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灵魂只能独行的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19:40:06 作者:琴心月 灵魂只能独行的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模板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今天在下午茶阅读时间里读的书目是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本来读过之初觉得实在道不同难以接受,但仔细思考过之后,却又觉得这不过是又一次被大家之言照见了自己浅薄的见识。毕竟只是因为观念不同,便无法置身客观角度去看待不同的见解,有些过于不成熟的情绪化了。

但说回来,一时片刻的我恐怕也暂时不会继续阅读这本书了,至少在我能更客观平静的对待它之前。接着来说说我对周先生提到的,比较受他肯定的一些理念的不同看法。

周先生以史铁生作例,说到关于智慧是天分,而并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经历造就。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智慧从来与境遇无关,你需要学习知识,接收信息,但智慧无从习得。智慧只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手段去激发出来,让它在我们的身上得以显现。

不过周先生关于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系,我便不太认同了。周先生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肉体只是先天的由神制定的对于人的限制。由此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灵魂、智慧与信仰的探讨。

可惜对于怀有一个开放而又包容的信仰的我来说,我在真正的找寻到自己的信仰之后,反而认识到灵魂虽然确实很重要,但肉体也绝不意味着禁锢、束缚,或者说是来自神的“限制”。恰恰相反,肉体乃是灵魂的凭依,是我们的灵魂得以与这世间产生联系的桥梁,是我们可以在这个现实当中通过种种经历获得体验、认知自我的最大倚仗。

或许有不少人会说肉体是灵魂的牵绊乃至负累,肉体遭遇的苦难可以拖垮一个最坚强的人的灵魂。但事实上,灵魂或许可以在肉体上反映伤害,可伤害是无法通过肉体去折磨灵魂的.。所有能够真正伤害到灵魂的折磨必是来自同样无形的存在,那或者是自己对于自身的厌弃,或是来自旁人的评判,或是来自社会的所有人为创造的所谓规则。它们没有一样是拥有实体可以直接通过摧残我们的肉体来伤害我们的灵魂的,可在一些人身上、一些环境当中,它们却是威力巨大的。

在我看到的不过40页的随笔当中,我还看到了周先生用了不少段落去描述的关于“素食主义的伦理”。这也是我一直都不太能接受和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的身边就有这样受所谓的不杀生的素食主义的影响,而全然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与需求的去进行食素实践的人。

所以说到底,许多事情若只是全然出乎于自身,从利己或者是利人(指代整个人类群体)的角度去看,那么自然只能得出我们想要看到的结论,可若跳脱出去,就会发现这种结论是多么的狭隘。

正如我一直较为推崇的观念所言——当我知道的越多,我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不记出处,但与君共勉。

希望我们都能让自身的智慧显现出来。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一个人在在物质上可以贫困,而在精神上必须是富有,这样的灵魂生活才会是有意义的开始。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触。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通过别人,就永远都不可能寻找到你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上帝,也就是说所有你希望的事情,希望的东西只有你自己完成好,找寻到才算真正有意义。成为一个高贵的灵魂就必须自己一个人孜孜不倦的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顾名思义就是“灵魂只能独行”。

每个人都是一个秘密,所谓知己,仅仅是在你难过或开心是懂得听你倾吐分享的一种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或者幸福或者悲伤都在于自己,一切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人的灵魂只有在极孤独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思考,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有些人许多时候都在和孤独作斗争,大多的都认为孤独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却不知道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开始学会在孤独的时候学会领悟。有时候,渐渐的学会习惯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在这个现在大多以物质为重的社会中,许多人开始迷失,他们被欲望蒙蔽住了双眼,往往认为只有过上物质生活才能够快乐,于是,内心生活被人们开始渐渐的遗忘,但这被人们摒弃的内心生活确实比物质生活所要重要的多的多。

面对死亡,能够做到坦然面对的,真真的是少之又少。时常思考一下死亡,你才能更加坦然的面对周围的一切,你才能更加乐观积极地活在当下。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但是,就算是你掉头不去看它,你仍然感觉的到它的存在,感觉的到它正步步像我们正在逼近,同时也在一直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现在每一寸还存在这的美好的光阴上面。在许多你渴望做到的事情上,不能只做到渴望,完成它,不应该在死亡的时候将它连同后悔一起逝去。

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灵魂只能独行,只能以信仰和孤独为伴,而我们则应该学会在品味孤独,并在孤独中提升灵魂的高度。”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几年前看过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如今,书里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这个书名多年来依然保留着初相遇时的冷峻,那么触目惊心地刻在我脑海的某个角落。思维的光线即便轻轻拂过这几个字,整个人都仿佛从温暖的艳阳天冷不防地跌进了冰库里,扑面而来的寒意无孔不入地将自己包围,在蒙蒙升腾的寒雾中,我的灵魂似乎都要无助地为自己的孤苦伶仃而啜泣。

后来在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周叔平的《妞妞》,稀里哗啦的我一直没有勇气将《妞妞》收藏在自己的书架里。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么?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选择自学成才也不要什么又苦又难。

周末在姥姥家看到外甥女的书架上有一本周国平的书,装帧得十分精美的大开本,日记体,游记性质的,就算做睡前的.功课吧。书里插有许多图片,前半部分主要是风景照,有南极的,后半部分多是欧洲的。周的文字于我,就像掉进一张密密的珠网,却丝毫不用担心会被粘住,他的语言里自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在做引导,让你徐徐沉浸在他的逻辑中,而内心却清楚不过地明白,在前方的某一个未知处定会有他思想的结晶闪现,不管是一句话,还是几句话,都会带给你意料之中却又出其不意的惊喜,让你体会到思想的美妙。而他,这个始作俑者,却始终与人远远地拉开一段距离,对你的快乐与感动无动于衷。书中还有周的照片,他的妻子红和小女儿啾啾的照片。啾啾,多可爱的名字,让人联想到刚刚出壳的、“啾啾啾”、“啾啾啾”地鸣叫着,有着稚嫩的、尖尖的喙和红红的小脚丫,在细沙上留下一行歪歪扭扭印记的小鸡雏。

早上早早的醒来,老妈问我要不要和他们一起晨练,我问半梦半醒的小姑娘留她一个人在家可否,小家伙睡眼朦胧的摇了摇头随后又嘟囔着她不管,明显的不希望我离开的意思。于是婉拒了老妈的邀请,卧在沙发里继续读周国平。

灵魂只能独行,这样一句话出现在了他在南极写的一篇日记里。只是他继续写道,独行的灵魂并不是孤单的,因为,他会遇到许多相似的灵魂。就像走在森林里,你会从一点蛛丝马迹,像一个烟头,一个坐标一样发现曾经有人来过的痕迹,因此你并不孤独。就像他读泰戈尔,那种相知的畅意要远远大于周遭的人带来的快意。尽管刚刚读完,可是周的原话我却几乎忘记了,只记得个这样的大概意思。但我却从中感觉到了一种彻悟的轻松,仿佛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不需为独行而顾影自怜。在浩渺的历史中,在茫茫的人海里,总会有机会遇到同类者留下的印迹,总会有“频率”相似的灵魂将彼此认出。有了这层意义,灵魂为什么要拒绝独行呢?独行的灵魂并不孤单。可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非得一定要通过他说出来,自己才会觉得,嗯,真是这样呢,心情才会释然开朗。

照片中的周,身材硬朗,面孔棱角分明,大多的表情是严肃、冷静而理智的,眼神里流露着警戒。在生活中,我会畏惧和这类人交往,因为会担心自己的莽撞不知什么时候要撞破他的底线。可是,他的文字带给我的关于他外貌的刻画却要温和的多,虽然他也是理性的,有距离的,但却更容易接受些。这正也是文字的好处,他在那里,他存在,他成为已知,而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选择权,可以阅读或放弃,可以喜欢或讨厌,这些行为发生在你的身上,是你自己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与他已经无关。就像一个比喻,鸡蛋好吃,但你没有必要认识下了这个蛋的鸡。

祝福周国平,祝愿小啾啾幸福快乐!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与此了。”

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很多先辈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该怎么处理,每一句话该怎么去说,每一条路该怎么去走,而我们往往接受了这样的建议似乎就不再迷茫了,似乎就得到了自己的真实一般开始向着明媚的未来走去了。这样真的就不再迷茫了吗,他人说的话真的可以代表我自己的想法了吗?这是我常常在问自己的问题,而读《灵魂只能独行》的时候,我又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反省着,因为真实的自己,并不仅仅是靠忠告可以来圆满的。

周国平的书在之前读过《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或许于我而言,周国平比起作家,更重要的身份是哲学家,是一个去读人的灵魂,去升华人的灵魂的哲学家。虽然这两本书,一本是介绍他人的哲学观点,而另一本是写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同样都令人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着问题难以入眠。读《灵魂只能独行》的一个又一个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自己应该去走向怎样的路,但同时,每个人自己最为清楚的是,这条路并不是光靠想就能够想得出来的。生活、实践、受挫、改变,我想,大概走在梦想的大道上的人们一定一次又一次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省,他们所坚定地走下去的路,一定是自己的灵魂作出的选择,因为自己的路,不能靠他人的帮助;自己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够使之成长。

知道得越多,就会愈发觉得自己无知。当一个人确立了自己想要去的彼岸,就会发现摆在面前的路是那么得多。可是人只有一个,路只能走一条,放弃的路就越多,所以人就会因为知道得多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和失落。梦想看似接近,其实是十分遥远的,在梦想的道路上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阻碍,如果没有确定下自己的道路,又有谁能够一路坚持到底,从不迷茫呢。你,作为独一无二的你,面前的那么多路,并不是只靠先辈的指点就可以做出选择,也不是经过一分钟的思考就可以确定道路,这是一件作为自我需要反反复复去实践的事情,这是只有自己才能够决定的路。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灵魂的人,我们开始进行朝圣,而朝圣的路,只能让灵魂做出选择。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是周国平的一本书,不知从好久开始喜欢上了哲学,尤其是喜欢周国平的哲学,不算很深奥,却易读懂。在深夜的时候,轻轻的翻开这样的一本读物。

灵魂只能独行,生活在和平安定,繁荣生活的我们,每天都是在灯红酒绿,或者是在电脑面前度过的,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渐渐忘记了我们的灵魂,有个哲人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走的快了,请停下来,等一下你的灵魂。在黑夜里,捧读起了周国平的书,和灵魂有个约会。

很少和灵魂这样的交流,我们都习惯了和朋友,同学,亲人交流,一起,但是却少了我们最应该交流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容易让外面的世界,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影响自己,结果是最后失去了自己,为什么不抽抽时间和自己交流下了。

孤独,以前一直认为是一个人孤单,但是现在才明白,原来有一种热闹也叫做孤独,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罢了。我们总是被和别人一起打牌游戏,和别人一起下棋,唱歌,一起灯红酒绿,一起风风火火,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红尘中的我们,欢欢乐乐,开开信息,但是却忘记了什么是开始,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和人久了,渐渐的失去了自己,不知道是谁说起的,和人久了,一起去逛着,聊着,最后的结果是失去了自己,失去很多的东西,也许我们就是因为这样走久了,都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理想。有的人,一辈子走完,繁华一世,子孙满堂;有的人,一辈子走完,可能潦倒一生,孤单一人;有的人,一生嘻嘻哈哈;有的人,一生齐凄凄兮兮;都是人生,重要的是,你最开始是想干什么,你是想当一个医生,济世救人,华佗在世,为自己积了一生的德;还是当一个黑医生,卖假药,赚个一世繁华,却留下一世臭名。我想人一开始都是善的,人性本善就是这样的道理,但是我们走的远了,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我们被酒水醉了我们的灵魂,被金钱蒙住了我们的双眼,被烟酒乱了我们的方向,我们没有去问我们灵魂,我们最初的打算,最初的梦想,最初我们想怎么样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行为,问问我们的灵魂,可能金钱不是我们需要的,可能酒肉真的只是佛祖心中过,还是那灵魂的一抹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初的东西。

想着想着,我在想我最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了孤单寂寞?为什么耍朋友的那么的多,却最后都不了了之,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很多的无解的答案,在这里都可以找到那些的痕迹。有的人说的很对,当你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请回到这里看看,或许有你需要的,我以前就不懂,为什么我们会去读哲学,看都看不懂的东西,为什么我们需要他了?牛顿最后找不到了,却去在神学方面找问题,很多的有名的人,最后都在神学上面去了,这些只是我们看到的一方面,但是更多的却在哲学方面,因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从仰望天空,到灵魂的独行,从骆驼到赤子的蜕变,这就是哲学。有句古言是这样说的,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哲学家给他加了还可能是哲人。哲人说不上的深奥,也说不上的神秘,只是因为他们总是给人的感觉把简单的东西深奥起来,就像最初的蛋生鸡还是鸡生蛋一样,世界是怎么来得,这些的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像”1+1=2”这样的问题,也会有人用一生去证明,很多的哲学家就是和这样的问题,探讨一生,从世界的本源,从风水地火,到后面对人性,社会的探讨,但是周国平的哲学里面,却那么的平易近人,直白如话,却又令你的灵魂得到了洗礼。

哲学家,从最初的智慧的人,变成后来的`爱智慧的人,不难看出哲学的含义。也告诉了我们不要因为他深奥就不去看它,以为自己看不懂,其实你看得懂的,真的看得懂,很多的东西就是那样的。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唯有在这个灵魂空间,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诚然,在许多时候,尘躯的小爱会妨碍灵魂的大爱,俗世的拖累会阻挡精神的步伐。可是,也许这正是检验一个人的心灵力度的场合。难的不是避世修行,而是肩着人世间的重负依然走在朝圣路上。一味沉湎于小爱固然是一种迷妄,以大爱否定小爱也是一种迷妄。大爱者理应不弃小爱,而以大爱赋予小爱以精神的光芒,在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朋友中也体味到一种万有一体的情怀。一个人只要活着,他的灵魂与肉身就不可能截然分开,在他的尘世经历中处处可以辨认出他的灵魂行走的姿态。唯有到了肉身死亡之时,灵魂摆脱肉身才是自然的,在此之前无论用什么方式强行分开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内心紧张和不自信的表现。不错,在一切对尘躯之爱的否定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机,就及早割断和尘世的联系,为死亡预作准备。可是,如果遁入空门,禁绝一切生命的欲念,藉此而达于对死亡无动于衷,这算什么彻悟呢?真正的彻悟是在恋生的同时不畏死,始终怀着对亲人的挚爱,而在最后时刻仍能从容面对生死的诀别。生是开始,死了结束,如果没有开始,怎么可能有结束了。一出生就注定了我们要死亡,但是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产生担忧害怕,所以很多的老人老得时候,怕孤独,喜欢子女的热闹,就怕自己一个人的孤独,因为一个人面对死亡,一个人不可避免的就想到了死,所以很多的外国的老年人喜欢旅游,诚然的面对死亡,而中国的老年人却很多的在家面对死亡。人生有的时候,真的很令人感慨,时光飞逝不等人,但是却又让人伤心,我们总是在哀怨着时间太慢的同时,哀怨时间太匆匆,这就算人生吧。

人生漫漫路,我们有太多的心情了,需要和我们灵魂做一个的交流,明白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的时候都不懂得和我们灵魂交流,或者因为别人或其他的事情忙而忘记了和灵魂交流,从而失去了很多的东西,直到明白的时候,才清楚,原来那些已经不可能回来了,再怎么的去追也不可能了,只是徒增一些的感伤罢了。也许我们会去怪我们年少无知,也许会去怨天尤人。但是最后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自己去懂得什么的问题。我们会对很多的东西疑惑,会对感情还有生活很多的东西,也许你做着一件你很不愿意的事情,当你放弃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才是你喜欢的,选错专业在中国是在普遍不过的事情,有的人在一生的最后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做了我不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可能大学毕业了才发现,原来那不是我们喜欢的专业,我们只是为亲人去读了那个专业罢了。最后只能带着那几分的勉强苦苦的撑着,却不问问自己的另一个自己,为什么我不喜欢了,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了?还有自己的感情,有的时候,明明喜欢却不敢说,明明不喜欢却强撑着,直到最后才发现不是的,就是一种的悲剧,我们的内心弱小而强大,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的强大,没有其他的人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其实不过是一场烟雨一场梦,只是我们在表演我们的人生罢了。生命中,茫茫的人海,注定了我们会相遇,相知,我们会有属于我们的命中注定,喜欢那么的一句话,不是我遇不到更好的,也不是我没有遇到更好的,只是那个时候,你正好出现罢了。其实茫茫人海,我们都会遇到我们宿命中的天使,问题是你怎么的看待,我们把那个人当成那个人就好了,只是很多的人总是怀着以后会更好的心态去寻找,结果只是找到正好罢了。

慢慢的合上了这本书,去睡眠中去询问我的灵魂,我最初的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