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金融风险开题报告优秀

时间:2023-06-01 21:47:19 作者:曹czj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金融风险开题报告篇一

;

金融风险论文的开题报告

课题背景和意义

xx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iii》,随;t

银监会发布了《巾国银监会关于中pl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 准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能力。

违约风险作为第一支柱内的重要内容,建立违约风险内部 评级模型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初级的还是高 级的内部评级法,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独立估计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作为量化违约风险的关键参数之一,其有效度决 定了商业银行控制违约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估算违约概率 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中抓住时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在传统业务上,巾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 能力较弱、自有资本较少,因而不易获得贷款。并且商业 银行多釆取“信贷配给”的信贷模式,信贷人为了减少坏 账隐患,便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 临着很大'融资困难。但是近年来为了寻求业务的增长,供 应链金融被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人力发展。作为银行新的业 务增长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正 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以及学术界重视。银行为了大力 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核心企业挑选合 适的中小企业,或者为部分中小企业配对强势的核心企业, 这样既有利于双方企业经营发展,又增加了银行的业务。

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还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供应 链金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其中中小企业违约风险更 是银行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而违约概率测算是商业银行 进行违约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银行在挑选中小企业时需 要合理的评估其违约风险。

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企业 之间的融资往往变成一种博弃行为。尽管国内各家商业银 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 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的组织 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的需要,违约 风险评估的模型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观念跟不上 业务发展需要等。这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存在 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评估并控制违约风险、提高 利润成为许多银行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违约 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增加了违约风 险管理的难度。木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 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特征,研究评估违约率风险的 模型和风险防范方法。这对于有效解决我pl中小企业融资 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 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 及其风险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并构建供应 链金融下违约风险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选取适合我 国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 型的有效性,这对银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 力提供参考。

第三,研究期权契约在预付款模式中对风险防范的作 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现实中的汽车行业销售 商的巾小企业数据,评估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违约 风险,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

1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 违约风险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最后论述了作者的写作 思路、主要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阐明了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及 评估指标的构建,并比较分析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基木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挖掘 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违约风险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生 成机理,构建适合本文研究的风险评估指标。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根据上文选择的分析方法,利用 构建的评估模型,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中违约风险进行分 析。

第五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 款模式融资模式,研究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有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 文献归纳法

收集当前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和相关文献,借鉴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 论依据.

2、 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使得 指标降维,简化指标结构,对后续的模型建立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3、 模型建立法

在被因子分析已处理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 logistic回归建立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价模型。

4、 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融入期权契约前后的预付款融资模式,探讨 期权契约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分析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 的作用。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 要集中于对供应链金融理论方面的应用演绎,力求从理论 上对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定 量研究主要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供应链金融 的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客观、定量、科 学地揭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内涵。

1. 4创新与不足

1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应 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也逐渐收获成果,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 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产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 -: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 索创新建立主体评价和债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尝试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 stic回归方法建立违约风险评估 模型。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选取我国中小版的企业数据,没有 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寻找合适的核心企业,并且企业间上下 游关系不明确。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汽车品牌企业, 而各个经销商却是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根据各企业与经销 商的供应链关系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违约风险,对不 易获得的数据采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分析中小 企业违约情况。

第二:根据供应链金融各融资模式中风险点,研究相 应的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融资模式特点,考虑期权 契约对控制违约风险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并扩展供 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2不足和需要改进

第一,本文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各银行现有的中小企业

评价系统结合各参考文献分析得出的,这只能是一般性研 究,在实践中需要各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重点调整和改 进。

第二,本文违约风险的评估还存在一定误差,需要进 —步对模型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违约风险评估准确性。

第三,本文只研究期权契约融入预付款模式的理论意 义,而期权是否可以现实顺利合理开展需要做出进一步讨 论。

相关热词搜索:;

金融风险开题报告篇二

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此同时,由于赊销已成为交易的主流方式,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供应商,很难通过"传统"的信贷方式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短缺又会直接导致后续环节的停滞,甚至出现"断链"。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某动产质押监管公司在承办某粮食企业动产质押监管业务中,核库时对库内粮食(稻谷)价值采取办法是:质物(稻谷)价值=库内稻谷堆积长度×库内稻谷堆积宽度×库内稻谷堆积高度×稻谷密度(银行确认)×稻谷单价(银行确认)。经测量计算,该库质物总价值为500万元。该项目是输出动态监管,事过一个月,企业在办理有关手续后,预出库100万元货值的稻谷,为方便企业,监管员同意企业用铲车出库,即铲车铲出稻谷过磅除皮后计算稻谷的重量,而后乘以单价,额度控制在100万元。企业出够100万元价值的稻谷后,监管员发现库内粮食仅剩五分之三多一点了,后经丈量计算,库内稻谷的价值只剩下350万元,远低于应有的价值库存数。

1、 什么原因造成了质物出库后应存质物的短少?

2、 应采取什么方式出库才能避免上述现象?

某粮油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拟以自有油罐油品作为质押物,银行委托某第三方监管公司进行监管,监管前,当事三方对质物数量进行了测量核定,期初核库质物(食用油)数量为875吨,最低控货值650万元,属于输出静态监管。不久,粮油公司提出其生产的无处存放,请求注入已被监管的油罐中。监管公司本着服务企业、融洽合作关系的原则,同意了企业的请求,双方约定,企业每次进出油品必须交给监管公司进出货物单据,以磅单数量为准。然而,随着油品进出的频繁,监管公司在对油品检测中发现,企业存在少进多出或虚开进油数量的违规情况,经对罐中库存油品测量,确认企业多出油品50多吨,企业也予以承认。

1、 什么环节导致企业以少充多,以虚充实的行为发生?

2、 正确的出入库方式应该怎么操作?

案例之一

问题:

1、 什么原因造成了质物出库后应存质物的短少?

答:原因有三:

3,银行对质押监管业务的不专业,银行确认质物的密度和价格,尤其是稻谷密度不可靠,当监管公司找到银行要相关数据时,应该告知监管公司其可能存在其误差及其预测的风险(据我所知,一般知名银行都有质押监管中心)。

2、 应采取什么方式出库才能避免上述现象?

答:决定采取的出入库方式的是核库的办法,即采取何种核库的方式,就采取何种的出入库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案例所示,核库的方式是“质物(稻谷)价值=库内稻谷堆积长度×库内稻谷堆积宽度×库内稻谷堆积高度×稻谷密度(银行确认)×稻谷单价(银行确认)。”采取的出入库方式就是用体积出库,即用不同比例的规格容器,通过计算容器体积和企业出库的数量,得出出库的数量。

第二种方式:如案例所示,核库的方式是“企业用铲车出库,即铲车铲出稻谷过磅除皮后计算稻谷的重量”采取的出入库方式就是质量出库,即用过磅的方式得出质物的重量,最后用企业出库的数量,相减得出出库的数量。

案例之二

问题:

1、 什么环节导致企业以少充多,以虚充实的行为发生?

答:企业的出入库环节,监管公司的初始环节,即对企业的出入库的监管。

2、 正确的出入库方式应该怎么操作?

答:正确的出入库方式是:“以入定出”,即入库多少,就出库多少,具体做法是原875吨油忽略不计,不去动它,企业只有入库多少,才能出库多少,如果要动原875吨油,就要银行出具提货通知书。

当然,还要依靠参加企业的每个月的盘点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虚开进油单据的现象,如果企业有条件必须对企业的地磅进行设置,让其只能按实际数据打出单据,或者对油罐出口处安装一个仪表,可以读出数据,防止企业违规。

金融风险开题报告篇三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与防范措施,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

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作为抵押、质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与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一是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二是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不断优选,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优选。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要引导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传递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质押资产的可变现能力,银行必须与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及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对用于抵质押的资产进行客观评估,针对不同资产的特点进行慎重选择。在选择用于抵质押存货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存货量足质优、易于贮存、流动性强、货权清晰;在选择应收账款时,需关注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应当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应当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在选择预付款时,应当注意上游企业货源的充足性、违约赔偿能力及在违约情况下企业的回购意愿与回购能力等。

为了保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保证各种信息流活动的无缝融合,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如erp系统平台、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资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金融风险开题报告篇四

;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我国市场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小微企业也因此获得了迅速发展,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性也随之凸显。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現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这些问题入手,详细阐述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信息共享

引言:随着国内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供应链竞争逐渐取代了以往单个企业之间互相竞争的局面。当前,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商业银行也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来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商业银行大多只关注开展此项服务可为银行提供多大的效益,对于相关风险的认识仍显不足。如果一个企业利用多家银行进行类似授信,商业银行是否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仍然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类型

1.1供应链自身风险。很多企业与供应链金融企业都有着紧密联系,由此可知,一旦链条上的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各个企业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多关注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发展状况。具体来看,这个风险不仅表现在企业自身,也在市场风险方面有所体现,对供应链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就很有必要。

1.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类型相对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工作人员疏忽、技术问题和外界大环境影响等,这些风险对商业银行会造成明显的损耗。虽然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这些问题都应当尽量避免。针对操作风险而言,商业银行做好动态讯息的实时更新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及时更新诸如质押物品等信息,那么就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出现。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非常重要,如果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和业务操作中出现错误,引发的风险很可能更为严重。

1.3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大多信用匮乏,在融资工作中也会遭遇各种困难,受到发展规模和自身实力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在各种机构当中获得贷款,或是获得的融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有效克服了这一问题。供应链金融不仅确保中小企业拥有较好的信用支持,还能让企业具备较强的信用担保功能。当然,一旦信用担保企业发生问题,那么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风险就将出现,而且很可能沿着供应链条迅速扩张。事实上,融资企业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商业银行就无法对信息披露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加上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大,商业银行也很难及时收回相应的款项。

1.4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关系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就是法律制度,供应链金融关系需要法律进行保障,如果法律支持力度不足,那么就容易引发各种法律风险,进而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益。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策略

2.1掌握供应链金融管理具体方法。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为此,管理人员在考虑相关策略时要从多方面充分考虑,尽可能多地收集和整合信息。由此可见,做好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对于管理者的业务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具体来看,管理人员应当具有整体化分析管控的思维意识,能够从宏观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高效的沟通方式来落实供应链金融管理方式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2.2商业银行内部建设规范化。为了防止操作问题的发生,商业银行内部应当明确操作流程,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要求,在开展工作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应操作规范来进行。除此之外,还可设置内控体系,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提升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商业银行的规范化建设和整体运转效率。在效率和规范化都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自然会大大降低。整体来看,内部建设规范化决定着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在规范化内部建设的工作中,应当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规划,明确每个人的目标任务,从而确保规范化的内部建设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2.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一些成功的商业银行的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服务是确保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由此,我们可以参考这些案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让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当中能够有法可依,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也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对于相关法律的创立而言,切不可纸上谈兵,必须紧密结合商业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和受众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否则往往适得其反。

2.4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商业银行已然成为金融资源的重要调配者,商业银行的表现,对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竞争中,高素质人才则是重中之重,为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具体来看,可采用以下几种策略:第一,以市场化思维选拔人才,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完善相应激励措施,充分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打通人才晋升渠道,让优秀的人才得到充分上升空间,做到人尽其用,同时要清理以往在重要岗位上尸位素餐的工作人员,由新选拔的人才取而代之;第三,构建人才价值挖掘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各方面的优势。

2.5打造高效信息管理平台。为了确保信息的有效共享,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技术平台,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等情况进行管理。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应当充分应用信息数据集成技术,将各个分行的信息汇总成为网状信息。

此外,供应链金融还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这项机制对相关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准确分析供应链存在的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

结语: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但其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也亟待解决,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风险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多措并举,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如此,有关研究人员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实践,应当积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当中,以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