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6 22:39:36 作者:MJ笔神 最新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读了一遍《谈美书简》,由于我美学基础实在太弱,有许多东西看了一遍根本没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初学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学了一个学期的美学,对美学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对许多青年初学者对于美学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许多我在美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看《谈美书简》这本书是对美学的入门,也是对老师课程的一种补充吧。

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前言先回答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怎样学美学?对此,作者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给我们讲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朱先生风趣地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创作很大一部分动机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边买边卖”,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对他的学习也有益处。如他多提到的,为了写,学习就要认真些,要就所学习的问题多费些心思来把原书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达的方式。就好像我现在在写得这篇读后感一样,为了写出一篇读后感,我首先要读,要把谈美书简这本书读透,虽然我现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总归是认真地读了,并且读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来。

《谈美书简》的第一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谈到了“美的本质”的问题,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我们不必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通过亲身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来逐渐认识“美”。在学习美学时,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生硬地去学习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我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就会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义”这段话洋洋洒洒一百多字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但是生硬枯燥的定义很难给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还是没有讲明白。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在讲美是什么时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近些年来在社会上闪现出的一批人群就让我见识了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那是一种美,社会美。大自然中的奇异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种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没有研究过“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达是美。而在这个可怜的又聋又哑长相奇丑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美,而应该在许多有意义的现实中发现美,理解美。

第二章《谈人》,美作为一种价值离不开人的主体。作者谈到了艺术和美的起源最先见于食色,也就是说艺术和美最先来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谈到了近代以来,把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我认为他这一大段讲的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和物抽离开来也不可以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在这里,作者又介绍了西方美学界两种不同研究方法,一种是机械观一种是有机观,有机观认为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

在后面的《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补充了《谈人》中讲的心理学知识,从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三项谈了一些生理学常识。首先谈节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愉快,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如听到一种节奏时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生理活动去谈节奏的美感,更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接着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观念联想和内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内摹仿则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过这几项讲明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审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需要一个主体。

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形成书中典型的环境。

在最后一章《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因此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而从戏剧的发展来看,把悲剧与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经不妥当,这点我觉得很对。电影巨匠卓别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戏剧家,但是他的影片却又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作者说他引起的笑是“带泪的笑。这点我在看电影《摩登时代》的时候深有感触。《摩登时代》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威风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电影的开头就是卓别林滑稽地在作业线上扭螺丝钉的场景,他被这种流水线式作业弄得发疯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冲上去扭。一开始看确实只把它当做喜剧,但是看着看着,就会看出他所表现的时代充满悲哀。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在这些笑声里我们看大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喜剧与悲剧的结合。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喜剧电影,我觉得要使这些电影更加深刻,那电影必须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矛盾或现实的无奈。因此我十分赞同作者提到的现在大可不必从概念上来计较悲剧的定义和区别。看完这本书,对很多东西还是不怎么懂,但是在个别章节我有了一些对美学的认识,我会继续去读相关的书本了增加我对美学的认识。

谈美书简初中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读了一遍《谈美书简》,由于我美学基础实在太弱,有许多东西看了一遍根本没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初学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学了一个学期的美学,对美学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对许多青年初学者对于美学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许多我在美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看《谈美书简》这本书是对美学的入门,也是对老师课程的一种补充吧。

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前言先回答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怎样学美学?对此,作者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给我们讲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朱先生风趣地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创作很大一部分动机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边买边卖”,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对他的学习也有益处。如他多提到的,为了写,学习就要认真些,要就所学习的问题多费些心思来把原书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达的方式。就好像我现在在写得这篇读后感一样,为了写出一篇读后感,我首先要读,要把谈美书简这本书读透,虽然我现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总归是认真地读了,并且读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来。

《谈美书简》的第一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谈到了“美的本质”的问题,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我们不必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通过亲身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来逐渐认识“美”。在学习美学时,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生硬地去学习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我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就会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义”这段话洋洋洒洒一百多字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但是生硬枯燥的定义很难给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还是没有讲明白。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在讲美是什么时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近些年来在社会上闪现出的一批人群就让我见识了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那是一种美,社会美。大自然中的奇异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种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没有研究过“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达是美。而在这个可怜的又聋又哑长相奇丑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美,而应该在许多有意义的现实中发现美,理解美。

第二章《谈人》,美作为一种价值离不开人的主体。作者谈到了艺术和美的起源最先见于食色,也就是说艺术和美最先来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谈到了近代以来,把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我认为他这一大段讲的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和物抽离开来也不可以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在这里,作者又介绍了西方美学界两种不同研究方法,一种是机械观一种是有机观,有机观认为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

在后面的《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补充了《谈人》中讲的心理学知识,从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三项谈了一些生理学常识。首先谈节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愉快,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如听到一种节奏时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生理活动去谈节奏的美感,更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接着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观念联想和内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内摹仿则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过这几项讲明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审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需要一个主体。

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形成书中典型的环境。

在最后一章《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因此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而从戏剧的发展来看,把悲剧与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经不妥当,这点我觉得很对。电影巨匠卓别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戏剧家,但是他的影片却又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作者说他引起的笑是“带泪的笑。这点我在看电影《摩登时代》的时候深有感触。《摩登时代》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威风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电影的开头就是卓别林滑稽地在作业线上扭螺丝钉的场景,他被这种流水线式作业弄得发疯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冲上去扭。一开始看确实只把它当做喜剧,但是看着看着,就会看出他所表现的时代充满悲哀。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在这些笑声里我们看大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喜剧与悲剧的结合。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喜剧电影,我觉得要使这些电影更加深刻,那电影必须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矛盾或现实的无奈。因此我十分赞同作者提到的现在大可不必从概念上来计较悲剧的定义和区别。看完这本书,对很多东西还是不怎么懂,但是在个别章节我有了一些对美学的认识,我会继续去读相关的书本了增加我对美学的认识。

《谈美书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读《谈美书简》有感。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读后感《读《谈美书简》有感》。“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谈美书简的读后感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着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着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心得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视角进行综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审视、去构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如植物学家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现状等去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画家般去感受学生的个性、体味学生的品格和趣味、挖掘学生不被他人察觉的闪光点;如木材商那样规划学生的前途、思忖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那样,不同的学生才真正地在教师的眼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才能真正地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开展与实施。

就如,有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或特长,安排相对应的工作,使得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转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尝试、锻炼、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让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多样的“美”;再针对学生的特点,也可以量身定做地安排一些学习活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师生合作示范:仅在语言上进行交流;在绘画方面进行合作;综合语言交流与绘画合作等等。不论哪一种形式,学生在参与教师示范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许多想法由于学生间的差异,会形成教师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从而迸发与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维的火花,学生们的个性因此而得到张扬,学生的生命在教师的呵护与培养中得到发展。

师生的共同示范中,学生亦在教师的配合下,乐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下,更投入地更专注地进行创作与表现,使得美术课堂中的示范环节也成为了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满足学生心智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生命价值体现的一个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