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

时间:2023-06-28 16:45:57 作者:曹czj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篇一

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也许是很伟大,也许是很平凡的。却蕴含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朝气蓬勃,可以大胆的去追寻梦想。

在空闲的时候,妈妈爸爸常跟我说关于宇宙的趣事;妈妈会跟讲古代神话“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后弈射日”……爸爸则给我讲航天的趣事,月亮上确实有一位“嫦娥”——那是我们国家月球探测器,也有“玉兔”——那是我国首辆月球车。爸爸告诉我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祝融”探火;从最初的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上行走……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它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刷新出“中国高度”。每次听完关于我们中国航天的科学家们为了航天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我内心总会燃起一团追逐梦想的火。

我的梦想是能够坐着宇宙飞船,穿梭在令人神往的太空中。每当我看到宇航员他们在太空中生活的视频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我也想去太空看一看,跟月亮婆婆打声招呼;想看到宇宙的一切,那样就可以看到地球母亲的神秘面容,看到我们神州大地的美丽。我长大后,也希望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所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努力谁努力?作为青少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争取为国争光。

我会向着我的梦不断前进,带着希望出发,载着梦想起航,为我的航天梦而奋斗,为中国梦助力添彩!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篇二

在太空中,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天宫课堂》探索太空的奥秘吧!

瞧,叶老师是飘起来了吗?其实不是,叶老师在演示走路呢!原来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觉一样,横着的。这可与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没有一点要飘起来的样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在太空中,光靠全身的力气向后转是不行的,必须要用手臂的力气,转身时,右肢要快速旋转,才能转过身来,在地球上转身,只要身子随着脚向后转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么按压,乒乓球最终都会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王老师做实验吧。王老师先把一只黄色的乒乓球放进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后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没有浮起来,竟然沉在水里。真的好奇怪,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实验啊,我对太空充满了向往。

我感觉宇航员应该很辛苦,他们肯定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做出了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却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样,他们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要向这些宇航员们学习,将来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篇三

小时候,听妈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我感觉太空是那么神奇!晚上,我仰望天空,看着那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多想自己也能像宇航员那样,驾驶着宇宙飞船,去探索太空的奥秘。我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着。

“5、4、3、2、1,点火发射!”“轰”的一声巨响,“宇宙七号”带着我儿时的梦想,像闪电一般划破苍穹,飞向茫茫的宇宙。

啊,多么神秘而美丽的宇宙啊!土星身上缠绕着一圈一圈的光环五彩缤纷;哈雷彗星晶莹透亮,拖曳着长长的尾巴像一只小蝌蚪在浩瀚的太空中游弋;而我们的地球母亲身着水蓝色纱衣,围绕着太阳公转,与我照面时,我感到它是那么那么慈祥美丽、和蔼可亲。

经过漫长的太空之旅,“宇宙七号”在月球上缓缓着陆。我打开舱门,激动万分地下了飞船,感觉身体轻飘飘的,仿佛脚下踩着一朵云,似乎微微一用力身子就会飞起来似的。月球表面散发着柔和的银白色的光芒,而天空却黑漆漆的一片,跟在地球上景象实在大不相同。我抬头遥望太空,期待能看到38万公里以外的蓝色“水晶球”。终于,我看到了生命的摇篮地球。那隐隐约约、蜿蜒曲折的纹痕,难道就是我国的宏伟建筑万里长城吗?顿时,一种亲切感甜甜地涌上了心头。

我来到月球实验基地,取出从地球上带回来的各种种子,希望在月球上特殊条件的影响下,它们的基因发生一些改变,品质变得更加优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我这次登月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太空育种实验。

“滴滴”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把我惊醒了。我睁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啊!不过,虽然是一场梦,但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努力之下,梦想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篇四

随着四月中旬的到来,大家最为关心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启程返回地球。目前,神十三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已经在中国空间站上驻留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他们即将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地球。

在返回之前,三位航天员先要收拾好空间站内的物品,一些物品整理归位,还有一些物品要带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不过,带到飞船上的物品并不是都要带回地球,其中一些没用的物品将会随着轨道舱再入大气层烧毁,航天员则是乘坐返回舱回到地球上。

在神舟十三号返回之后,空间站将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无人驻留的状态。先前的研究表明,空间内部的环境适合微生物进行大量繁殖。因此,在离开之前,神十三的航天员要对空间站内部进行全面打扫和清洁。此外,航天员还将会把空间站设置成无人飞行模式。

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收拾东西准备返回之际,地面上的搜救力量也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目前,动员誓师大会已经在东风着陆场举行,全体搜救人员在实地开展了第三次全系统综合演练,确保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神舟十三号。

当然,我们希望备份飞船永远也不要用上,在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都能平平安安的,最终也都能安全返回。在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后,神舟十四号将完成应急待命任务,之后它将作为载人飞船,把新一批航天员送上中国空间站。最后,预祝神舟十三号任务能够顺利圆满完成,三位航天员都能平安凯旋。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篇五

我苦思瞑想,白老师叫我们写《我的航天梦》这篇征文,内容应该怎么写呢?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

我梦见自己长大了,那时已是2031年,自己的职位就是“外星探密家”。我的微型手机响了,我打开屏幕,上面出现了总理的头像。他要我去月球勘察一下,看看地球人能否在月球上生存。现在地球人太多了,要寻找新的资源,我答应了总理。

我安排30多名助手来帮助我一起完成任务。飞船a—687在我和助手的操控下飞向月球。

到了月球上,这里荒芜人烟,到处是环行山,没有生物也没有水,我和助手们惊讶地看着。我们首先把中国国旗插在一处高地上。突然,天空中划过一道彩光,眨眼间,一艘奇形怪状的飞船停在了小山丘上。从飞船上走下了一些头呈正方形,身体呈不规则的圆形,脚是两个会滑动的圆形玻璃轮,全身只有一只机械手在胸前的月球人,它说:“你好,地球人,欢迎你们到月球的中心——亚斯兰帝市,我们接上级命令,给你们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我问:“你们月球可以生存我们地球人吗?”说着,我把人体构造图给了它。它的井号眼立刻扫描了图纸。我原以为它们不懂汉字,只会说汉语。可是,我低估他们了。它面带微笑说:“人体构造很简单,如果你们地球人来月球发展的话,我们愿意用隔离层把月球一分为二。氧气好说,我们只要用“气体净化仪”把氧气从地球的二氧化碳和有害你们地球人健康的气体,净化成氧气输送给月球一部分就行了”。我们听了很高兴,表示愿意和月球人共同发展。

我们上了飞船回到地球上。在办公室我把消息报告给了总理,总理要为我们发奖章,我们大家都很高兴。

“叮叮、叮叮”,难道是奖章发来了吗?在碰撞我的铁扣子吗?不、不是的!原来是我的闹钟响了。

我起来床,已经下午了,突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我做的航天梦写在征文的内容上呢?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征文。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篇六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需要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承担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任务的单位,他们的足迹甚至遍布“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魔鬼城”罗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对他们而言,只要任务有需要,就没有抵达不了的地方,“一切为了任务,一切为了胜利”是他们吃苦受累、向死而生的唯一目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航天人无数次以战斗的状态和战斗员的雄姿,创造奇迹。2000年12月,神舟二号发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年过六旬的总指挥黄春平、总师刘竹生亲自爬上11层平台,一层一层仔细查看,2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嗓子已经讲不出话来,但经过严密诊断后,凭着过硬的本领,他们斩钉截铁地作出了抉择:“按计划1月10日组织发射!”4天之后,一份长达50余页的报告《碰撞后火箭受损结果分析及处理措施》有理有据地给出了“可以正常发射”的结论。于是,火箭又重新耸立在发射塔架旁,并于2001年1月10日把神舟二号飞船如期、成功地送上太空。像这类的“特别”战斗和“特别”战斗员,在中国载人航天的队伍里不胜枚举,王永志、戚发韧、袁家军等,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讲出无数个生动的战斗故事。

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道路。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我们在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对众多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广大科技工作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不仅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卓越的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国航天员大队选拔首飞梯队的关键时刻,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突然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当时,大家都为中国航天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感到担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员大队党支部收到了全部参训的14名备选宇航员递交的请战书,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再大的风险也动摇不了我们征服太空的决心。”一致要求争当首飞第一人。最后,杨利伟脱颖而出,于2003年10月15日英勇出征,在神舟五号飞船上他经历了“惊魂26秒”的生死考验。2008年9月,景海鹏与战友在太空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曾经连续出现过两个意外情况。2016年11月11日凌晨零时10分,景海鹏在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险情再次发生。但每一次,他们都能坦然面对、沉着处置。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主持人直率地问景海鹏:“你们在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有没有想过有可能回不来?”景海鹏回答:“对于我们航天员来说,使命重于生命。即使我们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

中国航天日航天点亮梦想心得体会优秀篇七

太空中充满着未知,它既危险,却又诱惑着我们,让人忍不住去探个究竟。而为了能够探索太空,人们从不退缩。

像我们熟悉的杨利伟,他是我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又比如翟志刚,他是我国第一个出舱的航天员。他们两个都获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宇航员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是那么的伟大。

在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代表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它也是一种多用途载人航天器……而这一切的种种,都是因为我们不放弃,坚持不懈。

要知道,在太空站里生活是很不容易的。在太空里没有地心引力,在失重的情况下,航天员睡觉、吃、喝等都是一个难题;一件宇航服在舱内,约重20公斤,在舱外,约重120公斤。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地心引力,航天员依然是连正常站立行走都非常困难。由此可见,航天员是多么的不容易。

人们之所以不畏风雨的向着太空前进,就是因为他们有努力拼搏的精神。

因此,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好好学习。以后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登上太空更加轻松容易,探索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