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质8篇)

时间:2023-10-04 06:20:59 作者:笔舞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读了《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古诗两首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教学具准备:插图、小黑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课堂练习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6、再次朗读课文。

7、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8、背诵〈锄禾〉、〈悯农〉。

9、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六月西湖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知道诗的大意。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方法:

整体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进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江雪

第一单元总第2-3课时课题:古诗两首

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精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总第2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识字合作交流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3、指名认读。

三、品读领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5、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可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再加上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所以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可近期,我参加了南昌市古诗文教学培训活动,有幸聆听了师大附小熊海斌老师的《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后,收获良多,对古诗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启示,不由发出感叹:好课妙不可言。

一、魅力语言,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尽力锤炼好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而熊老师教学时那诗意而充满感情的范读及抑扬顿挫,韵味无穷的过渡语,深深吸引了学生,将他们引入了古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如:教学《乞巧》时的“织女织出的五彩绵缎,美不胜收,她织出的花红似火、美如画,引得蝴蝶也要停留片刻”;“当牛郎披着牛皮,带着一双儿女,盼了一年,终于相见了,那是何等的激动、何等的喜悦呀!”熊老师的教学语言还充满了爱心、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尊重、充满着幽默与风趣,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在课堂上,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二、淡化诗意,注重品析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而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熊老师在教学诗意理解时,并没有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在诗意理解上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坚持以导引读、以读促思,再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出诗的真味。如:“在这浩瀚的月夜,姑娘你在乞求什么呢?把你们的美好心愿,送进这两行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嫦娥?寂寞的仅仅是嫦娥一个人吗?这样一个孤寂的女子此时心情怎样?把这种感情也送入到这两句诗当中。”

三、拓展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熊老师在教学时,不是就诗教诗,而是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由于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乞巧》、《嫦娥》都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民间故事,所以熊老师课前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民间乞巧的风俗习惯、乞巧的常用方式以及《嫦娥》这个民间故事,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诗。在教《嫦娥》时,熊老师还展示了许多历史上有关描写嫦娥的诗句如:毛泽东的“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白居易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辛弃疾的“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渐渐地厚重起来。

就是这样一堂好课,妙不可言,让学生回味无穷、经久不忘,让教师啧啧称赞、受益匪浅。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神灵寺小学

严建峰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相关图片、u盘、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激趣。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尝试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分角色背诵: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尝试练习

1、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2、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二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时安排

建议:2时。

第一时

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时 前导语

一、理解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题的关键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