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我相信你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3-10-06 23:53:08 作者:笔舞 2023年我相信你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精选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是苏老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全书自始至终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令我们收获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苏老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来实施教育,因为他懂孩子,所以其教育均是润物无声中的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正直、诚实、热爱劳动、坚强而勇敢、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现将本书的阅读收获整理如下,以便将所学应用于接下来的教育行动中。

这个内容里的沃洛佳、格里沙的案例我们非常熟悉,因为我们身边的类似事件太多了!我们的校园有多少孩子也有沃洛佳那样的恼怒、那样激动的目光,又有多少被当作反面例子的格里沙那样的孩子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好在格里沙把伤心事倾诉给了妈妈,不懂倾诉的、一直闷在心里的,后果会怎样?这个孩子的一生是不是令我们担忧?教师如果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如此这些,使我们懂得:不懂孩子的心里,便不会尊重孩子,也就不会有正确的教育。女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格里沙带来的伤害,她的错误还在于没有注意、没有理解儿童的苦衷。这种错误也是我们当今的教师经常容易犯的。书中的这几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值得我们深思、践行。"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个考虑问题较深的教师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儿童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童年时期,当道德面貌正处于形成阶段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些,但是儿童们的任何行为都不能与成年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儿童中出现的偷窃现象和成年人的类似行为决不是一回事儿。因此在处理儿童各种不良行为时,对待偷窃问题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

"一犯错误立即进行惩罚,往往容易因一时冲动,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细斟酌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而且会引起孩子们的骚乱和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一般总是这样做,一方面对发生的事情表示惋惜。同时又坚持不渝地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和犯错误的孩子保持一种纯洁而高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犯错误的孩子就能把处分看成是一种必要的措施,从而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把自己所做的坏事真正当成一种错误来对待。"

"生活的实践证明,一个集体,越能在其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先进的社会思想,越能积极地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单位来开展活动,那么这个集体就越能起到教育作用。"

拾麦穗、收集槐树子的劳动,教师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引导孩子们从侧面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国家里有许多许多学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地里拾起哪怕是一根麦穗,那么这些麦穗打出来的粮食就要用一百多节车厢来装载。"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意义的教育,令孩子们精神振奋,这种先进的社会思想的渗透必定促进集体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些少先队辅导员和教师抱怨说,有的孩子第一次戴红领巾的时候无比激动,可是一两年后对少先队的活动却不感兴趣了。他们忘记了红领巾,甚至不好意思戴它。"这也是我们校园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就没有在如何让少先队员的热情永远保持在入队时的高度,永不下降方面去思考,去研究。苏老举实例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每一个少先队中队都把他们在十一年制中等劳动技校以前通过集体的力量能为祖国、为未来做到的事情,订入了计划中。"阅读着书中列举的中队的七年计划,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份计划的后面将会有多少个优秀的集体形成。生活在这些集体中的孩子们,会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而支撑他们激情的,正是教育者们恰如其分地参与以及不断给予的接地气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一个集体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把祖国的发展前景。反映到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和劳动中来,以及反映的程度如何。我们一贯尽力做到让那些激动全体苏联人民的事情也能激动我们的少先队和共青团集体。"读了这段话,结合书中的事例,我们可以想象苏老教育的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空话、套话地灌输给孩子,而是结合各项活动、劳动,巧妙地结合实际,采取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落实于孩子们的思想里,行动中。

顽童柯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书中这样描述:"在柯利亚身上,好的、单纯的、天真的东西和丑恶的、不能容忍的东西极不协调的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苏老称其为"顽童"的真正原因。从柯利亚的转变来反观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这是一个属于‘难于管教’的孩子。要想教育好这样的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我们学校,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由全体教师共同负责。""我们对柯利亚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它的遭遇很不幸,和姨母生活。她从来没有尝到过干好事和干高尚的事儿后所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愉快,从没有体验过当优点得到肯定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于是,老师们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的和满足。读了书中这个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变这样的学生是一条艰难、崎岖不平的路,我们能够看到的点滴变化,如同长在他们身上的幼芽,很弱小,需要小心呵护。最后柯利亚逐渐开始关心集体的事情,逐渐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大家负责了。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把柯利亚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读着对柯利亚的教育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成长变化的过程,有多少教师共同精心培养、关注呵护?那么回到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此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每个班级内的特殊孩子,如果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来关注、培养、呵护,那会有多少个优秀的柯利亚成长起来呀?那又会有多少个令我们感动的教育故事来丰富、幸福我们的教育生活啊?带着这种美好的向往,我决定与我校老师们手拉手转变校园里的小顽童们。

后感

最后,我想用苏老的精彩结尾来结束我对本书的阅读。"只有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可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教师,才能把自己称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那种自由散漫,毫无学习愿望,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哪方面都没有才能的孩子时,他的心是不会安宁的。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唤醒这个懒散而缺乏才能的学生的自尊心,并在他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触动他灵魂中最敏感的角落。"

"一个学生,如果在它的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召唤他去追求知识、献身劳动、不断创新的火炬,如果点燃这一指引他勇往直前去克服困难的知识之明灯的,不只是一位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少先队辅导员,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我想一定会出现一幅应该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情景,那就是: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素质都将毫无例外地得到发展,每一个学生持有的智慧都能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一切懒散、无能的人都将不复存在,因为人生下来本来就是为了要成为天才的创新者的。把社会在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的水平提到上述高度——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这也就是共产主义。"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相信每位老师都曾单独批过学生吧,差不多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偏要完不成作业?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我也经常苦恼呀,为什么?为什么呢?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记得在《要相信孩子》这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确实,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去想孩子,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一旦他们不接受或是做的不好,我们就生气,骂他们,有时火气一上来说的话其实是非常伤他们自尊的。所以说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自认为是善良的动机的做法,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这种积极的倾向。任你怎样发火,他们都无动于衷,反而更反感,更要和你对着干呢。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应该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其实有哪个孩子不想老师喜欢呢?不想做好一切呢?可明明他们又管不住自己。所以我们老师就应该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这才真的有用。不得不承认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始终坚信自己的学生“行”。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强化,让他树立起自信。有了自信,学生在改正缺点时,就有了主动性,就有了动力。我们要采取赏识教育,因为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学生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书上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相信许多老师都是在批评多次后无奈的对他“置之不理”,甚至对他们产生厌恶感了吧。因为我们认为的好学生不是这样的,他们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把他们称为“后进生”,加之现在中国的教育还是注重升学率的,他们拖了我们教学上的后退,当然就是老师眼中的差学生了。可是,难道他们真的是无可救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的,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耐心引导,那么每位学生都会绽放出他特有的风采。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些教育书籍后,我想了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这么多孩子的未来,责任重大啊!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树立一个终生学习的观念,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身为教师,我想我们曾不止一次对某个不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有时对他们的规劝、严厉责罚甚至上升到班集体的尖锐批评,却换来他们挑衅式的态度和满不在乎的目光,他们不仅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自我批评,反而还在同学面前给人一种以此为荣,以此炫耀的形象,不禁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痛苦和绝望。

很高兴在书中看到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面临和我们一样的困境,拜读全书后,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不是会治病,而是会预防。对我们而言,我们往往只致力于纠正孩子的缺点,却从不预防缺点。试想:我们不曾对新初一的学生做任何的心理预设,在他们刚入学的时候不曾去了解他们的小学生活、家庭矛盾甚至性格倾向,每个学生都会在新环境下收敛自己,却在时间推移中缓慢爆发,往后对于学生应接不暇的矛盾和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教育生涯中痛苦的来源。

二、对学生的预期不要过高,不要妄想在瞬间用一定的教育措施能把学生教育好。有时我们善良的出发点,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千万不要神化自己的魔力,也不要低估学生的世界。苏老: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批评,都在唤醒他内心深处是个坏孩子的角色。我们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行为,有时看似平淡的教育却会给他们的内心造成创伤,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就越会使他们日后的行为更冒失,更轻率。

三、正如书名所说,要相信孩子。我们要明白通往儿童的的道路,不只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铲除杂草(他们的缺点),从面对他们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会善于去发现并巩固每个人身上的所有好的东西。有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它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各种优点迅速分支,自然而然的把他们的缺点连根拔除。

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信读后感

?别相信任何人》所讲述的正是一个失忆人所面临的困扰。20xx年来,克丽丝一旦进入熟睡状态中,她的记忆就会清零,也就是说她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完全忘记所有的事,对于她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全新的,记忆的空白让她只能依靠身边知道她所有经历的本。面对这样的一天,我想没有人会接受这种疑惑,虽然有一个人会为你解释一切。纳什医生的出现似乎是本说辞的证明,在他的帮助下,克丽丝开始写日记,也是因为这个日记她知道了以往的记忆,慢慢的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本书是一个悬疑小说,号称是一部挑战心理极限的小说。确实如此,因为我用了一下午加一晚上将这本书读完后,大脑昏昏沉沉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感受,有些乏味,但是对于这个故事的创意我觉得特别值得回味。

这个故事中总共有克丽丝、本、迈克、纳什医生、克莱尔、亚当六个人,通过这六个人之间纠缠的情感关系,以及作者打乱的时间顺序,让这个简单的故事变的复杂。作者通过克丽丝失忆这个源头,用写日记的方法让剧情逐渐深入,只是结构和一般的悬疑小说一样,在故事的最后解开谜底。

这本书的题语:别动情,别认真,别让自己陷进去。让文艺青少年们对它产生了兴趣,其实畅销书也仅限于此,宣传力度够大就可以了。初看题目时我也这样以为,以为是情感小说,但接着看下面一本挑战你心理承受极限的小说,为你层层揭开人性的残酷真相,还是猎奇的吸引力比较大。当看到伏尾区时,注释解释是伦敦的地名,在那一带经常发生一些灵异事件。结果看到最后也没有出现一起灵异事件,理由应该是这是一部心理描写为主的小说,是在心理上起到恐怖作用,但是我没有体会到。

对于本,他是以正面人物出现的,但是他说的因为爱克丽丝,误解她见不到他就会很开心,于是对她放弃了照顾。事实上他也知道克丽丝的病况,但是他还是离了婚,有了新的家庭,和别的女人生活在了一起。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否值得以正面形象出现。迈克是克丽丝的情人,因为克丽丝对家庭的愧疚回心转意,让迈克产生了嫉恨,在克丽丝与本的一次旅行中伤害了克丽丝,才使她最终失忆。可是之后的20xx年都是迈克在照顾克丽丝,他每天早上醒来都要面对一个空白的人,还要不厌其烦的讲述无数次讲过的事,我想迈克心里也是特别后悔的,他愧疚做过的一切所以更想掩埋这些事,他只想和克丽丝生活在一起,可是克丽丝的记忆终究是通过日记恢复过来了,她知道了一切,而他最终也失去了她。或许作者是刻意来刻画迈克的行径的,一种黑暗的心理,以此来制造一种恐怖效果。

对于推理悬疑类的小说我一般都是看一遍知道结局就ok了,所以不会有很深的理解。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收获就是思考了很久如果我失忆后会怎么样,最后结论是我不想失忆,失忆这个东西对于一个群居型的人来说着实是一种折磨,周围的人知道你所有的事而你却一无所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我想不管是好的坏的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只供我们自己品尝的,像大家想的那样放弃哭得辣的事情,那生活岂不是很乏味,更何况我们压根不能去选择,所以珍惜吧,不论正经历着什么。

相信读后感

初看到这本书,是被他的书名吸引。后来细细读来,觉得里面的内容也说得相当有道理。

?要相信孩子》是苏联教育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

书中这样说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粗暴的对待,不注意教育方式,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出类拔萃的学生我们偏爱,聪明听话的学生我们喜欢,老实本分的学生我们接受,活泼好动的学生我们忍受,就是又“笨”又“懒”的我们也不能一提起就怒火中烧、大动肝火,也许换个角度去看去想,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毕竟大千世界需要的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我们老师就要有博大的胸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一文中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才开学,作为班主任的我就碰到了这么一件事。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精神抖擞,我也意气风发,回顾以前的一些经验教训,我决定仍然要狠抓学生习惯,力争细致化、条理化,好习惯继续发扬,坏习惯逐渐改变,以前总是因为忙碌而容易被忽略的“评比栏”,这学期说什么都要好好利用起来!

考虑到这学期评比栏是以年级为准,我们四年级是“阳光中队”,我决定用代表阳光的“太阳花”奖励学生。基本原则是:平时如果有表现好的情况,就发一个stick,集齐了10个就能换一朵太阳花!大部分学生干劲很高,希望能得到奖励,每当他们集齐10个stick可以换一朵花时,那种喜悦是溢于言表的,毕竟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啊!

但是,也有些孩子有点无所谓的样子,为了激起所有人的兴趣,我思索了下,将评比栏重新划分,上半部分用英文写上奖励,下半部分写上惩罚,告诉学生,为了公平起见,如果一个星期内有同学犯错达到3次,那么他名字下方的评比栏上就会出现一把叉,学生们连连同意,又是兴奋又是担心。

小涛是个贪玩的孩子,他聪明,可是总不用功,上课不是玩东西就是发呆,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业经常忘了带来,下课时也爱疯闹,在这种情况下,他得到“叉”的机会就比其他孩子多得多啦!我有些担心,特地跟他谈了心,他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的。开头几天还不错,他尽量克制自己,上课认真听讲,不拖交作业,下课也不疯闹,可是,渐渐地,他又有点控制不住啦,每次他犯错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替他着急,终于,他在某个星期3次“权限”都用完了,我很想给他机会,但是,作为老师,不能言而无信,他很难过,默默地低下了头……看着小涛难过的样子,我也不忍心,同时也陷入了思索,对评比栏的这一安排,我的本意是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兴趣,而叉,本身就代表的是一种否定,这样堂而皇之地挂在墙上,班上的同学和其他班的`人都能看到,孩子自己会怎么想呢?这样一来,他不是更没信心了吗?看来,还是我考虑得不够啊!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这句话又一次在我脑海中响起,该怎么办呢?看来,我要好好开动下脑筋啦!

上课啦,我大步走上讲台,对所有同学说了这件事:“同学们,小涛虽然努力了,但全班的规定对任何人都一样,今天,老师想换一种方式,你们都玩过‘qq农场’吧?”孩子们一听,都很兴奋,连声说玩过玩过,“那农场里面有什么是很讨厌的”“有杂草!”“那有了杂草要怎么做呢?”“赶紧用除草剂除掉!”“对啊,每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是杂草一样,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除掉它!今天,老师把这棵杂草送给小涛,希望能提醒你赶紧改掉坏习惯,你们说好吗?”孩子们齐声说“好!”,小涛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他小心翼翼地将草拿走贴上,墙上,小花在微笑,那一株绿色的小草虽然有点特别,不过也不失可爱,我向大家承诺,如果你不想出现小草也可以,但是要用2朵花来换,因为,成功需要很多努力,犯错却很简单,而改正错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书本中的众多案例让我想到了一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巨大困惑和烦恼,甚至是深恶痛绝。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学生的可塑性和教师的局限性出发,是否就能豁然开朗?何为好学生?何为好老师?标准不同,评价也就丰富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都有某种特殊的禀赋。某些自然的素质和某方面的倾向性。我们应该发展孩子们身上的这一切,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施展。每一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根”,这些“根”向全身输送养料,滋养着他们精神上的美质。

只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孩子们各式各样的问题往往会让老师们应接不暇。毫无休止的说教或者站在成人的视角的审判,都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是在忙乱中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通过教育去改变去感化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论著,提醒我们要适时地慢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陪着孩子长大。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激励和点燃。

换个角度看看孩子的内心,或许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世界。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要相信孩子》,我仿佛是与这位教育大师促膝长谈了一番,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这本书仿佛雪中送炭般给了我很多指引。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这一章节,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位沉默寡言的同学沃洛佳打伤了同学谢廖沙,然而事情发生后,沃洛佳一直保持沉默,不愿作出任何解释。谢廖沙也一言不发,但他向老师告状的时候再三重复说是沃洛佳平白无故把他狠揍了一顿。当时还很年轻的作者对孩子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于是他把这次打架怪罪到了沃洛佳的`头上,结果事实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作者错怪了沃洛佳。通过这个例子,我才明白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审判官,而应该要设身处地的关怀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也不应该伤害儿童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的自尊感。

这本书还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不要轻易惩罚孩子》这一章。惩罚首先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惩罚这一手段是常会犯错误。儿童对大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是很敏感的,哪怕是很小的不公平也是这样。因此,对于儿童的这些想法,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予以考虑。

这本书不仅在工作中给了我许多指引,让我在育儿过程中也获益匪浅。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把读者带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要相信孩子”的教育力量,并从书中得到启发而又有所共鸣。以下谈谈我看完本书后的一些体会与启发:

书中写道:“如果一个集体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并以此为骄傲,那么这个集体里的孩子也会自觉地努力争取在各方面都表现良好。”苏霍姆林斯基举例女生莉达刚开始不懂收拾学习用具以及马虎的学习态度影响了班级荣誉,但其他同学对她的行为却无动于衷、不闻不问的,缺乏了集体荣誉感。后来经过女教师的一些教育策略,改变了其他同学的看法和做法,让他们有了集体荣誉感,使得莉达改变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也让这个班级在每天的比赛中都获得第一名。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本人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在刚结束的学校第十六届校运会中,我班同学都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运动员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为班级争荣誉;观众在台下遵守纪律、互帮互助、讲文明、讲卫生、积极投稿,每一次都坚持到比赛结束后才离场,大家都为班级荣誉做出了努力。这些都是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体现。

本章节中,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我们必须仔细地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掘他们身上根本的东西,让他们在校门内就能长上翅膀,准备飞翔。”即使是我们所教育的对象身心存在缺陷,但他们也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特长。我们要善于学会发现,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我校每周一早上的“激发潜能、炫我风采”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发掘学生闪光点的舞台。因为,我们的孩子不仅需要关爱,更需要赏识。

小恩是我们班这个学期来的插班生。该生刚来我班时,很不适应集体生活。她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喜欢长得好的异性、喜欢咬人、不喜欢的科目不愿意去上课、对老师的批评听不进去、我行我素。通过家访,与家长的沟通,我对该生的脾气、性格、爱好等方面情况有了很充分的了解。她在认字、数学、生活自理等方面都比同班同学要强。该生很喜欢得到红花的奖赏,我让她早读进行带读、上完家政课让她洗锅、让她出黑板报等,及时表扬她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并奖红花给她。现在,该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变得有礼貌了、也能正确认识异性的关系了、能遵守纪律了等等,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

该书还有很多观点我是比较认同和接受的,如:不要轻易惩罚孩子、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等,这些都值得我好好地去品读。

让我们永远都保持一颗要相信孩子的心,做孩子的好朋友,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