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教案(通用10篇)

时间:2023-09-24 17:40:55 作者:GZ才子 最新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求全,还应该求联。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加减法运算内容的终结,承载着贯通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算理的重要任务———通理。如果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打通是内部通,那么打通分数与整数、小数的算理是外部通。

单位相同才能直接计算,加减法的本质是单位个数的加减。从基于现象教学到基于本质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经验性理解,形式化理解和结构化理解的过程。

方法一:“化小数法”。抓关键问题“为什么转化成小数?”新知转化为旧知,渗透数学思想。

(1)通过分数尺找寻“等值分数”,1/2这个分数可以找到哪些“等值分数”?如2个1/4,3个1/6……发现一个分数有无数个计数单位。

(2)为什么要选择“5个1/10”?组织交流,展开讨论。感受”将分数进行转换,在等值分数的量变中,借助用小单位度量大单位“。

(3)借助“分数尺”,讨论交流“通分”的依据和理由。经历”异分母分数相加,需要找到两个分数相同的计数单位及其对应的个数,再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这一过程。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同分母加减法分原理。以下是我对该节课的一些反思:

在教低年级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原理很难发现也很难理解,而且有些知识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像“提数学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说,从刚开始的老师示范,再到师帮学生纠正,生帮生纠正,最后学生独立完整地提问题。像这样的教学经验也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教学,总会给学生找根拐杖,然后要求他们重复,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更加明显。通过复述而达到记住计算方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就会忘记。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

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一张分数的练习纸,用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我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平均分成八份的圆形中,涂出1/8,并让学生阐述了意义,那我接着让学生涂,涂到空白表示的分数为1/8为止。但讲完第一个图形后,我让学生涂第二个四等分的图形的1/4,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那我再让学生在这个图形上继续涂出一个2/4,学生在明白意思后也很快完成了。

这时,我突然想到要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来描述刚才的操作过程,刚开始学生愣了一下,接下来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给我列出算式:1/4+2/4,根据刚才的操作结果,学生马上知道等于3/4。接下去我问1/4里有几个几,2/4里有几个几并板书1个1/4+2个1/4=3个1/4=3/4。说完后,我让学生像我这样再说一说。同样,第三个图形的教学也是如此,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很高,这样经过画图的方法操作强化了几遍后,我顺势推出减法。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加法学习的基础,所以掌握起来很容易。经过这样的教学后,我再拿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学生做得都很出色。

经过这次意外的教学后,有些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所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利用书本中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对学生的加、减法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强化应用意识和应用价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由学生自己迁移——让学生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和认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四道题,复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算理,又在复习分数的意义中引入猜测,通过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教材通过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在课没展开前基本都能计算,这节课属于典型的“复习铺垫—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比较归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课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往往在计算方法上下了重功夫,认为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计算机能,因此这样的课只要十分钟就能解决,可以说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简单。至于运算的意义、运算的算理,学生感受是不是深,运算的算理是否理解,总觉得患得患失。

,尤其是在听了一位老师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后,使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其实计算教学更肩负着计算的意义和算理的理解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从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同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思考方法、计算步骤基本一致,就是计算的方法不同。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的运算的时候就建立了良好的运算意识,为将来接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在此之后即将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在复习导入环节,口算题出的较少,有多数同学没有实际参与口算计算,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先溜号。异分母分数比大小应该由学生口述过程,而不是老师代劳。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加入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学习时也遇到过困难,而且也是这节课的关键。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复习一下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求法,或许在实际计算时会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在学生探究环节,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高,我只是注意到了大多数善于表达或能够表达清楚的同学,以便于促使他们能够总结出方法。其次,我也注意到了程度偏后的同学,在他们身边巡视并听取结果。这样下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给他们安排了优等生老师,就是为了能够带动他们。所以,我忽视了个别同学。

3、当堂训练环节,我采用的是学生板演措施。在此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困生身上,找了多个学困生进行板演,其中也有中等生。可实际效果却不好,中等生能够做上来,但形式不规范。学困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优等生百般无聊,无所事事。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结果导致,优等生没吃饱,学困生没进步。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在此之后即将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在复习导入环节,口算题出的较少,有多数同学没有实际参与口算计算,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先溜号。异分母分数比大小应该由学生口述过程,而不是老师代劳。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加入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学习时也遇到过困难,而且也是这节课的关键。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复习一下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求法,或许在实际计算时会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在学生探究环节,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高,我只是注意到了大多数善于表达或能够表达清楚的同学,以便于促使他们能够总结出方法。其次,我也注意到了程度偏后的同学,在他们身边巡视并听取结果。这样下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给他们安排了优等生老师,就是为了能够带动他们。所以,我忽视了个别同学。

3、当堂训练环节,我采用的是学生板演措施。在此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困生身上,找了多个学困生进行板演,其中也有中等生。可实际效果却不好,中等生能够做上来,但形式不规范。学困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优等生百般无聊,无所事事。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结果导致,优等生没吃饱,学困生没进步。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

整个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用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2、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3、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特别是差生,这节课学习积极性高涨。

4、设计了不同形式有层次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法则,并灵活熟练地运用法则。使学生感受到确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用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探究分数减法部分再放手,为后来练习给予更宽松的时间。以后还要修炼自己的课堂艺术,总结经验教训。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注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异分母分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因此在复习阶段,通过对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帮助唤醒学生已有的只是表象,为新知的学习打好转化的基础。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计较时,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进行分数大小比较的需要;接着,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比较方法。在集体交流中发现,学生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用了化成小数、化成同分子分数等进行比较,我都及时给予了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练习中,重点引导学生用通分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先通分再比较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但同时在交流中也强调,比较分数的大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的方法选择。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生了三年级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大小比较的经验。之前的课上,学生也学习了通分的知识,因此对于本节课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教师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方法,鼓励策略、方法多样化。联系分数的意义、通分和分数化成小数等知识,能够找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因此在复习阶段,通过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帮助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表象,为新知的学习打好转化的基础。

2、注重探索与交流,掌握方法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进行分数大小比较的需要;接着,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比较方法。在集体交流中发现,学生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用了化成小数、化成同分子分数等进行比较,我都及时给予了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巩固知识,发散思维

在练习中,重点引导学生用通分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先通分再比较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但同时在交流中也强调,比较分数的大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方法选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比,所不同的是计算过程中增加了通分这一环节。因此这节课把转化的思想定为关键,旨在把新知导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进行计算吗?为什么不能?那你能想办法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的和吗?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强化转化的思想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重要性。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转化,我出示了课件,将、转化为、的过程,这样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既明确了转化的思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了运算技能。而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教学时则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

整节课下来,感觉到有几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一、教师要灵活应用教材。例题+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转化,尽管形象、直观,但总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牵动下理解的,自主性不强。由于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大,学生在理解转化思想时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操作困难比较大。如果把例题中的数据改成+这样比较小的分数时,教师无需作课件,学生就能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理解,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充分得到发挥,岂不更好?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备课不仅要从自己方面着想,更要换位思考,备自己少一点,备学生多一些,给足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整体评价: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要合理整合时间,尤其在后教环节中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抓住学生错误资源进行“兵教兵”,让学生在交流、互帮中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也会使课堂时间分配的更合理,课堂练习会达到训练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比这节课要好。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求全,还应该求联。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加减法运算内容的终结,承载着贯通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算理的重要任务一一通理。如果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打通是内部通,那么打通分数与整数、小数的算理是外部通。

单位相同才能直接计算,加减法的本质是单位个数的加减。从基于现象教学到基于本质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经验性理解,形式化理解和结构化理解的过程。

方法一:“化小数法”。抓关键问题“为什么转化成小数?”新知转化为旧知,渗透数学思想。

(1)通过分数尺找寻“等值分数”,1/2这个分数可以找到哪些“等值分数”?如2个1/4,3个1/6……发现一个分数有无数个计数单位。

(2)为什么要选择“5个1/10”?组织交流,展开讨论。感受”将分数进行转换,在等值分数的量变中,借助用小单位度量大单位“。

(3)借助“分数尺”,讨论交流“通分”的依据和理由。经历”异分母分数相加,需要找到两个分数相同的计数单位及其对应的个数,再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