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热门雷雨课文分析(通用13篇)

时间:2023-10-27 14:06:17 作者:GZ才子 热门雷雨课文分析(通用13篇)

范文是一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的重要资源。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总结。

雷雨四凤形象分析

四凤在《雷雨》中是一个可怜的人,之所以说她可怜是因为她的无知,她在无知的状态下做出了毁掉一生的选择,而最终承受了悲惨的结果。说她无辜,其实是对她的一种指责,因为她的性格也是促成自己悲剧的原因之一,善良,天真,同情心,孝顺。然而公馆里有这么一个人,他生活郁闷,性格忧郁又暗含冲动,他的身份和性格本身就对年轻的四凤十分新鲜,他就是周萍。四凤一个花季少女,正处在做梦的年纪,让她遇到周萍,她怎能不芳心暗许,而且周萍的忧郁也是吸引四凤的,让天性善良的四凤心生怜悯,所以她选择了幽暗的周萍而不是阳光少年周冲。

在周家公馆里,她是那个谦卑没地位,唯命是从的下人四凤,由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也只能认命,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想的都是怎样服侍好主子,怕被骂,怕被扫地出门,还好父亲的狡诈和周家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客观上减轻了她的压力,似乎只有精神上的恐惧。然而在环境的熏染下,人己对比的落差以及统治阶级灌输的思想准则束缚,四凤内心小小的侥幸,做着“大小姐”的梦,所以她才会不顾母亲的劝阻,既然周公馆能使她吃得好,穿得好,比家里舒服,非常乐意让爸带自己到周公馆,她对周家的奢华生活有了羡慕和留恋。当周萍提出在一起,她义无反顾的答应了,她爱周萍,但不能说里面没有一丝的利益念头。

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的关系依然处在暗处,不能见光,毕竟身份差距,加上周萍的犹豫不决,但四凤是善良的,她理解周萍,清楚知道自己是何地位,没有说什么。但四凤承受着看不见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周家的。繁漪嫉恨她,极力破坏她和周萍的关系;破坏不成,竟想着法子寻找借口把她撵出周家大门。四凤见她便提心吊胆。周朴园也给他以威慑,自从喝药一场后,她就对周萍说:“我——我怕得很”,“我怕万一老爷知道了,我怕!”而且想到一开始繁漪告诉她的:“什么事都要依着周朴园,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四凤就更恐惧。他在家庭及周家与自己的孝礼情理之间独自徘徊,痛苦,忧伤。周萍即使看见了这一切,却置之不理,是懦弱,是怕父亲周朴园,在这种封建秩序决定一切的富人家庭长大,造成了他的懦弱。但事情随着剧情发展总要展开来说清楚,毕竟纸包不住火。

当四凤的母亲来到周家,事情便发展到最高-潮,震天的雷声轰鸣,愈来愈闷热潮湿的空气,仿佛将把这场悲剧凝结在这间房里,让众人剖析耻笑,当空气炸裂,水落石出之时,四凤发出疯了似地惨叫,她反复地槌着自己的胸口,她快要窒息了,一切来得太突然,然而瘫在他身旁的男人,那个她深爱的男人居然是自己的哥哥,他们看着对对方想见了鬼似的,魂飞魄散了,但更糟的是四风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一切都晚了,悲剧已经产生,而且没有任何方式避免,她只能认命,像认定自己会一辈子做下人一样认清了自己的路,她想忘掉一切,忘掉自己遇到过这个男人,忘掉她曾经来过这个世上,她选择了死亡来结束这场悲剧!

在众目睽睽下,她轻易地用一根电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这场悲剧并没有随着一朵娇花的陨落真正结束,每个人都难逃宿命,后来周冲也死了,周萍最终也受不了内心折磨举枪自杀,现实是如此残酷,留在世上的人也满含泪水,内心煎熬的度过余生了。

四凤的死揭示了繁华不过一场梦,一场雷雨过后,梦醒人碎,灰飞烟灭,一切成空!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该怎么说四凤?

是啊,除了生死,那一庄不是闲事?

四凤的爱,是火焰,燃烧了自己,埋葬了自己。在当时的那种背景下,可以冲破世俗的枷锁义无返顾的爱上了周家的大少爷,她爱的人许了她一个未来。她便天真的相信,去完全的信任这个人,相信这个人给得起她的未来。

四凤在戏里没有什么性格,她只是她母亲的年轻翻版,走了母亲年轻时走的老路,因为温柔漂亮就成了少爷的猎物,这几乎是每个封建家族戏里必会上演的戏,俊致的丫鬟的命运大多如此,不是老爷的妾就是少爷的玩物。她也是父亲高攀的工具,利用她可以获得下酒钱,嫖赌费。她敬畏自己的母亲,却依然没有走出自己母亲以前走过的`路。他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太太,躲避周冲,他不忍心伤害周冲,心地善良,却一味的妥协。妥协于母亲的言辞说教,妥协于父亲的威逼利诱,妥协于大少爷的甜言蜜语,妥协于生活。

她不像蘩漪为爱敢爱敢恨,对强权专制敢于反抗,对命运的不公平敢于抱怨,属于自己的敢于追求。而四凤只是容忍、认命、退让,没有头脑,可能就是三两句甜言蜜语就奉献了自己的笨女人。

纯的一尘不染,不被雷电劈死才怪呢!那样的社会是不会给简单的白痴活路的,那是个老谋深算者的世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

《雷雨前》课文赏析

《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怀着极其苦闷的心情,远走日本两年。这两年是他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以《雾》为代表作。1930年4月回国后加入“左联”,与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开始了他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曾经对他下了逮捕令,逼迫他过着极端秘密的地下生活,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邀请他,他也未能前往参加。处境虽然险恶,但他已结束了思想上的苦闷期。如果将《雷雨前》与《雾》相较,虽然同样是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写社会黑暗,但是《雾》中那种惆怅和愤懑,已被《雷雨前》的激情和憧憬所代替。这说明他已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了,说明他已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了。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文写雷雨前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因擅长寓意于景而成为作者散文创作中的名篇之一。

首先是写实以引联想。作品前半部分,即从第一至第三部分,写清早还在发热的石桥、被云遮住的太阳、龟裂的泥土,写午后三点钟对降温无济于事的电闪、雷鸣,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都是写实,又都囊括于“满天里张着”的一个“灰色的幔”之中。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

二、教学创意:

创意一:本课教学采用逆推的办法。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或结论,然后围绕主旨或结论逆推到课文的开头,再顺势而下,把握全文。课的起始就启发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再进一步启发: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就顺势而下,要求学生阅读,找准描绘雷雨前肮脏闷热世界的几幅画面,拎出它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的纵式结构特点。最后再来品析文章主旨的深刻思想、扎实基础和丰富感情。这样按结尾——全文——结尾,主旨——“逼”出主旨的一幅幅画面——主旨的教学流程来进行教学。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创意三:从朗读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粗读”——“品读”——“研读”三个部分组成。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

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3、通过探究,培养同学们的剖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练习,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文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战斗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培养同学们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3、教育同学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师】:浏览全文启发思考: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学生】:(明确:“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教学板块之二:合作学习品读课文。

【教师】:品读全文思考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学生】:(明确:“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学生】:(明确:表达了人们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对大雷雨的渴望,对大雷雨来临的喜悦,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教师】:思考: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明确:象征,见课件)。

教学版块之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教师】:请各小组合作探究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学生】: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力量。

【学生】: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学生】: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

【学生】:执刀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学生】: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统治的的大决战。

教学版块之四:考考你:(见课件)。

教学版块之五、小结全文。

【教师】:请大家谈一谈,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略。

下一篇:《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

雷雨四凤形象分析

四凤在《雷雨》中是一个可怜的人,之所以说她可怜是因为她的无知,她在无知的状态下做出了毁掉一生的选择,而最终承受了悲惨的结果。说她无辜,其实是对她的一种指责,因为她的性格也是促成自己悲剧的原因之一,善良,天真,同情心,孝顺。然而公馆里有这么一个人,他生活郁闷,性格忧郁又暗含冲动,他的身份和性格本身就对年轻的四凤十分新鲜,他就是周萍。四凤一个花季少女,正处在做梦的年纪,让她遇到周萍,她怎能不芳心暗许,而且周萍的忧郁也是吸引四凤的,让天性善良的四凤心生怜悯,所以她选择了幽暗的周萍而不是阳光少年周冲。

在周家公馆里,她是那个谦卑没地位,唯命是从的下人四凤,由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也只能认命,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想的都是怎样服侍好主子,怕被骂,怕被扫地出门,还好父亲的狡诈和周家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客观上减轻了她的压力,似乎只有精神上的恐惧。然而在环境的熏染下,人己对比的落差以及统治阶级灌输的思想准则束缚,四凤内心小小的侥幸,做着“大小姐”的梦,所以她才会不顾母亲的劝阻,既然周公馆能使她吃得好,穿得好,比家里舒服,非常乐意让爸带自己到周公馆,她对周家的奢华生活有了羡慕和留恋。当周萍提出在一起,她义无反顾的答应了,她爱周萍,但不能说里面没有一丝的利益念头。

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的关系依然处在暗处,不能见光,毕竟身份差距,加上周萍的犹豫不决,但四凤是善良的,她理解周萍,清楚知道自己是何地位,没有说什么。但四凤承受着看不见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周家的。繁漪嫉恨她,极力破坏她和周萍的关系;破坏不成,竟想着法子寻找借口把她撵出周家大门。四凤见她便提心吊胆。周朴园也给他以威慑,自从喝药一场后,她就对周萍说:“我——我怕得很”,“我怕万一老爷知道了,我怕!”而且想到一开始繁漪告诉她的:“什么事都要依着周朴园,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四凤就更恐惧。他在家庭及周家与自己的孝礼情理之间独自徘徊,痛苦,忧伤。周萍即使看见了这一切,却置之不理,是懦弱,是怕父亲周朴园,在这种封建秩序决定一切的富人家庭长大,造成了他的懦弱。但事情随着剧情发展总要展开来说清楚,毕竟纸包不住火。

当四凤的母亲来到周家,事情便发展到最高-潮,震天的雷声轰鸣,愈来愈闷热潮湿的空气,仿佛将把这场悲剧凝结在这间房里,让众人剖析耻笑,当空气炸裂,水落石出之时,四凤发出疯了似地惨叫,她反复地槌着自己的胸口,她快要窒息了,一切来得太突然,然而瘫在他身旁的男人,那个她深爱的男人居然是自己的哥哥,他们看着对对方想见了鬼似的,魂飞魄散了,但更糟的是四风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一切都晚了,悲剧已经产生,而且没有任何方式避免,她只能认命,像认定自己会一辈子做下人一样认清了自己的路,她想忘掉一切,忘掉自己遇到过这个男人,忘掉她曾经来过这个世上,她选择了死亡来结束这场悲剧!

在众目睽睽下,她轻易地用一根电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这场悲剧并没有随着一朵娇花的陨落真正结束,每个人都难逃宿命,后来周冲也死了,周萍最终也受不了内心折磨举枪自杀,现实是如此残酷,留在世上的人也满含泪水,内心煎熬的度过余生了。

四凤的死揭示了繁华不过一场梦,一场雷雨过后,梦醒人碎,灰飞烟灭,一切成空!

雷雨四凤形象分析

四凤在《雷雨》中是一个可怜的人,之所以说她可怜是因为她的无知,她在无知的状态下做出了毁掉一生的选择,而最终承受了悲惨的结果。说她无辜,其实是对她的一种指责,因为她的性格也是促成自己悲剧的原因之一,善良,天真,同情心,孝顺。然而公馆里有这么一个人,他生活郁闷,性格忧郁又暗含冲动,他的身份和性格本身就对年轻的四凤十分新鲜,他就是周萍。四凤一个花季少女,正处在做梦的年纪,让她遇到周萍,她怎能不芳心暗许,而且周萍的忧郁也是吸引四凤的,让天性善良的.四凤心生怜悯,所以她选择了幽暗的周萍而不是阳光少年周冲。

在周家公馆里,她是那个谦卑没地位,唯命是从的下人四凤,由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也只能认命,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想的都是怎样服侍好主子,怕被骂,怕被扫地出门,还好父亲的狡诈和周家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客观上减轻了她的压力,似乎只有精神上的恐惧。然而在环境的熏染下,人己对比的落差以及统治阶级灌输的思想准则束缚,四凤内心小小的侥幸,做着“大小姐”的梦,所以她才会不顾母亲的劝阻,既然周公馆能使她吃得好,穿得好,比家里舒服,非常乐意让爸带自己到周公馆,她对周家的奢华生活有了羡慕和留恋。当周萍提出在一起,她义无反顾的答应了,她爱周萍,但不能说里面没有一丝的利益念头。

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的关系依然处在暗处,不能见光,毕竟身份差距,加上周萍的犹豫不决,但四凤是善良的,她理解周萍,清楚知道自己是何地位,没有说什么。但四凤承受着看不见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周家的。繁漪嫉恨她,极力破坏她和周萍的关系;破坏不成,竟想着法子寻找借口把她撵出周家大门。四凤见她便提心吊胆。周朴园也给他以威慑,自从喝药一场后,她就对周萍说:“我——我怕得很”,“我怕万一老爷知道了,我怕!”而且想到一开始繁漪告诉她的:“什么事都要依着周朴园,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四凤就更恐惧。他在家庭及周家与自己的孝礼情理之间独自徘徊,痛苦,忧伤。周萍即使看见了这一切,却置之不理,是懦弱,是怕父亲周朴园,在这种封建秩序决定一切的富人家庭长大,造成了他的懦弱。但事情随着剧情发展总要展开来说清楚,毕竟纸包不住火。

当四凤的母亲来到周家,事情便发展到最高-潮,震天的雷声轰鸣,愈来愈闷热潮湿的空气,仿佛将把这场悲剧凝结在这间房里,让众人剖析耻笑,当空气炸裂,水落石出之时,四凤发出疯了似地惨叫,她反复地槌着自己的胸口,她快要窒息了,一切来得太突然,然而瘫在他身旁的男人,那个她深爱的男人居然是自己的哥哥,他们看着对对方想见了鬼似的,魂飞魄散了,但更糟的是四风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一切都晚了,悲剧已经产生,而且没有任何方式避免,她只能认命,像认定自己会一辈子做下人一样认清了自己的路,她想忘掉一切,忘掉自己遇到过这个男人,忘掉她曾经来过这个世上,她选择了死亡来结束这场悲剧!

在众目睽睽下,她轻易地用一根电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这场悲剧并没有随着一朵娇花的陨落真正结束,每个人都难逃宿命,后来周冲也死了,周萍最终也受不了内心折磨举枪自杀,现实是如此残酷,留在世上的人也满含泪水,内心煎熬的度过余生了。

四凤的死揭示了繁华不过一场梦,一场雷雨过后,梦醒人碎,灰飞烟灭,一切成空!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繁漪追求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在当时虽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同时对她也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我认为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她的至高理想是追求自由的爱情,即使是追求也常常表现出自卑、自弃和自虐的特点。繁漪因为她常苦苦哀求周萍,甚至舍而求其次,提出即使将来把四凤接过来同住也行的要求。在得不到周萍的爱情时,竟然采取了玉石俱焚的做法。没有新女性应具备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更没有为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在对待周萍的态度上,繁漪在剧中的贯串动作,她的种种作为和直接目的,虽然在于想留住周萍,但其结果却往往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揭露。而且,她的揭露是那样的辛辣锋利,那样的痛快彻底。请看下面这一段对话:

繁漪: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经引诱过的后母。

周萍:(有些怕她)你疯了。

周萍:大家庭里不可能个个都是好人。不过我们这一房……

繁漪:都一样,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

繁漪: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

周萍:我认为你用的这些字眼,简直可怕。这不是在父亲这样——这样体面的家庭里说的。

繁漪:(气急)父亲,父亲,你撇开你的父亲吧!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这样的体面家庭已经十八年啦!你也说体面?周家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不象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面还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其次,真正的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也是无私的,而蘩漪常常是非理性的,也是自私的。她的言行常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竟冒着雨盯周萍的梢,甚至利用儿子的童真无邪当枪炮使,连周萍都痛骂她“丧失了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天性”。对繁漪这个形象要辨证地来看: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专制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发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另一方面,要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新女性区分开来,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吞噬。她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通过追求个性自由而产生的爱情,不是美丽的。所以,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也就成了社会的必然。《雷雨》成功塑造了这个丰富、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她复杂而隐秘的灵魂。她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是最为突出最为显赫的形象之一。

在周公馆,18年前,周朴园用欺骗手段跟繁漪结了婚。这个在德国留过学并且接受过流行思潮影响的资本家——周仆园身上缺少资产阶级“文明”的色彩,生活习惯保留着封建遗老的气息,他在“仁厚”有“教养”等外衣伪装下的是冷酷、虚伪的灵魂。他非常重视在家庭中的地位,并得意于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圆满。在家庭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而繁漪却是周公馆这座牢笼中受“囚禁”的人,周家对繁漪来说是密不透风的“铁匣子”,这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政治地位,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自由,而繁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只是社会的附属品,物质上虽然拥有尽有,精神上却贫困如洗,她迷惑的心让她无法走出周家的大门。

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是软弱的,徒劳的,不彻底的。她就象一只被蛛网紧密缠住的飞虫,一直在不停的挣扎,即使会使自己折断翅膀,即使最后会精疲力尽而亡,但她仍然坚持。

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繁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繁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繁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繁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繁漪,这个连儿子周冲都认为“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而是“最大胆,最有想象的”女性,却并非是“反封建”的女性,她的骨子里沉积着的传统封建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她的意识深层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她对周朴园虽然充满了怨恨,但却没有打算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去广阔的自由天地里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的习惯和本能使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她是刺丝之中的一枝美丽的玫瑰,但终无法冲破封建社会道德法则的大网,只能做“困兽之斗”。

没有爱情的生活及不平等的夫妻关系,让繁漪感到压抑、枯燥,生命的郁结日渐沉重。周朴园家庭至上的观念和专制主义的精神时刻折磨着她,她在空虚和痛苦中煎熬了十八年,他侵蚀着她的心灵,磨钝她的感观,但繁漪的坚韧、执拗,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并未消隐沉沦,因此,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繁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冷漠地等死转而为对真真活着的追求。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之后。她从情欲的解放中体味到精神的自由,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生命力。“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正是这样,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捆-绑的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她向往爱情,于是有了和周朴园和鲁侍萍之子周萍的暧昧关系。她向往自由,希望自己能与周萍一起远走高飞。但这一切希望随着四凤的出现而破灭了,周萍的移情别恋令繁漪心慌意乱。它试着用旧情软化周萍,想使他回心转意;她甚至苦苦哀求周萍回到她身边……尽管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但这正体现了她对爱情、对幸福、对自由不顾一切的追求。虽然这种追求最后导致了周家家破人亡的悲剧,虽然这种追求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但这追求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一种自然的精神。

余秋雨在《天涯故事》中摘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鹿在猎手的追赶下拼命奔逃,但突然停住了。猎手一看鹿已在悬崖边,这时鹿回过头来,它的目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凄凉中闪耀出渴求生命的光彩……这是一种多么具有震撼力的眼神……故事的结局,是猎人放了那鹿。

鹿,尚且有这种精神,更何况人呢?繁漪的追求,何偿不是濒临绝境的一搏?

繁漪的追求固然选错了方式,选错了对象,但这种追求的本身是不容非议的。甚而,是值得褒奖的。这种精神,表现的是一份执著、一份坚毅、一份锲而不舍的品质,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对光明、对温暖、对快乐、对一切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繁漪的追求固然是具有局限性的,可以说是狭隘的,完全是从她个人角度考虑的,甚至丝毫没有考虑到她的儿子周冲的利益。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他敢于冲破周家这个“牢笼”,敢于和周朴园“对着干”,甚至甘愿放弃奢华的生活,去“胜利大逃亡”,在当时的社会,这意味着一种挑战、一种叛逆。虽然没有成功,但确实难能可贵。就这一点来说,繁漪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的。

繁漪的追求最终是一场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是人性中一种伟大的精神,她应该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

因为人生的短暂,我们必须学会追求。把追求注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才看得到希望。

让我们牢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追求!

繁漪的悲剧命运,有婚姻不幸的缘故,也有过高看重爱情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阴森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最终使繁漪处在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尴尬地位。繁漪在周朴园那里得不到爱情,转而到周萍那里寻求感情寄托。然而周萍会真的爱上繁漪吗?假使没有四凤,他能把繁漪带出那个“苦难的坑”吗?不能!周萍本是佣人梅妈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残忍地剥夺了母爱,再加上在周公馆那样一个冰冷、死寂的没有一丝温情的环境中,又遇上周朴园那样一个专制的暴君父亲,病态的环境形成了病态的人格。长时间的专制强压,形成了他“犹疑,怯弱同冲突”的性格,他“会贸然做出自己终身诅咒的事”。所以当他刚见到繁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所带给她的那种来自女性的柔情,以及繁漪每天所经受的那种同样被压抑的境遇,使周萍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也使他这个“美丽的空形”暂时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于是他引诱了他的后母,做出了“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的事。其结果,和所有畸形的爱一样,这种爱不过是一种畸形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怪胎,是经受不起生活的考验的。很快,周萍就开始厌恶他们的这种关系。当然,这种厌恶跟四凤的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即使四凤不出现,周萍也不会真正爱上繁漪的。因为:

其二,以繁漪的性格,周萍也是不可能真正爱上他的。周萍长时间生活在一种极度压抑的生活环境中,他特别需要一种“活”的,“新鲜”的,“青春”的东西来给他一种动力。而繁漪的阴鸷和她的沉静忧郁,只能使他感到更加郁闷、甚至颓废。这也是他想拼命地摆脱这种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些,都是繁漪所不能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这也正是繁漪的悲哀。

其三,周萍即使真爱繁漪,他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脱离家庭把繁漪带出去。周萍毕竟是一个对封建家庭还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可能也不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周萍是一根脆弱的小草,他的肩膀不会支撑得住任何一种重担,更可怕的是他还要别人的慰藉,原以为他与繁漪一起会有共同语言,咒骂自己的父亲,最终又不自觉的以父亲为楷模。

繁漪是执着的,“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狠狠地吃了你。”这种极端的心态在她的行动上都有所表现,爱起来像团火,恨起来像把刀,也就形成了她的悲剧特点。经过数次交锋之后,繁漪那强烈的自信和希望开始消失,进攻的力量也已减退。但她为了重拾起破碎的梦,把自己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到最后一幕,她只剩下近乎绝望的乞求,是繁漪从来没有过的,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她的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拗着自己的天性说出来的: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

这都表明了一个绝望的女人的最后的、无力的挣扎,也显示出繁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但是,繁漪毕竟是个乖戾的女人,当她得不到时,她便要彻底毁灭它。当她认为一切都无可挽回时,报复的时刻便到来了。到最后一幕,她承认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伦,在痛苦和毁恨中自杀身亡。繁漪也在爱与恨都燃尽之后,走到了她的末路,完成了她的悲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繁漪兼有旧式女人和资产阶级新的女性两方面的因素,她所追求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却要通过与家人私奔的传统方式来达到;尽管她很大胆,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却想也没想过要与骗她十八年,自己并不爱的周朴园表明决绝的意志;她虽然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内容和生活最高理想。但是,哪怕以“闹鬼”的方式存在,她也可以在周公馆屈辱地生活,这说明她虽然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在她身上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

繁漪在旧制度,旧家庭里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在她的思想性格中,杂合着积极的和变-态的'因素,她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因而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繁漪在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作的绝望反抗和斗争中,虽然失去了一切,但却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封建王国的溃败。可以说她的不幸命运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挣扎则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同时也说明在利已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不能持久的,通过追求个性自由产生的爱情,她并不是美丽的,当她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自由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自由,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亦是必然的。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过: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最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可见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对繁漪的爱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课文分析: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课文三首诗歌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读一篇,要读出篇内节奏、情调。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

一教《氓》和《无衣》,要边读边理解,边背诵;三课时内背诵全篇。文学鉴赏起始,教育学生要养成诵读的习惯。

教《氓》,按“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背诵全诗。领读第一、二章后,讲解四言诗的读法,然后背诵。

诵读第三、四、五章,引导学生理解“兴”的诗句同引起下文的关系,鉴赏艺术效果。议议:如果删去“兴”的诗句,效果怎样?然后背诵。

诵读第六章后,回顾、比较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再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分段背诵,或全篇背诵。

在背诵全篇的基础上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兴的艺术效果,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教《无衣》,也让学生读读,背背。点拨“同袍”“同泽”“同裳”和“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指点这首诗的特点,重章叠句,只在第二、四、五句换字,记住在同一词序上所换的字,这样有利于背诵。

二教《静女》,要指导学生课前自读。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三布置课内练习时,说明课文出题意图,要求学生先诵读课文再解题。

有关资料。

一《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之前。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一)《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周冲和四凤: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冲击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不像繁漪那样妒火中烧,但是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

鲁大海: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城,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周萍的性格周萍,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但是他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在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

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课文“雷雨”心得体会

《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的作弄。

《雷雨》这本长篇小说我并没有看完,不过它曾出现在我的高中课本上,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么一段。周朴园走到窗前望外面,风声甚烈,花盆落地大碎的声音。这个像是将所有一切得情感矛盾综合在一起,仿佛正准备着迎来所有得与愁苦,将所有的都化作实体向着人物狠狠得砸来。

在本书里,拥有着一段纠葛难缠得关系,上一辈得与老一辈的。然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完全体会到当时的,周朴园与当年的女仆梅侍萍发生了一段不被承认得关系,而后梅侍萍被赶出了周家,故事从此就开始发展,周朴园纳了新的女人繁漪,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梅侍萍得女儿四凤巧合下来到了周家,和周家得少爷,自己同母异父得哥哥周萍有了关系。

在故事中,女人总是悲惨得,繁漪是,梅侍萍是,四凤也是。

还有更多的是对人性丑陋的描写,试问,假如当初周朴园没有将梅侍萍赶出周家,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四凤和繁漪,然而联系起这两个女人的是一个叫周萍得男人,两段不同的伦理关系,让我们能体会到所谓得爱情真的不过是如浮萍一般得伶仃,情字带给了这三个女人无一不是深入骨髓的。

然而对于周朴园,却是有诸多的争议,有人说他冷血心肠,抛弃妻子,在结局最后是孤身自保得人。有人说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大业了那么一点又怎么样,男人就是应该干大事。

至于我,是偏向前者的,周朴园太狠心了,将自己的妻儿赶出,在梅侍萍来到周家时,他那颗所谓念旧得对梅侍萍还存着爱恋的心,却又变得自利,让人可憎起来。

我最喜欢的人还是梅侍萍,梅侍萍在被周朴园,在被这个丑陋得封建抛弃下,竟还能得为自己,为自己的儿子,为自己的家庭下来。然而她却眼睁睁的看着一场噩梦来临,最后,她被噩梦压倒了。

本书最可怜的人是繁漪,繁漪是一个不被爱情所祝福的女子,所以她爱上了周萍,这个她以为能带给她幸福的男人,最后当整个世界都崩塌了,繁漪也随着那崩塌的世界,一齐丢了自己得魂。

再说说最后一个女人四凤吧,她本是一个的女孩,聪明能干,身上却带着上一辈的恩恩怨怨,以致于到了最后不能勇敢的去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当她知晓了,周萍和自己是同母异父得关系,这个很坚强得女子也疯了,最后她死了。

一本书将三个女人的命运紧紧牵在了一起,一本书,写满了对旧的无尽,那个的世界当中,没有一点温暖。

可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待着我们。我们不应该被这种扭曲的,我们应该站起来,勇往直前!

乡愁课文分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拓展阅读:乡愁的语言特点。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余光中经历了离乡背井的苦难,时而满含泪水凝视他深爱的那片厚土,时而凄婉苦吟他拂抹不去的大陆情结。他的小诗《乡愁》不仅深深浸染了浓浓的“乡土情”、“中国结”,更渗透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意蕴,恰似一支哀婉的乐曲,在所有的乡愁文学中格外撩人情思,而诗作语言艺术上的独特性又特别加深加重了这种情感的展现与表达,显得含蓄动人、耐人寻味。

首先,四组形容词的叠用构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感氛围,从而形成了语浅情深、含蓄蕴藉的特点。

“小小的”邮票,却隔开了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的骨肉之情;“窄窄的”船票,却隔开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矮矮的”坟墓,却隔开了埋于心底、无法传递的思念;“浅浅的”海峡,却隔开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情。特别是最后“浅浅的”三字,写出了并不宽并不深的台湾海峡因为人为的阻隔犹如天堑一般割断了两岸的联系与沟通,亲人不能相聚,家乡无法探望,只能隔海遥望寄托思念之情,反衬诗人无尽的哀伤和绵绵的情思。

诗歌中四组形容词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起到了强调和渲染作用。语言虽淡,却满蕴深情,仿佛是不大的漩涡,下面却汹涌着激流,从而形成了哀而不怨、含而不露的语言风格,使诗于温婉平静中寄寓浓厚的慷慨悲凉之情。

其次,一组指示代词的反复运用构成别有意味的情感磁场,从而形成了诗歌余韵绵绵,耐人寻味的效应。

“这”、“那”是汉语中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词,它本身没有情感表达功能,而只有交代方位作用。但是,诗中连续四次出现“这头”与“那头”(其中一处是“里头”“外头”),不仅继承《诗经》回环往复、重章叠唱的旋律美,使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渲染和反复强调,突出一种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感,使感情在“这”与“那”之间,层层递进、步步酝酿,直至高潮。

一枚邮票承载了小时候的依恋依偎,虽常常在“这头”与“那头”,但是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一丝心灵的慰藉;一张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相恋,虽常常在“这头”与“那头”,但是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一些感情的缺口;一抔黄土割断了亲人的相见,此时的“里头”与“外头”,已是阴阳两隔,生死茫茫,诗人的心归何处?一湾海峡承载的是所有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情感,此时的“这头”与“那头”,展示的不单是诗人心中的伤痛,分明是一个民族的难以弥合的深深伤痕。于是,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波,让乡愁具有了以往所有的乡愁文学作品所没有的广度与深度。

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如远方的青山隐隐,似眼前的流水迢迢,前云海茫茫不见头,后春水泱泱不见尾,绵绵不绝,充塞天地。小诗感人至深,回肠荡气,放在海峡两岸的现实大背景下,更释放出悲切缠绵而又无可奈何的凄苦之情,足以动人心魂。

文档为doc格式。

课文《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云、电、风、雨等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情趣。

2、会读本课生字,学会四个新字,读准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3、在识字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在听声音和读文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听声音和读文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了解雷雨前大自然的变化,并能用读表现出来。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集关于雨的资料(诗、课文、歌曲等);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雨”字。师:你能给雨娃娃找个朋友吗?

我们班的同学这么能干,雨娃听了很高兴,你听,她会说什么?(引出雨娃娃)。

2、在“雨娃娃”引导下交流关于雨的资料。

(文字展示)你们知道有关于我的诗句和歌曲吗?

生:各抒已得。

雷雨四凤形象分析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该怎么说四凤?

是啊,除了生死,那一庄不是闲事?

四凤,这个敢爱敢恨的姑娘,爱一个人,倾尽所有,肝肠寸断命运让他们邂逅,从相遇到相知,到生死相许。元好问问得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四凤的爱,是火焰,燃烧了自己,埋葬了自己。在当时的那种背景下,可以冲破世俗的枷锁义无返顾的爱上了周家的大少爷,她爱的人许了她一个未来。她便天真的相信,去完全的信任这个人,相信这个人给得起她的未来。

四凤在戏里没有什么性格,她只是她母亲的年轻翻版,走了母亲年轻时走的老路,因为温柔漂亮就成了少爷的猎物,这几乎是每个封建家族戏里必会上演的戏,俊致的丫鬟的命运大多如此,不是老爷的妾就是少爷的玩物。她也是父亲高攀的工具,利用她可以获得下酒钱,嫖赌费。她敬畏自己的母亲,却依然没有走出自己母亲以前走过的路。他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太太,躲避周冲,他不忍心伤害周冲,心地善良,却一味的妥协。妥协于母亲的言辞说教,妥协于父亲的威逼利诱,妥协于大少爷的甜言蜜语,妥协于生活。

她不像蘩漪为爱敢爱敢恨,对强权专制敢于反抗,对命运的不公平敢于抱怨,属于自己的敢于追求。而四凤只是容忍、认命、退让,没有头脑,可能就是三两句甜言蜜语就奉献了自己的笨女人。

这是她性格的缺点,但是不可否认,她做到这样,已经是很不错了。作为一个丫鬟,没有上过学,没有读过书,知道体贴自己的母亲,心疼自己的父亲,不忍伤害喜欢自己的人和自己喜欢的人命运偏偏这把无奈,在那个下了大雨的夜晚,偏偏要把这看似平静的生活打乱,那一瞬间,天翻地覆。当悲剧的真-相亮出来的时候,她没有承受的能力,没有做好受打击的准备,她还只是个未喑时世的孩子,单纯的一尘不染,不被雷电劈死才怪呢!那样的社会是不会给简单的白痴活路的,那是个老谋深算者的世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

《雷雨》课文故事梗概

《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

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课文《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雷雨》。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抓住这两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理念: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进行图文对照,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分析: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同时也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

3、培养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方法与途径: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五、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出示课件“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你们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雷雨)。

2、雷雨在夏季经常出现,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天是什么样的呢?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从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变化的图片。)(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有的说: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说:雷雨过后的`景色真美!)。

3、有一位作者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文章的段落.

3、课文读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文共8个自然段,1-3段写雷雨前,4-6写雷雨中,7-8写雷雨后)。

4、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跟他打招呼吧!(出示幻灯片)。

齐读——男女生分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记字形。

生字宝宝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出示幻灯片)。

压:一间工厂把泥土给压碎了。

垂:减一减,睡觉的睡减去目。

乱:舌头在嘴巴里乱摇。

(三)感悟课文。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1、雷雨前(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乌云、大风、闪电)。

(2)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咱来看看课文中怎么说?(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同学们,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压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如果换成了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3)你还能从哪里找到很闷很热的感觉呢?(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为什么天气那么闷热呢?(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

(4)咦,同学们听听,什么来了?(出示大风录音)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出示句子指出乱摆)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