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儿童读后感 儿童发展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6 22:17:06 作者:LZ文人 最新儿童读后感 儿童发展读后感(汇总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发展读后感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符合时代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强调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物体,智力的发展是动作的内化和动作之间的协调。只有参与活动,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基于这一点,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给儿童充分的实验和活动的机会。

2、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作用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同化和顺应二者都是个体积极地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儿童就是在积极地接纳客体和改造已有认识结构以便更好地接纳客体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连续阶段,每一阶段有其整体特征。这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他又认为每一阶段出现的年龄会因环境、教育和成熟的不同而不同,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必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4、强调儿童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因此,教育教学应以直观形象性为基础,逐步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5、强调儿童认识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认为行为是一个整体,认识活动属于行为的结构方面,而情感活动属于行为的动力状态。这为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临床法的创造和应用,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突破,也为教师研究学生提供了新的方法。临床法采用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合理灵活的谈话、自然性质的观察和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有利于获得客观的信息去探索儿童思维的本质,引进数理逻辑理论,使研究更加严密。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而且适合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使教师能在教学岗位上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基矗。

儿童立场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儿童文学读后感

读了《蓝鲸的眼睛》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拥有善良,就会拥有清澈、美丽的眼睛。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美丽安静的夜晚,一个渔民出海得到了蓝鲸的眼睛。蓝鲸很愤怒,并向渔民报仇。渔民知道错误,原意用鲜血与生命当报复。女孩的爷爷为了杀死蓝鲸,把眼睛埋了起来。女孩不忍心伤害蓝鲸,把眼睛换给了它。最后,蓝鲸把眼睛留给了女孩。而女孩从此也拥有的光明。

这篇文章把我深深的感动了,小女孩不怕再次陷入黑暗,失去光明,都要把眼睛还给蓝鲸。而渔民知错就改,勇于承担。为了让其他人不受到伤害,宁愿拿自己的生命当代价。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他们都值得拥有清澈美丽的眼睛。

要像女孩一样善良的人真的不多,而我课外班就有一个。她叫昭静瑕,名字和她人一样美丽善良,眼睛水汪汪的。因为她的善良,常常被班里男生欺负,但是她不会记在心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有一次,班里一个男生忘记带课本了,静瑕就借那位男生一起看。那位男生最后被静瑕的善良大量给感动,和她做了很好的'朋友。

虽然人的性格不容易改,但我会尽量像文章中的小女孩或者静瑕一样善良的心,改掉以前的坏习惯!

儿童立场读后感

作为小学教师,“儿童”一次是我们工作的重心与中心。如何站在儿童立场,为儿童思考,研究儿童,是我们的终身课题。全书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教育的中心是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教师应该坚守儿童视角的研究。这个研究,源于儿童,为了儿童,也要有儿童的参与。学生位于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至于如何进行儿童研究。成先生在书中用12个字来表达儿童研究的主题,即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成先生说:教育的大智慧正式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回到儿童去,首先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去。“儿童”原来的意义是自由。其次,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第三,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第四,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中去。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同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成先生还写到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儿童的立场就会萌发,生长。可能性的呼唤:儿童哲学是让儿童拥有自己幸福童年的哲学。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诗人,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

以上这些,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是哲人,应当是诗人。当然,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心怀爱。这两年,我读了不少书,但是额,每当面对儿童时,还总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会继续追寻伟大的哲学家、教育人的步伐,提升自己,照亮儿童。

儿童文学读后感

《儿童文学》这本书里有许多的故事,其中让人感动的故事很多,有一个故事让我潸然泪下,他就是《杰里米的复活节彩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缺乏语言沟通能力的孩子杰里米和教师桃瑞丝,之间的的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对话的结果是理解和情感的加深,杰里米的.离开,为他的同学和老师留下了真正值得收藏的东西,就是爱与生命。

儿童发展读后感

《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着,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儿童发展读后感

观察儿童能够让我们知晓儿童的发展状况,帮助我们评判儿童的发展水平,指导我们设计儿童的发展目标,并提醒我们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解释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并且详尽明了地讲解了如何进行观察。

一、做好观察儿童的准备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必须做好一定的准备。如果只想简单地观察儿童今天能否学会画圈,那么只需要我们做简单地书面记录,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果要想了解每一位儿童对区域活动的教玩具使用情况,就得需要在几个区域放置几部摄像机,因为无法同时观察那么多儿童。除了硬件设施的准备,作为一名观察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想了解儿童的心,这样才能使得观察持久。同时,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者,把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建立在儿童发展知识的基础上,千万不可以主观臆断。

二、合理选择方法观察幼儿

儿童电影读后感

2、儿童励志电影《魔法灰姑娘》

影片根据影片根据纽伯利(newberry)儿童文学奖《魔法灰姑娘》(ellaenchanted)改编,讲述了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童话。小说以魔法为娱乐元素,集合了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怪物史莱克、哈利?波特的精华大成,重新演绎出一个另类搞笑的浪漫喜剧。女主角“艾拉”,外表长得甜美乖巧,骨子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叛逆又勇敢,不是等待被拯救的公主,相反地,当王子身陷危难时,她还运用智慧救出自己的王子。影片的精彩多数来自于奇幻与童真并重的原著主题,而影片那明显的不足也就是因为其过于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致使其迷失了本应更为珍惜的人物性格塑造与丰满剧情的把握。

3、儿童励志电影《12月男孩》

根据迈克尔·农南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偏僻的海滩胜地来了四个孤儿,这四个孤儿不光是来度假的,在这里他们要想办法吸引那些没有子嗣又有意收养小孩的家庭注意,找到新家。他们有心在他们之中领养一个……于是,四个男孩--迈普斯、斯帕克、米斯蒂和斯皮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都想让自己成为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而一直以来被各种家庭拒绝所积累起来的所有痛苦,也终于在那一刻全部爆发,他们之间的友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再加上最年长的迈普斯爱上了一个来自于海滨城市的女孩露西,所有的矛盾都被推到了浪尖上……好在牢固的友谊最终还是打破了所有的冲突和敌对,四个男孩分别知道了友谊、家庭和爱背后的真正意义,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4、儿童励志电影《听见天堂》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从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马克出生于托斯卡尼,从小就热爱电影,因为一次意外,让他必须永远与黑暗为伍,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的特殊学校就读,然而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开始转变,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他而展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真挚动人的温暖叙事,娓娓道出这则充满梦想与勇气的感人故事。

5、儿童励志电影《欢乐糖果屋》

电影《欢乐糖果屋》讲述男孩查理出身于贫苦家庭,不但吃不到甜美的糖果,还要和母亲一起供养整个家庭。当地最著名的糖果商威利·旺克公布了一条喜讯,他将选取5名幸运儿参观自己的糖果厂,其中的一人将被授予终生享用旺克巧克力的特权。深刻到位的表演,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情节,充满教育意义却有不失情趣,《欢乐糖果屋》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而已,它是一部启蒙人生的教科书。

6、儿童励志电影《绿野仙踪》

改编自弗兰克·鲍姆的儿童经典读物《奇妙的奥兹男巫》,它无论从特技或是音效上都无法和现在的3d电影媲美,但它却是儿童片里永恒的经典。这一版《绿野仙踪》场景真实,感情真挚,剧情细节处理上温情感人,让人久久难忘。同时,这部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的经典儿童歌舞电影内容也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主人公桃乐丝误入迷幻仙境,在仙女和人们的帮助下,她沿着黄砖路到绿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师寻找回家的办法。路上,她遇见了稻草人、锡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师要头脑、锡皮人想要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则想要胆量,于是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们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每个人都如愿,桃乐丝也回到了简陋却温暖的家里。影片处处流露着童真与活力,充满了神奇有趣的童话角色和欢快的歌舞场面,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乏教育意义,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经典励志电影。

儿童立场读后感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

作者/徐丽萍

前人很早就在研究“学”与“导”的关系。十年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郑重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时至今日,放眼广阔的教育视野,考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行进的脚步依然不够坚定,课堂上依然“讲风”盛行,教师的“导”显得很强势。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究竟什么样的落脚点才是最恰当的?当然是基于学生。坚持以“学”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实际需要。笔者以《水》为蓝本,探讨“导学”的策略,做到为学而导、顺学而导,导在关键处,导在必须时。

一、画面引思,有效启学

《水》描写了作家马朝虎回忆儿时缺水生活的经历。“缺水之苦”是生活在水乡的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笔者在教学时抓住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间的反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思考的姿态走进课文。

生:我看到了许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着取水,他们获得一点水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庄稼地因为缺水都干裂了,农民伯伯在伤心地期盼下雨。

师:作家马朝虎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缺水的地方,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缺水的困难。

师:假设现在你就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请你读这一自然段。

(生感情充沛地朗读)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学”是内因,“导”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因而,要让学生感受缺水的艰苦,教师的讲述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体验了缺水的滋味才能建构与文本相通的情感。课例中,教师借助缺水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淡感受。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从而更主动地去研究了解马朝虎从小生活的环境。

二、想象环境,有效助学

苏轼在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的是诗画不分家。其实文章也是这样,当你醉心于某段文字里的时候,也一定是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再现画面,领悟、感受,才是有效阅读的助推器。在学习《水》的第二自然段“雨中洗澡”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想象:

师:孩子们洗澡的画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好好读一读,你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吗?(生练读,师指名读。)

生:我看到孩子们在雨中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中的水。

生:我看到他们在雨中翻跟头,玩耍嬉戏。

生:会欢呼跳跃,也会大呼小叫。

生:会尽情感受雨水的清凉和抚摸。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在雨中,大人们和孩子们一样,他们也会――

生:(齐)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也会――

生: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

师:也会―一

生: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课文的语言,被我们的想象丰富了,就能看到生动的画面!这样既实现了语言的迁移、运用和内化,又增强了学生主动积累和主动运用的意识。

三、矛盾发掘,有效品学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使孩子们获得言语的智慧。例如,《水》的第五自然段就细腻地描写了四兄弟用一勺水冲凉的情景,这些文字并非只是“语词的组合与排列”,它流淌着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情感。有情有味的语言给学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与往常完全不一样,而这种感觉学生们是不可能有的,更是写不出来。所以,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寻找矛盾点、讨论突破矛盾点、朗读回味矛盾点三个层次,引领学生在文学中漫步,感受散文的文化情韵,获得丰富而细腻的感觉。

第一层次:发现寻找矛盾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可能就会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或者是反常的地方。如果你发现了,就在这些地方打上问号。

生:母亲只用一勺水给“我们”冲凉,为什么作者说成像一条小溪流,这是矛盾的呀!

生:“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不合理,人不可能听到毛孔的吸吮声。

第二层次:讨论突破矛盾点。

师:这些矛盾的地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聪明的你们愿意去探究吗?我建议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和同桌进行讨论。(生讨论,交流。)

讨论一:水“滑过”全身。

生:我们讨论了三个“滑过”,写出了水带给“我们”的舒服感受,也写出了水的珍贵。

生: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非常细腻,并不哆唆。

讨论二:一勺水似小溪。

生:我们讨论了作者因为很久没被水滋润过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让他有一条小溪一样的兴奋,这也是不矛盾的。

师:当一勺水倾注而下的时候,作者在心里仿佛对水说了些什么?在作者的心里,一勺水绝对抵得上一条小溪给他带来的舒服。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这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值得好好咀嚼。

第三层次:朗读回味矛盾点。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

生:我会用舒缓的语气,读的节奏要慢。

师:让我们停下脚步,站在母亲的面前,静静地等待这一勺珍贵的水……

(生配乐读)

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遵循学生的审美特性,旨在引领学生探讨文本语言,获得文本的直觉意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作者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在朗读中,领略到了作家语言的生动、形象。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会从“我怎么教好”转为“怎么让学生学好”。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好好地发挥“导学”功能,导在问题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西岗小学)

儿童文学读后感

望着书架上那一本本整齐罗列着的儿童文学,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中。

暑假中,父母见我整日无所事事,于是,准备为我订购《儿童文学》这本杂志,补充我的课外阅读量。起先,我极力反对,因为我不喜欢被人逼迫做事,可是,“父命难违”啊!当第一本《儿童文学》递到我的手中时,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觉得那些内容我一点儿也不感兴趣。随着一本本的到来,渐渐地,我对《儿童文学》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那些富有奇异想象力的童话;那一篇篇,一件件感人的故事;那一个个有趣的小说,令人回味无穷。从此,我便喜欢上了阅读,书桌前每天都出现了我的身影,我捧着书,快乐地阅读着,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泪润双眼,深深陶醉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