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题目(优秀5篇)

时间:2023-09-28 19:02:13 作者:念青松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题目(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1.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有4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储量排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0种,截至2012年,贵州省矿业生产总值达917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虽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支撑了省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在后期加以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和阻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矿山结构不够合理、开采方式粗放落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等方面。

2.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将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将造成资源的损毁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枯竭,还引起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1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破坏植被、地形地貌

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易造成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贵州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地貌上,高坡陡,落差大,因此矿区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山体撕裂、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有的甚至使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面目全非。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砂石矿、铝土矿和卡林型金矿、煤矿,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都比较严重。

2.1.2破坏地下水均衡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和农田,同时以直接渗入方式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周围地区的土地和地下水严重污染。一些矿井由于排水,破坏了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使原本使用地下水的厂矿、村庄、城镇发生水荒。如在全省的煤矿、磷矿、铅锌矿、铝土矿、汞矿等矿山开采区,尤其以煤矿开采区较为严重,如毕节市纳雍、织金等各县煤矿区和铅锌矿区;遵义市桐梓,仁怀市的'煤矿区。这些矿区的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导致泉井干枯,水田变成旱地。

2.1.3诱发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贵州多为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且地质环境脆弱,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多而频繁。在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一些地区乱采滥挖以及落后的采矿方式,造成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改变了地质结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引起地表下沉、山体开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诱发各类地质灾害。如前所述,贵州矿山地质灾害在煤矿山分布最多,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其次是地裂缝、崩塌滑坡等,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毕节市和遵义市等地。矿山开采活动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已日趋严重,极大地危及到生态环境平衡和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策略

2.2.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一些法律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法律滞后致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需要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根据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环境保护问题,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2.2.2依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管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矿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监管。(1)严格规划管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转变全省的矿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矿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矿山规模和集中度;(2)加强对矿产开采过程的监管,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严格勘查、开采审批登记、进行地质环境评估、矿山企业资质条件审查、监督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等。

2.2.3综合利用资源、减少三废排放

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和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1)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数字矿山开发技术、天井掘进新方法、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等先进的技术进行矿产开采。(2)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提升主要矿产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3)采用一定的回收技术,对“三废”进行回收处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废弃物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4)合理引进部分矿产资源,减少劣势矿产资源和对本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产资源开采,保护本土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资源大省,在发展中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资源与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南通市的沿海开发战略问题。南通市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障南通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

关键词:南通市;沿海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江海岸线372km,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南通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总体规划纲要》、《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南通港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总规划和分类规划先后编制,对江海岸线的利用与后延陆域的布局进行刚性约束和控制,统筹港口、园区、产业、城镇建设[1-2]。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是江苏沿海地区“两纵六横多节点”生态廊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通过研究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探索南通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为南通沿海开发奠定环境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3.1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南通市沿海开发必须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7],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1大类、3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应达到江苏省环保厅对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占比要求,对特别重要和较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

3.1.1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8]。

3.1.3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提供依据。

3.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

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自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薏柙撕拥戎饕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3.2.5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能力等的建设。

4结论与建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仕凭.沿海涌动开发潮环境保护成焦点―――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14县(市、区)调查[j].环境保护,,(23):59-62.

2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4-8.

3张卫兵,王成钢,周颖,等.南通沿岸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12):1490-1491.

4简慧兰,黄强.浅议南通市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

海洋环境科学,2009,28(a01):102-104.

5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7吴海锁,李冰.江苏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研究[a].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284-287.

8王惠中,刘伟京,陈婷,等.江苏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50-53,56.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之绿色建筑

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二、我国的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健全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4、相关技术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该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