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通用23篇)

时间:2024-01-13 09:22:12 作者:灵魂曲

读后感是一种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书籍内容,加深自我思考和感悟的良好途径。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几篇读后感,相信你们会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和启示。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个音乐,我想起来的不是枝繁叶茂,藏匿山林的古刹,而是十八相送的梁山泊与祝英台。每走一处,仿佛会有一潭清水映照着那一对痴男怨女,他们不知疲倦的相送,九曲十八弯,或许音乐过于缠绵,每一个音符代表着的不只是微风后的细雨,花枝下的曳舞,夕阳下的蝴蝶,更深层次的是那份生死不离的情意。

也许我妄自菲薄,那只是人的一个幻觉,人们喟叹你为诗痴,诗歌疯子,并非只是言简意赅,那明明是行迹天崖的僧侣,饮一钵清水,行与江南江北,穿梭与古木丛林,就算是踏入人间,也只是微然一笑,本洁还来,本洁还去,纵然是桃花满天,我自岿然不动。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主要讲的是欧美音乐的历史,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二、音乐家的发展史,三、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四、音乐美学的发展史。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西方音乐史的重要部分,其中,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史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多元化的一个时代。

音乐家的发展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家记载在册的很少,从中世纪开始,游吟诗人、恋诗歌手等音乐家财大批涌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著名的约斯坎,帕莱斯特利纳等,巴洛克的巴赫和亨德尔,古典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勃拉姆斯,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

音乐美学的发展:音乐美学自古就作为一个音乐话题被人们讨论,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在,音乐美学一直是音乐上的重要理论学科,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音乐美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浪漫主义时期。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方音乐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教与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回顾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

从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

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教与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回顾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

从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

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从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虽然只有短短的5个月学习西方音乐史,但是我受益非浅。在还没有上西方音乐史之前,就听大四的学姐和学长们说,西方音乐史这门课,不但知识丰富有意思,更主要的是上西方音乐史的老师知识渊博,上课生动。但是“口说无凭”,我带着疑问来上第一节音乐课,结果真的是名副其实。

杨老师在科隆大学读完博士回来,上他的课斯毫不觉得课的乏味,因为他能为每一阶段或者每个人物讲出一个故事来。西方音乐史读后感。正因为杨老师讲课入胜,治好了我上课打盹的问题,以致能让我更认真地听讲。这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我前所未知的知识,更充识了我对西方音乐的认识。接下来我就讲讲在这门课上我到底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在这些时间里,我主要学习了西方音乐的6个时期的知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这6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本时期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主要讲的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音乐中汲及到音乐形式、音乐思想家、音列体系的产生和主要的器乐,而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音乐,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中世纪时期音乐主要学到了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功能和特征,还了解到了五线谱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时间。世俗音乐的发展和主要的器乐。在没上西方音乐史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五线谱是怎么样产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线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来说无疑是一个失败和耻辱,直到学习了西方音乐史我才知道五线谱的产生时间和发展。

五线谱的前身是生产于8世纪的纽姆谱,大约在10世纪,音乐理论侬、作曲家、僧侣圭多发明了四线谱。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创作了有量记谱法,到15世纪时,线谱才渐渐定型为五线谱,由引产生了五线谱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五线谱的历史也算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我学到了和种音乐乐派,每一乐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标志,了解到了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世俗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多种声乐体裁,并学习到了这一时期的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我学习到了这一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并产生了大型声乐套曲以及由此产生的各轩具有代表性音乐家,像歌剧之国的意大利,法国、德国,也见识到了器乐的发展。

古曲主义时期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的,因为在学习钢琴弹奏时,我多数是接触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伟大的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外,歌剧和器乐随着三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产生了一种新器乐体形——奏鸣曲。

浪漫主义时期给我印象最深是这一时期的标题音乐,由产生到完整并拓展让我更了解到了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并不是一味地套取古典时期,而最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部分并有自己的新创作,标题音乐就是一个新创作,并且把交响曲摆脱了由原来的四乐章结构,创作出了五乐章交响曲,这并没有使音乐繁琐,而是使音乐更加地完整和生动,加上标题音乐,更能使音乐欣赏者们了解作曲家作曲的心境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让音乐更加容易融入欣赏者的思想和总识。

但是这六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时期里都有器乐和乐器的发展,第一台的古希腊管风琴,1709年制造的第一架钢琴一直到浪漫无边际主义时期的器乐,是一个质的变化也是一种飞跃,所以随着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各种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像一条导火线,贯穿着西方音乐发展的始终。

所以在这一年里所学到了西方音乐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上学期期末考时,要求我们闭卷考,这就迫使我们去背西方音乐的内容。刚开始时我也觉得很痛苦,因为这内容实在太多了,而且要在5天之内都在记住,实在太困难了。但是后来我发觉给我带来了具大的好处。

经过几天气复习和背诵,我记住了很多内容,比如贝多芬、海顿、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生平与故事,并运用到了大四实习的三个月时间里,能使我把教学过程和内容变得更生动,能吸引学生生的`注意力,也让我对西方音乐有了更深地了解,并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我在暑假看了《魔法音乐盒》这本书,里面的文字丰富,图文并茂,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幸福小镇一夜之间突然变了,镇上的孩子白天不上课,晚上不睡觉,大人们因为发愁,头发都白了。而那天晚上幸福小镇里,唯一没有被改变的孩子唐吉睡在槐树婆婆的家里,他那纯洁而又善良的灵魂才没有被魔鬼收去。在槐树婆婆的指引下,唐吉来到月亮村寻找幸运草,一路上结交了飞飞、贝贝、苏比这三个好朋友,大家一起团结地寻找幸运草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幸运草并且找到彩虹之幻唤醒天使让小镇恢复了往日的欢乐。

寻找幸运草这件事让我知道了友谊能让我们觉得快乐,朋友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只要付出真心,就可以收货友情,收货幸福。当我读到飞飞他们在紫蝴蝶谷种幸运草需要南花溪的溪水,但是太阳快要落山,彩虹之幻就要回去的时候,他们不顾艰辛,团结合作达到目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善良的蝴蝶王后把她珍贵的“蜜露云香”给了唐吉他们,他们拿着蜜露云香,飞奔到石洞前,香气让彩虹之幻感觉到了孩子们的真诚,终于,彩虹之幻帮助他们唤醒了天使,帮幸福小镇找到了往日的幸福。读完此书,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希望生活中的人们也能互相帮助,让世界充满爱。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精选】

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教与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

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对于《西方音乐史》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习,由于大学期间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导致5个月《西方音乐史》的学习,几乎有没有什么收获。由于当下浓厚的阅读氛围使我重新拾起《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主要是6个时期的知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这6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本时期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主要讲的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音乐中汲及到音乐形式、音乐思想家、音体系的产生和主要的器乐,而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音乐,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世纪时期音乐(黑暗时代)主要学到了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宗教长期抹杀人性,神权统制一切。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功能和特征。多声部复调音乐——“横向变化”(1。奥尔加农。2。迪斯康特3。克劳拉苏4。经文歌)。五线谱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时间。世俗音乐的发展和主要的器乐。在没有阅读《西方音乐史》之前,不了解五线谱是怎么样产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线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对于一位音乐老师的来来说是不称职的,直到学习了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才知道五线谱的产生时间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有不同的乐派,每一乐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标志,掌握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世俗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多种声乐体裁,并学习到了这一时期的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我学习到了这一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并产生了大型声乐套曲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具有代表性音乐家,像歌剧之国的意大利,法国、德国,也见识到了器乐的发展。

古曲主义时期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的,因为在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大多数接触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后,更深的掌握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伟大的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外,歌剧和器乐随着“三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产生了一种新器乐体形——“奏鸣曲”。

浪漫主义时期给我印象最深是这一时期的标题音乐,由产生到完整并拓展,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并不是一味地套取古典时期,而最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部分并有自己的新创作,标题音乐就是一个新创作,并且把交响曲摆脱了由原来的四乐章结构,创作出了五乐章交响曲,这并没有使音乐繁琐,而是使音乐更加地完整和生动,加上标题音乐,更能使音乐欣赏者们了解作曲家作曲的心境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让音乐更加容易融入欣赏者的思想和总识。

其实,六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时期里都有器乐和乐器的发展,是一个质的变化也是一种飞跃,所以随着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各种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像一条导火线,贯穿着西方音乐发展的始终。在学习《西方音乐史》一年后。给我带来了具大的好处。能使我把教学过程和内容变得更生动,能吸引学生生的注意力,也让我对西方音乐有了更深地了解,并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主要讲的是欧美音乐的历史,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二、音乐家的发展史,三、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四、音乐美学的发展史。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西方音乐史的重要部分,其中,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史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多元化的一个时代。

音乐家的发展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家记载在册的很少,从中世纪开始,游吟诗人、恋诗歌手等音乐家财大批涌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著名的约斯坎,帕莱斯特利纳等,巴洛克的巴赫和亨德尔,古典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勃拉姆斯,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它叫《夏日音乐家蝉》,这本书非常的好玩,知识量很丰富。

有一天,蝉妈妈开始了产卵,不过有种叫“蚋”的昆虫会在蝉妈妈产过卵的树木上产下自己的卵,这样蚋的宝宝就会把蝉卵吃掉,不过有些蝉宝宝会侥幸活了下来,因为产卵,蝉妈妈产完了卵就会虚弱的死去,不可能会留下来照顾自己的孩子。

虽然没有人照顾它们,但是,它们有一些仍然坚强的活了下去,在这从中小乐就是这从中一直活下去的蝉宝宝。

开始,小乐对这个世界来说是非常的陌生,也非常胆小、害怕,可是后来,它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了感情。在大家最困难的时候小乐帮助了大家,大家都会感谢的说句“谢谢”!

而蚂蚁却从来不说一个“谢”字,这让善良的小乐不知所措,可是小乐从来不爱跟别人怄气,因为它也从来都不想跟别人怄气。

小乐的声音很好听,引来了一只母蝉,那一只母蝉和他结婚了,在母蝉产完了卵就十分疲惫,虚弱的死去了,小乐唱完了最后的一首歌,也累的离开了人世。但最后,小乐有了一个不幸的归宿,因为,小乐被那些蚂蚁给吃掉了。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成活规律,动物之间会形成循环,昆虫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好好的观察这些生物钟,争取当上想法布尔一样的`学家。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在这些时间里,我主要学习了西方音乐的6个时期的知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这6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本时期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主要讲的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音乐中汲及到音乐形式、音乐思想家、音列体系的产生和主要的器乐,而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音乐,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世纪时期音乐主要学到了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功能和特征,还了解到了五线谱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时间。世俗音乐的发展和主要的器乐。在没上西方音乐史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五线谱是怎么样产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线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来说无疑是一个失败和耻辱,直到学习了西方音乐史我才知道五线谱的产生时间和发展。五线谱的前身是生产于8世纪的纽姆谱,大约在10世纪,音乐理论侬、作曲家、僧侣圭多发明了四线谱。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创作了有量记谱法,到15世纪时,线谱才渐渐定型为五线谱,由引产生了五线谱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五线谱的历史也算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我学到了和种音乐乐派,每一乐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标志,了解到了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世俗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多种声乐体裁,并学习到了这一时期的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我学习到了这一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并产生了大型声乐套曲以及由此产生的各轩具有代表性音乐家,像歌剧之国的意大利,法国、德国,也见识到了器乐的发展。

古曲主义时期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的,因为在学习钢琴弹奏时,我多数是接触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伟大的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外,歌剧和器乐随着三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产生了一种新器乐体形——奏鸣曲。

浪漫主义时期给我印象最深是这一时期的标题音乐,由产生到完整并拓展让我更了解到了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并不是一味地套取古典时期,而最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部分并有自己的新创作,标题音乐就是一个新创作,并且把交响曲摆脱了由原来的四乐章结构,创作出了五乐章交响曲,这并没有使音乐繁琐,而是使音乐更加地完整和生动,加上标题音乐,更能使音乐欣赏者们了解作曲家作曲的心境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让音乐更加容易融入欣赏者的思想和总识。

但是这六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时期里都有器乐和乐器的发展,第一台的古希腊管风琴,17制造的第一架钢琴一直到浪漫无边际主义时期的器乐,是一个质的变化也是一种飞跃,所以随着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各种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像一条导火线,贯穿着西方音乐发展的始终。

西方音乐史论文【】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全新音乐教育哲学,对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些理念甚至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其代表人物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的教学活动在于实践,在于行动,他主张在音乐教学中应当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结合音乐欣赏、音乐创造等活动,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的核心知识不是关于旋律、和声或其他要素的语言概念,而是以行为为基础的,是教学生如何在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的行为中音乐性地思考的知识?。人类的一切活动证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为认识提供可能和所必需的信息,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思维能力。该哲学符合《实践论》中重视行动和过程的主导思想,注重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该哲学思想的优势在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杜威的“做中学”如出一辙。

音乐课程是一种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声乐演唱和乐器演奏都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这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融入音乐的特定文化语境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课程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音乐相关文化背景、代表作曲家并欣赏各时期代表性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进而促进其音乐表演实践,可以说“中西方音乐史”课程是提升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如埃里奥特所说,对作品相关背景的分析是一个专业聆听者所知道的和建构的内容之一,并因而是一个专业聆听者所能享受的部分?。作为一种积极的和建设性的进程,音乐聆听包括建构音乐声音的认知的文化侧面s1。然而,在“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主要通过语言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历史、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主要关注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此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他们的音乐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活动相脱离。例如,在近期我们对部分毕业生所作的调查问卷中,在“大学期间,你感觉受益最深的三门课程”这一项中,仅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中西方音乐史”。这从侧面反映了“中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改进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根据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观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校“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以期与同行共同商榷。

不少教师在“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虽然涉及音乐欣赏环节,但仅限于聆听,对如何聆听、如何理解和把握音乐并没有介绍,这导致很多经过四年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面对一首音乐作品仍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更无法运用所学到的音乐史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音乐表演。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提出:对音乐作品或音乐作品的重要部分的卓越诠释和表演足以具体证明,一个学生理解了该作品的相关方面和特点,并知道如何指导他在音乐行为中的思维?。音乐聆听是一种丰富的思维和认识,是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乐趣的丰富源泉。音乐素养是在音乐聆听的语境下实现这些生命价值的关键?。因此,在“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教师应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环节的教学可以从音乐本体和音乐史实两个方面展开。音乐本体是指基于音乐本身相关因素的欣赏,包括音乐的旋律、节奏、乐器或演唱者的音色、和声、曲式、调式调性等。对音乐史实方面的欣赏应当基于该音乐作品所处时代的整体风格、音乐作曲家个人经历以及创作该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把握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对于中国音乐史音乐作品的欣赏,要引导学生感受音色,把握意境。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受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影响,并不注重准确的音准、节奏,而更加注重通过音色的细微变化营造音乐作品的独特意境。例如:欣赏姜夔的自度曲《扬州慢》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曲所表达的含义,通过欣赏乐曲,感受其旋律中的一些独特进行,例如四度和七度音,或一些变化的宫音、商音和徵音等,发现其与我国现代民间音乐的一些不同之处,感受宋代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再如:欣赏根据唐代王维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被誉为我国十大琴曲之一的《阳关三叠》时,教师可以通过诗词介绍,先让学生理解诗中所饱含的深沉的惜别之情,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欣赏音乐作品,并带着感情演唱改编后的混声合唱《阳关三叠》。在这种不断升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感受、聆听、欣赏以及演唱中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提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认真挑选各个种类的音乐,使学生对音乐表演实践和音乐聆听进行专业思考。让学生以音乐表达为目的,通过比较和对比表现性和非表现性唱片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从人类音乐学、人类学、社会学、女性学、符号学和分析哲学的视角来研究音乐,加深了我们对文化和意识调节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方式的理解可见,在“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多种维度去分析和研究音乐,使其获得对音乐更为全面的认识。

笔者认为,在“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及音乐作品的研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索知识信息,并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大家在一起交流、分析、讨论。只有通过自己深人思考和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从两方面为学生划定选材范围。一是让学生以某一作品为例归纳音乐欣赏的方法,同时结合个人的演奏演唱经验,完成一篇音乐作品研究论文。例如,在欣赏肖邦的钢琴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其音乐的旋律表现形式、和声的转换与变化、结构的设计安排以及音色的明暗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自身的演奏经验等,全面认识音乐作品。这样,通过对音乐作品、作曲家不断深人的分析和研究,学生不仅能够将个人的欣赏经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还逐渐形成了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这种良好的音乐写作习惯将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让学生对音乐历史人物或音乐作品进行比较,以获得音乐历史知识,从而对音乐史实、音乐家及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巴赫、亨德尔及斯卡拉第三位作曲家,充分感受该时期音乐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学生通过研究其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音乐技法的运用及演奏特点等,在把握该时期总体音乐风格的基础上,理解了三位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不同之处,这会给学生今后表演这几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带来重要的启示。

传统的“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形式太过单一,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学生往往扮演“被动聆听者”的角色。由于无法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不浓厚,对学习的投入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学生对“中西方音乐史”课程内容缺乏系统了解,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提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加入到他们想学习的音乐实践(或音乐文化)中来,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学情况的真实性对于学生音乐学习和学习深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即知识不能从其学习和使用的原语境中分离出来。培养音乐素养便意味着将学生引人特别的音乐文化中去?。“实践”一词强调音乐应该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实际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有关,并以此来证明音乐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音乐表演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

笔者认为,“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应综合更多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音乐实践能力。首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现场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乐器演奏、声乐演唱,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音乐演奏水平,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机会现场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色,形成对该乐器、该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帮助。其次,可以组织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取更多的音乐感悟。例如,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介绍金湘创作的近现代歌剧《原野》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多方面搜集资料,包括歌剧的视频、金湘先生对作品创作的介绍以及多方面的评论和反映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自导自演这部歌剧。再如,赵元任是江苏常州人,而他早年居住的青果巷是常州历史名人聚集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访名人故居,感受那里独特的人文氛围,使其对赵元任的作品有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音乐作品、音乐作曲家的理解。再次,可以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锻炼口才,培养教态,增长经验,同时,教师对他们的教态、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评价与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教学的基本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获得经验,不断进步。

在现今学科大综合的背景下,以往那种技能课教师仅仅教授学生演奏或演唱技巧,理论课教师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巳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以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在教学的过程中触类旁通,让学生获得相似的学习经验,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融人更多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正如埃里奥特教授所说:未来依赖于通过继续提高我们对音乐的哲学理解,以及通过继续提高岗前和在职教师的音乐素养而使得音乐教育更具有音乐性、艺术性和创造性。音乐教育的价值只有通过加深和扩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实现;而这些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我们的学生行动中思考的音乐时间的质量,来最有效地展示给家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董事会。

学习西方音乐史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00字)。

学习西方音乐史是对世界音乐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它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独白。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得以更好地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拓展音乐思维及创作理念。

第二段:西方音乐史的重要里程碑(250字)。

西方音乐史上有许多重要的里程碑,如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巴赫、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他们的音乐琳琅满目,影响深远。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我深刻体会到随着时代的演进,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和技巧的日臻完善。比如,巴赫的作品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复杂和精确,而贝多芬的作品则着重表达情感与人性。肖邦则以其浪漫主义情怀和独特的创新手法,使其作品仍然深受瞩目。

西方音乐史对于中西音乐交流有着巨大的影响。学习西方音乐史让我明白到,音乐的传播和融合始终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西方音乐中的和声体系、管弦乐和音乐剧等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可以从中西音乐的比较中发掘出音乐艺术的共通之处,拓展视野,开阔思维。

西方音乐史的学习给予了我许多启示。首先,它告诉我音乐的发展是一千条线索、一万个因素交织而成的。我们需要了解脉络,但也需要探索其中的细枝末节,深入研究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并从中寻找灵感和借鉴。其次,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理念,这些艺术家们以音乐作为媒介,将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传递给听众。最后,我深刻认识到音乐是跨越时空的语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音乐总能触动人心,以其独特的力量传递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

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对音乐的了解更加深刻,对不同音乐流派的发展和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新的音乐领域,提升音乐理解力和创作能力。我相信,学习西方音乐史将会给我的音乐之路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将使我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艺术表现力。

西方音乐史论文【】

从音乐的织体的差异看,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意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

音乐作品,中西文化,音乐体系。

1.1音乐本质与社会政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讲究人格,把自然理解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审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体验,强调悟性,这都是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和音乐美学思想生长在中国独有的政治、经济、伦理土壤之上。作为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形态和功能都与中国传统政治、经济、伦理息息相关。在中国的音乐审美标准中,政治需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把音乐看做一种完善道德规范的途径,一种获得灵魂内省的把握,一种对社会大众教化的工具,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

如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这种对音乐本质的认定,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合人们温良礼让等。而我国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音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但同时《乐记》也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今天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批评标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1.2音乐与自然科学。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8—约公元前500年,把“数”当做音乐的本原;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是“数”的关系;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到“数”的关系去寻找。毕达哥拉斯有着敏锐的音乐耳朵,对于铁匠打铁的声音,人们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但他却听出了差别。毕达哥拉斯最先是在路过一家铁匠铺,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和谐音,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不同,并通过称量不同铁锤的重量确认了其间的关系,随后,又用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音的关系。他还发现谐声是由长度成整数比的同样绷紧的弦发出的—事实上被拨弦的每一和谐组合可表示成整数比,按整数比增加弦的长度,能产生整个音阶。例如,从产生音符c的弦开始,c的16/15长度给出b,c的6/5长度给出a,c的4/3长度给出g,c的3/2长度给出f,c的8/5长度给出e,c的16/9长度给出d,c的2/1长度给出低音c。他天才地用数学观点研究音乐,并阐明了单弦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从而为现代音乐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关于旋律、节奏、调的演说和对音响学的论证对音乐科学地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位研究者所指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仅关心数字和音乐与宇宙的和谐一致,他们将它们认同。音乐是数字而宇宙是音乐。而且,毕达哥拉斯在他的哲学中区别开三种音乐:用后代的术语来说,器乐——通过拨过琴弦,吹响簧管等创造的平常的音乐;musicahumana(人的音乐)-一由每个人的器官,特别是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和谐(或者不和谐)的回响所创造的连续但听不见的音乐:和musicamundane(世界音乐)-一宇宙自身所创造的音乐,被人们称做天体的音乐。

中国传统的音乐,单声部居多,即使有些多声部的,也仅属于支声性(heterophony)或原始性的多声部,这与西方近几百年来高度发展了的多声部音乐大相径庭。西方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多声而非单声,但从顺序上,两方的专业音乐却可以说是以单声音乐作为出发点,单声是多声的基础,单声音乐的形式构建原则完全影响到多声音乐,多声音乐的出发点可以推演到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严格平行奥尔加农在纵向结合上的“均等”特征,使其表现出单调、缺乏变化,但它的这一特征却是后来复音音乐发展的结构基础。正像圣咏中的装饰风格是通过引入非结构因素而获得变化和丰富一样,多声部音乐也是由非结构因素的插入而突破了严格平行奥尔加农的枯燥和乏味。14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便沿着中心结构原则发展,无论是建筑中的大厅楼梯还是绘画中的焦点,或是音乐中的终止式,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西方以主音上方三和弦的大小区划调式色彩,是大三和弦的一类调式称大调性色彩,是小三和弦的一类调式称小调性色彩,形成了经纬分明的调式色彩体系。从音乐的织体的差异看,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意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织体思维。复调音乐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几个旋律结合为乐曲,旋律伴有定量节奏,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代的西方音乐呈现这种特点。在西方音乐中,.主调音乐体系也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说来,它只有一个曲调具有主旋律的意义。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更注重旋律美,旋律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并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各种旋律都讲究线条,这些旋律线的神韵可以与书法、绘画、舞蹈、戏曲、园林、建筑等其它艺术形式比美。有的延绵起伏,有的跳动剧烈,有的明显地呈现抛物线型,有的音符密集,有的音符稀疏。旋律中大量的运用“带腔的音”(又称音腔)旋律技巧,有效却不着痕迹的手法把一个不断重复的乐段连接起来而不使人觉得沉闷乏味,或把几个不同来源的乐段连接起来而使全曲具整体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组织思维方式,是构成中国音乐及其美学的重要因素。

[1]大鹏。“中西合璧”在于补短扬长[j]国际音乐交流,2001,(04).

[2]周薇。俯而弹,仰而思—学习《西方钢琴艺术史》[j]钢琴艺术,1997,(01).

[3]张凌飞。中西合璧古今融会—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j]钢琴艺术,2005,(04).

西方音乐史论文【】

从我国现有的条件看,要研究西方音乐史还没有足够的资源,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西方音乐史在我国其发展前景还是很大的。本文就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文化心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从我国目前条件上看,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还是很有局限的,比如,在我国的图书馆里对于国外的一些藏书、原着的文稿、外国的音乐原作作品并不多,而能够出国学习的研究者并不多,这就给研究西方音乐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国的研究者从外语水平上看,普遍较低,给阅读原文带来困难,这就使原版引进或译着并不多,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使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受到限制,大失信心,所以,虽然最初选择了从事外国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但最后还是没能坚持初衷,他们经常对本学科的情境担忧,而关键问题却是文化心态。

中华民族不仅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史,同时具有文化向心力和博大的胸怀,对于外来的文化具有着包容的精神,对外国文明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如今是信息时代,复杂纷繁的文化观扰乱了人们的心,但对于西方的理论,依然有很高的关注度,只是出发点不同。

人类不断经历着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可是各种文化领域依然有坚固的堡垒。在所谓的“艺术阴谋”下一边堤防着一边去进行学习研究,这种既复杂又矛盾的心态,想把研究工作做好,一定是困难重重。所以,我们要敞开心态,开放包容,去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史。人类所追求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的满足感,只有当物质和精神都达到了满足,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满足,这是西方和我们所达成的共识。换而言之,只有物质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才能够使人类升华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一种音乐艺术,它是人类共通的精神食粮。人类的进步和音乐的创作是脱离不开的,也是人类优势生命体构成的一部分。

西方音乐史对音乐进行了记录并进行了分析,它重塑了人类的精神和思想,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探究,从而反应出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我们一定要向国外虚心地学习,可是,也不该过分地强调意识形态,我们应该从中国自己的文化角度出发,放眼去看外国的文化,吸取精华,放弃糟粕,为我所用,用他国之长处补我们之短处,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我们自己的西方音乐史学术思辨成果,为我国的学术做出贡献,使我国的精神文化领域不断拓宽。

有人认为,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处在一个两难之地,在西方音乐史和评论研究之间,既要有理论思维,又要有艺术感悟,而这两者间无疑存在着矛盾,从而会直接影响到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然而,换个角度看,其实我国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是有着很多优势的。中国文化对于“总括”这种具体的概念比较重视,而对于“推概”这种抽象的东西却不是很重视。而西方音乐史是属于人文学科类,它非常适合于“总括”,却不适合于“推概”。中国人很擅长的是,直接通过事物的内在、体察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共鸣。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于诗意,这的确对逻辑思维产生了影响,但是,中国人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却不缺乏,只是在研究问题时,不经常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因此,这对于研究西方音乐史并能构成影响。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把理论思维能够和艺术感悟很好地进行结合,那对于研究西方音乐史来讲,应该能有一番大作为。

近几年,研究西方音乐史的人士有上升的趋势,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了成果,但是,和中国的其他艺术相比,显得有些缓慢,在进行研究中,遇到的常见困难:一,资料来源存在问题。要想从国外取得第一手材料,必然会造成物力、财力、精力上的大量耗费,所取得的材料还要进行真伪的甄别,这就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二,语言方面存在问题。即便取得了第一手材料,而且也很可靠,但是,怎样才能使翻译得比较准确,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聘请专业人员,不仅要懂外语,还要动西方音乐史,而这方面的人才又非常的欠缺。三,文化意识形态上存在问题。这一点是很难克服的,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上会有很大的误区。四,我国人们对于西方社会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缺乏。想要很好地研究西方音乐史,就要正确地掌握西方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且对其要深入正确地理解,因为,西方音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影响都很深,所以,不得不对西方音乐史材料的翻译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甚至显得有些苛刻。

如今,中国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科学价值,这就难免会存在着学科和文化上的差异。

怎样使文化心态达到理解和平衡,这是研究西方音乐史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要用理解和包容的心态,接受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的文化艺术的差异性,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未来面临更多的是机遇,因为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还具有更大的潜力和价值、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我国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我国音乐学者想要发展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无疑是很好的借鉴,所以,西方音乐史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班丽霞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文化缺失[j]人民音乐。2009,09。

[2]于润洋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未来之路[j]音乐研究。2013,03。

对西方音乐史学习的思考论文

自20世纪代,国内开始对西方音乐史进行学习,并逐渐发展成为了高校的基础性课程。它主要讲述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全方位地展现出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截止到现在,它已发展有90余年的教学历史了。随着西方音乐的快速发展,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我国只有紧随时代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

由于音乐类学生的专业类型不同,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上要有侧重点。比如表演专业学生,要侧重教授西方器乐的发展史;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侧重教授西方音乐的名作赏析;对于作曲专业、演唱专业的学生,要侧重教授西方音乐谱曲、演唱及名作赏析。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可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二、教材的选择。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是我国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初期阶段,教材相对匮乏,各大院校均将张洪岛撰写的《欧洲音乐史》作为教材。在教学中,这本教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本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随之,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专业研究西方音乐史的书籍,其中冯志平撰写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当前,这本书籍以教学知识和实际运用作为撰写理念,成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的专业教材,以提高我国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和内容。

我国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堂学习知识面的扩大,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能力;二是引领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西方音乐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准确地掌握每个时期的发展背景、主要流派、优秀音乐家以及经典曲目等知识,增强自身对西方名作的赏析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史、音乐理论的'发展史、音乐家的艺术生涯、音乐作品的更新换代以及音乐体裁的发展史等诸多方面。

(2)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对其影响。

从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出发,探究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展现出西方的人文精神。

通过教授西方音乐史,传递出音乐的各种表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音乐流派表现手法以及音乐的各种理论等内容。

根据我国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学要求来进行,多教授一些西方音乐的创作背景、西方音乐的特征点以及西方经典名作的鉴赏等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对西方音乐的认识,体会到西方音乐作品中的精华,加强自身的音乐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

由于音乐类学生的专业类型不同,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要懂得因材施教,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1)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相对应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术语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学生音乐知识接受的程度,可省略或增加教学内容,而不是降低学术含量,便于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将学术性内容和实际运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经典名作的赏析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借助多媒体教学。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不断普及,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方法可借助多媒体,将板书内容、音乐图案、音乐作品五线谱等内容表现出来,增加课堂的有趣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音乐技能。比如教师在讲授某个音乐知识面时,可直接连接上最先进、最权威的学术网站,找出相关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启发教育。

在音乐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音乐发展史作为主要内容,从中展现出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文化以及人物。中外文化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通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中外相通的地方,采取启发教育的方式,对音乐类的学生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西方音乐的现象和国内音乐的现象相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便于加深学生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力,从而准确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所在,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

五、结语。

音乐教学应以一种客观、合理、完整的教学方式,使音乐类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接受和理解音乐,积累相关的音乐经验,为以后的事业做好前提铺垫。因此,我国对西方音乐史进行教学,并不是为了培育出能熟练掌握音乐史知识的学习机器,而是为了培育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精髓和全世界的文化精髓的人才,从而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

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西方音乐史是西方音乐文化的宝库,它既记录了音乐的演变历程,也记录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我对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西方艺术音乐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本篇文章将基于我个人的学习体验,谈谈对于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心得和感悟。

第二段: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第一个部分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这个时期,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如巴哈、亨德尔等音乐大师。我认为这个时期的音乐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于声音的运用和处理,如复调和赋格等技巧处理都非常的精细和复杂。同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当时欧洲社会中人们交流的一种重要语言。

第三段: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出现在18世纪,此时的音乐更加注重对于旋律和质感的挖掘,同时也更加关注音乐和人类生活的关联。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加凸显了音乐家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描绘。同时,此时的音乐也更加平易近人,成为了更广泛人群喜爱的艺术形式。

第四段: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19世纪是西方音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被称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追求表现自我情感和感受,对于音乐的发掘和探索也更加深入。这个时期的音乐成为了西方艺术文化的代表,同时也为今天的音乐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对于它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和人类文化的演变历程,同时也可以更加广泛地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盛衰兴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需要对于西方文化的其他方面有所了解和掌握。相信这个过程会让我们更加成熟和全面,也会让我们对于音乐的发掘和理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西方音乐史论文【】

音乐的发展其实是一种文化累积的过程,音乐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千年漫长的中世纪,教会是音乐发展的土壤,教堂是音乐发展的圣地,在中世纪及其前期,西方音乐的发展主要是以教会的音乐为中心。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欧州的音乐也逐步从宗教感情转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同时,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从而创造了巴洛克音乐的辉煌并影响了此后整个欧洲的音乐文化。

公元500年到1500年,基督教开始对西方世界干余年的文化进行彻底扫荡,基督教文化一统欧洲。为了宣扬教义,在基督教宗教仪式中用歌唱的方式赞美上帝是重要且普遍的形式,因此,在漫长的中世纪里,作为宗教圣乐的音乐有着特殊的地位,音乐完全被教会所垄断,中世纪前期的音乐也仅仅只有宗教音乐的声音。

中世纪欧洲教会音乐的发展是以格列高利圣咏作为基础的,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活动,如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等都是围绕格列高利圣咏去进行的。中世纪后期,欧洲民俗乐呈递进式发展,城市的复兴使多声部音乐逐渐发展起来,而这种发展与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密不可分的。

在宗教圣乐笼罩下的欧洲,世俗的歌唱是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出现的。11世纪起,新兴的城市从欧洲封建统治相对薄弱的意大利兴起,并逐步成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了欧洲其他地区。从13世纪起,商业及航海相对发达的意大利和北欧尼德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直接促进欧洲各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在基督教神学的笼罩下逐步积累,西欧内部文化开始高涨。文化的发展变化自然地渗透到音乐领域,艺术也由宗教寺院及封建城堡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民族音乐和世俗音乐最初出现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并逐渐在西欧普及,民族音乐及世俗音乐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利德等。意大利牧歌原是田园诗,在14世纪时开始有音乐家为之谱曲。当时的为牧歌谱曲的意大利作曲家有乔瓦尼·达·卡夏、达·翡冷翠、弗朗切斯科·兰迪尼等。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牧歌曲例是:一首诗通常有二或三个诗节,各为三行抑扬顿挫的五音步诗句,配以相同的音乐,最后是过门,配以另外的音乐。同时期,意大利还出现了狩猎曲。狩猎曲是14世纪的一种与狩猎、捕鱼或与普通生活有关的意大利诗歌,配以描绘性的活泼音乐。这个时代的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既采用神秘的宗教传说,也吟唱骑士的业绩,还歌唱爱情及自然景色,从而使音乐可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感情,音乐与音乐家逐渐得到解放,音乐开始冲出封闭的教堂,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14至16世纪,西欧各国封建社会内部先后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兴的资本主义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成长之初的资产阶级为了在政治上取得合法地位,首先向教会神学统治和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冲击。这种冲击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代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现世的幸福,注重尘世的欢乐,这一切逐渐唤醒了人的灵性和潜力,它使得人们对于知识地追求将逐渐超越对于纯粹神学信仰的追求,由原来的纯宗教性逐渐向世俗性方面转化。对于现世享受的追求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逐渐重视,自然会影响到欧洲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尽管在体裁、创作和手法上的革新与中世纪的音乐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但由于人文主义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关怀人性的价值取向与经院哲学的恰恰相反,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这一时期的世俗体裁得到了极大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出的大批成就卓著的音乐大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世俗体裁有浓厚的兴趣并丰富了世俗体裁的内容。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牧歌作为一种吉乐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16世纪的牧歌歌词为自由体,最早结集出版的牧歌集于1553年问世,音乐风格由弗罗托拉歌派生而来。用这种风格写作的先有韦尔德洛、费斯塔、阿卡代尔特;继起者有维拉尔特及其门生奇普里亚诺·德·罗勒,他们在歌词的表现力和技巧手法的运用方面扩大了牧歌的范围。16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牧歌又有了新的奉展,它们采用模仿式复调写作,大多为五声部,歌词中建量采用描绘性词汇与象征手法,并逐步从模仿式牧歌过渡到由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二重唱或三重唱的牧歌(即强调歌唱的戏剧性)。除牧歌外的其它世俗体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欧洲音乐史上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迪费创作的主要体裁除经文歌外就是世俗的歌谣曲;若斯坎·德普雷、l·奥布雷赫特和h·伊萨克还运用意大利、德国民间歌曲的形式,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这些新的体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此外,在16世纪后期,以歌唱家g·卡奇厄、作曲家蒙v·加利莱伊和业余作曲家p·斯特罗齐为代表,形成了一个自称“佛罗伦萨伙伴”的艺术小组。他们试图恢复古代音乐与戏剧、诗歌结合的形式,主张突出曲调,对位声部只作伴奏,开创了主调声乐和数字低音的风格,为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文艺复兴音乐与近代音乐的衔接架起了桥梁。

其次,世俗的复调音乐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欧洲的世俗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世俗音乐的繁荣,宗教音乐也受到了世俗音乐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革,从而使欧洲音乐超越了对纯粹神学韵的追求,而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融合成就了后世西方音乐的辉煌;伴随着世俗音乐的兴起,宗教复调音乐也相应发生了变革。g·p·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受到世俗风格的强烈影响,寻求复调与和声的平衡,形成宁静、明朗、清澈、和谐的新的复调风格,并开创了无伴奏合唱的先例。从14世纪开始,中世纪的单乐章弥撒曲的固定歌调题材有的取材于世俗歌曲。到16世纪,新的经文歌更重视高声部旋律的生动和节奏的流动性,它本身不再被宗教礼仪所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从精神上承载着人文主义的伟大精神,从技术上进行了巨大革新,题材上的世俗化与写实精神,音乐家承上启下的伟大建树,体现了特殊的历史特征,推动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5、16世纪工业技术及自然科学的成就给音乐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渗透到了乐器制作领域。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意大利已有了分工细致的乐器作坊。乐器作坊的出现导致了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从而使一些新的乐器被发现并制作出来,增加了供作曲家选择的乐器,为日后配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乐器是小提琴。从16世纪后期小提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器开始定型。小提琴制造业兴起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里莫纳,在那里出现了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家,他们把小提琴各部分的比例确定下来。到巴洛克时期,克里莫纳已经成为全欧洲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制作中心。伴随小提琴制造业的发展,16世纪后期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演奏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伴随手工作坊的出现,印刷术广泛应用于音乐领域。15世纪后期意大利就已结集出版经文歌及弥撒曲,1553年最早结集出版的牧歌集问世。法国出版商阿唐南·皮埃尔(约1494-1552年)采用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大量的尚松、经文歌、弥撒曲、琉特曲与管风琴曲;铜版印刷术运用于音乐领域,促进音乐的传播。英国音乐出版商托马斯(约1535-1609年)在16世纪末出版了同时代英国作曲家的重要作品《诗篇、十四行诗和歌曲》、《阿尔卑斯山南音乐》、《拉丁语经文歌集》以及莫利、威尔比和贝特森韵牧欹。特别是在16世纪后期,铜版印刷术应用于音乐领域,以威尼斯为中心,乐谱印刷业产生了,音乐有了更为统一的版本,得以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1566年和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在尼德兰与英国爆发。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了在政治地位上取代封建贵族阶级,发起了强大的思想攻势。同一时期的意大利虽然没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但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同时代的欧洲是最先进的。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带有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市民阶层的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变得空前活跃。世俗音乐活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歌剧的诞生,歌剧的诞生又促进了公共剧院、音乐厅的广泛建立,随之发展的是酒馆、集市等公共场合的音乐活动也日益频繁起来,这一切又促进了乐谱出版、乐器制造业的繁荣。这些都为新时代新音乐的创作与演出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

世俗音乐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是歌剧的诞生,于16世纪末脱胎于牧歌,歌剧出现不久就取代了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并从意大利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

最早的歌剧出现于1600年。歌剧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诞生标志着巴洛克音乐时代的开始。伴随歌剧诞生而出现的是公共剧院。1637年,威尼斯向普通市民开放了圣卡西亚诺剧院,这是历史上第一家公共歌剧院,歌剧从此开始走出王公贵族的宫廷,走向普通市民。17世纪中期,威尼斯便开始进入歌剧的黄金时期。全市共有16家歌剧院全年分几个演出季节上演歌剧,一大批有才华的音乐家和剧作家为之谱曲、写作。此后,法国、英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先后建立了剧院。剧院的出现,为音乐的普及和民间音乐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对音乐的需求,使得高雅音乐不再仅仅为上层社会所垄断。

伴随城市的兴起,欧洲从14世纪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人民开始走出中世纪,迈进近代社会的门槛;欧洲的社会结构,由封建主义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原本相互分离隔膜的人们,现在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了共同生产生活的洪流中;原本强制性的人际关系,现在向着自觉自愿的分工协作关系转化。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的转化,从根本上影响着欧洲的音乐。人性的解放,促进了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欧洲的世俗音乐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单纯的牧歌演变成了牧歌剧,世俗歌谣曲也逐渐演绎成了田园剧。牧歌剧与田园剧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促成了歌剧的产生。歌剧的产生真正地改变了欧洲的音乐生活,伴随歌剧而出现的剧院、音乐厅开始取代教堂成为音乐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歌剧因剧情发展的需要,重视发挥器乐伴奏的烘托作用,促进了器乐的改进与发明;歌剧这一生动活泼的新体裁后来又被教会所利用,产生了清唱剧(亦称圣剧或神剧)。音乐领域里的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美]亨·房龙,齐植瑜等译,《人类的故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高福进。《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1981年版。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西方音乐史读书笔记

在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对西方音乐史学习的思考论文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南》中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普通高中阶段在学生中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具体指导。本文试就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须走出的误区作一浅探。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重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方式的学习,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受体和容器;而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它要求学生一改以往“被动”的学习处境,“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知识。

1.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贴近生活和实践的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传统知识教育的一种机械延伸,它不同于课外兴趣活动或竞赛辅导,它的学习对象不是课本的知识体系,而是原有知识向社会生活的一种辐射,是在文理交叉地带产生的一种关怀精神,它的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2.研究性学习是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智慧火把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围绕着问题的提炼与解决,学生产生了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样流进学生大脑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求智的激情和创造的企盼。在我们的理想中,课堂不是机床,不应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不是流水线,不应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划一的产品。课堂应充溢研究的氛围,成为充满创新精神的乐园。

3.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没有课桌、讲台和围墙的学习。

在提出研究课题之前,学生不可能端坐于教室闭门造车,他需要跑工厂、农村、机关、图书馆,他需要调查,需要掌握第一手资料,需要在现象中甄别真伪,需要与人交往、磋商。开题之后,他就更不可能用“苦思冥想”、“深思熟虑”的方法来谋求结论,而必须要广泛调查、取证、分析、归纳、综合,这样的学习是传统教育不可想象的。

4.研究性学习是能力与知识重组的学习。

在传统的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中,常常把知识与能力分割或对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忽视了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重组和利用,在新旧知识的交叉运用中产生了许多原先从未意料到的新鲜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原有知识的增值部分,获取它弥足珍贵,因为它并不是诞生在老师或书本那里,而是真正从学生自己心里涌出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课表,每周开设3课时。作为江苏省省级重点高中,我校于9月,就在高一、高二年级正式启动了“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1.课本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需”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这是一门开放的、多元的、走向社会的课程,但它并不排斥对其他各门课程的先行学习。相反,只有先学习课本,明确了某门课程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等,在此基础上再去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研究,才不至于盲目行动,才能手中有法,心中有数,学中有智,从而有条不紊地学好这门课程。

2.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课题的制定是提出问题的重要一步,它关系到后续研究能否顺利达成。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经验和知识融合的结果,是学生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要考虑课题的可行性,其次要考虑课题的创造性,再次要确立课题的时效性。

3.开题报告的好坏决定着“研究”的成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题报告是整个研究的计划书,要使研究有步骤地进行,必须拟订好计划书,尽量把研究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预先考虑好、安排好,一个课题必须有一个开题报告。

4.实施过程是“研究”的中心环节。

与接受式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和合作者,学生则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主学习,主动研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主体。因此,它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多渠道、多形式。如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为学生外出考察、获取信息创设有利条件。二是要教育学生有韧性,不畏艰难。三是每次主题活动都要做好活动记录,及时记下活动情况与自我评价。四是要分工明确,任务具体,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三、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花瓶点缀”应景式。

研究性学习已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内容。但“应试教育”这只无形的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许多学校的办学方向,以至于许多学校不敢大张旗鼓地进行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课程改革,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一些学校对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的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检查采取“花瓶点缀”式的应付,只做表面文章;或只是为了迎合潮流,追求“轰动效应”,集中精力做出一两个“精品”去“应景”,这与《“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精神背道而驰。

误区之二:“全面开花”齐上式。

高中各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识水平等各有其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计划应对各年级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课题选择、课题实施、课题评价及学习目标上应体现相应的差异性,而不能“全面开花”。另外,在课题研究实施之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保证开题,实施、评价等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追求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扎扎实实。

误区之三:“喧宾夺主”替代式。

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对教师主要是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的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对学生来讲,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科教学受课程标准、教材、课时、考纲等的约束,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在现有条件下,学科课堂教学仍应是以传授型和一般意义上的启发、讨论式为主,不宜经常兴师动众,以大型的专题研究活动代替常规的教学形式。

误区之四:“一厢情愿”包办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问题提出、课题设计、问题解决、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不是也不应是包办者。

要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就要走出以上几个误区,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为重点,不断接近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习西方音乐史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学习西方音乐史是一项艰巨而有趣的任务。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深入学习了西方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对其对世界音乐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了解西方音乐史,我不仅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还对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学习西方音乐史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了解西方音乐的传统(250字)。

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它的传统非常丰富多样。从古希腊的音乐起源到巴洛克时期的复杂和精确的作曲技法,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表达和印象主义时期的想象力,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色。了解这些不同的音乐传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和音乐风格。例如,巴赫的音乐风格精确而有条理,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优雅和情感,肖邦的音乐充满了浪漫和诗意。通过研究这些音乐传统,我感受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多样性和变化。

第三段:西方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250字)。

学习西方音乐史还让我认识到,西方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西方音乐通过交流和传播,对其他文化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的概念在许多非西方音乐中得到了吸收和发展。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音乐元素的影子,如用琵琶演奏西方音乐的曲目,或是结合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西方古典音乐。这一点使我更加珍惜西方音乐对音乐世界的贡献,并深入思考如何在传统音乐中融入西方音乐元素。

第四段:西方音乐的美学与人生境界(300字)。

学习西方音乐史提升了我对音乐的审美和人生的理解。西方音乐家追求的不仅仅是音乐的表面美,而是用音乐传达情感、表达生活和思考哲学。通过欣赏他们的音乐,我能感受到音乐对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对生活的诠释。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如贝多芬通过他们的作品呈现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他们既是艺术家,也是哲学家。随着音乐的进步和演变,西方音乐的美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印象派音乐强调的是感觉和想象力,这与以前的音乐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美学理念的转变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音乐对人的意义和影响,以及人类审美的多样性。

第五段:结语(250字)。

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体会到了西方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它在世界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了解音乐的历史和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和音乐风格,也有助于欣赏和理解不同音乐传统之间的联系。此外,西方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无处不在,通过音乐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的音乐得以发展和演变。学习西方音乐史还提升了我对音乐的审美和人生的理解,使我深入思考音乐对人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对音乐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追求。

学习西方音乐史心得体会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通过音乐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交流和艺术表达。学习西方音乐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西方音乐作品,还能够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和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这些体会不仅让我对西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音乐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一个作曲家和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了解到了许多伟大的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以及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对音乐的影响。我发现,这些作曲家的音乐不仅是他们个人情感和想法的表达,更是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反映。比如,贝多芬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心声。这些对作曲家和作品的了解,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

其次,学习西方音乐史让我明白了音乐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历史、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中世纪,教会音乐是主导着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力量,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以宗教为主题,体现了当时教会的宗教仪式和道德观。而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音乐开始越来越多地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性的探索。在巴洛克时期,音乐开始强调对情感的准确表达和音乐形式的完美。出现了许多魅力的作曲家,如巴赫和亨德尔,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表达力。这些历史背景对于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此外,学习西方音乐史也让我发现了不同音乐风格和形式的美。西方音乐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如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和现代音乐等。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审美价值。古典音乐以其严谨的结构和精巧的创作手法闻名,从巴赫到贝多芬,每一位作曲家都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浪漫音乐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对音乐形式的突破,如肖邦的浪漫主义钢琴曲和柴可夫斯基的浪漫交响曲。现代音乐则更加注重实验和创新,如斯特拉文斯基的现代管弦乐作品和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通过欣赏和研究不同风格的音乐,我对音乐的美感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体会。

最后,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我也对音乐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音乐有着独特的力量,可以抚慰心灵、激发激情和传递信息。比如,巴赫的音乐可以让人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音乐能够无需语言的沟通,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人们共同感受到美和情感。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对音乐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更加珍惜音乐给予我的美好体验和情感共鸣。

总之,学习西方音乐史是一次充满收获和体会的旅程。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不同音乐风格和形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音乐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我更加明白了音乐的力量和意义。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音乐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和心灵的寄托。

对西方音乐史学习的思考论文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对象主要在农村。如何针对农村实际,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逐渐探索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武隆是某省市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六个试点区县之一,教育活动启动前,县委组织力量对农村党员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村党员呈现出数量多、流动性大、居住分散、文化水平高低不一、年龄普遍偏大等特点,对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存在“五难”的问题。

(一)党员管理难。长期以来,农村党员外出务工较多,流动性较大,党员管理困难。且居住较为分散,特别是一些生活在边远地方的党员,到村活动中心学习或开会,需要步行三、四个小时,并且多数年纪较大,行动不方便,从客观上造成了组织党员学习难的问题。根据调研情况看,基层党支部组织开会党员一般只能到位==%左右。

(二)党员教育难。一是由于居住分散、外出务工多等原因党员定期学习得不到保证;二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少数党员以金钱为中心,党组织观念较为淡薄,党员先进性意识较差,主观上不愿参加学习;三是少数党员年龄大、文化低、农活忙、家庭负担大,客观上没法学习;四是个别村级党组织学习活动开展少,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支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三)党员致富难。一是广大农村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很多地方还未脱贫,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较弱,有的虽有致富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党员先进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较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自然经济,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三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多,在家务农的党员本身年龄偏大,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致富能力较差,基本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党员作用发挥难。目前,农村党员除村三职干部外,其他无职党员缺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特别是一些思想素质较高、热心群众工作的党员,主观上想为群众办点事,但苦于无职无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五)党员发展难。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新党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部分群众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党的观念淡薄,存在入不入党无所谓的思想;二是农村部分年富力强、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忙于生计,思想上没有向党组织靠拢的想法,不愿入党;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不重视,特别是对一些有入党动机的年轻人引导、教育的力度不够。

二、对加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新农村,就必须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创新学习形式,确保学习效果。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农村党员理论学习存在“读不懂”、“记不住”、“跟不上”的问题。以武隆县为例,==岁以上党员占党员总数的`==%,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党员占党员总数的==%,为了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武隆县创新学习形式,坚持因地因人制宜,分层施教。一是编写一本教材。在组织党员普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县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针对农村实际,编印了浅显易懂的《先进性教育读本》,把理论知识变成农村党员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语言;二是组织一支队伍。县级有关部门组织文艺宣传队、电影放映队等到各乡镇和村社巡回演出,放映红色电影,寓教于乐,增强了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学习兴趣;三是建立一个制度。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党员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学习的问题,武隆县各村党支部按照地域就近的原则建立了“党员中心户”制度,由各中心户党员组织召集本中心组的党员学习讨论,做到有牌子、花名册、学习计划、学习制度、考勤记录等“八有”,使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学习培训落到了实处,增强了学习效果;四是寄去一份资料。教育活动中,各村党组织通过组织找、党员找、电话找、亲朋好友找、网络平台找等方式,找到流动党员====名。采取寄去一封信、一本学习资料、一个笔记本、一张联系卡等方式,使全县==.=%的流动党员参加了学习教育活动;五是落实一个措施。针对农村党员文化层次低、文盲半文盲较多的情况,武隆县各村党支部落实一个帮扶措施,文化层次较高的党员与文盲半文盲党员结成“一帮一”对子,帮助辅导学习、讲解答疑,力争不让一个党员掉队。

(二)创新活动载体,构建和谐农村。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武隆县扎扎实实开展了做“致富领头雁,群众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以“一三五十”活动深化其内涵。县级涉农部门及各乡镇积极组建科技服务队、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队、先进事迹报告队、医疗服务队、政策法律宣讲队、理论学习辅导队、助农服务队等七支带民致富队伍,进村入户,广泛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送温暖”等活动。同时,还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争做“六种人”的竞赛活动,在农村开展以“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富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面貌,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三)探索长效机制,巩固教育成果。

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并不仅仅只在先进性教育期间,而是要在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武隆县建立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库,对流动党员的去向、联系方式等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并出台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制度管理;二是建立农村党员日常学习教育机制。第三批教育活动中,武隆县针对农村实际创新建立了党员中心户,解决了农村党员因居住分散、不便于组织集中学习的难题。作为一条成功的经验,县委制定出台了《农村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农村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力争把党员中心户建成党员学习中心、联系群众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文明示范中心;三是建立农村党员自我教育管理机制。针对农村无职党员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武隆县建立了设岗定责制度。根据党员的年龄、特长、爱好等,设置政策宣传岗、生产示范岗、矛盾化解岗等岗位,为更多的农村党员搭建了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四是建立农村党员激励保障机制。教育活动中,县委通过设立优秀党员和优秀专项奖励基金、农村贫困党员专项救助基金等,建立起对农村党员的关爱制度,使农村党员切身感受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