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悠悠故乡情 悠悠故乡情现代散文(通用8篇)

时间:2023-10-14 15:10:07 作者:梦幻泡 2023年悠悠故乡情 悠悠故乡情现代散文(通用8篇)

就职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我们踏实努力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职报告应该明确表达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工作就职须知,希望对大家有所指导。

悠悠故乡情现代散文

曾几何时,我期盼与发小们相聚在魂牵梦萦的老家,一个大山深处的僻远山村。可这个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也许永远成为梦。

我们为了生活,都在忙于奔命,曾经一块玩耍一块上学一块踢毛键子一块捉迷藏一块滑冰车,一块踢石头,捉蟋蟀,斗蛐蛐,一块……可如今都各奔东西,都已到知天命的年龄。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了我们,永远无法相见。

我们是出生在6o年代的苦孩子,那时农村还是大锅饭时代,好多家庭孩子都吃不饱穿不暖,有的甚至逃荒去了南路(即现在延安),但是,大多数人们还依然守着这份贫瘠的黄土地,在艰难中煎熬着,度日如年。我的父亲当时已经参加工作,当时我户家大爷要我爸跟他一块来延安工作,可他丢不下老人和兄妹,守着那黄土地的根不愿离开。可我大爷来延安后改变了全家的`命运,撑起一片天地,打下了良好的基业,事业有成,生活过得非常幸福。在那个年代,父亲在所工作的镇上安个家是不存在任何问题,可以说轻而易举,可他丢不下老人和兄妹坚守着祖祖辈辈留下的那块地那个家园。我那时因为上学穿梭在那尘土飞扬的小路,常心中埋怨父辈们目光短浅,住在这么遥远而僻静的大山深处,什么地方不能住,为何偏要选择这么个地方。可是,今天我才理解才体会他们的心思——故土难离。

那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魂,是他们永远的眷恋,是他们永远的牵挂,是他们永远的幸福源泉!

如今,我实现了自己的梦乡,离开大山,离开了那条无数次穿梭的小路,奔赴到一个还算美丽的城市,可心里常常思念着家乡,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家乡。

人常说“灶火不嫌柴脏,儿不嫌母丑”,一点不假,我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可乡村生活依然时常萦绕脑海,每每想起心里撩过丝丝甜意。每次回家都不愿离开,那种不舍和依恋也许无人能懂。

现在,虽然身在城市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思念家乡之情永难割舍,时常:梦见家乡的山和家乡清澈见底的小河,家乡的一草一木,坡底的泉水叮咚叮咚……仿佛听见青蛙在叫,树上的蝉鸣,小狗在狂欢,公鸡打鸣,鸭子在清清河水中游来游去,树上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屋檐下燕子衔泥筑新巢,在朦胧的夜色中,脑畔炊烟袅袅……所有的一切在我眼里就像一幅美妙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我的那些小伙伴们现如今大多成了爷爷奶奶们了,白发添满鬓角,皱纹如蛛丝密密麻麻爬满了脸庞。岁月的苍桑和时光的逝让他们不再年轻,我再没有见到他们,不知他们生活得还好吗,希望他们天天开心,幸福常伴。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还能唤着乳名相聚在家乡的院落,共诉衷肠。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但更不会忘记这块养育多少代人的黄土地,不会忘记哺育我成长的家乡山和水。我把根深深地扎在家乡的土壤里,永远思念的家乡,愿你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悠悠乡情的初一

陕西关中地区在古时是秦地,秦岭因位于关中平原南侧故得其名,她屹立在三秦之上,跨越三省横贯神州大地,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及气候分界线。秦岭胸怀宽广,她伸出那铁一般坚实的臂膀,环抱着我们的故乡。我在此生活,在秦岭主峰太白山上,我曾俯瞰壮阔的云海巨石,欣赏四季变幻莫测的美丽景色;我也曾穿行在七十二峪间纳凉赏雪,探寻山间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她宽广的身躯带给我们无尽快乐,是我们成长的乐园,从小,我就爱她。

周末,我和家人又一次故地重游,来到了位于沣峪内的凤凰山。初夏的秦岭满目绿色、欣欣向荣,这座山虽不高,但峰峦叠翠、植物丰茂。山上有座幽静的寺庙,是律宗祖庭净业寺,是一处观景的好去处。向山上攀登的石径百转千回,一步一景。山中林间薄雾环绕,使劲一嗅,清新的空气沁入心脾,让我感到万分轻盈,不禁陶醉其中。不知不觉间,登顶了,我站立于山巅平台,环顾四周的碧绿的山坡,思绪不禁飘回到前年的四月来这里看到的漫山都是的白鹃梅,那种淡淡的清香,在春风轻抚下,香远益清。可惜今年的花期已过,无法看到那漫山遍野的万紫千红。我倚坐在寺门前的石栏上眺望远方,望秦岭之雄壮、观云海之重叠,在这里,没有平日里城市中的喧闹、嘈杂,静下心来便可感受着天地悠悠,体会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真意”。

进入寺中小小的庭院,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几棵熟悉的古树上,都已结满了还未成熟的果实:有那棵寒冬里顶雪绽放的腊梅,它结的腊梅果像一个个小灯笼般悬挂在枝头;还有一株传说中的“降龙木”——木瓜树,也结了许多青枣大的,讨人喜爱的小木瓜;旁边的山楂树上一簇簇的山楂果还透着嫩绿;最好玩是屋檐下几棵小树,结着的果实是似元宝一样的青绿色豆荚,我们大家都不认得,上网一查,才得知此树唤做:“元宝榕”,还真是名副其实。

下山的路上,留恋与不舍又一次自我心底油然而生——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长大的我能来秦岭山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离开家乡,但浓浓的乡情依然会萦绕在我们心间。

我决计,这个秋天,我一定还要再来这里,看望这些已经成熟的累累硕果。

悠悠乡情的初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或是那潺潺的流水;或是那缕缕的炊烟;又或是碧草如茵,山花遍野……虽不尽相同,却各有其美。这些独特的家乡景致就这样深刻在我们的脑海,在岁月经纬中交织,成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乡情。

我的老家在一个宁静的小镇。春天到了,天气渐渐回暖,布满青苔的屋瓦,开始滴着融化的雪水,晶莹的雪水从屋檐滴下,顺着红砖墙壁向下蜿蜒缓行,“吧嗒”一声,滴落在一株刚钻出土壤的嫩芽,娇翠欲滴,那芽儿向上扬着头,仿佛在努力地展示着自己的顽强与美好。且看那清晨旭日初升的时候,村庄里一片幽静,放眼望去,缕缕炊烟正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这时的家乡是宁静中透着勃勃生机,祥和中氤氲着家的味道。

期待已久的暑假终于到了,期待已久的“田中之旅”也如约而至。记得小时候,放暑假时,我们一家常回老家去。老家的厝边有一条幽静的石板小径,路的尽头,是一片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这时,我总与弟弟结伴同行,到田野里去捉田螺与泥鳅。田垄之间有汩汩溪流,纵横交错着,滋润着脚下的土地及其承载的万物。弟弟总是静静地待在清澈见底的溪流旁,不一会儿,有一只泥鳅经过,便迅速伸出手去,虽然泥鳅并不好抓,但是弟弟总是乐此不疲。在田埂上走路也是极其有趣的,田埂总是十分狭窄,稍有不慎,便会“置身泥中”,这倒成了我与弟弟“田园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常常玩得满身是泥,新买的小白鞋更是秒变“小黄鞋”,免不了挨一顿骂,可我们的心里还是偷着乐儿。此刻的家乡是我们的儿童乐园,是一个可以让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快乐天地”。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回老家过年的,我们也不例外。这时,表兄弟姐妹们都会回家,大家一起吃着奶奶亲手烧的可口饭菜,围坐在电视机旁,看着春晚,一起讨论着新一年的愿景与目标,阖家欢乐,其乐融融。到了大年三十的十二点钟,安静了一年的小镇再也耐不住性了,“噼哩叭啦”的鞭炮声炸开了锅,震耳欲聋,响彻云霄,那是人们辞别旧岁,喜迎新年。深蓝的天空仿佛一块天然的画布,各色烟花在上面挥毫而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儿朵儿,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那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时的我们总会闻声而动,从屋内鱼贯而出,也开始加入放烟花、爆竹的队伍,那迎新的爆竹声点燃了新春的喜悦,那是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清早,推开门窗,小镇被披上了喜庆的新衣。这时,家乡是幸福的归属,共享新春喜悦的地方。

有人说:“我们每一个人好像一直都在跑,却总觉得自己把心和最后一点安全感落在了千里之遥的家乡。”印象中的老家永远是那么淳朴宁静,洋溢着家的和美气息,回荡着儿时的欢笑,饱含着我浓浓的乡情。

粽香飘飘乡情悠悠散文

早上还在梦里,迷迷糊糊听到“卖粽子喽,卖粽子喽,正宗的粽子,又糯又香……”的叫卖声,恍惚中,好象有粽子的清香飘来,那些久远的很温馨很快乐的时光,象倒放的电影一幕幕徐徐回放。

儿时的端午是最快乐的时光,快乐的主要原因是能吃到母亲做的粽子,那时生活水平太低,平常的一日三餐大部分是红薯,偶尔也就是干红薯丝和少许的大米拌在一起煮,那时煮饭的叫鼎锅,因为米是沉底和粘锅的,吃饭的时候我们兄妹总是看谁的动作快,第一个去盛的一般将面上的红薯丝翻到一边,将米粒多的全勺到碗里,要是碰到锅底有锅巴,啧啧,那个香那个嘎巴嘎巴脆呀,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但比较母亲端午做的粽子的糯香那就要逊色多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粽子随时都可以,但却少了母亲做的那种口味,那种嚼劲,母亲做出来的粽子,大小整齐划一,做功讲究,尽管那时没有什么更好的馅料,但母亲在选馅料,和馅料,馅料的材料比例,包粽,蒸粽,火候,时间等都做到准而恰到好处。

选料的第一项就是摘粽叶,我们村子不产,但小姑姑家有,大片大片的,逢时过节小姑姑卖粽叶换些买盐的钱。到小姑姑家摘粽叶是我们兄妹的任务,也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为了争得去摘粽叶的差事,兄妹们没少吵过,甚至动过手挂过彩,因为这是个美差呀!去了小姑姑家一般都会有好吃的,小姑姑家四周是山,屋前有果园,种有四季水果,让人一听就流口水的杨梅,红红桃子黄橙橙的枇杷,红透的李子、酸甜的柚子等等,去了可以尽情的吃,虽然可以带一些回来,但那是小姑姑要换钱的,也不好意思多带,带多了母亲是要骂我们的。小姑姑家果园前和房子前是一个大斜坡,坡上就是一大片翠绿的粽子叶,四周总散发着一股清香。我们带着竹篮选那些长得大时间久的摘,每“叭叭”响一下,我们就更加兴奋,仿佛就是一个粽子摆在眼前!

母亲做粽子的备料一般过年后就打算了的,因为做粽子主料是糯米,如若不早做准备,不一定能换到,还有红豆蜜枣等佐料。有一年因为我端午前的十来天生病,没钱去医院治病,母亲将准备做粽子的糯米卖了才换到钱,才带我去医院看了病打了针。端午前两天,哥姐又为了争着去摘粽叶在吵,母亲就大声说:今年不去了。哥和姐一听,同时哇地就哭起来了。听到哭声。父亲在旁烦了,就大声喝叱:哭什么哭,少一年不吃粽子总不会死人。说完就走了出门。哭声惊动了前屋的堂哥一家,堂嫂将家里做粽子的糯米和佐料一分为二送了过来,半升左右样。母亲一看,连连摆手拒绝不要,堂嫂发脾气了,母亲才抹了一下眼接了下来。听到母亲叫去摘粽叶的吩咐,哥姐一下又雀跃起来。那时我感觉堂嫂真的太好了太好了,真象仙女。那一年母亲加了一大半糙米,虽然少了许多糯性酥软,但我们吃得一样香一样开心。

家乡的粽子一般分为三角粽、四方粽。母亲包粽子的时候我们一般围在边,等着包好后煮好出锅。母亲包粽的手法熟练,卷粽叶、放馅料、包粽叶、扎好,一气呵成。包成的三角粽真是太美了,有些象飘着香味的艺术品,该有棱的有棱,该圆润的圆润。包的四方棕要用到几块粽叶,还要用粽叶撕成小半指宽来包捆,有时也用小绳线,有些象捆军用背那种捆法。捆好,整齐的放在一起,那真是诱人呀!

蒸也是要水平的,蒸用的水量、蒸的时间、蒸的火候要把握得好,特别是时间,久了就会太粘了,吃的`时候会撕不掉粽叶,甚至会漏馅料。短了,馅料不熟或者半生熟。如若开了锅半生熟再蒸,味道和香味会少许多。刚出锅的粽子真是香呀,在母亲打开木质锅盖那瞬间,气浪便会“腾”地四散开来,粽香便直扑而来,我们的心顿时便会激动起来,烫手的粽子便在双手抛来抛去,哈几口气,管它烫还是不烫,剥掉粽叶,粽叶和粽肉会拉起一丝丝晶亮晶亮的丝丝,有难度时,我们一般直接用嘴解决,直接在粽叶上吃干净,没干净的还会卷起舌头滋滋舔干净,四方粽子一般要用粽线,用嘴咬住一头,一只手拿粽子,一只手拉粽线,一用劲,椭圆状的粽肉块便滋的落入大海碗,洒上难吃上的白糖,那种粽香那种甜那种粽叶的青香,真是美呀!常常出现在我梦里,魂牵梦绕!

做的粽子四邻总是要互相送一些尝尝的,喜喜呵呵的,四邻的情感真是纯也真是亲呀!因为放有灰水,一般放几天没事,走亲戚一般带的是两三根四方粽,于是,端午的天空总是弥漫着一种甜甜的粽香味道!

如今的粽子馅料多了,但吃着总好象少了一种味道。前两天母亲打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我愕然,才想起因为忙招生宣传和高考的事都半个月没打电话给母亲了,母亲有些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我心里顿时一阵羞愧,听到外面叫卖粽子的吆喝声,我才明白,街上卖的粽子少了一种家乡的味道,少了一种亲情的味道!

这个端午,一定要回去看看母亲,就算值班,也要调换!也因为我特想吃母亲做的粽子!

江水悠悠乡情浓浓散文

国庆节的时候我又去上海住一段时间,无论在哪里,我早起晨练的习惯不变。

住在黄浦江东边的一个小区里,离黄浦江只有三里多路。因为我喜欢清净,所以很少到居住的小区健身场所去锻炼身体。每天早上绕过一群晨练的人,沿着通往黄浦江边的一条路跑步,不快不慢,来回大约有半小时。这条路上行人很少,靠近江边的路两边是农田和大多是两层结构的民房,每排民房前都有一片农田,田里的水稻棵棵都低着头,露出半边泛黄的脸,仿佛不太欢迎我这个外乡人似的。而路两边的野花野草却列着混乱的队形含露迎接,此情此景此境充满了乡土气息,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也是一直向往的去处。

或许是因为我出生在故乡一片贫瘠土地上,闻惯了泥土特有的芳香,还有那份已渗透泥土的情愫以及度过的艰苦岁月的原因,对水泥钢筋铸就的城市很不习惯。所以每到一处我都会去寻找周围有泥土的地方呆上一会,体会一下与家乡的味道是否有着不一样的芳香。我一直在想,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处山青水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土肥草馨的地方,把自己置入其中,或许就能忘却繁华闹市、复杂红尘所带来的一些烦恼,然后悠然地终老一生。

当我在那个国际大都市的乡村路口,远远望去那些房子都被一片金黄色的稻子包围着,近前瞧瞧黄中还有一丝绿意未退,而且发梢上都有一个露珠,晶莹剔透睡意未消,难怪人们不急于收割呢。再看看那好多条不同品种的小狗聚在一起嬉闹的样子,就像我小时候的村庄一样,我很怀念小时候那个鸡鸣狗叫的日子。可天生小胆的我面对陌生的小狗们开始害怕起来,于是想返回,但小狗们看到了我停住了嬉闹,只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摇着尾巴,仿佛忘记了吓咬生人的本性,我轻轻地弯下腰友好地唤了两声,它们都向我围拢过来,亲切地像见到了故友,我亲昵地抚摸着它们的头,它们居然用舌头舔舐我的手,这让我害怕的情绪荡然无存。

当我起身继续向江边前进时,它们也跟在我的后边,我跑它们也跑,我停它们也停,像一群跟屁虫边走边闹,让我不得不想起它们的主人来。既然小狗都对我这个外乡的陌生人那么友好,主人也一定是很好客的吧。不是吗,想着想着又遇见了一个六十多岁模样的本地人,只见她放下肩上担着的两个箩筐,用上海话和有点怀疑的目光指着一群小狗问我,意思是“这些小狗都是你家的吗?”因为我不会说上海话,所以只好用普通话回答不是,并告诉她我是江苏人,她似乎也听懂了。

一个筐里是满满的小青菜,一个筐里是芹菜和茼蒿,看样子是去市场卖,要不然怎么天天都如此呢,她不说我也不便问。以后再遇见就会相互打个招呼问个好,有时从箩筐里拿出一个装满各种蔬菜的塑料袋送给我,仿佛是早就准备了好的。我想,彼此只是萍水相逢而已,怎么能收下她的劳动成果呢,可盛情难却,而且在心底渗出一份感激。原来上海人也不是传说中那样地高傲,或许居于上流社会的人就不一样了吧,不管了,只要别人对我好,我也一样地尊敬别人。

时间久了,自然更熟悉了,原来她是闲着无聊才种些蔬菜去卖。尽管这样,我还是买了好多营养品回敬给她。这就是我在上海认识的第一个农民朋友。而她天天早上担着那两箩筐蔬菜去市场或者小区门口卖的情景,让我不禁感叹:一个多么勤劳、善良、纯厚闲不住的农民形象啊,这与我记忆中家乡的农民又是何其地相似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折射出的是相同的勤劳形象。

秋风清爽,秋色怡人,我就喜欢在这个季节的早晨,去乡间农田里时不时地深呼吸,嗅一嗅城区所没有的新鲜空气。而那几条小狗每天都不约而同地陪着我,给我的晨练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到达江边一眼望去,江面上风平浪静,对面停泊的船只仿佛还在睡梦中,只有几点渔火闪烁,两岸的风景以及建筑与外滩比起来相差很远,实在没什么好欣赏的而且凉意有点袭人。

其实东岸沿岸是不知有多长的原始森林,森林边有一块石头,上面写着禁止捕获野生动物几个字,至于有哪些动物就不得而知了,只听到天天早上各种小鸟把森林闹翻,还有看到好多散养的草鸡以及在江边浅水处,用塑料网围圈的一群鸭子,那些鸭子或许是因为主人刚把它们放进去的'原因,嘎嘎地叫个不停。我想那一定是上海本地一户人家,在江边盖了几间简易的房子专门搞养殖的吧。这让我敢肯定无论是鸡蛋还是鸭蛋都比其它地方的要香好几倍。但毕竟自己是外乡人,即使想买上几斤带回家也不好意思,又害怕人家不愿意卖,弄得自己没面子,所以只能想象一下了。

其实地处原始森林又靠近江边,这种环境是最适合养殖的。

我在江边逗留一会便回头走,小狗们也紧跟着我的脚步,有的小狗贪玩尽掉队了,当发现孤单时就死命地追赶上来。每当这时我就会停下脚步等待,然后抚摸一下由于追赶速度快而造成气喘吁吁地伸着舌头的小狗,再继续向家的方向或走或停地游荡着。

时间过去了半个月,那一片金黄色的稻子已粒粒归仓。我想,喝着黄浦江水长熟的稻子,机出的新米,煮出的粥一定很香很甜很粘稠吧,于是下楼在小区里寻着上海话新米新米的叫卖声买了五斤米,结果煮出的粥却跟之前在超市里买的好几种米一样不尽如意。总之没有一种米比家乡的米好吃,或许家乡的水比黄浦江的水从根本上多了几分香甜,也或许是家乡的水里溶入了一份永远割不断的亲情友情所致吧。

说来也巧,没过几天小区北门口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电动三轮车上摆着几袋二十斤包装的江苏大米,还有草鸡蛋、鸭蛋在那卖。看到江苏二字就觉得有亲切感,莫非她是我们江苏人?但周围有几个本地人在讨价还价,我不便多问。听她不标准的普通话,我知道她不是本地人,我又想,要是江苏人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多草鸡蛋、鸭蛋呢,难道是从江苏运过来的?疑惑间,周围的人都走了,我上前一步,边买鸡蛋和米边问她是哪里人,结果真是江苏人而且还是苏北人,是真正的老乡哦!她听我说也是江苏苏北人时,我买的鸡蛋和米钱怎么都不肯收下。

这时我很瞧不起自己,要是把钱付过再问或许也不至于这样吧,真是死脑筋。但我转口说,如果你不收钱的话我就什么都不要了,说着放下鸡蛋和米想一走了之。这时老乡连声说收下,我觉得这样我心里才能舒服些,因为我知道出门在外,像这样谋生的方式是很辛苦的。就在她收下钱的同时,又从车上拿出两个鸡蛋塞到我的包里,我拗不过她只好收下两个鸡蛋,或许这就是那份扯不断的乡情的缘故吧。

其实无论离开家乡多远,那份乡情总是缭绕在耳边,或者相遇在身边。要不怎么会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说法呢。

江苏大米几个字迫使我认识了老乡。或许老乡为了生存外,也想标明自己走到哪都是江苏人的身份吧,这就仿佛给了同是江苏人的一个明暗号,想叙乡情的就大胆地来吧。老乡,我来了!

接下来我在老乡的叙述中,了解到江边那户人家就是她和老公的住处,那些鸡鸭都是老乡养殖的。原来她老公是上海打捞局的一名工人,也是江苏人。由于当年两家大人都不同意他们俩的婚姻,所以两个人就私自离开家乡来到了上海。可家里人说走了永远都不要回去,回去就打死她,这句话老乡着实很害怕,所以一直不敢回家。

老乡由于整天无所事事,就常在森林边转悠,突然想起这地方要是能养一些鸡鸭多好啊。所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就搞起了养殖赚点钱贴补家用。因为太想念家乡想念家人,所以一直都想让人知道自己是江苏人。期待或许在不久的一天,有老乡把自己生活的境况传递给家人,让家人接受并祝福这份真情。

时间过去三年,在三年中老乡时刻都盼望能回家,带着一岁多的儿子回到父母温暖的怀抱,并向亲人倾诉在外流浪有多不容易。有一天终于认识了一个老乡把梦想传递。

其实家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呢,毕竟骨肉亲情是人间最深厚的情,血永远浓于水,至此一切圆满。而夫妻俩一直留在上海打拼,如今在上海一个小区里也有自己的房子。只是与江边的那片水域、花草、树木、鸟类以及附近的人,已共处了近二十年,这份情仿佛已根深蒂固。但亲情,乡情永远是一脉传承。就这样,我每到江边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向老乡所居住的地方以及那群鸭子望去,企图能看见老乡忙碌的身影,有时也会前去问候一下就觉得怡然了。

悠悠乡情的初一

轻轻的风儿吹过脸颊,撩起了头发,我站在故乡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心儿就像被甘泉洗涤过,无限的清爽。

行走在乡间的羊肠小路,浓郁的'草香裹挟着泥土的芳香在我的脚下散开,美丽的不知名的小蓝花盛开在道路两侧,小虽小,但是幽幽的蓝色格外得纯美清亮。

远处的打麦场,金灿灿的草垛像隆起的小山,在太阳的映照下,美得不可方物。好像每个草垛都有了生命,争先恐后地用太阳的光辉为自己增添一份精彩。

来到田野,目光越过大片大片的金黄,停在一顶头巾上,渐渐地,一顶、两顶、三四顶在随风摇曳着的金色海洋里时隐时现,他们手拿镰刀,一刀又一刀,一刀连着一刀,即使汗流浃背,也不舍得挺直腰背擦擦汗。然而他们看见我了,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站起身来,摘下头巾,热情地向我挥手,看着他们风吹日晒的黝黑的脸庞,我也情不自禁的摘下太阳帽,向我亲切的乡人们挥了挥手。

弯下腰,轻轻地抚摸着家乡的土,微微细尘附在我手上,忍不住闭上眼睛低头闻一闻,对于好久不回故乡的我来说,熟悉而又陌生,遥远而又亲近。随手拈起一根芦苇,抽出草芯,一支简陋的芦笛做成了。把它放到唇边,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深吸一口气,刚要吹响,一个小妹妹跑到我面前,拉拉我的衣角,小声地说:“姐姐,给我吹吧!”看着小妹妹期待的眼神,虽有些不舍,还是给了她。妹妹拿着芦笛仔细端详了一番,放在嘴边用力一吹,一阵悠远绵长的芦笛声久久地回荡在旷野之中,我赶忙又做了一支芦笛吹了起来,两支芦笛的乐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交融在一起,多么像那永不断的乡情啊!

悠悠红枣思乡情散文随笔

春节将近, 思乡日渐加重,很想吃吃家乡的东西,然在千里之外,回家吃是不现实的事情,于是跟家里最好的朋友,打个电话,说想吃老家的红枣,能否寄来尝尝。

老乡慨然应允,过不久,电话打来,说红枣跟小米各十斤寄出。

那种期盼,在心里,就想着快递一下子会到。

昨天公司门卫说有我快递。我激动的跑过去拎起那个我的蛇皮袋子。

电话打去老家朋友,告诉他枣子收到了,他却告诉我,那红枣不是买的,而是我家院子里那棵枣树上结出来的。

枣树下,是我与童年的伙伴玩耍嬉戏的地方。枣树也是我们玩耍时不可缺少的伴。

父亲为了让我们荡秋千,院子里看看,还是这棵枣树的枝干最适合放绳子。因为枣树的枝干一呢是结实不易折断,再呢就是枣树的枝干离地面也低一点,适合挂条绳子。于是,我们几个孩子总是在这棵树下荡秋千,你一会儿,我一会儿玩的不亦乐乎。

有时候,想玩跳皮筋,却是二缺一,跳皮筋的绳子,只有两个孩子玩的时候,就把皮筋的绳子解开,先套在这棵枣树上,另一头一个小孩用腿撑起来,不就可以玩了。那时候感觉这样是最划算的了,枣树永远都是只有撑得份,比三个人玩的还过瘾呢!

枣树也是我儿时夏天的乘凉伞,一张草席一铺,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在枣树稠密的叶子遮阴下,还真的感到凉爽呢!只是枣树上偶尔掉下来个大青虫有点吓人。

枣树还是我们这群小猴子似的孩子攀援的好地方。不过父亲可是禁止我们在叶子长出来到枣子不打之前上树的,因为枣树可是我们家一棵小小的摇钱树呢!现在想想,枣树上很细很高的枝干都敢爬就有点怕。

枣树,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呢!

枣树也真是我们家的摇钱树呢!我们家的枣树品种父亲说是布袋枣,就是这种品种枣个头是长一点,似乎跟布袋有点像。枣子成熟的季节,摘一颗青的都是又脆又甜, 再熟一点,这枣子就会有一个个刀伤似的自己裂开。那时候更甜。

只是不能遇到大雨,那枣子可就开始烂掉落下了。

枣子不成熟,是禁止我们这些小孩子拿着杆子敲打的,因为这时候打落的也是涩涩的,咬一口还是要吐掉,那是浪费。

枣子成熟的季节,父亲总是把枣树上的枣子能打下来的`都打下来,然后骑自行车到百里开外的城里把枣子卖掉。

自己家里留下的要晒好过年吃的干枣,也是打枣时打坏的与到城里卖不掉的枣子,好的父亲还要把它们变成钱呢,这钱在那个秋黄不接的时候可是能派上大用场呢。买个酱油醋了,干旱时候浇地的电费呀,有了这百十块钱,那日子可就好过多了,如此,父亲那里舍得好好的枣子都自己吃掉呢。

枣树,这棵长在冲着堂屋门正中央的被村人都认为是不吉祥的树,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生存了下来。记得有一年日子过得很不好,我竟可笑的把那个厄运的降临怪罪到这棵给这个家做过很多贡献的枣树身上。

还是在父亲的竭力保护下,我才没有得逞。后来灾后,我也就不在怪罪这为无辜的家里的恩人!

打开这个蛇皮袋子,里面静静的躺着我的家乡的我自个儿家里的红枣,瘦瘦的,瘪瘪,像个干瘦的老头老太太的长满皱纹的脸。不怪我的枣子不漂亮,实在是因为我家这种枣子的品种适合脆的时候吃。

可是脆的时候吃不完不打下来晒干也会烂完,再说了,如今人都有钱了,谁还会在乎这点卖枣子的钱,所以才有了这多红枣,也才有了我能在这么远还能吃上自家红枣的机会。

吃着甜甜的我的家里的红枣,想到家乡的老屋,想到家乡一草一木,一片天空,一方土地,想到养我长大的养父母以及帮助过我的父老乡亲!

悠悠红枣情!深深思乡情!

悠悠乡情的初一

乌篷不停地摇着

我回到了故乡

踏入乡土――就有一种亲切感

就在这个寒冬

我来到繁华的都市

我怎能把你忘却

怎能忘记平仄g乃的桨声

怎能忘记斑驳参差的渔灯

早春的风何许温暖

撩起孩童放飞的心

河边河畔到处有

放风筝孩子的身影

只只个个

线轴转动着――

风筝向着蓝天飞升

我去了繁华的都市

我在异乡寻找我心中的绍兴

上海的酒馆里

叫一碟茴香豆

拿一粒扔进嘴里――

家乡就到了

我在异乡

我仍是个绍兴人

翻开那些陈旧的相册

拂去灰尘

画面依旧清晰

只只乌篷

道道碧痕

仿佛――

还能听见船夫的摇橹声

又一条

青青的石板路

苔痕斑驳

写意的花鸟

停在树上叫着、闹着

还有很多、很多……

沈园、三味书屋、青藤书屋、兰亭……

无不溢出

几分看不见的亲情

我在异乡

我仍是个绍兴人

水傍滩畔滩依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