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一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3-10-10 21:22:36 作者:HT书生 2023年一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一年级第五单元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1.在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认识面值在1元以下(包括1元)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逛过超市吗?到超市去买东西时要准备些什么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钱,如买东西,交学费等。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我们国家使用的钱叫做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人民币)。

二、认识元、角、分

1.认识1元。

谈话:小朋友们,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只放着人民币的盆子,在盆里找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提问:你认识1元的人民币吗?请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举给大家看一看。

小结:是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指1元纸币)像这样纸质的人民币就是纸币,(指1元硬币)像这样金属做成的人民币就是硬币。

2.认识1角和1分。

要求:你能从盆里分别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吗?

学生按要求分别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

学生按要求拿出1分的人民币。

3.分一分。

课件分别出示5角、2角和5分、2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

谈话: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小组里的小朋友合作,把盆里的人民币拿出来分一分。

学生活动后,分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硬币和纸币分别作为一类;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把5分、2分和1分分为一类。

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4.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每种商品的价格。

谈话:笔记本的价钱是1元,你应该付多少钱给营业员阿姨呢?请小朋友用盆里的钱付一付。

学生活动后,反馈不同的付钱方法。

提问:同样是1元的笔记本,怎么可以用1元来付,也可以用10角来付呢?(10角就是1元)

谈话:10角就是1元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角、2角、3角……10角(1元)。10角就是1元,也就是说1元等于10角。(板书:1元=10角)

启发:我们已经知道1元等于10角,那1角等于几分呢?一起来数一数。(板书:1角=10分)

5.教学“试一试”。

谈话:(拿出1元)老师这里有1元钱,我想把它换成零钱,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想一想,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谁最先想好了,就拿着钱到老师这儿来换。

师生示范换钱,并让学生说一说换钱的过程:1张1元可以换成2张5角(或2张5角可以换1张1元)。

提问:再请小朋友想一想,几张2角可以换1张1元呢?

让学生在同桌间互相换一换,并说一说换钱的过程。

三、应用拓展

1.提问:(出示一块橡皮)这块橡皮5角钱,从下面的钱中,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拿1张5角;拿2张2角和1张1角;拿1张2角和3张1角;拿5张1角。

提示学生买东西时要遵守秩序,要有礼貌,要想想怎样付钱,营业员需不需要找钱等等。

师生共同活动。

先指名交流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你买了什么?你是怎样付钱的?找回了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到商店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基本知识点重点分析

1、按给定的标准分类

(1)初步感知“类别”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某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3)在分类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并初步养成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习惯。

2、自定标准分类

(1)经历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先确定标准,然后才能分类)

(2)学会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分类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点说明: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在主题图中,让学生感知“类别”的含义,体会分类的意义(怎么放的?为什么这样放?);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的分类,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分析、综合、比较、发现一些事物的联系和区别,并抽象、概括出这些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才能进行分类。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计划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

教学用具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教师出示课件。实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二)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统计表。

(三)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四)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8和9的组成p55p60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

星星,课件

一、引入

课件出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会怎样分呢?

学生看课件,背景乐《小星星》

二、新授

1、请你拿出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几种?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汇报,说一说你分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师出示课件演示9的分成,学生填书上的空。

2、读一读

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3、做游戏

4、猜数

5、拍巴掌

6、小猴跳

三、练习

1、p55做一做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

2、p603456

3、小黑板出示

4、成找朋友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