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故乡的散文 故乡春雨散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0-14 19:51:13 作者:笔舞 最新故乡的散文 故乡春雨散文(模板16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背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引起共鸣。发言稿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我们不要急于完成,要反复推敲和修改,以确保最终的效果更加出色。请仔细阅读以下这些发言稿示例,它们提供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发言思路和表达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故乡春雨散文

走进春雨,一飘湿润的飞沫扑面而来,舔舔它,还真带有一丝甜味。春雨是叩响一年春天大门的第一位使者,摇醒沉睡的草粒,催开绽绿的枝丫。

有故乡瓦屋上袅袅炊烟缭绕你的梦境吗?

有吐绿的葡萄架下泥土芬芳时青春的别离吗?

哦!故乡,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

眼前这分分明明的树木,流水,高楼,山冈,分分明明楼阁里街道上闪动的张张笑脸,映衬的是怎样一幅春风拂过的画廊哟!

流动的是云,闪烁的是花伞边水珠圆圆滚动的圈儿,是谁轻舞着春之翅膀,扑飞出一身春雨的湿衣,捡起那个美丽的初恋故事,撩乱春天的思绪。

故乡春雨,别样的景致别样的说,分别数十年的朋友含笑欢语:雨中的家乡叫我无法辩认啦!美就美在这场春雨里的相聚是无法忘怀了。

走进春,就是走进我青青的家乡草坪,走进这乡村里的城市。入夜时分,穿行于声,光,色,味的世界,仿佛记忆里的故乡变得越来越清晰起来。

我要把我一生的青春岁月托咐于你,我的故乡!青山可以做证。

我一生的命运又何偿能够离开这里勤劳质朴的乡民?

走进故乡春雨,有如清清的风飘入一个瑰丽的庄园,这庄园便是我恋乡之心永远回归的沃土,这庄园便是我插翅也飞不出的故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故乡的春散文

谁多爱自己的故乡,像我,在外漂泊十几年特想念梦迁回绕的故乡。谁多爱自己的家,像我,从网上得到一张家乡的照片,使我彻夜难眠。

故乡的春,像迷人的彩色板,有人认为是色彩斑蓝,有人认为杂乱无章。故乡的春像山水画,有人认为山青水秀,有人认为是穷山恶水。

故乡的春是忙碌的,天微明,茶农们已经上山采茶去了,中午也不回家吃饭,有时让人送来或者拿着炊具到山上去煮,为了节约来回奔波时间,一般的人家多这么做。因为有标准/一芽两叶初展,大了只能贱卖了。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天山共色,我于小妹背着蟹篓,带上一些炒米糖和山芋干,到茶园去采茶,茶园错落有致,嫩叶生机勃勃,充满朝气,茶园边的松树蓊蓊葱葱,采回我于小妹各自称出自己的斤两,比一比,看谁采的多,有奖励。嫩叶采回,手工炒制,火红的大锅,热气升腾。柴火作响,茶香四溢,茶农满脸汗水,晶莹如珠。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有的在杀青,有的在揉捻,有的在烘干,一幅忙碌的场景。这时,你走在村间的石板路上,只听见有人在轻声的说话,谈的好象是今年的价格和品质,有时采茶工也帮忙。那时每家每户多请上好几个采茶工,包吃包住,每天工资50元,村上采茶的季节是最热闹,村上一下多出好几百人,有时,采茶工与本村的小伙子谈上朋友,成了一桩美事。

细雨天也要去采茶叶,云雾迷漫,微风吹拂,阵阵花香迎面扑来,使人心旷神怡,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时有这种意境。雾散时,朝四周的群山奔去,缓缓地升上天空。一轮暖阳普照,一切而醒目,树上坠着晶莹的水珠,望去像钻石项链。

故乡的春,古朴而不呆板;故乡的春,繁忙而不凌乱;故乡的春,艳而不俗,丽而不妖,婀娜而不妩媚。我喜欢故乡忙碌的春,那是茶农们丰收地季节。

何谓故乡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按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的说法,就是“以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周作人先生写了《美文》一文,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进了“美文”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在《美文》这一篇文章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作家兰姆、欧文、霍桑等人的随笔,明朝末公安派小品文、日本俳文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大量风格独特的“美文”,譬如《故乡的野菜》《虱子》《谈酒》《吃菜》《萤火》等。这些散文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体现他“人的文学”的主张,取材于日常生活,甚至是人们过于熟悉而经常容易忽视的生活细节,却无不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对后世影响巨大。在大众广泛追求休闲娱乐的今天,他的闲适小品美文更是越来越受人喜爱。

九十年代,贾先生提出了“大美文”概念,倡导写大美文,并且创办《美文》杂志。他的《我的小桃树》《丑石》等大量散文,无疑也是美文。这些美文,也如周作人的美文,取材于生活琐事,甚至是一些卑微的小事物,写得动感情,发乎真情,或者叙事或者写景,也偶尔有一两句议论,文字平淡自然,也没有什么华辞丽句,也都让人觉得确实很美。他所说的大美文,就是感染力巨大,能感动人,愉悦人,让人读完后觉得真是享受,既可以写大题材,也可以写小事物甚至是琐事,倒不是说文章很长,规模宏大,也不是一定要写国家大事,民族壮举,金戈铁马,战场风云。

之后,大连市的《海燕》杂志在名字后面加了“都市美文”几个字,大量报刊开设了“精短美文”“都市美文”“乡土美文”专栏;前几年,原《散文选刊》杂志主编王剑冰老师每年都选编《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最近几年的美文年选改名为《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他还每年都选编《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和《中国最佳散文诗》,这说明他认为“美文”是和散文、散文诗不同的一种文本形式,或者说文体;其他挂名“美文”的选集和年选就更多。

那么,究竟美文是什么?

我觉得,说到美文,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就文体说的,就是周作人说的艺术性的散文,或者叙事,或者写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是都为了抒情,或者说都要抒情。另一个意思是美丽的文章。这说的就是要文辞美丽,要有文采。只要文采好,文辞美丽,有美景取悦人也可,有美丽的叙述吸引人也可,有感染力也可,有说服力也可。只要读者读了后觉得美,觉得是享受,那么议论也可以,甚至根本就是议论文,没有叙事、写景、抒情,都可以。

譬如朱自清的《背影》,选材可谓极其平凡,就是反映父爱,选的是父亲送儿子,为儿子买几个橘子。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通篇没有华辞丽句惊人之语,却感动了一代代读者。关键在他选好了一个细节,就是本来“我”二十岁了,可以自己去,父亲却执意要送“我”。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臃肿,又穿着长袍马褂,买橘子又要到站台月台的栅栏外去,“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于是父亲那慢慢爬上爬下的身影定格在多少读者脑海里,叫一辈辈人一辈辈读者泪流满面。小事情,反映的是大父爱。由此一件件小事情,我们会想到“我”包括读者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付出了多少爱,或者是在半夜里还要爬起来为呱呱叫唤的自己熬米粥面糊,或者是在热汗淋漓时还要背着自己摇来晃去,或者是在劳累后还要让自己“骑大马”“搭肩马头”……由父爱我们又会想到母爱,想到其他亲人的爱,一切的亲情甚至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学情都想起来了。

又譬如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确实是写景叙事抒情,选材也是童年乡村的小事情,也十分感人,叫人觉得美。但是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女吊》等很多杂文,却可以说是议论文了,按周作人的说法,当不能算进美文范畴,但是读完之后,我们却觉得这些杂文确实也很美。

古文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赤壁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新民主主义战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无疑是抒情性的文章,而且或者写景,或者叙事感染、打动了无数读者,当属于周作人说的美文。而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以议论为主,少有写景,也少有叙事抒情,但是我们依然觉得是美文,为这些文章的美所感染,觉得阅读这些文章是一种享受。这些文章,虽然不属于周作人所说的美文范畴,我们依然认为它们可以算作美文,就是第二类美文,是给人美感的议论文,或者叙事议论性的文章,好比杂文,鲁迅大量的杂文就是属于这一类美文。

现代散文中,我还喜欢众多散文家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属于这两类美文。冰心的美文、沈从文的美文、林语堂的美文,郁达夫的美文,梁实秋的美文,孙犁的美文多属于写景叙事抒情的美文,这一类美文,叫我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汪曾祺的美文大多写花草小吃,比较像周作人的闲适小品,季羡林、张中行、黄裳的美文大多怀人忆旧之作,我也很喜欢。

总之,这些美文,或者写景叙事来抒情,或者议论说理,但是都让人觉得很美,读了之后,叫人拍案叫绝,叫人觉得浑声舒爽,或者手舞足蹈,或者暴跳如雷,或者泪流满面,或者开怀大笑,或者心灵纯洁,或者心情激动,叫人觉得写得好,阅读这样的文章真是享受。这就是美文。

看来我也只是谈了些感性认识,说不清什么是美文。那么,总之我们不要管它什么叫美文,觉得怎样写才算美文,就怎样写美文;我们只要知道哪些篇是美文,并且读你找的美文就行了,不要管美文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故乡之殇散文

没有凄婉的哀乐,两个可爱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去了。是新年的门槛太高?还是啥原因呢。终于在阳光的静静陪伴中安享地浮在了水面上。那三个较大的金鱼漠然地在水中游弋着,对于同伴的离去,并没有丝毫的在意,仿佛那只是漂浮起的一粒小小的沉渣。

爱鱼的主人有些伤感,精心养了几个月的时间,还是无奈地说了声拜拜。这种伤感刺痛了他,无奈地抄起了那个将鱼儿放入的白色的小网罩,把像是睡着了的鱼儿轻轻地弄了出来。可爱的小鱼儿还是保持着那种纤小的流线般的体型。除了那翕张的嘴停止了自己的颤动之外,一切如常。它是累了,真的累了,是烦躁的岁月的杂音憔悴了它的心还是我们目光的侵蚀让它的心疲惫不堪呢?它不想解释,大大的眼睛满是我们的疑问?那缕游魂,随着阳光的彩韵攀升到了另外的世界中,神奇的地外世界。他不会在被人世的嘈杂围裹,不会在局促在狭小的空间里看不到蒹葭菖蒲的影子。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美如西子之湖,壮如洱海之波。或寄象鼻山下,或凌镜湖之澜。不再有鱼缸之狭,也没有混浊的俗水乱其心。

谁也没有随主人去看它最后的美丽放置处,就让它的魂魄自由的翱翔吧。

看的出来他的情绪很低落,找不出原因,一脸茫然,其实世界上的好多东西真的很难让人理解。他只想把他们作为自己枯燥生活中打破沉寂的一个小小的因子,相伴了这长时间,也真的'相互融入了彼此的默契的情感。可是,岁月之殇凋零了金色的精灵,也把我们的愁情勾起。吴钩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潜入这片静水,只是无法与那失去的幽灵嬉戏。那条可爱的小精灵是否到了月宫中的桥下溪水里去搅动嫦娥妹妹的情思呢?总之,它已游弋到了一个理想中的境地了。

其实,它是最初买的三条中最后的一个了。难怪他伤心。

后来这三条较大的是前些时又放入的。失去了先入为主的小伙伴,他们没有太大的留恋,依旧在这狭小的空间无聊的游动着。或许是他们体型太大,又或许是对这块山石蜗牛没啥兴趣,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总感觉没有那三条那么活泼好动。呆呆地静伏在水里,就像没妆楼围困起来恹恹欲睡的病美人。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还发现他们身上的鳞片还不断地在脱落。

何谓故乡散文

有时我想,人类的智慧简直无与伦比,可钻天,可入地。可凭按一个电钮,操纵一场海空陆现代战争。可有时,又觉得人类的肤浅令人沮丧。比如,何谓故乡,或者说,故乡是什么?对这个与生俱来、稔熟于心的概念,竟难以作出贴切、丰满、全面的表述。我有意翻阅了辞海辞源辞通,也是茫然,枉然。那里对故乡的解释,也只是干巴巴的以词解词,曰故土,故园,家乡之类。至多再加引荀子过故乡,则必徘徊焉或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云云。

因此,从这一点上说,我很藐视这些常为人师的辞书。他们对故乡的解释,简单得等于零,根本不能满足一个人对故乡的最普通也最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我虽浅陋,但经再三揣度,我想故乡的内涵应当包括:

故乡是站。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次漫长而传奇的壮游,那故乡则是这人生之旅的第一站,出航的第一港。无论战功赫赫的将军,著述等身的文豪,还是庸庸碌碌的众生,若没有故乡的第一站,他无法成行。这首站,无论对其最终的成功与高攀,有否直接的作用,但这第一是无法逾越和替代的。尽管这第一站,是步履蹒跚的,铤而走险的,甚至对某些人来说,还交织着痛苦,愤懑,或羞辱。比如,鲁迅的走出故乡,直接原因是家道中落,乃父病逝;巴金的跨出故乡码头,是因为厌弃那个颓败的大厦将倾的家;白薇,她的告别故乡,仅是为了逃婚和寻求个性解放,然而,故乡对他们的才气、智慧乃至形貌风骨,是有着祖脉地气的孕育之功的。总之,这故乡第一站对他们的禀赋、人性和最朴素的情感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这对每个人也都是刻骨铭心的。

最后我想,这故乡还是一本小百科全书。毫无疑问,故乡无论在深山,在平野,在滨海,在岗洼,在大漠,在荒原,都只是一个小社会。然而,这小社会里不乏桃花源,文明与野蛮、崇高与鄙卑、鲜花与血光杂糅共陈、相辅相成。它是大社会、大世界的光与微缩。熟记故乡,小百科常读常新的人,对整个社会、人生与宇宙的审视与把握,也就有了重要参照坐标。

因此,一个热爱故乡、谙熟故乡的人,是一个聪明人,一个充分理解人生的人。由故乡走向社会,再由社会归故乡,进而反观社会的人,则近于哲与圣的超然,彻悟与睿智。故土情深,故乡是经典!

故乡的晨散文

住在北方,对于寒冷,早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就是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也是毫无惧色。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不愿意懒在被窝里,大约六点,或者更早,就起床了。点炉子,做饭,有时间还会在户外活动一会。对于生活在林区小镇的我来说,户外,只是一步之遥,一门之隔。推开房门,就能感受到户外的寒凉,站在庭院,就能溶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里。蓝天,白云,群山,鸟鸣。遂不及防的和你撞个满怀。

寒风凛冽,炊烟袅袅,偶尔还能听见家雀的欢鸣。白灰绿组成的西山,就在眼前。白,是皑皑白雪;灰,是落尽树叶的白桦;山杨,落叶松;绿,是不老的樟子松。色彩很单调。那秋日的黄,早已经在雪被之下,找不见踪影了。

庭院不是很深,十几米就到了街上。站在大门外,在凛冽的寒风里,享受着北方特有的寒冷,享受着清晨清新的空气,感怀大自然无私的给予。看不见行人,听不见车喧马嘶,小镇就这样静静的隐匿在大山的怀抱里,就像一个与世无争的处子,安然于寂寞里,享受着那份宁静,那份淡泊,忘怀于冬日的晨曦里。

浓浓的云,悬浮在天际,只有一条窄窄的缝隙,留给尚未升起的朝阳。那一抹鱼肚白,把青山和乌云隔开。远远的东山,朦胧在晨曦里。看不见山上的景色,只有轮廓那样的分明。就像一头怪兽,静静的蜷伏在那里,一副安然的神态,任白云苍狗,碧雪苍天。

转瞬间,朝霞尽染,淡红色的光芒,从山后升起,远远地望见,起伏的山峦,呈现一抹青白,那是一条大河的缘故,晚上的水雾,悬挂在树枝上,早晨,就是寒霜,就像万树都穿上了白色的铠甲。水雾太多,天气太冷。铠甲就会加厚,多会形成雾凇奇景。

欣赏群山,就像欣赏雪山绮丽的景色一样,感受到大自然的造物神话。当云霞满天的时候,太阳终于露出了羞涩的脸,敞开怀抱,拥抱苍茫的'大地。那金灿灿的光线,那一抹淡淡的白,那浓绿色的生命之树,撞入你的眼帘,置身在绚丽的晨光里,心情是那么的舒畅,那么坦然。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大街上,也会看见三三两两的行人,匆匆而过,消失在充满温馨的小巷,消失在充满亲情的港湾。

站在大街上,看白云苍狗不断的变换,感受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肆意与狂野。今年新修的水泥马路,清扫的很干净,只有青灰色,间或有几块尚未扫净的积雪。马路不是很宽,一直通向北山,通向南北贯穿的加漠公路。加漠公路,也叫大庆石油管道伴行路。原因就是,不远处,一条中俄石油管道,一直到大庆。

大漠公路是今年十一贯通的,路面很宽,险峻的地方,还装有护栏。每隔五十米,都立有标牌,都有反光设施,晚上,汽车大灯一晃,就会看见,一条闪光的路,就好像飞机场的飞机跑道一般,有幸去领略一下,也是一件愉快的事。虽然是清晨,也会有车辆行驶在马路上,车速都很快,在你的身边呼啸而过,卷起的雪花打在你的脸上,就像石子打在脸上一样,很疼,车尾带起的风,很强劲,不小心,就会灌到你的肚子里,你会不自觉地裹紧棉衣,躲避一场意外的遭遇。

加漠公路就在西山脚下,站在公路上,远远望去,小镇的一切尽收眼底。此时,多数人家都升起了炊烟,袅袅炊烟,随着风的作用,弯曲在屋脊上,努力向高空攀沿。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形成云状的凝结,再随着风势,慢慢散去,就像一切都不曾发生一样。

假如,世界都生活在人之初,多好!

遥想故乡散文故乡遥

在纽约求学已经20年了,今天,我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

坐在汽车上,往窗外看,嗬,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平房都成了高楼,浑浊的`河水如今清澈见底,泥泞小道也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菜地里,机器人在穿梭,这可是农民伯伯的得力助手,他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不仅如此,电脑控制的蔬菜大棚随处可见。

正当我有点惊喜又有点疑惑时,爸爸妈妈来接我了。妈妈告诉我,这可都离不开科技啊。顺着妈妈指的方向,我看到了河底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东西在飞快旋转,这可是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净水器,体积小,但功能先进!美国到现在都还没研制出来呢!

来到停车场,看着排列的密密麻麻的汽车,我不禁跟爸爸说:“爸,以后少开车多步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既锻炼身体,还能保护环境。”“不怕,家里、小区都有体育器材。至于环保,你放心,这是太阳能汽车,零排放。即使阴天,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板照样劲力十足。”

到了家门口,乡亲们都迎了上来,拉着我的手话长话短,诉说着家乡的进步……我盼望以后也能为家乡发展多做贡献。

故乡轶事散文

故乡,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进家门必先见门前二棵直径约二米的大圆黄杨树,还有二棵高大的金桂树。曾记得大黄杨树和桂花树来我家时都高不过盈尺,都是我亲手栽的。

那二棵黄杨树稍无声息,老头无事常将它俩修剪。它俩在岁月浸润下,长成了浑圆浑圆的身材,有点富态,更有点霸气。来来往往的人群在晚锻炼时总会在这二棵黄杨树前驻足,并对它评头品足一番。

随着人流我搬迁到城市,起始的几年间还常回故乡,修剪黄杨树和桂树则又成了我怡情养性的事。小孙孙的降临,我无奈地冷落了它们。

待今日重见久不相逢的它们,我的心中平添了几许感慨。

父亲走了,母亲老了,哥哥的背也驼了,嫂子见我到了,总要帮我张罗好些田间时疏,左邻右舍也是这样,我若说不要,他们会很难受,他们以为是我看轻了他们。于是,我每次大包小包拎到城市,再分给城市里的朋友。

故乡的月散文

古人说,月是故乡明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故乡,从浓密的树影间挤下的几缕月光,斑驳成童年的美梦。我们光着脚丫,在晚饭后的院子里或舞枪弄棒、或呼朋引伴玩那些早就遗失的游戏。院子是泥地,被母亲粗糙的手打扫得极为光滑,不管我们如何撒野,也不可能有受伤的危险。大人们是不管我们的游戏的,干了一天农活的我们,到夜晚还能有足够的精力做游戏,直到汗流浃背,圆月悄悄滑过树梢,母亲收拾完家务打开木门呼唤我们,我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月儿依旧斜斜地挂在山头,静静地张望着宁静的村子。母亲的呼唤如一缕炊烟,萦绕在村庄的树梢间,散发着阵阵陈年的.芬芳。

童年的月光,在记忆的深处拼凑成一串串美梦。

农村的孩子是极为辛苦的,在夏天的月夜,秧苗长得极为茂盛,在布满刺芒的叶片上,挂着颗颗水珠,在柔和的月光下晶光闪闪。父亲把我带到田边,每人担着一担桶。我们是来挑水养秧苗的,在秧苗底下,田里已干裂成三寸来长的口子。

我跟着父亲从隐藏在月光底下的河沟里挑水,好不容易挑来一挑,倒进田里,在干裂的口子间瞬间消逝,只听到吱吱的渗透声,是秧苗在吮吸吧!声音清脆悠长,在这个深远的夜空回响,仿佛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和着唧唧虫鸣,在夜空中轻歌漫舞。

父亲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吱吱呀呀的桶摇晃的声音,在月光下的田间小路上来回穿梭。人生的故事就这样演绎,匆匆的步履就如匆匆的人生,是何其的微妙呀!

虫鸣一片,蛙鸣一片。辛弃疾潇洒的一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并没有把此景全幅表达。在我的故乡,在故乡的田坎上,还能看到父亲的朦胧的身影,父亲,就定格在这幅画面上,一幅朦胧的山水画,画中胖蛙长鸣,画中父亲步履刚健。

童年的月夜,就这样在繁忙中隐藏,不经意转眼的年华,月儿或缺或圆,只能挂在书房的小窗口。故乡的月消逝了,在阵阵疼彻心扉的夜晚,就这样消逝了。

故乡的春散文

故乡四季分明,季季景不同,春天桃红柳绿,夏季雨水丰沛,秋来稻熟果香,冬日天寒水瘦。但最让人喜欢的还是春天。故乡的春天,是油菜花丛中的一行行诗,是斜风细雨中的一首首歌;故乡的春天,是重生的季节,生命被重新唤起,心灵被重新清零,希望被重新点燃。

冬末春初,虫蛇蛰伏,万木萧条,正是“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的日子。可是故乡的原野一刻也没闲着,红的紫云英、绿的油菜苗,比赛着长,特别是紫云英,到处都是。这东西,故乡人叫她“红花草”,生命力特别强,普普通通,朴实无华,却又大有妙用。天寒地冻中,稻茬间,田埂头,水沟边,一丛丛、一簇簇地都长出来了,铺满了一块又一块田地,像是一层厚厚的绿色的毯子。快开春的时候,绿叶嫩茎中开出一朵朵的小红花,象千万把小花伞。一阵风来,随风摇曳,身材婀娜,舞姿曼妙。在故乡的原野里,万木萧疏之中,能有一抹鲜艳夺目的红,恐怕只有红花草了,为仍然萧瑟的初春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没有开花以前的红花草,拣嫩嫩的头掐回来,洗净后生大火用油一炒,可是一碗青香扑鼻的菜。开花后人就不能食用了,但是可以割回来,放到大缸中,洒上一点盐,踩结实,这又是养猪的好饲料,开春后,蔬菜还没有大量上市前,家家户户喂猪就全靠它了。剩下没割回来的红花草也用处不小。惊蛰一过,牛犁入地,油黑潮湿的土块,随着犁尖翻滚,红花草就这样被埋到黑土地下面。要不了多长时间,田里的水变成了红褐色,如酱油一般,这是红花草化了,正在滋养土地,增加田地的肥力,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红花草混合的香味。

天气渐渐转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故乡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山坡上,小溪边,一下子热闹起来,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争先恐后地,一趟接着一趟地开。粉红的、浅紫的桃花,如天空中落下的一片朝霞,徜徉其间,只见桃花不见人。刚下过一阵雨,洁白的杏花便爬满了枝头,如同白雪挂在树梢上,仔细看,还有点白里透红。雨滴沾在花瓣上,珠圆玉润,晶莹剔透,似怀春少女那一滴一滴的相思泪。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雪白的梨花,就像是调皮的浪花,在春光的映照下,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跃着、舞动着,银光闪闪。

春分前后,故乡的油菜花开始开了,一直能开到清明以后。这是故乡春的盛宴。漫山遍野,沟沟坎坎,一望无际,都是油菜花。和杏花、桃花比起来,油菜花颜色单一,清一色金黄,既不富贵,也不艳丽,简简单单,大大方方地开,开得朴素自然,从容淡定。刚开的时候,还是乍暖还寒,她们在凛冽的寒风里悄悄的攒够了劲,等到阵阵暖风把春意带到人间的时候,她们便好像一夜之间在大地上铺下了一地金黄,尽情地宣泄着春天的气息。怪不得前人说“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

油菜花开得最热烈的时候,也是蜂蝶最忙碌的时候。一簇簇的花丛中,蜜蜂穿梭其间,一会停在花蕊中,一会又凌空曼舞。蝴蝶也不闲着,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等到她飞到你眼前的时候,她象逗你的一样,悬停在半空,本以为伸手可及,可是,你的手还没伸出来,她已经在你眼前划了一个漂亮的弧,轻快地飞到另一片花丛之中,再也找不着了。

这些蜜蜂,大都是家养的。故乡本地养蜂人倒是不多,他们都是从外地来的,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找到故乡这个地方的,某一天,他们突然地来了,公路边或是稻场上,一夜之间冒出一排整整齐齐的蜂箱,足足二三十个,旁边支起个帐篷,里面既是工作场所,又是生活起居的地方。养蜂人整天忙碌着,在蜂群中钻来钻去,轻易不和我们说话交流。一两个月后,又突然消失了,不知道转移至何方。

在故乡,蜂蜜是奢侈品,尽管一个春天蜜蜂都会围着转,我们却很少能品尝到它们的劳动果实。但是故乡的春天可不缺美食。最好吃的就是腊肉了。

春节一过,腊肉就所剩不多了,需要保存起来,慢慢地吃。尽管没有冰箱,可是一点难不倒聪明的故乡人。他们头年就把芥菜收回来洗净晒干,用盐腌渍后再晒干,盛在一个陶瓮中,腊肉被切成一块一块的,埋在干芥菜中。这样保存的腊肉能吃到来年的六七月,当然,还是三四月份的时候味道最好,往后就渐渐地有点齁人了。吃的时候,从芥菜干中掏出一块,肥瘦相连,肉皮通黄如蜡,一刀下去,肥的晶亮如玉,细腻油润,瘦的红艳如火,鲜嫩似新。吃法可蒸可炒。蒸的时候,要把腊肉切成一块一块的薄片,均匀地摊在白瓷碗里,不需要添加任何佐料。煮米饭的时候,饭汤烧开了,再把碗放进锅里。米饭好了,腊肉也蒸熟了。掀开锅盖,香气扑鼻而来,满屋子都是。蒸的腊肉,原汁原味,咸而不齁,肥而不腻,鲜而不老,夹一小块放到嘴里,入口窜香,回味悠长。如果是炒,就需配大蒜。清明前后,地里的大蒜长得正壮,味道也是最足的,拔几根洗净,青翠的叶,雪白的茎,都切成段。腊肉切成厚一点的块,放到锅里炒出油,快熟的时候再渐次放入蒜段和蒜叶。这就是大蒜炒腊肉了。腊肉的咸鲜和大蒜的味道相互碰撞,也不知道产生了什么反应,让人一下子食欲大涨。

故乡春季美食之中,最让游子们难以忘怀的,恐怕就是蒿子粑了。每年的阴历二三月,都是故乡吃蒿子粑的时候。蒿子是故乡春季一种最为普通的植物,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土壤的地方都有它。趁着风和日丽,带一把刀,挎一个菜篮子,到野外去,半天功夫,就是一篮子的嫩蒿。回来洗净、揉搓,再洗、切碎、拧干,如此反复几次,青蒿的苦味就没有了。割一点腊肉切碎,放入洗好的青蒿,和糯米粉一起使劲揉,捏成一个个的汤团。锅里放油,用柴火把油烧热,再把汤团贴在锅底,轻轻地按成圆粑状,再来回翻几次,外表焦黄、内瓤柔润的蒿子粑就出锅了。蒿子粑软糯可口,青香袭人,特别是加了腊肉的蒿子粑,蒿子的青香和腊肉的咸香混合在一起,不仅勾起人的食欲,更让在外的游子们记挂了一辈子,说起它,都是满满的乡愁。

吃过蒿子粑,就快清明了,故乡家家户户的人开始了一年的劳作。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家来说,春季大约是从清明前开始的。地很快就被翻了一遍,选一小块给排水都很便捷的做秧田。育种是所有农活中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决定着一年的收成。种子是去年就留好的,都是已经干透、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稻谷,拿出来装在蛇皮袋里,放到水里浸透。院子里挖一个不太深的坑,里面垫上稻草,把装有稻种的蛇皮袋放进去,上面再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新的生命就在那里孕育。隔天把就得打开看看,“看”是需要感觉的,完全凭经验判断,温度低了,不利于种子发芽,就需要烧点热水,再把种子放到热水中浸透。慢慢地,种子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酒味,三四天后,每一粒种子上都露出了嫩嫩的、白白的芽。

育种的同时,要把种子的床——秧田准备好。一小块水田,被分成好几畦,四周都被疏通成小水沟。秧田最关键的是平整,不能高低不平,否则,撒下的种子就会在水里烂掉,长不出秧苗。发过芽的种子被均匀地撒到秧床上,农家就开始了焦急的等待——希望早一天能长出苗来。但是,这不是急的事,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它。秧田里什么时候需要水,什么时候要把水排掉,什么时候施肥,这都是很有讲究的,一点都不能马虎。有时候,半夜下起了雨,这也不能耽误,立刻起床,扛上锄头等工具来到秧田边,查看雨水的大小,太大了,要连夜把水排走。没几天的功夫,秧田里开始露出一点浅浅的绿,那是秧苗长出来了。天更加地暖和了,空气变得湿润起来,秧苗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绿。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蒙蒙细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披着雨衣、扛着锄头的庄稼人。燕子也回来了,穿梭在斜风细雨中,不时从秧田里衔起一小块泥土,飞回去或是补补旧房子,或是盖着新的家,它们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乡之殇散文欣赏故乡之恋

真快,十年啊,十年的记忆像光影一样又重新浮现,不能忘记,2008.5.12,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却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记忆。

记得那天,单位正搞科学发展观,局党委定于下午两点半各支部照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下午两点半,急匆匆的我来到单位,刚走到一楼走道时,突然,我感觉两条腿仿佛被什么东西牵绊,怎么也迈不出去,身子也左右摇晃,正在办公室等大家的高站长冲出门大喊;“快跑,地震了”。听到这一声喊,我马上掉头跌跌撞撞往外跑,此时,只听得楼上脚步凌乱,喊声四起。

此时,院子里已经站了很多同事,我们目睹着六层办公大楼左右摇摆,看的我不时惊心,正怕……。几秒钟后大地便停止了摇摆,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党员生活会也正常召开。会议结束后,招标办的柯彤打电话让我到她办公室去一下。过去她问我;“毕姐,你知道哪里发生大地震了吗?”我茫然的瑶瑶头,她一边指着电脑一边说是四川的汶川发生了大震。汶川,一个非常陌生的地名。此时,电脑上出现了一幕幕惨烈的画面,房屋倒塌,残垣断壁,现场一片狼藉,看的我触目惊心。那一刻,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汶川,从那时起,汶川,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点,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紧接着传来消息,汶川强震,也波及到了陕西的汉中、宝鸡和我省大部分地区。

仅仅几秒钟的地震,就颠覆了整个汶川,恶魔般一下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家园坍塌,亲人离散,废墟里的呼救,失去亲人凄惨的哭声,声声撕裂着人们的心。相信,那段时间,人们的情感都维系在了汶川,汶川在流血,我们在流泪,正真体会到灾难面前,人类显的是那么羸弱、无助、彷徨。

汶川惨烈的地震,带给人们心理上的阴阴是可想而知的。地震当晚,小城大部分人晚上都不敢在家住。那时候,华亭西部还未开发建设,鸿昊盛府也只是圈了一块地,以西全是空旷的田野。那晚,我和爱人,银川的马莉姐姐,还有瑞卿,我们六人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鸿昊以西。当晚,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但繁星布满了天空,璀璨着天宇,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过。五月的华亭,白天、晚上的气温相差十几度,虽然我们穿着御寒的棉衣,但是还是冷的发抖,侵扰的我们无法入眠,我们在一起聊天,聊汶川,聊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聊那些还深埋在废墟里的人,还有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我们深深牵挂着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那晚,我平生第一次在郊外过夜,感受到有家不能归的悲哀。

汶川地震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从地震灾区通过互联网传到了网上,每天,我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了解灾区的救助。看到军人在一片废墟里,顶着酷暑,在一片死亡之城的`废墟里救助伤员,我们热泪盈眶,真是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才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爱。那时候,人们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汶川、救助、孤儿、灾民、还有那些在抗震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感动的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此时此刻,灾难面前,我们才正真体会到党的伟大,政府的英明,即使淫威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压垮人们的精神。

5.12后,我县的部分建筑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的中心工作一下转移到普查地震造成的损失。我和几位同事被抽调到普查全县乡镇教育系统的危房普查。白天,我们坐车一个个乡镇、村校普查,每个教室,围墙、厕所等都在普查范围,最后进行评估、汇总、上报。一天普查工作结束,当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不敢休息,眼睛一闭,惨烈的场景就浮现眼前,搞的人心恍惚,夜不能寐。

那段时间,余震不断。记得某晚八点多钟,刚收拾晚家务,余震袭来,我们撒腿就跑到了小广场。此时,小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人们紧张的在小广场避震。突然,身边一位陕西口音的年轻说:“大姐,我今天出差到华亭,刚才地震,慌乱的没有带手机,请让我用您的手机给家里报个平安好吗?”我毫不犹豫拿出手机交到他的手里说:“快点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着急”。小伙报完平安,执意要给我五元钱,说是长话漫游。我拒绝了,我想,灾难面前,金钱算得了什么。

十年的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但那晚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大约是二十几号的日子,电视台滚动播放地震信息,让大家做好抗震防灾工作。那天,人们都在极度恐慌中度过。一中小广场、郊外空旷的地带,五颜六色的帐篷搭的满满的。那天,政府要求每个单位要有值班人员。那天,恰巧安排白局长和我值班。六点下班,单位上空无一人,我一人坐在电话旁边,紧张的等候命令,不时透过玻璃窗,观看街道的情景。只见街道上行人如潮水般匆匆而过,人的喧闹声、车的喇叭声交织一起,此起彼伏,人们神色紧张,背着简单的行李,扶老携幼,向空旷的地方走去。那晚,我似乎在看一场现实版的逃难大片,我们都成为大片里的主角。

这时,白局长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单位已经没人,我们也可以撤离,否则有生命危险”。我和白局长又从顶层到一楼细细检查一遍,确定每个房间没有工作人员,我们才锁上大门离开单位,此时已是晚九点。

那晚,我们全家带着被褥到一中小广场过夜。我躺在坚硬的地上思绪万千,仰望苍穹,宁静,星星很多,布满了天空,没有一点地震的预兆,我默念:“上帝呀,请你保佑我们躲过这一劫,让我们安详和谐、平安生活……”,早上眼睛一睁,嘿,和往常一样,世界一片宁静祥和,晨曦已染红了半边天,好美,和谐平安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橄榄绿,那些军人在废墟里救助伤员的情景历历在目,灾情就是命令,刻不容缓,那一刻,他们真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们顶着烈日酷暑,用一个干粮,一瓶水的营养救助伤员,一个个伤员被救出,我们的心跟着欣慰。那段时间,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最温暖的场景是一位年轻的警官,在废墟中为几个失去母亲的婴儿喂奶,那情景,温暖了许多人,人们为这位警官投去了敬仰的目光。还有那个在废墟了埋了几天几夜的可乐男孩,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表现出了坚强、乐观和幽默,至今还能想你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一声我要喝可乐,那是对生命的渴望,被当年称谓:可乐男孩。

虽然汶川是用伤痛和泪水浸透着,但人们没有忘记在苦难中挣扎的汶川,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六月,华亭县举办了大型募捐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捐助活动在体育场拉开帷幕。募捐现场,异常热烈,县上各大企业,机关的干部职工、学生等几千人参加了募捐活动,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其中最感人的场景是一位爬行的残疾人,是汶川地震后,第一位主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人,虽然只有五十元钱,但对于一个吃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这是多么的不易,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到会的所有人,看到他卷缩爬行的身体,被感动的何其是一人,整个会场向它投去了热烈的掌声,那时我想:他身体虽然残疾了,却支撑起了一个闪光的灵魂,蕴含着浓浓的大爱。

而今,十年过去,人们的记忆在淡漠,汶川人心里的伤痛在慢慢抚平,一个崭新的汶川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坚强、现代的汶川,已经矗立在四川大地。

流年已去,记忆之殇,都被岁月风干,将痛化为玉帛,且行且珍惜,快乐的面对美好。

5月23日凌晨完稿于俪景陋室

美丽的故乡散文

坚强的乡村经得起隆冬的考验。美丽的雪花飘然而下,为幽深的山村披上一件圣洁的外衣。几场雪之后,温暖的春天已不遥远。

家乡的一切,都倒映在我的脑海中,它包含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它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家乡,你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不能将视线收回。你让我把所有的童年趣事都保存的完好无损,你是爱我、爱家乡的一切人们,我们会用自己的能力,回报给你的。

我站在桥上向南边极目远望,河水像镜子一样清澈,近的地方还能看到小鱼儿。河的两侧有一排排整齐的花草树木,一直通向碧水蓝天相接的地方。北面的河 面真是风平浪静、美不胜收:左面是当湖公园,偶尔还能听见孔雀叫;右面是绿树成阴的丛林和一座座气派的小别墅。东边是一排排即将拆迁的农民房和刚造好的自 然水厂。向西望去,马路很宽阔,一直向前延伸,右边的绿化带更是散步的好去处。

故乡的秋雨像姑娘手中的绣花线,上上下下不得空闲的翻飞。一会儿绣出了柿子树上的红灯笼,一会儿绣出了地里的金地毯,一会儿不知怎么的又绕到了橘树 上,于是绿枝上便挂上了明黄的绣球。故乡的秋雨虽说是姑娘的.眼泪,可也并不撒娇任性。一阵雨过后,仿佛友人向她道了歉似的,这不她一抹脸,天还是湛蓝的 天,太阳还是欢喜的太阳。

故乡的雨,如烟,如雾,如一层朦胧的薄纱,轻轻地笼罩着这个繁荣的海滨城市,洗濯那附着在她身上的尘埃。她并不凶猛,那柔和的细雨,只是姑娘的纤细的手儿,轻轻地抚摸着这个干涸的大地;又向顽皮的小精灵,轻轻地挑逗着大地上的生灵。

山里的空气很干净。你若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当朝露该散未散的时候,静静地走在那黄泥小路上,山野的空气清明扑面而来,泥土味中夹杂着小野花的阵 阵清香,定将你的一天点缀得烂漫维妙。若是这时你能见到自由奔跑的野兔,或是幸福觅食的山鸡,那是更令人兴奋的。可这些都不属于你,它们给这至妙的山景带 来的是生气与神韵。

故乡之殇散文欣赏故乡之恋

一粒情花,盛开在青葱懵懂的心里,就这样芬芳了际遇……三生石上不知可有我美丽的名字,深深地刻进你今生不变的记忆?一次邂逅,映照了缠绵的心事,浪花朵朵,低语缱绻了誓言,娓娓如诉。倾心的相见,灿烂的笑颜,波光粼粼中心曲婉转,相思蔓延。

如果我能够,我一定将毕生所有的眷恋向你倾诉;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舞尽霓裳羽衣,倾国倾城。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唱起那首《越人歌》,让你听懂我无法言传的心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若说没奇缘,为何得与王子同舟?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几座青山,终难望公子的身影,几湾碧水,泪眼凝眸。

西子湖畔

忆故乡抒情散文

飘香,拾落尘叶,暮然回首,片片哀伤,痛饮风霜,泪,已湿眼眶,雨淋夜,心滴血,尽染红那一弯残月和残月下离别的......

心有意,爱无伤,离乡的誓言夹着着泥土的芳香与孤鹰翱翔,云游梦离,清泉流淌,忧伤,丝丝难忘,竹笛横吹,依然调。

风逍人遥,还是忘不掉儿时种下的小树苗,草飞神扬,还是不忍摘下河边那一束野花,是谁在偷笑,却又朦胧了眼角,背上行囊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大,却不尽回头一望,一丝,一丝。

霓虹灯下,车流如浪,渺小的自己,在迷茫中又涟漪起青草木房,水流桥下的刹那,再美也美不过家乡,同一弯月,却弯出了不同的曲调。

拂晓,四月花开,饮酒再忆故乡,挥霍笔墨,印在纸上,清风掠过,传来模糊乡音,淡淡渴望,还是那家乡的黄酒小菜。

绿树红花,幽幽乡韵,一缕青烟慢慢升华,依偎墙角,梦中又见曾经的放牛娃......

淡淡的故乡散文

读过那么多关于故乡的文章,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作家都有,但大多是一些默默无闻耕耘于文字这方天地的普通人。他们每每书写起自己的故乡,个个都心明眼亮,心思敏锐情感饱满,对故乡的思念、留恋、深深的情意自心中奔涌而出,不需思忖文笔脉络的走向,关于故乡的文字径自成行,情思如暖流,涓涓而淌。

我十几岁就出门了,离开父母,一并别过了生养我的故乡,为了学业与生存辗转异乡。如今回头一望,我生命中一半以上的时光,竟然都是在漂泊的路上度过的。有时候也想学学他人,用擅长的文字描摹一翻故乡的美景美食,说说故乡的人与事儿,可是总也落不了笔,张不开嘴。不是故乡不美,不是故乡不好,只是,分别的久了,思念的久了,痛的久了,就渐渐不想再触碰这样的思绪,除了徒增漂泊的伤感,再无益处。

也常在一个无事的清晨或午后,听着马思聪的思乡曲,默默静坐着,任时光流逝,思绪在音符间跳跃着就渐渐飘远了,飘去了童年、去了老房、去了我家的那棵老洋槐树下、去了我洗衣服的那条小河边;只是,这样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让孤单的藤蔓爬满了心头。

无眠的夜里,也常想起故乡,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像是昨天我才离开,又好像我已跋涉了几百年了,前尘旧事,虚无缥缈,关于故乡和童年里的事情,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只是有一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听见陕北民歌那特有的`婉转的旋律,看见那高天厚土间一眼眼窑洞,只需一声,只需一眼,总能即时戳中我的泪点。这也许就是我和故乡之间一种最神秘的最难以解释的生命密码。这密码的超强能力还在于,无论我走的多远,改变了多少生活的习惯,把普通话讲的多么纯正。只要我与故乡相见,它便能迅速解读出我的心思,我的喜好,我的惆怅与落寞。能迅速使我毫无痕迹的自由使用着故乡的方言,瞬间与我故乡毫无缝隙的吻合,就像我本是这土地里的一株小草,扎根在此,日日汲取它的养分,从未离开,一直都在,一分钟也未曾与它分开。

每次回乡,总喜欢在延河大桥上久久的站立,久久的凝视脚下那干涸的河床和几乎断流的延河水。小时候的故乡,延河水常有澎湃之势,盛夏的雨后,裹挟泥沙滚滚而下;冬天冻的厚实冰层映照着高原冬日的暖阳,闪闪发光。我家住在城西延河之南,冬天,去往学校必经上冻了的延河,上下学时过冰连跑带溜,乐趣无限。真不知那满满一大河沟的水,都去了哪里,只剩这干焦焦的河槽让人唏嘘。感叹无用,收假的时间像那惊心的锣鼓点儿,一声声敲在离愁人的心上,任凭内心如何挣扎,到了那一日,还是要决绝的抛下故乡的亲人们,迈开离乡的脚步,看着那兰格盈盈的天,忍住泪水,不敢回头。

思乡曲还在单循环。

前路漫漫往事如烟,故乡,在梦里清晰而香甜;在真实的日子里,总是淡淡的,像极了一轮高原夜空里静静的满月。

回望故乡的散文

我喜欢在我每到一处的地方抬头看看天空,寻找着故乡天空的颜色。

我的故乡不是灯红酒绿的城市,没有车水马龙的大道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没有日夜的喧哗。有的是乡间小径,有的是树木花草的红和绿点缀的世界,有的是昼夜更替明显的日子,有的是花语虫鸣的自然。

绿的是原野,黄的是丘陵,水光相间的是梯田,一片黑色的是刚被大火席卷的山林,那一簇簇的灰白黑的方块是小村庄。长得像山又不是山的丘陵就像一位智者,底下下零星的分布着村庄,那些村庄就像一群群纯真的孩子们坐在广阔的田野上听着山的老人讲述着古老而悠远的故事。

故乡的天空很蓝,蓝得沁人心脾。望着湛蓝的天,还有偶尔飘过的白云,似乎感觉整个人都沉淀下来,一种平静祥和,惬意之感萦绕着心间。坐在上学路上的陡坡那里往下看,那种万物皆尽收眼底的感觉很奇妙。那时就想化作一只蝴蝶,翩飞于蓝与绿的世界中。

故乡的的水是清澈的,甘甜的。到现在我们居住的村子里还没有没有装上自来水,日常的饮用水都是山泉。这水是甘的,因为有植被的气息,这水是甜的,因为有土地的味道。离我家百来米远的地方有一口井,它一年四季都冒水,满满的,清澈见底。在干旱的年月里是它维持着整个村庄的人的活计,每每在傍晚时分,村中的男人女人挑着一对对红的绿的水桶到那里担水,还有一些在那里洗菜的女人们。

故乡的黄昏是美丽的,故乡的夕阳喜欢半遮半掩地挂在山头,用余晖把天边的云朵染红,用光影把树的影子拉长,还有妈妈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声,这都勾画出宁静和谐的夕景。太阳褪去白天的聒噪,显示着温柔的姿态,最终还是被月儿的朦胧占据了这个半球。这时西边天际便有一颗明亮的星,哥哥告诉我那是火星,那时的它便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点缀着这个有点深邃的天。

故乡的夜是寂静的,听得清虫鸣蛙唱,还有树叶的莎莎声。每当夜里和奶奶坐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她总给我讲故事。屋檐下的摇椅摇曳着奶奶的许多心事,月光下那爬满鬓额的银发与周围的夜发生妙曼的融合,嘴中响起了在耄耋之年还可以发出的笑声。蟋蟀弹个不停,天上的北斗星和北极星都一闪一闪,一个像音乐家,另一个则像指挥家。

故乡的'人是勤奋、淳朴的。当太阳的第一缕光照射到大地的时候,故乡的男人们早已赶着牛到田头犁地,或是挑着一大担的青草去牛棚,女人们也早已把大桶大桶的衣服晒起,然后叫醒整个村庄。在这里,没有朝九晚五的生活,也许他们的耕作很辛苦,但收获季节时绽开在他们脸上的笑容却把一切都融化了。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黝黑的肤色却难以掩盖住他们内心的淳朴与欢乐。

故乡那弯弯的黄土小道有我们结伴上学的背影欢笑。那时的我们比着谁走得快,在那六十度的陡坡之后我们却坐在那里说起了年少的心事。那时的我们会在放学后去学校小卖部买一根辣条或一包结了冰的豆浆,这样也可以吃四十五分钟。回头看看那荒散的小脚印,却是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望着这里的天,望着那飘落的树叶,在这有雨的日子最能撩人心绪,回忆起故乡的一点一滴,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思绪。

我爱故乡的蓝天,故乡的山和水,故乡的黄昏,故乡的原野,还有在门前张望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