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宁夏导游词 介绍宁夏中卫高庙的导游词(实用7篇)

时间:2023-10-01 16:21:22 作者:文轩 宁夏导游词 介绍宁夏中卫高庙的导游词(实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介绍宁夏中卫高庙的导游词

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九月,宁夏发生强烈地震,使上层建筑全部倾圮。地震后重修,四年内修缮完工,起名“新庙”。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西元1739年1月3日),宁夏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寺庙内的大部分建筑倒塌。之后,又逐年重修。清咸丰八年(西元1858年)增建了门前广场上的法戒楼和寺院内的砖砌牌坊、东西转楼、东西天池,改称“玉皇阁”。1942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在此举行庙会,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灾,使南天门以上建筑一时间全部焚毁,荡然无存。翌年再度兴工重建,并扩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时4年,于1946年竣工,起名“高庙”。现存的中卫高庙,即为清咸丰年间和20世纪40年代重修、增建后的定型。其建筑风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筑为主体。

高庙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轴线上,从南向北的主要建筑有保安寺的山门,山门之上是魁星楼,内塑魁星造像。进山门迎面是一座双层的砖雕牌坊,婷婷玉立,结构独特。由于上塑天宫弥勒佛,故称“弥勒阁”。由此上踏15级臺阶,至大雄宝殿,内塑释迦牟尼坐像。大雄宝殿的东侧为地藏宫,西侧为三霄宫。东西两边的配殿裡,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诸天。穿过34级臺阶,直抵南天门。臺阶的前一半,建成天桥状,天桥两侧被环绕一周的楼宇围成两个天井,东边的称“东天池”,西边的称“西天池”。两个天池由天桥下的圆形隧洞相互联通,隧洞被称为“地狱轮回洞”。

登上南天门,迎面是一座建在高臺基上的九楹三层楼阁。下层为五岳殿,东陪三宫殿,西陪祖师殿,从两侧陪殿登木梯上至二层,是玉皇楼,内塑玉皇大帝造像;登上三层,为三清宫,内塑道家祖圣老子造像,并绘有“天宫朝无”、“玉阙仙宴”、“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彩绘图案。

在三层主楼的正面,还十分别致地建造了一座三层中楼,小巧玲珑,婷婷秀丽;下层绘二十八星宿,中层塑观世音菩萨和接引佛像,上层塑太白金星。中楼的两侧是鐘鼓楼、四仙阁、观景台等,这些建筑用廊桥相互连接沟通,使之左右对称,逐次升高。形似凤凰展翅,瑰丽挺拔。檐角高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檐牙相啄,又使人有争妍斗巧之觉。

在清咸丰八年建造的砖雕牌坊上,雕刻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裡”,下联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为“无上法桥”。由此可见,高庙是一座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是常见的。

高庙建筑的特点是:集中、紧凑、回曲、高耸,在占地仅4100多平方米的面积上,建造了260多间建筑物,最高建筑高出中卫街面近30米。站在中卫街头,远远望去,高庙气势磅?,雄伟壮丽,重楼叠阁,错落有致。深入其间,又见殿宇玲珑,清幽文雅,廊桥高悬,构思奇异。中卫高庙集中国南北古建筑特点于一体,充分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

高庙以其独特的群体古建筑和包罗万象的合体宗教信仰,吸引着八方来客,使庙内香火不断,兴盛不竭。中卫高庙也因此而驰名,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宁夏中卫高庙的导游词

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县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

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介绍宁夏中卫高庙的导游词

石空寺石窟,位于中宁县石空西北双龙山的南麓。双龙山古代称为石空山。这里背山面水,风景秀丽,可以说是青山绿水,非常清秀。明代杨郁有诗赞曰:“古洞仰观北拥山,洪涛俯瞰水东流,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草夕阳中。”便是对这里自然风貌的写照。

石空寺原有大佛洞、卧佛洞、观音洞、灵光洞、龙王洞等石窟,在石窟前的石壁下建有寺院,寺院中还置有各类塑神像。乾隆《中卫县志》对石窟作过详细的描述:“寺在半山,为两院。东院山门内,重楼依山,楼下启洞而入,中若著邃屋。……两院梯上阶而上,有真武阁、亦因山窟而室。转西则新建佛殿巍然,内外各六楹。其前因山筑台,凭栏远眺,河流环抱,村堡错落。”由于这里是格里腾大沙漠的南缘,风沙很大,加上晚清时期,社会**,农村调敝,寺院荒废,无人维修,石窟逐被流沙淹埋。到了本世纪40年代末,仅存一个群众称为“九间没梁洞”的石窟,洞前有寺院一座。“九间没梁洞”宽为12.5米,进深7.3米,高约20余米,窟室宽敞宏大,窟室前部门上方左右两侧各有一方形明窟。里壁并列三个佛龛,东西两边各置佛坛,造像虽已残破,但大部分为精致的明代彩塑;壁面有彩绘的佛教故事,工笔细腻;窟顶彩绘西蕃莲图案,线条流畅。从80年代开始,为了发掘被淹埋的文化宝藏,有关方面组织财力、物力、和人力,清除淤沙,大部分石窟及寺院遗址已被清理出来。同时正在整修,不久可供游人游览。石空寺石窟始建于何时,尚未准确定论。明代《嘉靖宁夏新志》称为“元故寺”,这说明石空寺石窟在元时已有了。明清时,“石空夜灯”已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区之一。

石空寺的“石空夜灯”这个动人的故事,早在明清时期已传遍双龙山南北。传说在石空寺,每当夜暮降临之后,有一位仙女驾着彩云,自碧空飘飘而来,她把珍珠玛瑙撒下人间,这些珍珠宝贝闪闪发光,光芒四射,为人们照明。有一天,一个小伙子埋伏在仙女降临的地方,仙女撤完珠宝以后,正要返回天宫时,小伙子冒险上前求她永留人间,仙女拔下头上的玉簪,叫小伙子把它插入石山上的一条缝中。转眼间,仙女已无影无踪,玉簪变成了一把金钥匙。小伙子把它对准石缝,轻轻一插,山崩地裂,一座座宫殿从山中飞出。自此,每当黑夜降临,宫殿里的灯火辉煌,鼓乐自鸣,仙女们翩翩起舞,把人间照得通亮。当人们爬上山腰,走进宫殿时,突然灯息烟消,鼓偃舞停。宫殿原来是一个个石洞,洞内是大大小小的佛像和五颜六色的壁画,这就是中宁石空寺窟的来历。佛灯的红光从石洞里照射出来,遥望好似星斗挂在空中,“石空”因此而得名。“夜空石灯”历来就是宁夏十大景观之一。古人有诗赞咏石空寺石窟夜景:“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僧闲夜夜燃灯坐,遥见青山一滴红。”

介绍宁夏西夏王陵的导游词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介绍宁夏西夏王陵的导游词

不少人以为今埃及金字塔是全国上举世无单的偶观,切实中国的西夏王陵也有东方金字塔的佳誉。暑假里,我就往领略了它的风采。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乱区首府银川市西面约35千米的贺兰山脚下,是西夏王元昊以及他的祖父、父亲和儿女的陵墓。

西夏国的文字很偶特:远看都是汉字,近看一字没有识。因为西夏文太复杂、太难写了,以是没能传播到现在。

神秘的西夏王陵、神秘的西夏文,在我口中留下了不少不少的谜团

宁夏沙坡头景区导游词介绍

古城中卫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的雄伟古建筑——高庙,格外引人注目。高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2510平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

高庙坐北朝南。前院为保安寺,进入山门,耀眼的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正面屹立;两侧厢房、地藏宫、三霄宫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后就是高庙主体建筑。沿24级青砖铺砌的台阶而上,高庙砖雕牌坊耸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对联十分有趣。上联是: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下联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过南天门,达中楼。

中楼灵巧别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顶分三层叠合。途中两侧有东西天池和砖砌天池,分别有飞桥同南天门相连,浑然一体。中楼上层塑的太白金星像,肃穆尊严;中层塑的观音像,宁静慈善;下层绘的二十八宿,各展风采。最后,是分上中下三层而设的五岳玉皇、圣母宝殿。下层正面是五岳庙,东有三宫殿,西有祖师殿;中层正中塑有玉皇像,后楼为大成殿,祀孔子;上层正面为瑶池宫,东西两侧为三教宫。三殿底层东西两侧的文武楼别是一番景色:文楼塑文昌,身骑四不象怪兽;武楼塑关公,骑赤兔追风马。文武楼下层的龙王宫,塑四海龙王,神态各异,功力超群,令人敬慕。砖牌坊下面的地狱宫,绘满了各种怪像,或青面红发,或锯齿獠牙,或面目狰狞,或神态从容……整个绘画想象丰富,结构严谨,色彩鲜艳,笔法细腻,显示了民间艺人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

十分可惜,高庙1700多个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画在动荡年代,遭到了破坏,如今,虽补塑了不少彩像,但远不及矣!

20xx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介绍宁夏中卫高庙的导游词

中卫高庙之行令人失望,不是说高庙不值一看,而是高庙太精彩了,太值得细细看了,可我却看不到。又是该死的淡季检修,高庙正立面被一堵蓝色彩钢板墙遮挡,供施工人员进出的小门被一位保安老头把控。我试着与其沟通,想以千里之外专程赶来的诚心感动其,结果被拒之余还换来一堆听不懂的零碎,从一旁几位施工人员的讪笑中,我判断,大致不是好话。郁闷啊!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城正北,始建年代不详,也有说是明永乐年间建造。清康熙四十八年(17)九月,因地震而倾圮,震后重修,名“新庙”。清乾隆三年十一月(1739年1月),再次因地震致大部建筑被毁。此后又逐年重建、增建,清咸丰八年(1858年)增建了部分建筑后,改名为“玉皇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二月十五,因庙会中香火不慎,后半部建筑包括正殿、钟楼、东西文武楼、东西观景台等均被烧毁。翌年年再度重建,并扩大殿宇,增加高度,历时四年建成,更名为“高庙”。所以,国七名录中,中卫高庙的建造年代为清至民国。(以上摘自网络)

中卫高庙的建造风格与平罗玉皇阁差不多,都是南北向沿中轴线排列的层层升高的主建筑辅以两厢对称的辅助建筑,主辅建筑之间以天桥回廊相勾连。不过我个人感觉比平罗玉皇阁更高大,更复杂,更美观,在此请平罗的博友不要生气。网上查到的数据是轮高度,中卫高庙最高处距地面近30米,平罗玉皇阁26米,也有说29米的,这个差不多;论面积,平罗玉皇阁的导游词中说是4400平方米,而中卫高庙的相关资料中说有15000多平方米,这个可能不准确,从中卫高庙的45度角俯瞰图来看,建筑的确比平罗玉皇阁要多,要密,只是不见得建筑面积能多出这个多。中卫高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众多的屋顶式样,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依稀觉得正殿是庑殿顶,网上说还有盔顶。而且由于建筑的互相勾连,这些屋顶也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混杂在一起,让人难辨,比如东西文武楼和与其相连的东西钟鼓楼,就是歇山顶与左右两个十字脊顶的混合,而中楼(又称“魁星楼”)的屋顶,我也说不清所属了,像是数个歇山顶中间加了个塔顶。另外虽说中卫高庙的建筑群是由前半部分清建筑和后半部分民国建筑构成,但其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不像平罗玉皇阁,后半段的民国建筑以及天桥一看就要粗糙不少,屋顶及外立面用色都不同。最后我照搬网上的形容词来赞美中卫高庙:“层层紧扣,步步升高,左右对称,上下呼应,重檐叠阁,翼角高翘,桥廊相连,迂回曲折,气势雄伟,风格迥异”。

可惜了,这么精彩的建筑群,我无缘入内一观,只能是围着高庙转一圈,拍些外立面了。甚至连国保碑,我都是站在工地彩钢板围墙外的花坛上吊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