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10-03 15:09:22 作者:念青松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由于本人多年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刚接手高一教学时,颇感困惑。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难处,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的史实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在落实学校“四程序、八环节”高效课堂教学和集体备课过程中不断反思,着手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特别是文理分科后,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1.有效地选择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降低难度,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对它所产生的原因,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更要加强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备战了一年的09年高三历史教学也宣告结束。随着09高考的渐行渐远,高三这一年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这一年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也时常让我深思。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高二下期的后半期(大致五一节后)开始上《中国古代史》,这样可以在国庆节前完成新课教学。接下来是按惯例进行的三轮复习,这一定要与市三次诊断考试时间相吻合。三轮复习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对学生心态与成绩提高效果不错。最后的十天尤其不能放松,学生须“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2.整理研究高考试题08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3.比对分析高考考纲高考考纲出来之前,要全面复习遍地开花。09年初高考考纲出来之后,仔细分析并与前两年的考纲、题型示例认真比对,找到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地方,通过研读大纲明确今年历史科体现的高考考题思想。这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做到有的放矢。

4.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5.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我们也编制了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不过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复习前或后,一个专题的复习前或后,让学生填写,有利于梳理开始遗忘的知识体系和对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

2.编制考前检测题单元检测题到处都可以买到或找到。而针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市区考试内容要求以及自己学生情况的的试题就不多,所以,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这一届高三我把练习主要放在每一次大考之前集中训练,一般有3——5套题。这样可以进行强度训练、一个阶段知识的综合训练、时间分配训练等。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所以他们会虽馁战馁败,但馁败馁战,直到最后胜利。

2.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呆在办公室,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仅是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以上仅是我在高三这一年中教学进程上的所做,并没有谈及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在对08年高考试题分析时,我们比较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但过度的重视、训练,导致学生不太适应本地高考试题。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比如09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看似简单,应该全是教材上的,但学生掌握不牢,导致错误百出,得分不高。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教书这条道路,育人这种职业,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由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性,许多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多以单一乏味的知识记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效率。高中历史呼唤更具活力的课堂教学,就高中历史如何通过有效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性,唤醒课堂活力”进行探析,我总结出如下三点建议。

我们要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首先就要让学生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设置轻松有趣的说史平台,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主题,进行历史知识的随性交流,以充满趣味的史实轶闻撬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为知识学习预热。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我便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讲坛”的活动。让学生围绕“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通过预习课本,查找资料,沟通了解等方式,整理出一份“历史讲稿”。并参照“百家讲坛”的形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由学生在说史过程中自行总结出三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学生们都会卯足了劲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以便能够在“历史讲坛”上奉献精彩的讲演。通过开展这样的展示活动,有助于讲演的学生提前进行深入学习,有力促进后续教学开展,学生间也可相互取长补短。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纯粹地背书,其实不然。背,只能掌握历史的表面;悟,才能深入历史的本质。对于重要历史事件背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挖掘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锻炼出学习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他们之间的思维更贴近,通过合理设计合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能激发学生思想碰撞,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例如在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内容时,我组织了“亮出你的`流派”的分组讨论活动。首先,让学生从诸子百家中选择一个流派来代表自己,比如可以选择主张“仁政”的儒家学派,或者选择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学派;然后,让流派相同的学生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小队,小队成员要对自己的学派进行深入剖析,列举出学派的种种优点,并尽力去规避该学派存在的缺点;最后,当各个学派完成自身分析总结后,就开展“百家争鸣”的流派大辩论了,流派不同的小队随机进行“对垒”,阐述自己的主张,碰撞双方的观点。通过这样组织合作讨论活动,学生对于百家思想的基本主张、代表人物等都会有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掌握。

试题是检测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试题讲解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性不高。要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需要我们大胆地把舞台交给学生,以学生灵动多样的思想点亮历史知识应用的星空,既提升学生课堂角色,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促进学生知识实践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应用水平,促进课堂活力和教学效率双提升。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评题。首先,选择了多道与该部分知识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在选题时力求知识覆盖面全,题型多样化,考点的重难点突出,并把握好试题的难易程度。在评题课上,让学生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基本能自行解决错误率较低的题目。第一阶段结束后,我让学生说出还不能相互解决的题号,并说出自己的困惑是什么。再由其他学生站出来为他讲解释疑,期间学生随时可站出来反对,但需说出理由。另外,我通过题目错误率的统计表,指出错误率较高的题号让学生讨论展示答案,说出解题的步骤依据等,并及时让学生翻开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单元内容信息量大,事件之间内在关系复杂,通过这次评题大会,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总之,打造活力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的关键就是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个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相长,提升课堂活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仍旧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在整个课堂中做好设计工作,备好试题的选择,备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备好学生的学情。只有教师做好基础教学和课堂引导,才能确保各项教学手段有效发挥。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的出现,带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没有进行理念转变,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就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任何学科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课程标准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条件。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能力和学问”“教学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和价值挂”这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更加有效率,从而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传统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只是浅析教学目标的含义,但又害怕被扣上传统教学的高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又融入简单的互动措施,结果让课堂十分活跃,但是其效果却无法让人满意。若要改善这一现状,历史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就必须认真阅读历史课程的标准,并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来开展课堂教学。我相信,能够做到这一点,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有一定的提升。

俗话说得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对于寻找结果的过程并不进行讨论,那么教学质量势必不高,还不如交给学生一张捕捉知识的“大网”。在传统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过于强调结果的获取和记忆,忽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这么做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常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痛苦不堪。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快速转换教学观念,深入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改变问题的源头,彻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比较法。历史学科中的比较法主要是指通过比较一些相似或相异的历史事件,思考并分析影响历史事件的各项因素。只要使用得当,那么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开辟新航路”这一章的学习时,教师则可以选取郑和下西洋作为对比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尤其是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历史观点来解决历史问题。

(2)辩论法。辩论法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历史事件,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比如,在学习与孔子相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辩论的基点,并把学生分为两组开展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还是两者都有。通过辩论会的方式能加深学生对孔子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3)讨论法。讨论法与辩论法有一些相似,特别适用于原因、影响等历史教学问题。在使用讨论法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进行分组讨论,并最终得到了一个综合的结论。这么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看待同一个历史问题,其实际效果十分理想。此外,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实践、讲授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实践教学来看,在历史课堂内适当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以形象、直观的教学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思维,能够转变现有的.教学局面,让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焕然一新,从而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彻底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对“百家争鸣”这一段历史进行学习时,教师则可以提前收集诸子百家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一一展现出来,并结合图片人物来介绍此人的历史故事;在进行“经济建设历史发展”学习时,则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上个世纪世界各地的生活状况,然后再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及环境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和改变。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理念,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教师是学生获得历史的母体,其历史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深度,其自身的历史视野广度将会关系到学生历史知识的广度。因此,历史教师作为课堂历史知识传输的主体,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水平,扩展自身的历史视野,在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教师之间要密切合作,定期组织历史研讨会议,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历史教学问题放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发展的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将面临很大的机遇。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则应该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而适当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措施,把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作者:敖敦高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就通史与专题的关系的理解: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教师们对它已习惯和适应了。而今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刚使用,教法也在探索中,老师们很不适应,再者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空白,故而高中历史教学压力很大。

为此我以为应抓住下面几个环节方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但在过度阶段应立足于传统。即重视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为素材,对重要的考点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操作程序:

a.课前预习演讲(引导学生把握教材整体线索)

b.对重点段落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激发兴趣)

c.通过史实回忆、史实梳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d.作业或测试(笔试+口试+小论文)(反馈新课标掌握情况)

e.带学生外出考察珠海历史遗迹(课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