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民俗民族文化论文(精选16篇)

时间:2024-01-03 11:38:29 作者:雨中梧

范本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与写作主题的相关性,以及适合读者的水平和需求。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1.追求独立的意识较强。

根据笔者在所在学校问卷调查分析来看,“90后”艺术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普遍存在一种急于摆脱家庭和高中时家长和老师严厉管教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使其追求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反感父母、老师的过多干涉,尤其反对传统式的高调说教,并过分相信他们自己对各类问题的判断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使其对父母和家庭的物质依赖较之于高中时代反而有增无减。

2.处理问题的韧劲不足。

“90后”艺术生具有挑战生活,挑战权威的勇气,甚至在专业学习方面追寻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讲,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地来源于各种挑战。

“90后”艺术生的这个群体普遍喜欢追求新鲜感,具有比较强的个体意识。

[1]据问卷调查表明,近三成的“90后”艺术生在迎接挑战时,往往会呈现盲目性倾向,以至在挑战失败后,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远远不如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造成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

二、影响“90后”艺术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在教育内容考量上,减弱了艺术生的主体性地位。

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升学率、外语等级考试情况等纯业务标准,至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廉洁文化教育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还有人认为,艺术生的任务只是专业学习,不需要过问其他。

在这些思想误导下,部分高校放松了艺术生的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简化了对艺术生的思想动态考核环节,从而减少了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影响了廉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在教育方式结构上,降低了艺术生的积极性。

在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播手段对受众的积极性调动不足,传播媒介不符合受众追求丰富性的要求,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目前部分高校的廉洁文化教育方式基本上没有摆脱灌输的教育范式,从事相关教育活动的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适时调整,过度依赖课件教学方式,互动效果不明显。

对艺术生的教育收效甚微,难以调动其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一)加强内化引导,实现教学方式及目标的转变。

1.加强内化,实现向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转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2]如果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处在居高临下的姿态,纵然其“不厌其烦”地进行专业宣讲、理论灌输,但其结果也是收效甚微。

因为在这样的教育引导语境下,“90后”艺术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专业课程内容,而抹煞了他们本应该拥有的思考空间。

特别是当前“90后”艺术生个性独立鲜明,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挑战与竞争,他们极不喜欢被迫接受某种专业理论或知识。

所以高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下放,尊重“90后”艺术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加强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的内化,逐步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转化。

2.典型引导,实现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转变。

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90后”艺术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眼界与视野得以拓展,交往与互动得以增强,其“三观”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并逐渐呈现差异化特点。

因而,高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就应充分重视“90后”艺术生在价值取向层面的差异化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90后”艺术生进行细化分类、教学辅导,积极开展“90后”艺术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学习,开展以点带面的典型引导教育活动。

(二)创新教育思路,促进艺术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载体显得不够用或不完全适用了,因而需要创造覆盖面广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及管理载体等,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对受众进行传播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构建这一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高校廉洁文化与艺术生的距离,比如尝试开设“法制文化教育”、“艺术生思想动态半月连线”以及艺术生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网页,科学构建栏目内容,广泛吸引艺术生参与学习讨论,把其建成艺术生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战斗堡垒。

2.利用媒介吸引全校艺术生参与廉洁文化工作。

一般而言,受众在接受思想教育时会有不同的接受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受众会依据自身需要能动地选择是否接受教育。

在接受过程中,受众占据主体地位,具有能动选择性。

所以“要认真了解受众的思想问题,切实关心受众的利益和需要,让受众在明理中受惠,在受惠中明理,这是思想教育方法的最佳体现。”

[4]可尝试由高校职能部门如纪委、宣传等部门牵头,通过开展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廉洁文化知识测试,党内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征集,播放廉政防控教育录像片等教育形式,进行廉洁防控警示教育,从而使艺术生时时处处感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三)更新教育载体,优化廉洁文化教育平台。

1.运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廉洁文化教育阵地。

受众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这时原先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人们积极行为的主要动机。

与地方政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深入乡村、社区等基层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教育合力,真正提升艺术生廉洁文化的素养,促进廉洁文化意识的内化与提升。

2.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更新廉洁文化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教育主体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来预测他们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大力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将争先创优的精神发扬到廉洁教育中去。

紧密联系时代变化和艺术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引导艺术生理性思考。

民族文化论文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文化论文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优先发展文化教育,是保障人口较少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对于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桥头堡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由于上到国家、省委,下到州市、县乡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在各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区的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加大投入,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得到根本性解决。比如人口较少民族集聚区小学办学条件较好,校舍建设达标,均建有图书室、运动场、医务室等。

(二)加强产业项目扶持,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转变扶持观念,变输血式扶持为造血式扶持,在项目扶持上下功夫。很多地方通过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积极扶持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村民有能力支持子女上学,基本上杜绝了因为贫困而导致辍学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强化教师队伍培训,有效地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在职的中学、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由于政策的倾斜照顾,很多教师通过设置特岗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教师队伍的优化,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教育积极性明显提高。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大力奖励,是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区,奖励扶持主要通过政府和民间以现金、代缴学费等方式推行。

(五)加强就业招录扶持,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和不平衡,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生毕业后,在“逢进必考”的政策之下,很难与其他民族或地区的学生竞争。通过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学生就业实行倾斜,通过特岗、定向、委培等方式,加强就业扶持,使得一批熟悉本地工作、通晓本民族语言、能够留在本民族地区工作的人才得以进入,极大地壮大了本地的人才队伍,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基础教育依然薄弱。

1.适学儿童不断减少。

调研发现,近年来,一些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区,人口自然增长极为缓慢,很多地方人口几乎没有增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适龄入学的儿童极少。

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条件相对艰苦,教师队伍出现进来的少于出去的,教师人数出现负增长的怪现象。同时,教师缺乏培训,虽然在县乡两级针对教师的培训较多,但缺少到州市以外的高水平培训。

3.校舍建设缺少后续跟进投资。

很多地方的中小学,虽然早期有很大的投入,但缺少后续的追加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久失修,一些校舍开始出现问题,个别的变为危房,严重地影响着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4.盲目撤点并校增加负担。

一些地方撤点并校后,很多家长要送小孩到比较远的乡镇甚至县城就学,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家长接送小孩多用摩托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双语教学严重缺失。

双语,是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事业。但绝大多数的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区的双语教育严重缺失,有汉化的危险,有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辍学情况依然存在。

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区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辍学情况。比如基础弱,跟不上其他学生;其他民族(小孩)有歧视;也有个别的因贫辍学,比如父母残疾或者常年有病;在一些家长中存在因为就业困难导致的读书无用思想。

(四)外出求学仍有困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在义务教育方面已经没有经济负担,但随着孩子逐步通过考试外出求学,现有的家庭经济就很难支撑了。很多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农村产业还在“靠天吃饭”,碰到近几年雨水少、干旱多,作物价格低、收入减少。政府扶持的养猪等产业,也随着近年市场价格下跌呈现下降趋势。这就导致一些孩子在外就读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家庭难以维续。

(五)特殊情况急需解决。

除了以上问题,调研还发现一些特殊情况急需解决。比如跨境民族、境外通婚的政策限制。境外(缅甸)通婚的家庭,小孩无法落户,小学、初中以内可以在境内就读,但到了高中就因为户口限制而无法入学,逐渐成为家长的心病。

三、扶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规划明确要求,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寄宿制校舍建设,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和质量。加快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支持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向人口较少民族倾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政策、免学费政策。高校预科班、特有民族本科及大中专班适当提高人口较少民族招录比例[1]。

同时,要停止盲目地撤点并校,方便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彻底解决或克服家长接送学生不方便、负担重、不安全的情况。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条件符合的建议中学建回乡镇、小学建回村社。

(二)持续跟进经济扶持。

要减少和杜绝项目前期扶持力度大,但后期管理跟不上的情况。要继续加强管理,扶持力量要集中,不要撒胡椒面,要有针对性,比如重点扶持产业大户,除种养之外,还有手工业服饰等农村特色产业。要帮助村民把产业做大、做强,要帮助协调解决资金、技术、市场、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三)坚定推行双语教学。

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双语教学。不同的民族群体,一方面为着不丢失自己,一方面又不致被时代淘汰,即既要保持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接受实现现代化所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观念等教育[2]。

1.建立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3]。

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民族、师范高等学校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建立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根据民族地区的需要,举办定向双语师资班,学生毕业后择优录用、聘用到当地小学或者幼儿园工作。

2.鼓励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学习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3]。

对熟练掌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在同等条件下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认定时,优先推荐。

(四)多措并举培养干部。

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培养熟悉本地情况、通晓本民族语言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

1.政策倾斜特殊培养干部。

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采取实事求是的特殊政策,对民族干部的学历、年龄和业务水平要求适度放宽。

2.适应需要培养后备干部。

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的再培训及年轻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使民族干部的成长能够适应民族发展、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大公务员对口培训力度,加强人口较少民族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

3.委托培养基层干部。

要在高中、大学要按一定的比例委培人口较少民族基层干部,定向招录人口较少民族公务员。

4.加强干部教育培养。

结合干部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乡(镇)领导干部、人口较少民族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

5.创造条件留住干部。

要克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干部不熟悉环境,语言不通,开展工作比较困难,也很难留住的困难,在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成长进步等方面创造条件,千方百计留住干部。同时,要尽可能减少或杜绝上级部门借调截留基层干部,坚决贯彻执行云南省有关文件(云办法[28]号),要求五年内不允许调整,在制度上为基层留住人才。

(五)全面深入开发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增强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

1.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进一步扩大人口较少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业、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人口较少民族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培训计划。

2.培养技能人才。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着重培养行业紧缺、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实现技能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加强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

3.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大力培养种养殖能手、新型农民、农民技术员、手工艺制作人才、科技明白人、当家理财人、致富带头人、文化传承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每个家庭至少有1名种养殖能手,每个村至少有1名致富带头人。

4.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开展妇幼保健、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扫盲等培训,普及疾病预防知识,使育龄妇女增强妇幼保健意识,掌握基本妇幼保健知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克服陋习,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特殊情况制约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要有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切实帮助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解决文化教育问题。

民族文化论文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1.

1符合语言特性的要求。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表现.

语言的特征之一是其社会性,语言的产生、使用、发展基于一定的地域以及该地域的文化背景.

学习一种语言是学习当地文化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英语时加强跨文化教育是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相符合的,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

1.

2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集体,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在这个强调联系与合作的时代,作为21世纪的人才,当今的大学生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强化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连系.

不同国家间的连系依赖于语言的沟通,英语的重要性在此得到体现.

但仅保证语言沟通还不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就要求具备跨文化的观念和意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在差异中寻求沟通与合作.

1.

3促进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化发展。

网络的发展已经将全世界紧密的连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会面对大量外部传播来的信息.

跨文化教育强调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这不仅指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客观的态度,同时也要求对本土文化的尊重,认同和传承.

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每一种文化各有其特征,不存在优劣.

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之处,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外来文化,同时也让大学生更加重视和了解自己的本国文化,有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1.

4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各国间连系的不断深化,人才交流不断加强,人才竞争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现在每一所高等教育院校的竞争对手不再是本地区本国的学校,而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院校.

其次,各国间连系的加强,也增加了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要顺应时代趋势,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因此,现在各国高等教育院校间的合作和交流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国际交往中,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现存问题。

2.

1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及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已经有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但是要真正实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还需要相当程度的普及和加深.

主要的问题体现在:(1)跨文化教育意识缺乏,片面重视语言知识.

在上文我们已经讲过,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素.

跨文化教育强调语言的沟通特质和文化特性,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文化素养教育.

语言的沟通特质要求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沟通的练习,不仅学习语言本身,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如何理解对方想要传达的讯息,是跨文化意识所看重的.

但是仍然有教师在英语教学上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跨文化教育意识还比较薄弱.

(2)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方法较单一.

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还没有一套成系统的,以文化导入为目的的教材或教学材料.

虽然有不少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内容,但是大多是介绍性的文章,缺乏在跨文化层面的深入思考和引导,而在英语教育领域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就更加的缺乏.

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直接影响了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其次,我国的英语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书本教学的方式,没有主动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满足跨文化教育对沟通的要求.

2.

在应试教育阶段,我国的学生以分数为唯一目标和指导,学习行为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

受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以文凭或证书作为学习的目的.

如果只在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以及考试分数,获得证书的多少,无疑不符合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跨文化教育不仅仅依靠老师,还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积极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其次要主动的采取可以利用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构成与能力,例如直接与外国人交流,浏览外国媒体等等;另外还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措施。

3.

1加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者、推动者,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进行改变,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面对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积极了解各国文化特征,背后的文化因素,与我国文化的差异;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去掌握这些跨文化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强自身跨文化教育意识,在制定教学方针,在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等各环节中,都要带着跨文化教育的视角去看问题,不片面看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积极思考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教育中,切实提高沟通能力.

(2)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掌握.

除了书本以外,还可以利用外国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搜集教学内容和材料,力求把国外实时、真实、客观的情况展示给学生.

不局限于教或讲的形式,把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设置开放性问题等等,都是有效利用教学内容的`方式.

(3)做到教育方式多样化.

除了教师传授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进行讨论.

利用新型的科技手段,可以把传统的书面作业改为与外国友人通信,或者进行演讲等各种生动的形式.

还可以利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寻找国外高等院校的公开课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把各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

(4)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英语和吸收外来知识同时提高母语能力和本国文化素养.

3.

纠正学生的“分数优先”、“证书优先”、“书本优先”等错误的学习理念,以及被动等待老师传授的错误学习方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例如,弱化分数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积极主动参与跨文化教育的学生进行奖励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记单词,写文章,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自己和外国人沟通交流时的能力,让学生把英语学习的目的和重点转移到真正在国际化的交流中实现高质量的沟通,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理解尊重各种各有差异的文化.

本文作者:段丽工作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摘要:红色资源因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具有特殊的价值。

关键词:红色资源;中华民族精神;德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那如何发挥红色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向学生介绍淄博革命烈士石潇红的事迹,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著名的黑铁山武装起义后,他于1938年2月8日率部挺进黑铁山,历任八路军中队长、营长、副支队长兼参谋长,鲁中军区、清河军区参谋主任,渤海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5年10月,遵照党中央的命令,率领部队通过渤海海峡进军东北途中不幸遇难,光荣殉国。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马鞍山战斗”及记载着国民党顽固派血腥的“太和惨案”,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顽强抗日的民族精神、革命气节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优势。

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带领中学生去参观毛泽东纪念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制定学生参观教育基地的详细计划,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重温那段历史,重走那段两万五千里,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那份艰辛和勇气,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悟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学校中多多开展与弘扬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小主人。

如,学习雷锋精神的演讲比赛,比赛在全校开展,老师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力作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演讲的过程中,觉悟得以提高,思想得以升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比如,让学生学唱《东方红》《保卫黄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精选《大转折》《英雄儿女》等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定期为学生放映,并及时组织开展影评、观后感等小讨论、小交流活动,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自我教育。

四、充分运用好本学校的网络资源,办好红色网站。

网络的发展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开设“红色资源”网站,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

红色文化的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见的,它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发掘红色资源,构建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经受实践的锻炼,才能使其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理想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时玉柱。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安邮电学院学报,,14(2)。

[2]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起凤中学)。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考虑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让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而深化理论知识,最后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许多学生不明白,学这些要做什么,以后又什么用?于是,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汽车运用与维修的工作的深度分析,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需求,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

在课程的内容上笔者有以下四点的建议:第一,要注意调查当地主要汽车型号的需求量,以维修主流汽车的技术为主;第二,要清楚在汽车维修中的常见需求;第三,学校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在学好重点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吸取知识,更能得到技术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例如,对于汽车的维护这一工作,在此基础上同样要重视学生安全驾驶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懂得规范操作,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查阅资料、使用工具、熟悉操作、得出结论,领会5s的理念等。

这样的实践不仅培养了技术能力,更能让他们进行自主地创造性学习。

同时,在注重专业时,也要将“孝文化”教育的内容一同融入教学内容中。

学生能通过实践知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进而能体会家长的辛苦和他们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对自己无私的爱。

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道德素质。

二、汽车维修专业传统模式的改革,课堂形式多样化。

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的确,实践才能出真知。

汽车行业在时代的大潮流下迅猛地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

据调查,80%的企业对中职生的技能不甚满意。

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授“汽车概论与文化”这一讲时,可以勇敢地走出传统模式,教师可以将课堂移至汽车模型室里进行。

老师边讲,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做笔记,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兴趣,也能开拓他们的眼界,锻炼他们的思维,对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记忆。

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现场教学等,将课堂形式多样化,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同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与转换中,感受到学习汽车知识的乐趣。

另外,中职也可以为课堂形式的丰富化作出一些努力。

例如,建立汽车构造实训室,可以实现发动机和底盘的拆装练习,熟悉工作原理,并且能良好地掌握技术;汽车电器实训室,掌握充电系、启动系、点火系、空调结构等的工作原理、维护和保养等等一些场所的建立,都能帮助学生走出教室,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更早地进入实际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没有实际动手的能力,又如何贯彻“孝”这一字呢?帮助学生走出课堂,为他们今后成为对家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开启了光明的一页。

三、汽车维修教学方法的改革,渗透孝文化教育。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孝为先。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仅仅只是要拥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非学科体系,强调理论与实际的一体化,并且将孝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之中。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开设一些研究性课程,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研究,并且加上老师在适当时候引导和提点。

例如,在“怠速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的专题中,设置一些问题:怠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常见的分为哪几种?具体各自有什么样的功用?怎样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等等。

学生组成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推论、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发展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观念,让他们少一些偏执、多一份自信。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通往成功的必需品。

学生应该了解“孝”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应该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细小的行为中,融合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肉与灵魂之中。

能够好好学习、踏实工作,有一个灿烂的前途,便是对父母与亲人最大的孝心。

另外,中职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实际、接触工作的机会。

例如,与当地的多家汽车维修企业联系,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提早两年进入企业实践工作。

这样既不耽误学业,又能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提早进行适当的转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

总之,基于长时间的分析,根据对于各企业的调查,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

对于中职汽修专业孝文化教育和教学体系改革刻不容缓,它决定着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与他们人格的完善。

但加强孝文化教育,实现实践与改革并不是件易事,还需要中职教师和专家们继续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摸索前进。

学生在具备汽车维修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创造机会,将学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迎合社会的需求,真正成为不让亲人担心、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新《纲要》中指出:“向幼儿适当地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和丰富,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美好情感。”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是健全和端正幼儿的思想,也是保证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被“西化”、“异化”的基础,民族文化教育需从小抓起。但长期以来,学前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幼儿缺乏对当前民族文化的关注。对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思维往往比较直接、表浅,缺乏分析、判断能力。所以本学年我们开展了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选取幼儿身边的节日活动、饮食、服饰认识为主要内容,帮助幼儿了解本国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和兴旺发达,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树立民族自豪感,热爱自己的国家。

幼儿期正是人的创造潜能萌发的重要时期,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家。他们较少受知识和陈规的禁锢,易于求新求异,因此我们主要让幼儿利用身边熟悉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来了解和表现民族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

一、趣味化的节日活动使幼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我们借助节日活动,让幼儿了解各种节日的来源和风俗,认识平民百姓的朴实、奋发图强、善良,激发热爱劳动者、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培养幼儿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在众多的节日活动中,认识较系统的要数端午节了。我们首先利用录像、电视剪辑让幼儿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围绕屈原组织幼儿假设性谈话:在那个年代,如果我是屈原我会做些什么?在自由的谈话中激发幼儿对爱国人士的敬爱之情,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屈原的故事还影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他们开始去书店翻阅古代人物故事的书籍,会在同伴谈话中涉及到爱国救国问题,虽然仅是“这人好不好?这人有什么本领?”等一些很简单的询问,但是反映出幼儿关心时事、关心历史、关心国家的积极心态。同时,在幼儿自发带来粽子和同伴一起分享中,我生成了活动《包粽子》,让幼儿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包出了三角形、菱形的粽子,在欢乐中体验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还带幼儿观看了划龙舟的电视节目,引导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节到了,小朋友们吃月饼、做月饼,互相赠送节日祝语;明月下同伴相约一起赏月,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体验家人团圆的亲情。重阳节,我们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人民传统的爱老尊老的美德。孩子们自备歌舞为老人们演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了关爱老人的情感,也知道自己长大懂事不再麻烦大人,建立了初步的责任感。在爱鸟节中,孩子们养鸟、画鸟,认识各种鸟类,大家在节日的认识过程中开展活动,建立起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清明节,我们表达了对故人的悼念,建立起热爱、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在那么多的节日活动中,幼儿爱人民爱生活的情感得到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绚丽的服饰文化,让幼儿耳目一新。

从古至今的服饰,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无限智慧和心灵手巧。一代传一代的特色服饰,更让幼儿深知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服饰而骄傲,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而骄傲,更为现在服饰发展的绚丽多彩而骄傲。我们从少数民族的服饰上看饰品的涵义,从花哨的色彩搭配上看不同民族的审美观,从古代服饰和现代服饰裁剪,看不同地位不同服饰的选料和配图。我们还走到了服饰的最前线,领略了璀灿一时的丝绸之路……中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

在区角活动里,幼儿带来了自己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照片,成立“民族娃娃大荟萃”。这个角落始终是幼儿课间游玩的热点。我经常引导他们相互谈论服饰和民族的关联,“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为什么我们的衣服和他们的不一样?为什么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不一样?……”在热烈的讨论中,幼儿了解了许多民族的生活习俗,知道了每个民族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姿,同时丰富了幼儿对服饰发展演变上的认识。我们还装扮成少数民族朋友,亲身感受服饰的魅力和独特。幼儿更有兴趣选看时装节目,会滔滔不绝和家长讲述中国服饰的多彩;自己动手画衣服、设计衣服、饰品,乃至进行服饰表演、歌舞表演等。在活动中我们感受民族的优越性,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独到的饮食文化带幼儿走入另一个新奇的天空。

生活中平凡的食品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的前景。幼儿了解到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其中蕴藏着劳动人民的勇敢、自信和勤劳。酒文化,茶文化,特色小吃,家常菜都成了幼儿关注的对象。我们把每种文化都设计成一个系列活动,给了幼儿充分认识、充分了解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饮食文化的共同点,支持他们对文化探索的疑问,让他们在批判的过程中更进一步了解文化内涵。

我班许多幼儿会在双休日的时候去“肯德基”,经常要遇上排长队等待购买食物的情况。他们就产生了疑问:“我们中国的饮食这么悠久,那为什么西方的肯德基店里就餐的中国人这么多呢?”于是我们以这个问题为话题生成语言活动:《饮食文化,谁最优?》幼儿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终于用客观的眼光去比较中西方饮食的差异,了解西方饮食的快捷、简便,中式饮食的精致,多样和颇有意味和情调的象征性。从而知道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态度。

四、收获和思考。

1、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变的与时俱进的话题。它可以通过许多渠道来实施。我们选择的内容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非常熟悉的活动、服饰、饮食,这正考虑了幼儿活动范围的特点和学习特点。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节日活动重在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服饰研究重在感受民族优越性,饮食文化重在端正平等,互相尊重的思想。民族文化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民族文化出发,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世界。一位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关键在于进一步开阔幼儿视野,主动地把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先进的文明吸收进来,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2、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幼儿的热烈欢迎,这的确让我们欣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各项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不会被“西化”、“异化”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还会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增强新鲜的、更加强大的活力。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文化,一定能够在世界文化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异彩!

民族文化论文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民族文化产业论文精选

把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精,一方面要求民族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挖掘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强化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搭建平台,以机制为支持,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融合,探索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实现形式,最终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与资本、人才的对接,保障特色文化资源产权化,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稳定有序,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参考

第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的成果而积累下来的,是包含了自己民族特色,并能够传递给他人继而延续下去的文化,还能使自己的民族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其他族文化的影响,为了能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稳定的传承,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使得该地区的主流文化得以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化冲击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复苏和衰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复杂的、多元化的。新疆境内有55种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特色浓郁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有多种宗教、多种语言、多种民族共同存在。因而在新疆地区内有很多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发生,使得民族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要想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文化具有多样性,它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物质文化的多样性。俗话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新疆的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的。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变得多元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同时又有现代文明与之融合。其次,制度文化的多样性。新疆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其名称即可得知,新疆地区的制度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在新疆地区内有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有一般地方的政府机构。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为例:市、自治区、兵团这些政权机构是并存的,在统一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性。

再次,观念文化的多样性。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除去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屯垦戍边的人们,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从而形成了独具新疆特色的汉文化。与此同时,新疆的众多少数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服饰。解放以后,由于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民族大融合,所以形成了很鲜明的,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汉民族的文化又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大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的文化体系。伴随着时代的更新变迁,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丝绸之路,而这亦可说是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的其中一种。而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状况也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新疆地区,除去汉民族外一共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并且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群体,世代居住在一起。这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民占大多数,同时还有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也不尽相同;进一步言之,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新疆拥有包含东疆、南疆、北疆多个区域的广阔地域,加之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差异,南北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接收信息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清真寺被建立起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色彩也变得越来越浓厚。与此同时,内地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新疆的发展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所以既要保留原有的传统文化,又要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新疆地区各个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外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也相对越来越大。无论是在生活或文化上都出现了融合,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文化上越来越趋同,一些里层的文化虽然还存在,但是表层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被弱化。例如,在穿衣服饰上,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只有在传统节日或者在老一辈身上才能够见到,大多数的人都是穿的和汉族人相差无几的便服,并不再是只穿属于本民族的服饰。而在饮食上,少数民族由之前的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风格,转变为蔬菜,肉类鱼虾类并存的饮食结构。由过去的单一的饮食变为现在丰富多彩的饮食风格。在保留原有的民族餐饮的基础上,与现代饮食结合起来而形成了新的时尚饮食。同时,在观念、语言文字和民族意识上也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进步而有很大转变。新疆各民族的饮食和起居方面的文化习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以前的游牧民族也逐渐安定下来,不再是一直住在毡房和蒙古包里,而渐渐搬进了楼房中。由以前的放牧生活变成了从事经营活动。在语言文字方面,在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大多数人都学习了汉语和汉字,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地域特色,很多的少数民族都会使用两种语言和文字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并通过多个方面表现和反映出来。这说明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总而言之,要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二、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开拓性、创新性的文化。所以民族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封闭、落后、保守”。文化转型是指特定的时间内,文化的发展或快速或逐步重组和更新。传统文化转型与现代化的理念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种理念是人们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最基本的改变。在一些国家,宗教因素仍然以传统文化形式传播,并渗透到思想、价值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的转型增加了难度,这也是问题的重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医药、舞蹈、艺术、风俗信仰、特技和饮食等。在新疆地域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重很高。当然,发展中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

(一)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面临新的挑战。

文化是不能没有语言的,而在新疆,语言的使用又更为复杂:如汉语、维吾尔语成为新疆通用的语言;有更多的人使用双语或多语。在长期混合过程中部分少数民族群体逐渐失去了其原始的文字和语言,如鞑靼人、乌兹别克人别克部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实行以汉语为通用语言,同时又鼓励学习民族的原始语言,在工作和学习中同时掌握几种语言是非常有好处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这是历史的潮流,但在一些地区,这些做得还远远不够。新疆部分地区现今仍存在沟通上的困难,也可以说,这是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较低的因素之一。

(二)一些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萎缩与消失的现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国家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传统文化有形的和无形的部分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民间工艺品也随着老艺术家逝去而丢失。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现在,随着新疆普遍都有急于致富心理,很多地方出现了由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的行为。新疆原生态的民族手工艺技能逐渐由工业代替。一些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服饰工艺品,传统的饮食习惯,没有得到继承,民族市场正在逐渐萎缩,甚至濒临灭绝。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戏剧,舞蹈、工艺和体育活动也都在逐渐消失。

(三)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不完善。

随着社会由游牧民族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也随之变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应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现代的文化产业。文化应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如果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与时俱进,就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向工业文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在现代工业社会生存,它就会落在后面。这主要表现在农牧区居民的低教育水平。根据新疆在2%人口抽样统计调查结果的计算,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为21.03%,高于汉族人口文盲率3.4个百分点。因此,在新疆社会中,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转型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自我封闭的观念严重,并且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想、群体意识薄弱,个人意识、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又相对较弱,尤其是与南方一些地区相比,新疆现代技术是非常落后的,并且参与率较低,有很多习俗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三、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新疆地区,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显露出来。因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发达的地区存在着普遍不发达的问题,文化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因此,为了促进其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需要国家强大的支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中出现的转型问题,并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使得先进的文化思想能够传播到所有民族群体,以此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一)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原始文化财富,必须加强保护和发掘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加投资。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同时,这些也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和在发展中的创新相结合。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提高竞争力,有效对抗不良和腐朽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并促进新疆文化走向世界。

(二)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快政府文化保护模式的改革。保护传统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和完善保护。应该提倡多种形式的保护,如博物馆式保护、生态保护。其次,应尽快完善法律保护。新疆应首先建立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提高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合法的方式来保证法律地位和文化的保护,同时运作程序加强保护公众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再次,加强对市场保护制度的建立。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文化的保护、社会的支持和国家的保护是最为广泛的,具有强大的力量。通过各种方法保护传统文化,现代传媒打造公众舆论和社会氛围,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三)努力改变农牧区文化相对贫困的状况。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天山山脉隔开,造就了南北两个区域截然不同的生态特点。不同的民族在新疆自然地理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和谋生手段,在新疆,可以将各民族经济文化分为草原游牧文化和绿洲农业经济文化两种类型。然而,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证明,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现代文明被定义为工业文明。首先,应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思想教育。随着发展市场经济、就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价值取向方面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其次,应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质量的生活,并鼓励牧区投资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图书馆、广播站、电视台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等,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丰富的文化宣传链条。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艺术教材的建设,要有一种长期追踪关注的韧劲,要有一个耐心培育辅助的过程。作为出版人员,笔者的经验是,积极参与、经常促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参与到艺术院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特色课程的探索、教材的编写试用及出版规划中,将艺术类教材与艺术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策划延展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进入出版规划的梳理与框架设定中,有耐心,下力气,多年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收获。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局外人”,如何积极介入,成为艺术教育单位的专家教授们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介入”艺术教育事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