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4-01-06 17:02:23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特点而制定的一套教学行动的计划。教学计划的编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做得更好。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第十册《古诗三首》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润生。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  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想到用豆萁煮豆,作者有什么强烈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受?学生如果对曹植了解不多,老师可适当补充:曹植、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受曹操的喜爱,后来曹操死了,曹丕当了皇帝,妒忌曹植的才干,想把他置于死地,要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杀头。曹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抗争。)。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2、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本教学设计特色有三:一是设计思路新,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古诗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二是在简洁的教学线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三是不避嫌疑,在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和赏读方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设计

9月16日,根据学校教研组安排,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教研专题,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学这两首诗歌,我除了围绕教研专题,还试图从新课标中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出发,确立了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创情境,入诗境;3、巧过渡,悟诗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总结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抓诗眼,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间、重、还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尽管如此,本环节的教学仍然不能马虎,这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

二、创情境,入诗境。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资料的补充、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本环节的教学,我从绿字入手,“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评析:相信学生,学生能行!]。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总评:。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老师在处理"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

1.认知目标: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初读时,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教师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适时播放有关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片,利用壮阔优美的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理解古诗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关于大海的录象、西湖风景片;学生搜集有关写水的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诗人的家乡这么美,他又如此的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他为什么还要离开呢?”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导致失败,因此,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辞去相职。第二年,又被神宗皇帝拜为相职。这首诗正是作于诗人第二次赴任的路上。)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课后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摘自《福建教育》2000年第2期。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