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听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优质16篇)

时间:2023-10-15 21:18:05 作者:笔舞 听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优质16篇)

人生是一次旅途,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前进和追求,去寻找内心的真正满足。总结人生中的遗憾和遗失,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参考。

古诗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习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心理感觉很轻松,为什么呢?我始终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诗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这一课是孩子们上学以来第一次学习古诗,在古诗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备课时,我选取了光盘中的小短片,使孩子从诗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诗中的情景。这一设计的应中对于孩子的确很有效果,不过在毕老师提点下我也觉得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提前至课的开始,让孩子从实际的情景走进诗中去,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觉得我这节课在诗的朗读和节拍、重音的教学上比较到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读古诗时要读出诗的韵味和感觉。在识字教学上我是让学生通过在诗中认、在词中识、单个字记忆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识记规律和与生字的反复见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指导书写上,我想由于我的过于面面俱到使这节课的书写环节效率不高,重点不够突出,这一点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也是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毕老师提出的按照字型结构分类指导的方法,使我茅塞顿开,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很值得我去实践和应用。

在指导书写中,我想我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我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发展、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上更加多元化。

古诗教学反思

昨天上了一节语文课,是二年级上册的《25.古诗两首》,我自己感觉比较成功,把这堂课最初的几个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当然还是有许多不足的。

简单总结一下来说,相比较自己以前的课,自我感觉这几个方面有所改观:

首先是教学环节设计比较清晰,对中心内容把握还可以,识字的环节用了大约十分钟左右,学习两首古诗用了二十五分钟左右,最后补充的诗句用了五分钟吧。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做到了时时抓,课课抓,包括读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以及学会有礼貌的认真聆听的习惯了,等等。

另外,整堂课学生发言积极而准确,师生的互动基本上形成了共鸣吧!

不足之处也比较集中,还是几个老毛病了:

一是备课还不够充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卡壳的时候;

三是在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方面,语言单调,词语匮乏,仅仅简单的“你真聪明”“你观察真仔细”“你表现得真勇敢”,等等。

四是自己语言还需锤炼,有些“碎”,我想这和备课不充分有关吧!

我的这一堂语文课上完了,这次活动还在进行着,我会虚心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取长补短。

古诗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习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反思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习《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平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习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古诗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古诗《春日》一课,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我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课堂上的学习就按照我写的步骤去完成。

学习的步骤是: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晓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第一步是由我简单介绍作者朱熹,然后带领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题目,有的说:春日是春天的节日,还有的说:春日就是春天的好日子对春字理解的对,但对于日字理解的不够准确,这也正是这节课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并没有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让他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学习。

第二步的学习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习时我提出了几点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同组交流读。

2、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诗句,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全班一同解决。

这个过程我给了学生很充足的时间,学生学的也很积极。但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还停留在利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的意思,没有从内容上去思考问题。而对字词的理解也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机械的,没有经过大脑深加工的,学习的效果是低下的。所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从文章的内容去思考问题是我以后在课上需要重点培养和训练孩子的一个点。

第三步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个环节没能完成预定目标。学生乏味,教师枯燥。课堂气氛一度陷入尴尬。之所以造成这个原因,一是问题提的有问题,而是我没有准备课件。光凭学生透过文字去理解体会诗的意境是比较难的。我想如果配上图片,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会一下子被激发,入诗境,悟诗情就会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

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并验证有课件的帮助能轻松的突破难点,我利用中午的时间简单做了一个课件,下午第一节课又继续讲《春日》这首诗。讲完后感觉还可以,下面把过程简述如下,请个位老师多多指点:

齐读古诗春日

师:作者是在天气如何的日子里到哪去做什么?你从哪些词当中知道的?

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是从胜日这个词知道的,胜日就是天气晴朗的日子

生:地点是泗水河边,我是从泗水滨这个词看出来的

生:作者去寻找春天,寻芳这个词告诉我们的

师:大家理解的非常到位,如果你是诗人,到泗水边去寻找春天,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绿绿的小草

生:我看到了小花

生:我看到了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生:我看到了小花向我露出了笑脸

生:我看到了可爱的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生:我看到了柳树绿了

生: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你们能读的让我感受到是无边的光景吗?

生读的很到位

师:你们能读的让我感觉到眼前的景色焕然一新吗

生读的也很到位

师: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春日的美景呢?(师播放课件)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有感情的)

生:无边光景一时新(有感情的)

师:诗人此时的心情和大家是一样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和陶醉闭上眼睛再一次和诗人一同回到那个美丽的春日。

齐读全诗(深有感情)

最后进行惜春教育,告诉大家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寻找自己人生中美好的春天。

整个过程流畅,朗读基本上没有怎么指导,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当然这和上午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上午的学习我想下午也不会这样顺利。这让我想到,如果上午的第三个步骤像下午这样来处理,就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了。

古诗教学反思

今天完成了教研课《古诗两首》,松了口气,好似解脱一般,但静下心来,还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这次的课先不说上得怎样,光说教学设计,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设计往往有不少内容是参照别人的教例,而这次课,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课的设计灵感来自04年在柳州听过的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王老师的教学是把两首写作背景一样的古诗整合在一块上,因为写作背景一样,所以从不同的景物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这样的课新颖又高效。再一看这两首诗——《寻隐者不遇》、《所见》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同样写发生于野外的事,诗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从孩子下手,先教完诗的内容再拓展到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小孩在内的古诗。整体的思路就这样很顺利地定下来了。

可是,古诗的教学是本课重点,怎样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不错,于是我便把它运用于我的设计中。大方向定好,我就开始设计整个过程。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开课复习古诗。这个复习有别于干巴巴地读、背,我从图着手,让学生猜猜图上的内容反应的是哪首古诗,再由图上的古诗联想到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这个复习考查的面广,达到复习的目的。2、运用“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从课题着手,再到了解诗意的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运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点在《寻隐者不遇》中我创设了深山云雾图(即诗人去寻访隐者),并配乐让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节奏吟诵古诗。3、抓住同写孩子的共同点。我先小结本课的古诗都是写孩子,再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写孩子的诗,及找出诗中对孩子的称呼和孩子的特点。最后告诉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写作的指导。

每堂课都是不完美的,尽管经过2次试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了:入课时的拓展古诗由拓展内容到诗人写的其它诗、在咏诗句时配上云雾图片及音乐、删除把诗转化成现代诗、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对本课两首古诗的挖掘等都不到位。听了老师们下午的评课,或许再讲讲贾岛是如何推敲出《寻隐者不遇》的,会更好。明天听听沈校的意见,再作近一步的改动。

古诗教学反思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值初夏,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显略早些。不过没关系,学生对夏日独有的风景已然经历过多年,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值得学生品味。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能品味出两首诗的异同,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的两幅图入手,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接着,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透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看到动态,看到色彩,看到变化,入境入情。最后,抓住两首诗各自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再次诵读、理解诗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古诗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古诗教学反思

1、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草”一课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习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古诗教学反思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的作品,而且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中《山行》这首诗写得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副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虽然都是写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体会诗人独自在外的孤独与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诗在教学上、在学生的理解上相对来说简单些,学生通过诵读也能走进文本,领悟诗中的含义。

学习这首诗我认为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还发现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理解诗句也不是看着字眼按顺序来说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变成“寒山石径斜远上”也许理解时就容易多了。还有就是字词的理解。一个“坐”字,随学生怎么想,都不会想到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诉他们,才理解了“停车坐爱枫林晚”,呵呵,也许换成“停车坐爱晚枫林”更好理解一点。所以哪怕每个字的意思都出来了,小朋友们都难以组织一句通顺的话。第二首更难体会了,小朋友怎么也想不出诗人为什么发愁,最后大多就我讲的多一些,介绍一些诗人的情况等等,之后看他们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

古诗教学反思

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自学时间充沛。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古诗教学反思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古诗教学反思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教学反思

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准备了四个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终于上完了,在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几点反思,多多积累,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充足准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