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玲玲的画的说课稿范文(20篇)

时间:2024-01-06 00:46:13 作者:灵魂曲

教案模板是一种前瞻性的教学设计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准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习他人的教案模板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玲玲的画说课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

第四册。

贵州省赫章县白果二小。

钱菊。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能借这个机会在这儿说课,我感到很荣幸。我说课的内容是《玲玲的画》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玲玲的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内容短小,主题明确。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弄脏,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文中爸爸的话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引人思考。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把深刻的道理用简单的故事呈现出来,对于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启发性。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玲、详、幅、奖、催、叭、脏、筋八个生字。(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含义深刻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1)认读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

二、说学生。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讲究因材施教,学生是教学的关键,作为老师,必须充。

分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开展好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学习,他们的识字、阅读能力基础较好,课文中除了生字外,都能顺利完成。

学生来自农村,接触的事物多是农村生活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强,根据经验,这些学生出自农村家庭,家庭成员较多,爸爸妈妈负担较重,这样也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大部分能处理生活中一些小事,对文中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理解不会太困难,这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理解了这些道理,再把它用去指导生活中的类似的事。

三、说教学准备。

这次我准备了吸引学生注意了的生字苹果卡片,一件小女孩的衬衣,三张幻灯片,玲玲画的画。

四、说教法。

教学效果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这是一篇寓深刻道理于故事的课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遇事能动脑筋的能力的课文,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1、导入新课时,我用实物展示法,实物就是我女儿的一件衬衣,这是一件很漂亮的衬衣,但因为不小心,后背处被蚊香烧了一个小孔,一件漂亮的衣服变成这样,很遗憾,我就根据衣服的花色特点,在被烧得小孔处绣了一朵小花。女儿穿上它,还增添了几分可爱。接着告诉学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有:在认读生字时主要采用指名学生拼读,齐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赛读等。对课文的朗读和学习课文时朗读法,分角色表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件展示法等。

四、说学法。

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读导读内容。

设计意图:《玲玲的画》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让教学主题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所以,我引导学生读导读部分。接着我概括:本单元教学主题是做善于思考的孩子。

(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于课文相同的、与学生较近的例子引入新课,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完全投入到学习中来。

(1)我用女儿的一件衬衣导入新课。揭示本课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出示课题:25.玲玲的画,相机学习“玲”,学生齐读课题。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意图:生字学习是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朗读中学习生字,新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生字学习环节,自主,高效,以学生为主得到充分发挥。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不会的字请注上拼音。

2、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遇到生字拼读拼音,请教同学或请教老师。(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准备贴生字片用。)。

3、初步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学生读完课文,老师出示生字苹果卡,指名让学生拼读,多让几个学生拼读,读会后让学生把苹果卡贴在树上,再集体读字词。然后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怎样能更好地记住生字。再安排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分组读、赛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如有不准确,老师给予纠正。

4、指10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先让学生标好自然段序号。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学习他们的优点。老师检查学生读不准的词或句子,再重点指导读准确。

(四)学习课文,感悟课文。

1、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应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在读中领悟,所以我安排学生高声齐读课文。

2、学生说,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然后老师归纳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朗读已经顺利了,现在要把课堂教给学生,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五)出示课件:玲玲和爸爸的两次对话。怎样读好爸爸和玲玲的话?学生试着读,老师指导读好,再指名读。

(六)玲玲为什么满意地笑了?学生体会玲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

(七)爸爸的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让学生说出,然后课件展示玲玲的前后两幅画和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八)老师总结:生活中有的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可能办成。我们要做善于思考的孩子,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学生读好爸爸的话。

(九)拓展延伸:让学生说,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事吗,你是怎样解决的?设计意图: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和处理事的能力。

(十)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低年级孩子好表现,分角色他们更加喜欢,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十一)作业。

在课后“读读抄抄”里抄写爸爸说的富有哲理的话。

六、说板书设计。

教学中板书必不可少,精心设计好板书,是有效教学之一,根据课文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玲玲的画》评课稿

五月五日吴主任所执教的《玲玲的画》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有美丽动人的童话,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常见的生活小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学习完整组课文,要学生懂得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这篇课文写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玲玲把准备参加评奖的画弄脏了,已没有时间重画一张新的了,玲玲很着急。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篇幅不是很长,内容较易理解。我觉得吴主任执教的这节课整体安排合理,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很到位。教学上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

一、上课开始带领学生看目录读课题知道本组有哪几篇课文,并让学生读本组的导语,思考本组课文都是介绍关于什么内容的,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组的主题。

二、生字词环节抓住音形义进行教学。首先读课文下方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的,读准字音;接着边读边想记这些字的方法,由于本课生字少字形又不复杂,吴主任没有逐个字让学生识记,避免了毫无难度的单调的记字过程,而是直接让学生以组词的方式来巩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于生字的掌握比较扎实;然后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在读完词之后,重点教写“糟”这个字;之后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词的意思,并由其他学生帮着解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后,由词语“催促”很自然的回归到课文当中,设计巧妙。在教学词语时,重点抓住“端详”“催促”这两个词语,第一个词回到文中找句子朗读来理解,第二个词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方法灵活多样。原来生字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到了二年级生字教学与一年级有些不同,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类识字,记难记的字,由字扩词,结合每篇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问题的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印象深刻的有“家人催促过你做什么事?”“你猜猜玲玲会想什么呢?”“如果你是爸爸,此时看到玲玲满意地笑了,你会说什么?”“你就是玲玲得了奖,你这幅图是怎么画成的呀?”“听了玲玲的介绍,你要怎么夸夸她?”……这些问题有的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有的让学生角色扮演,使其融入课文中的角色中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的心理。问题深入浅出,学生乐于表达。

四、读书形式多样,目的明确。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指名开火车读检查读书情况;由重点词找出句子品读感悟;分角色自由练读自读自悟;师生分角色入情入境读;齐读重点段落,理解爸爸的话。

另外,通过听课我知道了细节处理也很重要,课前要认真钻研文本。如:“叭、趴”的读音;“又”字说明催促不只一次;“能在那儿画大象吗”;“坏事”指什么样的事等。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抓准重难点,细节也不能忽视,有时它们还会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文档为doc格式。

《玲玲的画》说课稿

我今天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玲玲的画》。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从而反映出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依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本课的设计理念为:

1、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

2、使学生在质疑解读中理解文章的蕴意;

3、帮助学生在想、述、读、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到着急再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教师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例如:课文开始,教师抓住“得意”来理解“端详”的含义,“好的”这个语言的语气;课文中间抓住“着急”来体会“画弄脏了”的不同感受;课文最后抓住“克服困难的喜悦”来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样,学生在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析词品句,感受文本中的语言,向学生渗透文章的表达方式。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为了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评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且激发学生对于读文的兴趣。让学生想读课文、爱读课文。充分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朗读,在交流、评价中理解朗读的方法,依据学生独特的感悟,读出自己的课文。例如: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时,孩子们可能会说出高兴、自豪、满意、激动、兴奋等多种感受,再让学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心情。在朗读爸爸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爸爸的话,你会怎样说?可能孩子们会怀着沉稳、高兴、兴奋等多种自己感悟到的心情去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理解端详一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表演,这样,将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坏事变好事的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例如: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读出不同的课文。这样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例如:教师基本功有待加强,特别在教师的语言上,提问应该更加准确,引导应该更加到位等。再有,教师还应该丰富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底蕴,这样可提高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究,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深度训练。

玲玲的画评课稿

五月五日吴主任所执教的《玲玲的画》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有美丽动人的童话,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常见的生活小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学习完整组课文,要学生懂得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这篇课文写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玲玲把准备参加评奖的画弄脏了,已没有时间重画一张新的了,玲玲很着急。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篇幅不是很长,内容较易理解。我觉得吴主任执教的这节课整体安排合理,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很到位。教学上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

一、上课开始带领学生看目录读课题知道本组有哪几篇课文,并让学生读本组的导语,思考本组课文都是介绍关于什么内容的,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组的主题。

二、生字词环节抓住音形义进行教学。首先读课文下方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的',读准字音;接着边读边想记这些字的方法,由于本课生字少字形又不复杂,吴主任没有逐个字让学生识记,避免了毫无难度的单调的记字过程,而是直接让学生以组词的方式来巩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于生字的掌握比较扎实;然后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在读完词之后,重点教写“糟”这个字;之后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词的意思,并由其他学生帮着解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后,由词语“催促”很自然的回归到课文当中,设计巧妙。在教学词语时,重点抓住“端详”“催促”这两个词语,第一个词回到文中找句子朗读来理解,第二个词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方法灵活多样。原来生字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到了二年级生字教学与一年级有些不同,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类识字,记难记的字,由字扩词,结合每篇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问题的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印象深刻的有“家人催促过你做什么事?”“你猜猜玲玲会想什么呢?”“如果你是爸爸,此时看到玲玲满意地笑了,你会说什么?”“你就是玲玲得了奖,你这幅图是怎么画成的呀?”“听了玲玲的介绍,你要怎么夸夸她?”……这些问题有的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有的让学生角色扮演,使其融入课文中的角色中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的心理。问题深入浅出,学生乐于表达。

四、读书形式多样,目的明确。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指名开火车读检查读书情况;由重点词找出句子品读感悟;分角色自由练读自读自悟;师生分角色入情入境读;齐读重点段落,理解爸爸的话。

另外,通过听课我知道了细节处理也很重要,课前要认真钻研文本。如:“叭、趴”的读音;“又”字说明催促不只一次;“能在那儿画大象吗”;“坏事”指什么样的事等。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抓准重难点,细节也不能忽视,有时它们还会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玲玲的画评课稿

林老师执教二年级《玲玲的画》,以全新的思路,巧妙的整合,把阅读理解与识字写字,语言表达与思维练习融会贯通,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带劲,观者听得有味!单单的生字词教学就让人印象深刻。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读完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端详”是什么意思?“评奖”是什么意思?“脏”为什么是月字旁?“糟”为什么是米字旁?鼓励学生自由地真实地提出自己的不懂,才显得有真正的教学价值。

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当场提出多音字“脏”,结合“心脏”解释偏旁,真正做到了顺学而导。再提炼“弄脏”“动脑筋”“一等奖”三个词,让学生质疑。再现了生字词,并学会了提问。

1、理解“端详”一词时,先观察“我家的一角”,看到了什么?像我们刚才这样仔细地看,叫什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谁发现了?仔细地看就叫“端详”。她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端详”。读好玲玲端详时候的“美滋滋”。

2、“不早了,快去干什么?”这就是“催”。老师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催”。

1、“水彩笔‘叭’的一下……‘趴’……”,为了区别两个生字“趴”和“叭”,老师故意装糊涂,我可分不清楚,谁来帮帮我?鼓励孩子有自己理解方法来区别生字,再出示顺口溜“有口一声叭,有足地上趴”。试着编一编“哇、洼、娃、蛙、挂”这几个字的顺口溜。再结合“叭”和“哇”想想其他的形声词。老师用“区别比较,编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词。

2、最后整体出示所有的生字词。整理归类。后鼻音和其他的,左右结构的字和其他结构的字。不断改变“生字复现”的方法。

总之,二年级的孩子还是喜欢轻松、多样的方式学习生字词。他们最不喜欢每天都一样。所以,老师要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生字教学,既要保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要渗透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这样才会有较好的识字教学效果。

画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儿童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我把教学目标简单的概括为三个方面:学会表现,学会学习、发展个性。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如何用想象、夸张等等方法去设计、表现汽车。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分析的外形特点,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异同之处,掌握汽车绘画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法学法:

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课前鼓励——比一比(亮点)。

首先设置这一环节是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习惯和课程学习的自我要求和约束,同时为了鼓励孩子更大限度的把课堂利用好,内容是:老师今天要在我们班评选五个小明星:1、问答小明星2、倾听小天使3、观看小宝贝4、坐姿小士兵5、巧手小画家,看看随表现得最棒,老师把小卡片发给他,下课每人奖励一朵大红花。

(二)视觉导入——看一看:

学生最喜欢表现自己,当我课件中出现几张汽车的图片让他们认认汽车,找找相同的部分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主动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见、所想。从而引出汽车从外形上看的组成部分。(四)范画示范——想一想:(亮点)。

接着我设计了“范画示范——想一想”环节,以学生们最常见的轿车为例,通过我的引导和学生的回答,分步骤先画出车轮,在画车身,在车身上再找车灯、车门、车窗等。同时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出答案和方法,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要出去玩,他们班有30多个下朋友呢,这辆小汽车能坐下吗?谁能给他们想想办法?方法有二:1、座大客车,大客车为什么能坐下那么多的小朋友,外形有什么特点;2、开很多辆这样的小汽车。两个情境创设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知道不同车的外观特征、性能和作用。同时强调画画步骤和构图问题。(五)思维拓展——猜一猜:(亮点)。

找出生活中的车,让他们说一说车的外形、性能和作用,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课件中的图片是不是车,是不是有汽车的基本特征,车轮和车身。从而打开学生的固定思维和模式,让他们大胆联想和想象,并巩固知识点。(六)大胆创作——画一画: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画一画”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理解和想象相结合基础上大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自己想象或生活中的汽车。(七)展示欣赏——说一说: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说一说”的环节,通过:1、找构图饱满的,2、找最有创意的,3、给不足的画面好的建议和方法。等但各方面进行评价和学习,这样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同时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八)课堂小结——说一说: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想让你的汽车变得更漂亮吗?下节课我们给自己的小汽车涂上漂亮的颜色!

最后,我给给学生鼓励,五位小明星起立,大家掌声鼓励!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五部分:课题《画汽车》、明星区、外形结构区、范画区和学生作品展示区。

文档为doc格式。

童年的水墨画的说课稿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是一篇儿童诗,是一篇阅读课文,说实话我本不想这样上这节课,由于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儿童诗。但这不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主要的是学生很喜欢儿童诗,在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还喜欢这一课,我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这样的文章语言多美啊,还有这不是画,但是读了之后大脑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也想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小诗。我想生本教学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吗?但是我也知道要想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没有一篇阅读的课文好上。特别是生本教学的这样模式。为了满足学生,我今天这节课也是尝试着来上的,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地方,诚恳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与批评与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 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玲玲的画的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

难点:理解爸爸最后说的话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2、课件:将书上的插图、爸爸说的话及有些重点的句子、重点指导的字做成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关于她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合作学习不懂的词语。

三、检查交流。

字音:fucuibazangjin。

幅催叭脏筋(进一步纠正字音)。

字形:叭玲狗楼梯脑筋(熟字加、换偏旁)。

词义:端详(模拟端详的动作,领悟端详的意思就是认真仔细地看)。

叭:(象声词,让学生模拟声音,如黑板擦掉在地上——叭)。

四、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本课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糟字右半部上边部件的笔顺,“脑、肯二字中“月”的字形不同)。

3、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学生练习写字一个,老师巡视指导。

5、指导几个学生把自己写的字到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评议。

6、学生再练写一个。

五、积累词语。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要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玲玲的画〉这篇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把课文读好。

二、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1、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汇报交流,鼓励独特感悟。

(1)玲玲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语可以看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中的内容理解。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们打算怎么做?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1、引导积累:满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地说、满意地说、懒洋洋地趴。

2、完成课文后练习“读读抄抄”,并背下来。

3、拓展练习:把自己或别人遇到过的一件“坏事变好事”记下来。

板书:

玲玲的画的课文内容

玲玲得意的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放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

很多人看不懂抽象画,包括我在内,其原因是要想把画和现实的某个东西联系起来,看它像什么。不惜臆造出牛吃草,黑人猎乌鸦的故事。实际上很多抽象画并不是对应某个具体的事物,我们只能从画中得到某种感觉。

这有点象听音乐,在音乐中并没有鸟叫,也没有流水声,但我们可以感觉到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在音乐中没有枪炮声,也没有厮杀声,但我们可以感到悲壮的战争场面。一幅好的抽象画应该象好的音乐一样,给人们带来视觉的震撼,感情的联想。

部编版二上语文玲玲的画评课稿

今天听了代亚妮老师的课——《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

代老师上的第一课时,整堂课思路清晰,自然流畅。代老师从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入手,逐步分析了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最后回归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个道理上来。

代老师的朗读指导也非常到位。从“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地一下掉到了纸上,玲玲哇地哭了起来”伤心难过,到“第二天,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的高兴。代老师通过指名个别读,进行准确的评价后,再让学生模仿读的好的同学,还不失时机地进行范读,本堂课的朗读指导可以说是十分成功。

存在的不足:

一、在教学设计方面。

首先,在学习“玲”字的时候,考虑到“玲”字组词对孩子来说有点难度,就出示“小巧玲珑”一词让学生认识,但我只举了一个例句,孩子可能还没完全明白什么是“小巧玲珑”;“端详”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确实有难度,所以我找了另外两个对比较鲜明的词“张望”和“注视”让学生作比较,讲到端详一词时,我并没有做到引导孩子理解这个词,而是通过做动作、举例句让孩子理解,这个过程并没有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在这个地方我确实设计不出好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

其次,在引导孩子体会人物心情变化,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收效不大,代老师没有更好地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和玲玲的心情。

最后,孩子在回答什么是“好事”和“坏事”时,代老师没有一步步地引导孩子说出答案,而是急于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导致大部分孩子都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在教态方面有待提高。

代老师的声音不够大。教态不够自然,不够投入,比如:在出示玲玲修改完的画时,代老师的表情和语气不够夸张,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也很喜欢这幅画,孩子的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代老师个人认为,在上课之前,自己要先被这篇文章打动,上课时才能打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代老师的表情和语气没有太大的变化,本来这篇课文是很好在这方面发挥的,但代老师没做到,学生没有感受到。

三、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

整节课有点只顾着自己上课,由于紧张,孩子在回答问题、朗读时代老师并没有认真听,比如:孩子说“仔细地”是个动词,当时代老师就没有指出他的错误。整节课上得不太流畅。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评课稿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中杜老师以“励志学画”为主线,紧紧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

上课开始,杜老师通过欣赏奔马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激趣导入。接着围绕课题中“励志”一词说说意思,并思考“徐悲鸿在国外学画时,立下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在关注学生的已知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冲动,形成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

精读课文时杜老师以外国学生的话外之音、徐悲鸿被激怒后的内心活动、徐悲鸿在学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精神动力等文章中没有直接交代的内容为突破口。杜老师抓住了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联想揣摩,不断丰富人物形象,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准确、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外国学生说的话,“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外国学生的话是话中有话,掩饰不住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让人越读越气愤,杜老师抓住了作者留下的这一情感空白点,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触发他们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内容。

整节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在杜老师悉心的启发引导下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杜老师能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使对话得以深入进行。

玲玲的画的教学设计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课后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5、置疑: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示范 “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生活中有许多不开心的事,但对待这些事的态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玲玲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她是怎样把坏事变好事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

绘画是门视觉艺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具象的,写实的作品容易理解,而对抽象的作品则表现出更多的疑惑。看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有同学会说“乱七八糟的”、“太抽象了看不懂”等等,像这样的作品还包括吴冠中的.《山村》、《吴家作坊》、马蒂斯的《舞》等等。在一些人看来,抽象画就等于胡乱画的,或是太难无法理解。

五年级《认识抽象画》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明确和认识抽象画,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可谓是十分重要的一课。但由于不少学生对于抽象画有片面的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顺利。

我通过比较2幅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抽象画的特别之处。思考同样表现的是音乐,画家为什么会采用这样(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以此来使学生逐渐明白抽象画也有丰富的表现力。

接着从抽象画的定义、内涵、价值等方面分析一下。抽象画(抽象艺术)定义: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纯粹视觉形式。并结合有关作品来展开讨论。因为生活中也有不少实例(如:街头雕塑,装饰品等不少也是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学生也能理解。

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具体形象,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但抽象艺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创新思维是所有艺术中最活跃的,因此,要从艺术中领悟创新精神,抽象艺术无疑应该是首选。当代抽象画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之中,无论是抽象画家还是善于欣赏抽象画的人,思想行为都是比较超前的。

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抽象画知识,明白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抽象画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是一种探索精神的体现,学生才会有感而发,真正走入抽象画的世界。教师要积极发现并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疑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让他们接受甚至喜欢抽象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受益良多。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王老师和徐老师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二课,感觉两位老师课堂教学扎实。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印象较深的是王老师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首先由徐悲鸿的骏马图入手,导出课题。通过“励志”和“立志”的对比,明确课题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紧扣“励志学画”,逐一提出读懂课文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徐老师教学第二课时在引导分析重难点时还适时加进了很多词语积累;为了让学生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不是让学生课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课上汇报一下就完了,而是让学生回到文本,通过浏览课文,结合课文再去理解这些词语,因为前面的教学扎实、有效,所以学生再次读课文后,一下子就说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突出了教学难点。

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向学生开启了一个完全不周年审美世界,抽象绘画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升华,其表现方式抛弃了客观情景再现的.羁绊,表达的内涵更加广阔、自由。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绘画作品,欣赏不同美术元素释放出的魅力,用身心感受抽象绘画中的节奏、韵律等各种关系带来的整体美感。

二、学生情况。

从学习基础上看,学生在前期的美术课中曾不习过点、线、面、色彩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美术语言进行过创作,能够感受其美感。学生也曾欣赏、接触过一些野兽派、立体派画家的作品,具有初步的感受。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会欣赏评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抽象绘画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风格的代表画家,简单了解抽象画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

能够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表达自己对抽象绘画作品中情感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

四、教法与学法。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发言添加。

这是一幅抽象风格的作品。

(二)、感知与体验。

1、出示《昼夜平分点》《元题》提出问题:在这些抽象画中运用了哪些美术元素?你有什么感受?(运用了点、线、面、色彩、等)。

三幅有什么特点:分别是以涂抹色块、用几何形、以粗放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的。

2、体验创作抽象画。

播放几段不同特点的音乐,请学生根据不同旋律,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进行创作体验。

提问:这样的创作体验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兴奋、尽兴、自由、可以表现更多的内容)。

(三)、欣赏、分析与评述。

学生根据作品及相关资料,结合问题进行小组欣赏与讨论。小组汇报:《光之间》作品中点、面丰富,相互呼应;色彩柔和、愉快,使人感受到宁静、浪漫的美感和情绪。

《有红、黄、蓝、黑色块的构图》。

小组汇报:作品的画面组织和分割均衡理性,造型简洁,富于节奏,秩序和庄重的美感。

《沧桑之变》《坐着的妇人第一号》两幅各有什么特点,表现怎么的情感。

(四)、思考与总结。

1、抽象画有什么艺术特点?

2、出示作品请学生挑一挑如些作品是冷抽象,哪些作品是热抽象。

谁画的鱼最大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9课——《谁画的鱼最大》(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孩子们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自然界是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作品、画纸、笔、小海星贴纸、作品展板等。

学生:油画棒、勾线笔、水彩笔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谁画的鱼最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五颜六色穿花衣,鳞光闪闪真美丽;

祖祖辈辈不离水,整天摇头又摆尾。

2、师表扬猜出的孩子:“你真聪明!”。送给你一颗“海底之星”,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师:茫茫的海洋,居住着各种各样的鱼儿。大家快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幅海底各种鱼儿在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可配以海浪声)咦!是谁向我们游过来了?师出示小丑鱼实物。

教师小结,比如说: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美丽的家,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鱼类,爱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评析】引出动物做代言人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又充满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二、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

1、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丑鱼妮妮一起到美丽的海洋世界去做一次奇妙的旅行吧。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录像)。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看到了瑶鱼,清洁鱼、石斑鱼、蝴蝶鱼……。

师:你还知道哪些鱼?学生应答。

【评析】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设计的情境中,经过小丑鱼的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海底世界的美、鱼儿的美,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儿来通过自己形象的展示参加竞选,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就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愿意去学习美术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吧。

(1)提问: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说,教师利用小丑鱼讲解鱼身体各部位的特点。(鱼=鱼身+鱼鰭+鱼嘴+鱼眼+鱼鳞)。

(2)师:是不是所有的鱼都跟小丑鱼长得一样呢?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鱼?

生自由说,拓展认识。直接课件演示“不同形状的鱼”

三、比较:认识大小。

1、师: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看,妮妮已经先挑中了两条她认为最美的鱼,还给她画了两张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大一小)好,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我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出示作品)生分析。结果:充满画面的大鱼好看。

【评析】教师用这样互动、充满探究性的语言,用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通过对感受色彩、体验形态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鼓舞他们通过自我发现掌握教材中简单、直接的知识。这样设计不但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的模式,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并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也能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的外形吗?和妮妮比一比谁画的鱼才是最大,好吗?

3、出示课题。

4、学生画出大鱼,然后集体找出画的最大的鱼。(师进行表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作画时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5、小丑鱼妮妮说:我们挑选海洋形象代言人,看光长的个大还不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漂亮。刚才看了那么多的鱼儿,色彩斑斓我们都挑花眼了,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多姿多彩的鱼”吧。(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一些海洋鱼,尤其是一些花纹各异,色彩鲜艳的热带鱼,让学生欣赏。)。

可加旁白讲解如:瞧,我的圆点花纹吧,简单大方。我身上的花纹像不像斑马身上的花纹,够帅吧!(用点、线、块加深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四、欣赏艺术作品。

1、师:让我们看看农民画家眼中最美的鱼吧?

(出示艺术作品《戏鱼》,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欣赏讨论。师: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3、引导学生说出鱼的“变、加、色”三方面的变化。(点、线、面的添加)。

找画中的秘密,农民画家是如何把鱼画大的?你们知道吗?(生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农民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评析]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进行多次对比,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表现活动的多样性,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五、欣赏学生及教师优秀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1、课件欣赏范例中的鱼(装饰纹样简单带过)。

六、作业要求:

今天请同学们画出你心目中最大、最漂亮的鱼,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帮助小丑鱼妮妮完成她的使命,一起来加油!

【评析】教师的引导、鼓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大胆的、有创意的想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宽泛的。只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学生,学生的潜能就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背景音乐《潜海姑娘》)。

【评析】提出要求,可以使学生有的放失,明确目标。教师的巡回指导,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配以欢快、愉悦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跟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表现热情。

八、展评。

将画贴到前面的海底世界展板上评讲。先请小朋友评,师再总评,最好的送海底之星。

【评析】学生带上已画好的画参加竞选,学生和教师对鱼儿的形象加以讲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幼稚、天真的作品,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活跃。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的点评,都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并使其在赞美和鼓励声中得到了成功的。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九、延伸。

回去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剪纸、橡皮泥等制作鱼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谁画的鱼最大说课稿

2、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应知: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应会: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重点:对鱼造型的把握

4、难点:对主体物与次要物体大小比例的掌握

1、根据愉快教学原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会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于教材中怎样呈现,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标致。为此我以建构主义理念和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更新教材观,打破旧教材模式,探索新的呈现教学内容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打好基础。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学习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所以我在达成设计、应用这一块时,可采用多种方法。

1、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案例学习,使学生知其是什么?了解材料、技法及形式特点和怎样创造出来的。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习得主导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学习的思维方法。并成为举一反三的典型。

2、把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学习,把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建构知识。3、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的过程。

1、听声音导入,再看课件,观赏海底的各类鱼。

目的是完成欣赏、评述。通过欣赏,评述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感受热带鱼鲜艳的色彩的美丽的花纹,形状,外形,环境。

2、欣赏农民画〈戏鱼〉。

目的:1、是丰富欣赏内容,体现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术知识、拓展审美眼界。从未巩固知识点大小通过对比与衬托而产生。

3、鱼的大与小如何凸显这一点,让学生知道是在对比中产生。

4、课后延伸。

让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还要创造美,明确大小产生于对比,以及关于鱼的知识点: 部位 花纹 外形 环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树立了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为下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相信你们也能做得那么好,起到一个很好的延伸作用。

以上就是一年级美术:谁画的鱼最大 说课稿.

谁画的鱼最大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9课——《谁画的鱼最大》(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孩子们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自然界是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作品、画纸、笔、小海星贴纸、作品展板等。

学生:油画棒、勾线笔、水彩笔等。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谁画的鱼最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五颜六色穿花衣,鳞光闪闪真美丽;

祖祖辈辈不离水, 整天摇头又摆尾。

2、师表扬猜出的孩子:“你真聪明!”。 送给你一颗“海底之星”,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师:茫茫的海洋,居住着各种各样的鱼儿。大家快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幅海底各种鱼儿在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可配以海浪声)咦!是谁向我们游过来了?师出示小丑鱼实物。

教师小结,比如说: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美丽的家,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鱼类,爱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评析】引出动物做代言人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又充满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1、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丑鱼妮妮一起到美丽的海洋世界去做一次奇妙的旅行吧。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录像)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看到了瑶鱼,清洁鱼、石斑鱼、蝴蝶鱼……

师:你还知道哪些鱼?学生应答

【评析】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设计的情境中,经过小丑鱼的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海底世界的美、鱼儿的美,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儿来通过自己形象的展示参加竞选,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就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愿意去学习美术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吧。

(1)提问: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说,教师利用小丑鱼讲解鱼身体各部位的特点。(鱼=鱼身+鱼鰭+鱼嘴+鱼眼+鱼鳞)

(2)师:是不是所有的鱼都跟小丑鱼长得一样呢?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鱼?

生自由说,拓展认识。直接课件演示“不同形状的鱼”

1、师: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看,妮妮已经先挑中了两条她认为最美的鱼,还给她画了两张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大一小)好,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我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出示作品)生分析。结果:充满画面的大鱼好看。

【评析】教师用这样互动、充满探究性的语言,用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通过对感受色彩、体验形态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鼓舞他们通过自我发现掌握教材中简单、直接的知识。这样设计不但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的模式,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并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也能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的外形吗?和妮妮比一比谁画的鱼才是最大,好吗?

3、出示课题

4、学生画出大鱼,然后集体找出画的最大的鱼。(师进行表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作画时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5、小丑鱼妮妮说:我们挑选海洋形象代言人,看光长的个大还不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漂亮。刚才看了那么多的鱼儿,色彩斑斓我们都挑花眼了,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多姿多彩的鱼”吧。(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一些海洋鱼,尤其是一些花纹各异,色彩鲜艳的热带鱼,让学生欣赏。)

可加旁白讲解如:瞧,我的圆点花纹吧,简单大方。我身上的花纹像不像斑马身上的花纹,够帅吧!(用点、线、块加深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1、师:让我们看看农民画家眼中最美的鱼吧?

(出示艺术作品《戏鱼》,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欣赏讨论。师: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3、引导学生说出鱼的“变、加、色”三方面的变化。(点、线、面的添加)

找画中的秘密,农民画家是如何把鱼画大的?你们知道吗?(生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农民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评析]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进行多次对比,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表现活动的多样性,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1、课件欣赏范例中的鱼(装饰纹样简单带过)

今天请同学们画出你心目中最大、最漂亮的鱼,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帮助小丑鱼妮妮完成她的使命,一起来加油!

【评析】教师的引导、鼓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大胆的、有创意的想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宽泛的。只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学生,学生的潜能就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背景音乐《潜海姑娘》)

【评析】提出要求,可以使学生有的放失,明确目标。教师的巡回指导,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配以欢快、愉悦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跟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表现热情。

将画贴到前面的海底世界展板上评讲。先请小朋友评,师再总评,最好的送海底之星。

【评析】学生带上已画好的画参加竞选,学生和教师对鱼儿的形象加以讲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幼稚、天真的作品,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活跃。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的点评,都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并使其在赞美和鼓励声中得到了成功的。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回去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剪纸、橡皮泥等制作鱼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小学语文课教案:《玲玲的画》说课稿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教育部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本单元教材围绕着“成长”这个专题选择了四篇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被弄脏的地方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重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更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对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处理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之前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自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即将升入三年级,这篇课文在他们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稍作点拨,重难点迎刃而解。现在新的部编教材把这篇课文提前到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刚从一年级升上来的他们,在朗读的流利程度以及思维理解能力都稍有欠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依据课标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难点理解爸爸的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五、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教学方法,配以多媒体。

课件。

辅助教学。学生以诵读、赏析、讨论、探究学习为主,在细细品味中逐渐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六、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分以下四个环节组织教学:1、复习导入,引入情境。2、整体感知,合作交流3、词句引领,读中感悟。4、联系生活,实践延伸。

下面我就具体地谈谈这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1、复习导入,引入情境。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有趣的生字图片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既能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本,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2、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有这一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紧接着刚才的指明读过渡到默读,同时提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画出来。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圈圈、画画、想想、写写,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过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找出“得意”、“伤心”、“满意”,并试着用上这三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抓主线,让学生画出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理清玲玲从“得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以情感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线”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

3、词句引领,读中感悟。

本文对话较多,引导学生通过语气、神情、声调的变化来读好对话,体会情感变化。大屏幕出示词语得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地说、满意地笑了、懒洋洋地趴。在语境中理解词语,读好句子。为什么最后更加满意了呢?相机显示出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要抓住情感主题,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鼓励学生说出或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

4、联系生活,实践延伸。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懂得只要肯定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教学目的及重难点的直接体现,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所以本课的板书我设计如下:

八、教后感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其排列顺序上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一直以来想和同学们进入这样一个境界——我们一起认识文本、走进文本、欣赏文本、感悟文本,最后爱上阅读,爱上祖国的汉语言文化,做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