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苏教版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07:58:36 作者:雁落霞 苏教版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又一节数学课结束了,匆忙地整理好教学用具,赶去下一个班上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因为课前精心准备的,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课堂的气氛显得轻松活泼。“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平均分,重点和难点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改编,以“老师请客吃糖”为主线,贯穿了给小组内的四个小伙伴分糖,给5个小同学分面包,分桔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让大家给小组同学分一分8块糖时,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可能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1块,另一人分5块;也可能其中两个人各分2块,另外一个人分1块,1个人分3块等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个同学分2块”,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来说的学生也说的跑了题。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于是在第二个班教学中,当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时,我灵活地进行了处理,很快地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平均分”。

教材中第13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题材,这两个题目各自的知识侧重点不同,做一做,侧重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材,第1题则侧重让学生理解“分”和“平均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很可惜的是,以上我理解的不透彻,反映出我在思路上对练习不够重视,很少对练习进行恰当有效的利用,从这一点来说,也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教材资源,以后我要课前精心设计习题。

在教学例1上,我简单地交代了一个小组合作的要求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在实际活动中,我却发现,11个小组中只有5个组是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活动的,其他的组内大多数人都是每人拿了小棒,自己分自己的。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讲要求,但时间已过去了一多半,导致这一环节有效性差,浪费了过多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没有用清晰、简短,学生容易理解的句子来交代要求,导致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失误。在2教中,我精心地设计了要求,清楚、明白地讲完之后,再让学生操作。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成功。

总之,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灵活些。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你会怎么分?巡视学生的操作,发现有不同的分法。但大多数学生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学生们在总数多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2、注重学生叙述分的方法。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上台展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分的过程,以及分的结果。学生做到了做数学、说数学,真正参与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不足之处:

应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我设计的稍有片面,高估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前让学生分果冻,学生很认真地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我只注意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而没有预设不是平均分的反例,结果在操作中就出现了每份分的不同样多的情况。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用平均分与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生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平均分,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如把15支粉笔、或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文字表达的含义,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具体操作的过程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建立起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对两种分法不同的过程和共同的结果有了深入清晰的认识。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认识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平均分重在一个“分”字,引导学生用实物来分,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用实物来分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学生进行适当的实物均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线段、圆圈、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代替实物,画出分法。这样既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简单、明了、高效的符号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