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小数初步认识教案设计(专业16篇)

时间:2023-12-25 16:57:42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注重可行性和灵活性,不应过于死板和僵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学习。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下册88~89页。

学习。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或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懂得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

3、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小数与分数改写,以及用小数表示相邻单位进率换算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重点。

难点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学习。

学习。

程学案导案。

独立尝试(我会填)。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说说什么叫小数。2.3读作:创设情境,使学生愉快走进新知的学习。

鼓励学生认真看图思考用已有知识勇敢的写出自己知道的,体会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学生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组。

际交流,总结什么是小数以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质疑,解难,

教师点拨,扫除障碍。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答题。

汇报交流。

学习(我会自学)学习例1。

1、仔细观察图并阅读内容你知道的数学信。

息是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2、自己试着填写: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4、汇报比较各自填写法(说出道理)。

5、总结改写的方法。

交流平台。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知识运用一、综合性练习(连线)。

0.6三点七。

0.3八点九。

3.7十点五。

12.4零点三。

10.5零点六。

8.9十二点四。

二.提高性练习:

(1)表示十分之四的数可以写成(),也可以写成()。

(2)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10个0.1是()。

(3)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盘点收获。

现在请你谈一谈,这节课通过自己的努力,你都有什么收获?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

14--15平均数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4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

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学生举例。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几分之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四、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可能性。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

(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1、借助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小数的含义。

2、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1/10米之间的关系。

3、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认识具体环境中小数的含义。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1/10米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去超市啊,发现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价格标签,老师摘录了几个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糖果0.1元铅笔0.45元。

书包21.5元火腿肠10.08元。

饼干68.90元娃娃88.88元。

师:观察这组数他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没有。

生: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我们学过的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点的家就安在整数的右下角。(板书小数。小数点)。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看,表示糖果价格和铅笔价格的这两个小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0.1小数部分有一位数,0.45小数部分有两位数。

二、探索新知。

(一)小数的读写。

1、读写小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数是小数。老师又有新问题了。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来试试读第一个小数。

生:指生读刚才的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读小数的时候发现。小数点左边的读法和右边的读法一样吗?

生总结读法:小数点左边的按照我们学过的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从左至右一个一个的依次读出。就像我们读电话号码一样。

师:你们真棒,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我说你写”的小游戏,准备好了吗?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师:5.32.600.07。

师:他们写的小数对吗?小数点的位置准确吗?它们是几位小数呢?怎么读呢?

生:5.3是一位小数,读作五点三。2.60是两位小数,读作二点六零。0.07是两位小数,读作零点零七。

(二)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生:指生报价格。

生作答,教师相机板书:元角分。

师:再次巩固小数各部分表示什么。

2、探索小数是怎样表示长度的?(适时理解小数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用小数可以表示价格。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呢?

生:生1生2生3···(生想用小数来表述什么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予回应)。

师:同学们,它虽然叫小数,可是它的功能可一点也不小啊!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小数是怎样表示长度的吧。

师:我们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厘米分米米···。

师:同学们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出示课件1米)。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1/10米=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分母是10的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你总结的真准确。也就是说1/10=0.1。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你能把相应的小数填在括号里吗?

师: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1厘米=1/100米=0.01米。

3厘米=3/100米=0.03米。

18厘米=18/100米=0.18米。

生:分母是100的小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

师:1/100=0.01。

(4)用小数表示身高。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小数可以表示长度,那么我们怎样用小数来表示我们的身高呢?

师:1米30厘米超过一米不足两米,整数部分是一,30厘米等于0.30米,所以1米30厘米等于1.30米。

(三)练习巩固(出示课件)。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是否会熟练使用小数。

(1)完成第1题。(学生自主完成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第2题。(学生自主完成汇报集体订正)。

(3)把日记里的数改写成小数。

三、拓展练习,我创意我做主。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元角分。

0.45元读作:零点四五。

整小小1分米=1/10米=0.1米。

数数数1厘米=1/100米=0.01米。

部点部。

分分。

米分米厘米。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2

刘慧。

联系电话:5811996。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一)(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刘慧。

联系电话:581。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一)(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91—92页内容。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小学教材中分两段进行,第一学段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要求学生是从“量”抽象到“数”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即小数的意义。本节课是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和整数十进位值制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借助具体的量(元、角、分)和米尺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学习本课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等学习内容打基础的。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在数的认识等内容中体现发展数感。本节课,我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准备丰富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展开学习历程,激发兴趣,唤起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发现、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利用长度单位多角度地完善对小数的认知。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渗透迁移、归纳、推理、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推理的过程,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认识0.1米、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米尺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播放视频,谈话导入新课。

师:那除了整数,分数,在生活中我们还常见过哪种数?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揭示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小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丰富的生活素材,激活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二、探索新知、自主构建。

1.激活经验,唤起认知。

(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供素材、初读小数、观察、发现并介绍小数点。

(3)引导认、读小数。

2.借助“元”、初识小数。

(1)结合商品价格标签,运用生活经验,说一说每一张价格标签表示多少元。

(2)在自主思考与语言表述中,初步体会具体情境中小数每位数字的含义。

(3)引导观察,对比发现,小数点前后的数字表示的不同含义,初步感知小数点的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读数中,对两位小数的读法,予以指导。不专门强调读小数,将读数任务穿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3.数形结合、探索推理。

(1)根据经验知道0.1元=1角。

(2)借助多种直观图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再现分数学习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并发现1角=元。

(3)推理思考并初步感悟1角=0.1元=元。

【设计意图】。

人民币的运用,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购物经验,对商品的价格标签上的小数含义都比较了解。因此,从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角度出发,学生的经验中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学生更为熟悉,易于接受,因此,借助生活经验再现0.1元=1角,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来呈现思考过程,唤起分数学习时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推理出1角=元,感悟1角=元=0.1元。

4.利用长度单位完善对小数的认识。

(1)根据学习经验,迁移类推出,1分米=米=0.1米。

(2)生独立探究,写出合适的小数表示出相应长度。

(3)结合直观图,认识1.3米与1.6米,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设计意图】。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基础上,借助“米尺”模型,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再一次深入钻研1分米=米=0.1米,再一次的强化十分之几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2.在数轴上找到每一个小数对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

精心设计练习,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五、了解小数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

课件播放小数发展史,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学具袋(平均分成10份的白色纸条、红蓝彩带、统计表格)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小数。

1.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

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

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

学情预设:一张记录单的价格是以“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展示,另一张记录单是以“元“为单位的形式展示的,学生对这两张记录单会有自己的看法,这里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鼓励他们发表意见。

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来研究。

多媒体展示:突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都有小圆点,都是3个数字组成,点后面都是两个数字等。这里不能在学生说出小数点后,就直接打住话题,而应让学生充分说说他的观察和发现。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在这之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分数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会感到非常的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初步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

1、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4、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

5、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6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

几分之一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1。

几分之几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1。

练习课加深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1。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1、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1。

综合练习课1、比较熟练地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1。

单元测试及分析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1。

合计6。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越,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之后来认识了,我们将在第八册全面系统的来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充分利用孩子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在超市中、商品的标签上等等地方都能找到小数的影子。我们在学习小数时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学习的。

(2)把握好要求。p89的例题教学是通过语言的直接描述借助分数让学生认识0.1、0.01。而到了第八册教材在认识小数时还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学生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至于一些练习的编排超常,我想可能是没有看到后面教材的原故吧。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1、发现断层,适当填补。

在学习小数时学生的知识支撑是先得学习分数的分母是十、是一百的分数,而这样的知识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却没有学习到,这就造成了学生认识时的一个空白区,老师在教学时先可以对这块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

2、p92,在确定每种比赛的前三名时要结合现实意义的大小进行编排。跳远是要看跳的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远,成绩也就越好,而50米跑看却是看谁的用时最少,用时最少成绩是最好。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

3、94页10题、97页4题。在学生观察之后提出“你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时提出的都是:“平壤和华盛顿的人均绿地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天津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上海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像类似于这样的求和、求差的问题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它改为: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能把这些国家人均面积排排序。通过排序你想说些什么?这样做即巩固了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排序,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我国的人均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异。

4、98页第5页,搞清楚间隔与站数的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

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

1、回忆知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

2、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络。

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索巩固知识。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

读作:()()()。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

五、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越,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之后来认识了,我们将在第八册全面系统的来认识小数。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充分利用孩子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在超市中、商品的标签上等等地方都能找到小数的影子。我们在学习小数时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学习的。

(2)把握好要求。p89的例题教学是通过语言的直接描述借助分数让学生认识0.1、0.01。而到了第八册教材在认识小数时还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学生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至于一些练习的编排超常,我想可能是没有看到后面教材的原故吧。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1、发现断层,适当填补。

在学习小数时学生的知识支撑是先得学习分数的分母是十、是一百的分数,而这样的知识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却没有学习到,这就造成了学生认识时的一个空白区,老师在教学时先可以对这块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

2、p92,在确定每种比赛的前三名时要结合现实意义的大小进行编排。跳远是要看跳的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远,成绩也就越好,而50米跑看却是看谁的用时最少,用时最少成绩是最好。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

3、94页10题、97页4题。在学生观察之后提出“你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时提出的都是:“平壤和华盛顿的人均绿地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天津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上海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像类似于这样的求和、求差的问题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它改为: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能把这些国家人均面积排排序。通过排序你想说些什么?这样做即巩固了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排序,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我国的人均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异。

4、98页第5页,搞清楚间隔与站数的关系。

小数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

1、结合情境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稳固、梳理本单元所学学问。

2、通过稳固、梳理本单元学问所学学问、技能,促进学问系统化,深化根底学问,提高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欢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竞赛游泳,谁游得快?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沟通,梳理学问。

1、回忆学问。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学问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学问?请在小组中沟通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所学的学问,可比照课原来梳理回忆。

2、梳理学问。

小组合作沟通,梳理学问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沟通、〕。

3、全班沟通,构建学问络。

在全班呈现沟通,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灵敏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究稳固学问。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四、拓展延长解决问题。

〔一〕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局部。

:〔〕〔〕〔〕。

读作:〔〕〔〕〔〕。

2、用小数表示。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状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状况。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相互沟通、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五、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用你宠爱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1、知道一、两位小数的含义,能初步应用,会读,会写一位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发现意识。

3、让学生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一套,物品,彩条。

师: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他要到文具店去买东西,不一会儿就买了一大袋东西。每件物品上都有价格标签,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每一件物品的标价,按照物品标价的特点分类。

(目的:通过分类让学生把整数分为一类,小数分为一类)。

师:那一小组起来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一类是整元的,另一类物品不是整元的)。

第二组数是小数。(用课件分物品)。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有一定了解,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小数,通过自己观察,讨论行到小数的含义。)。

1、认识零点几,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出示课件。

师: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1元,你们去买这支铅笔需要多少钱?(一角钱)。

我们可以发现什么(1角可以用力0.1元来表示)。

出示一角钱,这是多少钱,帮我数一数有几个一角(10个),也就是多少钱(1元),那么1角是一元的几分之几,1角就是几分之几元(元),我们就可以得到1角就是元。

元与0.1元有什么关系呢?(意思一样,写法不同)。

2、出示2角钱。

2角钱用元做单位可以怎样表示(0.2元),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小数)还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元)。

3角呢、6角呢?

观察:元还可以写成0.1元。元还可以写成0.2元,从中可以发现什么(零点几的数就是十分之几的数)。

1、(学生动手操作,巩固零点几的数就是十分之几的数,然后给整数、分数、小数分类)。

师:同捉两位同学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每一根彩色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绿色彩条长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

还可以用小数怎么表示(0.1米)。

红色彩条长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

还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0.2米)。

课件出示:1角就是元,也可以写成0.1元。

2角就是元,还可以写成0.2元。

1分米就是米,也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就是米,也可以写成0.3米。

师:上边这些数,你们能不能分类。

1,2,3是整数,是分数,0.1、0.2、0.3叫做小数。

出示小数,观察他们的共同点。

(都是小数,都有一个点,小数前一位都是零点几,它们都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是一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对口令(说分数对小数,说小数对分数)。

(引导学生学习1厘米=米=0.01米)。

出示厘米尺。

讨论:用小数这样表示?

3厘米呢?

观察。

从中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小数点后边有两位数的叫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

3、认识几点几。

用课件让学生认识几点几。

师:象几角不够1元,几分米不够1米,如果用元、米来做单位,可以用小数零点几来表示,但生活中呀我们常常遇到超过1元,1米的事,用小数该怎样表示呢?接着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件。

1、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它叫小明,他每年都要量身高,上学前班的时候量的身高是7分米,用小数该怎样表示(0.7米)。

现在他长高了,一年级时身高正好是1米,现在他已经是三年级了超过了1米,他的身高是1米几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小数怎样表示?(1.4米)。

2、怎么想的?

(先想4分米是0.4米,再想0.4米和1米和起来就是1.4米)。

3、出示钱币图样。

师:这道题在大家又会做又会想,我们来观察这些钱币。

1元3角=()元,怎样想。

(3角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在一起就是1.3元)。

5元3角=()元。

50元3角=()元。

100元3角=()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的。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我从读教参和教材的理解中,感知到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如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特别在教学学生较难理解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便匆忙收场。

2.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

板书的目的是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3.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因没有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读法,所以干扰一部分没有深刻了解小数读法的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的读法。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