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大学生科技论文题目范文(20篇)

时间:2023-11-06 08:38:44 作者:文锋 大学生科技论文题目范文(20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要点和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大学生科技论文

教学方法的更新一直是高校教师关注的课题,多媒体科技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大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是多媒体科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进行,本文主要就多媒体科技教学在高校教学的发展进行分析,希望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考。

随着人类社会进行入到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在教学条件上的改善也使多媒体科技教学成功引进课堂,并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科技教学的使用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过度的强调多媒体科技教学的视听效果,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影响了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展,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学。

多媒体科技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有很多优势,多媒体科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强。多媒体科技教学突破了视觉的限制,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突出事物的要点,有助于对概念进行解读和掌握。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文并茂,通过图片、声音等影音文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学习,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形象生动的视觉展现,能有效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多媒体科技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过多的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多媒体科技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师生缺乏互动,教学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课件演示课,传统的师生问答的教学模式被取代,课堂上更多的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的不足,使教师得不到教学反馈,很难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发现不了问题,以为学生都掌握了学习内容,而实际上学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多媒体科技教学产生厌学的想法。

多媒体科技教学在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有一些教师过分的强调多媒体科技教学的新奇,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不管是否与教学相关,都将信息大量的用于多媒体科技教学。信息量大是多媒体科技教学的一个特点,学生在这些大量的信息当中很容易迷失,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将多媒体科技课件做的非常花哨,精彩的画面、好听的声音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学生只是对多媒体科技课件的制作感兴趣,而不是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在学生的惊呼之后,学生并没有掌握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

很多教师将多媒体科技教学认为是不变的真理,不管是不是符合多媒体科技教学都生搬硬套的运用多媒体科技进行教学,将传统教学手段完全取而代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写板书,认为传统教学完全过时了,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多媒体科技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并不是意味着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有自己的优势,是不可能被完全取代的。如何处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关系是教学当前的一个教学难题。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科技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一定要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设计在教学当中。对于多媒体科技互动式教学,应该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科技教学的效率。要注意利用多媒体科技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在多媒体科技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设计相关的评价,结合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中缺点和优点的认识,从而优化认知结构。

多媒体科技教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有不同的安排,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和多媒体科技工具,同一软件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型,包括: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体现出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多变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多媒体科技教学中掌握有用的知识。

多媒体科技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的。多媒体科技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完善与丰富,传统教学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教师要对这一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在设计多媒体科技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科技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科技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科技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很好的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科技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全面、更迅速的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多媒体科技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革命,随着多媒体科技教育技术的飞快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科技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运用多媒体科技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如何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学是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这样就会更好的发挥多媒体科技教学的优势。

[1]王庆成,刘军.多媒体科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2]何华.基于多媒体科技辅助教学的平台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3]胡敏.多媒体科技教学的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03).

[4]孙兴奇,柳颖,侯庆森.浅谈多媒体科技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科技资讯.2011(06).

[5]张晓义.处理好多媒体科技教学中的三个关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1、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题目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上风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轻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碰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择业焦虑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口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茫然心理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冷窗苦读之后,渴看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轻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看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2]。

1、4择业嫉妒心理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上风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诋毁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题目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讥讽、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1、5盲目攀高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正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熟悉自己,自我评价过高,以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尽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消极依靠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眼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倾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往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看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分、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往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靠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38、当今时代,应当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当今时代,应当提倡“爱一行,干一行”

106、传播中国酒文化应靠酒乡---------------------传播中国酒文化应靠“吆喝”

145、人的功利色彩增强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人的功利色彩增强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154、强将手下无弱兵--强将手下未必无弱兵。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43、学习分析技术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44、互联网流量特征智能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45、云环境下基于随机优化的动态资源调度研究。

46、基于openstack开放云管理平台研究。

47、基于openflow的软件定义网络路由技术研究。

48、未来互联网试验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49、基于云计算的海量网络流量数据分析处理及关键算法研究。

50、基于网络化数据分析的社会计算关键问题研究。

51、基于hadoop的网络流量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5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偏好研究。

53、“网络技术应用”微课程设计与建设。

5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及隐私信息扩散规律研究。

55、未来互联网络资源负载均衡研究。

56、面向云数据中心的虚拟机调度机制研究。

57、基于openflow的数据中心网络路由策略研究。

58、云计算环境下资源需求预测与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59、基于多维属性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60、基于遗传算法的云计算任务调度算法研究。

61、基于openstack开源云平台的网络模型研究。

62、sdn控制架构及应用开发的研究和设计。

63、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算法研究。

64、异构网络环境下多径并行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65、openflow网络中qos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66、云协助文件共享与发布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67、大规模数据中心可扩展交换与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68、数据中心网络节能路由研究。

69、hadoop集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0、网络虚拟化映射算法研究。

71、软件定义网络分布式控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72、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及虚拟网络应用研究。

73、基于流聚类的网络业务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74、基于自适应流抽样测量的网络异常检测技术研究。

75、未来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机制研究。

76、大规模社会网络中影响最大化问题高效处理技术研究。

77、数据中心网络的流量管理和优化问题研究。

78、云计算环境下基于虚拟网络的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79、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确营销系统设计与实现。

80、p2p网络中基于博弈算法的优化技术研究。

大学生本科论文题目与选题

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

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

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

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

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

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

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

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

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

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

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

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

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

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

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

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

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

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

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

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

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

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

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

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2、探讨图像处理软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浅谈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探析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平面设计中的二维动态图形教学与实践。

6、分析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

7、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8、印染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评《中国传统印染文化研究》。

9、基于人工智能alphagd视角下的平面设计发展思考。

10、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方法探究。

11、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2、浅谈绘画性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3、互联网时代下平面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评《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

14、基于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多维表现研究。

15、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女性身份建构与视觉表述。

16、分析平面设计中元素视觉多维化表现方式。

17、工作室制模式在高职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

18、计算机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19、论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0、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研究。

21、点、线、面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意象表达。

22、平面设计教学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究。

23、数字化时代平面设计的生存与发展。

24、浅谈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表现。

25、浅析中国画基本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26、浅析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7、平面设计中视觉元素构建意义及策略。

28、平面设计中视觉美学的构建研究。

29、创新平面设计理念--浅谈极简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0、论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1、李能建平面设计、插画设计作品。

32、柳芳、陈佳莹平面设计、插画设计作品。

33、以“玉环文旦”为例谈中职平面设计社团的实践创新。

34、包豪斯的平面设计艺术成就探讨。

35、民间染织刺绣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6、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37、浅议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38、平面设计中两极原理应用研究。

39、油画风景和平面设计的关系与应用。

40、电子商务冲击下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策略。

41、网站建设中的平面设计方式研究。

42、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43、火力发电厂总平面设计要点分析。

44、平面设计在外卖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45、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策略。

46、传统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7、设计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8、地域文化符号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49、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研究。

50、设计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51、photoshop在平面设计中的技术技巧。

52、浅谈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53、建筑平面设计构思要素分析。

54、建筑平面设计构思要素分析[j/ol]。

55、平面设计与绘画艺术视觉构成的形式美研究。

56、计算机应用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建设初探。

57、摄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58、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分析。

59、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0、传统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1、浅析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

62、浅议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印刷知识的重要性。

6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平面设计理念的结合研究。

64、现代平面设计中图形化文字的设计与应用。

65、平面设计中计算机设计软件的运用。

66、三维形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67、广告传播中的故事型平面设计研究。

68、平面设计中传统门神符号的应用。

69、民俗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研究。

70、浅谈平面设计中独特的图形语言功能。

71、关于平面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的研究。

72、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审美元素构建。

73、浅析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74、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75、赛博朋克在平面设计中的美学表现。

76、浅谈极简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77、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传统图形元素的运用研究。

78、传统文人戏剧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

79、平面设计中元素视觉多维化表现方式。

80、网页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金陵女子大学德育活动研究——以校刊为中心的考察。

[2]浅析如何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作用。

[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德育实践为例。

[4]大学德育工作中美育机制的审视与构建。

[5]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6]明理念重德育——小学课堂带给大学课堂的一点思考。

[7]先秦儒学德育思想在当代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8]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理工科作业德育功能探究。

[10]道德教育升华路径探究。

[11]浅析大学诚信教育的德育模式。

[12]大学生德育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13]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问题研究。

[14]新时代大学德育功能的伦理省思。

[15]大学教育中课程德育的战略定位与实现策略。

[16]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优化策略研究。

[17]民法基本原则对培养大学生素养的价值浅析。

[18]以“药物设计学”为例浅谈德育教育在大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的渗透。

[19]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符号认同”的德育生成阐释。

[20]科尔伯格视域下的中学思品课与大学思政课德育内容衔接研究。

[21]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23]中医文化对高等中医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和探索——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25]大学文化景观的再审视——来自教育学的视角。

[28]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探析。

[30]德育视阈下大学国学教育反思与路径塑建。

[31]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功能探究——以上海理工大学空手道协会(社长)为例。

[32]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主体维度探析。

[33]大学英语课堂中德育的渗透研究与实践。

[34]大学红色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德育教育功能探析。

[35]新时代大学德育实现路径探析。

[37]国学融入大学德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38]德育视角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39]高校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沂蒙文化教育探析——以临沂大学为例。

[40]闲暇德育——大学德育的新维度。

[41]新中国成立7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的历史阶段划分。

[42]书院德性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43]德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认知。

[44]浅析新时代下以大学语文渗透高职德育教育及职业能力培养。

[45]《大学》的德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47]《大学》修齐治平之道与高校德育路径探索。

[48]古释奠礼观照下的当代大学仪式:德育价值传承与融合创新。

[49]“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物理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50]立德育人背景下高校团组织建设探索——以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为例。

[1]医学人类学视阈下疾病认知与医患关系的文化逻辑研究——以热贡女性生育为个案。

[2]日本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3]日本养老产业化发展条件及其启示。

[4]从礼尚往来到“礼上往来”——中国人情社会礼物态势发展流变。

[5]婚姻要价、代际剥削与农村高额彩礼的形成——基于对苏北c村的考察。

[6]女性问题的多元文化对等互动——从《半边天》的“同题合拍”看女性命运共同体。

[7]人工智能到底存在什么风险:一种类型学的划分。

[8]社会引力定律追根溯源。

[9]城市新移民的生活方式研究与可持续设计探索。

[11]罕见病患者家庭的压力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讨。

[12]城市画像视角下的热点城市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13]基于时空大数据的重大疫情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体系研究。

[14]隔代养育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15]迁移老人的家庭关系影响因素与家庭关系类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16]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新型城乡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17]艾滋病患者家庭中的青少年亲子关系重构——叙事治疗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

[18]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一种信息传输由微信而及快手的文化转型人类学。

[19]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框架下农村留守家庭问题治理研究——基于会村的调研。

[20]社会资本对城乡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ss混合截面数据。

[21]网络美好生活的风险侵入与社会表达。

[22]新式婚礼蔚然成风——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藏民国新式结婚礼节单谈起。

[23]“老漂族”城市适应困境与帮扶对策研究。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25]城市,请别忽略一米高度的美好。

[27]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公共价值偏好与政府回应绩效。

[28]“城市空间”中生命政治的双重维度——从“规训身体”到“调节人口”

[29]社会网络、社会地位、社会信任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1、影视剧作人物塑造研究(可侧重电影或电视)。

2、从《长征》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向。

3、电影叙事的结构模式分析。

4、中国早期电影研究。

5、女性电影研究。

6、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影视剧中的大学生形象。

7、新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第五代电影。

8、当前“红色经典重拍热”透视。

9、中韩(或中日)偶像剧比较。

10、第五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

11、第六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

12、年度中国电影(或电视)发展综论。

13、武侠神怪片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14、电视电影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5、电影修辞格的运用(可分析一种或多种)。

16、如何看待当前涉案剧的“反面人物人性化”

17、电影叙述中的视点运用(结合具体作品)。

18、底线不是低浅——对戏说剧的伦理反思。

19、《武训传》批判与新中国电影评论。

20、中国式大片与西方大片的叙事特色比较。

21、世界经典影片的文本分析(自选一部影片)。

22、从借用到化用——民俗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23、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市场研究。

24、视听语言与影视作品的节奏营造(或意境营造)。

25、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艺术成就初探。

26、近年来中国大陆谍战剧的剧作特色分析。

27、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

28、影视剧作结构类型分析(可选择某一种剧作类型分析)。

29、类型片研究(自选一种类型片)。

30、影视艺术的媒介特性。

31、名著影视改编的得与失。

32、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

33、近年来影视剧做的改编特色分析。

34、当代电视文化特征。

35、四十年代文人电影研究。

36、影视艺术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37、两部《小城之春》的比较研究。

38、电影纪实性研究。

39、中外剧作观念的比较。

40、电影艺术的记录性和与艺术性。

41、影视剧作情节构架的意义与作用。

42、中国记录电影风格与特色。

43、影视改编理论研究。

44、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45、小说写作与影视剧作比较。

46、影视艺术的录制整合性。

47、独立制作电影研究。

48、蒙太奇思维的独特性。

49、影视编剧的时空结构研究。

50、蒙太奇结构的类型。

51、影视剧作与蒙太奇。

52、蒙太奇的叙事功能。

53、外国电影剧作理论述评。

54、影视艺术接受的被动性与主动性。

55、中国影视走向市场化的得与失。

56、影视批评的类别与特征。

57、我国公安剧悬念机制的运用。

58、艺术影片的类型研究。

59、“套拍”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60、电影叙事的表意元素分析。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

2、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3、货币经纪业的国际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发展选择探讨。

4、手绘插画在北京故宫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5、湘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全媒体传播。

6、新媒体视角下湘西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7、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8、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9、文化资源创意产权确认与交易流转的法律保障。

10、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策略及价值。

11、壮族铜鼓文化在广西动漫产业中转化应用研究。

12、基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蚌埠市工业遗迹保护及当代艺术园区的建立。

13、视觉传达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影响与特征。

14、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创产品推广。

15、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路径研究。

16、谈鲁西南织锦文化的产业化传承与发展。

17、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研究。

18、口红效应下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发展探究。

19、生态文明视域下南太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20、传统工艺的当前形势与振兴问题。

21、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意阶层培育。

22、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案例。

23、以历史人文培育浦东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研究。

24、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5、设计学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6、试论新时代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27、晋宁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28、中国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29、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观念与“电影工业美学”理论。

30、浙江影视企业集聚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互联网+”时代下廊坊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研究。

32、推动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构想。

33、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包装设计创新分析。

34、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35、苏州文创产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机制研究。

36、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素浅析——以文殊坊为例。

37、基于文化ip的制造业品牌提升策略研究。

38、新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39、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的作用研究。

40、英国文创地产的启发。

41、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42、电影对城市的产业塑造。

43、基于poi数据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44、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现状分析。

45、多元场和集群创新:河南省神垕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分析。

4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刍议。

47、略论以协同发展理念推进京津冀文化共兴。

48、上海游戏产业空间集聚及演化研究。

49、浅析贵州传统工艺品牌建设。

50、原创设计和纸胶带文创产品创作探析。

1、论张艺谋早期电影里的民俗文化。

2、谈《死神来了》系列片的手法创新。

3、解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4、浅析宫斗剧的受众价值-以《甄嬛传》为例。

5、从韩剧家庭伦理剧看两国文化异同-以近五年影视作品为例。

6、浅析张扬电影作品中的人文关系-以《飞越老人院》为例。

7、浅论《倾城之恋》的女性形象。

8、浅析李安电影《断臂山》。

9、浅析周星驰电影中的无厘头文化。

10、《仲夏夜之梦》在不同戏剧流派中的演绎。

11、论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

12、韩寒在当今中国文坛的价值。

13、浅析昆丁。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

14、论古龙小说人物性格的“写意”性。

15、浅析余华小说中人性光辉-以《许三观买血纪》为例。

16、浅析不同民族文化的暴力美学。

17、浅析管虎导演的早期电影作品。

18、论吕克。贝松电影艺术。

19、浅谈余华暴力美学的生命意识-以《现实一种》为例。

20、冯小刚贺岁片分析剧本《秋天的怀念》。

21、中国大陆刑侦影片现状简析。

22、浅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类型化发展。

23、浅析吴宇森电影风格。

24、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25、论中国情景喜剧的特点及发展。

26、论述微电影广告的发展趋势。

27、《浅析姜文电影的艺术特色》。

28、《中国好声音》栏目解析。

29、浅析金基德电影的风格和符号表征。

30、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解析。

31、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以《焦点访谈》为例。

32、中日动画电影比较探究。

33、《浅析贾樟柯纪实电影风格》。

34、论电视媒体在微电影时代的发展。

35、论“限娱令”后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以湖南卫视为例。

36、快乐大本营成功秘诀。

37、论冯小刚的电影幽默。

38、电视谈话节目《康熙来了》栏目解析。

39、论第五代导演商业化转型-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例。

40、试析《非诚勿扰》的品牌营销策略。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3、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构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

4、创业融资、众筹平台转型与中国智造--以点名时间为例。

5、“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6、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7、基于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创业保障措施研究。

8、“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9、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10、财经类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1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云南省高校的视角。

12、岗位创业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

13、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14、网店创业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5、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6、大学生创业实训公司的成立与探索。

17、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18、人格特性与环境认知对高校学生创业态度的影响。

19、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20、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融资与众筹对接研究。

21、对农业创业致富的思考。

22、产品设计创新创业。

23、创新创业形势下农村大学生择业去向引领--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

24、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

25、大数据技术下创业型人才的胜任特征及培养机制研究。

26、电商带动的学生网络创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7、关于大学生生态养殖创业的国家优惠政策分析。

2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性研究。

29、创新创业与商务英语内容依托式教学的“动”结合。

30、基于组织特征的创业型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研究。

31、泰州市“网店微商”大学生工作室创业模式构建。

32、大众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

33、基于大学生成长因素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服务模式探析。

34、互联网思维下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以年年家玻璃小铺为例。

3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36、浙江沿海地区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7、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以粤东六所高校为例。

38、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研究。

39、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分析--以璐芳美美妆创业为例。

40、大学生创业学习及教学课程支撑体系研究。

41、基于创业失败视角的逆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

42、隐性知识共享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

43、探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四个核心。

44、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作用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经管类专业为例。

46、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模式的毕业设计新形式研究。

47、基于ahp与模糊数学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体系研究。

48、基于ssh框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49、创新创业对湖北省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0、建设能够激励创新和创业的体制机制。

51、国内外创业型社会企业对比分析。

52、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影响分析。

53、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54、高校团组织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帮扶机制研究。

55、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演变及其深化策略。

56、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公益创业的视角。

57、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探索。

7.伦理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问题论文。

8.醴陵的大学生创业。

9.大学生创业个人评价。

10.大学生创业学习总结。

大学生本科论文题目与选题

3、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分析。

4、语调对揭示英语听力材料中隐含信息的作用。

5、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的产生及其汉译。

6、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

7、评价理论态度视角下中国高校网站英文简介的态度意义研究。

8、基于会话原则对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的修辞分析。

9、毕业典礼演讲语篇的系统功能分析。

10、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服饰广告语篇分析。

11、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及物性分析。

12、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3、从汉译英看汉语对中式英语产生的影响。

1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现象研究。

15、商务英语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16、奥巴马竞选视频“前进”中人际意义的多模态分析。

17、莫言《生死疲劳》英译风格再现。

18、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19、英语话语中责任型情态表达度的研究。

20、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研究。

21、英文广告中的情态人际功能分析。

22、奥巴马就职演说与上海科技馆演讲系统功能语法对比分析。

23、中外学者学术论文引言部分中综述性动词使用特征的对比研究。

24、内向型汉英词典中成语条目的译义策略。

25、英语介词短语功能识别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26、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

27、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

28、海事新闻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29、国际商务期租合同中指示语的语法化研究。

30、基于语料库的商务信函中谢意词的修饰语研究。

31、《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的跨文化传播因素。

32、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33、罗格2008和2012奥运开幕致辞的预设触发语研究。

34、 。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

35、搭配词典中复合名词处理的改进。

36、从认知的角度解读英文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名化现象。

37、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多模态释义研究。

38、英语学习词典中同词反义现象的处理策略研究。

39、英文产品说明书中情态动词的认知研究。

40、图形-背景理论下英文广告仿拟语的认知研究。

41、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情态附加语的人际意义分析。

42、nba即席解说的人际意义研究。

43、奥巴马总统医疗改革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45、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

46、英语身体词汇一词多义的概念隐喻分析。

47、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

48、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

49、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50、汉英广告语篇中的预设研究。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2、1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题目。

2、2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题目。

2、3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看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看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同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题目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题目。2、5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熟悉,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

3对策。

3、1更新择业观念,重视社会现实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往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活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重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公道的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足。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重视社会现实。

3、2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天生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条件。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熟悉,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留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布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培养独立意识,进步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进步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练习,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题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先容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熟悉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把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分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把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熟悉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预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题目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题目,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心理调适方法。

3、5、1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放松练习法放松练习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留意转移法留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留意,使个体的留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留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醉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考查内容:考查求职者对自己的了解程度。思路:介绍内容要与个人简历一致;表述上尽量口语化;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事先最好以文字形式写好背熟。

2、谈谈家庭情况。

考查内容:了解应聘者所受的教育,,以及未来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思路:简单罗列家庭人口;强调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对自己教育的重视,家庭成员的良好状况及其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以及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3、有什么业余爱好。

考查内容:业余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思路:最好不要说自己没有业余爱好;不要说那些庸俗、令人感觉不好的爱好;最好不要说爱好仅限于读书、听音乐、上网,否则可能令面试官怀疑应聘者性格孤僻;最好能有一些户外业余爱好来“点缀”形象。

4、最崇拜谁。

考查内容:应聘者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路:不宜说自己谁都不崇拜或崇拜自己,也不宜说崇拜一个虚幻或不知名的人;不宜说崇拜一个明显具有负面形象的人;所崇拜的人最好与自己所应聘的工作能搭上关系;最好说出所崇拜的人的哪些品质、思想感染、鼓舞着自己。

5、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哪些大学课程。

考查内容:应聘者的知识结构与个性偏好。思路:一般而言应实事求是。

6、谈缺点。

考查内容:应聘者的诚信度和自信心思路:不宜说自己没缺点;不宜把那些明显的优点说成缺点;不宜说出令人不放心、不舒服的缺点。

7、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考查内容:应聘者的求职动机、愿望及对此项工作的态度。思路:宜从行业、企业和岗位三个角度来回答,如“我十分看好贵公司所在的行业,我认为贵公司十分重视人才,而且这项工作很适合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8、如果录用你,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考查内容:应聘者处理事情的基本能力。思路:如对应聘职位缺乏足够了解,最好不要直接说出自己开展工作的具体办法;可尝试采用迂回战术来回答,如“首先听领导的指示和要求,然后了解和熟悉有关情况,接下来制定一份近期工作计划并报领导批准,最后根据计划开展工作。”

9、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

考查内容:应聘者对个人和对单位的认识。思路:最好站在招聘单位的角度来回答。招聘单位一般会录用这样的应聘者:基本符合条件、对这份工作感兴趣、有足够的信心。

10、作为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如何能胜任这项工作。

考查内容:招聘单位并不真正在乎“经验”,关键看应聘者怎样回答。思路:回答最好要体现出应聘者的诚恳、机智、果敢及敬业。

没有一个求职者不想在面试中取得成功,但是有不少求职者不知道对于面试,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证面试成功。下面就为求职者介绍几点求职者面试需要做的准备,相信一定能够增加你面试的成功率。

准备1、了解公司概况及求职职位的要求。

得到面试通知之后,你就要迅速查找该公司的概况,对公司做一些最基本的了解,避免面试官向你提问有关公司的问题时,你回答不上来,同时更要非常清楚你所有应聘职位都有哪些相关的要求。

有的求职者对公司整体情况不了解,对自己应聘的职位有哪些具体的要求也不是十分清楚。在面试时面试官也肯定会问到相关的问题,如果你一问三不知,面试的结果也就不难想象了。

准备2、查找公司地址。

提前要仔细查找该公司的地址,弄清楚具体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面试现场。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去乘车,还要考虑到乘坐途中意外情况会耽误的时间。这些时间都要考虑在内,面试时切记迟到。

如果你对乘车线路不熟悉的话,你应该带上路线图,以免在途中耽误时间。

准备3、准备面试时所用的相关资料。

面试前,你要带上面试需要的资料及相关证件,在面试之前再检查一遍自己需要带的东西,确定没有被遗漏的东西,以备面试官核查时所用。

准备4、按照面试要求着装。

有的求职者在参加面试时不注意自己的穿着,更没有按照应聘求职的规定着装。求职者以随便的着装去参加面试,会给面试官留下非常不好的初始印象。求职者想在后面的面试过程中,改变当时给面试官留下的第一印象,也往往事倍功半。

所以,求职者在参加面试时应该按照求职的要求着装,避免不符要求的着装给面试官带来反感。

想要面试取得成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能在面试前做好这些准备,就能避免面试时不必要的失败。

大学生毕业论文题目

4、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质量研究。

5、b2c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顾客体验评价研究。

6、dh公司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研究。

7、sc公司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

8、北京市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系统优化分析。

9、北京市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10、菜鸟物流模式对现代物流发展启示。

11、超高频射识别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12、大连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13、当当网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14、德邦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15、第三方物流的仓储管理。

16、第三方物流的利与弊。

17、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

18、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评价研究。

19、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服务现状问题的探讨。

20、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1、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22、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研究述评。

23、第三方物流企业盈利模式与成本管理分析。

24、第三方物流实施vmi配送优化的研究。

25、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探讨。

26、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的融合研究。

27、第三方物流运输云计算应用。

28、对比分析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模式。

29、对我国物流成本的再认识。

30、多车场物流协同运输调度的方法研究。

31、改革中小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策略。

32、高职物流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探讨。

33、公路低碳物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4、公路煤炭物流网络优化研究。

35、关联物流运输调度问题研究。

36、关于铁路物流能力提升路径的探讨。

37、广西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网点布局方案研究。

38、广西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分析。

39、杭州地区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

40、合肥农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41、河北烟草物流增值服务研究。

42、基于rfid技术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改进研究。

43、基于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快递末端网点优化整合。

44、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业新型发展模式分析。

45、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46、基于供应链下上海通用汽车整车分销物流的方案实施。

4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甩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讨。

4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铁路物流运作模式研究。

49、集宁现代物流园区发展战略研究。

50、计算机之大数据对智慧物流的影响。

51、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52、精益思想应用于企业物流管理探讨--供应链环境下。

53、军地物流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54、考虑供应不足的应急物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及算法。

55、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的研究。

56、兰州铁路局物流基地布局规划方案的探讨。

57、零售商主导下物流外包的三级供应链决策。

58、绿色物流园区评价方法初探。

59、宁波电商与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对策探讨。

60、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科技创新策略分析论文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以下是“科技创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摘要: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创新驱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2。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本区域和周边地区持续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二是产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呈现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特征,相关核心技术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四是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鲜明价值导向,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氛围浓厚,全球科技创新领袖不断涌现。

3。“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苏省委在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后作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从内涵的区别来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产业,即生产制造,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科技,即科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率先突破。从提法的共性来看,两者同属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无论是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均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占据领跑地位,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两者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的战略基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国际,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影响力。从区域的差异来看,江苏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规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42%,分别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具有全球领跑和并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10830家,高于北京,约为上海的2倍;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80%来自企业,而北京为40%、上海为63%。可以说,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符合江苏的现实基础和产业需求。而相对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创能力更加突出:全国50%以上的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48%两院院士和31%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北京;全国1/3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4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部属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分别是江苏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江苏的2。43倍、1。40倍。

二、国内外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持续打造硅谷,确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英国在伦敦加快建设“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技术中心;新加坡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保持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对硅谷等联合国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

1。始终把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重要载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科技园区,它们是各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亿美元级高科技公司,约有100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园之初选择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台湾地区十大企业有7家来自新竹;韩国政府为大德地区出台《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案》,以财税减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园区发展,使其ict、生物医药、空间技术等全球领先。

2。高度重视集聚科教和人才资源。

美国加州拥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级研究机构,据统计,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加州占据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兼职创业,每年都会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韩国则将科学技术研究院迁入大德园区,与临近的忠南大学、科学技术联合大学院、情报通信大学、大德等大学不断输送其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培育及输出方面,科学院的贡献超过韩国的10%。印度班加罗尔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以及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培养15万~20万技术工人,成为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保障。

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高强度投入才能支撑高水平创新和获取高利润回报。目前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2013年硅谷风投总额超过50亿美元,占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增幅明显,从2011年的5。73亿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亿新元,年均增幅超过15%;东伦敦地区是英国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投资金规模占全国的25%和全欧洲的8%。

4。注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美国盖尔研究所发现,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而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政府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费以激励其创新,制定《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对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国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小型企业可以使用创新代金券支付创新服务费用,目前全德国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牢牢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及顶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渠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突破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产业转型作出积极的示范。

1。着力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

(1)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部署。

瞄准未来战略需求和技术供给短板,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数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江苏有优势的领域,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论证并启动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

(2)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开展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更好地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各地、各园区、有实力的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科研型国际合作大学、联合研发机构。

(3)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按照平台一流、队伍一流的标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地方和园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共建一批人才与国际贯通、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研究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针对“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高新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赋予省产研院在使用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时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任职或兼职,在省产研院兼职或任职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可保留3年工作人员身份,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1)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全面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支持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企业科技园,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产业技术研发网络,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提升产业科技开放创新水平。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世界创新强国,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推动加入世界主要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政府审批和监管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鼓励地方、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园区加快集聚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3)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提高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1)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

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给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鼓励高新区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资源。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新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内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新区财政收入中上缴省市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省市对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2)打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探索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3)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致胜转变。坚持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向,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腾笼换鸟”,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发展。

4。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依托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等,加大海外领军人才、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地区特色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科技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建立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构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孵化体系。

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发展,形成涵盖创业全过程的孵化链条,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机构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推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产业部门基金统筹联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联合布局资金链,发展“首投、首贷、首保”,优先支持初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人才贷”、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加快聚集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

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600

[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

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五味;中医学;运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

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

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

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

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

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问患者口味以知五脏病变。

口味即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

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

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

2.2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

《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

”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

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

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

3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3.1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

3.2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

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

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

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

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

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

3.3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

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

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

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山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

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

4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

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患者病情、习惯口味对食物加以选择,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另一方面,患某病不宜过食某味,否则不但不利于治病,甚至加重病情。

如《素问》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

”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

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4.2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

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此当为养生者戒。

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

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

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

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1)科学发展观对当地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的调查研究。

(2)“发展是硬道理”的时间表现。

(3)可持续发展调查分析。

(4)我过改革伟大时间的典型调查。

(5)加入wto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6)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调查研究。

(7)开拓农村市场调研。

(8)有关收入分配及家庭收支状况(不同阶层,地位,职业)的调研。

(9)城乡就业形势可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10)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薪酬情况的调查研究。

2.社会学类。

(1)学习党的八荣八耻荣辱观。

(2)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3)城乡居民的闲暇生活。

(4)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5)国有企业职工在改革中的变化及其心态。

(6)城市的资源及环境保护调查。

(7)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8)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9)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10)市场背景下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

(11)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电子网络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1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研。

(15)对大学生现状的调查。

(16)当地就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17)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18)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3.教育类。

(1)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伟大实践。

(2)社会主义时常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4)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途径和方法。

(5)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6)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

(7)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8)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反方:79粒。

(2)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正方:鸡生蛋。

反方:蛋生鸡。

(3)猪八戒为什么调戏嫦娥?

正方:因为爱情。

反方:因为性欲。

(4)玫瑰花有助于泡妞吗?

正方:有助。

反方:无助。

(5)1+1=2吗?

正方:给出13个1+1=2的理由。

反方:给出13个1+1不等于2的理由(场外背景音: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

(6)猪和乌鸦到底谁更黑?(条件:假定世界上不存在白猪和白乌鸦)。

正方:猪更黑。

反方:乌鸦更黑。

(7)201卡给我们带来欢乐还是200卡给我们带来欢乐?

正方:201卡。

反方:200卡。

(8)口袋里的钱交给强盗保管好还是交给骗子保管好?

正方:交给强盗好。

反方:交给骗子好。

(9)人死了以后能感觉到痛吗?

正方:能。

反方:不能。

(10)被老虎吃了更幸福还是被狼吃了更幸福?(条件:不要涉及是否应该被吃的问题)。

正方:被老虎吃了幸福。

反方:被狼吃了幸福。

恋爱靠缘分还是奋斗。

恋爱中男人还是女人更主动。

理工科的男生更适合当老公,还是文史科的男生。

八戒和孙悟空那个更适合当老公。

笑比哭好还是哭比笑好。

女人更烦还是男人更烦。

单身好还是结婚好。

恋爱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选对象应该选胖的还是瘦的?

女人更适合持家,还是男人更适合持家。

男人更脆弱还是女儿能更脆弱。

男生还是女生更需要呵护。

学长更需要女友还是基友。

趣味辩论赛纪实《学姐和学妹哪个更适合做女朋友》。

(反方男生依次送正方女生上场,男生列队,齐步走向反方座位。主席上场)。

ok,我们开始本次的趣味辩论赛。本场辩论赛的辩题是“学姐和学妹哪个更适合做女朋友”。在我左手方的是组织们,她们的立场是学妹比学姐更适合做女朋友。在我右手方的是爷们团,他们的立场是学姐比学妹更适合做女朋友。按照国际惯例,应该是女士优先,但是呢,奇葩主持的比赛就是奇葩,所以男士优先,下面有请双方作自我介绍,有请反方。

反:

1:上得辩场2:下得厨房3:打过小三4:斗过蟑螂。

1:反方一辩董俊鹏2:二辩刘天昊3:三辩曹皓博4:四辩修宇亮。

合:大家好,我们是爷们。

主持人:爷们团真爷们,冒着回家跪搓衣板的危险力挺学姐还敢跟组织做对,勇气实在可嘉。让我们来看一看组织怎么说。

正:

1:都说学姐特别狂2:不会卖萌也能装3:自古美人爱名将4:从来学妹爱学长。

1:正方一辩纪莉莉2:反方二辩姬昂3:反方三辩张懿嘉4:反方四辩王睿。

合:大家好,我们是组织。

主持人:听掌声来看咱们现场的'学妹/学姐数量比较多,那么首先有请双方一辩作开篇立论。爷们优先。

反1:谢谢主席,大家好!学妹还是学姐,这的确是个问题,相信不少学弟正纠结于此,无法自拔,也相信某些学长纠结了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依旧没能拔出来。因此今天本着拯救学长,指点学弟,并救学妹于水火之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精神,帮大家理清思路,替学弟拨清迷雾,让你们知道学姐比学妹更适合做女朋友。我方将依次陈述理由。

反1: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姐在学校战斗时间更长,大多都经历了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小三插足,四方混战,五味杂陈,六亲不认,七窍流血,八字没一撇,九九八十一难的爱情,有着比无知小学妹更为丰富的实战经验。所谓地下浴室洗过澡,足球场上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软件学姐就是好。四区楼顶流过汗,学校食堂吃过饭,也曾弯弓射大雁,软件学姐就是赞。考试突击背过书,圆厅上台跳过舞,此生行尽天涯路,软件学姐就是酷。刺破青天剑未残,匣里金刀血未干,千载谁堪伯仲间,软件学姐就是天。

反3:组织们啊,在这个动不动就节操碎一地,出门就撞切糕,在大软件散个步就看到纯洁的身影的时代,心理和生理更加成熟的学姐当然比学妹更有市场竞争力。历史潮流,浩浩,多少风流人物上演过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蠢事,是学姐改变了历史,是学姐创造了价值,自古红颜多水货,霍霍霍霍霍霍霍霍…………货比货,不识货。纵观历史,在那个菊花还只是一种花的年代里,昆仑派掌门何太冲选择了师姐单淑娴,林平之选择了自己的师姐岳灵珊,著名大侠杨过更是冲破世俗,听到男同学们心底最原始的召唤,选择自己成熟的老师小龙女。

大学生择业心理题目试析论文

在职业心理理论的基础上,以自编问卷为工具,对上海4所高校的615名上海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结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形成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择业心理结构的维度是:个人取向(因素)包括择业意识、发挥能力、信息掌握、就业准备4个维度;社会取向(因素)包括就业途径、经济收入和个人能力的培养、社会地位、家庭影响、社会环境5个维度。

作者:高珏gaojue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刊名:人类工效学istic英文刊名:ergonomics年,卷(期):7(1)分类号:关键词:心理结构择业个人取向社会取向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摘要: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为了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有效地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加强全员参与,探索协作指导的路径与方法;明确师生职责,恪守学术道德。

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不同学科教师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围绕某学科科技创新活动,在课堂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实践过程中,共同拟订指导计划,依据教师各自专长,共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大多数普通高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主要是本学科教师,很少组建跨学科教师指导团队。而在项目指导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问题,仅凭自己阅读资料很难深刻理解,亟须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帮助。明确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内涵和内在机理,构建有效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自身发展需要:整合、优化与提升内部资源。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二级学院(系部)分别负责组织、培训和指导本学院(系部)学生参加各级别科技创新活动,学院(系部)之间往往很难共享培训和指导资源,比如竞赛场地、培训资料等。借助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时机,每个学院(系部)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内部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共享、整合和优化,提升内部资源使用的效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中指出的,“取得优异成绩的机构,正是那些善于以灵活方式和合作精神开展跨学科界限的教学的机构”[1]。因此,加强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由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将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合理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力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整体功能”[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受益者,都能完善自己原有的创新素质结构,获得新的创新技能。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是跨学科合作研究,在填补学科微观化后空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并不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传统学科群为基础,需要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理念、方法、技术、理论和范式等内容。根据研究问题需要,“以不同的集合方式将学科群连接成网状学科结构,并形成以某一学科(群)为主体的组织体系”[3]。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的过程,亦是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拓展彼此的学术视野,不断探索知识前沿问题。

(三)学生创新素养发展需要:践行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

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共同交流,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和方法等内容,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有机整合,指导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融合贯通,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4]学生时刻感受着跨学科教师教学合作创新的精神,并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这种精神,促进自身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

1.提升观念意识,重视协同指导的意义。建立校级指导委员会,各学院(系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委员,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指导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只有校长、院长(系部)、教务处长和教研室主任等各级领导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工作和课程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与配合,才能保障协同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协同指导的教育价值。

2.组建教师团队,建立协同指导机制。校级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教师团队:遴选各学科优秀教师,确定团队负责人;评估协同指导过程中各位教师的表现,按照相应的办法给予奖惩;监督协同指导的运转,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的支持,例如提供场地设施和安排课程等,保障协同指导机制的正常运转。

3.完善激励措施。协同指导的过程伴随着协同代价[5],即“人与人在价值互动中为了实现协作所费的时间,包括组织时间、协调的时间、激励的时间、沟通的时间等”。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往往仅能驱动少部分教师协同指导的内在动机,多数跨学科教师更加在意协同代价的补偿机制。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跨学科教师参与协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关激励措施必须完善并且奖励力度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的相关激励措施一定要全面、科学、合理和细致,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式的激励力度,要让参与协同指导的教师获得有尊严的、恰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二)全员参与:探索协同指导的路径与方法。

1.协同开设培训课程。协同开设一门课程,讲授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如何分析和解答同一个问题。以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几乎每一年的竞赛题目都包含着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2011年“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2012年“机器人避障问题”,2013年“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2015年“‘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显然,在对大学生开展数学建模培训时,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至少应当包括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教师,协同开展各种赛前的培训工作。当然,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上述数学建模问题也有自己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也可以吸纳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进入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密歇根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参与跨学科协同教学课程的学生在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整合能力、协调复杂差异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6]。因此,指导教师团队应当围绕某一项或几项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式的课程体系,有序安排衔接课程,讲授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协同指导创新项目。高校普遍设置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每年都开展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包括校、省市和全国等不同级别的科技创新项目。这类科技创新项目一般允许有两位指导教师,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协同指导,指导对象是由学生自由组建的团队。围绕同一创新项目,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位指导教师展示和发挥各自的学术特长,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入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创新项目。这是一个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最终目标是更好地完成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协同组织创新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积极学习创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与实践平台,也是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效果的重要检验平台。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和组织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参加这些竞赛,通过竞赛促进协同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国内的科技创新竞赛主要有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竞赛、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国外的科技创新竞赛主要有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和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三)明确职责:恪守学术道德。

学校在促进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协同指导工作中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教育师生恪守学术道德,谨防学术违规。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时,要强化赛前的指导工作,杜绝教师在赛中的违规指导。一般地,竞赛都要求指导教师不能在竞赛期间针对竞赛试题给予学生帮助,只能做一些组织性的工作。指导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更好的竞赛成绩而违反学术道德。

参考文献:

[2]李明善.教师专业发展论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07.

[3]邹晓东,陈艾华.面向协同创新的跨学科研究体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64.

[5]蔡剑.协同创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0.

[6]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论文

摘要:展开创新教学、培育创新人才是高档院枝的首要使命,也是世界高档教学的展开趋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杰出办法,发明有用的科技活动条件和展开科学的科技活动路径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首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人才培育;位置;作用

高档教学的使命是培育具有创新精力和实习才能的高档专门人才,展开创新教学、培育创新人才是高档院校的首要使命,也是世界高档教学的展开趋势。不能满意年代请求的教学是落后的教学,不能从事发明性作业的人才是缺少竞争力的人才。现代高校不只要承担遍及、教授常识的使命,并且应首要承担起对学生自立获取常识办法和发明才能的培育与练习。使大学应当变成创新者的摇篮,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力和实习才能的高层次人才,发明出大量高科技作用,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展开战略作奉献。

依据培育创新型人才和依照可持续展开的教学观的请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培育中的作用现已显得越来越首要,变成学生在校教学阶段一个首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现已变成高校培育学生实习才能、创新精力的首要支持,变成学生进行本质拓展的资本依托,变成课内教学的首要补充和拓展,是培育学生创新精力、进步学生实习才能的首要环节。在方案经济系统下校园很少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学生对自个常识的构成和才能的练习也很少留意,成果构成常识面窄,基本本质差,习惯才能低。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完善,用人机制发生了改动。学生上学缴费,结业后自立择业。实际请求咱们培育出来的人有必要能习惯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要依照常识、才能和本质的整体请求来构建新的人才培育方式,改动侧重常识教授和过火重视课堂的教学观念,树立重在培育学生创新认识和创新才能的新的`教学观念。展开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科学质量、创新精力和创新才能:引导广阔学生自动习惯科技展开和社会进步的请求,勇于实习。全面进步归纳本质;推动培育办法的改动,使科技创新活动变成学生培育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

21世纪对人才请求的标准是根底宽厚、本质较高、才能较强、特性明显,具有开拓性和发明性。跟着高档教学拓展专业、加强根底的变革,结业生的才能将更多地体现在常识更新才能、处理疑问才能、创新认识、创新才能。

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科技活动有着其它教学环节不行代替的功用和作用。它为学生供给了除课程以外的直接的实习时机,使其既把握必定的理论常识,又能培育着手才能和处理实习疑问的才能。在活动中,学生会充分调动已有常识去处理眼前的疑问,会遇到或提出课堂上遇不到或提不出的疑问,当这种常识显得缺少时,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新常识。经过科技活动,使学生开始完成对已有常识的组合与归纳运用,刺激学生对新常识的寻求和对新疑问的探究,使他们不再满意于仿照前人,而不断涌动身明的强烈欲望,练习他们把握时机,改动环境的才能。

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力,是展开课外科技活动的底子动身点和终究归宿。经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培育他们的科研好,使他们体会发明的趣味,进而激起崇尚科学、寻求真理的崇高情感,练习奋力拼搏的毅力,养成学科学、搞科研的攻关精力。养成坚持真理、寻求真知、脚踏实地的科学品德和科学质量。

展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造就大学生的根底本质、基本的学习和作业才能。让学生得到合适自个的非常好的培育。特性取得杰出展开,培育科技创新型大学生。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直接作用是它为创新教学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它赋予了学生内涵的学习动力、好奇心、热心、趣味与积极性。在这里,科技活动的本质是,着重发明性,处理疑问的办法和构成探究研讨担任的精力。在这么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沉的常识接受者,而是自动的求知者、参加者、探究者。大学生的应变本质、创新认识、发明才能也就在不断的处理疑问和积极自动的参加过程中得到培育。

学生科技活动以一种生动、丰厚而有用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究精力,让学生在抵触中寻求处理疑问的办法。在应付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临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正是创新教学的本质地点。经过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上完成从依靠老师获取常识向依靠自个的自学才能去获取常识的改动。在就业上,由依靠社会和家庭向依靠自个独立作业的身手和条件的改动,以习惯终身多次择业的需求。使学生作业才能的培育由彻底在结业后构成向结业前开始构成改动。

要把学生科技活动才能的培育归入培育目标,把学生的科技活动归入校园教学变革的首要内容,依据现有条件并努力发明条件,为学生的科技活动供给必要校内的或校外的活动场所;供给必要的活动内容,装备高质量的指导老师;供给必要的活动经费,留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可经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与老师的科研相结合。大学生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才能有限,常识和经历缺少。使得学生在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时显得无能为力。一起,学科专业的限制。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项目很难展开。因此。树立相应的老师指导系统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协调系统。在老师的科研作业中,让学生做一些辅助性的作业。由此,把学生带到实际的活动中。加深对已有常识的理解。开始学习研讨办法。培育创新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

与实习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创新才能是在不断地处理实习疑问的过程中练习培育出来的,要克服现在重理论轻实习的倾向,变革实习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培育创新人才的请求动身,研讨和处理实习教学中的疑问,让学生在实习性教学环节中,练习培育自个的创新才能,磨炼毅力,进步接受波折的才能,练习思维的敏锐性。在实验教学、出产实习和结业实习及课程设计和结业设计中,练习学生的创新才能,练习剖析他们处理实际疑问的才能。

与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相结合。以举行“科技节”、“科技文明月”和全国“挑战杯”等活动为根底和载体,遍及科学常识、营建学术空气、展开科技活动。采纳举行学术报告、开办学术讲座、科技制造竞赛的办法进行。使学生进人学术环境。为他们供给汲取新常识、了解当时科技前沿意向、开阔思路、把握准确探究办法的时机,感触科学研讨的奉献精力,催发寻求新常识的自觉行动。

依据学科特点树立各种科技社团安排,担任展开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安排与办理,用安排资本支持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夯实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根底,在丰厚多彩的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培育创新人才,体现学术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全员性。

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供给基金支持,进一步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展开。以创新成才教学为主旨,经过建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赞助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用基金资本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力推动、扶持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展开。

树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评价和奖赏机制,实施创新学分,与奖学金鉴定挂钩。激起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自动性和积极性。

总归,高档校园培育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具有较强作业竞争才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首要标志。培育具有21世纪世界竞争才能的新式人才,是当时高校教学教学变革的落脚点。

科技论文范文题目

简明、准确地写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姓名、职称(或职务)。

概括地说明,该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并极其扼要地表述是以何种实验材料与方法得出的何种研究结论,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和研究结果的意义。

这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汇,它可以从标题和摘要中提出(一般提出3—4个关键词),关键词可供检索性期刊(或数据库)编入关键词索引,供国内外科技人员查阅。

简要表述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实验(试验)内容和研究目的。

详细写出本研究所用的实验(试验)材料、实验条件、采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其理论依据,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客观描述和科学分析实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写明应用的公式、反应方程式;用表格、坐标图或曲线图准确列出实验中得出的数据;表述实验得出的最终结果。

讨论是将实验研究中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高度。其重点内容是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并对数据误差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解释,探讨对实验材料及方法的改进。在讨论的撰写中,表述要全面、辩证、客观、切忌武断。

对本研究结果的价值、作用、意义作出判断,说明本研究发现了哪些新的规律、发展了哪些学术理论、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