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苏东坡传高中读后感(专业14篇)

时间:2024-02-19 07:59:09 作者:影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中的细节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3.这些范文中的语言表达准确、精彩,展现出作者的思维深度和文笔功底。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生

而他们的自传他传无疑是相当不错地资料借载,我们知晓苏东坡,因为他旷达的诗歌文风,他乐观豁达的语言,当然也少不了他与政敌王安石的处处交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评价苏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与百姓亲近的政治家”字里行间有对苏大善大美的极力赞扬,而为衬托苏的高度,王安石不得不被作者牺牲,“王安石的新法,正是一切集权制度的集中体现……他信奉“一个国家、一位领袖、一个声音”的信念”又以王类比王莽、希特勒,更批为“妄想狂”,仅凭我个人而说,看起来对王是否有些不公,“一个国家、一位领袖”是很明显的法家思想,林即以一个后世的眼光评判,更类比希特勒。这只是在当时大环境下文人思想的局限性。传中对王安石并不仅一此批评,但……窃以为没必要,王在苏乌台事变时“一言而决”救其性命,与苏交往也极有风度,而作为苏传的撰写者,林先生看起来比苏还憎恶王,有点有趣,个人色彩算是浓烈,也可足见林对苏的狂热仰慕。

但上述仅是对其的些微小瑕的点出,却也不难理解林这样的态度,苏的个人魅力的真是中华历史中浓墨的一笔,或许“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可说明相当一部分问题,苏的一生有三次贬谪,余者文人被贬,大多以诗词泄愤,苏固然也有,但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发明东坡肉,杭州建苏堤,儋州“我本儋耳氏寄身西蜀州”于峦地开学堂,不须要后世粉墨,这样的苏东坡已足令在下敬佩,生活让他挫折,苏东坡欣然饮下,回敬茶一杯,这样是苏的乐观,而变法中,让“政府不与民争利”是他的仁。

但正如开头所说,无缺的是神,苏不过是个凡人,苏也有失意狼狈落魄之时,譬如说苏轼晚年受佛家影响,又于常州痛丧幼子,这个乐天派也有对人生的迷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惊鸿踏雪泥”“人生若逆旅,我亦为行人”种种诗句,可窥探一二。

再者,苏的性格并不如传中塑造得那么无憾,或者说苏的人格伟大,但缺憾在其政治上,以愚一家之见,苏的性格不应入朝为官,更适合地方小官,原因有三,其一,苏文人风格浓厚,上书也有个人风格,于是酿成乌台之变化;其二,正是我们所褒扬的乐观裕达,说丑点叫随遇而安,他没有张居正的隐忍,也没有当权宰相的铁腕,对所处的环境会尽力让自己去适应融入,十分成功,不得不说,回济州时,幼子死了,人直接就上书留在常州了,看这风景好…。适合终老…作为一个政客,但淡然了……其三,最致命的一点,苏的天真,他不会去逢迎,哪怕假意,就十分直愣子地自己坚持着夹在新旧两派中间,好不尴尬。苏是一个有系民情怀的人没错,但是情怀并不能当饭吃,苏企图以一己之力抗衡一个党派,一败涂地,似乎勤苏在政治上并未有大建树,反而被贬时贡献相当大。

苏东坡传高中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高中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字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着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着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着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字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就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短故事。

他的笑就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就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就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就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就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就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就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就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就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

20xx读完的第一本书,是20xx的遗留了一半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一定不是因为小时候背了很多他的诗词,所以对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为爱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达,洒脱不羁。

过去对苏东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

通读全书后,他的形象更立体了一些。

天纵奇才,这点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中国第二位天赋卓绝的诗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问为什么写诗很多人学杜甫不学李白,这简直无需提问,因为形制好模仿,才气难以复制。但是才华不仅仅是老天爷给的灵光一闪,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贯通。书中有两处让我震撼于苏东坡的厚重积累。一为苏东坡起复之后一度负责草拟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娴熟,辞藻优美,一时为人称道。后又一官员任此职,自负也是才华横溢,便询问草拟处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苏轼如何?老仆答曰,内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苏轼从不用翻书。高下立判。

读到此处不经惭愧,不论自己是否有才气,但是确实还没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气的地步吧。

虽然一直从苏东坡的诗词里感受到他是个洒脱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点点,就更为他这份乐观豁达感到可爱。贬谪到黄州就做老农种地,和周围的乡里乡亲做好朋友。贬谪到广东惠州,这时他也老了,自觉北回无望,却没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乐中,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我已经决定做个惠州人啦,我没离开过惠州,出生在西蜀不过是梦一场。读到这里,虽然心酸他的际遇,但是又实在感叹他的可爱。可此时的宰相章淳读到苏东坡在惠州所作的诗,说看来他在惠州过得很好?遂又把苏东坡贬谪至海南儋州去了。豁达洒脱的他永远不是他的敌人想看到的,他们希望苏东坡郁郁不得志而苦闷,但是一个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钱,被迫与家人分离,充实丰满的内在却永远不会被夺走,伟大的诗人会着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风光,追寻这万事万物的哲理。

浪漫洒脱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不论他在何处为官,担任多小的官职,他都在尽力改善民生,想方设法帮助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贫穷的百姓减免债务,设置古来第一所公立医院,预防饥荒。任京官时候,他又想尽办法让皇上太后广开言路,力陈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黄州做老农时,他发现当地很多穷苦人家有杀婴的做法,特别是女婴,他看到此心甚痛,虽然此时无圈职在身,他还是想尽办法组建了一个慈善会,去救济当地穷苦人家,只要不杀婴,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恤金,帮助他们一起抚养孩子。很多传奇话本子里都有苏东坡为官时候的小故事。如在杭州任上,一书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却因故积累债务,求得苏东坡帮助,苏东坡在他折扇上作画题词,让他拿去变卖,苏东坡是当时备受追捧的诗人,一下子就卖完了,还清了债务。

谈到做官,他绝对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能吏,谈到艺术,他又是才思敏捷,书画均佳,谈到哲学,他又参研儒释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顾这本书,回顾他的一生,发现越是喜爱钦佩这个人。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听曾国藩的家训,也曾暗暗的比较过二人,其实是没什么可比的。可也会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国藩做人的隐忍智慧,会不会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虑了,正因为他的锋利,他才是他,也许他的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他便中国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风光,体会世情冷暖,却还是那个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长大后再读却觉得充满着大智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东坡先生”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欧阳修曾这样评价青年时的苏东坡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久,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讨论苏东坡,即使当时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也有人冒险暗中偷读。“东坡先生”文章纵横恣肆,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放,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誉。

《苏东坡传》分为四部分论述其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东坡先生”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从诗词中,就可以体会到他为人乐观开朗,洒脱坦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去对待人类间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现象中的月圆月缺;在《江城子》中缠绵悱恻,深情告白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绪于湖光山色,为自己解脱苦闷,表现出淡然旷达和随意而安的人生态度;“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旧壮心不已,直抒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在他的诗词中还能看到与弟弟辙俩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顺逆荣枯过程中,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持,时时互赠诗文以表思念之情。辙为人处事冷静机敏,稳健实际,轼意气风发,倔强任性,经常向兄长忠言相劝,兄长颇为受益。轼对辙而言,不仅为兄为同学,更是良师。他写过一首诗:“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辙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而父苏洵深沉严肃,对事对人从不通融假借,正好将二子随时勒抑,不得奋鬣奔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三人经常吟诗作对,相互学习,其乐融融!这份真挚的父子兄弟情也成为了“东坡先生”日后仕途失意时强大的精神支柱。

东坡先生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逆境中越挫越勇!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其一生轻松愉悦,壮志凌云,才气纵横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读后感·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更加凸显他品性高尚与人性的光辉!

东坡先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那些平民的生活,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他心怀天下苍生,为官一方,令后人敬仰倾佩。

他是诗人,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美食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佛教徒……东坡先生是个说不尽也道不明的人。回读此篇,自恨读书尚少,孤陋寡闻,未能将满腹崇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未能将对东坡先生的爱慕敬仰之情写于文中。这本《苏东坡传》仅是认识东坡先生的开始,来日方长,我会更多地接触东坡先生的诗文,继承他的思想,像他那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在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考验洒脱淡然,在顺境中顺其自然。总而言之,得之坦然,矢之淡然,争其必然。努力做一个正直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民警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结:想拥有一两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心灵取暖的人。正如鲁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当以同怀视之。所以俞伯牙得钟子期、管仲得鲍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这世间,他们的精神不再孤苦无助,反倒多了一丝只知己间独有的默契与快乐。然知己于当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历史悠悠,待洗尽铅华之后,总有一人会在彼岸,席于天地,净水烹茶,静候斯人。正如陶潜静候苏东坡、而苏东波则静候林语堂般,明明纵跨千年,面色陌生,却在茶色俨俨,雾气迷蒙中,似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这样的隔世知己,一颦一笑间熟悉又默契,让人心神顿时舒坦。

为死人立传,写“死”容易写“活”难。泛读历史上的人物传记,大都生硬乏味,评述公式化。为名利而书者,自然粗糙造作,他们硬生生的将人写“死”了。而另一波立传者,似乎看到了将人写“死”后的无趣,于是更重传记的情趣表达,乃至文学趣味全面压倒了史实精神。这样做的后果,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这名人早已是立传者笔下精雕细刻后的文学人物,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号的。

能将文学趣味与史实完美结合,不失偏颇的传记文,古有司马迁的《史记》、今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国藩》。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所著之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今人要写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还需立传者对人物兴趣颇浓,至少在精神上,两者有共鸣,甚至是知己。唯此,立传者才会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华、作品、喜怒哀乐。并为其忧乐,伤怀,真真写出金圣叹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的境界。

《中国文学史》独有一章记叙苏东坡,且多数是颂扬他的文学功绩。然史学上的苏东坡是单调片面的,稍微认真钻研,就会发现,苏东坡这个人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林语堂在记中说:他是一个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还是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仅仅这些仍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为了写活苏东坡,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及八百通私人书简,参阅了的书籍资料多达一百二十四种。是的,林语堂可以说是今人最了解苏东坡的,这种了解是孜孜不倦,饶有兴趣的。如同热恋之人,总会想尽办法在对方身上极力的探寻与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对症下药,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东坡,拥有着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

东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释道娴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励他对功名孜孜追求,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庄哲学、佛理禅趣是他的“宽心药”。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又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正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风光霁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东坡喜作画、好书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诗词,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皆可入墨。不论是“奋厉有当世志”的希冀,还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向往,无不体现了崇高的事业追求与家国情怀。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离奇凄艳,充满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对亡妻的一片柔情与厚意尽显。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属于“不忙不快乐”的那一类人,我分外赞同,尤其体现在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关爱囚犯,帮助窘迫书生;替百姓治理河道,兴水利工程。时逢大旱,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斋戒沐浴,亲写祈雨文,虔诚备至。任职颍州八月有余,时值荒年,东坡亲眼目睹了难民流离,遍野哀嚎。夜不能寐,总想着对那些难民得帮助他们一点。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丰凶皆病”的罪恶本质,甚至宁愿冒着再次被贬谪的风险,仍要站出来指摘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多方努力,一番作为除疾救民。这样的苏东坡虽饱经忧患拂逆,颠沛之苦,却更趋旷达洒脱,心忧黎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拥有一颗别样的禅心。

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东坡的铁杆粉,对东坡最为了解。他得了东坡精神之髓,故《苏东坡传》一书写的深情饱满,评价独到简练,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玑的背后,必定是他对东坡的钦佩与钟爱。苏东坡生前能活得尽才尽气,死后亦有林语堂这样的知己写书立传,何其有幸!

传记文妙笔生花如此,也就无怪乎本书被评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我研究烹饪之法、自我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我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欢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