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断舍离读后感(模板21篇)

时间:2023-12-19 00:11:23 作者:琉璃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个人感受和思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样本,用于展示不同类型作品的读后感写作风格。

《断舍离》读后感

周六在京东商场买完东西,顺手打开“我的订单”,看到最新几个完成的交易,很诧异我竟然已经忘了最近还买过这些东西。于是从头看了一遍,第一个订单,摄像头,买回来试了一下,粘不稳,丢在电脑边,毕业离校的时候扔了,第二个订单,贝佳斯绿泥,试了两次没什么用,满满一大罐搬了几次家都没舍得丢,两年之后过期,心安理得的扔掉。总之,50%以上的东西买回来都是这个下场。

生活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情节,听说熬粥喝能美容,于是黑米薏米糯米、红豆绿豆芸豆,瓶瓶罐罐买回来塞满了橱柜,坚持一周之后,那扇橱柜就再也没有打开过,直到米生虫,豆长牙,大扫除时全部丢进垃圾桶。去逛商场,买回来登山鞋、徒步鞋、跑步鞋、到头来一年都爬不了一次山。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随处可见的广告,点点鼠标就能收货的购物模式,把我们的生活向精细化和复杂化引导,初衷是为了提供舒适,最终我们反而被物质绑架,不得不花时间去整理,去消费,物质俨然已经成了我们的累赘与负担。

看完《端舍离》,回家该扔扔,该送送。

从今天起,营造一个被心爱之物包围的环境,过一种简约、整洁、高品质的生活。带着一个睿智的大脑、一身的知识与技能自由行走于世间,足矣。

《断舍离》读后感

今天开始读《断舍离》,印象最深的是:以当下作为时间轴。东西是否要留下,看对于当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适合、舒服”。

有些东西是对过去的回忆。我见过有的人保留着很久以前的工资条;有的人保留着出游的机票和景点的门票;有的人保留着女友手织的毛衣。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带有感情色彩,虽然现在几乎不会再翻出来看,但是他们觉得到了老年后,可以晒着太阳翻翻这些东西,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

还有些东西是将来可能用到的。我见过有的人买了无数的抽纸,卫生间放不下,就堆在床底下;有的人把买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柜子里,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舍不得扔;有的人保留着好几年都没穿过的衣服,总觉得明年穿得着。他们需要自己的东西永远处于充足的状态。

其实,以过去和未来作为时间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忆始终留在你的内心深处,根本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提醒,因为你从未曾忘记过它们。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

认为东西将来有用舍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与其整天担忧未来,不如节省心力磨练自己的技能,我们要让自己越来越好,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

不要沉溺于过去,不要担忧未来,永远都要认真地筛选消费,判断的标准就是对当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适合、舒服”。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你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不存在?问完后就是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瑜伽里面修行哲学。有善行、舍行、离行得来的断舍离。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乐。

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

但是你从哪里开始入手呢?其实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乐,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吧。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去和以往所有被浪费的一切能量和空间。

收拾日常物品,作为断舍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端。

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的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

断舍离的更高目标和物品交朋友。从精挑细选开始。发挥物品的功效到极致。你知道用完。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一个重大的突破点。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每天用五分钟,开始收拾整理,慢慢去践行!

断舍离读后感

以前的认为断舍离就是扔扔扔,读完书才发现,断舍离最难的是断舍离自己的执念,“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一提到断舍离就想到我的那一堆衣服和一堆在抽屉中有着记忆的杂物,每次整理都会想这其中有一段回忆,擦拭一番又放回到原位继续静静呆着,或者一些久久未穿过却很干净的衣服,总抱着将来会有机会再穿的想法,让他们占据的本来就不宽阔的空间。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对物品的情感联结,每件物品都有一段故事,和老公曾经恋爱时一起时留下来的并不实用的小纪念品,还有自己曾经用过的但自然能用的包包,也包括现在孩子在幼儿园里拿回来的手工,统统的被我收藏起来,这些物品的累积足矣让空间被压缩的让人喘不过来气。

听一个好友分享过打扫家务的相关注意的事项,最好蹲着去打扫,因为身体累了,身心就会愉悦,没错,确实这样,每当自己把整个屋子上下打扫很亮堂的时候,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心情会跟着清亮很多。

断舍离所传递的“必要,合适,愉快”的理念,不管从进来的物品,还是要处理的物品,都要考虑的因素,通过整理物品,来调整一个人的心态。

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有进有出才会有健康的身体,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同样需要有进有出才能有健康的居住环境。

不迷恋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有进有出,生活和心灵才会流动。

《断舍离》读后感

看《断舍离》完全处于偶然,因为豆瓣评分8.2,我认为不值。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陈数在该书的序言中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个人以为:这本书略显唠叨外,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和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春上村树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比如:繁华的巴黎街头有天当被子地做床的流浪汉,他们中不乏大学教授、律师……再如《庄子·逍遥游》中鹏启程后,消息传播。灌木林间有燕雀嘲笑说:‘那家伙去南冥干啥哟。瞧我,翅膀一拍,双腿一跳,升到低空,随即降落,不去他那九万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游玩在蓬草蒿草间,也算飞得够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家伙去南冥干啥哟?’,燕雀可以在树上栖息生活,但也不要嘲笑大鹏展翅九万里......

这些事例不胜枚举,当然,我如此说并非否认人生需要断舍离,如果有人喜欢,不妨尝试,但不能一味模仿,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切不可绝对化。

断舍离读后感

书中讲到,很多人购买的焦点放在了非日常的东西上。比方说,有人会为了一年也来不了一次的亲戚、为了偶尔来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准备茶具和被褥。有的人在碗柜里放了大量专为客人用的餐具,可自己家人用的餐具却很少。

我一直认为聚会应该到酒店或其他地方。家就是一个私密的地方,应该干净、舒适,它应该是你喜欢甚至渴望的地方,而且只要回到这里,你的身心都能得到放松。我本来就是一个宅男,朋友很少,也不喜欢朋友到家里来,更没有必要为了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不用为了虚荣而硬撑门面。

但是孩子的房间和必要的物品我会保留着。

读了这段,我还有一个体会:

不仅仅是购物,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我们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乔布斯重回苹果后说:决定不做什么很重要。应当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我们重要的人和事情上。这两方面做好了,我们的人生就很会有很大的改观,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做好,即使我们做了再多的琐事,耗费了再多精力,都毫无意义,只是浪费生命。

《断舍离》读后感

不出差的日子每天早起的安排基本已经规律,出差不太累的情况下也能坚持早起,但很多事情还没行成习惯,昨天在机场无意间看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当即将他加入书架,并在飞机上仔细阅读,其实很早就听过断舍离的概念,只是一直没机会去践行,再次相遇,我觉得是时候进行空间、手机和思想上的断舍离了。

首先是电脑桌上的杂物,之前因为手机没带保护壳,怕充电时直接放在桌上容易弄伤镜头,所以充电时总会放在纸上或者包上,因此桌面上总会有一些乱的东西,无法轻易扔掉,有时候找一个东西就会找不到,心情不好时特别容易炸毛。这次出差一回到家,我立即就进行大扫除,以“自我轴和时间轴”为原则,凡是用不到的杂物统统扔垃圾桶,仍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分类摆放整齐,以用时方便拿为原则,收拾完再看桌面,整齐划一,成就感满满。

其次是办公桌周边的杂物,主要是抽屉,本来3层抽屉很多的的空间,但挤得满满,居然不能再多放一样东西,上次收拾时因为里面有太多前任主人留下的东西,所以基本没丢弃啥。这次是下了决心要与它们诀别,本着“必要、合适、愉快”的原则,将不属于我的,没有价值的东西通通清理出去了,然后装进去我的东西,瞬间觉得空间回来了。

今年来由于工作原因微信加了很多客户,一开始以客户名称为标签备注,后来一看标签分类太多了,找的时候特别费时间,然后开始思考如何给微信好友分类,方便查询和联系,于是本着“三分法”的原则将大客户分一个类,中小客户一个类,客户的客户分一个类,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并且在给每个客户备注时也加上了公司,而不仅仅在标签上加。之前很多没来得及备注的同行这次也统一增加了清楚地备注及分类,虽然一千多人的好友一个个处理起来用了不少时间,但这个时间花的是非常值得的,主要是方便了后期的工作。

从过完年后,就定了以个年度读书计划和清单,每次看到好书的时候也会加入清单,此时已经远远超出了阅读量了,但是遇到好的书籍还是会忍不住继续加入,书单一直在进,读完删除清单的进度又比较缓慢,于是清单也开始显得拥挤起来。今早上看了断舍离后,我找到了解决办法:现有书籍按照正常速度去阅读,如果有新增书籍,必须先读完一本,然后才能放入清单,这就是以“1out1in法”为原则,本着先出后进的方式进行书籍的更迭。其次,清单里已经有很多书,读的先后顺序怎么确定,是一本一本的读还是一次读好几本呢?我的答案是,自由和自在,就是不刻意去选择先后顺序,当下适合读哪本,就抓紧时间尽可能地把它读完,然后下一个当下自然就会有下一个要读的书了,如此就不用花时间去考虑该先读哪本书了,思考最费神了。

断舍离读后感

最近在国图发现了《简叔的70个断舍离》略有相似之处吧,我不知道是什么关系!中国版的断舍离?!我还百度了下简叔创建了自己的断舍离文化公司!

读此书,感受颇多,从生活中改变自己吧!简叔说要每天抛弃一样物品,一年四季20件衣服,两年之内不买新衣服!

做到精简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相比他们的文字,我的太过于逊色!但是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断舍离,不只是物品上的断舍离,情感上也需要!空间上的断舍离,内在的断舍离!发自真心的接受,做到本质上的改变!

我决定,每天扔一件东西,昨天看过后,收拾了下柜子,丢掉了几个许久用不到的小物品!结束后,我给简叔后台留念,没想到竟然回复了我,有些小开心!

简叔讲到了一个理念,对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封存,如果半年还没有用到,那就不需要了,可以扔掉,可以送人!想想自己,对一些自己不穿的衣服,之前就装起来放在箱子里,但是依然没有弃掉,每次收拾都还在!读完断舍离,获得了领悟,今早直接把封存的衣服,投到了爱心衣服箱子里,也许有人更需要她,[调皮]算是一份爱心。他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谁会用到他!但断舍离后我获得的是开心吧!

20xx年上半年过去了,曾经的flag只是说说,但下半年匆匆来了,告别上半年,也算是断舍离吧。

打算每天丢弃一件物品。每月完成两本书。

感谢山下英子,感谢简叔,好好斩断过去,舍去过去烦恼,远离曾经忧伤,重新上路!

断舍离读后感

她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断舍离》,一本在网络上传的很火的书。当天晚上我就从淘宝上买了,然后第二天中午就拿到手。书很小,也不厚,排版很稀疏,如果玩命看应该两个小时就能看完。总之,第一感觉很失望。趁闲暇的时候读完全书,然后就彻底失望了。

这本书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就是“扔东西”,很佩服作者,可以将这三个字扩展成一本书,并且还能让千万读者为之推崇。或许,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需要“断舍离”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妄想通过读一本书来改变这种陋习。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要不能减少内心的欲望,读多少断舍离的书,都是白搭。

其实,从今年开始,我已经开始了物质上的断舍离了。把不重要的东西扔了一部分。然后,把我喜欢,不喜欢的书籍,全部打包放到地下室。接着把书架也拆了。书房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接着,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四五张银行卡全部注销了。(别问我为什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银行的办事效率太低了,每次排队都一个小时以上。)手机软件也只保留最基本的,把最浪费时间的app全部删了。等我断舍离的差不多了以后,堂妹推荐了这本书,我看后,发现我的做法与书中的不谋而合。

可是,当做完这些后,我发现内心还是不轻松。后来我才发现,物质上的断舍离好做,但是内心欲望的断舍离难舍。生活在尘世,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填满,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欲望,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罢了。对人生的进步起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而心里的那些正能量也被这些世俗的想法消耗殆尽。鲁迅说过一句话,我感觉很有道理。他说:“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所以,我又从内心真正的审视自己。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该舍弃的,一一列出来,逐一整改。

从此,我将自己的精力聚焦。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和陪伴家人。不再违背内心去讨好那些不值得去讨好的人,不在毫无意义的饭局上喝得酩酊大醉,不再关注那些明星八卦去获得所谓的谈资,不再去趋炎附势而建立所谓的人脉。真的,当自己真正去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这件些事情的时候,才体味到断舍离的真正的意义,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内心的充盈和富足。物质和精神的断舍离感觉自己又一次的涅槃。真好。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我只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专注于爱自己喜欢的人,只专注于读自己喜欢的书,只专注于和自己喜欢的世界朝夕相处。”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是几年前很火的一本书,断舍离也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度盛行,归根结底它反映了当下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渴望简单生活的一种向往。全书围绕日常家居环境的整理来写,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践行断舍离的理论,并切实的得到了哪些改变,从而进一步印证断舍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中国人喜欢囤积的习惯由来已久,小时候的玩具,多年不穿的衣服,老旧的家具......相信这些在每一个家庭中都多多少少的存在着,这些东西除了挤占居住空间,几乎已经没什么用处,而不肯丢掉它们也只是因为内心的执念:或许还会用到!当然,断舍离也不是要一味的抛弃东西,而是要舍弃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真正留下对于我们必要的物品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断舍离不止拘泥于物品,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生活中我们的负面情绪和伤感回忆也会不断的牵扯着内心,变成心灵的桎梏。卸下心灵的负累,才能轻装上阵,随心而行,让心灵舒爽自在。

《断舍离》读后感

它详细分析了由欲望造成了贪,理念上来说人生来就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太多变贪了会导致你经济、时间负荷过大。第一部分即让人断掉一些非必须的欲望,以我个人的理解是可以将其应用到很多生活场景的,比如减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贵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饱口福,说起来跟鱼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样。

断舍离读后感

疫情期间,我每天在家办公。面对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觉得很拥挤。这种拥挤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后更加明显,两个人一下子让空间变得拥挤不堪。我在前天开始看《断舍离》这本书,因为微信阅读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听过断舍离这个词,本能的觉得就是扔东西,扔掉杂念,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泻”,其实就像身体便秘一样堆积了太多东西,需要排出体外,重获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过轻断食的推文,轻断食是从入口解决人的物质过剩,而断舍离是从出口解决物质过剩。

坦白讲,看完断舍离,我扔了一些东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后回发的廉价洗发水沐浴露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他这个糙汉来说,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选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用我的沐浴用品。质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毕竟不一样,像是头发就真的不会那么干涩,香味也会好闻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公每次出差会发的洗发水,一直堆积在洗浴间,却从来没有被消耗掉。我们处于节俭,觉得这东西还可以继续用,或者什么时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所以就保留到现在。可事实上,我们并不会用,哪怕放在手边,我们也会去选择好用的喜欢的洗发水,等喜欢的洗发水用光了以后也会及时的续上。

今天我把这些洗发水都扔掉了。

但其实断舍离的本质还是让人能够关注当下,缩小关注的点,降低自己的欲望,抛弃过多的杂念和欲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刚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课,呼吸是瑜伽的基础。在我开始练习的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碰到难度大的动作,我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因为我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和紧张让我忘记了呼吸。忘记了当下,忘了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还是要学会关注的自己的内心,关注当下。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为一个学术工作者,因果关系需要严格的论证。而作者经常提出某个观点后,紧接着举一个例子说某女士在断舍离后,就开始了新恋情,买了新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论据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书中加上一些科学实验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观的感受导致了客观事物的变化,那我觉得作者太唯心主义了。

总而言之,看了断舍离,我扔了些东西,不管作者强调的因果是不是能实现,但我单纯觉得扔东西的感觉就一个字“爽”!

《断舍离》读后感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再完美的婚姻,夫妻双方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山下英子老师这本《最该断舍离的是丈夫?》则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间的关系。婚姻的开始都是你侬我侬的,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地鸡毛,从乍见之欢到相处不厌真的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书中作者揭露了夫妻关系相处的四个阶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对应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夫妻争吵往往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谁的东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谁把刚弄好的房间弄乱了。妻子慢慢嫌弃丈夫以及丈夫的东西,丈夫虽内心清楚却很难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从对房间的杂乱无章视而不见到置之不理,再到说好收拾却一再拖延。

在这个过程当中,夫妻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由物及人,夫妻关系也变得紧张。书中说妻子应该有两大擅长,一是擅长烹饪一是擅长整理。但两者都很擅长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没什么感情也不离婚,就这么得过且过着。有情感型婚姻,算是过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缠烂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离婚,就互相忍耐着僵持着。

书中说"散漫无序的居住空间,物品杂乱无章,是愤怒的积攒。死气沉沉的居住空间,物品堆积如山,是死心的累积。

“断舍离,显得尤为必要。断舍离,不是一味地强调扔东西,而是想要从内心上改变一些关系。比如跟物品的关系,跟空间的关系。乃至跟丈夫的关系。想来恐怕没有哪一个丈夫愿意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里生活,对吧!

夫妻关系中女性总是容易患得患失,担心不够,害怕失去。人们想要改变却又对改变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烦恼的根源。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心中要知道世事无常,且能接受无常。能坦然地接受无常变化,就是成熟的开始了。针对那些没有感情却仍苟延残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过是自己自尊受损,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杂乱,物品过剩,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关系,何况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与家人的交流,改善关系,从打造一个空间开始。用“断舍离”创造时间的间隔,语言的余地,交往的距离。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一定的间隙。

断舍离,不是要真的抛弃掉什么人。

断舍离,是对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断舍离,就是改变个人与物品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虑烦闷,那就试试整理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心情断舍离的过程休整。

愿看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畅愉悦!

断舍离读后感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积癖,新鲜的水果买回家,她要收进冰箱。每次只捡快坏掉的吃。决不允许其他人随意地吃。

同事带回家的东西,无论吃的还是用的,只要能够存储一段时间,她都悄无声息地收起来,直到其他人都忘记,直到她自己也忘记。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欢囤积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积了一大堆,同事怀疑,有的塑料袋估计已经囤积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时候拿一个用,轻则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则要忍受她的谩骂。

只要别人用了她的东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积的物品,她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就算那仅仅是一个塑料袋,就算她囤积的塑料袋已经老化掉渣。

囤积癖是我给她的定义,因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当中最当得上这个名的人。不过,囤积癖也并不总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甚至就潜藏在你我这种自以为正常的人的行为中。

当我认真细读《断舍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囤积癖,也未曾认真思考过,自己内心总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闲置物品所带来的“怨念”。它虽然不明显,但却多多少少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杂乱的房间,甚至都让自己不想踏足;凌乱的衣柜,甚至都让自己没有打扮的冲动;纷乱的思绪,甚至让自己停滞了求知上进的脚步.......

是什么让我们囤积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书中提到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觉得普通人的囤积癖,这三种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们是生活习惯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门别类储备齐全。同时,他们也是很节省和节约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着冲厕所;洗菜的水要留着浇花。一个纸箱可以装满垃圾再扔掉;一件旧衣服可以送给乡下的亲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旧物,他们总是会问:怎么要扔掉呢?坏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说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们便会指责:太浪费了,多可惜啊!

觉得可惜,是阻止我们放弃闲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然而,《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却认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对物品的爱惜之情。因为物品要尽其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断舍离》读后感

作为上班族的我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已经很少有机会逛一逛菜市场,也对收拾自己的家这种琐事失去了耐心,并且,也更少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这也是我们很少关注当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现在”,我们越来越没有了清晰的概念。脑袋里充斥着各项工作任务的deadline,眼光永远放在不远的将来。

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周末或假期就无节制地疯玩。然而,看上去是放松地“嗨”,却并没有解决掉内心的压力,反而让自己精疲力尽。

因为精力有限,而想要的太多。也想要事业有成,也想有一技之长;也想要漂亮的容颜,也想有完美的身材;也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也想多交朋友扩大圈子......

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做的又是什么呢?中国画中有一个概念叫“留白”。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表现空阔的水面,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动物画中的留白不仅突出了主体,也让主体有了自在活动的空间。不妨且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房间,扔掉闲置的破烂儿的同时,以整洁、舒适、美观为标准,打造自己的自在空间。

同时,也扔掉凌乱的思绪,认清自己当下需要的是什么,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更专注而坚定地过好每一天。

不妨就试着用断舍离,为繁重事务所累的我们整理居住的空间,整理思维的空间,为自己的生活“留白”,从而过上写意、自在的生活。

《断舍离》读后感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书中传授的整理技巧,果断”断、舍、离“,家里自然干净整洁。怕就怕知易行难,下不得狠心决心。

女人天生爱购物,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东西越买越多,空间越来越满,房间越来越乱,心情越来越烦。当时因为头脑一热所以购买,到手了之后却并不觉得有多需要,这种情况太多了,舍不掉的”鸡肋“也积累的太多了。

果断舍弃用不到的物品虽然是个亡羊补牢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冷静购物,不迷恋物欲,不因一时兴起而盲目消费,不将许多不大需要的东西弄回家,从根源上斩断购买欲才是治标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此果决断舍离,对于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快整理好心境,舍弃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快的负面情绪,心境越来越开朗,生命越来越积极。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活得精彩。林肯说过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岁月,而是岁月中的生命。

问题是:现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种全民式的焦虑:拖延症导致的焦虑,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还有失眠,还有选择恐惧症等等。

有限时间与无限欲望和可能之间的巨大鸿沟,沟壑难填。

怎么办?我们几乎都需要跟自己来一场”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个心智历练的过程,是一种做减法的修行。

断舍离,不是教导你怎么活,因为也没有人能教导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断舍离,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既是生活实用书,更是心灵智慧书。给生活做减法,我们不是不懂,也不是没有去做,只是就像走路一样,走着走着,鞋子上就沾了尘,却想不起来拂掉,这生活也一样,过着过着这屋子里就越来越乱,不是不明白,有些东西要扔了,可就是没有决心。

读《断舍离》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一点儿勇气,扔掉旧东西的勇气。正如作者所说,好多东西放在那里,也许十年二十年就不去看不去碰,可是偏又舍不得扔掉,因为你总有一些错误的想法,觉得那些东西有可能会有一天要用到,因为那东西买它时花了大价钱,因为那衣服有可能还会再流行,这些想法抑制了你扔掉旧东西的欲望,可事实上却是,你再也想不起它们来。而东西越来越多的屋子,也直接导致了心情的破坏。因为你看着那么多东西,你就没有收拾的欲望,你就总是拖延总是推脱,这不都让你的生活往更糟糕的方向滑动吗,可是你很有可能没意识到。

断,舍,离,是一种正能量的生活整理术,看起来是在整理屋子,其实一同被整理的,还有我们的心情。

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老辈人教育我们要节约,但是这种方法已经非常不适合现在的生活了。以前他们买不到东西,我们现在却是物质极大丰富,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如何让杂乱的生活变得轻松一点儿。所以生活的经验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作者说的一段话我认为非常有道理。因为我家东西就是非常多,但又没有办法收拾利索的感觉。作者说,现在的许多收纳法其实只是教我们把东西从东挪到了西,本质上还是没有变,时间一长,它们还要乱七八糟地存在着。而本书中指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给生活做减法,过时的,不需要的,多余的,是一定要清除掉的。我一想果然是这样啊,每次上超市,我就忍不住买各种收纳柜呀,小储物箱,结果家里东西不见少,反而越来越多了,而脑子里还是乱乱的一片,觉得家里到处都是东西。而作者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是啊,给生活做减法,才是最正确的方法。这一想明白立刻动手,跟作者一样,扔掉了不知多少袋子垃圾。当然作者也说了,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只要心上记着这定律,生活就会按照这方向一直继续下去。

真的,当屋子里东西变少时,引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也变得爱收拾屋子了,因为到处都是清清爽爽的,顺手擦一下抹一下都不觉得厌烦。果然是这个道理。

当屋子干净了,我们也更爱自己的小家了,也更愿意邀请朋友了,生活的一切都在变化,这是一个滚雪球的正能量过程。真心喜欢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又除了一次尘。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这是一本不到两小时就可以翻完,却足以改变人生的书。当你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纠结困扰时,就是应该进行内在自我分析的时候。“断舍离”是你与崭新自己相遇的过程。

我想大多数人在整理家务的时候都会在内心吐槽:东西太多了!整理起来太累了!可是这许多东西不正是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吗,想扔不舍得扔,整理又懒得整理,有的时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时候发现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而原来的东西一直在某个地方生灰发霉,长此以往,自我感觉空间越来越小,直到压得你透不过气来。

物品如此,人的内心也是如此,常常陷于一段挫折的经历,一次失败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阴中难以自拔,一方面让自己痛苦,不仅有可能忽略当下生活中的风景,还有可能失去更为重要的东西,另一方面让身边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极情绪慢慢地将那些爱着我们的人推离我们身边。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做精神上的强者!

《断舍离》读后感

昨天拿到一本好书《断舍离》,可是太忙,只看了五页。张德芬老师作的推荐序,引发了我好多的思考,所以读的慢,虽然读的少,但是收获很多,下面与诸位分享一下:

推荐序名为《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读到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越想得到的东西越难得到,比如说阿鹏就特别想挣钱,但总是挣不到"。佛学中提到人有七苦,求不得就是之一,先放下求的,才是脱离苦难的开始吧!

这个题目同样让我想起了我最近特推崇的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最有效的.做法是扩大影响圈。而"放下"这个词,应该指就是"关注圈",只有放下关注,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影响圈的事,才有机会得到。

《断舍离》读后感

特意选在春节前夕,辞旧迎新之际,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并在节前的大扫除中真正实践断舍离。它再次提醒我处理好物我关系,打扫房间,同时也释放心灵;整理物品,同时也整理自己;舍弃废旧物品,也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一番忙碌过后,在整洁如初的家里,喝一杯陈年的普洱,吐故纳新,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迎新方式!

这本书从20xx年出版,到20xx年已经是第30次印刷,何以如此销量不俗?想来是中国人从物质匮乏走向购买过剩,从饥荒年代走到美食天下,从缺衣少戴到选择困难症,在买买买之后面对杂乱无序、堆积满屋的困惑,以及需要不断收拾、挑选所造成的困扰,已经过多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耐力,甚至成为烦恼之源。于是我们开始返朴归真,我们确实到了需要断舍离的时候,通过断、舍、离,释放空间,解放心灵,舒适自处,极简归本。

什么是断舍离?山下英子告诉我们,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也就是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中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初听起来,断舍离似乎很简单,就是拒绝不需要的东西,从入口把关,解决掉多余的存量,只剩下必需的物品,就达到断舍离的目的了。事实上,这个过程非常奇妙,不解决心理上的执念,真正到实施的阶段,你会发现你忙了一天,只是对物品做了收纳,却总也难以扔掉那些似乎还有用的东西,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其实是一场内心的自省与革命,是一种动禅。

的确,现在做家务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大多数家庭主妇深有同感。把庞杂的物品反复整理、归类,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恢复原貌,乱七八糟,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项几乎没有附加值的事情上面,真是让人痛苦极了。

春节即至,又要为大扫除大动干戈了,是不是想起来就腰酸胳膊疼?那么,什么是大扫除?我们通常只是打扫、整理、归纳,却没有洞悉“除”的真正意义。在断舍离里,收拾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才算是真正的收拾。其次才是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先来说说我们当下要面对的如何解决“舍”的问题,为什么总也扔不掉那些不用的东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东西多年不动、不用又不舍得扔掉?断舍离的分析让人恍然大悟,断舍离是以正确处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来决定取舍的,也就是说不是以“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为考虑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我要用,所以它很有必要留下来”,主语永远是自己,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而不是“万一以后用得着呢”。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回归原本的生活态度,摆脱物品的绑架,只用精致的品质的适合自己的,放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留在记忆里的,活在当下,将掩埋的自己重新拯救出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只保留必要的,才能够促进生活的代谢和循环。那些有年代感扔不掉的东西,不仅仅是可惜,那里面也许藏着你的过去,你的初恋,你的回忆,你的各种放不下,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它是不是你心里不愿触碰的黑洞?那就快快丢弃这些包袱吧!

解决好了“舍”的问题,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断“的问题,解决了“断”的问题,就解决了物品的入口把关问题,这是源头。为什么总想买买买?是捡便宜心理还是折扣陷阱?你真的需要吗?有多少东西买回家一动不动又过期了?又有多少次买回来的折扣衣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然后弃置一旁?仔细盘点一下是不是库存资产竟然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折旧随了流年,你还舍不得处置掉?我们就这样生活在这个“不断涌进来,但却只进不出的水池”里,最后淹没了自己。症结在哪里呢?没有就会不安?你的安全感建立的不够好吧!便宜就想入手?你掉进了折扣的陷阱,想想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吧!要真正精挑细选,只选择当下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不要买来存储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毕竟,家不是仓库。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达到“离”的终极目标。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大量长时间的存在,人就会感到压抑,为什么房子越买越大,因为我们的物品越来越多,物品占据了我们的空间,又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实在是不划算的事情。人的住所状态往往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通过断舍离,做到自察自省,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以“住育”为目标,让家确保健康与安全,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断舍离认为,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与物品的断舍离如此能够让人彻悟觉醒,我们头脑中的那些垃圾念头呢?那些回不去的过往里积累的怨与恨、愧疚和遗憾呢?让我们继续心灵篇的《断舍离》吧,停止负面的思维模式,顺从自己的本心,割舍既有,简约生活,放下一切执念,回归轻松自在的自己,在新的一年起跑线上,轻装上阵,带着愉悦感一起努力奔跑吧!

《断舍离》读后感

最近在国图发现了《简叔的70个断舍离》略有相似之处吧,我不知道是什么关系!中国版的断舍离?!我还百度了下简叔创建了自己的断舍离文化公司!

读此书,感受颇多,从生活中改变自己吧!简叔说要每天抛弃一样物品,一年四季20件衣服,两年之内不买新衣服!

做到精简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相比他们的文字,我的太过于逊色!但是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断舍离,不只是物品上的断舍离,情感上也需要!空间上的断舍离,内在的断舍离!发自真心的接受,做到本质上的改变!

我决定,每天扔一件东西,昨天看过后,收拾了下柜子,丢掉了几个许久用不到的小物品!结束后,我给简叔后台留念,没想到竟然回复了我,有些小开心!

简叔讲到了一个理念,对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封存,如果半年还没有用到,那就不需要了,可以扔掉,可以送人!想想自己,对一些自己不穿的衣服,之前就装起来放在箱子里,但是依然没有弃掉,每次收拾都还在!读完断舍离,获得了领悟,今早直接把封存的'衣服,投到了爱心衣服箱子里,也许有人更需要她,[调皮]算是一份爱心。他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谁会用到他!但断舍离后我获得的是开心吧!

打算每天丢弃一件物品。每月完成两本书。

感谢山下英子,感谢简叔,好好斩断过去,舍去过去烦恼,远离曾经忧伤,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