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乱世中的美神原文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2023-10-15 01:18:27 作者:灵魂曲 2023年乱世中的美神原文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通用8篇)

通过文明礼仪的展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礼仪是一种文化传承,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包容和尊重?以下是一些跨文化交流的礼仪准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明礼仪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于李清照的印象只有浅浅的一层,我只知道她是宋代著名的爱国女词人,还有那首《声声慢》,那一股凄凉的悲怆之情流露于表,流进我的心中,是什么让她有如此悲伤的心绪?等到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样一个有才气的女词人在那个年代经受了多少苦难,被文人同胞视作异类,被世人记以“不终晚节”,同时又被陆游和孙姓女子说“才藻非女子事业”,可见连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都这样认为了,李清照还能说什么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气、有着作的寥寥无几,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她的一生,前半段是欢乐的,幸福美满的,可后半段却是颠沛流离,不知承受了多少的苦难。这对于处于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何况还是一个不被世人所认可的女词人,是多么的心酸?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女词人被人甚至是她自己都认为真正是多余的,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我很感谢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让我在另一个时代犹如亲眼所见一般,看到宋朝有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为国家,为文学生活着。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女人中,有两个最伟大。一个是在政治上取得空前成就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独步文坛的李清照。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一个小女孩悄然诞生了。她就是后来傲视文坛、才压须眉的李清照。

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家庭影响: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李清照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出名门豆蔻即把才华显

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热情明快。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结良缘恩爱伉俪比翼飞

就在李清照18岁的时候,家里人把她嫁给了一个翩翩少年郎赵明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学识渊博。

不久,赵明诚就出仕为官了。由于不便带夫人同行,俩人不免要作暂时的离别。因离别而产生愁绪。李清照把它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了。一首《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阙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大观元年(公元1107)三月,奸臣蔡京取代了赵明城的父亲。赵家失势。赵明诚失官,返回青州故里。夫妻二人团聚了。

《醉花阴》最有故事性。词是这样写的“薄雾云愁永昼,瑞脑消金瘦。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重阳》,以表相思之情。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非常的感动,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如。

这首词的上片是咏节令。首句写天气,更是写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的一开篇就清楚地点出一个“愁”字。天空中薄雾浓云,越压越低该如何打发这长长的白昼呢?词人在“昼”前冠一“永”字,显现出主观感受。重阳时节本应是秋高气爽,长天白云,可是词人所处的这个重阳节,却从早到晚都天气阴沉,笼罩着蒙蒙的雾气、浓浓的阴霾;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词人巧妙地借天气的阴沉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忧郁,用香炉中瑞脑香的燃烧来刻画人物心绪的无聊,把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和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着独守空闺的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深切而炽烈的情感。这里以景衬情,用语自然、和谐,而情感的抒发则真切、含蓄、凝重。当铺陈已具之后,笔锋微转“佳节又重阳”即“又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一个“又”字,道出一声惊叹,这就表明,丈夫出门已超过一年。整整一天,词人都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半夜凉初透”一句,尖新在一“透”字。它分明暗示了词人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形态。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销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顿时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这首小词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千古名句。

靖康耻痛失夫君成单影

也许是上天也在妒忌这美满的婚姻。美好的时光却因为一场千古浩劫而中断了。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入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就此灭亡。赵明诚的母亲也在这多事之秋逝去。于是夫妻二人南下奔丧。众多的书籍和古籍无法携带,只好留在青州。可是等他们一走后,金兵就攻陷了青州。那些留下的书画古器全毁于兵火之中,什么都没有留下。

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李清照写下了《乌江》一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出了在国破家亡时的豪迈气概和铮铮铁骨。

就在办好丧事不久,赵明诚接到圣旨,让他为官出任湖州。当时天气非常炎热。赵明诚冒暑急驰。到后就生病了。李清照听后心急如焚。由于赵明诚自己也急,就乱吃了些驱热的寒性药。结果是加重了病情。等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已是病入膏肓。最后终于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撒手人寰了。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晚年后的李清照,一直就寄居在杭州的弟弟家里。在那里,她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不过,表达的都是悲凉之感。

公元1155年,这位伟大的女词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1岁。

李清照在中国古代的女性中是出类拔萃,卓尔不凡的。正因为如此,在她诞辰900周年时,把她的名字用来命名了月球上的一组环行山脉。她的名字将和明月同辉。用她洁白如银的清光永照人间。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鄙朴谑闱樵炀场k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痹煊锴诚孕缕妗@畲视镅约惹诚宰匀唬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华芳

[李清照--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

我思索着,思索着,到底是什么能打破时空的阻隔,给灵魂注入最珍贵的养料?直到我再次读到舒婷的那首小诗: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哦!我终于明白了,你们用看似柔弱的脊梁,无私地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而撑起这脊梁的,是一份对人民的关怀,是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是一份对大义的坚守!透过乱世风雨,我看见了那个寻觅救民之路的美神身影。

读乱世中的美神有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印象里的李清照感时伤事,我们所接触到的词也多是描绘孤独或是相思之苦。通过文章更让我了解到她的魅力和曲折的人生。

少女时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回眸间,尽显少女的娇羞之态;倚门窥视,却要借青梅香气掩饰自己的羞怯。寥寥几笔将李清照的少女情态勾勒地淋漓尽致。年少时的她如常人女儿家一样,天真快乐。很难相信多年之后的《声声慢》出自这样的明丽女子之手。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李清照出身富贵,却不贪图享乐,慨叹世事。在封建社会,女人都依附男人生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女词人李清照的才华注定使她孤独一生。

与“花间派”的闺怨词不同,李清照的词,前期清新秀丽宛然曲折;后期,虽凄婉黯然,却感叹国家大事。

使李清照词风变幻的因由,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国破、家亡、夫死”一连串的打击使天真烂漫的李清照坠入无限的愁苦之中“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她却没有颓废,改嫁后,面对丈夫的拳脚相加,她将丈夫告倒治罪。李清照刚烈的性情和坚持独立的人格在现代仍值得我们赞赏和尊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的便是她清明的风骨,可奈何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线,这萤烛之光照不亮封建社会的天。

李清照多年的痛苦的事情都有了答案。一介平民仍心怀大志,一介女流仍坚持独立;从她愁绪漫卷的词里溢出她超尘脱俗的品格和心灵之美。在车水马龙的今天,李清照的“愁绪”之美抚平了我们躁动的心。千年后的今天,蓦然回首。依稀能望见那伫立的美神,从那清澈的目光里恍惚闻得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生经历无数,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无论是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还是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一切的一切,她感动了我们,那个总是在蒙胧中黄花落叶中看到一个寻寻觅觅的女神。

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诗词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上初中时,语文课前有推荐名家名篇的环节,当时有位同学在课前推荐李清照。在她的眼里,李清照是一个值得佩服,但命运坎坷的女子。她的词和整个人都流露出一种凄婉的特质。之后我一直很想了解这位女词人,但一直没有时间。

今天的阅读课上,品读了《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这篇文章。我认识了不一样的李清照。我知道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她天真无邪,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她出自于书香门第,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现虽无李清照的相貌传下来,但我己然看到一个清新脱俗的少女在一笔一划地写着小词。

李清照拥有堪称完美的爱情,却无完整的婚姻。他——赵明诚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有一个日日思念他的妻子。门当户对的爱情开出了美丽的花。他俩切磋诗意,却让赵明诚自叹不如。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以欢乐和思念为主。

赵宋王朝在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金兵的祸乱殃及举国上下。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所守的城发生叛乱,令人不齿的是,他并没有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用绳子缒城逃走。李清照为夫君所羞耻,在乌江前吟下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随后,李清照的悲惨信命运开始了。夫君赵明诚在1129年急病而亡。她再婚又离婚。遭受了心灵上的巨大打击,甚至被人称为“不终晚节”。她追随帝君流浪,流浪中的颠沛她独自承受。她的孤独超越时空,让人怜惜。李清照甚至找不到继承人。“才藻非女子事也”痛击了她的心灵。

她虽是女子,却有报国志,她书写了不知道多少诗词有关报国。而她的愁更是通过一首《声声慢》喷薄而出。她是悲剧的,仅因为她是一个生在封建时代的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却又处在社会思想不通的制高点。

她是平凡的,孤独的。 她的欢乐集中在前半生,她带着愁度过了后半生,而她却也永远是那屹立在乱世中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以前,不喜欢李清照的词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直到我读到《乱世中的美神》,我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心理历程,才深深喜欢上这位词人。

她生于乱世前,在乱世中孤独的面对家国的破碎、无人理解的家国情怀,却从未被生活的打击所磨灭。她从小满腹经纶,锦衣玉食的长大,在家族没落与家庭破碎中心生忧愁与无尽悲痛。即使如此,她心中始终有一团想要拯救家国的愿望。

她身为一名女子,情丝不断,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会遍体鳞伤;她身为一名女子,忧国忧民,敢于面对世俗的压力,为抗金发出呼喊。我将视她为我最崇拜上午偶像,胜过李白、杜甫。

她身处的社会,对于女性,不认同她的“才藻”,不欣赏她的才华。在世界所有亲人时,她也在坚持。坚持什么?坚持女子可以有才有情,坚持宋朝应该面对京人,而非躲避。

我认为,女子不比任何男子差。生于乱世的林清照,再往前,生于盛唐的武则天,她们都有才有情。从前社会中的如此女子,可真是我寥若晨星。

美神,美在何处?美在外表,也美在心灵。她受文学熏陶,受乱世煎熬。她心中依然不随波逐流。真的就如《楚辞》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她也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的心灵是如此的高洁。

我也想像李清照一样,不想被世俗的枷锁所束缚。

她的愁,我终于明白。她愁的是家,是国,亦是乱世。她遭受世人的`不认可,心中的愁苦无法诉说。她记愁于词中,短短数句,寥寥几笔,依然是那难言也无法言述的愁。

我喜爱梁衡写下的《乱世中的美神》。她引用诸多李清照的词,用前期的生活美满来衬托后来的颠沛流离,由此再写出李清照的不屈意志,伟大灵魂。

关书,望天,心中想着李清照这位女词人,不禁感慨:时代给予了她诸多幸福,又给予了她更多的苦难。她历经乱世,心中为朝廷、为国家分忧的抱负,终不实现。

时代成就李清照,在开放了的社会,我坚信会有更多的李清照。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狄更斯的文字来评价北宋其实也不为过。经历过”清明上河图“式的繁弦急管,遭遇了金兵铁蹄的摧残。易安,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寻寻觅觅,独自咀嚼自己的愁情。

作者将易安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少女闺中时情窦初开,春心萌动,便就有了一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顾盼生姿;嫁为人妇时,情深意切,难舍难分,便就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魂牵梦萦;中年逃难时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便就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怨愁肠;暮年独守空院,学无所传,便就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黯然神伤。

易安一生坎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顽强生存。当时不允许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所以李清照被史书记载”不守晚节。“但是我想,也正是这些,这些家破人亡,山河破碎,铸就了一个李清照。倘若没有一丝苦,易安永远就生活在蜜罐里,那么也许她只会写一些女儿家谈情说爱的词了。如今捧起易安的词静静含英咀华,会读出一个王朝的动荡,一个家族的盛衰,还有一位才华绝世的女词人的喜与愁。

在我看来,易安许没有西施貂蝉沉鱼落雁的容颜,没有木兰骁勇善战的本领,没有吕后武帝的强势霸气。但易安,在中华三千年中,没有任何女人的才华是比得上的,没有她恣意的文笔,没有她审视天下的胸襟,没有她的凄凉,没有她的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易安居士李清照。这个名字照亮了千年前北宋的夜空,与岳飞陆游比肩,与星辰日月争辉,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易安,这个乱世中的美神,沉睡在千年前动荡的北宋,却在后世千千万万文人墨客心底暗自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