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时间:2024-01-14 16:58:15 作者:笔尘

教学计划是一种为了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而编制的详细计划。推荐给大家几篇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

糖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出示“份”字:小朋友认识“份”字吗?它由哪两个部件组成的?(人和分)这节课我们就人人来分东西。

2、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师:昨晚老师去喝喜酒了,分到了一些糖。老师想把这6块糖分给两个小朋友。看谁的分法多。(板书:把6块糖分给2个小朋友)。

师:这些分法都是把6块糖分成了几份?(2份)。

师:你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每人同样多)。

这种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平均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平均分的概念,在潜意识里都有平均分的思想。设计让学生分6块糖,通过比较3种不同的分法,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每份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师:这节课就来研究平均分。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的每份不一样多。)对,只有每份同样多我们才叫它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同样多”。

(2)判断是否是平均分。

师: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现在来判断以下分法是否是平均分课件。

a:(一个一个出示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再让学生判断。)。

它是怎样平均分的?手势圈一圈,说一说。

再出示: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

b图:(两个两个的,再两个两个的,再一个一个的分,把10个梨平均分成2份。也先判断,再说说,再出示表述句。

c图:(1个、3个、5个)不是平均分。哦,每一份是不一样多的。那你有办法使它也变成平均分的吗?(移多补少)小朋友真能干。

d图:(2个、2个、2个、2个出示)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清晰平均分的特点。同时一个一个,几个几个的出示。为下一个环节“操作”打好基础。

二、实践操作,理解概念。

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随处可见,小朋友会不会真正的平均分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帮助老师一起分一分。

(1)分一盒礼物(学生不知道总数)。

a.感受分的过程。

老师带来了一盒小礼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想要把它平均分给我们班的3个小朋友。你想怎么分?(学生可能说没法分,不知道每人几个。或者说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引导学生想到先一个一个的分,或先分几个再分几个。)小朋友,真聪明,就算老师不告诉你一共有多少个,也能想出办法进行平均分。

b.说说是怎么分的。用表述句说,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已学过乘法口诀,在“分”之前就能用乘法口诀知道“分”的结果,这个设计环节当不知道“分”的物品总数时,就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冲突。不得不激起学生去思考“分”的策略。同时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一个一个分的必要,而不是由老师强加给他。也能更好的理解分的过程虽然不一样,但是分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本质意义。

(2)分12个。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一共有12个,你还一个一个地分吗?你是怎么想的?请你用小圆片代替来分一分。汇报。分别用12个磁铁展示。并说说你是几个几个分的。

(3)抽象平均分的概念师回顾分法,并圈出份数。重点理解份数与每份的意思。

师拿掉磁铁,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分的,请生用圆圈来表示。

板书: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个。

(4)分法多样化。

a画一画刚才我们摆了小圆片将12颗糖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个。如果不摆小圆片,你能想象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又是几个吗?(指名几个)。

你能用水彩笔把分的结果画下来吗?如果有困难的也可以先分一分再画。

b.反馈。展示不同的分法,并说一说是怎么平均分的?说说表述句。

c.小结:为什么这些同学分的过程不一样,份数也不一样,我们都说他是平均分呢?(因为每一份的个数都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理解份数与每份的意思,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模型。充分感知分法多样化,并发展数学语言。强化理解平均分的本质是每一份同样多,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全面性。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判断是非,概念辨析。

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里打钩。

2、变式练习,拓展思维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分到()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还可以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

3、结合实际,扩展概念外延把下面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大小各两个)。

四、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人教版二年平均分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孩儿们,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你们说说看,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毛老师这里准备了有6个花片,代替6个桃,(教师贴在黑板上)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样分?先不要着急,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毛老师的要求哦,第一步:拿一拿,拿出6个花片代替6个桃;第二步:分一分,把6个花片分成两堆;第三步:说一说,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听清楚了吗?活动开始!

按学生交流,在黑板上摆出3种分法。

把6个桃分成两堆,原来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们能将这3种分法分一分类吗?

生1:第一种和第二种分成一类,第三种分成另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1:因为第一种每份个数不同,第二种每份个数相同。

师:你说的有理有据,其他小朋友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2重复理由。

师:说的非常好!是的,我们可以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这一类是每份个数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小朋友们,刚刚的6个桃除了这样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同桌两人先讨论讨论,再用花片摆一摆你的分法。

呈现学生资源。

师: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生1:每份分2个,分成了3份。

师:为什么这样分也是平均分?

生2:因为每份都分了2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说得真好!还有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生3:每份分1个,分成了6份。

师:这是不是平均分?

生:是的,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交流,说说理由。

师: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师: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

生:每2个圈一份,圈成4份。

这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指出: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条果冻条,每2条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

结果?每3条、每4条一份地分呢?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下来:每条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

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条一份,结果分。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

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5个2相加是多少?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独教学设计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倍的认识》其设计是从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入手,“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人教版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也叫雷阵雨,大都发生在夏天,它来得快去得也快,是一种前后变化非常大的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雷雨》.

2,请大家捧起你的语文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生自由读课文)(板书:前,中,后)。

3,大家可真会读书!不知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了(出示)先自己读一读!

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还会吗我们齐读一下.是做动作学生理解"压,垂"做动作识字是一种识记生字的好方法.请拿出你的生字卡片,说一说你自己好的记字方法,并快速的记住它.

那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呀。

现在我们来收卡片.听我口令:我说压,压下来的压.—我收压,压下来的压.

我收蛛,蜘蛛的蛛……小蜘蛛从网上垂下来,刚好落在大家的生字口袋里.来,把生字口袋放在你桌子的左上角.

写字:我们看到这个"垂"字,我们要想把他写好,应该注意些什么(垂字有四横,长短各不同,中间横最长,舒展在横中.)自己拿起笔在课本70页的田字格里只写一个.注意身正,肩平,足安.

4,"垂"我们可以组个什么词课文中有一句话,说谁从哪儿垂下来呢。

同学们见过小树摆动的样子吗好,现在你们是一棵棵小树,伸出小手:微风来了…狂风来了…微风吹…狂风吹…停,孩子们,这就是乱摆,这就是一阵大风下的小树,(贴树冠)用你的朗读把这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板画树干,蜘蛛垂)从"垂"字你体会到什么小作者的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让我们看到蜘蛛以它自己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来逃走.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课文吧!

雷雨前还出现了什么与平时不同的现象.

6,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它同学一边听,一边想,看到了什么。

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

你还找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现象。

(板画闪电)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的雷声是什么样的。

请你们把雷打得越来越响.(教师手势由低到高)(声音越来越响)。

雷雨前最让人害怕的就是电闪雷鸣了.更何况此时——闪电…雷声…再读.

谁能照样子说说谁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句话出示课件:越()越()。

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捧起书齐读1-3段.

文中这三个"哗"你认为该怎样读。

好!谁想上台画给大家看(版画雨)…大家看他画得怎么样。

你感觉这样怎么样(教师坡下粉笔画,示意学生)。

此时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是啊!一切的景物…………。

过渡:渐渐的,渐渐的,(……)。

同学们,你能把"渐渐地"换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对!"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8,看,雨停了,雨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谁来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教师板画太阳,彩虹,贴池塘,画青蛙)。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给你的同桌听!你可以做动作读,也可以同桌接读.

学生展示读.师生接读.

9,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小青蛙:你会怎样叫。

10,同学们,学习完课文,沐浴着雷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你想说些什么呢。

11,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呀!老师把《雷雨》这一课进行了改编,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一起来歌唱吧!——齐唱.

12,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到了雷雨前前后后的变化.(指板书)其实不光是雨后的景色美,我们生活中其他的自然现象也是异彩纷呈的.如果没有雨雪云雾,我们的生活该有多么单调啊!所以,课下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感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人教版认识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认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结合情境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用平均分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课件、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情景辨析,感知“平均分”

师:小朋友们,二(1)班的同学们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了,同学们特别高兴,还早早准备了一些食品,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主题图)。

师: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了什么吃的呢?(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说都看到了什么。)。

生香肠、果冻,橘子。

师:再仔细观察看看,互相讨论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给予适当提示)。

生:这些食物都是一份一份的。

师:小朋友们真的是观察非常仔细啊,这个班级的小朋友在分每一样食物时每份都一样。

多。(出示课件),那我们来猜一猜为什么要把食物分得一样多啊?

一、实际操作,体验“平均分”

2.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

把上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小棒和小圆片拿出,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要求:像二(1)班那样,每份分得一样多,具体要求(出示课件)。

请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分配方案。发现:每份分得的物体是一样多的。

给出“平均分的概念”,板书。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2.2判断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出示图片,判断星星宝宝的分组是不是平均分。小组同学相互说说看法,并说出理由。

2.3具体实例,探究“平均分”的分法。

(1)出示课件:把6块糖平均分3份,每份几块?

小组讨论怎么分,派代表回答,交流分糖的办法。

分法:1一个一个的分。

2.2个2个的分。

3.3个3个的分。

4.几个几个的分。

p8做一做。

1.用小棒代替糖分一分并说说哪种是平均分,为什么。

2.用小棒代替枫叶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方法。

(2)出示课件: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个盘子里,每盘几个?

小组内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分得时候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两个两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最后分的结果必须是每份一样多。

你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二、回顾、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平均分要有什么要求?我们在分的时候采用了那些方法?

3.知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1、2、3、4题。

人教版二年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平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平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平均分到最优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平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人教版认识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语文课的汉字“分”字入手,利用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4.2.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 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平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平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平均分到最优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平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江西省南昌市上河街小学 赵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