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时间:2024-01-10 22:39:27 作者:梦幻泡

教学计划可以提供给家长和学生参考,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与学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看一看别人是如何制定教学计划的,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三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乞巧)。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交流反馈:

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反馈。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再诵读诗句。

拓展感悟:

2.同学试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哪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拜新月》、《开元天宝遗事》、《迢迢牵牛星》、《七夕》……)。

第二课时(嫦娥)。

复习。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

体会。

1、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从神话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3、其实诗人的想象也挺丰富的。(自由读诗,体会想象意境)。

自学。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这首诗题为嫦娥,却着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云天幻景,说说你的所见。(读句子联系注解读懂字面意思。)。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那么嫦娥呢?(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嫦娥孤单寂寞的处境)。

4、除了,这渺渺云天,皎皎河汉,嫦娥还能见着什么吗?她最想见的会是什么呢?(后羿,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呀。)小结:当她每晚只能看到(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当她想亲人却又见不到亲人,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对(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5、她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反复吟诵前两句诗句,感受当时嫦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处境,想象说话以引出下文理解嫦娥苦闷的心情。)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为什么后悔呢?再次联系上文,通篇理解诗句,引起共鸣。)。

6.有感情朗读诗。

(1)生练读。

(2)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7.古人常借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你觉得作者借《嫦娥》表达了什么?(师简介李商隐:因为政治原因,李商隐的爱情、婚姻生活很是不幸。)借此理解诗人正是借助嫦娥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再说,我们常把月亮称为嫦娥,猜想一下,当夜色渐浓,诗人面对当空的一轮皓月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反嚼诗句,深入诗景,体会诗意。)。8、拓展:说不定天上嫦娥的“云母屏风”此时在作者屋里就只是(绳床瓦灶,破桌烂凳……)当一灯如豆,夜凉如水时,诗人他(孤单、寂寞)就步出庭院,发出(再诵古诗,反复品味。涵咏)。

9、同是一轮明月,诗人张九龄会说:(                    );诗人李白会说:(                    )还有那些诗人也会在明月夜抒发情怀呢?课外再去找找吧。

10、完成作业。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作者张继夜晚小船停泊在姑苏城外,因为无法入睡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诗前半句重点写看到的景色,后半句重点写听到的景色。通过这些景色来反衬作者内心的愁。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地诵读、想象、交流理解诗句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反复诵读、想象、交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反复诵读、想象、交流。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题,激疑导入。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

1、组词,交流、质疑。

2、汇报预习。

4

从题目切入,目的明确,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

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指名读(“斜”的读音)。

2、质疑问难。

6

整体感知,扫清理解障碍。

精读诗歌。

(一)以诗人的视角看世界。

2、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二)以诗人的情感诵诗歌。

同学们,你觉得眼前这情景怎样?诗人看着看着,竟不禁高声吟诵起来,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1、观察、交流。

2、交流,朗诵,想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诗句。

3、高声吟颂。

通过多媒体,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创设交流的氛围,指导学生朗诵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体会“悲”

指导写字。

1、学生汇报对本课生字书写的认识。

2、教师相机指导。

3、练写生字。

1、汇报。

2、练写生字。

8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情: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谈话激趣。

上学期我们在家都读了“笠翁对韵”,考考大家一个对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有一个小镇叫“枫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跟这个地方有关。

接对。

4

以平时的学习内容引入,创设了良好的情感和学习情境。

研读古诗,体会意境。

一、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二、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愁,什么叫愁?(烦恼)。

谁在愁呢?(诗人张继)。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师相机引导,随机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师随机板书)。

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预设: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预设:生1:我来说。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生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生4:乌鸦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生5:我不同意。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钟声,这是听到的声音。

预设: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20。

从整体到局部,从诗意到诗情,教师一步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并不代表课堂中的真实情况,但老师要把握于心,做好相机引导。

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3

总结全诗,提升认识。

指导写字。

1、学生汇报对本课生字书写的认识。

2、教师相机指导。

3、练写生字。

1、交流。

2、练写生字。

8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古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回复。

见博客“回复”部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教学学科】小学语文第四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新字,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总课时目标】。

1、会认“庐、瀑、炉”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窗”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认《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瀑布雄伟壮观,生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1、会认《绝句》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描写的景色的美丽,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说到古代大诗人,你会想到谁?

2、想学习他们的诗歌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位大诗人的诗歌。

3、通过查找资料,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两首诗呢?谁能把诗的题目读出来?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诗人的名字。

2、产生学习愿望,齐读课题,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个别读诗题,认识“庐、瀑”二字。 。

二、自读第一首诗。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想怎样来学习古诗?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2、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把古诗读通顺,看谁读得正确。

3、能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吗?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号。

4、在学习中,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吧。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的:读准字音、看插图、了解诗歌意思、朗读吟诵、表达感情。

2、自由轻声读,认识古诗中的新字,把古诗读通顺。

3、边读边想诗意,标注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

三、读诗歌、识生字、正音。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

认识这些生字了吗?

2、谁能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读生字,齐读。

2、个别大声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四、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读懂了诗歌的哪些词句呢?组织交流,对错误的理解引导纠正。

3、哪些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你理解?适时点拨指导。

4、你觉得庐山的瀑布怎么样?为什么?

6、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描述瀑布的高大雄伟,想象诗人的心情。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自己的感受。

3、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抓住诗中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5、想象,并反复吟诵,体会感情。

6、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感受诗歌中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赛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哪些同学认为自己朗读得很棒,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好吗?

3、会背诵这首诗歌了吗?

学生学习活动:

1、朗读,听读,评价,进一步体会情感。

2、小组内朗读比赛,选出最好的一个学生朗诵。

3、个别学生背诵,评价与鼓励。

六、拓展。

教师引导活动:

1、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2、配乐朗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自己喜欢的音乐。听音乐,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谁能背出《望庐山瀑布》?

2、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集体背。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二、自读。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打算怎样学习《绝句》这首诗呢?

根据反馈进行方法选择指导。

2、巡视自读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2、自读:

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想想诗歌讲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读诗歌、识生字。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交流识字办法。

2、谁想把诗歌读一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认读生字。说说自己认识生字的好办法。

2、个别读诗歌,其他同学听读、正音。 。

四、交流、感悟、朗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图画中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

2、你看出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了吗?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理解情况。

4、你喜欢这首诗中的什么景物?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意思。

5、在这么美丽的景色中,你看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6、谁能用朗读表达诗人的愉快心情?想怎样读?

7、你希望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读诗歌?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交流自己对诗歌中语句的理解。

3、交流,理解,大致懂得“窗含”、“门泊”的意思。

4、说话:

喜欢哪些景物,同时了解诗意。

5、交流,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7、配乐读诗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背诵。

教师引导活动:

1、谁会背诵了?怎样背得又快又好的?

2、在学习诗歌中,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引导发现诗句上下联相对。

3、还想背诵诗歌吗?注意两两相对的词语。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交流背诵经验:熟读成诵、理解背诵等。

2、自由交流观察所得,肯定同学的发现。

3、描一描,体会、交流自己的写字经验。

六、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引导活动:

1、仔细观察这几组字,能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吗?

2、同桌互相背一背,讲一讲诗歌,评一评,谁学得好,谁的进步大。

3、课外学习的诗歌会背了吗?背给同桌听听。

学生学习活动:

1、比一比,再组词:

今 令 绝 含 岭 决 柳 银 炉 迎 跟 护。

2、同桌互背诗歌,并表扬能讲出诗歌意思的小朋友。

3、给大家背一首自己学的诗歌。

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

1.认识文中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1课时

一、多元导入,身临其境。

1.直观岀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彩粉笔画柳树的简笔画。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柳树)你们看老师画的柳树美吗?赞美一下它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赞美柳树)

2.情境渲染:早春二月,阳光明媚,诗人贺知章外出郊游,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柳树,他脱口而出,吟了一首诗。(此时播放多媒体动画课件,配乐朗读)

3.相机解题:“咏”是一种文体,以前我们学过《咏鹅》,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赞美鹅)“咏柳”就是歌颂、赞美柳树的意思。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画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生字的情况。

3.汇报交流的结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用“/”画出停顿之处。

2.学生反复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四、字斟句酌,理解古诗。

(一)学习古诗前两行。

1.指名读,你觉得这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作者站在远处观察柳树)

2.你觉得这里哪个词用得好,可以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一下。

重点指导感悟:

妆:一个“妆”字把柳树写活,在人们面前,柳树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

碧玉:作者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第一是说柳树的颜色是绿色,第二可以看出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丝绦:从这里可以看出柳枝的柔软。

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读前两行诗句,读出喜爱之情。

(二)学习古诗后两行。

1.后两行诗句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呢?(近处)

2.究竟是什么裁剪出这样美的细叶呢?(二月春风)

3.真的是二月春风用剪刀剪的吗?那是怎么回事?

(体会作者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4.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5.指名读后两行。

五、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诵读:

1.自由读;

2.小组合作读;

3.指名读;

4.配乐感悟读;

5.齐读。

要求:理解了诗意之后,再读就要重“品”,在吟诵中欣赏古诗带来的美的享受。

六、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1.二月春风剪出了柳叶,还能剪出什么?(野花、小草、小燕子……)

2.套用诗句来仿写。(如:不知野花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多元作业,课外延展。

同学们看,老师这幅画中只有柳树一种景物,并不完整,发挥你的想象,看看画面中还应该有什么,画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三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吗?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板书设计:。

菊残/犹有/傲需技。                   白云/生处/有人家。

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片断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六、教学反思。

1、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能有感情的背诵。

2、要体会古诗的意境,就不能死读书,要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画交融”、“情景交融”,想象一下碧玉般的柳树与万紫千红的春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一首《山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另一首《枫桥夜泊》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张继的作品。《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有主有宾,烘托有力,构图和谐,抒情自然。前两句是铺垫之笔,诗人言在前而意在后,“停车坐爱枫林晚》是诗意陡转直下,恰如翻越了一座山,进入了另一番境界。

教学的时候该如果让孩子来领悟这两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呢?

我想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质疑后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山行》。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他们提出的问题。1、谁能说说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是谁在山上行走?(这样也就认识了杜牧,然后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中对诗人的了解)在什么季节在山上行走?(寒山,看出是深秋)这又是一座怎么样的山?(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石径斜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很快理解了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

学生在理解了第一句话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沿着诗人走过的足迹,在崎岖的山路上想想会看到些什么呢?于是,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就会找出了石径、人家、白云是作者看到的远景,而枫林是作者在近处看到的。通过看图。朗读,让学生体会当诗人看到这些景色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呢?你能从诗歌中找个字来说说吗?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爱”这个字,什么使得作者喜欢这里的景色呢?结果不言而语那就是“坐(因为)枫林。你能从诗人那句诗歌的描述中体会到呢?(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的花是怎么样的?(春日,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盎然的春意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而此时的被霜打过的枫叶又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此时的美景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又怎能不让诗人欣喜,流连呢?)通过图文结合。通过朗读体会,学生脑中也就浮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山行》是诗人徜徉在秋意艳红的枫林里是多么的惬意舒畅。而《枫桥夜泊》则体现的是另一种意境,另一种思绪。

《枫桥夜泊》体现的是诗人的愁绪。如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这“愁”呢?

在课前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比如: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即使是白天,当你一个人你会想些什么呢?通过讨论,学生大致体会到了“寂寞、孤寂”。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朗读、交流、感悟,我想文字的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诗意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是美好的季节,同时也是萧瑟的季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同一环境下不同的感受。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这也是我们老师需要和学生会共同探讨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

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这样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附:小学生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校园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