,分别数十年的朋友含笑欢语:雨中的家乡叫我无法辩认啦!美就美在这场春雨里的相聚是无法忘怀了。

走进春,就是走进我青青的家乡草坪,走进这乡村里的城市。入夜时分,穿行于声,光,色,味的世界,仿佛记忆里的故乡变得越来越清晰起来。

我要把我一生的青春岁月托咐于你,我的故乡!青山可以做证。

我一生的命运又何偿能够离开这里勤劳质朴的乡民?

走进故乡春雨,有如清清的风飘入一个瑰丽的庄园,这庄园便是我恋乡之心永远回归的沃土,这庄园便是我插翅也飞不出的故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梦回故乡散文

前几天翻看微信,看到了一组萨拉齐老照片,黑白照片里熟悉的场景不禁勾起我尘封已久的回忆。和如今高楼林立,商铺遍地的新城相比,记忆中繁忙鲜活,人潮涌动的老城想起来就觉得格外亲切,尤其值得人回味。

我小的时候,中心岛以东的街道是萨拉齐最繁华的地段,百货商场、剧场、电影院、工会广场都建在那儿,因此那里也成了萨拉齐当时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商业一条街。当年的青山剧场门前有个老爷爷经常在下午的时候在那儿说评书,老人坐在剧院最高的台阶上,下面是好多坐着马扎聚集在那儿的听书人,我和姥爷也是其中的一员。说书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滔滔不绝地讲诉着古今中外的著名评书,说到动情处,胳膊高举,扇面打开,脸上的表情既生动又丰富,引来人们的连连叫好声。我很喜欢听那个老人说书,也很喜欢坐在人群中轻松愉快的气氛。每次去那儿时间都过得很快,我总是急切地盼望下次听书时间的到来。

有时候姥爷也会带我去工会广场喝茶汤,有个瘦瘦高高的老人一年四季都在那里卖茶汤,一毛钱一碗。只见老人将磨好的小米面舀上两小勺放入碗里,一只手把碗放到低一些的位置,另一只手握住铜壶把,将滚烫的开水倒入碗中,小米面立刻就变成了粘稠状,上面再撒些红糖,用勺子一点一点地拌匀了,吃到嘴里甜甜的、黏黏的,吸引了众多小孩子前来品尝。茶汤摊旁边的空地上有几个书摊,看一本小人书要二分钱。每次喝完茶汤,我都要去看好几本。姥爷坐在马扎上和几个老人闲聊,我在书摊上一本接一本地看着可爱的小人书。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微风吹在脸上柔柔的,暖暖的,周围有好几个像我一样看书的小孩儿,那样一派悠闲静谧的时光多么美好,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幸福。

记忆最深的是学校组织我们去工会电影院看电影,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每学期都要给我们包场看三、四次电影,那也是我们紧张学习之余少有的开心时刻。通常都是在上午上了两节课之后去电影院,各班的同学由班主任带领浩浩荡荡地从中心岛的繁华街道走过,到了电影院门前再依次排队进场。电影院门前有好多卖瓜籽的小贩,也有卖酸枣面和汽水的。自行车后座上放着洗脸盆那么大的一盆瓜籽,量瓜籽的纸杯是用硬纸壳糊的,五分钱一小杯,一毛钱一大杯。同学中有带零花钱的就会买上一两杯,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瓜籽那诱人的香气会一阵阵地飘入鼻孔,不由得让人多咽了几次口水。工会电影院还有二层楼,五年级有一次看电影我们班就被安排在了二楼。那是一部非常搞笑的外国喜剧片,讲的是一个马戏团里各种动物的故事,故事情节紧张又有趣,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看得开心极了。

以前我经常听姥姥说一句话:萨拉齐是个养活穷人的好地方。意思可能就是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生活成本低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萨拉齐人做的干货,不仅味道香甜,价格也不高,在周边县市都是很有名的。干货做得最好的是回族人,四和园是做干货的清真老字号,那里的月饼、麻花、糖三角、五香焙子都非常有名。那些干货用料实在,颜色焦黄,口感酥软,扑鼻而来的香味每每都能勾起人购买的欲望。四和园旧址就在现在中心岛的黄金地段,卖货的是收拾得干净利索的回族老人,头上戴着硬壳小白帽,留着长长的胡子。每次姥爷领我走进那里,琳琅满目的各种干货都看得我眼花缭乱,我通常都是挑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品种,欢天喜地地带回家。

每年夏天,萨拉齐都会举办物资交流会,为期一周到十天。每逢交流会的时候,周边旗县做买卖的生意人都会来这里摆摊卖货。从大东街到大西街,大南街到大北街的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地摊,条件好的`还用帆布搭了敞篷。交流会上卖的东西品种丰富,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各种小吃,还有开临时饭馆的,走江湖卖艺的,唱二人台和晋剧的,马戏团、杂技团,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几天简直是比过年还要快乐的节日。白天我们可以约上同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逛个够,其间能发现许多新鲜的小玩意儿,偶有余钱,还能买下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晚上可以和家里人去看杂技、看马戏,最刺激的就是那个在大铁丝笼里骑摩托车的节目了。眼看着那个骑手轰隆隆地发动摩托,一阵阵地加快速度,绕着铁丝笼一圈又一圈地高速骑行,我的心脏紧张地突突直跳,生怕一个不小心他会从高处掉下来。好几分钟过去了,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骑手高超的技术赢得了人们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我绷紧的神经也慢慢放松下来。接下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让那些看杂技的夜晚变得生动又鲜明,成为记忆中抹不去的有趣经历。

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农贸市场建成了。那时候的农贸市场是全旗的商业中心,其红火繁荣的局面不亚于现在的大型商场和超市。除了平时逛街购物去那里,每逢过年我们还要去农贸市场的照相馆拍照。现在我的相册里还有很多那时候拍的照片,有和同学一起拍的,也有和家人、亲戚一起拍的。青春年少的我们都穿着裁缝铺里订做的新衣,或站在楼梯拐角处,或手扶自行车,摆出一个自以为优雅的姿势,脸上露出懵懂青涩的笑容,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期待。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忆中的繁华街景早已不复存在,记忆中的许多人和物也已随风而去。在我心里,记忆中的老城才是我梦中的故乡。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有我青春努力的痕迹,更有我与至爱亲人共同的经历和联系。而现在,我唯有将它放在心底,偶尔拿出来品尝回味,以慰藉灵魂深处强烈的渴望与思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故乡之殇散文

土蜂是一种营社群生活的小昆虫。

据说,土蜂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巢居的地方必须安静、背风、向阳,淋不着雨,又有充足的蜜粉源。

二爷家的窑院周围长着许许多多的枣树,向阳的墙面上,凿着一个土窑窝,不深不浅,四四方方,窑窝口用光滑的土坯封着,中间只留一个核桃大小的窟窿。一群黄黑色的土蜂穴居其中,早出晚归,出出进进,忙忙碌碌。这些小家伙很听话,生活很有规律,从不要人喂养,也从不要人经管,每到冬天,便可割下甘甜爽口的蜜来。大家伙不止一次地尝过二婆送上门去的枣花蜜。

似乎是农历四月间的事情了。

艳阳天艳阳地。旷亮的天空下,阳光洒满了沟边的小村子。一天早饭后,二爷家窑院里的那窝土蜂突然间倾巢出动,真正变成了一群“没王的蜂”。一下子院子里到处都是蜂,地上的,空中的,密密麻麻,熙熙攘攘,飞来飞去,不停地撞到人的脸上、手上、身上,简直让人睁不开眼睛。

面对如此异常现象,好些人疑惑不解,嘀咕开了。有人说,蜂要分家分群了,新的蜂王出现了,老蜂王要离家出走了。一直靠在土墙上默默抽烟的二爷,慢慢吞吞地说,“蜂群向着旺处飞。风水变了,它们要全家出逃了。”出逃?逃到哪里去?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二爷接着话茬说:“天意难违啊,不顶用的。啥事都有个兴和败。万事随缘,还是顺其自然吧。”院子里的蜂越来越多,飞舞着,盘旋着,集结着,慢慢地向前移动着。真正急失火了的是二婆,她说,就你老头子死犟,大伙搭把手赶紧堵啊。二婆的话太有号召力了,大伙儿纷纷跑回家里,从炕洞里、灶膛里抓出草木灰来,提着笼,端着盆,急煎煎奔上窑脑脑。须臾间,整个村子里哗然骚动起来,所有的闲人都投入到了围追堵截蜂群的战斗来了。只见成群结队的蜂群像一股黑风,扶摇而上。“过来了!”“快扬!”“又过去了!”“快扬!”人们一边呼叫着,一边抓起灰迎头就扬。刹那间,村子上空烟山土雾,天昏地暗。无奈,蜂群像一条被天兵天将包围了的黑色虬龙一样,尽管忽上忽下,左冲右突,还是被拦截了回来。

蜂群回旋着,回旋着,慢慢地落下来了,落下来了。最终落在了三爷家门洞前沟边的一棵歪脖子枣树上。成千上万只土蜂围着蜂王,密密麻麻粘在一起,紧紧抱成团儿,蠕动着,蠕动着,慢慢地凝结成向日葵头大的一堆,远看仿佛一团晒干的黑牛粪。周围的土蜂显得烦躁不安,飞舞着,喧闹着,似乎不知所措。

许多人蹑手蹑脚围了上去。二婆挤进人群,嘴里喃喃地说,这可咋办呢?

三爷喜出望外,一下子来了兴致。他摆出了一副先下手为强的架势,毫不犹豫地对身后的.家人说,“快去拿笊篱!赶紧收蜂!”几个孙子连颠带跑,端来一碗白糖水,递给他一把笊篱,将一顶旧草帽扣到了他的秃脑门上。三爷接过碗,猛喝一大口白糖水,噗的一下就喷到了笊篱上。他十分麻利地将笊篱贴了上去,用一根长长的棍子,小心翼翼地把蜂团拨到了笊篱上。不一会,三爷的帽子上、羊胡子上、胳膊上也爬满了蜂,他被蜇得龇牙咧嘴,嘿嘿直叫,眼尖手快的孙子赶紧咬破蒜瓣,在他脸上擦了几下。接下来,三爷便像端着一疙瘩火焰似的,端着一团蜂,洋洋得意地走进了自家深深的门洞。进了院子,三爷爬上梯子,非常小心地把蜂群安顿到了自家院子的旧蜂窑窝里,三下五除二就封了口。此后的几天里,听说三爷好像病倒了,脸肿得好长时间不敢见人。

话说,当时三爷把蜂收走了,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院子,二婆的眼睛都绿了,脸色蜡渣黄,很不好看。也许她在想,这蜂本是她家的,凭什么三爷就要收回他家去呢。对于三爷来说,也许他在想,蜂落在了自家的枣树上,就应该是自家的。所以,他才不管二婆乐意不乐意呢。

其实,二爷和三爷是很亲近的堂兄弟,两个院子中间被一堵薄墙隔开,两边说话,彼此都能听得见。但仔细看,两家院落的小气候和风水情况还是明显不一样的。二爷家的院子,前边没有围墙,背风向阳,开阔豁亮,窑脑脑和院边边都长满了枣树。那窝土蜂在二爷家的窑院里生活了好些年。可三爷家的院落,阴气比较重,一个深深的幽暗的门洞内,四面高崖壁立,天井窄小,凉风习习,每日之内,太阳总是从头顶一晃而过,很显然,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合土蜂生存的。所以,那窝蜂在三爷家里,死的死,逃的逃,越来越少,不出半月就销声匿迹了。

不久后的一天,二爷靠在自家窑院空空的蜂巢下晒太阳。等二婆发现时,已经不知不觉间,驾鹤西去了,没有一点痛苦的样子,走得非常安详。后来,人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那年枣树正在孕育花蕾的时候,村里突然遭受了一场严重的霜冻,那些枣树根本就没有开花。

故乡春忆散文

春雨细细柔柔的,悄无声息的拂过了街道旁。老城区古朴的青石板路旁,细柳舒张了身姿。

耳边响起了轻轻的吟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进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不禁四顾,心里不由生出一股淡淡的哀伤,如今春风已过,但却只有街边柳上的一抹残绿,弱弱的,迎着春来春往。

何时,皇都的决胜烟柳已不复存在,到如今,连小城中这最后一片净土都无法幸免了么。这祖祖辈辈居住了不知多年的小城,从长辈口中听闻过不知多少小城的.美景,可当我满怀兴奋去寻找时,却找不到一丝相近的景色,多少个日月,多少个春秋,不知何时时光携着污染来到了小城,使得这景这春这绿色不复存在。

不知在这小城中,是否还有人如我一般,看着一年年消逝的,一点点变淡的春意,黯然神伤。有时,出门踏青,满心想与明媚的春光,轻柔的春风,淡雅的春景撞个满怀,但却扑了个空,这城外,哪还有什么春意呢?天空山满满的烟尘,满眼的灰色,刺鼻的味道,刺痛了我的嗅觉,更刺痛了我的心。

曾听长辈说过,他们那时,天是蓝的,根本没有什么烟尘,每当春一来,城外山上的古木啊,边透着生机,满满的新绿,一直从山顶蔓延到山下,然后缓缓踱步进入城中,将城内的一切都染得发绿,连青石板路上,都细细碎碎的长出了些细小的,青绿的苔藓。

可是是谁,是谁把这绿色抹去?

不知道,没有人知道这绿色是何时被抹去,亦或者是离开?

柔柔的春风拂过耳畔,轻轻呼起“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啊,桃花,我疾步向城外桃园走去,闯入桃园,入目的不是满眼的粉红,却是一个个低矮的,褐色的丑陋木桩。这,这桃园里的树,何时却是被砍掉了,眼角微微温热,溢出了几滴不知名的液体,滑过脸颊,滴落在地上,发出细微不可闻的声音,却是如此动人心弦,让我的心不住的颤抖。

人们啊,为了什么,可以让你们如此的绝情,是似水的春光无法吸引你们,还是横流的物欲蒙蔽了你们,让你们变成如此模样。

不知,是否有人,也同我一般,忆着这春,这春光,这春花。

薄暮冥,人将去,不知是否还会归来,亲手栽下一棵树苗,缓缓踏步,听着敲击青石板的清脆的声音,坐上了离城的车,车一路颠簸,我心中满是春的回忆。

故乡纪事散文

下着雨,心思涌动。

今日小雨,晨跑接近尾声的时候,开始漱漱落落地下起来。

云不是很厚,不过薄薄的一层,雨就这样被风轻巧的摇下来,落到屋脊上,落到宽阔的马路上,落在行人的肩膀上。

刚开始,只是感觉到了湿润的气息,后来就开始觉得这雨不过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生机勃勃地跑过来,又跑过去,汗水浅浅低落。

我的耳背开始有水,抬头,落在鼻尖上。

南方的天气终归是水做的,潮湿多情,空气中小小的尘埃架不住这强势的表白,缓缓落地,生根。

让我觉得,万物皆有情愫。

吃过早餐,雨造足声势,滚滚的雷声集卷几片水雾,从远处传来。它攥紧拳头,水汽开始密起来,集中起来,隔着时间,隔着楼层的距离,一点一滴的发出啪嗒声。

室内无电,灰蒙蒙的环境衬托着窗子的一点光亮。

透着窗子望出去,几树桃花早已盛开,和绿色的树掩映在一起,斑斑驳驳的.露出少女般的笑意。雨水鲜艳了它们的脸,绿已翠绿,粉已鲜粉。

山体朦胧,只是隐隐的能够看到一个大体的轮廓,五六层的小房子远远的缩成一个墨点。我眯着眼睛,仔仔细细的看着这雨中的春色,怕稍不留神,一抹艳丽就这样稍纵即逝了。

收回目光,向下望,一片赤色裸露出来,它湿滑的颈镶满了水珠,它是整栋房子的“后花园”,听房东说,这里也是要打上水泥地面的,出行方便些,否则到了雨季,鞋子上基本沾满泥土,被泥泞填满。

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能够开出一小块地来,等到夏天,就有了新鲜的瓜果蔬菜供以食用,在工作之余,还有家的味道存在。

时间一刻不停地向前,就如这窗外的雨滴一般穿成天空的几条项链,人在当中行走,在身体上刻录痕迹。

有很多道听途说的故事,有很多久别重逢的朋友,以及陌生人和陌生人的相遇,如一片片羽毛,轻轻飘飞;亦如一簇簇浮萍,水面飘零。

从一段路到另外一段路的距离,我没有考虑过中间的石桥、流水、荒漠、绝壁;从一颗心贴近一颗心的路程,我没有考虑过其中的耗费、隐忍、背叛和逃离。

人到底如这春色一般,色彩艳丽,经历风雨,有落花,也有失意;人到底如这室内一般,会色彩斑斓,流光溢彩,也会灰蒙蒙的,了无生气。

室内无电,估计下午会来;雨水有情,充满我们的眼睛。

故乡的春散文

谁多爱自己的故乡,像我,在外漂泊十几年特想念梦迁回绕的故乡。谁多爱自己的家,像我,从网上得到一张家乡的照片,使我彻夜难眠。

故乡的春,像迷人的彩色板,有人认为是色彩斑蓝,有人认为杂乱无章。故乡的春像山水画,有人认为山青水秀,有人认为是穷山恶水。

故乡的春是忙碌的,天微明,茶农们已经上山采茶去了,中午也不回家吃饭,有时让人送来或者拿着炊具到山上去煮,为了节约来回奔波时间,一般的人家多这么做。因为有标准/一芽两叶初展,大了只能贱卖了。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天山共色,我于小妹背着蟹篓,带上一些炒米糖和山芋干,到茶园去采茶,茶园错落有致,嫩叶生机勃勃,充满朝气,茶园边的松树蓊蓊葱葱,采回我于小妹各自称出自己的斤两,比一比,看谁采的多,有奖励。嫩叶采回,手工炒制,火红的大锅,热气升腾。柴火作响,茶香四溢,茶农满脸汗水,晶莹如珠。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有的在杀青,有的在揉捻,有的在烘干,一幅忙碌的场景。这时,你走在村间的石板路上,只听见有人在轻声的说话,谈的好象是今年的价格和品质,有时采茶工也帮忙。那时每家每户多请上好几个采茶工,包吃包住,每天工资50元,村上采茶的季节是最热闹,村上一下多出好几百人,有时,采茶工与本村的小伙子谈上朋友,成了一桩美事。

细雨天也要去采茶叶,云雾迷漫,微风吹拂,阵阵花香迎面扑来,使人心旷神怡,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时有这种意境。雾散时,朝四周的群山奔去,缓缓地升上天空。一轮暖阳普照,一切而醒目,树上坠着晶莹的水珠,望去像钻石项链。

故乡的春,古朴而不呆板;故乡的春,繁忙而不凌乱;故乡的春,艳而不俗,丽而不妖,婀娜而不妩媚。我喜欢故乡忙碌的春,那是茶农们丰收地季节。

我在故乡散文

我的故乡在云端,那里有座美丽的山。

我家就住在山顶,云就在我的脚边。

阿爸,阿妈说:我们的日子赛过神仙。伸手,晴雨美文网,我们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吹口气,可以惊动天上的神仙。

我们的好朋友是参天的大树,盛开的山花,以及在树枝上面跳来跳去的小松鼠,我们的庄稼就长在那边!

我的故乡在云端,那里有片彩色的树林。

我家就住在林子的旁边,红的枫叶,白的花,一年四季,森林都换着漂亮的外套,蓝天上飘着缕缕炊烟。

阿爸,阿妈说:我们就在这里修行,说不定那天就会成为神仙;我们用桐油点灯,山外的电,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不能够麻烦政府,为我们花很多钱。

山下的好多朋友劝我们搬迁,阿公,阿婆说:这里住着十几辈祖先,搬到山下,上山扫墓不方便,山下的'瓜果没有这里新鲜!

我的故乡在云端,那里有我们栽下的油茶树。

我们吃茶油长大,我们流出来的汗也喷香,喷香;我们拿自己种的棉花织成布,然后用花的汁液把它染成五颜六色,巧手的阿姐在上面绣上:树、花、猫、狗,还有云。

山下的人也经常梢给我们远方的来信,北京的王教授,来过我们家,住过这里。信里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帮我们申请了资金,准备在我们这里装太阳能,搞风力发电。我们就可以点上电灯!

我的故乡在云端,我们身边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人!我的故乡在云端,我们也开始走出大山,去拥抱火热的生活!

我的故乡在云端,我们村庄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的故乡在云端,我们也用上了手机、电脑,城市离我们不再遥远!

在我的微博里,我放进了不少家乡的相片,外边的朋友们知道了这里还有这么蓝的天!

我在故乡散文

今年清明时节给父亲扫完墓,便在地处津北富有江南水乡之称的故乡小住了几天。在这个多彩的季节,远离喧嚣的城市,让乡间的风轻拂着我的面颊,拽着我的衣襟。脚下的土地是那么松软,尖尖的草芽儿,深深浅浅地映成满目的绿色。

故乡的田野在暖阳映照下显得温馨而宁静,一种不知名字的紫色花儿,缀满了窄窄的田垄。笑语在小村里穿行,我看到了故乡人缓慢行走的身影,那般与世无争的闲适;我听到了农家庭院具里农具的磕碰声,以及鸡鸭鹅狗欢快的鸣叫声;耳边时而传来小儿咿呀的`稚语声,抬头望去,原来是慈祥的老人抱着孙子在院落里玩耍。

在宁静的村庄里行走,没有汽车的噪音,没有繁杂的喧嚣,只有村西头清亮的小溪、葱意缠绕着的青草地。沉浸在这样祥和恬静的季节里,就如同打开了陈封已久的记忆,一切与泥土有关的往事蓦然在眼前展现,让人有种如梦的虚幻。

锈针河岸上,充满了春天的清新气息,到处是杨柳依依,风来的时候,枝条拂扬,嫩叶初萌,就像春姑娘蓬开的羽裳。走近河边,只见清冽的河水缓缓向东南方向流动,粼粼地闪动着波光,几只水鸭在上面浮来游去,扑打着翅膀悠然自娱。疏花淡叶,乳燕嘀哩,氤氲成一幅朦胧而美的画面,不由想起南朝梁丘迟的诗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满目谐趣油然而升。

春天,不仅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它更是我们扬起生命风帆的时刻。垅上行走,满目青青麦苗,有故乡人在麦田里浇水,躬耕着的身影挥锨拨埝堵口,一片繁忙景像。向远望去,一片一片的野花绽放。白的不染纤尘,粉的似霞氤氲,各种颜色濡染交织,给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增添了些许性情,些许风韵。

面对无边的青地翠田,面对烂漫的野花,心田里似是升起一种激情,一种自信,让我感觉以往的徘徊和悲叹,都纯属多余。扑进故乡春天的怀抱,踏进春天的门槛。故乡无边的春色,传递着宁静的喜悦,它让我体味到了岁月里多彩的情韵,也体味到了故乡春天的特有风姿。

故乡之殇散文

一路回家竟遇上三起车祸。

尽管车祸现场只有倒伏或破损的车辆,看上去都不怎么严重的样子,也没有看到人员伤亡,但我的好心情还是被打扰了。

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

那年女儿才五岁,刚上幼儿园。那天是周末,我们一家三口照例去母亲家会聚。那天的天气并不好,一大早就阴沉沉的,到了中午时分竟飘起了绵绵的雨丝。怕一会雨下大了行车不安全,草草吃过午饭,我就辞别了母亲催着老公孩子回家。

我家住在城中心,正是交通拥堵的路段,好在中午时分人不多,才不至于行车过分憋闷。前面是一个三叉路口,拐过街角就能看到我家所在的楼群了,心情正愉快时,老公突然惊叫了一声,我下意识地向窗外望去,就看到了那心悸的一幕。

转角处,一辆破碎得不成样子的摩托车横在一辆大卡车前面,卡车的后轮,一片血污,一个血淋淋的人形残躯横躺在路面上。我没有看到他的头,也惊的完全没有了思维。冷冷的秋雨,被血污脏的路面,将这一幕衬得分外地凄惨。只一眼,我便别转了头,不敢再看。

老公用手横挡在车窗玻璃的一角,低声喝道:“别看。”我猛然醒悟,飞快地用手去挡坐在身边的.女儿的眼,可是晚了,那双亮晶晶的眸子里,此时已写满了惊惧。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血腥的车祸现场,尽管只是隔着车窗玻璃匆匆地一瞥,但却深深地印到了我的灵魂中,令我的整颗心都惊颤了。

在电视网络中,我看到过一些车祸报道,但那静止的画面,实在缺了太多的震撼;也看到影片中惨不忍睹的撞车场面,但却经过演绎的悲伤却很难催生出我同情的眼泪。于是,我保持了一贯的冷静,叹息几句,或议论几句有关车祸害人害已的无关痛痒的话,过会就轻轻放在一边了。从不曾想过,有朝一日,会有车祸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会亲眼见到如此惨烈的非正常死亡。

我无暇去顾及女儿的感受,只是紧紧地抱着她微微颤抖的小身子,以体温和心跳来安慰她,祈求不要在她的心里留下阴影。

不知是不是受了刺激,鬼使神差的,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时不时地就会想到那天所见的惨象,推测事故发生的瞬间。转角处,是车辆慢行的路段,是不应该有这样惨烈的事故发生的。在出事的前一秒,这个躺在湿淋淋的地面上的血人,可是正急着赶回家与妻儿相聚?那辆肇事的大卡车主,可是正回味着家的温暖?其中的孰是孰非,我不清楚。可我知道,从此,他们的梦想没有了后继,两个家庭的噩梦却翻开了新篇。

读高中时学校对面有个工厂,我每天上下学都要从它的门口经过,那大门口挂着一幅红色横幅警示标语:宁停三分,不争一秒。火红地飘摇在空中,分外醒目,让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当时的年代,人们出行以自行车为主,摩托车都没有几辆,汽车更不多见。初读这则标语时,心中一度很不以为然,觉得它很有点小题大做的意味。现在想来,这样的警示是何等的必要。可是,我也知道,即便是有这样的警示,如果真要在三分和一秒中选择的话,恐怕现在大多数人选的仍是争一秒吧。正如有人所说的“我的驾驶技术很好,怎么可能发生车祸?”车祸,没有发生在我们面前时,总是为人所忽视,让人心存侥幸。殊不知,正是这所谓的自信、侥幸、不以为然,才留下了一个个血的教训。

写此文之时,接到了在交警队工作的大哥的电话,却是在我校读书的一对兄妹遭遇了车祸。也是在一个转角处,一辆载重十几吨的大卡车撞上了开三轮过马路的祖孙三人,姐姐当场丧命,弟弟在车轮下余生,究其原因,竟是卡车司机为了省油,不愿意踩下煞车。据说,由于卡车承重大,煞车重启要耗费几十上百元儿的汽油。他当时就抱了侥幸心理,想当然地认为在他的车过来之前,这祖孙三人的三轮车能穿过马路。殊不知,这一侥幸,直接断送了一个孩子鲜活的生活,也将自己送上了悔恨的良心审判台。

那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女孩子啊,她的母亲精神不健全,她以自己弱小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她今年才十四岁,正是花儿一样的年纪,却在冰冷的车轮之下提前画上了生命的句号。

想着这一起起车祸,我忽然无比地痛恨肇事者。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拥有了私家车。这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可由于这些人对交通安全的漠视,也将各种安全隐患摆在了我们面前,导致了一幕幕本不该发生的惨剧。四通八达的公路,日渐成了收割生命的生死场;给我们带来方便的汽车,无形中成了扼杀生命的马路杀手。在冰冷的钢铁面前,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故乡的晨散文

住在北方,对于寒冷,早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就是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也是毫无惧色。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不愿意懒在被窝里,大约六点,或者更早,就起床了。点炉子,做饭,有时间还会在户外活动一会。对于生活在林区小镇的我来说,户外,只是一步之遥,一门之隔。推开房门,就能感受到户外的寒凉,站在庭院,就能溶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里。蓝天,白云,群山,鸟鸣。遂不及防的和你撞个满怀。

寒风凛冽,炊烟袅袅,偶尔还能听见家雀的欢鸣。白灰绿组成的西山,就在眼前。白,是皑皑白雪;灰,是落尽树叶的白桦;山杨,落叶松;绿,是不老的樟子松。色彩很单调。那秋日的黄,早已经在雪被之下,找不见踪影了。

庭院不是很深,十几米就到了街上。站在大门外,在凛冽的寒风里,享受着北方特有的寒冷,享受着清晨清新的空气,感怀大自然无私的给予。看不见行人,听不见车喧马嘶,小镇就这样静静的隐匿在大山的怀抱里,就像一个与世无争的处子,安然于寂寞里,享受着那份宁静,那份淡泊,忘怀于冬日的晨曦里。

浓浓的云,悬浮在天际,只有一条窄窄的缝隙,留给尚未升起的朝阳。那一抹鱼肚白,把青山和乌云隔开。远远的东山,朦胧在晨曦里。看不见山上的景色,只有轮廓那样的分明。就像一头怪兽,静静的蜷伏在那里,一副安然的神态,任白云苍狗,碧雪苍天。

转瞬间,朝霞尽染,淡红色的光芒,从山后升起,远远地望见,起伏的山峦,呈现一抹青白,那是一条大河的缘故,晚上的水雾,悬挂在树枝上,早晨,就是寒霜,就像万树都穿上了白色的铠甲。水雾太多,天气太冷。铠甲就会加厚,多会形成雾凇奇景。

欣赏群山,就像欣赏雪山绮丽的景色一样,感受到大自然的造物神话。当云霞满天的时候,太阳终于露出了羞涩的脸,敞开怀抱,拥抱苍茫的'大地。那金灿灿的光线,那一抹淡淡的白,那浓绿色的生命之树,撞入你的眼帘,置身在绚丽的晨光里,心情是那么的舒畅,那么坦然。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大街上,也会看见三三两两的行人,匆匆而过,消失在充满温馨的小巷,消失在充满亲情的港湾。

站在大街上,看白云苍狗不断的变换,感受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肆意与狂野。今年新修的水泥马路,清扫的很干净,只有青灰色,间或有几块尚未扫净的积雪。马路不是很宽,一直通向北山,通向南北贯穿的加漠公路。加漠公路,也叫大庆石油管道伴行路。原因就是,不远处,一条中俄石油管道,一直到大庆。

大漠公路是今年十一贯通的,路面很宽,险峻的地方,还装有护栏。每隔五十米,都立有标牌,都有反光设施,晚上,汽车大灯一晃,就会看见,一条闪光的路,就好像飞机场的飞机跑道一般,有幸去领略一下,也是一件愉快的事。虽然是清晨,也会有车辆行驶在马路上,车速都很快,在你的身边呼啸而过,卷起的雪花打在你的脸上,就像石子打在脸上一样,很疼,车尾带起的风,很强劲,不小心,就会灌到你的肚子里,你会不自觉地裹紧棉衣,躲避一场意外的遭遇。

加漠公路就在西山脚下,站在公路上,远远望去,小镇的一切尽收眼底。此时,多数人家都升起了炊烟,袅袅炊烟,随着风的作用,弯曲在屋脊上,努力向高空攀沿。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形成云状的凝结,再随着风势,慢慢散去,就像一切都不曾发生一样。

假如,世界都生活在人之初,多好!

何谓故乡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按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的说法,就是“以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周作人先生写了《美文》一文,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进了“美文”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在《美文》这一篇文章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作家兰姆、欧文、霍桑等人的随笔,明朝末公安派小品文、日本俳文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大量风格独特的“美文”,譬如《故乡的野菜》《虱子》《谈酒》《吃菜》《萤火》等。这些散文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体现他“人的文学”的主张,取材于日常生活,甚至是人们过于熟悉而经常容易忽视的生活细节,却无不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对后世影响巨大。在大众广泛追求休闲娱乐的今天,他的闲适小品美文更是越来越受人喜爱。

九十年代,贾先生提出了“大美文”概念,倡导写大美文,并且创办《美文》杂志。他的《我的小桃树》《丑石》等大量散文,无疑也是美文。这些美文,也如周作人的美文,取材于生活琐事,甚至是一些卑微的小事物,写得动感情,发乎真情,或者叙事或者写景,也偶尔有一两句议论,文字平淡自然,也没有什么华辞丽句,也都让人觉得确实很美。他所说的大美文,就是感染力巨大,能感动人,愉悦人,让人读完后觉得真是享受,既可以写大题材,也可以写小事物甚至是琐事,倒不是说文章很长,规模宏大,也不是一定要写国家大事,民族壮举,金戈铁马,战场风云。

之后,大连市的《海燕》杂志在名字后面加了“都市美文”几个字,大量报刊开设了“精短美文”“都市美文”“乡土美文”专栏;前几年,原《散文选刊》杂志主编王剑冰老师每年都选编《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最近几年的美文年选改名为《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他还每年都选编《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和《中国最佳散文诗》,这说明他认为“美文”是和散文、散文诗不同的一种文本形式,或者说文体;其他挂名“美文”的选集和年选就更多。

那么,究竟美文是什么?

我觉得,说到美文,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就文体说的,就是周作人说的艺术性的散文,或者叙事,或者写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是都为了抒情,或者说都要抒情。另一个意思是美丽的文章。这说的就是要文辞美丽,要有文采。只要文采好,文辞美丽,有美景取悦人也可,有美丽的叙述吸引人也可,有感染力也可,有说服力也可。只要读者读了后觉得美,觉得是享受,那么议论也可以,甚至根本就是议论文,没有叙事、写景、抒情,都可以。

譬如朱自清的《背影》,选材可谓极其平凡,就是反映父爱,选的是父亲送儿子,为儿子买几个橘子。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通篇没有华辞丽句惊人之语,却感动了一代代读者。关键在他选好了一个细节,就是本来“我”二十岁了,可以自己去,父亲却执意要送“我”。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臃肿,又穿着长袍马褂,买橘子又要到站台月台的栅栏外去,“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于是父亲那慢慢爬上爬下的身影定格在多少读者脑海里,叫一辈辈人一辈辈读者泪流满面。小事情,反映的是大父爱。由此一件件小事情,我们会想到“我”包括读者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付出了多少爱,或者是在半夜里还要爬起来为呱呱叫唤的自己熬米粥面糊,或者是在热汗淋漓时还要背着自己摇来晃去,或者是在劳累后还要让自己“骑大马”“搭肩马头”……由父爱我们又会想到母爱,想到其他亲人的爱,一切的亲情甚至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学情都想起来了。

又譬如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确实是写景叙事抒情,选材也是童年乡村的小事情,也十分感人,叫人觉得美。但是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女吊》等很多杂文,却可以说是议论文了,按周作人的说法,当不能算进美文范畴,但是读完之后,我们却觉得这些杂文确实也很美。

古文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赤壁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新民主主义战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无疑是抒情性的文章,而且或者写景,或者叙事感染、打动了无数读者,当属于周作人说的美文。而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以议论为主,少有写景,也少有叙事抒情,但是我们依然觉得是美文,为这些文章的美所感染,觉得阅读这些文章是一种享受。这些文章,虽然不属于周作人所说的美文范畴,我们依然认为它们可以算作美文,就是第二类美文,是给人美感的议论文,或者叙事议论性的文章,好比杂文,鲁迅大量的杂文就是属于这一类美文。

现代散文中,我还喜欢众多散文家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属于这两类美文。冰心的美文、沈从文的美文、林语堂的美文,郁达夫的美文,梁实秋的美文,孙犁的美文多属于写景叙事抒情的美文,这一类美文,叫我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汪曾祺的美文大多写花草小吃,比较像周作人的闲适小品,季羡林、张中行、黄裳的美文大多怀人忆旧之作,我也很喜欢。

总之,这些美文,或者写景叙事来抒情,或者议论说理,但是都让人觉得很美,读了之后,叫人拍案叫绝,叫人觉得浑声舒爽,或者手舞足蹈,或者暴跳如雷,或者泪流满面,或者开怀大笑,或者心灵纯洁,或者心情激动,叫人觉得写得好,阅读这样的文章真是享受。这就是美文。

看来我也只是谈了些感性认识,说不清什么是美文。那么,总之我们不要管它什么叫美文,觉得怎样写才算美文,就怎样写美文;我们只要知道哪些篇是美文,并且读你找的美文就行了,不要管美文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故乡轶事散文

故乡,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进家门必先见门前二棵直径约二米的大圆黄杨树,还有二棵高大的金桂树。曾记得大黄杨树和桂花树来我家时都高不过盈尺,都是我亲手栽的。

那二棵黄杨树稍无声息,老头无事常将它俩修剪。它俩在岁月浸润下,长成了浑圆浑圆的身材,有点富态,更有点霸气。来来往往的人群在晚锻炼时总会在这二棵黄杨树前驻足,并对它评头品足一番。

随着人流我搬迁到城市,起始的几年间还常回故乡,修剪黄杨树和桂树则又成了我怡情养性的事。小孙孙的降临,我无奈地冷落了它们。

待今日重见久不相逢的它们,我的心中平添了几许感慨。

父亲走了,母亲老了,哥哥的背也驼了,嫂子见我到了,总要帮我张罗好些田间时疏,左邻右舍也是这样,我若说不要,他们会很难受,他们以为是我看轻了他们。于是,我每次大包小包拎到城市,再分给城市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