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专业17篇)

时间:2024-01-06 01:47:14 作者:XY字客

模仿范文是学习写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这些范文范本,共同学习进步。

当代艺术作品鉴赏论文

:园林素描、园林色彩是园林设计类专业学生入学后学习的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造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任务,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实践性等特点。教师从美术作品鉴赏入手,介绍素描、色彩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园林美术形成艺术层面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做铺垫,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鉴赏;园林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

园林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分为绘画造型能力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艺术鉴赏等部分。绘画造型、表现技法教学训练学生的园林美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教学应当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与教学单元都应该注重将造型技法与艺术鉴赏课相结合。

在目前的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容易被忽视。学生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也有喜爱的表现手法,所以在进行主题绘画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释放学生的艺术潜力。在鉴赏各个流派艺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同一对象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或用不同材料进行表现,得到的画面各不一样,各有各的精彩。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训练的兴趣,从而进行不同形式的艺术体验。

1.教学内容。

将观察、体验、感知艺术融入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强调个性形成,让学生将学习乐趣、艺术实践、艺术感受三者统一。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不再单一地描绘物体,而是在实物写生的过程中,通过对艺术形式的观察、临摹与想象,在艺术层面上深入感知、体会写生对象,从而体会艺术创作的魅力,增强创作的表达力与感染力。

2.课程安排。

每周至少安排8课时,分两天进行。在一周内有至少两次的艺术鉴赏课程训练,包括两大环节。一是艺术作品分享环节。教师让每名学生选择一件艺术作品,类别不限,如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室内艺术、景观艺术、服装艺术等。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选择的艺术作品和大家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表达对艺术品的理解与体会,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艺术品从知道到理解、从认识到感悟,从而提升对艺术形式的感悟能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从艺术的高度理解专业知识。

二是艺术作品临摹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大师作品临摹训练。如,在钢笔写生过程中临摹莱特的手绘线描作品,在风景色彩写生过程中临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大师的视角观察景物,从大师的绘画技法中体会自己的表达方法,从大师的理解深度理解自然界的光与影,从而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精准的捕捉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训练的习惯,在生活中学习艺术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方式。

教师要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无拘无束地表达对艺术的理解,注重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作画方式。如,肌理制作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画兴趣。

4.教学环境。

教学场地不一定局限在教室里或校园环境里,应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寻找表现灵感与创作热情。如,喧闹的城市、宁静的郊区、优美的风景区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场所。其中,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写生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对不同环境的感受进行思考。

5.教学成果。

教师不应只注重绘画作品的完成,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独特的创造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新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在目前的高校课程结构中,艺术鉴赏在园林设计美术基础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相应地增加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必要。艺术鉴赏培养学生对自然中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把握与表现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让学生通过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

歌声塑造声乐艺术论文

声乐艺术是语言升华和民族特性而赋予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最大的特性是让语言拥有了音调、节奏和旋律,加上演唱者明亮动听的嗓音表现出来,那种带着演唱者的情感,传送歌词要表达的意思,美妙动听,生情并茂,感人至极。声乐能作为艺术首先要好听,不论是低沉雄浑、高亢嘹亮的男声,还是清丽典雅、丝绒般的女声,只有好听才能入耳。声音好能把歌词正确地表现出来,声音好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干瘪、枯燥、沙哑的声音一方面无法表达歌词所表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听者感到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从事声乐艺术的人士很重视声音的训练和不断学习声乐技巧的原因。然而,歌唱者只能表现好听的声音是不够的,能称得上是声乐艺术,其可贵之处在于歌声中有情。在声乐艺术表现中,“情”是主导,是声乐的灵魂,也是它优于乐器充满魅力所在。

正因为声乐艺术能把“情”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才感染人。声乐艺术要求演唱者必须关注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都要下功夫。还要在体验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加阅历,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悲、哀、恨,都要得以体验,才能让演唱者有“情”。这些学习和体验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需要演唱者融入到社会,不断积累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带“情”的歌声。另外,在歌唱中如果能很好的表现“情”,还能为创造好的声音带来帮助。很多成功的声乐艺术表演者因为在歌声中恰当地表现“情”,使声音感人动听,起到了“以情带声”的'作用,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老一辈的歌唱家王坤在歌剧《白毛女》塑造喜儿这个角色时,就到基层农村去体验生活,抓住了生长在贫苦农民家女儿的感受,在舞台上用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了喜儿这个歌剧角色,王坤老师在演唱时,喜悦时声音甜美清脆,悲伤时撕心裂肺,演唱惊动全场,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新歌剧声乐艺术的典范。

我们都知道话剧表演靠的是语言抑扬对比;舞蹈靠的是刚柔变化;影视剧靠的是镜头的变化。声乐艺术也是靠变化。它要靠音乐旋律和强弱的变化,还要靠歌词提供的情感的变化,用歌声塑造形象。歌唱者在表现声乐作品时,首先要理解声乐作品的主题,以及旋律、节奏、音色、音量、风格和民族性等。然后用声音所造一个主题鲜明的形象。歌唱者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把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技巧融合到一块儿,再用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出来。歌唱者做对了这些才能塑造出新的形象,从而引起共鸣,焕发斗志。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热爱。如:吴碧霞在《八月十五月儿明》这首典型的说唱风格的歌曲演唱中,完美地把“声”和“情”结合在一起,感情真挚,即表现了喜悦,又表现了悲切。用歌声完美地讲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八月十五送月饼的一个小故事,让听众一下子就认识了一个鲜活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其实,很多声乐作品通过歌唱者的演唱都能让听众感觉到它的形象。如:听了宋祖英的《好日子》你能感到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听了李光羲的《祝酒歌》举国欢庆胜利的情景油然而生;还有歌唱爱情的、歌唱美好生活的、歌唱祖国的,举不胜举,这正是声乐艺术无穷魅力所致。

艺术鉴赏论文

一、中西声乐历史文化。

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是从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开始出现的。

远古时期,中西声乐艺术在各自图腾意识和文化氛围中就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大融合的时代。对外来音乐艺术的兼容并蓄,促使汉唐时代声乐艺术的空前繁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流派纷呈、长期并存。

西方声乐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但长期在歌坛独领风骚。从古希腊史诗、到中世纪圣咏与合唱艺术,再到歌剧,西方声乐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

二、中西声乐审美比较。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声乐审美上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崇尚中和之美的中国人在审美心理中多习惯于平和、渐进、渐变的心理趋向,不喜欢新异、突变的普遍心态,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音乐结构思维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对比前提下求统一的特征。中西文化在传统声乐艺术领域的另一突出反映,具体表现为中国以字韵纯正为重、西方则以声音优美为重。

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论及歌唱的呼吸与共鸣、声音的流畅与灵活等声乐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而“声音优美”确是西方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

三、中西声乐文化内涵。

声乐来自于社会生活,也是最早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之所以自形成之初一直流播展衍至今,与其自身具备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其具有的社会功能有如下几种:信号功能;信息功能;仪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这几种功能包涵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之间也有所区别。

华夏先民以农耕为主,思维意识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西方文明发端于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思维判断的方式上,理性推理超过感性经验。现代观念上的西方音乐,主要是指脱胎于基督教文明的艺术音乐。西方艺术声乐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和宣传基督教义的需要。由于教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成了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创作、演唱的中心,从而使西方的声乐较早地具备了鲜明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特征,也由此保证了西方声乐作品的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

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声乐作品上。中国声乐作品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紧密。中国语言的声调较为丰富,音调依附于语调。西方的语言是多音节的拼音文字,声调变化相对简单,而音节节奏和重音变化丰富。中国旋律多围绕音韵(平仄)进行,节奏的装饰性较强,总体呈现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西方语言较少声调的变化,歌词多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相对于语调而言,语义对语言节奏的依附性更大。我国汉族的音调主要采用没有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因此歌曲缺少功能性的倾向进行。在西方音乐中,无论是教会调式还是大小调体系,每个音的稳定性不同,其他各音都具有对主音的倾向性。这种不稳定性不仅造成音和音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加强了歌曲旋律进行的动力感。

四、结语。

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思想文化内涵。声乐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和文化内涵其实是统一在一起的。待人类传统文化与中西声乐艺术,肤浅的民族主义情绪无疑引发无谓的民族优劣论争,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必然导致有害的民族传统批判。土洋之争、门户之见或许不只是政治历史的原因,囿于以乐论歌、以技说艺难免将民族声乐艺术引入狭路。否定传统文化便割断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血脉,排斥外来文化则助长了民族声乐艺术退化基因的滋生。完整地继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精粹,广泛地吸收外来一切优秀声乐文化,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宗,以西方近代声乐技术理论为径,或许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艺术鉴赏论文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歌声塑造声乐艺术论文

改革开放的政策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音乐文化的大门,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泛,方式越来越便捷。地方大学音乐系和音乐学院恢复招生,为美声歌唱创造了良好的传播和发展环境。大批海外归来的、接受了最正统、最前沿的西方声乐理念的声乐专家们,为我国美声歌唱人才的培养、民族声乐演唱的探索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优秀青年歌手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为国内、国际声乐界所瞩目。许多佼佼者已经扎根国际声乐舞台,蜚声海外。如:傅海静、叶英、丁毅、范竞马、迪里拜尔、刘捷、田浩江、张建一、袁晨野等人,他们在国内上演的欧洲古典歌剧和中华民族歌剧中扮演主要角色,成为中国歌剧事业的领军人物,在新世纪担当起了中国美声歌唱的大任。廖昌永、戴玉强、王莹、王莉等为美声歌唱在国内的发展和大众声乐审美风格的构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了《海恋》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声歌曲。用美声歌唱风格演绎民族歌曲、流行歌曲等,以适应各个阶层广大听众的审美需要,取得了可喜的收效和成果。美声唱法新秀王莉演唱的作品《蓝色爱琴海》等,得到了专业人士和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可。她接连主演了许多音乐剧和歌剧作品,正迅速成长为大众熟知的、喜爱的'美声歌手。美声歌唱的艺术风格是建立在西方音乐审美文化下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国内这些优秀的美声歌唱家的精彩演绎,使美声歌唱在当代中国的声乐园地中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观众开始喜爱并认可美声演唱风格了。

二、流行演唱风格的发展。

除了民族传统的演唱风格和美声演唱风格,这一时期席卷中国大陆的声乐演唱风格就属流行演唱了。这种演唱风格当下备受人们关注。它虽起源于欧美,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组)”等,将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在这些比赛中,流行演唱被确定为与民族演唱风格、美声演唱风格相平等和独立的一种风格,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中国大陆的音乐舞台。最初人们习惯称之为“通俗唱法”,它的特点是更加强调用自然、本真的嗓音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演唱。流行演唱之所以能够让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接受,就在于它自身的音乐风格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平民化,容易理解和传唱。在物质条件逐渐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流行音乐文化、流行声乐表现形式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普通大众的精神审美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流行演唱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自身在不断的改革、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每一位流行歌手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演唱特点,例如:港台歌手邓丽君、齐秦、小虎队、王力宏、she、张信哲、蔡依林、周杰伦等;大陆流行歌手刘欢、毛阿敏、那英、韦唯、孙悦、孙楠、韩红、谭晶等。他们的演唱被广大听众欣赏,演唱歌曲被广泛传唱,有的甚至成为经典之作。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一首《甜蜜蜜》让人百听不厌;《在水一方》用独特的音色和柔软清晰的吐字把每一个聆听的人带入了一个天地苍茫、水域无边的画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沉浸在那种柔软的声音中无法自拔。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在新时期占据了国内声乐舞台和市场,影响了国内外一代又一代的流行音乐人。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也以其独特的流行唱法和音乐风格,形成了自身巨大的音乐影响力和号召力。《千里之外》、《青花瓷》等作品,成为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歌曲。大陆实力派歌手孙楠演唱的作品《拯救》、《你快回来》、《ibelieve》等等,他以高亢嘹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激昂振奋的演唱风格,刮起了大陆流行演唱舞台的新一轮风暴,受到广大流行音乐声乐爱好者的追捧和模仿。著名歌手谭晶,取得了国内第一个通俗唱法的硕士学位。她演唱《爱在心间》、《远情》、影视插曲《一爱到底》、《蔓延》等,都是将多种声乐技巧,巧妙的融合运用,使得声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新的时期,我国声乐艺术无论在演唱风格、素材来源,还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开始走向多元化。自身在不断探索、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声乐艺术文化风格特征。在每个发展阶段,声乐文化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如果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时期的声乐时,可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声乐艺术在总体上呈现出了随时代不断演变发展、与时俱进的现象特征。

艺术鉴赏论文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德胜.美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9l。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艺术鉴赏论文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戏”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册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要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树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开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行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笔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的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和不一样的情感积淀产生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感情进行分析,重视在文化情境中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本文主要简述了如何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分析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韵味,并深入探究了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品;人文精神;鉴赏;文化情境。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重现事物的美,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通过对各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巧妙运用,使得“美”在其笔端得到升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对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机型综合运用在,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所以,我们在欣赏这样一幅作品的时候要对这些思想感情、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很好地提高鉴赏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研究也在发生变化,将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意味,可以对画家创作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在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所谓文化情景就是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等等。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分析其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只对作品的技巧进行分析,还要明确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以及科学特征等等,把作品融入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去,对画家创作时的内在情感进行分析。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作品的优秀思想、优良的精神可以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引导人们的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对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很多非常深奥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美术作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做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历史环境,而且要分析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种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强文化情景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这种鉴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还原,但是不是对生活简简单单的那种描述,而是把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情景进行统一。人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应该通过视觉感受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与感情,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使自身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地区的美术艺术也有不同风情,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近距离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例如黄永玉前辈的《山鬼》有着浓厚的湘西本土特色,黄老塑造的“山鬼”这一形象其实是在湘西本地神话故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让“山鬼”这一形象有了鲜明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要结合湘西本地的文化对“山鬼”这一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在认识“山鬼”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更加深刻。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来进行,从视觉与心理上对作品进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者想要体验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传统的国画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要对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鉴赏这种作品的时候应该对当代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掌握,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来进行联想,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中国古典画作和古典诗歌一样很多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了解了这一点很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由于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简单堆叠,其过程结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内容,其蕴含的知识是比较广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鉴赏的效果。例如: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等,把这些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接受画家生活年代、国家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当时的世界环境。这样可以加强对作品的思考,得到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深层思想。在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所以想要在文化情景中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从身边的美术作品入手,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还要与自然美进行有机结合,用自然美来发展自身的思维意识与审美能力。将美术鉴赏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美术鉴赏效果。

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蕴含的思想不同,再加上画家在创作它们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画家生活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注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画家生活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深处蕴含的深刻内涵。

艺术鉴赏论文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纸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刀法的运用。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剪纸成品“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剪纸艺术的种类: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统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以纹样分类。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以用途分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剪纸成品以用纸及制作分类。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6)磁性剪纸,磁性剪纸在工艺上有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之分,手工剪纸又有剪和刻之分。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当代艺术作品鉴赏论文

:当今《舞蹈鉴赏》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艺术特点、教育形式,改变了以往众多舞蹈艺术选修课程中只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或舞蹈成品学习,弥补了高职高专非艺术专业学生一直以来对舞蹈艺术认知领域的缺失。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这门课深受学生喜欢,并能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自我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探索、研究、优化发展。

在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方向中,素质教育当之无愧成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标志。而在众多的素质教育学科中,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着舞蹈艺术,娱悦着人们的身心,同时提升人类情感文明,丰富人类的审美体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媒介中最佳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普通高校中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借助舞蹈艺术作品这个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自我综合素质,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需求,而且符合新的时代下的通才教育观。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要求中,舞蹈公选课作为公共选修课程之一,开设的与舞蹈艺术课程有关的有《舞蹈》《形体与舞蹈》《舞蹈基础》《音乐舞蹈欣赏》《舞蹈团实训》以及体育舞蹈中的《拉丁舞》《健美操》《交谊舞》等等,并由专业的音乐舞蹈和体育老师授课。在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设置时,大多参照专业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过于细致分类,出现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成品舞蹈学习,没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舞蹈艺术教育。

(二)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非艺术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乡镇,从普通高中、职中考学而来,大多数学生从未真正意义上接触过音乐舞蹈方面的艺术教育,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在他们的印象中,学习舞蹈就是穿着练功服、舞蹈鞋,在一间大大的教室(操场、体育馆)里,老师教学生学,学会动作能跳下来就会舞蹈了。但他们并没有从舞蹈的理论知识方面去真正了解所学舞蹈的动作内涵特点,更谈不上领会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从中获得审美感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特点,在课程选定和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侧重,从而达到开设艺术课程的目标。

《舞蹈鉴赏》课程作为众多舞蹈艺术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喜欢的一门课。这门课程与其他舞蹈艺术课程不一样,它不是单纯的学习舞蹈技能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欣赏者接触舞蹈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大量鉴赏舞蹈艺术作品,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判断和欣赏能力,是弥补高职高专非艺术类学生对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也是沟通大学生与舞蹈艺术的桥梁,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舞蹈鉴赏》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座位上被动的看和听,那么这堂鉴赏课就成为了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就会减弱,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导致教师上起课来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想要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舞蹈艺术作品,充分发挥学生在舞蹈鉴赏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有必要对《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发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突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选择选修《舞蹈鉴赏》课程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是带着兴趣、求知的心态而来,抱着“轻松解乏、娱乐至上”的心情走进教室的,对授课教师专业水平抱着较高要求,对学习收获也期待甚多。但是,当发现鉴赏课与自己想像中的舞蹈教学方式不一样时,往往有些失落,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应采用积极引导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直观,运用想象和感性去学习,同时也需要理性和思辨共存,达到尽可能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舞蹈鉴赏能力。

舞蹈鉴赏课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选择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边给学生看边介绍作品背景、内容及内涵精神,对教学生“怎么看、看什么,怎么学、学什么”这部分内容讲得太少,如何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鉴赏舞蹈作品,这也是值得教师去思考钻研的。1.注重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从未接触、了解过音乐舞蹈学习的非艺术类学生来说,上课伊始,应先简明扼要地学习舞蹈艺术的基本概述,通过引导他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征、种类、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动作美学规范等,并结合作品案例慢慢渗透舞蹈艺术鉴赏的一般常识及其鉴赏方法,使学生的欣赏思路始终沿着教师指出的方向前进,使其初步具备相应的舞蹈艺术审美知识。2.强调视听觉感受,主动参与体验“看”是舞蹈鉴赏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眼看、用心看、用耳听,教师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学生加以讲解—感受—体验—评价,并非让学生只是单纯地欣赏舞蹈演员的服装有多漂亮、舞蹈动作有多整齐、舞蹈演员的技术技巧有高超……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讲解编导的创作思想、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性地亲身“参与”到舞蹈中去,自然而然产生评价的愿望,从中获取审美的享受过程。比如,在讲到舞蹈的表现形式中的模拟象形时,让学生观看熟悉的傣族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独舞作品《雀之灵》,并介绍舞蹈家是通过自身肢体语言(特别是手臂动作)对孔雀形态的模仿,将一只活生生的孔雀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舞台上,并在音乐、舞美灯光的衬托下,塑造了灵气四溢、晶莹剔透的孔雀形象,展示其生命的激情。另外可以给学生观看中央民族歌舞团表演的舞蹈作品《碧波孔雀》,将它与《雀之灵》对比,发现虽然都取材于傣族的孔雀舞,但在舞蹈的风格、动作的语汇编排和舞蹈的表现手法和背景音乐选取、编配上都存在着差异,带给学生视听觉上的冲击。在基本了解作品之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参与学习傣族孔雀舞蹈动作。从最简单的基本手型、基本动作学起,由简到难,再配合适当的音乐,和着节奏,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亲身体验孔雀舞的舞蹈风格、律动,进一步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3.开拓艺术思维,积极主动欣赏优秀舞蹈作品,提高舞蹈艺术鉴赏能力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文学、诗歌、音乐、美术、戏剧、杂技等关系密切。鼓励、帮助学生在进行优秀舞蹈作品或舞剧欣赏时,要学会根据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姿态、技巧、表情、构图、情节去体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美,在音乐、舞美的渲染哄托下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情感与舞蹈情感发生碰撞,领略舞蹈的氛围和意境。

(三)有效推动舞蹈艺术课程的优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舞蹈鉴赏》课程,改变了以往众多舞蹈艺术选修课程中只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或舞蹈成品学习,弥补了高职高专非艺术来学生一直以来对舞蹈艺术认知领域的缺失。通过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学习后的反馈,发现对提升学生个体舞蹈方面素养、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及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开展、集体合作提高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效。总之,舞蹈艺术鉴赏是舞蹈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鉴赏》课程也是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缺一不可的课程之一,采取制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魅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推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舞蹈认知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真善美”辩别能力,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和谐有序的轨道健康发展。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袁禾。大学舞蹈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刘笑艳。高职院校舞蹈欣赏课教学的新尝试[j].河南教育,2008(5)。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精选】

这类内容具备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色彩。首先,绘画性内容,顾名思义,就是配合人的听觉感受来呈现出种种画面,使旋律、音响等转化成为线条、色彩,令音色成为一种时尚造型,进一步丰富听众的音乐世界。其次,文学性内容,存在于创作者的音乐表现还有听众的主观想象当中,其涉及过程、冲突、情绪三个层面,需要创作者借助节奏、音响等细节变化,来进行文字化的抒情表达,配合音乐主题来模拟对应的现实情境和情节,并使用某些音调来演绎出一系列事物等等。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精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一类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随着要求的攀升,我国音乐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在音乐演唱、乐器等方面得到提升,在音乐表演艺术上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方面做出简易的分析,期待可以更好的推动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社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快速的发展,音乐领域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也越来越被重视。音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音乐的发展趋势和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中占比也很重,它们是相辅相成地存在的内容。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美学的帮助和奠基,现代音乐美学也需要音乐表演艺术作为内研究的对象。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给予了很多灵感与帮助。

音乐美学是音乐本质和音乐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其中内容涵盖广泛,它与音乐史、音乐技巧理论、音乐作品评论分析、社会心理学、哲学都有着重要的联系。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音乐美学被定义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左右[1]。现代音乐美学同音乐美学一样包含了社会学、哲学、音乐技巧理论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音乐美学是按照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和丰富的精神为基础,对人们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进行细腻的分析,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的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审美态度等。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现代音乐美学中的音乐理论技巧、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对音乐表演作品的分析等内容,对音乐表演艺术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现代音乐美学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哲学、审美、社会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等内容。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表演艺术是现代音乐美学的表现之一,也是对现代音乐美学的实践。音乐表演艺术是对音乐进行创作和表演,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表演的美感需要和生活、社会的审美一致才能称之为音乐表演艺术[2]。音乐表演是极富艺术性和实践性的,是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的重要沟通桥梁。一部富有和音乐欣赏者大致相同的审美态度的作品才能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表演的美感。因此一部优秀的音乐表演作品可以展现音乐美学的价值和内涵,通过演奏者的表演可以传递音乐的魅力,使欣赏者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演艺术是深刻体现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音乐美学的延伸[3]。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因为音乐表演艺术需要的知识和内容很多,表演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心理表达能力,表演者在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心理表达能力也需要现代音乐审美的帮助。

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不仅仅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更高,对于精神的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深度提升音乐表演艺术的价值和音乐表演的技术。

在现如今的音乐美学发展中可以看出,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部分。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家罗曼就曾发表过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相关论文,此论文的发展也为日后对其的研究有了更加详细的理论基础。在罗曼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哲学和人们意志的影响,在后来对于音乐美学现象的研究中,是从人们主观意识进行研究的[4]。艺术是人们精神文明的表现,音乐表演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表演中需要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每个时代,艺术对于音乐的审美态度都不相同,在现代的社会中进行音乐表演作品创作是需要深刻的了解现代社会对音乐的审美态度,而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于社会学、哲学、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论、音乐表演技巧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创作者对社会审美的理解和音乐表演技巧,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可以帮助音乐表演作品创作者提供音乐理论帮助的。

(二)有效的提高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水平。

音乐艺术中包含的知识种类复杂多样,对于音乐表演者而言,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认知要求的。一个音乐表演者在进入音乐艺术生涯后,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认知水平,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对于审美的要求与变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者[5]。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部分,因此一个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必须经得起音乐美学知识和音乐技巧的多方面考验,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表演者的审美认知水平是表演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除了学习音乐表演时需要经得住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知识考验,一个音乐表演者从台下走到台上,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缺的。随着时代的推进,新的音乐作品不断的涌现,音乐表演者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对自身审美水平的进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的。现代音乐美学就可以帮助音乐表演者反思自己,从而提高表演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三)现代音乐审美可以帮助表演者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音乐表演者想要表演好一部作品,不是仅仅需要表演者高超的技术,还需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原因。表演者对作品背景和意义的了解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在表演时才可以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作品中,使表演有了灵魂。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大量对于音乐表演作品的研究和分析,还有对音乐表演作品分析的方法。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对音乐作品进行美学理论上的分析和划分,例如: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是想要发生某种意向、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路等[6]。创作者在创作出一部音乐作品时,作品就有了特定的气氛、特质,作品中的这些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和表演者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表演者在表演欧洲中世纪的作品时,就需要展现出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的情绪。因此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必须对作品有所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控感情的收放和对作品特质的表现,现代音乐美学可以有效的帮助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与把控[7]。

(四)注重现代音乐的时代变化。

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充分的融入现代社会的元素,不能拘泥于传统音乐表演的模式中。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作品、体现作品的特定历史背景,也要对作品做出创新,反映出新时代的风貌,加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说,音乐作品具有作曲者的思想特征,而表演者对于一部作品现代化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于音乐表达,也是为一部作品赋予新的生命与动力[8]。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对于音乐作品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看待音乐表演艺术的地位,明白音乐表演为当代观众呈现了什么;在音乐表演时不能生搬硬套,寻找音乐作品中的生命力,使得音乐作品具有现代化的味道。

(五)融入表演者的真实情感。

音乐美学现代的研究就是怎样将感情融入到音乐表演过程中,其实在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来看,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表演作品都有着作者的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表演者在表演作品时需要建立在历史文化背景中,了解并诠释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只有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思想情感和历史背景还有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诠释作品的情感和时代意义,并具有当代的味道。对于现代美学的深度了解,表演者才能更轻松的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赋予作品新的灵魂[9]。

音乐表演的发展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创新和创作。在音乐美学中的现象学中指出美学具有很强的意向性,这也就是说艺术具有很强的意向性。音乐创造者和音乐表演者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音乐知识水平和历史知识,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才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或是全新创作[10]。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表演者的思想情绪,同时也具有音乐作品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帮助表演者在表演时进行二次创作,使观众耳目一新;欣赏着对于音乐美学的了解可以使自己更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是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动力,它可以推动音乐表演艺术的创作和对新时代的理解[1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行业都在飞速发展。艺术也同我国各行业一样发展速度迅猛,我国音乐领域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的重大的成就。艺术发展的同时,音乐表演艺术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接受,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的不断探索中,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美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音乐美学的发展促进了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视和把控,可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技术,从而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因此现代音乐美学为音乐表演艺术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1]杨莹。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析[j].黄河之声,2017,20:98.

[2]李锋。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当代音乐,2017,20:8-10.

[3]崔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225.

[4]张卉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新闻传播,2017,01:101+103.

[5]肖彬。简谈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6,17:77.

[8]邓文欢。探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音乐时空,2015,15:73.

[9]范浩杰。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4,07:134.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精选

音乐美学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哲学意义,因此一直以来被相关领域所关注和钻研。本文旨在阐明音乐美学的概念、表现形式、相关的音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实现路径,希望借此引导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欣赏、传承音乐艺术。

音乐美学,顾名思义,融合了音乐、美学等诸多内容,具备较强的美学和艺术性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方便日后进行传承发展,音乐美学开始成为广大学者专家深刻关注的话题。具体方法就是及时透过美学层面去挖掘和定位不同音乐作品的存在、表现形式,自觉加深对音乐理论知识和表演实践的融合效果,在吸引更多人关注的同时,提升学习者的审美素质。至于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艺术具体的表现形式,则主要会在后续深入延展。

相对于其他音乐学科来讲,音乐美学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性、艺术性特征,主张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规律加以精准性把控,拥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涉足领域,拥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效果[1]。除此之外,音乐美学在国内来讲还是比较新颖的,但实际上其很早就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总结阐述,主要收录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着作之中,并且持续到十九世纪后由德国音乐学家里曼再次补充拓展,《音乐美学的要义》作品正式问世,音乐美学也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而独立存在、深入发展。

首先,音乐形式的基础性要素莫过于表情,其存在意义甚至超过单纯的音乐声音,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透过音乐艺术层面审视,这部分表情强调借助音响元素来呈现出创作者不同阶段特殊的情绪状态,对应的表现形式包含了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区别,经过这些形式有序地搭配融入之后,能够赋予整个音乐艺术作品更强的灵活性,保证基于人差异化的情绪状态来生动性抒发对应的感情。

其次,音色亦属于情绪表达中不可忽略的要素。古往今来,诸多作曲家都在热心钻研如何利用乐器来展现各式各样的音色,特别是对于近代音乐来讲,这类现象尤为显着。如许多作曲家决心对传统乐队予以创新形式的调整排列,以求在开发出更加特别的音色基础上,呈现出一类极为新颖、奇特、美丽动人的音响效果,进一步使人的情绪得到深入性、完整性、精准性的表达。

音乐形式的要素还包括组织方式,如若缺少了它,将难以构建完善的音乐结构框架。这就需要表演者适当加入和融合一些特殊的旋律、和声、曲式、作曲技巧、十二音序列等要素,呈现出独特的整体架构。

这类法规属于音乐要素和组织方式衔接的重要媒介,属于人们经过长期审美活动之后,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美感形式加以概括的结果。毕竟广大艺术家们在参与美感体验、创造等活动时,还是需要依靠一些基础性法则加以规范引导的。归根结底,音乐和绘画、雕塑等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绝非单纯地将一些美感要素进行整体、直观地呈现,而是主张有序地规划不同音响的排列次序,使人们在聆听旋律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和谐美[2]。因此,时间对于音乐这类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讲极为重要,当音乐组织技巧在特定时间段内呈现过后,会令听众及时体验到音乐的延续性效果。在此期间,音乐时间和现实时间截然不同,而是作为一种虚化的时间序列而存在。

从本质角度分析,音乐运动属于某种心理活动;而从物理学层面解读,声音产生的根源在于物体的振动现象,正是在一个声音消失而另一个声音接连出现过程中,才形成了整个富有想象力的音乐作品,再经由一代代人传承记忆和完整再现。

在音乐艺术中,音乐性内容涉及情绪、风格、精神三类特征。第一,情绪作为音乐内容中表层的部分,听众能够透过感官来直接体验,进一步把握现场传达的整体氛围效果。第二,一类音乐内容的风格体系,往往不需要理性因素作为支撑,而是要配合听众当下的心情和理解方向进行确认。如若说情绪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格调,那风格体系便决定着这种格调的类型,两者维持着一定的阶级关系。第三,精神属于音乐内容中最为高层次的部分,是创作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想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还有创作的主旨。音乐的精神内容单纯配合专业技能始终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证,毕竟其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与产物。

这类内容具备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色彩。首先,绘画性内容,顾名思义,就是配合人的听觉感受来呈现出种种画面,使旋律、音响等转化成为线条、色彩,令音色成为一种时尚造型,进一步丰富听众的音乐世界。其次,文学性内容,存在于创作者的音乐表现还有听众的主观想象当中,其涉及过程、冲突、情绪三个层面,需要创作者借助节奏、音响等细节变化,来进行文字化的抒情表达,配合音乐主题来模拟对应的现实情境和情节,并使用某些音调来演绎出一系列事物等等。

首先,音高的控制。结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来看,为了紧跟音乐变化发展的趋势,就务必及时挣脱大小调体系的约束,创造出更加宽阔的音乐语言空间之余,使音乐表现力和听众的听觉感性特征持续增强,从而自主加入到现代音乐探索队列之中。在此期间,凭借理性设计作为核心的音乐构成模式,更加有助于激发出听众对音乐的感性想象力,增强音乐作品音响的感染力。因此,要想在音乐表现中遵循音乐美学,就要先学会平衡表达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准确控制音高。

其次,节奏的把握。现代音乐在节奏表现层面应该要学会突破传统音乐的约束,想方设法赋予音乐艺术超强的感染力。不仅仅要加入一些鲜活的节奏,同时还应该在节奏衔接上保持一定的跳跃性、灵活性、动态性特征,进而为增强整个音乐作品的表现张力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音乐节奏把握上同样存在理性倾向,那就是在保证和传统音乐节奏有所区分之外,还应顺应大众的审美需要,切不可盲目越过大众听觉感受的范畴,否则会严重削减作品整体的审美效果。

最后,音色的处理。音色同样随着音乐艺术持续变化发展,如今已经随着各类乐器的使用,慢慢越过民族的界限,成为音乐作品中自由使用的元素。但是,总有些人过分追求音色的多元性,不能协调各个音色之间的关系,到头来不仅没有赋予音乐作品流行的推动力,反而破坏了收听效果,因此合理使用音色应该得到创作者们的重视。

第一,音乐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结合生活体验来进行乐谱记录的过程,许多艺术家习惯于结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完善的构思,来将头脑中的种种思想透过音乐细致地传达出来。在此期间,要注意搭配好音乐作品的曲式还有旋律,这样才能确保作品问世后是独一无二的。由此看来,音乐艺术的创作和表现,需要经历非声音形态的表现对象选择、声音形态的听觉对象匹配、作品乐谱的形成等环节,任何环节都不可忽略。

第二,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期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其存在模式。表演者想要充分展示出一些音乐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就要先读懂乐谱,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各类音乐符号转变成为和谐的声音形态,再配合相关乐器和演奏技巧进行优美的呈现。所以说,在音乐表演期间,音乐艺术的存在形式由音乐符号、想象的音乐形象,转变成为现实的音乐作品。

第三,音乐作品欣赏环节中,听众会自觉地对当中的旋律、节奏进行整合,借此加深对音乐作品还有艺术的了解认识。在此期间,听众群体正经历着想象作品、加深情感体验、形成认识结果、做出综合评价等过程。

音乐艺术作品属于一类有机整体,经过了审美和非审美式的整合处理。特别是在同一作品当中,这类融合更加有倾向性。譬如一些轻音乐或是抒情曲艺术作品,重点凸显审美价值,却对一些非审美价值进行弱化处理。现代音乐艺术展现形式更加注重审美、非审美价值的自然融合,毕竟只有两者高度统一之后,音乐作品才显得更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归根结底,就是借助特殊的审美滤镜,来将一些科学知识、道德价值观等非审美价值要素巧妙地穿插进去,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增强、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保持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完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彼此关联缜密,相互契合[3]。事实上,音乐艺术作品在内容上显得比较独特,主题明确,而为了更加精准、完整地表达这部分音乐内容,就要求适当的音乐形式作为支撑。所以说,许多创作家都习惯了基于内容和形式的依存、制约关系来展开补充式创作,利用音乐形式把控着音乐内容的描述,配合音乐内容锁定音乐形式的筛选方向,不至于在表现过程中出现情感突兀、节奏紊乱等不良现象。

综上所述,基于音乐美学视角来细致性解析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过后,还需要协调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制约关系。作为广大听众群体,在进行各类音乐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其外在表现形式,还应该深入性钻研其核心内容。同样地,作为音乐创作人员,也应该在充分调查了解听众们的兴趣偏好基础上,处理好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做到及时透过整体进行创作梳理,促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和谐融合状态。长此以往,帮助更多人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控音乐美学的基础性规律,提升大家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促进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声乐艺术与人才工程论文

摘要:声乐演唱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精湛的演唱能够动人心扉,引起共鸣,这就要求演唱者既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又要有饱满的情绪,不能过分追求技巧而导致情感的苍白与空洞。

关键词:声乐表演;技巧;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层次也越来越高,声乐作为一门专业的艺术学科,并不是只靠好嗓子就能学好的。

事实上,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歌唱者的音乐素质、综合素养、内在情感、外在气质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要求歌唱者有执着追求的精神、自信的状态及乐观的心态。

一、技巧是呈现美感的基础。

声乐是人们用自身的器官发声来表达音乐思想情感的一种表演形式,一个完美、准备的表演一方面可以给听众带来听觉的享受,另一方面也能把音乐的美渗透到观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系洗礼,变得更加高贵、纯净。

歌唱的技巧是歌者经过长期系统训练,身体各机能都默契配合形成一种自如应用声音技巧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歌唱能力。

本人在长期的声乐学习中,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掌握好声乐技巧主要有三点:1、正确的呼吸;2、积极打开的状态;3、高位置的意识。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这三点。

(一)正确的呼吸。

在意大利传统年的教学中,是非常注重呼吸的,甚至说:“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

”本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感觉到呼吸是支撑着歌者声音的源动力。

强调正确的呼吸,也是美声唱法的原则之一。

关于呼吸的理论许多声乐著作上都有谈及,大致分为三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现在的教学一般都提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都会教学生说:“放松自然的呼吸,叹下去,再吸气,吸气使两肋扩张,保持吸气的状态,吸着唱。

”老师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的意识指导行动,这样一来,长期反复的练习,正确的呼吸就自然而然掌握了。

(二)积极打开的状态。

本人在上声乐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要挺胸收腹、两肩放松、头正腰直,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这便是积极的体态了。

除了要有积极的体态,还需要我们通过吸气打开喉咙,老师常说“半打哈欠”的状态也就是要我们保持一个打开喉咙的状态,我们练声时练的“u”母音也是帮助稳定打开喉咙的。

但打开喉咙不等于刻意的撑喉,刻意的撑喉会使颈部周围的肌肉过分紧张,舌头往下压,这样不但没有帮助歌唱,反而形成了舌根音。

打开喉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喉咙打开的不够气息便不会顺畅,容易导致我们的声音发紧、摇晃,长期甚至可能引发喉疾。

(三)高位置的意识。

美的声音不管在哪个声区都是集中、圆润、明亮、灵活、轻巧的,那么能发出这些特质的声音除了天生音色好听之外,更因为歌者在演唱时很注意保持高位置。

我理解的高位置是面罩共鸣,早期的一些声乐界权威教授,如中央音乐学院沈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的温可铮教授等就注重“面罩”唱法。

歌者把声音放在管道里,贴紧鼻咽腔、挂在头腔,再加上良好的气息支撑和积极打开的状态,这样发出的声音便会使听众感到通透。

二、情感既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是歌者对作品的分析理解、风格把握,我们拿到的乐谱毕竟只是写在五线谱上音符,而作曲家、作词家倾注在作品里的情感则需要歌者通过对作品思想情感准确的解读后用声音的.色彩、力度、速度、语言、表情动作等等来表达出来。

能够充分的诠释歌曲的内涵与歌者对内心情感的融入是密不可分的。

说到情感表达,让我想起了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贺建党90周年的音乐会上,李秀英老师演唱的《黄河怨》。

李老师用哀怨的音调将作品想要表达的悲壮、屈辱、痛苦、愤怒近乎绝望的情绪演绎的淋漓尽致,她那高超的技巧加之对作品的情感投入,成功塑造了一个妇女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尽鬼子辱,家破人亡、万分悲痛中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甚至以死抗争的崇高形象,其深入人心的演唱使我几度潸然泪下。

任何一首作品都需要歌者不断揣摩,站在创作者的意图上,全面分析,加之自己的音乐修养,巧妙的运用不同音色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进行二度创作,使歌曲富有感染力。

三、情技合一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追求。

歌唱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有声情并茂的演唱才能俘获听众的心。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技巧与情感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因过分追求技巧而忽略情感的表现使作品显得苍白又不能在技巧没有成熟之际胡乱表现情感。

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赋予了歌曲灵魂,也让歌者能够通过演唱而发挥魅力、绽放光彩。

当然情感与技巧的协调统一并非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歌者经过长期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之持久的恒心、信心以及对演唱高度的敏锐度。

声乐艺术道路的追求非一朝一夕之事,我相信,只要坚持,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歌者展示美的声乐演唱艺术。

[参考文献]。

[1]黄认识.论声乐演唱中情感与技巧的辩证关系.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5.

[2]王晓棠.声乐演唱中方法与情感的统一及其解决策略.艺海,,11.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精选

流行音乐以其极具魅力的特点,给传统音乐、音乐审美理念以及音乐创作理念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不仅使我国音乐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种文化能够得到有效流传,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中国流行乐的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审美内容人性化。

流行乐是对比于传统音乐而言的,我国流行乐真正流行时间大约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在改革开放前,人们受到集体文化影响,讲究以集体为目标实现个人的价值。后来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也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以及个性得以彰显,也可以说流行音乐改变了人们的集体意识的审美观念,使人们的审美内容更趋向于人性化。以公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难免遇到困难,导致其对生活的状态进行思考,而流行乐几乎涵盖了所有范围的情感,使受众的感情得以宣泄,尤其在爱情方面,流行乐中涉及爱情的歌曲,从各个层面、多种视角进行解读,也能够证明流行乐更为贴近生活,趋向于人性化。此外一些流行乐作品涉及一些人性话题,会通过对生存环境、社会一些重大事故进行反思等。例如: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便反映了一场缆车事故,在歌词中体现出父爱、母爱的伟大,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这便是流行乐人性化的体现。

(2)审美包装时尚化。

在流行乐的引导下,人们的生活品质、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需求得到提升,也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这便是时尚的来源。流行乐作为人们时尚的引导者,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也得到有效提升,而流行乐创作人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让流行乐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环节,而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演唱者逐渐为人所知,这便是明星的来源。当明星与时尚结合,广阔的舞台、梦幻的灯光、浑身散发着时尚气息的绚丽着装,无一不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不仅在音乐方面让人们情感得以宣泄,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因此,流行乐作为时尚的引导消费产品,不仅引领时尚潮流,也是审美包装时尚化的代表。

(1)提高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以往的大众音乐中,人们往往作为听众,静静聆听表现者宣泄个人情感,对于一些喜欢安静的人来说,这种聆听方式是享受,但是很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众审美。随着人们观念不断改变,如今音乐文化逐渐从聆听转变为通过各种方式宣泄所有人的情绪,如某歌星演唱会,万人共同演唱,这种震撼,让所有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不仅能够宣泄个人的情感,还能帮助自己喜欢的歌星完成一首曲目。這种对于音乐欣赏观念性的转变,深化了大众对于音乐的理解,使人们对音乐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让所有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以体现。此外,一些ktv的推广普及、大型音乐竞技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唱歌软件如《唱吧》的流行,都为人们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人们在宣泄个人情绪之余,对音乐的好坏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使大众对于音乐审美领域从自在审美变成自我审美[1]。

(2)体现了音乐的人文精神。

在过去,高雅严肃的音乐,并不是所有人能够享受的,而随着流行乐的流传,音乐逐渐趋向于大众化。流行乐起点的核心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以及为大众娱乐而创作,因此,流行乐具备浓重的人文精神和平民化色彩。也因此,音乐从高雅的传统音乐逐渐转变成为所有人能够接受的流行乐,才是体现出音乐人文精神的主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其依靠极为张扬的个性、具有时代意义时尚色彩的审美以及一些对于生活、社会问题具有批判性的歌词,都在冲击人们的主观意念以及其原本的社会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乐也可以作为人们批判传统的有利武器,在社会价值中,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音乐价值,这也是音乐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乐从出现,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根据本文分析可][知,作为大众生活需求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基于中国流行乐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1]王磊,李建林,魏玲,秦庆昆,王江奇,李慧敏。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06-110.

艺术鉴赏教育论文范文优选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产生,都只是艺术活动的最初阶段,在艺术作品完成后获得读者的接受与认可,才使艺术作品价值与潜能真正发挥。从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看,书法艺术鉴赏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价值属性来看,都具有其它艺术作品所不能具备的艺术性能。在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书法鉴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启示。本文就书法艺术鉴赏对临摹创作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书法艺术鉴赏临摹创作启示。

针对书法艺术鉴赏,不同的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往昔对此都有大量文字对此进行阐述,部分文字在阐述书法艺术鉴赏的过程中赋予其一层神秘信息,传递出一种不可言说的意思。但是书法艺术鉴赏是否存在一定的标准,每个学者在依据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的观点。从客观上而言,书法艺术鉴赏的标准存在于客观形式中,无需进行大量的笔墨进行主观判断。但是无论如何,书法艺术鉴赏存在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一、书法艺术鉴赏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鉴赏属于进行感性与理性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也表示个体欣赏对象价值活动过程,属于主题的知觉、理解、想象、情感等诸多功能的综合。论述书法艺术的鉴赏功能,其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本与书艺相互照应。

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文本,书法艺术则指的是艺术形式,也就是书体。不同于文学、戏剧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书法艺术就是将抽象的线条造型艺术,促使其与文本内容交相呼应,各领风骚,又浑然天成,这种形式就是心理学层面上的知觉的内在统一。书法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将汉字点画的书写与字体结构反映客观事物形体与动态的一种意象美。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美感就是价值的判断。这样一种意向是人们从感觉上把握作品形式获得感觉,同时也是读者对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体悟,这两相互联系又具有区别,从本质上来说,美感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书法鉴赏其实就是文本内容与文字载体相互交映的一种美感体验。书法艺术不仅符合一般意义上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同时又具有特殊性。通常情况下,书法鉴赏的形式就是内容的载体,形式服务内容,其表现的主题就是内容。同时书法艺术将书法内容作为载体,其艺术表现的主题是作品形式的抽象意向,是一种内隐性较强的主观情感过程。但由于书法以汉字为媒介或载体,汉字又是思想表达的工具,当书法作品映入受众眼帘,受众在感觉汉字“形”的刺激时,是与知觉汉字的“意”的过程相随相伴的,故书法艺术鉴赏必然是文本与书艺的相提并重,互濡尽染。

2.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相互统一。

音乐美学声乐艺术论文

音乐艺术作品属于一类有机整体,经过了审美和非审美式的整合处理。特别是在同一作品当中,这类融合更加有倾向性。譬如一些轻音乐或是抒情曲艺术作品,重点凸显审美价值,却对一些非审美价值进行弱化处理。现代音乐艺术展现形式更加注重审美、非审美价值的自然融合,毕竟只有两者高度统一之后,音乐作品才显得更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归根结底,就是借助特殊的审美滤镜,来将一些科学知识、道德价值观等非审美价值要素巧妙地穿插进去,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增强、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保持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完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彼此关联缜密,相互契合[3]。事实上,音乐艺术作品在内容上显得比较独特,主题明确,而为了更加精准、完整地表达这部分音乐内容,就要求适当的音乐形式作为支撑。所以说,许多创作家都习惯了基于内容和形式的依存、制约关系来展开补充式创作,利用音乐形式把控着音乐内容的描述,配合音乐内容锁定音乐形式的筛选方向,不至于在表现过程中出现情感突兀、节奏紊乱等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