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小学端午节教案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10-03 15:00:24 作者:梦幻泡 最新小学端午节教案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xx年xx月xx日。

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3.主持人小结。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由来自xx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文秀

(2)《五月五日》梅尧臣

(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五年级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

学社自己动手做“龙舟”、“粽子”。

教学难点:

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2、读儿歌

“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家家户户扎粽忙。”

3、老师示范

1)将纸杯剪开;

2)用胶水粘好;

3)用吸管做船桨;

4)做龙头和小人。

4、学生讨论,尝试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

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6、小组制作

点评作业

8、展示作品

1、老师示范作龙舟:

1)将纸杯剪开;

2)用胶水粘好;

3)用吸管做船桨;

4)做龙头和小人。

2、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

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小学生端午节教案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

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

2015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最新)

一、班会目的:

时间:6月15日

形式;升旗仪式、橱窗宣传等德育阵地活动

时间:6月6日班会课

形式:故事演讲、十分钟队会、主题班会等活动。

1、“屈原小故事”演讲比赛,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的精神。(1—2年级)

2、“话屈原、吃粽子”为主题的十分钟队会。(3——5年级)

3、“走进端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6——8年级)

第三阶段:效先烈

时间:6月13日班会课

形式:诗歌吟唱、亲子活动、感恩活动等。

1、电视观看“赛龙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强身健体、团结拼搏的精神。(1——3年级)。

2、感恩——赠香囊活动。让学生了解风俗,学会感恩。(4——6年级)

3、“赛诗会”活动。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并在班中进行吟唱。(7——8年级)

4、亲子活动——“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体会父母的艰辛。(9年级)

三、活动总结。

德育处对整个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总结,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