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2-28 14:27:11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丰富的事例、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论证来支撑观点和论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圣杜甫的名句,它道出了社会的不公:在豪门贵族中,花霍过度,奢华成风,过多的酒肉因腐朽而发出臭味,但在路旁边仍有受冻挨饿而死的人。杜甫的这首诗严峻的批评了其时的社会。

你或许会觉得那是封建社会,公民饱尝压榨才形成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

每天在全国上下的巨细饭馆以及餐厅中,过多的剩菜剩饭被倒进了垃圾桶,一天糟蹋的粮食便是一个家庭几年的口粮,可是,在某些贫困山区里,人们还在喝着能够数清米粒的稀粥度日。

你或许会说,这是由于国家没有重视到山区,等国家全面重视了,一切都会好的。但你何尝想过,当你糟蹋粮食时,你是否想到了那些啼饥号寒的人们。

据有关人士查询,一座大学里一周被倒掉的饭就相当于一亩地的产值;校园一年糟蹋的电满足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这些震撼人心的数字绝非虚拟,而是铁的事实。

回想一下,在炎炎酷日之下,农人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着麦禾的生长,而咱们站在这富贵的都市中,随心的糟蹋着,糟蹋着他人的汗水。

那咱们又是什么人呢?人人都是封建社会的漆黑,却未曾想到现代富贵背面的黑。

记住在一次春节晚会上,牛莉说过一句话:哪个城里人不是从乡村过来的,乡村人便是城里人的爸妈啊!

是啊!咱们在糟蹋什么?咱们在糟蹋农人伯伯的汗水,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咱们糟蹋的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期望啊!一个奢华成风的民族,注定会走向消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韧力为艰”咱们是时分觉醒了,节省从咱们自己身边的小事开端。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有一天我在家里呆着无聊,于是便叫上一个同学一起去逛街。那个同学说西施故里的臭豆腐不错,我们便相约去西施故里,品尝臭豆腐。

我们来到西施故里的油炸臭豆腐摊前。哇!这里的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做的臭豆腐技术真娴熟!摊主把没炸过的臭豆腐穿成一串。把它放到沸腾的油锅中冒出阵阵香气,香气入鼻勾起一种想吃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口水快溜出来了。摊主把臭豆腐捞起来,沥干了上面的油,这时臭豆腐更诱人了被炸得金黄金黄的,上面还滴着油,在一股臭气底下你可以嗅到一股香气。摊主将臭豆腐涂上特质调料酱,甜中带咸,脆中带软,入口很有嚼劲,我喜欢这种重口味。

咸、辣、臭,这就是我对臭豆腐的评价。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舌尖上的温情散文

前几天路过街上的小摊,在不远处我便闻到了一股烤板栗的香味,板栗的味道从烤箱里面溢出,依旧是那么熟悉、温馨。来到摊位前,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摊位上烤好的板栗,金灿灿的,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深渊。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板栗,那一粒粒深褐色的板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吃的,嘴馋的我就常常惦记着外婆家的板栗。舌尖上的板栗,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又是一年秋季,正值这个周末有空,我去外婆家看望她老人家。一年四季,我也去不了外婆家几次,去看望她老人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路上我还在脑海中想象着外婆家的场景,脑海中不禁浮现院子里的那株板栗树。那段美好光阴,是爱的见证。

来到外婆家门前,我打量了一眼,一段时间没来了,眼前的景象还是那么熟悉、温馨。我推开虚掩的门扉,走进院子,喊了一声,外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外婆看见我来了,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么和蔼可亲。

一晃眼,我长大了,而那个极其疼爱我的外婆却老了,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额头上留下无情岁月的痕迹。此刻的我,在时光洪流的面前,似乎无能为力。

外婆来到院子里迎接,连忙招呼我去正堂坐下,转身便去端来茶水、拿些瓜果。望着外婆的背影,不禁有些心酸,那一刻,我多想时光能够慢下来一点,再慢一点。

从小到大,在众多兄弟姐妹当中,我一直是外婆最疼爱的孩子。外婆去集市总是会带上我,小时候特别调皮,出门前我答应跟着外婆一起走去集市,可是走到中途我就说脚酸,走不动了。外婆见状,蹲下身来,欣然背着我去集市上。到了集市,外婆会问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或者是想买的。那个时候,我一味向外婆索取,不懂得这深沉的爱。

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有关于外婆的点滴情景,我不禁出神了,还是外婆端来瓜果把我思绪打断。回想起小时候的美好,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一转眼,已过去好多年。

在外婆端来的果盘里,还有板栗,我拿了一粒,剥开,细品,还是熟悉的味道。

我不禁来到院子里,打量着眼前的这株很大的板栗树,金秋时节,板栗树上挂满了板栗,一如当年。外婆家的板栗树有十几米高,枝繁叶茂,遮住了大半个院子。我小时候就常常站在板栗树下,看着着眼前这株板栗树,眸子里满是深情。板栗树上,悬挂着的不只是一个个板栗,还有我的期盼。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秋天,一眼望去,外婆家的板栗树上缀满了带刺壳的板栗,藏在叶子下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婆家板栗树上的板栗也由青色变为暖黄色,在太阳的折射下,板栗树在闪烁着光芒。

童年时期的我总是迫不及待,看到板栗树上的板栗成熟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会偷偷地拖着长竹竿来到板栗树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慢慢扛起长竹竿,靠近板栗树。看到结了好多板栗的地方就是胡乱打一通,可是树上的板栗没掉下来,倒是打落了不少的叶子,散落一地。眼看着树上的板栗没打中,我便调整好长竹竿,瞄准板栗,使劲一敲,刚还挂在树上的板栗应声而落。

听见板栗掉在地上的声音,我放下手中的长竹竿,跑到板栗落地的地方,拾起板栗。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板栗是包裹着的,外面有一层带刺的壳,等到板栗成熟,外面的壳会自动破开,板栗就会掉在地上。看到板栗落地,抑制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捡起刚才打落的板栗,放置在一旁。毋庸置疑,紧接着我又是用自己瘦弱的臂膀艰难地挥动长竹竿,一次次敲打着树上的板栗。拿着长竹竿很费力气,我的手心没打一会儿就变红了,轻轻触碰一下,手心有些疼。

我和表弟把刚才打落的板栗堆放在一起,把板栗分开,有的板栗带刺的外壳有些破裂了,就不需要用石头敲开,穿上鞋子就可以把里面的板栗取出来了。看到板栗带刺的外壳裂开了,我就把板栗放好,板栗裂开的地方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一只脚踩住地上的板栗,另外一只脚踩住另一边,一用力,带刺的壳就开了,用手取出里面的板栗即可。一般来说,一个带刺壳的板栗里面有两到三个饱满的板栗。板栗外壳的刺还是青色的,也没有裂开就需要用石头敲开,板栗带有点白色,还没有完全成熟。

板栗一个个从壳里面取出,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板栗就往嘴里送,一咬,板栗开了,里面的板栗肉,黄里透白。我和表弟把刚才打的板栗平分,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

外婆看见靠在板栗树上的长竹竿,一切都明白了,准是我们这几个小家伙刚才打板栗了。不过外婆也没有过多责备,只是担心我们,怕没注意出什么意外,弄伤了自己。外婆看见我们这样,便把我们几个叫过来,外婆说是给我们再打点板栗,正好晚上给我们做板栗红烧肉吃。板栗红烧肉,那可是我去外婆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是外婆最拿手菜之一,这舌尖上的记忆,最为深刻。

外婆拿着手里的长竹竿,挑选着大的板栗,一敲,板栗就落下来了,比我轻松多了。外婆娴熟地把一个个板栗从带刺壳里面取出来,放在了盆里。看着盆里深褐色的板栗,心里满是欢喜,在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外婆做的板栗红烧肉。

板栗红烧肉,这需要把一个个板栗剥开,用板栗肉来做红烧肉。这把板栗肉取出来可不容易,而且还要保证板栗肉完好无损,难度可大了。不过这些对于外婆来说,小菜一碟。外婆把板栗洗净,放在盆里,加入适量的盐,再用开水差不多浸没板栗,等上个十来分钟就可以了。眼见外婆拿来小刀,在浸泡好的板栗上面划出一个小口,一剥开,便是一个完整的板栗肉。

外婆把剥好的板栗肉放在盘子里备用,一颗颗板栗肉映着盘子的琉璃白,煞是好看。外婆把五花肉切块,用白糖腌制下。等到锅里温度升高,外婆倒入适量的油,先把板栗用温油稍炸,然后盛放在盘子里。紧接着油温升高,把五花肉放进去,稍微油炸后加入八角等其他作料,加适量盐,用水烹煮红烧肉。等到锅里面的红烧肉差不多要烂的时候,把先前的板栗肉放进去下锅同煮便可。

灶堂里的火焰,红通通的,可以清晰地听见锅里沸腾的声音。锅里溢出了板栗红烧肉的香味,扑面而来。五花肉的软烂,板栗肉的香酥,色香味俱全,板栗红烧肉,肉香而不腻。

我在院子里回忆着那些记忆,外婆此刻已经早早地就去准备午饭了,外婆知道我非常喜欢吃她做的板栗红烧肉。恰好现在自家的板栗树上结有板栗,特意给我做了板栗红烧肉。看着满桌子的菜,都是我爱吃的。看着我吃得很香,外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将脸上的皱纹,抚平。

舌尖上的板栗,记忆犹新,那板栗肉的酥香,轻闭眼帘,便可闻到那久违的馨香。

板栗成熟的季节,是我最欢乐的时光,装饰着我的童年!秋风一吹,树上的板栗便纷纷落地,碰上夜晚有大风的话,第二条早上,板栗树下那一颗颗深褐色的板栗落了一地。调皮的我就和表弟一起跑出去,偷偷地找来一块空地,去拾些柴火,生起了小火,把随身带来的板栗投进去。我们不断添加柴火,那炽热的火焰摇曳,偶尔还能够听见火堆里板栗爆破的声音,强烈的情况下板栗还会从柴火里蹦出来。等火焰熄灭,我们从里面把板栗找出来,一个个都崩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板栗肉。烤的板栗特别香,现在回忆起来,这美好的时光,恍如昨日。

这些深藏在我心底的记忆被此刻唤醒,蛰伏的情愫穿过斑驳的岁月,在心头萦绕。板栗,满足我的味雷,在板栗的馨香里细细回味那时的美好。板栗的那抹暖黄,让我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忘记了外婆的呼唤,忘记了时光!

外婆在饭后和我聊了好久,提到了我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外婆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那么亲切。在外婆的心中,那些往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转眼间,我已经长大,外婆,却老了,头发白了。我看得出,外婆的眼睛不再那么炯炯有神,手上布满青筋,起了皱纹……我不敢直视外婆的眼睛,生怕我的一个不小心,便会让外婆发现我的心事。

黄昏时分,我向外婆道别,起身回家。一路上我泪眼婆婆,外婆一直是我心里牵挂的人,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

外婆老了,步履蹒跚,看着我心里不禁生生地疼。那舌尖上的板栗,浸染着眷眷温情。看到板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外婆,那个疼爱我的外婆。那舌尖上的温情,那份来自外婆深沉的爱,值得我穷极一生去细细回味!

舌尖上的母爱抒情散文

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这又是一种土家族餐饮中被人们赞誉为舌尖上的美味,说它美味,主要是它香中有香,甜中带绵,辣而不燥,外脆里软。此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

在远古时,每逢丰收过节时才能吃得上,据我们当地上了一定岁数的人说:“此饼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受洗后在武当山出家的法号为德福仁波切的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斋菜及多种药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当山的香客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来以他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今天它掀开了面纱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已成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独特的香酱饼大众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畅销热卖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它尤其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特有的小吃。说它特有,主要是它的制作考究,堪称当地小吃一绝。

酱香饼是一种与千层饼外貌相似,但口感和味道有天壤之别的一种新饼,刚推出市场的时候,相当火爆,数十人排队等候成为一道城市的风景线。

如此火爆的.酱香饼,在制作时其工艺还是相当复杂的。它分为面料、馅料、辣椒油:

面料:高筋面粉二十斤、干酵母五十克、泡打粉六十五克、糖二两(一百克)、吉士粉半匙(国际计量一汤匙10ml)、水十二斤、色拉油四百克。

辣椒油:色拉油(适量)在没开的时候倒放辣椒粉(适量)中搅匀;。

制作饼表面油:色拉油三十斤,大葱五根,大蒜,姜各半斤(二百五十克),麻椒二十克,芹菜四两(四百克),花椒二十五克,大料二十克,桂皮三十克,当油开的时候把这些料倒入炸至无水份捞出既成。

制作过程:将面料倒入和面机和面,色拉油分二次倒入和匀;再面揪剂子每个一百三十五-一百五十克,擀皮抹一层满薄薄的馅,包起来擀成饼,在饼的上面抹上一层匀称的馅。在馅的上面在抹一层表面油;紧接着在饼的上面撒上一些芝麻(生)葱花;饧三至五分钟,放入烤箱,烤至表面金黄色即可。

说得更形象直观一点,就是将开水浇入面粉中,搅拌至水分消失,再倒入冷水搅拌成团,用手将面团揉光滑后盖保鲜膜醒30分钟;熟芝麻一汤匙放入保鲜袋,擀成芝麻粉;醒面的时候熬制酱料。锅中放油,油冷时将花椒、八角放入小火炸至变色并出香味,然后取出不用,只留油;放入一汤匙剁碎的郫县豆瓣,炒出红油;放入一汤匙甜面酱和一汤匙蒜蓉辣酱,炒出香味;加入半碗水,小火煮至沸腾,放入白糖、芝麻粉、孜然粉,搅拌均匀;保持小火煮,加入适量水淀粉勾芡;用勺子舀起可缓缓流下即可,太稠了不容易刷到饼上;醒好的面擀成一张大薄片;上面撒一层花椒面,倒上适量的油;然后拎起四个角到中心沾油,面皮上都沾到油即可;将薄面片横竖各切4刀,注意不要切断;然后一层层叠起,16叠好后成一个小方块,四周捏死;像包子一样捏成圆形,能擀的比较圆,也可以直接擀;将饼擀薄,要比平底锅大一些;平底锅中倒入油,要能覆盖锅底。烧热后放入饼坯,饼比较大,可以形成自然的褶皱;以小火慢慢烙至两面金黄,记得要盖盖子,否则会烙的干硬;刷上酱料,撒上葱花和芝麻即可关火。酱料比较咸,注意用量。

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一共四人在外面办事。路上小孙孙喊肚子饿了,恰好街道对面的路边有卖土家酱香饼的,我们把车圈了一大圈才转过去停在路边,我拉开车门下车,前去买了四个土家酱香饼,大家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看着他们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再闻着扑鼻的香气,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好香,真是人间美味呀!我发自肺腑地在心底大喊一声:实在是太好吃了!

土家酱香饼酱料是关键,正宗的土家酱香饼一共由30余种不同的调料配制而成,在制作酱料的过程中分量,时间先后都极为讲究。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酱料才能使土家酱香饼更加奇妙。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妈妈,过年怎么写?”“啪!”妈妈捡了一本书扔给我:“自己看,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泡大蒜、买年货、贴对联、逛元宵,哦,我明白了,这就是过年!让我也来晒晒我家的年味。

“嗷――”怎么了?阿婆家杀猪啦!我又想看又害怕,大肥猪被杀猪佬从猪栏里拉出来,几个大人把它按在长凳上,大肥猪拼命地挣扎着、吼叫着,我吓得躲到里屋不敢出来。猪叫声渐渐低了,最后没了,我伸出头一看,已经泡到大桶里。杀猪佬三下五除二剃光了猪毛,白花花的大肥猪呀!我捂着鼻子跑开了,晚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肉了。阿婆又把猪肉都用盐腌在缸里,等到二八二九就可以煮猪头肉吃啦!

过年的脚步不慌不忙,搞卫生啦,买新衣服啦,办年货啦,似乎很平淡,直到腊月二十三――炸油豆腐、做麦琪。油豆腐平时我不爱吃,但新鲜炸的味道可好吃啦!阿婆把新做好的豆腐切成很小的正方体,放进烧热的大油锅里,平静的油面翻起黄色的水花,不一会儿,白色的四方形豆腐就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黄球。阿婆不时用大铲子翻动一下,小球们就在锅子里翻个不停。夹一个放进调料碗里,金黄香脆的皮就着辣椒酱油,可好吃啦!哪管它烫不烫嘴巴。

麦琪,具体怎么写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用面粉做的,里面调了鸡蛋黄酒辣椒酱。将面粉和成团碾成片,切成小菱形,中间剪一刀,将其中一头穿过去拉平,变成梭形。放在油锅里,哗啦啦,几分钟就变成金色的小梭子,又香又脆,既可以当零食,又可以下酒,深受大家的喜爱。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又包了很多很多的饺子,为正月的早点夜宵做准备。我最期待的是煮猪头。猪头里的核头肉最香啦!我等啊等,等爸爸把猪头洗干净,等爷爷烧开了水,等到我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终于听到爸爸说拆猪头喽!我的眼睛骨碌一下全睁开了,迫不及待撕下一块全精肉塞进嘴里,那个香啊!我吃了一块又一块,甚至拿起大骨头就啃,妈妈“咔嚓”拍下我的馋样。

终于到除夕啦!满桌的好菜我不想吃,绚烂的烟花我不感兴趣,你知道我最期待什么吗?对了,压岁钱!阿公阿婆有,舅舅有,爸爸妈妈有,叔叔有,舅公舅婆有,最大的当然是爷爷啦!拿着一大叠的红包,我乐得合不拢嘴。

新的一年开始啦!我们每天忙着这家拜年,那家吃饭。停下来的时候已经初八了。不过我知道,我们还有一个热闹的元宵,因为爸爸妈妈、叔叔及两位舅公都是正月生日,大家统一在元宵过集体生日,这将是我们过年最完美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舌尖上的味蕾散文

“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央牵头制作,历经数年的拍摄才完成,每一帧画面都是匠心独运,予观看完之后,感慨颇多。前思后想,追寻千般,仍然心中惆怅,无非念念难忘之情——乡愁,这种千丝万缕的感情,细腻而又强大,已经以一种种美食的形式锻造进了我们的血脉,难舍难分了。

灵与肉的碰撞,调料与环境的融合,天时与地利的携手,镌刻出一部部美轮美奂的美食颂歌,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波光闪动,璨若明珠。它们中最多的,还是家常菜。对的,那些深深镌刻进所有人骨子里的.,并不是三月鲈鱼美、金丝血燕窝、中东鱼子酱之类的稀世珍品,心底里温暖的、呼唤的、带着温度的,永远定格在了家人做的饭菜上。

我外出之时,若肚子不服气,小家子般的拒绝接受异地的口味,我也无奈,只得清粥度日。每每夜晚来临,我想起的,回味的,怀念的,确是家里的饭菜。行程中的美食或许不少,行程中的风景或许不少,但那份心里的悸动却仍然留在了家中的饭菜上。游子思归心不灭。若非经历,倒是真的不知道游子的那份乡愁,全部寄托在的,是舌尖上的味道。

或许我们漂泊江海,或许我们四散分离,或许我们背井离乡,但是,那不忘的,永远是骨子里的记忆——关于食物的记忆!

红炉耀耀,烟火袅袅,锅灶边的身影,依稀模糊的背影在睡梦中浮现了无数次,空气都是甜蜜的味道,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制作糖油粑粑。粘稠的红糖附着在金黄的油炸粑粑上,勾勒了一圈一圈的年轮,母亲给我做了一辈子的糖油粑粑,现在她老了,制作的次数越来越少,可是那味道却永远留在了我心里。在那个小小的火炉上,舅母制作过血浆莲花鸭,舅公制作过甜酒汤圆,伯父制作过辣椒炒肉,伯母制作过百合排骨。黝黑的灶台承载了太多的年岁,早已磨损不堪,但是,身在异乡,这份蛰伏已久的童年滋味却又翻涌起来,无止无休。

再后来,就是自家的滋味了。自己开灶做饭,自己研究食谱,自己将上一辈的滋味传承改善。身在异乡,我想起的是家人是否按时吃饭,饭菜是否可口,注没注意不能吃太饱。我想起的是早春给他们做的杜鹃花汤,立夏煮的薄荷茶,秋收做的糖醋排骨,冬至做的蛋卷腊肉。舌尖上的家常味,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无法磨灭,无法忘记,即使我们远在天边,我们需要的,仍旧是一碗有温度的,投入了感情的家常菜。

年年月月的时间积累下来的中国家常滋味,撩动者一位位游子飘荡的乡愁,只需一口,那蹁跹的家的味道,便胜过人间无数,朋友,有时间,多和家人做些菜。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大西南绥江人的春天,不是眼睛先看到,而是舌尖先感受到。

立春过去半月,绥江大小山峦环抱的山坡沟洼,依旧静穆沉寂。远山墨?灰黑的背阴,残留几挂正在消融的冰凌,田野里空旷寂寥,没有一丝春暖迹痕,冬的严寒依然执拗。

春风一天天拂过,正月一完,连着十余天的朗照渐渐有了倦容,早春的薄阴悄悄然化了冻,若有若无洒落下牛毛细雨,向阳的山洼河滩热闹起来。三五成群的娃娃女人们,提着竹篮背着竹篓弯腰俯身,专心致志探首寻觅,欢声笑语余音回荡,那是采捡粑粑草的人们。孩子们一边采捡一边唱着儿歌:“粑粑草,做粑粑,粑粑做好哄娃娃......”粑粑草多生长在向阳坡洼,生长时间短又挑剔水分温度,因而每年采捡时间稍瞬即过。立春过后第二个月,刚脱去臃肿冬装的人们无不抓紧闲暇时刻,邀朋唤友带上工具干粮,齐齐奔向春意渐醇的河滩山坡。

经过一冬蓄养,早先干燥蜷曲、枯败萎靡的粑粑草,在春雨滋润下,似乎一夜间变的水灵嫩俏。鹅黄叶片随着气候逐日渐暖继而青翠,披着一身粉绒绒的纱缕,春风里摇摆。于暖洋洋的七色春光中,析出喜人光彩……不知什么时候“哒”的一声,蹦出一簇簇金色小花。这时候,是采捡的最好时机。女人们小心翼翼捡起一株放在手心,看着那颤巍巍的娇弱模样,不由心生怜爱。这略带泥土味的清香,让所嗅之人清幽绕鼻、心脑俱爽,尚未食用已然满心欢喜。

淘洗净的粑粑草,挤去汁水,置金沙石所制石舀里,捣成糊状加入糯米粉、米粉及糖,反复揉捏,成拳头大小球状,上笼蒸熟。食用时拍成圆饼入油锅,煎得两面焦脆,随风四溢的香味立时让人馋涎欲滴!而等候在旁、忍耐已久的娃娃们早已是,挤着吵着拥在油锅边,想要第一个得食。油亮焦脆的草粑粑,忍着烫轻轻咬开一口,一缕淡淡的清香随即在唇齿间弥散,甜脆中夹带糯软的口感不由人食欲大开,欲罢不能。每一次吃这草粑粑,哪一个不是吃得饱嗝连声,可眼睛的余光还停留在油锅里,在给其他人留着的那份上,上下溜梭。

除粑粑草外,春天的味道还蕴含在鲜嫩的土洋参里。

西南绥江的早春,举目眺望了无生机,尚残余铁一般的冷硬,但性急的娃娃和女人们,硬是从阳坡洼新绿萌动的斜坡上、树林中,未耕种的田地里,把春天搜寻了出来。一株株呈环状生长的土洋参,长圆形翠叶簇拥着纤细身子、顶端亮着四五星鲜红小果的主茎,在午时肆意铺洒的万道金线里,用它妖媚的艳丽,蛊惑采挖人的眼和心。于是,她们的脸因喜悦而显得红润,心情进而欢快。采挖的双手须臾,变蹁跹蝴蝶,于草丛中左右翻飞。

采回的土洋参,在开水里略焯三五秒,控干,搁菜油炝辣椒姜末,入蘑菇精和盐,即成一盘佳肴,鲜嫩辣爽。或做一锅刀削面,把洗净的土洋参下到锅里,成就一锅主食,色味俱佳。端一碗漂着土洋参的面片,不忙进口,任清香撩动诱惑、满腔生津之际,轻嚼面片再就汤……顿时,这纯粹干净的鲜味,让每一位食客迷醉,在大自然的无私馈赠里。

西南绥江的春天,每年此刻,跳跃在人们的舌尖!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你猜猜现在我在哪儿?我呀,正在去面积77·536平方米的味全品牌体验馆的路上。体验馆坐落于美丽的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小记者坐着大巴,一路上欢声笑语地来到了味全品牌体验馆。

那里的老师告诉我们,味全品牌体验馆在台湾已经成立60多年了,而且,全国各地的味全体验馆都有20条生产线。好厉害呀!接下来,我们又知道,原来牛奶中的三大明星是:酸奶,活性乳酸菌,无调整鲜奶。

终于,我们要乘“热气球”电梯去“天空”参观啦!太高兴喽!

到达“天空”,我好奇地望来望去,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将奶液加热,杀死细菌。原来,牛奶挤出来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呀!我一下子羞红了脸。

活动结束了,我不可思议地想到:时间过得真快啊!以后好想当一个品尝师。谁让味全牛奶这么好喝呢!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一颗幽默的跳跳糖》到了,到了......姑姑你真好!”我迫不及待的捧着书翻看着,多么期待这本书的精彩故事啊。

拿着这本心爱的书,我每天中午、晚上都抱着她,爱不释手,“姑姑太好看了”,“怎么好看啊?”姑姑面带笑容地问我。“嘻嘻......嘻嘻,就是好看,晚上我说给你听哈”我调皮的做了个鬼脸,撒腿就跑了......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从山野地粗咧咧的风中,我一路走来。城市到乡村,乡村到城市。我像一只风筝,那一根线牢牢地攥在娘的手中,无论我走的多远,飞的多高,都难以脱离那份飘着腊八粥香的民间。

也许,在地图上你只是偌大国土上的一个句点,辽南,我却要耗尽一生去爱你。

多少年前梦想成为一个城里人,张家祖祖辈辈皆是农民,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发生了变化。弟弟大学毕业后首先把户口变成了某城某街道几号楼的居民。前不久,我也搬进了新楼。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没了村庄里赶着老牛慢悠悠放牧耕田的闲适。日子和工作成了一碗素食面,简洁方便。总是脚不沾地的以奔跑的姿势活着,故乡的青山秀水还有美味佳肴只能压缩在母亲一次次送来的大包小裹中。

于是,在很多个周末,打点行装坐车返回老家,一头扎进母亲煎煎炒炒的氛围里不肯归去。

我们北部山区群岚叠叠,庄子里有人家养着绒山羊。多者几百头,少的也有几十头。这种羊体型不大,有爬山攀岩的本领,肉质细腻,因为食草又有攀山跃岭的本事,所以它的肉感极佳。绒山羊汤是辽南一带乃至东北三省极负盛名的特色小吃。

每一个来辽南观光旅游或者经商的外地客儿不喝上一大海碗羊汤,不大块大块地吃羊肉等于虚度此行。

就是辽南乡土人物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绒山羊汤都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风景。

羊要选一头一岁大的,牙口不老也不嫩的杀了。在一铁锅沸腾的热水中烀熟了,但不能太烂,太烂了没嚼头。最好是不烂也不硬,这火候一定得掌握好,不是每个人能调理到位。偏在我家乡老街上,有一个叫“春暖”的羊汤馆,那里的厨师做的拿手,大凡在老街歇脚的外地人均会慕名而来,稳稳当当坐下,喝上一碗绒山羊汤。那汤是要放上香菜姜末味素还有醋。如果是冬天的节气,这里的生意格外火爆。农事暂时搁浅的父老乡亲一个个随着集口的当儿,笑吟吟地前来。

人未到,“春暖”羊汤馆的老板娘“一枝花”,就一脸阳光地迎了出来,大哥大姐叔伯姨姨,响当当地叫着,那温暖似三级小风刮来,你不喝都不行。心情舒畅了,喝一碗还想喝第二碗。不仅仅是羊汤的味道,更是当地的一份人文关怀。

这些年,城市逼进乡村,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土地在减少,封山育林的措施一出台,大部分绒山羊项目被砍掉了,没处放牧。原先老街有好几家羊汤馆,如今只剩下“春暖”一家,生意还算可以。

不过,到城里安家落户的年轻后生大喜那日必回老家大操大办,绒山羊是主打菜肴。就有东家将整头羊放在院子里支起的大铁锅里烀熟,喝汤。大冷的天,村里人最得意这一口。七老八少的围着大铁锅你舀一碗我舀一碗,哧流哧流喝,喝得浑身是汗,嘴角流油。那大块的骨头连带着肉你一块我一块啃着,没有了斯文。别说这下里巴人,就是城里那些穿着体面开着私家车来旅游的人碰到这场面也是撒了膀子地吃。

我回老家总要给父亲带些羊肉杂水羊血嘱咐母亲熬汤喝,我之前也喝羊汤,放点辣子,后来就有一回去姨夫家遇到他挥刀宰羊时那羊痛苦的哀鸣和求生的泪水,当姨夫不忍心杀它时,这只羊居然前腿跪地叩谢姨夫,那一瞬我发誓今生不再吃羊肉。不是我善良就能延续它的生命,而是起码我维护了良知的天秤不再倾斜。从那以后我拒绝吃羊肉,不管它有多么美味。

事实上母亲即是我的故乡,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不必用眼睛触摸,只要一踏进村庄的土地我就能在一朵花身上闻到母亲的乳香。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母亲将岁月捻进馒头里,盛入菜肴中一一让我们品尝。

端午的粽子腊八的粥这些都是全国性的吃日,只是我故乡的杀年猪这一样就欢实了整个冬天。

男人打工的脚步一踏进回老家的门槛,家里的向阳花便张罗着将圈里的猪喂肥了。豆饼苞米什么的管够它吃,如伺候娃子一样精心。一天四遍喂着,夜里起来再支着手电筒给一瓢泡好的黄豆吃。这么着猪就肥壮起来,可这样逼近死亡的日子,猪也是有预感:不愿意吃食,眼睛呆呆地望着主人。女人呢?心情是微妙而又复杂的。千瓢水万瓢糠养大了猪,舍不得它挨那一刀,又巴巴着老亲旧邻远方的儿女飞回老巢吃上一顿猪肉。

有关杀猪的题材泛滥于网络的各大网站,我自己也写过两篇,一篇是小说,一篇是散文。而不同的地域有着不一样的吃法。有的地方将猪血扔掉了,杀猪那天不大块吃肉,只炒几样小菜喝喝酒。我们故乡灌血肠是杀猪那天的压轴菜。

这血肠的做法也是一个师傅一个铃。我在家做姑娘时,家里杀猪邀请的屠夫是我本家的侄子,他灌血肠先打十几个笨鸡蛋,调料和别的师傅差不多,不过这鸡蛋增加了血肠的亮度。熟了,从锅里捞出来放在案板上切,一片一片的'阳光下那血肠还闪着光泽,着实的惹你流口水。刚出锅呢,我本家的大侄子管我叫大姑姑的切一片就放嘴里吃,吧唧吧唧还有响,他这么一带动,吃客们都将筷子伸向了那盘血肠。一家一头三百到五百斤的猪的血肠一顿吃完,加上给亲戚们稍带点也就所剩无几。

苦了女人等七大姑八大姨都吃得饱嗝连天提溜着打包好的往屋外走,桌子上的饭菜凉了不说,杯盘狼藉。女人吃到嘴里的也就几块肉,到了我这一辈儿的女人,就没有步母亲的后尘,最后才上桌。吃饭时把肉啊菜的端到桌子上,几个帮衬的女人还有孩子坐在另一张桌子上,就开始吃吃喝喝。只是心疼着母亲,今年杀猪那晌母亲也是最后吃的饭,那肉血肠都没了热乎气。即使是吃,老还是安看那假牙怎么也不得劲儿。心就酸了,泪就不争气的流了。为母亲那代女人,更为自己平时没有好好地陪陪母亲。

来到城市,参加过几次文学方面的颁奖大会,宴席自然丰富,却怎么吃也吃不出家乡菜的味道。就愈发地眷恋母亲做的菜,哪怕是一盘凉拌白菜,萝卜丝儿也能吃出暖暖的亲情和乡情。

不管你多富有,也无论你身处多繁华,任何闹市以及灯红酒绿的地方都无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只有故乡,故乡连那一缕炊烟都是美丽的,我们更迷恋的是这里的民风民情以及地地道道的特色菜,故乡一直驻扎在我们的舌尖上。

舌尖上的味蕾散文

清晨醒来,习惯性的拿着手机翻阅,忽然看到榆林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羊杂碎,我瞬间垂涎欲滴,肚子也饥肠辘辘。看来这视频里的这碗羊杂碎不仅使我觉得是嘴巴的寂寞,更是肚子的需求。可惜我远在千里之外,是吃不上这正宗羊杂碎的。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的传统早餐就成为重中之重。都说广东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早茶开始,天津人的一天是从狗不理包子开始·······那么榆林人的一天就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开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榆林羊杂碎的气质和韵味已然深深植根于每个榆林人的血脉之中。我离开故乡榆林已经十多年了,但对故乡童年时的一切却记忆犹新。对于童年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每个人心中总有种难以忘怀的深刻,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去集市上赶集,不为别的,只为喝一碗一块钱的羊杂碎。每当走进羊杂碎店铺,看着老板将粉条、羊杂等原料按照工序放在锅里,一股特有的羊杂香味就从锅里飘出来。羊杂碎不仅味儿香,而且看相也好,晶莹的洋芋粉条浸在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羊血伴着金黄色的油炸土豆条,毛茸茸的毛肚搅和着棕褐色的羊肝,芫荽和葱花的嫩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真是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一会功夫老板就端过来,我来不及细细品尝,狼吞虎咽的几分钟功夫就吃完了。童年的时光总是太快,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很难吃到正宗的榆林羊杂碎了。

现在我只要回到榆林,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杂碎店去喝一碗正宗的榆林羊杂碎。到了榆林最好找的店就是羊杂碎店,比在回民街找泡馍店都容易。相传,在元朝年间,成吉思汗徒征西夏,在榆林附近,粮草已经,无奈下,后勤人员把原来屠宰的羊的头、肝、肺等利用起来,用清水洗干净后,然后用刀剁成碎块,烩在一个大锅里放上盐。煮熟以后,因没有葱和调味品,有一个伙头军无意将野地里采来的野香菜洗净切碎放到锅里。这锅汤烩好,经军队里众将官、士卒品尝后,都称赞此汤味道堪称一绝,羊杂碎自此就诞生了。羊杂碎,其实贵在杂和碎,不杂不碎喝起来没滋没味。羊的头、蹄、血、肺、肝、心、肚、肠统统都要,少一样做出来都少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要切的`极细,心肝血肺要搭配匀称。杂碎入锅,文火熬烩,再加粉条、土豆条香菜等佐料,才可以做出正宗的榆林羊杂碎。

每当看见羊杂碎,我嘴巴就格外的寂寞,肚子就极其的需要。对于大多数榆林人来说,羊杂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灵魂的燃料、更是生活的延续。在天寒地冻的时节,睡在窑洞里榆林人,心中早已埋下一颗念想的种子,第二天一早来上一碗滚滚的羊杂碎,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变得更美好。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我舌尖上的味蕾,包含着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井气息和数年的传承延续。

舌尖上的味蕾散文

第一次吃汤圆是三十多年前。

大舅在离家几百里的保定府上班,并娶了城里的媳妇,在大舅结婚的第一个春节的正月十五,大舅妈在邮局上班,春节正赶上值班,不能回来过春节,说好回来过十五。我们一群孩子都期待着那个传说中的舅妈驾临,正月十五母亲和两个姨妈就帮着姥姥收拾中午的饭菜,孩子们在一边玩着各种游戏,不时还有人去路口看看。

在大家的期盼下,终于看到大舅魁梧的身影,在他的旁边有一个娇小玲珑的姑娘,我们大声嚷着:来了来了。把他们迎到屋子里,大舅给大家介绍着那个漂亮的姑娘,我们在姥姥的示意下纷纷喊着舅妈,舅妈一边给听着大舅介绍一边喊人,手里也没闲着,拿出提包里的礼物,先是姥姥的一件上衣,接着是母亲他们每人一条漂亮的围巾,接着抓出花花碌碌的糖果分给我们,最后从另一个挎包里小心翼翼的取出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些白色的小面球球,我从没见过这个东西,大舅妈对姥姥说:妈,听说您爱吃甜的,我特地给您包了汤圆,一会我煮给您吃。

说着就收拾了东西和母亲他们一起做饭,我们围着不肯离去,都想看看这个汤圆怎么做,之间水烧烧开后,大舅妈把那些白色的汤圆小心的放进水中,等他们飘起来说了一声好了,就用勺子盛到碗里,恭恭敬敬的端给姥姥,姥姥笑眯眯的直夸:他舅妈真的很巧啊,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呢,别说做,都不知道怎么吃呢。转身看看身边直勾勾看着的我们,就小心的给了最小的弟弟,并吩咐母亲把给我们每一个盛上一碗。

我小心的端着碗,仔细端详,白色的`汤圆浮在清水里,晶莹透明,一口咬下去绵软香甜,在唇齿间留下令人难忘的味道,姥姥看着我们吃的高兴,只是在尝过一个后一直端着碗给这个孩子一个,又给那个孩子一个,最后把汤都给了弟弟。大舅妈看到后说:你看我准备的少了,娘就吃到了一个!

姥姥却说:不少不少,是咱家人多,看着这帮小崽子们吃,比我吃了好!

大舅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把提包里所有的吃食都掏了出来,分给了我们。

大舅妈走后姥姥一直说:这个媳妇好,心眼实诚。

以后每年大舅妈都会准备很多汤圆,给每家一包,并特地为姥姥准备上一包馅大皮薄的五仁汤圆。而姥姥又是照例给我们分了,后来我们长大了也会故意说不爱吃了,逼着姥姥吃上一大碗,在姥姥吃的时候有人就使劲咽着唾液。

现在姥姥走了二十年了,大舅妈也走了几年了,但我依然忘不了那香甜濡软的汤圆,在每一个正月十五都会想起她们。

那些汤圆承载着三代人之间的孝心和慈心,那些汤圆永远留在了我的味蕾上,我用那些味道记忆着三代人之间的亲情。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如果说云南不品一品过桥米线是一种遗憾,那么到无锡不尝一尝豆腐花也是一种遗憾。

在无锡的惠山古镇溜达一圈,来一碗美味又便宜的豆腐花,实在惬意。我走进一家店,要了一碗豆腐花,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我点的豆腐花便来了。顿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直钻入我的鼻子,引得我胃里的馋虫蠢蠢欲动,让我垂涎三尺。我细细瞧了瞧,白色的豆腐染上了酱油的棕红色,配着黄褐色的榨菜,伴着黑色的紫菜,点缀着几颗绿油油的香菜和几个米黄色的虾米,真是五颜六色,让人食欲大增。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勺子,挖了一大口,塞进嘴里,猛地吞了下去,立即满嘴生香。我不禁不边吃边赞,毫无淑女形象可言。滑顺爽口的豆腐和着榨菜、紫菜、虾米的鲜香,还带了些香菜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我又尝了一口,豆腐滑而嫩,入口即化,充满了酱油的咸香可口,鲜美无比,咸中微微带甜,还掺杂着些许辣味,咸甜搭配,是正宗的无锡人口味。我胃口大开,不一会儿便“消灭”了这碗豆腐花。我满意地咂咂嘴,那鲜香无比的味道还在我嘴中久久不消散。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吧?那就来无锡品尝这美味的豆腐花吧!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别,罗田在这方面当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些特点究竟是什么,叫一个老罗田人来回答,恐怕一时之间也不容易说准确、说全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试着来聊一聊,倘若没有抓住重点,不能很好的反映罗田的特色,欢迎大家来争鸣。

我觉得倘若要了解罗田人饮食的普遍特点,还是得去乡村,在县城的餐馆里吃饭,是不大可能看出什么实质来的。因为在我们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它的消费主体是当地人,县城实际上是个时尚前沿,这些人最乐意尝试的不是本地的口味,而是随风飘来的外面的新花样,这样一来,最能代表本乡本土的东西就容易沦为配角甚至被忽略。也就是说,我觉得罗田饮食的最大特点应该从乡土中去总结---去看它乡土的食材、乡土的烹调方式与技法以及乡土的用餐氛围。

罗田的位置不南不北,森林覆盖率高,动物种类丰富。在罗田的农贸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地道的野味,山上的野猪、野鸡、野羊、野兔,以及水里的各种野生和家养的鱼类,都应有尽有;而处于华中、大别山核心区域的`地形和气候变化也比较大,北方的旱地作物和南方的水稻在这里都得到了广泛种植,且区别于大都市的是,各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也特别多,从它们的根到茎、叶、花、果,都可以被加工为极好的食材。再者,从历史上来说,罗田许多人群的先祖都是以家族为单位从邻近的外省迁来的,比如我自己这一支周姓,就是明初迁自江西吉安,因而我们的食性就很杂。而在灾荒之年和经济困难时期,罗田人更是依据地利开发出了很多特别的食品,这些食品即使在罗田,现在也是稀罕物了,比如观音豆腐,尝试它们其实也是咀嚼罗田人曾经的苦难。

现在,罗田的农村人也在努力改造厨房,电力和煤气得到了广泛使用,有些烹调和饮食传统也在开始缓慢失去。从罗田乡村出来的人,会特别怀念老家铁锅铁罐煮的锅巴饭,它干焦、令人舒爽的米饭香气在城市基本是闻不到的。自己水塘和山间河溪里的鱼,更是特别适合煮汤,像牛奶一样浓、一样白的汤汁,根本无需添加任何人工佐料,它的甜鲜,有最真实的质感。随随便便从自家鸡埘里摸出几个鸡蛋,就可以给客人端上一盘黄酥酥的炒鸡蛋或者一碗蛋丝,不说吃,光看看颜色,你就忍不住馋涎欲滴了。若在冬春季,香喷喷的甜米酒煮鸡蛋就是待客的起首方式了。不要小看农村人火炉上头悬挂着的黑乎乎的腊肉,洗净切开,摊开的花朵一样,肉红得那么匀净纯粹,你一样会忍不住要直接伸手拈起来塞进嘴里的。外地人来到罗田,罗田的餐馆会向他们推荐板栗炖鸡,如果它用的是本地的鲜嫩板栗和真正的土鸡,他们的钱绝对花得值。

逢婚丧嫁娶,以前罗田农村人办酒席,讲究利用山珍。本地豆粉或者甘薯粉蒸制的肉糕、红枣等起席,汤菜与干菜、荤菜与素菜、甜菜与咸菜间出,以同样蒸制的、大碗的、连皮带瘦的肥肉为高潮。席上的素菜,常常采用自家平日自产、积累、准备好的山菇、木耳、黄花、竹笋、百合、红豆等等,荤菜却常常以家养的肥猪为主,头尾、猪膀、猪血、猪肘、心肺,每一样都可以是一道菜。大型酒席的饭菜在屋内是置办不下来的,这样,主家常常在户外架起帐篷,临时搭起一排土灶,请上邻居家的主妇,各司水火油盐、煎煮烹炸,真是热闹非凡,酒席还未开张,大吃大喝的气氛已经空前高涨了。现在,大型酒宴待客没有用本地的老米酒或者谷酒的,其实,本地乡民自酿的米酒桂花香才是正宗土味,它会让人不知不觉在无可比拟的植物的甜香中醉倒。

其实,外地人要体验罗田的味道,选择在县城富丽堂皇的餐厅吃饭基本就与真实的罗田风味失之交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城周边的农家乐就迅速兴起了,有些餐馆也改造成“吊锅城”,他们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把城市的便利和乡村的原汁原味结合起来,也有做得很出色、很成功的,也有画虎不成的。那些成功者需要依托、选择或者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有良好稳定的食材供应商和地道的烹调技艺,否则,不仅地方风味发挥不出来,还直接降低了用餐的档次。毫无疑问,这些地方的主要食客还是本地的权贵,长期的酒肉喂养着,他们有着相当挑剔的胃口。他们到这里来则主要是蒙蒙外地的傻冒大款,并给自己换换口味的,所以,他们要的是身心的轻松舒适,绿水青山、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助于清醒自己的头脑、解除别人的戒备。如果不是成群结队、蜂涌来去的外地游客,我认为他们最好还是随便捡一家干净清爽点的普通农户去食宿。

归根结蒂,最能代表罗田饮食特色的,还是原汁原汤的乡土味--本色、朴实、真诚、田园、亲和。虽然它主要是靠舌头来品尝,但更重要的,却是它可以让你的身心全方位的感觉到自在与安逸。毕竟,每一个城市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外乡人,而他们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乡愁或者故乡情结,时不时需要一点厚重的乡土气息来抚慰。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有一句话叫“食色性也”,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书都说是孔子说的。据我查证并不是孔子所言,而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且不管是谁说的,可见“吃”是人的一种本性。不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确实是孔子在《礼记》中所讲。

牛肉,很多人都爱吃的食物,有“肉中娇子”的美称。目前为止我还没吃过像大理那样好的红烧牛肉。“红烧”不是别的'地方加了酱油闷煮的红烧牛肉,也是清汤的,不过大概牛肉曾用红染过,故肉呈胭脂红色。“红烧”是切成小块的。这不用牛身上的“好”肉,如胸肉腿肉,带一些“筋头巴脑”,和凉片相较,别是一种滋味。它不像其他地方的“红烧”,端上一盘,大块的牛肉颜色出奇诱人,没有筋头巴脑,没有汤,吃起来确实有牛肉的味道却感觉干涩。要么就是零零散散掺些杂菜。在下关的时候,吃过几家味道不错的,一个人吃饭可以喊“一碗红烧一碗饭”。人民南路的清真饭店,大理一中对面的牛菜馆,其次,泰安路边有个苍邮巷,一个很不起眼的巷子和小店,那么隐蔽的地方我不知道自己以前是怎么找到的。前次去下关特意去找这家,已经没有了。鹤庆金菩提对面有家回族饭店,味道也是一样的。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出这种感觉。

狗肉,又叫“香肉”或“地羊”,有至尊肾宝美誉。在粤语地区也叫“三六香肉”,因为三加六等于九,“九”和“狗”在粤语中同音。下关洱河南路有一家花江狗肉,是贵州人开的,云南人不怎么爱吃狗肉,也很少吃。不过“不知狗肉者,不知天下大味,神仙下凡寻味,和尚闻香犯戒”确实不是浮夸。狗肉很有讲究,不能用一般的狗,得用特养的土狗。花江狗肉口感细嫩,肉质紧密,饱满,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吃狗肉先讲究喝汤润胃,这样吃起来的口感会更加的新鲜。汤是狗肉原汤,它是以清凉见底而著称。火锅是鸳鸯火锅,一面麻一面辣,可谓一绝。不过狗肉不易多吃,容易上火。

生皮,估计只有在大理才能吃得到了。生皮也就是生猪肉凉拌了吃,听起来着实有些吓人。不过它也像国外的牛排,讲究个几成熟,也有带血丝的。第一次吃生皮也是欧阳带我去的,蝴蝶泉门口的一家饭店。它的选材与制作都特别讲究。上好的生皮选取猪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生皮要切得细而不碎,蘸水的配制才是整道菜的关键,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马降格了,甚至会闹肚子。蘸过汁水的生肉片吃到口里,绝对感觉不出平时生猪肉片具有的腥味,感到的只是从未感受过的鲜嫩可口和满口溢香。第一次和欧阳吃就点了两盘生皮和一个汤,许多来吃饭的游客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们。不过味道确实难以言喻。

海菜花,鹤庆人叫海guou(阳平),中国汉字里确实没有这个字。海菜花一般生长在淡水湖中而且得是活水。洗净后煮和炒都可以。煮成汤的海guou有一种特殊的香,在腊猪骨熬的汤中,装入洗净不切的海菜藤茎,其味鲜爽甘香,而且有一种滑腻清馨的感觉。据我了解海菜花属于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不过在鹤庆吃它好像没人约束,因为确实很多。鹤庆北门街的思味餐馆,做海菜汤就是一绝,看着不怎么起眼,不过吃起来让人大饱口福。

不管什么样的菜,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意思是说,各地的风气民俗差异很大,可能隔几里路,民风民俗就有不同。

你就拿长阳、五峰、宜都来说,三地相邻,但乡风习俗就有很大的差异,仅肉糕而言,长阳、五峰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地,土家人喜好猪肉糕,而宜都偏好鱼肉糕。

是的,肉糕,是我们土家人最喜爱的美食,就像怕辣的人难以称为四川人一样,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难被看成土家人了。

肉糕,常见于酒席上,那会儿生活条件不好,要办酒桌的话肉量要的大,而肥肉吃的人又少,所以就有人发明了肉糕,将肥肉打成泥,再加上淀粉和各种调味品打成糕状,放入蒸笼里,表层涮上蛋液,蒸熟后切成片,再做成扣碗,像极了肉片,而且吃起来又不腻,还挺体面,所以是酒席上常见的菜。

土家所用的调味料较为齐全,特别是辣味调料,可与川菜媲美。土家人口味上嗜酸喜辣,一般农户家都有泡、腌菜坛子十多个,常年装有稀广椒、榨广椒、泡菜等多种酸辣味小菜。

肉糕是用猪肉末加面粉调和大火蒸出来的块状物(三角形,片状居多),然后在肉糕快好的时候在表面加上一层搅拌好的蛋黄,蒸上一会即可出锅。

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头子碗以肉糕为主,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照顾到所有人,辅料没有像以前那样固定为粉条黄花,而是有所变化,有肉丝青椒的,有粉条黄花的,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总之灵活多变,同时也给这份头子碗增加了许多魅力和文化。

肉糕,我们土家山寨最负盛名的美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土家,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们是把大宴宾客称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象到肉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穷,平常如果不是有红白喜事,需要大宴宾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对于过去的土家人来说,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标准。前者很好理解,家里富,肉糕当然做得多些。对于后者,是因为肉糕是我们土家人待客必备佳肴,质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够折射出一个家庭是否热情待客的态度和境界。

那时候大集体,所有农村家里都很穷,到年关节期间家里总要准备好肉糕,但是,妈妈只允许我们小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现在早已年过花甲,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曾记得,在我们老家那里有个习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节,来家里拜年的都是家里客人中的贵客,开年一上门,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个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极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质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种薄薄的水平。然后是煮肉糕的汤料,那可是上好的鸡汤,炖的厚厚一层黄油的样子。还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锅的时候,还必须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选择上好的瘦肉配上黄花、小葱之类做成梢子,盖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妇用圆盆,掇上桌子,请客人品尝。肉糕香、鸡汤鲜、小葱绿,尝着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丰收的快乐,憧憬着来年好收成的希望。

人老了,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总是在我脑海倒腾着,肉糕的香味也时常撞击着我的鼻孔,那种诱人的滋味勾引起我对母亲的回忆,回忆之中我又身不由己地回到了那个年月,母亲打肉糕的情景涌上了我的心头:

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只见母亲准备好豆腐、鸡蛋清、苕粉、瘦肉和肥肉、佐料等,将剁好的猪肉沫与豆腐、苕粉参合在一起,揉碎,成沫;再加佐料,再揉,直至成糊,倒进蒸笼,在蒸之前,再用鸡蛋黄撒洒,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哦!鸡蛋黄撒满整个蒸格表面。再在表面随意撒洒一些红色的汁液,原来是用红纸撕碎后浸泡后的水。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几个小馋鬼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我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还没进门,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使劲地吸一口气,那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你看,每一个小汤包都小巧玲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成锥形坐在深深的笼子里。在那锥形顶端,有十几条褶子均匀分布,当中还有一个小而深的“洞”,好似一个个迷你小火山,即将爆发;又好似一个个倒着的陀螺,自由地旋转着……肥嘟嘟的小汤包,在笼子里,等待我筷子的光临呢!

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嘿,这小家伙可真沉哩!举起它,对着灯光一照,仔细一看,哟!隐约可以看到肉馅呢;再摇一摇,还可以感受到肉汁慢慢地在晃动哩!

轻轻地夹起一个小汤包,慢慢地送到嘴边,温柔地在小汤包的外皮上,咬一小口,那浓郁的汤汁与鲜嫩的肉馅显露出来。轻轻地去吮吸包中的汤汁,每一滴都是那么的鲜美,而且油而不腻,咸中带甜,使舌头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口腔里也溢满了香味,而那肉馅更是又嫩又香,富有弹性,嚼劲十足,入肚后,唇齿留香,真是应了那句“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才能品尝到小汤包的‘鲜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