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专业24篇)

时间:2024-02-26 01:31:05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过程中的宝贵参考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论文

摘要:“所谓‘e概念’即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各相关应用领域的知识、方法、技能相结合而衍生的新的应用模式。”换言之,“e”概念就是各种信息技术与各行业领域相结合,对该领域产生新的模式起到促进作用的一种信息手段模式。

关键词: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应用;应对模式转变。

一、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实现的可能性。

(一)各种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产生使edi设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低成本、高覆盖的internet设计管理模式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的作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不断显现出来,逐步形成了e概念设计管理的模式,这类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同步工程系统。

首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慢慢地适应internet生活:语音聊天或者网络电话已成为很多人节省长途话费的最佳途径;只需轻轻一点,网络上所有好听的歌曲都可以存入mp3。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持与思想支持,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开展与普及也就有了可能。其次,现阶段的大学设计教育,在注重理论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专业性的设计软件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类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可见,大部分年轻的设计师对设计类软件并不排斥,这也为各种信息技术与设计管理模式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二、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应用。

(一)各种信息技术之间能否真正实现无缝式链接。

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虚拟性、整体性、共享性等特点要求各种电子计算机系统与通讯系统以及相关系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虽然这种软件之间很容易就可以建立起标准化的接口,但真正实现无缝式链接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各种技术之间的链接将不仅仅是数据的传输,而是包括数据、结构转换、形式转换等。各种技术直接如何才能达到无缝式链接是新型设计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但是有些信息技术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技工进行操作,这样就容易造成技术衔接之间的断层。同时各种昂贵的信息技术的背后,也预示着在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当中,实现各种信息技术准确链接是有困难的。这里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型的设计管理模式不能只是个别跨国公司、外企、大型国企的专利,它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普及各级别设计公司的一种模式。

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使得员工的工作节奏加快,虚拟组织的形式容易造成工作机会的激烈竞争,往往出现能者居之的情况。以前得过且过的混世态度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已经不能生存。因此,伴随着快速的工作节奏,员工的工作压力是否会越来越大?尤其是设计公司的管理,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于设计师的管理一直都讲求弹性时间,如此的工作压力是否能造成设计师的负担?是否会消减设计师的创作灵感?然而,这不仅是e概念设计管理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电子时代给社会带来的.问题。

组织的虚拟灵活性是否会对组织文化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推动组织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组织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组织精神、团体意识、组织道德组织道德、组织形象、组织文化结构等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成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与磨合。因此,虚拟组织如何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也不免会出现一些为了缩减开支、缩短研发周期等原因,刻意缩减一些设计步骤,例如制作模型、现场模拟等,取而代之的是电脑上各种三维模型技术、动画模拟技术。这种现象究竟是利是弊?笔者认为,每个设计步骤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理由,例如模型制作,虽然电脑三维模型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产品的造型、材质,但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的效果与真实的模型还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各种模型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地促进了设计过程的发展,但一味的依赖电脑模型技术就有些呆板了,设计管理者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设计项目的不同,安排具体的设计过程与细节。

三、如何适应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对于设计师而言,e概念环境下更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综合、全面的设计素养。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设计师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这是身为一名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二是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设计技能,而且还要了解整个设计流程。2.具备较强的整体、协调的团队精神。这是设计管理一直强调的观点之一,同时,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其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e概念设计管理同步性的要求,同时也是虚拟组织灵活性的要求。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才不至于在同步合作中产生矛盾,也不至于造成虚拟组织难以管理、无组织文化的混乱局面。

(二)对于设计管理者而言,应当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高度的整体统筹协调能力。这是对一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但e概念设计管理却将这种能力要求到极致。e概念设计管理的同步性对设计管理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例如设计一款手机,外观、键盘可能是不同的人在同时进行着。因此各个环节之间的摩擦将不可避免,设计管理者起到的作用非常大。2.良好的资源调配能力。设计管理模式的虚拟灵活性要求设计管理者具备超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对于一个项目,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的人才,预期项目周期是多长,人才工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是设计管理者应当要考虑的。因为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虚拟灵活性,因此,设计管理者在行使调配、预测能力时应更加谨慎与周密,否则,e概念设计管理模式的虚拟性灵活组织将很难维持。

参考文献:

[1]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02-01.。

[2]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1.1水电站自动监控系统。

一般水电站的总体设计是以计算机监控为主,简单常规控制为辅,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监控系统和常规控制设备之间的协调作用。建成后尽可能达到少人值班甚至无人值班的效果。简单控制的作用是为了预防了主级控和现场单元控制发生中断的时候备用的。简易常规控制是直接作用在现地控制单元的。监控系统一般采用分层分布的开放系统,确保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具备方便使用与硬件扩充的功能,还要能保护用户的投资。软件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能使系统更能适应规模扩充以及功能增加。系统可以采集、处理并监视各中输入量,对各种控制对象进行各种控制。并能根据水电站的实际状况,能便利修改或者重新定义画面的参量、编号。系统的事故追忆及顺序事件记录功能可以有效分析事故的原因。

1.2大坝安全监控系统。

这个子系统是由中央控制器、前置机、传感器、现场测量控制单元以及通讯网络构成的。其中现场测量控制单元是放置观测房里面的,是和传感器相连的。前置机实际上是一台工业控制机,一般是当作网络中心的节点,与各个现场测量单元相接,实现子系统的运行控制和上一级系统的联接。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控子系统一般有这几个功能:数据采集机分析功能、报表及图形形成功能、数据库管理功能。

1.3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现在已经被应用到很多的领域。这种系统就是采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对远端的景象进行传感成像、集中监视、信号传输、记录图像及联动控制的管理系统和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现在水库多采用的计算机数字监视系统是一种新型产品,这种手法是将视频图像数字化进行压缩记录。一般是采用高档的工业控制微机、pc服务器,达到增加摄像机图像输入人路数,增强图像的显示率,增加对镜头和云台的控制,加上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便组成了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监视报警子系统。局域网内的任一台电脑通过权限认证之后都能监控图像信息,还能通过网络进行移动办公。

1.4水情遥测系统。

这个系统一般配置有前置机、收发电台、遥测中心终端、全向天线、通讯电源等。中心站能够接受各个遥测站收集到的各种水情参数。中心站的作用是初步识别判断收集到的数据,然后分类整理,储存到中心站前置机的内存中。这些整理过的数据由能通过局域网存放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水情遥测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功能:随机自报和定时平安自报功能;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微处理器和国际标准的调制调节器设计的rtu终端机能够进行水位消浪虑波处理、自动报警、先进信道检错、纠错编码功能。

2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水库信息化建设中做到统筹设计、分步实施。

因为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涉及的范围很广,并且每个系统轻重缓急也各不相同,在水库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水库的自身情况合理统筹安排。例如管理水平相对比较的落后或者有一部分已经建成的书库,就应选择分步建设的方式,优先去建设那些比较成熟的子系统或者很重要的子系统,这样循序渐进就有很大的成功率。然后对于那些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经验或者本身管理水平很高的水库可以采用整体实施的方式去建设。

2.2做好水库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工作。

在水库信息化系统建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系统的维护。系统的`维护工作不单指硬件设备的定期维护,还要建立常年性的周期维护。水库信息化系统很复杂、繁琐,并且维护技术要求也很高,因此一定要具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维护,禁止非专业人员擅自操作。

2.3加强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

水库信息化系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病毒和信息的泄露。对于病毒入侵,应当首先给系统设置防火墙,并注意定期的跟新病毒库,预防新病毒的入侵而没有防备,再者应当定期查看防火墙的运行的日志,清楚掌握系统受攻击的状态。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避免病毒的入侵。至于信息泄密问题,可以采用用户分级摄制权限的方式。这需要首先对水库信息化系统进行细致的分级分类,并能以数据库的形式设立不同级别的用户,并分别给予不同的访问权限,从而降低信息泄露的几率。

3总结。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水库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样才能提高水库的工作效率以及水库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要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现有的技术人员已经无法满足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要,软件公司应加强用户操作人员的培训。

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论文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文档为doc格式。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的共性是强大的学习能力,既有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积累只能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迅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力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与高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高校素质教育不再注重某一具体方面的技能发展,而是用更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人才。因此,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实践性还是在理论性方面都应该引起重视。而从教学模式的视角来看,高校的音乐教学实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具体表现为:首先,很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的写作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不能有效的进行写作教学,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的写作教学课上只是让学生写作文,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点,对学生的写作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其次,一些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课时,缺少针对性。高中语文教师常常因课时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只能对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行讲解,加之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于教师的指点意见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写作之中,致使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最后,当前的写作教学中,多数都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缺少表现的机会,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而教师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教授,致使教学的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这也不利于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高中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提高写作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学生将写作作为任务去完成,这不仅会让学生感觉痛苦不堪,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有含金量,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学会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写作的题目有内容可写,并且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进行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从而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某次写作教学结束以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选取前三名文章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一定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时期的学生其性格已基本成型,对于学生的不同个性,教师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并且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将其个性通过文章鲜明的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例如,教师为学生出一篇半命题作文为“××,我想对你说”,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或者感恩等,但对于性格较为内敛的同学来说,他可能会通过一些实例来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在班级将这两种类型的作文进行对比,不仅是对学生性格的尊重,也有助于学生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不对学生进行强制要求,但要对学生的写作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因为高中时毕竟还是会有很多学生缺少自制力,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间接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做好教学评价。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批阅文章时常常是一个大大的阅字,很少会给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在看到教师的批阅以后,也会将其放到一边,不会反思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做好学生的教学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文章后面给予不同的评价,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鼓励都可能会改变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教师为学生的文章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增强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写作能力好的学生也可以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效率。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已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因此需要进行调整、改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写作能力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增强教师的写作教学效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的日益发展壮大给社团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和社团的职能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加强社团建设和管理,创建新的模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建设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中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从理论型、学术型社团到娱乐型、服务型社团,涵盖了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需求。总体而言,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有的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有的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无计划活动;有的社团内部管理较混乱,活动经费管理不严密,出现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等等,从而导致不少社团缺乏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和思想缺乏连续性,难以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二、社团的职能。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学生社团作为一支新兴力量正迅速发展壮大。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如何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成为团工作的一大课题。

(一)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1・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2・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3・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4・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帐目由专人负责,建立经费收支帐目,社团负责人或其他成员不得随意处分和占有社团财物。

5・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6・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7・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二)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

1・严格活动审批。对社团活动实行“五个一”申报审批制度:即提前一个星期申报、一个基于调研基础上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套完整的活动方案、一份明确的社团活动责任分工、一个较完备的安全预案。严把社团活动的审批关和质量关。

2・规范干部培养。在公开竞选、民主选用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团学干部培训班、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社团干部队伍。

3・巩固活动阵地。为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要依托社团建立各种日常活动阵地,既促进了社团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也能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占领网络阵地。社团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社团风貌、开展社团活动和展开社团风采的阵地窗口,为社团形象的展示和互联网德育系统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积极探索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寻找和培育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已经成为高校团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4]赵立香・社团建设――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天地[j]・《大学共青城》,第二期。

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学质量并不可观。另一方面,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反映高校对于人才教育的欠缺。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学活动中找原因。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这表明教学质量的改善必须要依赖于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技术。另外,从现如今微课、网络课程的风靡程度来看,高校教学活动还需要打破固有的课堂模式,向个性化、自主化发展。综上所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本文基于荷兰开放大学麦里恩博尔教授研发的4c/id模型,探讨如何将其运用于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4c/id模型;复杂学学习设计;个性化教。

近些年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设计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甚至有学者认为其是影响高校教育的最主要设计理论。目前来看,高校教学虽然存在不足,但也积极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例如远程教育教学设计领域的出现。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可以将4c/id模型应用于远程教育教学设计领域以及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本文从两个方面出发,对基于4c/id模型的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进行探究。第一方面,了解何为4c/id模型,分析其所基于的教学假设、特点。第二方面,分析4c/id模型在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思路以及具体的构建措施。

一、4c/id模型概述。

(一)4c/id模型。

4c/id模型最早是由荷兰开放大学麦里恩博尔教授提出的,全称为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4c/id模型研发的最初目的是用于复杂学习设计的教学设计整体模式。所谓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是多种学习领域及目标的集合,是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所提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综合性获取知识,即能够掌握、协调和整合所学到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4c/id模型的设计思想才成为高校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理论。在奠定4c/id模型的重要地位后,大批学者开始思考4c/id模型的应用意义,应用特点。从4c/id模型的设计目标来看,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掌握的技能水平,最本质的要求是使学生灵活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从4c/id模型的应用目标可以看出其需要基于一定的教学假设且模型设计需要由简至繁、分层分步进行。4c/id模型的假设是指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复杂认知技能分为两类,即非复用型和复用型。这两种复杂认知技能的主要区别是行为输出的结果不同。非复用型认知技能其行为输出的结果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类技能假设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复用型技能假设的结果是行为输出会有高度相似,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备一定的联想思维。4c/id模型基于这两种类型的假设可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具象的情境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自动化水平。4c/id模型是为了实现复杂学习教学设计所研发的,故其本身也应该具备复杂学习教学设计的特点。在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不同等级的自主学习模式。4c/id模型可以为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的设计,其所设计的任务难度逐级递增但不同等级任务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在性质上却相同。例如,简单、较难、困难三等级任务中都会包含案例学习、有关键步骤提示的任务、模拟任务和常规任务等四类学习任务。这类子任务的设计是为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问题难度来满足技能测试要求。总的来说,4c/id模型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假设上,且任务设计要分层次。

(二)4c/id模型的特征。

4c/id模型之所以也叫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因为其设计包含了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是其能够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关键。高校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其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4c/id模型在设计上必须要满足的最主要要素就是“学习任务”,并且是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4c/id模型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个性化的,要求学生通过非复用型与复用型技能,由简至难的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另外,学习任务所设计到的实际问题符合实际情境,具有整体性、真实性、复杂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位置。自主化学习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熟悉适应。因此,4c/id模型的设计要素还必须包括“支持性信息”。其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启发性思路,来帮助学生在4c/id模型应用初期迅速适应。在4c/id模型设计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模型设计中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4c/id模型的设计要素要包括“程序性信息”。最后,4c/id模型还要包含“部分任务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在学生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来熟练掌握技能。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还无法实现教育最终目标。因此,在分析了4c/id模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其具体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且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彻底改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4c/id模型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具体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大个性化自主学习设计模块的构建,可以利用4c/id模型对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学习风格的支持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高效学习。另外,4c/id模型提供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任务和多种类型的学习风格,高校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基础水平选择难度等级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能够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类型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反映跟不上教学速度,难以熟练掌握一些技能。从实质上看,学生难以跟上教学速度的原因无非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以及教学计划设计不科学。为了能同时解决这两大问题,高校需要借助4c/id模型。4c/id模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不仅支持一些以创新为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复杂认知能力。这种应用思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搭建有效的能力发展脚手架来实现。比如,针对教学活动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使学生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用最短时期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数都缺乏积极性,难以主动进行学习。为了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高校可以利用4c/id模型为学生设计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才会有成就感和兴趣。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基于4c/id模型的自主教学设计,在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的同时都应该通过任务类型、支持信息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构建一般性的认知图示与认知策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不断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4c/id模型的高校自主教学设计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高校应该积极将基于4c/id模型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力求为社会培育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本文阐述了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措施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学生对母校提起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变化;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管与被管的关系,其法律关系日渐凸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毕业生因种种原因起诉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7月,广州五山黄某所在学校下发通知,称其“由于黄某未能缴清学费,决定暂时不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事后,黄某多次找学校的各级部门反映,要求领取证书均遭到拒绝。黄某在诉讼中称,他在校期间遵守校规校训,完成了校方规定课程,根据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学年内完成了规定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应准予毕业,既然已经毕业,又为何不发毕业证?法院的判决已经结束,但它却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生为何状告母校?这一现象督促着广大学生工作者去研究,去思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依法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1.体现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

新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定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一是首次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与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也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二是对学生违纪处分的标准更加明确清晰。《规定》取消了法律依据不明确或者行为特征不确定的处分规定,代之以有明确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易于判断的法律标准、纪律标准、学业标准、疾病标准,这将有助于减少学校处分行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三是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规定》贯彻正当程序的原则,规定学校在做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循权限、条件、时限和告知、送达等程序。四是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学校在实施处分失实或失当的情况下,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就会收到伤害。对此,《规定》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思想。这些规则不仅对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把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上特点,标志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已经纳入到法制轨道,这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突出学校与学生的双重主体地位,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因此,以《规定》为引领,建立法制化的管理体系,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2.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大学生维权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类似政府,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招生、就业通过计划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通过千篇一律的模式来进行。这种体制导致学生权利意识的弱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通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加快步伐。

3.学生管理法制化是理顺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主要包含两项内容。其一,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高校根据教育法的授权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而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当它行使这种权力的时候,它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二,形成了一种平等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其原因是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服务合同。尽管“合同”的“对价”还不完全相等,但双方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是存在的。无论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类似服务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作为一方主体的学生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只有通过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来理顺这种关系,才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1.管理者“人治意识”根深蒂固。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和学生的服从,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导致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漠。大家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较少地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主要表现在:其一,片面强调严格管理,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从而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其二,将法制与严格管理对立起来,认为遵循所谓法治原则,就是放松管理,就会放任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两种认识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实际上是人治思维在起作用,实际上偏离法律轨道的严格管理,只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当然高校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学生的问题、上网成瘾的问题、男女同居的问题等,这些都应认真分析其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合法的管理手段来解决。其三,将法制化管理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实施法制化管理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样是错误的'。相反,法制化管理离不开思想教育,法制化管理不能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它们既不能对立,又不能互相代替。

管理者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将导致更多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发生。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其一,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依法管理这个概念;其二,管理者法律素质不高。他们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甚了解,只会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如学生工作干部、公寓管理人员随意处分学生,随意处罚学生的情况多有发生;其三,管理者过分强调内部规章制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

2.学校内部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是目前侵犯学生权利、引起法律纠纷最主要的原因。从法律的位阶上看,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位阶是最低的,其效力也是最低的,只要是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相冲突,就都是无效的。实践中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冲突的案件也有,但最多的还是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冲突最多。如很多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就不能得到学位。这种规定显然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造成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多是很多年前制定的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的甚至本身就不合法,学校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则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

3.管理程序不够规范。

对许多高校来讲,缺少管理程序方面的制度,也就是说没有达到“程序制度化”。表现在:其一,对于如何制定校内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比如,学生学费的减免,医疗费的调整等与学生重大权益相关的事项的决定应该经过哪些程序,由哪些机构来决定都没有严格的制度。其二,越权制定规章制度。比如,涉及对学生处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在校一级,可有的学生工作部门,甚至有的二级院系也自由地出台一些对学生处分的规定。其三,虽有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但不够规范,不够细致,不容易操作。比如,在学校对学生作出行政处分时,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如何调查取证等都没有比较详细、严格的规定,这些都可能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犯。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涉及对学校与学生双方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的管理法制化?由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实际地位是不对等关系,因此应主要规范学校的行为。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让广大师生知晓有关制度。

为了更好地以法治校,也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师生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要认真领会有关法律、有关制度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引导和教育学生。新生入学后,学校可跟学生、学生家长签订“学生自律与教育管理协议书”,今后,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将按照这一协议解决。它将平时教育管理中涉及学校与同学之间关系的一些内容,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分别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分别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2.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关注高等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对高校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和习惯,我们很少从法律角度对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仍然使用很强硬的行政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在依法治教的时代,这种思维是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障碍,必须进行转变。其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这包括学生个体的觉醒和学校整体的觉醒,他们已经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经形成冲突。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一部分学生管理者缺乏理解,采用“打压”式的方法解决问题,致使在有些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必将加深教学双方的隔阂,不仅会出现大量学生厌学现象,还有可能激发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冲突。

3.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校。

教育进入法律调节领域,这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其次,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依法管理,而依法管理则需要有依法思维的管理者运用法制方法实施管理行为。有的学校设定了许多对学生的罚款处罚,而且有的数额高达上百元。按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学校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学校应注重“立法”质量,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时,应该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某些问题可以实行类似听证的做法,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措施,只能在相关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实施,防止某些管理规定本身违反法律的现象发生。学校的各种规章应该公示,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处罚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严格的程序本身是民主与法制的内在要求,严格的程序也是提高执法权威,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的重要条件。处罚学生时,涉及退学、开除等事项时,建议实行公开的咨询、答辩程序,必须给予学生申诉权和申诉期限,允许学生提出复议,处理这种复议的机构应与原处罚决定机关保持相对独立性。

4.坚持平等原则,强化对学生的服务。

随着自付学费的增加,学生会更多地提出“交了学费,就要享受合格服务”的要求,学生“炒老师鱿鱼”的现象将会更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律问题,而是“合同关系”内含的要求。学校应该具有平等意识、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不断改进服务。高校学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加以改变。那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对后勤服务关注不力的现象应该得到根本改变,这不仅是在履行国家交给学校的义务,更是在履行对学生的“服务合同”。

参考文献:。

[1]李宜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上海高教研究,,(2).

[2]秦惠民.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中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3]韩红根.依法治校与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

[4]周瑞珍.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5).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摘要:高校建设进入了新的改革时期,转型发展成为教育的新命题,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将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建造新型学生社区,是在“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胆尝试,文章将尝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建设学生社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区生活,以社区理念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在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引下,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打造适合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是重要途径。将“全人教育”理念深入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随着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导入社会工作能实现现有学生服务工作的“增量”,为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学生工作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体验,有效弥补了现有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不足,引入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于高校学生群体,建设温馨有爱,适合学习和生活的学生社区,既能提高高校的管理服务效率,又增强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学生社区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和学生服务的重要纽带。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理念,以社会工作进校园作为社区建设有力推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全体学生工作队伍、驻校社区的共同参与,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区,不但难度大,而且问题多、任务重,更是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此,充分吸收社会成熟的社区建设经验,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特殊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改变以“管与治”为导向的工作模式,善于“疏与导”的服务宗旨,是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经过历时的发展和社会实践,服务经验相对成熟,高校学生工作可直接借鉴当中适用于大学生社区建设的优势方面,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学生工作体系的相互融合,在功能上重组互利,在联系上搭建新结构,既在微观层面上满足学生个体共性教育与个性服务的需求,又能在中观层面上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丰富高校学生工作结构和功能。社区建设工作要明晰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关心学生的学习困难,让广大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地全面成长,德智体美劳得到均衡发展,并通过增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情感上的认识,建立社区工作者和学生的信任桥梁,消除隔阂。通过人性化的教育,社区工作者能及时地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采用普众方式的活动内容,针对问题采取措施,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要避免产生问题,减少问题。

(二)以学生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实际抓手。

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原有学生工作队伍已经成熟和规范化,而新加入的社工团队正处于与高校学生融合的新阶段,两个队伍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渠道拓展尤为重要,所以提升学生工作者的社会工作技能,把传统学生工作技巧与社会工作方法结合运用的能力是现有高校社区化转变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优化社工在高校社区的工作技能,尽早实现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良性互动与适应,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朋辈队伍,自我服务,服务他人,将自我成长和带动学生团队成长紧密结合,推动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融合形成。注重社区建设的创新特色,建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社区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符合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扬与展示。

(三)建立机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校最大的群体就是学生群体,高校教育的受众也是大学生,社会声誉和工作方向取决于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就是符合学生发展的自身需要,人格上的平等,尊严上的尊重,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构建和谐的社区工作的必要保障。大学生是成人阶段,在身体、心理,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趋向成熟,不再适用中学阶段的步步跟随,事事操劳,思想工作也不宜采用纯说教式,理想式的教育方法,而是主要通过发动学生自身学习与实践来培养独立认知世界,辨别是非,分清美丑,判断真假的能力。现代大学生的个人需求表现强烈,法律观念较强,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所以社区服务要在共性基础上发扬个性,避免一刀切的硬性管理,既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与服务。

(一)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加大社区工作维权服务。

社区工作是从认识到提供服务,所以开展工作首先面向广大学生征求他们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关注重点,可以通过社区走访,开展问题调研等形式,统计结果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到社区工作是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可有学生代表建立的民主组织,发挥监督权利,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展示了学生的民主权利和主人翁意识;学生也可通过兴趣和志愿自行承担社区的部分建设和管理工作,自我满足需求。在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同时,社区工作应当综合社会环境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整体利益的保护,加强对学生合法权利的维护,使社区工作能有制度依托,有规章保障,也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的法则。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社区设施与实践活动。

以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应立足于学生社区的现状,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做到学习上有支持,生活上更方便,让学生在社区里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个人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和社会便利条件搭建参与平台,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度,改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活跃校园文化;其次,积极鼓励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认清自我,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差距,了解社会真正实际的人才需求,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社区帮扶制度,先进帮助落后,积极带动消极,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集体中改变自我,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社会运作与管理,增强实践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主动性,通过与社会接触和融合,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打造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发挥师生的互动力量。

社区工作者可以由专业社工、高校学生工作者、班主任等现有的与学生工作密切联系的队伍组成,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凝练经验,并丰富工作手段。在现有的高校社区建设环境下,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引入专业社工团队,直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服务于学生社区;也可将原有的学生工作队伍重新整合,通过培训,锻炼,考取相关社工证书来提高社会工作技能;更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资源,把社区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将高校社区建设工作开展得形式多样。只有社区工作者和学生产生联动的效应,作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支持和补充,延伸扩展学生服务领域;两者的互动使彼此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资源协调能力都得到有效增强,有利于创新工作方法,整合服务资源,提升业务水平,有效的维护学生在社区的切身利益,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进程才能得到进一步推动。

参考文献:。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

普及――提高模式是基于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欣赏平均值的教学理论,在具体的模式实施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普及――提高模式要求音乐教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创建一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对音乐文化或歌词含义进行互动交流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通过重点激发部分学生的音乐热情来带动其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兴趣,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兴趣。该模式营造的是音乐大众氛围,让音乐成为学生群体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讨论话题,音乐教育时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作辅助,诸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在课堂内欣赏app上的古典音乐和优质的电台音乐,采用贴合学生群体的音乐教学方式将古典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带进大学生群体的听歌单,掀起一股全民共享潮。另外,高校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形式制作与音乐课程相关的音频节目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收听,能随时随地感受高校音乐课堂的音乐文化氛围。普及――提高模式适用于高校在第一学年开展公共的音乐艺术教学时期,对大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热情培养有积极作用。

2.课内――课外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相对其他课程而言,音乐课程的课时比较少。音乐课程设置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完成不了预期的音乐素质教育和延续作用,达不到理想的音乐教育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延伸音乐活动来弥补这一缺失。课内――课外模式是以现代化的互联网教学为教学手段,如mooc、微视频和微信教学等都是该模式的一种实践。课内――课外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来安排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软件形式,包括讲解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赏析等。一个教学视频的时间不宜太长,10分钟至15分钟是最好的,这个时间也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通过课内――课外模式的视频知识点片段可以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师生互动,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事先将知识点视频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堂进行前就能进行知识点预习,那么课堂时间就直接用于有疑问的知识解答和经典的音乐作品欣赏。而没有完成知识点理解和消化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通过观看知识点视频进行巩固和复习。同时,对于经典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通过这种短视频方式进行分享,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和查阅音乐文化知识点的平台。这种课内――课外教学模式将音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虽然降低了音乐教育的课堂仪式感,但是拉近了学生与音乐欣赏之间的距离,让经典音乐作品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

3.学习――实践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与其他类型的课程教育相比较,音乐教育的实践性更强,音乐作品是用来欣赏的,但是要体验到音乐的文化魅力还是要进行实践,这种实践是演唱音乐作品、创作音乐作品、感悟音乐内涵等。学习――实践模式的教学多是采用音乐教学中视听练耳的教学方法,学习阶段多以听音乐、欣赏音乐为主,在不断听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体悟和情感,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音乐演唱或表演出来。学校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举行唱歌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小组麦霸赛等。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会不一样,而表达这种个人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演绎,每一次不同的音乐作品演绎都是一次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大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定型阶段,音乐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积极作用,尤其是通过实践获得的音乐体验,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理解,这种实践性的体验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真正地实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和作用,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团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社团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社团,在这个大舞台上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素质。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大学生以兴趣为基础,自己组建、自己管理、自主建设、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它有着与正式组织(如学生会)不同的特点。学生社团一般来讲组织松散,无相应的组织机构,开展活动严密性不足。这些特点正是吸引学生加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社团在开展工作中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其活动创造性的关键所在。

我国正大力推行教育制度改革,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学校还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学生整体考虑,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育,这就产生了对个体教育重视的不足。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有着很强的个性特点,能够为某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上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使学校抓住了学生社团就等于抓住了学生,有利于学校及时地发现问题,调整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对下能够通过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成员的广泛、亲密的接触,影响广大学生,对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广大学生也在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自我创新意识,完善了自我人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当看到,由于学生社团内部、外部的种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并在一定泛围内影响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程。

3.1“虎头蛇尾”

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兴趣为基础,自发地组建的。许多社团都是开始时期轰轰烈烈,成员的积极性比较高,各项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活动过于形式化、单一化,加上社团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成员的积极性受挫,而不再愿意参加社团的活动,甚至退出社团。慢慢的,社团就冷冷清清,消声惹迹了。

3.2同一院校中学生社团性质雷同。

高校中的许多学生社团由于宗旨不明确、特点不突出、没有鲜明的工作对象和发展方向等原因,出现许多社团在开展工作中鱼龙混杂、活动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还有的社团,其性质几乎相同,发展方向也一致,但却以两个或几个独立社团的形式存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各成一派,给学校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精力的浪费,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同时让学生对单个社团的`兴趣减退,热情下降。

3.3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杂而乱。

许多学生社团组织机构不完备,社团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或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科学、浮于形式,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等,直接造成社团的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强,号召力不足,有的社团工作已不能正常进行,这样的学生社团,只能是消磨成员的意志,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活动经费是一个团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象润滑剂一样存在于社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社团能够正常、灵活地运转。而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会员所缴纳的会费,这远远不能满足各社团开展活动的经费需要,致使许多活动因此而搁浅。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现象,使社团的各项工作陷于困境,挫伤了成员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4加强社团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在当今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正确而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学生社团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正确、健康、有序进行的一个保障。

4.1校共青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

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协助党引导青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校团委要抓好学生社团,健全社团的组织机构,正确地指导。同时,注意对各社团及其负责人进行监督、考查;积极为锻炼社团成员的综合能力及培养他们的各项素质创造机会。

4.1.1校团委应起导向作用。

校团委直接管理学生社团。由于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学生个体本身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做事易情绪化,易产生惰性等缺陷,在社团的发展遇到困难时,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从而消极对待社团工作。所以对于这些问题,校团委要积极给予引导,指导社团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活动,指导社团确立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并结合社团的工作计划大力肯定前期工作成绩,鼓励其向着工作目标前进。在适当的时候召集社团负责人进行学习,总结前期的工作经验,树立充足的信心,克服暂时的困难,争取更好地发展。

校团委应及时地发现社团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使社团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4.1.2团委施行严宽结合的管理方法。

“制度”即规程,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令各社团认真遵循,严格地依照其开展工作,是社团良性正常发展的保障。对于社团内部的事务,要放开手让其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鼓励社团内部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竞争机制。只要是有利的、积极的、对社团有益的各种管理手段,团委要多鼓励,增强其信心,充分发挥社团的自主性、能动性。

4.1.3遵循“少而精”的审批原则。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并不是有多少学生社团所决定的,而是在于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各项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其自身的特色,是否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是否有持久性。这就要求团委对学生社团的组建工作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批制度,从数量上把好关。对于宗旨明确、积极向上、特色鲜明、又具有很大发展意义的社团,给予审批,并大力支持;对于宗旨一致、内容相似、方式方法雷同的社团要给予合并,对其合并后的工作,要认真对待,防止出现不和谐现象;对于那些宗旨不明确、性质特点不鲜明、不够成立条件或没有发展意义和价值的,坚决不予审批,对已成立的,要坚决撤消。

4.2学生社团自身的管理。

一个组织团体建设的成败,其关键在于自身的管理,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一套可行的活动组织措施,就不可能搞活一个社团,就不可能发展一个社团。学生社团要服从团委的领导,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能促进自身发展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各社团在其管理中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努力创新,要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出新的精神。

4.2.1发扬民主,行动统一。

在社团工作中,要定期召开由社团骨干分子参加的议事会,来解决本社团工作中的疏漏,并布置下一步工作,讨论本社团工作中的具体工作方法,以及开展活动时各种人员的协调合作。应当多角度、多方面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敢于剖析自己,并在反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来,使成员感到加入此社团确是受益匪浅,意义重大。在开展某项活动前,大家要集思广益,争取把此项活动开展中所能发生的问题想周全,并给予解决。在活动开展中,要选派一名责任心强的成员负责此项工作,大家要坚决服从调配,并及时地把出现的情况反映出来,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社团才能避免不团结、不协调、不统一、不顺利等问题的出现,才能使本社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社团充满生机和活力。

4.2.2打破束缚,对外发展。

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不能与世界、与社会融合,就不会发展,就会被淘汰。学生社团也只有面向广大的空间,面向外部的世界,才会有进步、有发展。打破各自为政的形式,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广泛联系、大胆合作,与校内外不同性质的社团合作,共同开展活动。努力加强校际之间的社团往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各社团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增加社团的活力,拓宽成员们的视野,加强思想的沟通;有利于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一种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间的专业融合,扩大成员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创新精神,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2.3转变观念、面向社会。

在社团的建设发展中,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想办法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增加其主人翁责任感。对自己的困难要正确地面对,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地谋求自己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于经费不足问题,要敢于走向社会,向社会谋发展。通过举办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来寻求社会的赞助。各社团也应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经费少、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成员的社会交际、表达等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同时,也可对青年学生的性格进行重新塑造,改变其性格中的缺陷,增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5小结。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校园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今我国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把握好学生社团的建设,就等于为盘活一盘棋走下关键的一子。同时,对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校团委应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工作,实现其工作目标,使学生在社团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锻炼,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论文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每天几乎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能够积极把宿舍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利用宿舍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宿舍文化建设,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大学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研究工作,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素养就能得到提升,这样,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能形成。同时,宿舍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传承作用,良好宿舍文化也是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构建积极、高尚、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样也离不开宿舍文化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完善发展,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第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文化建设的好,能够形成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宿舍文化又是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的好,个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高校要能够立足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发展,积极构建起积极、高尚、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以良好的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其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有效的策略,提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高校领导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重视这项工作,才能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要加强对宿舍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第一,要能够把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工作中去,学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伟大意义,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注重宿舍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宿舍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第二,要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很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每年,都会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较高。高校要认识到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每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都需要把宿舍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量,设计,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第三,要建立统一的宿舍文化管理机构。在高校工作中,宿舍管理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的高校没有成立统一的宿舍文化管理组织机构,这样,长期以来,缺少专门的机构对宿舍文化进行建设管理,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效果就不理想。学校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宿舍文化管理机构,能够对全校的宿舍文化进行统一指导,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制定文明宿舍文化建设方案,加强人员监管,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积极、高尚、文明的宿舍文化。

(二)优化宿舍物质条件,提高学生生活品味。

宿舍物质文化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和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能在物质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当代大学生,他们都是90后,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特点,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物质条件。第一,要加强宿舍的硬件建设。学校要加强宿舍硬件建设,能够完善宿舍卫生间,浴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购物,洗衣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场所,能够加强宿舍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在宿舍物质文化建设中,要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拓展宿舍功能,对各种宿舍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有品位的宿舍环境。第二,要重视宿舍的环境建设。加强宿舍的环境建设,主要是需要加强宿舍的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首先,学校要能够优化宿舍区的自然环境,要保持宿舍区自然环境的'优美整洁,能够对宿舍周边进行绿化,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持环境的优美,这样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品质。要保持宿舍环境的整洁清新,能够通过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文明整洁的生活理念。其次,学校要重视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在宿舍区建设一些人文景观,在宿舍楼外部和内部的合适的位置,布置一些励志标语,在宿舍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上面写一些爱护环境,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标语。能够在宿舍楼内设置一些名人字画,布置一些名人图片,通过这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最后,学校还需要重视宿舍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当代大学生很多是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他们不喜欢与人在现实生活中交往,人际关系淡漠。针对这种情况,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能够重视宿舍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能够设置大学生综合活动室,自习室,娱乐室等等场所,为学生健身,娱乐,学习提供便利条件,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有效与同学之间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对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健全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要通过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高校要重视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能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要针对宿舍管理问题,建立其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制定宿舍公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要遵守宿舍的规章制度,遵守宿舍公约。学校在宿舍规章制度制定中,要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律和思想认识水平,能够以引导大学生文明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为中心,建立宿舍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内容。宿舍规章制度的制定就要对学生的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同时还需要具有人文性,能够在服务学生的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高校要对学生在要对大学生在宿舍内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把这种考核作为大学生德育考核的内容,记入德育考核成绩中去。要督促学生尊重各项制度,能够用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提升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文明的宿舍环境,为学生正常学习,快乐生活创造条件。总之,在新时期,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高校要通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高尚、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引导,受到激励,不断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这样,高校育人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英.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

[2]梁明.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3]王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教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服务,这是一个高教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严肃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高校教育所涉及的层面极为宽广,但归结起来,每一层面的管理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目标,即为现代社会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面对当前世界教育格局随高科技发展而迅速转向多元化、多极化的严峻挑战,各大专院校都在管理方面全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已经开始大踏步地从过去自发地、经验地培养单一型人才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向新型的程序化、系统化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迈进。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当中,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种特殊团体,是由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有着正常教育途径所难以具备或不可具备的优势及特点,并给了学生一种“除去”社会及学校管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正是大专院校学生社团历久不衰、日益兴盛的源泉所在、精髓所在和灵魂所在。例如影视社团、摄影社团、集邮社团、文体社团、计算机社团等等社团的存在不仅对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的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又以各自所独具的亲和力和灵活性使得社团本来所具有的这种“自由”,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上升到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高境界。这一特点与优势对于实施并发展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是极为有利且不可或缺的。因为,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对受导者而言便是将各个层面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的文明程度,而学生社团的存在不但在学生面向市场、走进社会的养成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高校面对“物竞天择”、“‘商品’择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教育学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要将这一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概念,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学校、学生互为一体的原则来认识这一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都必须通过学生接受这一环节来达到目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否以及自主性和能动性相结合能否发挥作用,这在学生受导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突出功能是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利用其能动性。据统计大约有57%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曾参加过学生社团,也就是说每两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可能是某社团的会员,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影响之大以及它在普通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完善,将极大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行。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社团“自由”属性的存在,特别是“除去”社会和学校的“自由”的存在,这就给社会和学校交付了一份必须正确科学地约束这种“自由”的责任。因此,高校社团优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便显得极为重要了。

如何对学生社团进行优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构建。

其一,管理方式优化。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其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其二,社团布局优化。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其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了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如果学生社团的种类齐备、那么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且由于学生社团工作最终目的的相互趋同,它便从整体上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理科应用性社团就有好几个,而参加者并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从大的方面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甘肃省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其三,社团监控优化。这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的。社团的管理者不但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社团动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的内部进行有效的微观调控。具体的做法是:。

(1)把握适度的灵活性。社团活动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对于活动参与者的组织、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社团的灵活性、社团活动便相应有了具体可操作性。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具体细节上,组织人员可根据情况的变化给予灵活的协调、沟通和安排。然而,社团的领导层要注意适度地把握活动的灵活性、以免由于过度的松散而带来不良后果,甚至难以控制而最终导致失败。

(2)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新成员的热情。这一点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决避免“一言堂”和“家长制”。学生社团的重大决策一定要经过全体社员的讨论和常委会或理事会的商议,这是学生社团群众性这一属性的具体表现。二是社团领导层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社员参与性提高的关键在活动的本身、即活动自身的质量如何。这就要求社团领导层要开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大胆地创意,以多变的具体工作环境作为契合点,不断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如某高校的“文化旅游协会”举办的电视旅游节目就受到了全体会员及全校同学的热烈欢迎。三是坚持公开制,社团的活动不但要民主还要公开。公开可以增加社团活动的透明度,充分调动社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社员在了解本社团情况的同时为社团出谋划策,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做好调查工作。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社团活动与校方整体计划进行协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才能决定社团采取什么形式和开展什么内容的活动。高校社团管理层应该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大家在想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在具体工作中,有些管理者以为开个座谈会就算调查了,其实这远达不到要求,要想真正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到社团内部,参与他们的活动。

以上是关于社团优化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目前在兰大专院校社团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甘肃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委员会制的社团管理模式,一种是西北民族学院的社团部制的社团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是学生会常委会管理制的社团管理模式。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发挥学生社团为高教改革、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增光添彩的作用。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及实践模式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社会人才需求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已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为缓解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已在积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其成效却良莠不齐。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通过鉴别吸收国外的就业指导经验,探索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

近年来,为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纷纷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虽然也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但由于各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制度体制、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并未形成完善、实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文件,但对于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人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参考标准,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非常缺乏专业指导和服务素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的水平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

(三)就业指导内容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内容较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很多都还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非常笼统的就业技巧指导。这样的指导其实只是宽泛的战术指导,还是非常缺乏深层的战略指导。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专职部门更是主要从事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而对于就业政策的解读答疑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还非常小,这应该也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总是感觉就业难,面对就业市场束手无策,对就业政策非常模糊的原因。

(四)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剥离了学生的专业背景。目前许多高校虽然提出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目标,但是,在指导方式上基本都是采用集中毕业生或者集中各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笼统指导。这种就业指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提供信息和帮助,但由于忽略了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和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缺乏对不同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无法满足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鉴别性吸收 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就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故相关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它是世界上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在多种理论派系中最为基础、应用最广的也是美国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提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特性—因素匹配理论为后期的发展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目前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心理动力论、需要论、职业选择发展论、行为论等。这些理论派别,尽管模式不同,见解各异,但各理论派别之间互为补充。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各国的就业指导各有特色。

(一)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大一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在大二通过人才测评等手段来认识自我,从而能选好专业;等到了大三,再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比较深入的实习,为将来求职做充分的准备;大四则会对学生进行专题的求职训练,组织各种各样辅导学生就业的活动,并不定期通过e-mail告知一些与求职有关的活动。最后是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学校会专门为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在分析测评结果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应的职业种类,然后通过多次面谈帮学生确立就业意向。 "

(二)英国的专业化就业指导

英国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职业顾问和信息职员构成。职业顾问往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并有在大型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历,丰富的工作实践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合二为一。信息职员则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或学科背景,能够胜任就业信息的导航服务和资料编辑整理出版工作。

(三)日本的生涯就业指导

(一)应该从学生源头开始抓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认同测评工作。高校通过这种从源头抓起的模式,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到招生宣传中,在学生填报志愿时通过职业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职业认同测评类软件进行个自我测评,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更清晰的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评结果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制定自己大致的职业方向和努力方向,这也能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二)系统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工作,不同年级的任务和特点不同,不同年级要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计划,并形成不同年级不同任务的连续性发展。

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对一年级大学生,应着重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使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特点,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确立目标,试探性地进行生涯设计。对二年级的大学生着重夯实和拓宽基础,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试探性地确认职业目标。对三年级大学生,应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通过专业技术基础的调适,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对四年级大学生,主要在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巧商谈、心理调适等方面,针对择业期的问题进行择业指导。

(三)丰富就业指导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以外,高校应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丰富就业指导载体,纵深就业指导内容。

1、专题讲座。包括对新生开设的生涯讲座和对毕业生开设的择业讲座等。

2、校友报告会。成功校友易成为学生的效仿对象,对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并为之奋发进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导学生主动地走上社会,调查社会,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发展的协调互动。

4、择业成功者交流会。在毕业生中选拔择业成功的学生与在校学生开展交流会,讲解其成功择业的经验。

5、舆论影响与渗透。通过校内学生类报刊,引发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及时通报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等信息。

6、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各年级学生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模式,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不定期的进行修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四)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的众多模式的就业指导在更多的时候会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此,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某专业的学生为个体,由具有较深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就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人才需具备素质、工作选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五)注意检查评估。加强对就业指导自身的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一方面,毕业生就业之后,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促进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离校前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意见,反馈信息,找出差距,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2]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4]李丽华.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其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

[5]孙烨,李道刚.借鉴美国就业指导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6]姜亦炜.试论全程化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7]覃柳虹,曾锐.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方法.[j]教育长廊 2009.10(中旬刊)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日盛,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对海峡两岸高校在教育管理理念、组织机构、管理内容和方法、管理队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找出两岸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势和劣势,为大陆高校进一步开展好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适合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学生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应对不同时代的各种变化,也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学生的管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学校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有序管理,这种管理不论对学生日后的生活还是学习,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人数逐年增多,管理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随着地方高校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校区建设得越来越好,导致学生人数超出了学校预想的能够管理的人数。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少;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的人数有限,学校便会招聘一些新的老师,但是新任教师毕竟缺乏经验,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的食堂在三餐时呈现出人山人海的状态,对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隐患,同时食堂的人太多会变得特别嘈杂,难以管理;还有就是学生人数太多导致学校的某些活动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可能会埋没一些人才。

2.校园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随之增大。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学生不再只单单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会去了解社会的各种变化,导致他们的价值观、思想和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拜金主义和啃老思想,还有享乐主义等恶劣的腐败思想,将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原本很单纯的校园生活变得很复杂。学生一味地崇尚各种享乐思想,在学校里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也没有远大和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整天无所事事,致使学校的管理会越来越难。

1.改善教育中存在的陈旧观念。虽然高校中的学生也是良莠不齐、各有不同,但为了保证学生有着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学校不应再开设尖子班与平行班,而是将尖子生和其余的学生插到一起,让尖子生带动其他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制定更合理、更有效的管理体系。当辅导员的管理幅度过大时,应该建立一些高效的、实行力强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如,在管理班级的各种事务时,辅导员可以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可以下设一些辅导自己管理的职位来一同管理班级,选拔的重点是要求对班级负责任的、组织能力强的,在选拔之后教师要经常对这些有职务的班级干部进行培训,并听取班级干部的汇报,了解班级里的所有信息和情况,对班级干部的表现能力不定期进行考察,保证班级的有序性。

3.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学生的压力也会随之越来越大,这时老师的思想教育和开导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也许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而且教师经常给学生开一下班会,做一些思想教育,会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在课下抽出一部分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当学生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教师主动帮助解决,体现平易近人的一面,让学生更愿意亲近,便于沟通了解,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将学校的知识和社会衔接在一起,构建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产生都是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社会文化和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为学生举办专业的、积极向上的、可以提醒学生远离不良影响的讲座,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大讲堂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学到一些积极的思想以及社会文化知识,这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的管理日趋复杂和困难,学校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策略,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地开展管理工作,不仅要从学生这一面抓起,对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最好使学生从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约束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构建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新形势下,需要对各高校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丽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黑龙江大学学报,(05)。

[3]杨梦姗。新形势下地方高考学生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06)。

[4]昌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04)。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

(1)多元性。社会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换,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认识上,使人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较过去复杂,高校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参差不齐、层次明显的特点。

(2)易变性。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但其人格、个性等心理因素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判断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纷纭繁杂的大量信息中,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容易呈现易变性态势。

(3)趋利性。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已形成。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追求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观”,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择业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就业选择时,或高不成低不就,或举棋不定,或接二连三的要求改派;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4)个性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思想有趋同化倾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绪和心理都呈现丰富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5)自主性。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自主性[1]。

探索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三元化的教学形式,成为有效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导学。

远程开放教育中,我们可以实现教学形式三元化。

一、个体:自主式学习。

(一)自主式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首先是为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远程开放教育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潜能,因材施教,调动学的积极性,培养不同层次的适用型技术人才,使远程教学面向市场,紧贴社会。完全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专业、课程和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以现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经济和知识为基础,从自己喜爱的课程、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不必重复已掌握的内容,可随时利用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由此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兴趣出发,目标明确,有自我学习的原动力,并完全由个人掌握,自我控制,这样其才是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做好承担课程的导学工作,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要编写、公布课程导学意见。

导学意见中起码应包含以下内容:

(1)介绍课程的性质和学分分配,课程的组成体系,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考核范围(内容)和考核办法。

(2)介绍课程的责任教师的电话、邮箱等的联系方式。

(3)介绍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文字教材,辅导材料,音像教材,vbi,ip,网上资源等)的名称、网址。公布直播课堂的安排。

(4)介绍面授辅导的重点、难点。介绍辅导方式、时间等安排。

(5)提出学习建议(含如何制定自主学习课程的计划,作业完成任务,如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

2、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

要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教育理念的转变(角色、学习方式等的转变),指导学生制定本课程的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必需的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使用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的技能,能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3、要认真安排和组织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本课程学习小组活动内容,适时(按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度)组织专题讨论、作业批改、答疑,进行社会调查,完成实践教学工作。

4、积极开展多样化、交互性教学活动。

如电话答疑、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批改作业、电子邮件收发、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学习支持服务中出色完成教师应做的工作。

二、学生与学生:协作式学习。

(一)开放教育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不相同,理解知识的角度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小组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合作探索知识,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

(三)单独学习的学生常常要走很多的弯路,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且易受到挫折,影响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互勉互助,分享成功的快乐,总结自己和别人失败的教训,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学习以及帮助他人的学习,可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四)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个体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要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就会产生设法解释新知识想法,这种想法能够帮助学生努力思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联系的细节,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观点更加清晰,更趋科学合理。

(五)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在介绍协作学习的优点的同时要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采用协作学习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成员一般为3——6人,异质。

2、每次小组活动确定主题,安排记录,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依据之一。

3、适当地介入学习效果不好的小组,进行面对面地诊断。

4、对小组活动进行评述,推广成功的学习小组,指导合作方法、合作技能。

学生参与协作学习时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自学。

(2)学会主体发言。

(3)学会倾听。

(4)学会反驳。

(5)学会质疑。

(6)学会析疑。

(7)学会解疑。

(8)学会更正、补充。

三、教师与学生:支助式学习。

教师要将学习支助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对学习全过程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我认为教师支助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上好面授辅导课。

1、教师要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授课程内容,全面地掌握与所授课程有关的多教学媒体资源。

2、教师要破除传统的逐章、逐节备课的方式。备课的内容应包含:

(1)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梳理出课程内容的“条”或“块”结构,抽出线索,找出重点、难点并设计突破办法(用面授讲解、专题讨论、小组学习等)并进行备课。

(2)提出各部分内容的预习任务、作业内容,介绍学习方法(含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布置预习、自学工作。

(3)对需用面授精讲的内容进行备课。对需用专题讨论的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引导,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备课。

3、制作电子教案或有效的课件(其中应包含上述“(2)”中的各项内容)。教师制作电子课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或其他课件,并用其进行面授辅导,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增加信息量,缓和面授课时少、学习内容多的矛盾。可以把教案或课件上网、供学生课后进行有选择的点播、浏览,也能使不能按时逐门听课的学生有机会进行补课。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面授。教师可采用精讲式、师生讨论式、介绍自学方法并布置自学任务式、案例式、疑难问题解答式等方法进行面授,要防止利用面授课时完全进行单方向的知识灌输。

(二)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一是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

二是加强作业批改。

三是要求学生必须看每门课的实施细则。

四是对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给予指导。五是抓实践性环节。

(三)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比如教会学生对学习不同的内容采用的不同学习方法的技巧,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针对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实际情况,我认为掌握学习策略与善于整合数字化、网络化环境的各种学习资源是两个重点。

1、掌握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具有可教性,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又比在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我认为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较完善的课程学习资源和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除了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及辅导资料外,还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和提供的资源,如音像教材(包括教学录像、录音和vcd等)、cai课件、计算机网络上的辅导和教学信息(包括中央电大和省市电大开放教育网站可供浏览和下载的教学资源、bbs讨论板、用于寻求辅导帮助的电子邮件等)、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电子阅览室等。要求学生能够适当选择和熟练使用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运用各种可获得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资源的增长非常快,有相当部分的资源是可以用于开放学习的。当然网上的资源往往是良莠不齐、真假混杂,需要善于辨别和选择。我认为目前这样一些网站的资源比较可靠,可以充分利用,如国内重要报纸和期刊的网上资料库、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新星图书馆、深圳读书网、中国学术期刊(清华学术期刊cnki)、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方便的查询检索功能,便于阅读和下载,而且收费低廉,部分网站还是免费的(如深圳读书网可以免费阅读,清华学术期刊cnki可以通过进入广州图书馆网站的包库方式免费阅读、下载)。这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善于使用这类网站的资源,等于拥有了一座藏书丰富、刊物齐全的大型图书馆。

(四)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同时经济结构进行了有机调整,对资产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中,存在贷款额不良和贷款率持续上升的问题,亟待相关人员的解决。本文将具体探讨新时期创新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创新;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银行发展处在上升阶段,但是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动趋势却不容乐观。对于银行来说,只有加大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处置不良资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因此我国的银行应该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一、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危害。

1.致使财产受损。

首先,不良资产会导致银行的财产受损。信用贷款部分是不良贷款中的关键环节,信用贷款会造成银行财产的损失。大多数的信用贷款都是有抵质押物的,虽然可以把这些抵质押物处置变现,但仍然可能带来一定的资金损失[1]。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银行的资金来源。

2.影响资金运转。

其次,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资金运转。不良资产会使银行的正常业务运转困难,具体包括以下的两个原因:第一,对于金融企业而言,负债对银行的约束性最强,存款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提取存款,而金融企业必须满足存款人的取款要求。第二,当出现不良资产之后,银行就不能及时收回贷款。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共同影响银行的现金流,一旦国家的银根缩紧,银行便不能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在信誉上出现问题。

3.影响银行利润。

最后,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整体利润。不良贷款是不良资产的一部分,对不良贷款进行财务计算时,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润。如果不良资产超过了90天以上,在计算利息时需要把其纳为营业收入,也就是说银行要为这部分资金缴纳税费,支付相应的存款利息和其他费用,因此不良资产的计算会对银行的整体利润产生不利影响,增加银行的经济负担。

二、不良资产的创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1.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经验。

首先,我国的银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将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转移到社会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上,让银行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国外银行应用这种转移策略的屡见不鲜,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充分发挥银行收购不良资产的专业职能,继续应用传统手段,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认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同时,银行也可以设立专项的不良资产收购基金,开发与不良资产有关的创新业务,如证券等等,扩大银行的.管理规模,提高管理水平[2]。

2.发展银行自身特色资产管理业务。

其次,我国的银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发展银行自身的特色资产管理业务。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特色业务,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整合旗下的相关银行、证券公司、理财平台等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项目资源。银行在发展特色资产管理业务的同时,应该建立资金池,利用分支机构的渠道优势,对不良资产进行多维度地管理。比如,银行可以依托不良资产的收购基金、证券化商品等手段,来引导资本对接,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水乳交融。在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时,应该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接受政府平台贷款的委托,对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资产转让和重组、收购和简并的业务等等,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

3.积极提供逆周期救助型金融服务。

再次,我国的银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积极提供逆周期救助型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和非金融不良资产的利率都处在上升期,为了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银行可以提供逆周期救助型的金融服务,具体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银行应该加大收购不良资产的创新力度,更新收购方式,创新组织机制,形成混合收购的新模式。银行应当提高自己的定价能力,以一定的不良资产规模为依据,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逆经济周期的特点较为突出,银行应该结合周期特点,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发挥管理不良资产的专业优势。第二,银行应该遵循本息清收、诉讼追偿一批的思路,创新传统的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把不良资产进行重组,再应用多元化的平台实现收益目标。第三,银行应该以资产管理为中心,以资产危机为切入点,整合银行项目,让闲置的资金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3]。

三、结论。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银行发展处在上升阶段,但是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动趋势却不容乐观。不良资产会导致银行的财产受损、影响银行的资金运转、降低银行的整体利润。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必须创新对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经验、发展银行自身特色资产管理业务、积极提供逆周期救助型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金融风险,保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琳琳.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新时期转型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

[2]牛得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市场化转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等为思想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便利的手段,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又一个主要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信息传递更加简便、快捷。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意识、正确估量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冲击,提高网络意识,抓住网络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网络道德建设要具有导向性,要精选内容,组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要制定。

规章制度。

规范网上言行;要建立完善管理系统构筑网络文化。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小明,卢长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3).

[2]谭建平.高校德育应强化创业教育[j].航空教育,2002,(2).

[3]谭建平.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2,(3).

4

页,当前第。

4

1

2

3

4

探索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笔者针对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措施。

在普通高校中,武术选修课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程。但往往经过几节课学习后,学生就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下降。更有甚者出现厌学情绪。笔者探究其原因,发现好些学生都是凭对武术的一知半解或者一时兴趣选了它。根本不了解武术的内涵。但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的情况。

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伸性很强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功底,特别是武术套路的学习。它对于柔韧、协调、力量等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小学应该是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阵地,是普及全民健身的基础和战略重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好些中小学都忽略了这点,所以好些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武术的理解脱节,就拘泥于传统的想当然。再加上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严重影响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础功太差,不适应组织教学。武术项目如果从小练起,有利于在身体素质方面打基础,少儿阶段发展柔韧的最佳时期,可塑性强。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错过了这个阶段,现在再想提高柔韧性难度很大,而且还比较容易受伤。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未参加过正规、系统的武术学习,达不到武术基本技术及发展武术必需的身体素质。武术虽被列为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教材,但是真正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校却很少,因而造成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空白,大学的武术教学加大了跨度,增加了难度。在学生眼里教师的示范动作看起来就是神往,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懒散、厌学情绪。

2、学生认识浅薄,对武术的错误理解。武术本身本来就经历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演变的过程。而大学生仅通过由武术有关的武功片等的了解,对武术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容易形成武术就是舞刀弄剑,武术就是打人,更有少数学生把武术直接生硬地与“飞天遁地”连接起来,认为练武术要有所成,就能够飞檐走壁,就能够刀枪不入。还有的学生将现在的武术教师等同于古代的拳师,讲门派、分类别,片面追求搏击所带来的快感,把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混为一谈。这些不好影响严重阻碍了武术在学校的顺利发展。

3、高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

由于武术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不占重要位置,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偏少,而且又并非达标体育项目,高校往往忽略对武术教学方面的经费投人,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完全不相称的。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就无法保证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

二,解决高校武术教学困难的基本途径。

1、开展武术套路文化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武术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用科学的世界观来看待武术,抛弃那些虚幻不切实际的观点,将武术落到实处,武术教师不仅要传授武术的技艺、技巧斗训练方法,而且还应该将科学的武术理论知识、武术的发展历史、武术的作用价值等文化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促使学生认清武术的本质。

在武术理论学习中,犹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武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习武风尚,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习武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活跃课余文化生活,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决非为了打架斗殴、争强好胜。此外,还应提倡现代的新型师徒关系,发扬尊师重教,敬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反对封建宗派观念和搞哥义气的旧习。

2、武术套路整合教学方法。

武术套路技术,属演练性技术。它是以武术的基本技术要素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虚实。刚柔疾缓的变化规律为依据。构成套路运动形式所表现出的具有竞技、健身、表演性质的徒手和器械的操作技术。武术套路的操作技术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武术运动规律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包括技术要素、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分段技术和整套技术,各项技术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动作整合是武术套路教学步骤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根据套路内容把套路练习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把较难的动作进行简化和拆分,把整个套路动作分解成一招一式的单个动作,通过对单个动作的示范演练,强调动作的规格、步法、步型,体会动作的攻防含义。在大多数学生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再要求精确的掌握套路技术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通过组合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类动作的质量,改善动作技术之间相互衔接的协调能力,逐渐向完整套路过渡。

3、抓好武术套路的编排和创新工作。

武术的内容很多,那些难度大,要求高的武术套路由于大多数学生基础功差而不能接受和掌握。武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加强武术套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武术教材应具有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特点,以不同的学习对象为主体,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有所侧重,教材应给学习者提供学习、练习、参与竞赛、组织各种武术活动的方法。

4、重视武术教学,提高武术教学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开展武术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在于教师,由于武术技术教学以领做为主,注意示范、注重直观,而且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充足和精神饱满,因此武术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相当重要的。

三、高校武术教学对传承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

武术运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巾,饱受祖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滋润,蕴藏着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传统的民族情结、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发展武术运动,传承民族精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特别是广大武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高校是武术教学的重要阵地,是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主要环节,通过发展学校武术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初步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协调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增强体质、健康身心,更有利于培养出他们顽强进取、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竞争意识的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新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其成为复合型或综合型人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主张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转变,大学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提倡“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人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整合”。高校肩负着造就千百万人才大军的神圣使命,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现和完成高校根本任务的需要。创业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开展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新的内容。创业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也有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主要是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成才之道、社情国情,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引向深入和具体化。高校德育开展创业教育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强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促进创造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2]。

二是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来源多元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使高校学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全面考察环境条件、自身的条件,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确定好人生的成才目标,并在人生的成长的历程里做出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高超的真假善恶判断能力,顽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增强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走入人生的歧途。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高校通过音乐课程的讲授来达到传达音乐文化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力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掌握音乐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和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校音乐教学已经被纳入正规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其发展速度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还比较落后,在校学生的音乐整体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一定风格的教学样式,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的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结构、程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获得的,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基本的因素:其一是理论依据,也就是在教学模式的行为规范下,有一定的教学思想作理论基础;其二是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个核心;其三是操作的程序,即教学模式里的操作程序和顺序;其四是实现条件,教学模式发挥效力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素,如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学生等;其五是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课程指向性,有可操作性,同时必须要具备完整性和稳定性。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有效桥梁。

1.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传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教学理念,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更是如此。艺术类课程的主要目耸侨醚生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艺术氛围中提升审美能力,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很重要。而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到位,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不到位,需要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

2.教学师资。

高校的教学师资是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音乐教育模式里的五要素之首,其主要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具有高学历的音乐专业人才,教学模式都是传统的按照自己学习期间的经验进行,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欠缺实际的音乐创作经验,在音乐作品的文化传达和底蕴体验方面存在缺失。另外,音乐教学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目的只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并不是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作培养,在音乐的专业教学上没有音乐类专业的教学要求高,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师资更应该在教学能力方面下工夫,提高课堂的音乐氛围塑造,从而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

3.学生。

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校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存在不牢的情况,音乐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乐理基础严重欠缺。高等教育之前的音乐教育虽然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出现在课程计划里,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时常常出现各种被主课替代的情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所以高等教育之前的音乐教育缺位造成了大学生普遍的音乐基础薄弱,对于艺术性强、内涵丰富的高雅音乐难以理解和喜欢,更多的只是对流行音乐的跟风追随。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正逐步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办学竞争力、促进海峡两岸高校管理工作的交流,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迫切要求。本文旨在对海峡两岸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大陆高校更全面地了解台湾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状况,吸收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好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适合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育管理理念不同。

从教育管理理念来看,台湾高校以“个人本位”为指导思想,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这种管理理念相对比较松散自由,“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核心”是目前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突出特点。如,提出“目标为先,方法为要”“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服务重于管理,奖励优于惩罚”“关怀先于要求,耐心多于忧心”等理念,注重学生的权利救济,慎用惩罚措施,建立改过销过制度,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成长与发展着想,强调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执行服务本身,通过服务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台湾高校很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平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社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于社团保障有力(从指导教师、活动场所、器材到经费安排)、管理规范、活动形式内容自由,而广受学生欢迎,具有面广人多、运营良性、发展多元等特点。台湾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培养台湾大学生兴趣多样化、增加休闲活动选择性、提升领导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训练自治自律能力、奠定未来择业就业的优势以及节省用人单位未来训练成本等方面,已收到一定实效。大陆高校的学生管理也强调以人为本,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仍明显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约束多、疏导少”现象,许多高校以学生不出问题为最高宗旨,注重和强调“管理学生”,教育过程片面强调规范、守纪,而忽视学生实际需要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大陆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比较单一,内容不很丰富,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度也不够高,不能完全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大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更应侧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2.教育管理工作组织结构不同。

从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来看,台湾高校学生管理结构类似于美国的扁平化结构,实行一级管理的条状运行机制,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大陆高校学生管理机构设置采用校、院二级管理,实行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在校一级,有学生工作部(处)、宣传部、团委、保卫处、总务后勤等部门组成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在院系一级有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院长(或副院长)、办公室主任和团委书记等组成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结构呈高耸式,管理层次多。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权力集中、上传下达、便于管理,适应了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的传统学生工作,但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形成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下达后,最终由基层辅导员来承担具体的工作,辅导员忙于应付各部门的任务,基本没有进修学习、自我发展以及思考创新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对于各项具体而专业性强的学生工作任务,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常常感到有心无力,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而台湾高校管理机构简单,设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在学生事务内部按服务种类进行专业分工,各部门直接面向学生服务,分工比较明确,管理层次少,服务功能突出,管理效率较高。

3.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方法不同。

从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来看,我国大陆高校采取分散管理,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等一起参与学生事务管理,而台湾高校采取的是集中管理,统一由学校学生事务部门管理。从管理内容上看,我国大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思想性和政治性,把安定稳定工作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教育等活动;而台湾高校以提供生活服务、咨询指导等服务指导性工作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内容丰富,学生管理工作多元化。在台湾高校,学生事务部门承担的工作内容也是很庞杂的,但能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资质、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相比之下,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很琐碎,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承担了太多本应由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加大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大陆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未能涵盖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很难给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而且由于各部门各专其政、各司其职,在沟通配合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4.工作队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同。

从管理队伍上看,台湾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许多台湾的学务长实际上是个“不管处长”,即凡教务处不管的事务,都要学生事务处管。从对学生的奖励到惩处,从学生的食宿到活动,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等,都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获得教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专家,分为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课外活动组、卫生保健组等,专业化水平较高。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突出“辅导员”的政治性、行政性,忽视了其职业本身的专业化属性,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参加工作后,又整天忙于日常事务,也无暇顾及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水平。可见,相比台湾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我国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

三、结语。

从海峡两岸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虽然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但总体来讲,台湾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更加先进,组织机构更加灵活高效,工作队伍更加职业、专业。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兴起、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正确面对我国大陆高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与台湾高校方面存在的差异,吸收借鉴台湾高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大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亮。台湾与大陆高校学生管理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唐德中,胡敏。台湾学生社团:磨志练才的摇篮[j]。中国青年研究,(6)。

[3]林木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海峡科学,(2)。

[4]李瑛。浅议两岸三地学生发展及大学生事务比较研究。陕西教育,(6)。

作者简介:林木明(1967-),男,福建福清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