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沧桑之后读后感 沧桑无语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02:32:58 作者:紫薇儿 最新沧桑之后读后感 沧桑无语读后感(通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沧桑无语读后感

《英雄无语》,这是一个真实得令人灵魂颤动的故事,一首从作者滴血的心流出的亦悲亦壮、有哀有怨的挽歌。一座大山,一个家族,一场婚姻,一段往事,让人感慨不已。

《英雄无语》的第一个层面表现为风俗小说。作品在第一章里就描写了老家冠豸山的所见,并交待了她回老家是因为修坟这么一个被认为是迷信的原因。她看到冠豸山的偏远、僻静、奇险与它会变色的神秘,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自然孕育出不同寻常的客家人。客家特有的民居客家土楼,连城的特产红心地瓜,作为公用的家族最年长者至高的权力,童养媳的悲惨生活,寮棚中两瓮经过风吹日晒的森森白骨……这些让我们感到惊讶,不解,甚至是,震撼。在描绘客家风俗的同时,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客家方言。在上古、中古汉语几乎已经死亡的现代汉语中,客家方言里却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比如中古汉语里的宾语前臵现象,客家人把“给我饭吃”说成“给饭我吃”;上古汉语中属于浊音的匣字母在中古音多数变为清音f,客家人在说话时却把“花”念成“发”,把“胡”读成“浮”;还有他们把“找”叫做“寻”,把“走”叫做“行”……这些语言现象细细体味起来韵味无穷。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副生动的客家生活画卷。

其次,《英雄无语》还是一部军旅小说。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英雄”,而文中“爷爷”的形象正是这么一个英雄。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担负过许多重要使命。他的出色工作曾经使党和军队的事业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他九死一生,多少次使组织化险为夷。他一生艰苦朴素,却在文革中被害致残。他在神秘和沉默中走过一生。不仅是爷爷,还有莫雄、卢志英、三叔公,以及那位在监狱中遭受谢也夫非人的蹂躏与折磨却始终不肯开口说话,最终被残害致死的年轻女共产党员……在那个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年代,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和爷爷一样,身上流淌着红色的激情与信仰。

但是,《英雄无语》又不只是浅显的风俗小说、军旅小说,它从头至尾是一部成长小说,也是一部满含着血泪的历史。我认为,最引人瞩目的是“奶奶”这个角色,奶奶的成长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作者先是写奶奶对“我”——一个最丑、最羸弱、脾气性格都不太好的孙女的偏袒,这就显示出奶奶与其他农村旧式妇女的一个重要区别。在这样一个对男丁有着强烈渴望而对女孩充满深深鄙弃的大山里,奶奶的做法显得那么特立独行。到底是什么让奶奶身上具有了这种旧式农村妇女罕有的反叛精神呢?于是我们看到了奶奶的成长。他是爷爷的童养媳,和其他的童养媳一样,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洗衣做饭,上山下田,没有一样她做不来的。在出了大山的爷爷回老家后,奶奶为爷爷蒸地瓜,烧开水,尽管爷爷对奶奶很“寡淡”,但奶奶还是为自己男人不同于其他男人而自豪。奶奶还是一个非常宽容善良的女人,在二奶奶走投无路抱着儿子来投奔奶奶时,面对这样一个曾经让自己受苦受辱的女人,奶奶还是选择了接纳。中国女人的传统美德在奶奶身上得到了充分完美的体现。

但如果奶奶仅仅只是有这些美德,那她在文中的价值便要大打折扣,她与古典作品中塑造的旧式女性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奶奶这个人物能引起我们的瞩目,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她那种不同于其他旧式女性的一种对封建传统、封建家庭的反叛精神。在上海,爷爷和二奶奶的家里,在晚餐桌上,她居然“果敢地伸出筷子,从鸡汤里夹出一根手指头那样粗细的鸡肉放到了每的碗里”,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大胆举动,后来当着爷爷的面冲着蛮横矫情的二奶奶大骂一句“啊呸!”,更见奶奶反抗不公、挑战爷爷“权威”的勇气。在八岁的每痛苦地死去之后,她没有按照老家规矩当天就把每抬出去埋了,而是说“我就要留在屋头,留着跟我过一辈子!”如果说之前奶奶还是循规蹈矩地做着童养媳该做的事,那么每死了以后,她就不再把那些封建的条条框框当做神一样遵从敬拜。在这个死了女儿就如同死了一只小猫小狗的村庄里,奶奶为她死去的小女儿,那个可怜的每,“陡然像头母狼一样发出一声长嗥,哭喊声终于像山洪暴发一样冲出身体,冲出喉咙”,这震天的哭声,是奶奶痛失爱女的一种绝望,是对不公命运的一种反抗,也是被压抑的人性的一次爆发。奶奶是这样一个女性——她只字不识,没有文化,却勤劳善良,又充满睿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高的悟性。他清楚爷爷并不喜欢她,不需要她,她就绝不会再向爷爷去要求任何东西,包括情感、忠实,等等。她在感情上和生活上都能够独立自主,不像二奶奶一样需要依附男人而生存,她的思想会受到爷爷的影响但不会受他支配。她那双38码的大脚已经有一只迈进了新时代新思想,在奶奶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伴随着奶奶的成长例如二奶奶。她在上海时,“水色极好,白白嫩嫩,两只手臂像两条一掐就会出水的藕段,一看就是月子里没吃亏的那种女人”,好吃懒做,蛮横矫情,仗着爷爷的宠爱得意忘形,把奶奶当做下人使唤。后来爷爷走了,奶奶和每被捕,她迫于生计,在绝望之际,她揽下了一个替人刷马桶的苦差,她出卖了自己的体力和尊严,在严寒的冬日,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赚回了一口饭,一件衣裳,承担起了一个母亲的责任。直到后来她一个人抱着孩子拖着行李跑了那么远的路,从上海摸到这穷山僻壤语言不通的大山里来,我们才发现当初那个娇滴滴的二奶奶原来也具有这样的胆量和能力。如此艰难的经历,对于二奶奶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尽管这种成长带着锥心刺骨的痛,但结果相对于当初的走投无路来说总是好的。

此外,我认为《英雄无语》还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这是它的第四个层面。不难发现,作品或隐或显地表现出作者对于人性恶的一种挖掘。国共两党在斗争中,其实都有人性恶的一面。国民党自不用说,从谢也夫对女共产党员非人的摧残和折磨,关于这件事,作者这样说道:“这些统统与政党和人性无关,这只是人性的残忍,是在相当一部分人中保留的兽性和魔性罢了。世界上永远有一些人,需要折磨和残害别人才能活得充实和滋润……这样的魔类,无论哪朝哪代何党何派,在人们周围,在社会角落里生生不息地滋长着,世代不绝。”而共产党,不管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为了人民解放,不管有多么的无可奈何,也曾经为了刺杀蒋介石而误伤害了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命。还有爷爷,这个紫色的爷爷,他的紫色,是红色加黑色混合而成。在面对敌人时,在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时,他能舍生忘死毫无保留地付出,作为一个革命者,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又显得那么不称职,那么冷漠凶残,甚至没有人性。他狠心将五岁的儿子扣进鸡笼扔到狂风暴雨里,对八岁的亲生女儿每的病情不闻不问,对照顾了他一辈子的奶奶更是冷酷得令人发指。而对于二奶奶——他自己找来的女人,他曾经那么喜欢她,后来在延安准备和三奶奶结婚时,他居然没有向组织提起二奶奶,仿佛这个女人根本不曾存在。这样的始乱终弃,走马观花式的感情,实在不是一个英雄所为。这个英雄,是一个畸形英雄。

英雄无语。我认为,爷爷是英雄,奶奶更是一个英雄。她的成长历程渗透着太多的血和泪,却也处处充溢着女人的坚强与勇敢。我们的成长,或许并不需要经历她的锥心刺骨的痛,承受她的漫长煎熬,但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独立自主,这样的坚强毅力,这样的果敢与勇气。女性的成长是终生的,对于现在的女孩子,更要学习放开眼界看人生,因为在未来的世界,女孩子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活在男性的“保护”之下了。有些女孩已经觉察到这种趋势,她们训练自己的能力和胆识,为未来做具体的计划,虽然年轻却足够成熟。但是仍然有更多不知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认为那是遥远的人生,只沉溺在年轻的蒙昧世界,追星逐月,浮夸一切现象。青春易逝,在年轻时可以紧紧把握学很多东西,这是永不会变的真理。未来的女性一定是“内涵重于外表”的,因为她们要肩负和男人同样的责任。所以从现在起,要打好基础。

10汉本3班 宋清

沧桑无语读后感

我看《美在无语的空间》

我与卞茵相识,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我曾多年在一所大学教书。那时,我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课,学生们则在讲台下座位上凝神谛听,卞茵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学校里还是个年轻、活跃、聪慧的大学生,这期间我和卞茵是一种师生关系,常有见面。

卞茵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她教过书,当过记者,做过《上海服饰》的编辑。她最后的这份工作,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在适合我的岗位上走过了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段日子”。

而我呢,从大学退休,返回家乡,与另一些老友相互往来。这个时期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与卞茵没有联系,彼此不知情况,各自在广阔的蓝天底下生活。长长的这些日子,我们天各一方,彼此相忘。

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卞茵知道了我的通讯地址,她突然给我寄来她的著作,一本十几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生命的四个季节》。这书名取得多好,多吸引人!这多令人高兴啊!我立即打开书读了。书写得好,我喜欢!这个时期,我与卞茵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读者与一个作者的关系——一种美好的关系。

不久,她特地远道迢遥地来到我的家乡看望我,使四十多年未曾见面的我们因而见面了,真叫人难以言说的高兴!

与卞茵会面之后,我与她的关系,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想了很久,最后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关系,可以说上升到友谊关系。友谊,深深的友谊。一切的思想、情感、希望、亲爱、追求、欢乐和悲伤等等,统统加在一起,这就是友谊。

我想,也许是由于友谊的缘故,我们之间竟有了共同的爱好,爱写些那种被称为“散文”的小文章。

卞茵买了个数码相机,时常带着它外出。当她发现哪人或哪事触动了她的思想感情的,她立即将其拍摄下来,并输进电脑,然后对着这些照片回想,凝思,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她埋头写成一篇篇散文了。这真是一种使人产生惊异的写作情景,一种想象不到的写作方法。现在卞茵的这本《美在无语的空间》,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而且每篇文章都配上照片,好让读者共同欣赏和思考。我的印象很是不错,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形象鲜明,思想深刻,而且想象力和联想力很是丰富。

此刻,为卞茵的散文集出版,我满怀真挚的友谊,谨向她遥致祝福!(本文作者系著名作家)

沧桑无语读后感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传承,诗词更是贯穿古今浩浩荡荡长河中两颗最闪耀的明星。《沧桑无语》带着我们走进这些诗词佳作,欣赏这些大家们名言警句,品味她的丰富内涵,汲取其中人生哲理。亦通过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和时代背景更加深刻地剖析和解读他们,解读诗人们的内心世界。

全书中作者共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十位才子伟人,其中有五位是诗人、词人,在这五人中,我对“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和“诗仙”——李白更为景仰和推崇备至。

李清照,作为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她无疑是精彩的意外。李清照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而她的个性也有异于一般闺阁女子,她爱憎分明,虽为女子,却有着不让须眉的豪情与远见卓识。她的人生跌宕起伏,人至中年遭遇过巨大的人生变故,这也导致她早期与晚年的作品风格迥异。有少女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天真烂漫活泼俏皮;有婚后“云鬓斜簪,徒要即比并看”的幸福娇酣;也有中晚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凄凉悲苦、愁绪萦怀。作为一位有“林下之风”的奇女子,她的世界里并不只有一个庭院,也绝非一个庭院所能限制,她卓绝才识,不逊须眉的'万丈豪情从《人咏楼》中就能窥见一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连朱熹亦叹:“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李易安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也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在灿若繁星的词坛大家中,依然享有如此尊崇,可以想见其崇高词作成就。

“诗仙”李白,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不知是否能贴切地形容他在诗坛的高度,他的才情毋庸置疑,无论是壮志凌云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颓废丧志时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又或豪放时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都令人读之不禁叹为观止,赞不绝口。他超凡若圣,许多佳作又像是一副副美妙极致的画卷,让你不禁置身其中而不知身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蜀道之险峻陡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一生心系朝政,但他天生的潇洒和豪放飘逸却让他止步官场,只能借酒消愁,在大好河山之间流连往返,恣意纵情吟诗,过着远离政治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华诗词何其博大精深,又何其韵味渊远,寥寥几句诗句,其中蕴含的情理、意境足以让我们品味弥久。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沉淀下了不朽的诗音。

沧桑无语读后感

品读了无语的沧桑总在诉说的东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迷恋与虔诚。这本书作者实实在在地把眼光转向了过去的岁月,倾注于历史的风云和生命的来路。作者以雄浑沉着的绘景笔致,开掘山水之间的历史意蕴,将零编片简、断瓦残碑装订成新的史册;在敏锐的思辨之中,以冷隽深邃的史家目光审视存在的价值,诠释人生哲理意趣,体验审美情境。这些使得他的散文充满梦话与诗语的意境,形成了他独特的时请审美与智性理趣。

整本书中,最值得让我铭记的当然是这位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会逝去的名人,当然也可以说是英雄;他是江苏常州人,是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治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他于36岁牺牲在国民党军的枪口下。是的没错,他就是瞿秋白烈士。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小学是秋白的母校,我们从小就弘扬秋白的爱国主义精神个勇敢坚毅的斗志,这些,在作者的笔下,也充分得到了证实。

曾在小学时多次参观过瞿秋白纪念馆,他壮烈牺牲时的那段短篇不停的循环播放着,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秋白沉重的忧心与大割大舍大离大弃的超然,执着而坚定的信念与苦闷、困惑、无奈的情怀,高尚的品格与人性的弱点,夺目的光辉与潜伏的暗影,都依稀在人们脑海闪现。

瞿秋白的一生凄苦而短暂,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并不多,唯一重要的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我们的`灵魂自白;《多余的话》,这本书毫不疑问诞生于他的精神深处,是他那段灵海煎熬的心路历程。他用深意的曲笔,将自己曾有过的追求与失落,扭曲的抗议可思索留给了后人。

文人从政,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作者围绕着这个主题,谈论了许多有关秋白的故事。秋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留给了后人欣赏。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政治方面的思想令人望而生畏。

他的一生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终于该解脱了,作者说一种从未有过的超然涌上了秋白的心头。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康,秋白最终守护着灵魂上路了。

特别的是路上的一个画面:瞿秋白以低沉、凝重的声音,用俄语唱着《国际歌》,呼唤着口号,从容地面对死亡。

在秋白短暂的人生中,他同样经受着最严酷的生命与人格的考核。然而,他留给我们后人的,却是一种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勇敢坚毅的精神,这些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不会衰灭的星。

烈士的碧血精魂,连同那凄婉的独白,激励鼓舞人心的歌声,从容不迫的身姿,临危不惧的眼神,都在他短暂而壮丽的一生中闪现出熠熠光华。

也许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死亡对于瞿秋白烈士来说,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完成。我的心头涌现出了对这位伟人满满的崇敬。

沧桑无语读后感

读完《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后,心中充满的是感恩,感谢主在我需要信心的时候使我能够阅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以三个问题“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读者面对信仰的困境,重建对上帝的信心。

每一个诚实面对信仰的基督徒都承认,在我们向上帝祷告的事情中,很多事情神没有给我们成就,包括我们向神祈求病得医治、求神给我们成就美满婚姻、求神给我们一个好工作等。我们想以祷告阻碍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但是事情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想以祷告促进一件事情的成功,但是祷告后事情还是没有成功。我们认为神成就某一件事情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荣耀神的名,使我们能够对神建立信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成为未信主人的见证。但是使我们困惑的是,向神祷告后,甚至禁食祷告后神还是没有医治我们的疾病或者神还是没有成就我们的事情。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的祷告不符合神的旨意吗?我们的祈求是妄求吗?我们向上帝祷告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难处啊!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晚上,刮着大风并且路面上因下雪结满了冰,作者的汽车突然抛锚了,他修理了半天,车子还是修理不开。他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但是当他祷告了又祷告,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上帝也没有派别的人来帮助他,最后他不得不在一件破旧的餐车里面等拖车把他的车子拖走,然后在汽车修理厂修理了几天才修好,此次车的抛锚不仅花费了他的金钱,时间,还耽搁了他参加聚会。作者问:“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亲人的病危,我们祈求上帝医治;面对就业,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够给我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当我们苦苦向上帝祷告后,上帝却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信仰的上帝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好像隐藏了,不帮助我们了,这个时候就会对信仰失望,就像本书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对信仰失望的时候所说的:“每当我面对重要决择时我都会读经、祷告求上帝带领,我想你也是。

《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两个方面探讨上帝的“不公平”、“隐身”和“沉默”问题,从而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当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对待我们称为信心伟人的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信仰伟人的时,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隐身”、“沉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对上帝的顺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隐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为怜悯,神不愿意立刻惩罚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隐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导;在以色列民被虏异邦,受苦的时候上帝“沉默”,其实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后来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上帝不再隐身和沉默。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全部都相信和顺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现身和说话并没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时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挡,和他在“隐身”和“沉默”的时候一样!所以人对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隐身和沉默,乃在于人是否有一颗愿意信靠他的心。

总之,《无语问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属灵方面的书籍,使我们在上帝隐藏、沉默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对神信靠和仰望,与神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