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诗意中国读后感(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2 05:56:46 作者:FS文字使者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心路历程,是一种对自己思考的总结和回顾。阅读一本好书后,除了享受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读后感也是我们思考和分享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一些读者的心得体会。

诗意中国读后感

今人又是如何以花构筑自己的“群芳谱”?古有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竹林静坐七日七夜“格竹”,今有文化学者郦波致敬偶像王阳明,竹林静坐“格竹”,大悟中华民族血脉之下“竹”的品格。潘粤明反转文艺青年形象,自爆独爱向日葵:“向日葵像我一样阳光,又能看又能吃,标准的经济适用男”。偶像艺人snh48李艺彤带“帝王花”上阵推理,“叫板”前辈们的宣言也是威武霸气:“我要像这个花一样充满野心。”是真有让人不可小觑的推理实力?着实让人期待snh48李艺彤的表现。

秾艳花事总有写不尽的故事。节目中,武侠迷潘粤明自带“学霸”buff,一道援引自金庸武侠小说的推理题,博采百家之所长,融合“五行”“花木”“古人职业”,此题一出,全场难敌!偶像艺人夏之光借“桃花运”典故大谈古人诗意爱情,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引得潘粤明大有感悟,面对单相思表示“不要憋着”?节目谜点重重,令观众吃瓜之心更加热切。

秀色可餐!以花入馔,解读古今吃货的风雅“食”事。

花草自带着三分雅兴,古往今来,不乏以花草入食盘的迁客骚人。桂花糕、玫瑰露、茯苓糕,这些用花儿做成的美食甜点,时至今日仍广受欢迎。文人雅士、名媛淑女们认为"食花如花,花容体香",时令花卉有灵有气,有养生美容的功效,正是所谓"花中自有不老方"。

以花为食的历史久远,最早的记录当属屈原《离骚》所咏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借物言志的文字里,也可以想见,当时是有食用花朵的习俗。

鲜花可食之风更是盛行于唐代,相继出现了《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花馔谱”。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作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许多“秀色可餐”的佳话。

中国读后感

你听过《苏东坡画扇》的故事吗?你听过《善报与恶报》的故事吗?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来自于一本书――《中国民间故事》。

暑假里,我迷上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故事,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善报与恶报》,故事讲了一个贪心的哥哥和一个贫穷的弟弟不同的故事结局。

哥哥的儿子结婚了,哥哥却并没有请弟弟,弟弟想:无论如何我也应该给侄儿庆祝呀,于是弟弟就带着礼物,去了侄儿的婚礼现场。这时,哥哥凶恶地说:“你来这干嘛?”就命令保镖将其赶了出去,弟弟在众人面前受不起这样的侮辱,就出海捕鱼散心去了。

果然,善有善报,弟弟捕到了一条小金鱼,从小金鱼肚子里取到了一枚戒指。这时,正巧被贪婪的哥哥看到了这一幕,他就马上问小金鱼要戒指,金鱼叫他把手伸进嘴里来,因为哥哥非常想得到戒指,所以就信任了金鱼,可这时,金鱼一下子就咬断了哥哥的手,哥哥不但没得到戒指,还失去了一只手。哎,哥哥真是自作自受啊!谁叫他那么贪婪,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佛经里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生活中,我们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给别人真诚的微笑,别人也会回你友好的话语;你处处算计别人,处心积虑地谋私,最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没一个好下场。

“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让我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种“善因”,才会收获更多的善果。

诗意中国读后感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它带着悠久的历史沉淀,缓缓走来,它浸润着诗人的文化气息,隽永魅力,它凝结文人的智慧结晶,延续至今,它迎合了时代而生,顺应潮流而前,它含有的文化底蕴经久不衰,它就是文化宝库的魂宝--诗。

诗流传下的精华是当今社会挥之不去的那份对诗意重塑的欲望。当下生活,屏短话长,诗依然是一种用来最饱满的情感表达的方式。时代急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从分裂走向融合,诵古吟今,诗永远生生不息。

诗意。

诗的世界无限精彩,无比美妙,有诗相伴的青春,充满诗意,流淌诗意。

读诗读情怀,读诗人情感的延伸,畅游诗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每个人都应在进步中前进“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昂扬斗志,积蓄能量,坚韧前行,在壮阔的意境中,我们追寻诗和远方的过程中学会成长。

为何读诗。

读诗,懂诗,懂生活,青葱岁月品诗,品古典诗韵,品诗里行间的魅力,让青春的色彩被层层诗意点染;由淡淡墨香晕染,让似水流年的青春由登高赋诗引领,由幽幽诗意充实。

读诗不负青春,不负年华。

诗,应是青春的陪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以诗装饰青春,与诗为友,青春与诗意邂逅。让青春绽放诗意。

中国梦读后感

一生中,书是不可缺少的。这几天,我看了一本叫做《我的中国梦》的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的古代文明,现代科技的发达,宏伟壮景和英勇奋战的英雄祖先等篇章。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有一个梦。我骄傲,我有一个中国梦!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励志的中国梦!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们买来热乎乎的糖油糕,吃着香香的糖油糕,我和姐姐甜甜蜜蜜到了心里,当时我想,要是每天都能吃它该多好啊!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又带着我们去吃了一次德克士,之后我和姐姐商量,等长大我们有钱了,一定每天都吃德克士。我不知道这些幼稚的想法能不能算是小时候的梦想。

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也一天天的慢慢长大着,在爸爸妈妈日复一日爱的教育下,我们也渐渐变得聪明懂事,那些成天光想着吃的念头也渐渐淡出大脑,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感情,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我羡慕那些有所作为的大人物,敬佩他们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与此同时,一个个隐秘而美好的梦想在我心中诞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英姿飒爽的警察,善解人意的心理学家,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一个个梦想让我变得努力,勤奋,变得慢慢坚强。

岁就立志保护13亿中国人的武术高手李连杰叔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把中国武术传播到世界,历尽艰辛,吃尽了苦头,终于练就了一身中国的功夫。失去双臂的刘老师、杨孟衡哥哥,他们是身残志坚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们的心中梦想是信心,梦想是力量,他们从不言败,从不放弃,他们选择的只有努力和坚持,只有一直向前。试飞英雄李中华,冒着生命的危险,用自己的勇敢无畏和智慧,出色的完成了低空大秒速试验任务,为中国的低空大秒速实验试飞留下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他们坚持实现梦想的行为,不仅仅让我们敬佩,更多的是感动!

我知道,梦想能让我走向智慧,变得优秀和高尚,我也知道实现梦想是多么的不易,多么的艰难,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要努力和坚持,要斩荆披棘,要排除万难,要付出汗水和泪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我们的梦!"我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中国梦,从我的梦开始;我的梦,终将融入中国梦,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梦想将会实现,中国将会以更美丽的姿态,站在梦想的天穹!

诗意中国读后感

初中课文《口技》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文章里对口技的描写惟妙惟肖,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番场景。这不,本期《诗意中国》马上安排上。配合着诗意出题官庞玮的《口技》朗诵,布帘背后开始响起各种声音,有小儿啼哭声、妇人嗔怪声、丈夫打鼾声乃至泼水声、火声、碗碎声,此起彼伏,在场观众无不屏住呼吸,生怕扰了这场听觉盛宴。

表演完毕,布帘落下,正如《口技》所写,不过“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表演者何许人也?90后非遗传承人方浩然,师承我国口技大师牛玉亮。别看方浩然年轻轻轻,却是现代中国复原口技课文第一人。说起学口技的原因,他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学鸭叫并得到鸭群回应的趣事。

方浩然神模仿鸟类喜怒哀乐再现《速度与激情》超燃片段。

对口技及小动物的热爱,让方浩然能够模仿二三十种鸟叫声,完全就是“行走的变声器”。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不仅能模仿鸟声,更能模仿鸟儿的情绪。他曾经以一种悲伤求助的声音学习乌鸦叫声,竟将一只乌鸦唤了过来,这种能与动物“对话”的能力也太让人羡慕了吧!

在现场观众的要求下,方浩然还来了一段《速度与激情》片段重现,“枪声”、刹车声、爆破声,连慢镜头声音都可以有!只见他只是动了动嘴,这些声音却仿佛真实出现,如果闭眼听,一定听不出端倪。连诗意主理人赵普、出题官庞玮都纷纷表示要上去扯话筒,看看究竟是不是原声。

生活有诗意,“人间送小温”。当然本期的“温度”可不只有口技,古人是怎么吸猫的?三人飞花令到底对了几十轮诗?陆思恒小可爱又为何被喊“无赖”?本周五晚21:15,敬请关注深圳卫视《诗意中国》第二季第五期,生活有诗,诗意中国。

诗意中国读后感

美。《诗意中国》第二季,有匠心,更年轻。

表达创新:诗意少年引领诗意新风潮,全新出题方式惊喜不断。

所谓流水的嘉宾,铁打的三角,在本季,诗意主理人赵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深圳卫视主持人庞玮依然组成诗意铁三角,与观众共话诗意。除了赵普身份不变外,庞玮和郦波由原来的推理嘉宾晋升为诗意出题官,共同考验每期诗意新人。在第一季中,郦波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诗意修养轻松俘获一大批年轻人,让人不禁感叹文化人的魅力。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庞玮,其优雅自信的诗意态度也圈粉无数。

节目来到第二季,嘉宾阵容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诗意少年的出现,意味着节目组更加用心地架起年轻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致力于创作和推广国风音乐的霍尊到曾学习京剧武生的郑业成,两位少年郎一文一武,一静一动,但共同点却是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在节目里唱京剧、演武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通过年轻视角对文化进行创新与融合,他们无一不是在以一己之力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广大的年轻群体。

在题目的呈现方式上,除了已有的情景还原推理外,节目组还将中国名家技艺搬上了舞台,如水中水墨画、口技、皮影戏等,多方位展现了文化的传承性与包容性。不仅如此,节目新增的满腹诗书环节,更是颇有新意。在这一环节,本季作为年轻观众代表的高校方阵将各派一位学子与三位诗意嘉宾组成搭档,轮流回答出题官的题目直至淘汰。最终留下的两人将进行高难度的飞花令对决,其精彩程度绝对让人拍手称快。

论中国读后感

开篇,基辛格先生便提到了一个让我陌生的词语――例外主义。我查阅了些资料,笼统的将它理解为一种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霸权主义。基辛格说,“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我想这也许有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的成分在里面吧。而到了中国这儿,基辛格认为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历史,一段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历史。

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似乎没有起点,它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重建的既有国家。而作为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家的统治者自然就有着一种优越感。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让其他国家无法企及。

历史证明,中国从未主动与其他强国打交道。中国本可以变得更强盛,但它并没有。宋朝时,中国航海技术居世界之首,然并无探索兴趣;元朝蒙古人曾凭借宋朝遗留的舰队及其经验丰富的船长两度试图到达日本,均因所谓的“神风”无功而返;郑和下西洋也仅是打着为天朝扬威的旗号到远方打个招呼。也许对中国人而言,获得别人的赞美比实实在在的利益更有诱惑力。若不然,也就可能没有之后中国人的傲骨和气节了。

中国读后感

一个人,被伤害后会感到伤心和无助,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这样,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一举一动。

文中所说的小男孩对别人发过脾气后,无论怎样解释,都不会抹去印在对方心灵上的伤痕。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都不会是受伤的心灵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我对自己说:如果每个人都能赞美别人,让美丽的光环笼罩对方的心,世界就会充满爱。

中国梦读后感

一天,我闲得无聊,看到手边有一本学校放假前发的新书《托起我的中国梦》,便随手翻看了起来。

读着一个个故事,我的心一次次被震撼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伟大的梦想,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他们的心中装的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众多的人物中,最让我敬佩的要数杨利伟叔叔了。

他从小喜爱月亮,他的本子上到处画满了月亮,弯的,圆的,上弦月,下弦月,满月……多得数不胜数。

关于月亮,还有一段趣闻呢。

杨利伟虽然经常把自己的糖果、水、饮料等分给小朋友,但也因为嫉妒而发生了一次意外。

一次,一位很瘦小的男孩听说杨利伟是学武术的,就想和他比武,但是明知打不过,便悄悄地挤到杨利伟的身边,然后猛地打了杨利伟一拳,谁知,不偏不倚,正好打中了杨利伟的眼眶,杨利伟的眼睛立马肿了起来,旁边的同学见了,都生气地说这位同学的不是,可是,杨利伟却笑嘻嘻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现在我的眼睛像不像个月亮呀?”大家都被逗笑了。

杨利伟叔叔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多么幽默啊!更让我佩服的是,杨利伟叔叔在自己被打得疼痛难忍的时候,竟然还想着月亮。我想,大概在杨利伟叔叔小的时候,心中就有了一堵月亮尊容的心愿了吧?因为他的心中没有仇恨,而是只有月亮,连受伤的眼睛都能成为“月亮”,可见,他对月亮的爱有多深。我想,可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杨利伟叔叔就决心去月球上看看月亮长什么样儿的了吧!

是呀,只有从小怀揣伟大的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梦圆飞天才不会是神话!

是呀,中国梦,好像很遥远,但好像又离我们很近。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像杨利伟叔叔小时候那样,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去奋斗,中国梦就不会只在我们心中,而在我们的身边了。

我愿意像杨利伟叔叔那样,从小在心中种下“月亮”的种子,长大了也去实现我的“飞天梦”。

简评:作者从小处着眼,抓住杨利伟叔叔从小爱月亮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只有从小在心中播下“月亮”的种子,将来才能梦圆“飞天”。

中国读后感

前两天,我学了一篇新文章《小英雄雨来》,读后,我深有感触,我很佩服主人公雨来。

在生活中,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仅交钱供我们上学,给我们吃好的,穿好的,还很宠爱我们。我们的学校既宽敞又明亮,可有的同学还不好好学习,而雨来在豆腐房里上夜校,那里又破又旧,雨来学习却很认真。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读了海底二万里之后,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追捕海怪.他们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依然不放弃追捕海怪,一定要把这个“谜”弄清楚。我在以后的学习上,一定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中国人》读后感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中国》读后感

当超级女声在中国持续火热时,当哈韩哈日风暴在中国风起云涌时,这个中国男孩的出现来的有点突然,有点突兀。他的名字叫:洪战辉。

他的故事更像一部传奇:自幼母亲出走,父亲疯癫,捡回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但却凭一已之力顽强地生活着。这一切对于洪战辉来说都来的过于险促,在别的孩子都还在撒娇的年龄,他便开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或者说他是个异类,在我们开始享受生活和亲情的温暖时,他在另一个孤独的世界挣扎。当脆弱成为时代病,同情和理解都成为时尚的呻吟时,他让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可以说,他唯一比我们富有的.便是那颗坚韧不拔的心,它有力的搏动着,使他的人生在苦难中升华。

当我读着他日记本中的那些不屈的字句时,我感动,我自惭形秽。而本书告诉我们的不仅是深深的感动,我们真正在乎的是:是否能从洪战辉的承担中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并努力为之。作者并非用诸如“艰苦卓绝”等词语来形容他的生活,但平凡的语言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触动。为什么他的人生就如此惨烈,为什么生活就如此不公?从平凡的字句中,我们找到了一种生活,一种我们愿意相信而始终不能相信的生活。在洪战辉面前,我们太过脆弱,他的光芒刺痛了众多习惯黑夜的眼睛。

纵览此书,难道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种难言的触动?可以说洪战辉的传记是一部最能催人泪下的作品,而作者却告诉我们:“其实任何道德的标高都反映出现实的缺失。“洪战辉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的精神更需发扬光大。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洪战辉的人生不需要被复制和刻意模仿。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心存对生活的爱和希望,只要你历经磨难而不放弃对生活的爱和希望,就能从你身上找到洪战辉的影子。

只有在苦难这个迥异于常人的背景里,我们才能看见洪战辉的坚持,只有在洪战辉被击倒一千次后第一千零一次爬起来,我们才看得清他的价值。是的,总有一种精神会让我们感到得泪流满面,总有一个在人性的大漠上踽踽独行的开拓者会触动我们蒙垢的心灵。与其说我们发现了洪战辉,不如说洪战辉拯救了我们!

中国男孩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读后感

30天能环游中国?捧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满是疑惑。当我真的伴着这本书,体验了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内心里无时不升腾起自豪之感。

我为祖国的名胜古迹而骄傲。随著书:我游览了故宫、长城、天安门,观赏了龙门石窟、敦煌壁画等许多名胜古迹,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比如,金水河上横跨五座汉白玉石桥,桥的前面有一对雕刻精美的大石狮,还有一对挺拔秀丽的华表。说起华表,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华表顶上各有一个承露盘,盘上都蹲着一个石吼,石吼面向南。传说它经常注视着皇帝外出的行动,当皇帝在外游逛久了,它就劝皇帝:“国君呀,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快回来料理国事吧。”因此人们管它叫“望君归”。

我为祖国的历史文化而骄傲。随著书:我参观了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走进气魄雄伟的展厅,登上检阅台,俯视俑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浩浩荡荡的军阵场面:前边,由210件武士俑组成的三列横队,每列70件,面朝东方,随后,是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38路纵队,兵马俑披甲穿袍,战车由四匹战马拖拉,这是军队的主力。在它们的南北两侧和最后面,各有一队面朝外的武士俑。他们是军阵的侧翼和后卫。这些陶俑陶马,大小和真人真马一样。不同兵种的武士,神态各异。有的凝视、聆听周围的动静;有的执弓拉弓,目视前方;有的`骑在马上,表情严肃、坚毅。陶马匹匹膘肥体壮,矫健有力。真是令人惊叹的奇迹,考古学上的伟大发现!

我们的祖国的山河虽然壮丽雄伟,但是在历史上还不是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圆明园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和难以计数的文物珍品和金银财富。它不仅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富丽的大型园林,也是人类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可是令人心痛的是:这样宏伟壮丽的艺术之宫,连遭英发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毁灭性的洗劫,一座名园变成了一片废墟。“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让许多无辜、善良的中国百姓丧生在侵略者的刺刀之下!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科技建设祖国,捍卫祖国的尊严。

《30天环游中国》真正实现了让你不用走路的游览!它不仅能增长你的见识,更重要的是让你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红楼梦诗意读后感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中国_中国读后感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基础,完成了本书的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的记者,斯诺站在一个公平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1936年,斯诺孤身一人前往当时中国革命战争最危险、最凶猛的时期,长途跋涉来到西北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让我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知。

《诗意语文》读后感

在王崧舟老师的成长过程中,有过初出茅庐的春风得意,也有过参加省赛教课一败涂地后长达五年的孤独沉寂;有过不被人理解而陷入迷惘,潮起潮落,不变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志趣。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他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志存高远,则能忘却缤繁世界的种种诱惑、迷茫和阻碍。没有这种志趣,就不会有他每年两百节课的听课记录;没有人逼他,纯粹是他自己的喜欢。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就是今日的王崧舟,语文就是他,他就是语文。他自己也说:“语文于我不只是一种喜爱,而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形态。”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成长历程,对于这份的职业,我更多的是从“尽责”这个方面认识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从没有从生命的角度去认识语文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神圣的职业,从来没有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我所做的一切,去分析我们将要努力做的一切。对照王崧舟老师,我当努力学习,反省,改进,提升对职业的认识。

二、多多读书增加营养。

一个语文老师,是靠书来“养活”的。因为有了跟书的亲密接触,语文老师的知识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不断厚重的人文积淀,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显得大气,充满灵气。

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读“王崧舟”,才突然发现自己已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日复一日单调而又繁忙的劳作加之读书又少,可能会使我们失去对语文的热爱,从而走向乏味,走向迷茫!这正如我们专家所说的:忙碌——瞎忙——迷茫。

三、自我修炼提升能力。

一个人能成为名师的因素很多,我认为,王崧舟老师能成为名师,最为重要的则是他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而且修炼得法,有效。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我修炼的“绝招”,如实录还原法,情境填空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案例鉴赏法,前提诘问法,主题研究法,文本细读法等等。

我深切体会到王老师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仅一招的修炼,就需要多少的恒心和毅力,需要花费多少的时间和心血呀!我们之所以成不了名师,不是缺少修炼的方法,主要缺的是毅力和耐心!

虽然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他那厚积薄发的诗意课堂,但惟有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刻苦钻研业务,无限热爱学生,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我想,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去汲取他形成诗意课堂的某个因素,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