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课程组织与实施心得体会(大全8篇)

时间:2023-09-02 11:01:48 作者:字海 最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课程组织与实施心得体会(大全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一

在我走过的高中三年中,课程组织与实施一直是我们校园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学校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我看来,对于高中生而言,学校规划的课程框架已经足够完整了。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备考重要考试时,学生需要更多的辅导,而这些辅导往往无法通过正常的教学方式提供。因此,学校应当设法让这些辅导内容尽可能地密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多的信息。

其次,课程的审美性必须得到提高。虽然学校的课程框架已经相当完整,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课程的吸引力却越来越低。这与很多课程的审美性不高有很大关系。因此,学校应当考虑怎么样能够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可以吸引眼球的元素。比如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课程演示做得更加精巧,利用视觉角度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图表和数据分析。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学生的个性也应得到更多地关注。高中生的个性大都比较鲜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然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无法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完全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因此,学校应当在自习课或是其他一些机会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选择,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色。这些个性特色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比如说文娱比赛、艺术展示、诗歌朗诵等等。这样,在一个充满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会得到更好的保证。

总之,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然而在我看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课程的审美性以及重视学生的个性特色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如果学校能够在这三个方面下更多的功夫,相信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越来越好。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二

1、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智慧精髓需要传承。

2、明德学校致力弘扬传统古典诗词,形成“明德”的办学特色。

3、寄宿制学校教育更多地要从学生生活领域开发教育,弟子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为规范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4、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通过诵读、感受《弟子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陶冶思想情操,积累文化底蕴,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1、加强诵读,引导想象: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直面经典,真心接触: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资源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3、课堂开放,学科融合: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文字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

4、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辨证吸收。

根据《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

2、情境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音乐可选择《渔舟唱晚》、《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典名曲,配乐诵读。

3、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突破教学难点。

4、生活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的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

1、评价主体多维化:指导学生自评、生生、师生互评、请家长评。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让学生来讲讲《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运用;夸夸自已哪些规范做得好,找出自身哪些不足需加以改进。老师更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受到学生的监督。

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背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行为变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4、评价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演讲德育故事、现身说法、经典诵读、课本剧、相声、吟唱《弟子规》、《弟子规》书法比赛等形式检验《弟子规》的教学成果。

1、教学时间保障:每周周一、周三早午诵读,校本课间周一节。

2、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3、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学生有读本有成果记录本。

4、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绩效工资上予以一定的倾斜。

5、组织的保障。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组如下:

组长:周伟建

副组长:史兰陈镇江

成员:全体班任、语文教师

5、具体实施本方案的人员

校本课程主编:全体语文老师

教学评价:谢莹莹李鹏飞

学生评价:史兰朱芳芳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课程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项目课程实施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其中的利与弊,产生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项目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项目课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例如,在一次关于城市规划的项目中,我们需要分析城市现状,提出改善方案。这个过程要求我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鼓励我们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观点。通过这样的实践,我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项目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在项目课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完成任务。这种合作模式要求我们与团队成员共同分担任务,相互协调合作。例如,在一次科技创新项目中,我们需要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同完善我们的创意。通过这个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也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并共同追求目标。

然而,项目课程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项目课程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由于项目课程通常需要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学生需要自己分配时间来平衡课业负担和项目课程的学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项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然而,尽管项目课程存在挑战,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项目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理论走向实际。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项目课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多实际技能。这些实际技能和综合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项目课程的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虽然项目课程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挑战是可以克服的。我希望将来能够继续参与项目课程,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四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市教科研人员“微课程”培训,聆听了黎加厚教授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整体设计》的专题报告,受益匪浅。

一、培训形式新颖,印象深刻

培训课程安排科学、紧凑、合理,它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经验传授式培训,也区别于普通的录像播放、案例演示型的网络课程。整个学习过程,学员们五—六人分组而坐,时而观看视频、时而倾听讲解、时而小组讨论,还要合作完成相关作业。两天的培训紧张又充实,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快速变化的世界,催促教育方式的改变

你知道吗?20xx年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接近1百万亿亿,这超过了人类过去五千年信息的总和。

你知道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

你知道吗?20xx年最需求的10种工作岗位在20xx年还根本不存在。

1.我们需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2. 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3.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

黎教授用了一个简短的ppt《你知道吗?》向老师们展示了我们所身处的快速变化的世界,以及我们不得不随之改变的教育方式。

三、翻转课堂,你准备好了吗?

1、对于“翻转课堂”的启迪

(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是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学习新知识;课后自主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颠倒教室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

(2)翻转教师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事实上,目前教师里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很难落到实处。而颠倒教师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了“因材施教”。

(3)翻转教师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教室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是接收者,学生总体上是被动地学习。而在颠倒教室里,学生是主动的自主学习,教师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2、微课程设计--21世纪教师技能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微课程制作的建议: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有提示性的信息;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有恰当的提问;结束时,有一个总结;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

3、翻转课堂中师生角色转变

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是: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

学生是基于理解的学习。

4、翻转课堂需要学习分析系统的支持

学习分析系统:实时反馈学生信息,清晰呈现全体学生的学习地图,帮助教师为学生度身定制教学。

5、数字化教育环境中,教学方式转变的四项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progressive):小步子-不停步-朝前走(微变革)

(2)目的性原则(objective):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化)

(3)适切性原则(relevance):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结合本校、本学科、不同教师、学生的差异性)

(4)变革性原则(transform):创新性、对旧的教学模式的扬弃和颠覆。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这次的培训学习虽然告一段落了,但我觉得这才是开始,还有许多新理念、新技术等着我去了解、去探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教研工作的需求。感谢这次培训,感谢黎加厚教授,它让我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了我内心再学习的欲望!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五

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制定的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课程大纲和标准。实施课程标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标准与实施的重要性,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标准的编制需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课程标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工具。因此,在编制课程标准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等特点和需求。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设置合理的目标和科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其次,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课程标准时,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教育是一种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操作。教师应该尽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运用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与评价相结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的反馈和检测。课程标准的实施应该与评价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动态。教师应该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与实施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与评价相结合。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标准与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六

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 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在反思中醒悟: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一句话,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上多下功夫,要在如何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这句话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被挂在嘴边,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关于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读后感《《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 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改革,要改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去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自主学习能力。

三、 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说,评价学生的方式应该多元化,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虽然有极个别的学生状态不太理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坏,这是大多数老师都承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经常听到老师们报怨我们的学生呢?我想这其中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有一个衡量学生的标准问题。我们的老师,大多还是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有很多老师在这一点上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依然是抱着唯分数论的观点。应该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没错的,可是这个学习不仅仅包含文化知识,它更应该包含学习做人。而我们的老师却只是以其中的一点 分数,去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学生怎么了?我们不就学习不好吗?你干嘛还老盯着我们的学习呀?我想这很说明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真的为学生着想,真的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他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做人教育。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能不是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校长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课改,其实要改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教育者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而这最根本的一点,我想就是我们的育人观念,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希望借着这次课改,能真正地转变唯考试论唯升学论的观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的本质目的。

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书香课程的实施方案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书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对书香课程实施方案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书香课程的实施方案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书香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设计书香课程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细致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此外,在实施方案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书香课程的实施方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一个人一生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而书香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施方案中,可以通过推广阅读活动、搭建阅读社区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阅读,并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再次,书香课程的实施方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书香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在实施方案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文学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和美好。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等,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体验平台,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最后,书香课程的实施方案需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书香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在实施方案中,可以将书香课程与语文、社会学科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加入文学赏析的内容,将社会学科中的诗词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等。这样不仅能加强学习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书香课程的实施方案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综合素养,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学生在书香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愿我们共同努力,让书香课程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开花结果。

课程实施心得体会篇八

从书中深深体会到人生在世,绝非易事!在茫茫的人生旅途,我们必须时时问问自己,叮嘱自己,给自己亮起一盏心灯,磨砺自己,这样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

人生需要谦卑。谦卑,一是有利于学习和长进。谦虚者,必然好学;卑微者,自然谋大,是低调做人的表现,具有心态上的优势。二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不骄不傲形象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愈受尊重能量愈大,给人生带来顺畅。

人生需要亲善。亲近和友善是人生的重要品格,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社会都很重要。事业成功需要亲善。亲近友善会有效地促进合作,合作共赢是通向成功的黄金法则。营造和谐社会需要亲善,对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关心关爱,以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和谐的大家庭,意义非常重大。

人生需要真诚。真诚是彼此信任的条件,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对做人做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真诚的品格,既做不好人,同样也做不好事。没有真诚就没有实意,就不会用心,就不会专一,也不会有信任的环境。任何一个不信任的目光、不信任的的语言、不信任的举动、不信任的冷漠,都是令人生畏的。辩证地推断,因果关系就不会很好。如果做不到真诚,就是人生的一大不足,一大缺憾,会给人生带来失意,甚至是带来失败。对人生的真诚就是对自己的真诚,对他人的真诚也是对自己的真诚。一片真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人生需要感恩。感恩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做人的细节,是理智的人生观。感恩所表现的是对美的欣赏与回报。切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以谦卑、亲善、真诚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人生在世,绝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