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研究性论文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大全9篇)

时间:2023-09-25 20:07:37 作者:雨中梧 研究性论文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大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对于初中学生生物学习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有着极为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努力,在确保自身生物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全面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正确认识自然科学、理解生命、理解生物学的外延和内涵,形成受益终身的认知能力和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新课标;核心素养;优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其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再次站在了新的定位高度。新课标背景下的核心素养拓展,正在由以前的会学向现在的会做迁移,由以前的掌握向现在的能用深化。这就对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认知要求。

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依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应该将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活动重要载体。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长期以来,由于受自身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发展还不够完善,其实验技能也非常匮乏,但出于好奇心的作用,使得初中学生极易在新鲜感的驱使下参与生物实验。生物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帮助学生认知实验意义以及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实验兴趣,并借助兴趣的引领,让学生真正形成热爱生物实验的良好情感意愿。

生物实验的关键是观察和操作,尤其是观察习惯的培养,对于实验质量的保证是特别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科学观察,明确观察的目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种子的萌发”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有实验素材,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蚕豆的萌发情况进行观察,从吸水后形态的变化;到幼根发育的过程;再到子叶的生长;最后发育成茎和叶的整个过程的观察,理解细致观察对生物实验的意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关注生物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生物实验操作的能力直接决定着生物实验的成败,影响着生物实验效果的变化。由于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多数以最基本的操作为主,一旦操作不当,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严谨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真正地在实验课中行动起来,积极地克服内心的恐慌。在实验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仪器和标本的过程中,操作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应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生物学知识,形成清晰明了的知识脉络和框架体系,从更高、更全局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真。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核心素养。初中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是建立在学生能够积极地获取生物知识,充分利用生物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物问题自主探究意识。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通过提出问题、假定结果、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方式,借助探究式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应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价值观。例如,在开展“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就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假设,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明确实验的步骤、意图,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答案,培养探究能力。

总之,通过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帮助学生提升其核心素养,是全新教育发展背景下每个初中生物教师的主要责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应该高点定位,不懈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主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通力协作下,促进初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全面提升初中学生学习发展方面的综合素质。

[1]王海娟.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研究初中生物工程实验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朱佳.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与提高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研究性论文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az+bz=ez(a、b、e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我们以三角形的三条边组成三个正方形,通过割补移位,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第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形式,制作一幅投影片,用来配合勾股定理的推导,对教学十分有益。

一、片型

抽拉旋转片

二、制作方法

1、底片。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标出三条边a、b、“。以“、b、“为稗长画三个正方形,其中“边组成的正方形用实线画出,均匀地涂上蓝色。其他两个正方形用虚线画出,不涂色彩。见图1。

图1

2、抽片(一)。取一条长胶片,长约等于底片长的一倍半,宽等于底片宽的一半。以b为边长,用实线画一个正方形,均匀涂上红色,见图2。

图2

3、抽片(二)。取一条长胶片,长等于底片长的2倍,宽等于底片的宽。以c为边长,用实线画一个正方形,在正方形内留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空白,三角形的大小与图l中的直角三角形相同,其余部分均匀涂上黄色,见图3。

图3

4、转片(一)。用胶片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大小与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相同,涂上黄色,以斜边和长直角边的交点为轴心打孔,准备装旋转铆钉,见图4。

图4

5、转片(二)。同4所述,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涂上黄色,以斜边和短直角边的交点为轴心打孔,准备装铆钉,见图5。

图5

6、将图4、图5所示的两个三角形,放在图3所示的正方形内,用铆钉分别将两个三角形固定在正方形的两个顶角上,使之能转动。注意两个三角形的黄色与正方形内黄色一致,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见图6。

图6

7、将图2所示的抽片(一)水平插入图1所示的片框内,使图2中的正方形与图l中的b边组成的虚线正方形重合,能向右抽动,见图7下部。

图7

将图6所示的抽片(二)按与底片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垂直的方向,插人图1所示的片框内,使图6中的正方形与底片。边组成的正方形重合,并能向右下方抽动,见图7。

三、使用方法

1.如图7所示,讲直龙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a、b、“,以氛b、c、为边一长的蓝色、红色、黄色三个正方形分别代表az、bz、ez。

2.向右拉动红色的正方形,向右下方拉动黄色的正方形,至图8所示的位置。说明红、黄两个正方形的位置变了,但面积大小没有变。指出黄色正方形与蓝色正方形及红色正方形有一部分已经重合,如果其他部分也完全重合,就证明面积相等了。

图8

3.将图4所示的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将图5所示的三角形顺时视旋转90。,如图9所示,会出现以。

边组成的黄色正方形,通过移位、分解、旋转后,与a边组成蓝色正方形,和与b边组成的红色正方形完全重合,从而直观的表示:a+b=c。

图9

文档为doc格式

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2008(01).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可以积累文学知识,开阔学生的眼光,还能促进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策略

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自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促进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地改善语文学习的效率,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而在最近一篇关于初中学生阅读文学习惯的调研报告中得知,有35%的初中生很少进行文学阅读,有45%的初中生偶尔阅读文学作品,只有20%的学生有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行为,是进行文学阅读的持久动力。一个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能长久的督促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表是关于文学阅读与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满分18分)的平均得分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有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高。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很多次提过:好习惯养成了,受益终生。文学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看似枯燥的阅读中,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可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对于初中生的意义是不可轻视的。

(1)以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文学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文章分类,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讲解其中的部分段落。这样学生为了全面地掌握文章的主旨,需要课下阅读较多的资料,这样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而且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苏教版教材中《背影》一文中,学生为了弄清楚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以及为什么“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如何深刻体会父爱的沉重“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如何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需要大量的阅读作者的其他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才可以了解故事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深刻体会到父亲背影的真正含义。

(2)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习惯

众所周知,网络资源中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它是文字信息、图画、视频、声音的有效组合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把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现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全方位激发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兴趣。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学阅读的爱好。

例如在苏教材《木兰诗》中,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其中的隐情“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教师可以督促学生从网络资源中了解木兰当时为什么要替父参军,以及木兰从军的坚决。因此,只要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将会有效地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的习惯。

(3)引导学生自主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文学阅读是学生内心对于外观世界知识的一种渴望,它将成为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功底。此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文教师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措施,应该让学生自主加入到文学阅读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感受文学世界的广阔、动人。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每周举办一次不限主题的文学小故事的演讲比赛,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去阅读交学作品,并充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讲述给他人听。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能力。

(4)运用好摘抄总结本,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古人曾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对文章中较好的语句进行摘抄,及时记录自己阅读之后的体会。既可以品评人物事迹、人物性情,也可以描述美景,或者也可以记录从阅读文章中体会到的一些人生哲理。例如在苏教版的《愚公移山》一文中,我们可以学到: “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都要有执着的精神,坚持心中的信念。”

总之,我们坚信“—个人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一是正确对待班级内学生差异。在常态编班下,各班级学生存在个别差异现象,部分学科学的学业成绩呈现双峰现象。分组合作学习最常采用学生能力异质分组,便是运用学生差异,使不同特质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不仅能降低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可使学生得到适性发展。这也即是所谓的尊重差异、截长补短、互惠双赢。二是提升学生参与的学习动机。传统的教学形态偏向教师单向的讲述,学生被动的接受,上课感到无聊,不敢提问,容易分心或打瞌睡,学习动机较低落。分组合作学习则改变教学的形态,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实证研究发现:学生越积极参与学习,学习的成效越好。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vygotsky潜能发展区理论主张:个体的独立表现和经由协助下的表现,两者之间的差距,代表个人的“学习潜能发展区”。所谓“协助”,其方式多元化,包括老师对于学生提供的学习框架,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以及经由搜寻学习网络资源获益等等。

(一)实质重于形式

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移动桌椅吗?若是在上课中,为了讨论,就开始移动桌椅,这样的做法是否恰当?因为别班正在上课,搬桌椅难免有声音。又或者时间上的不允许,有时上堂课耽误到下课时间,耽误搬桌椅的时间,移动桌椅是否有弹性的做法呢?在校内的某次研习,请到某初中的老师来进行翻转教室的演讲,讲者提到排座位的形式,有些班级愿意,有些班级觉得移动桌椅麻烦,但重要的是这些班级都有在进行合作学习。在今年的六月,也曾北上参访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实际听课的班级,学生也是围坐在一起或是并坐在一起,并非一定是移动桌椅排成固定的形式。考虑其他课程,有些课程并不需要移动桌椅,而且若是移动桌椅造成学生的困扰,这样对学习并无益处,因此我认为在实施活动时,四人一组或活动时间较长,超过半节的时间,会请学生们移动桌椅围在一起,但若是只有短暂的时间,未达半节时间,例如五分钟、十分钟,两两互相复习观念,可以允许学生转头,或是相邻的两人左右讨论。

(二)以座位的形式,从聊天到讨论

在实际的教学现场,很多教师可以发现,开放课堂讨论,学生们会天真以为可以讨论私人的事,而沦为聊天,对于“讨论”的界线,似乎很模糊而分不清楚。因此讨论时间的控制,并非要完整的一节,可以是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让学生们学习有效率地讨论,应专注于主题,而非离题。甚至是前述所说的座位形式,也可以帮助对讨论界线的界定,有移动位置是可以讨论主题,回到位置就不可以再无限延伸话题。

(三)应激发教师的教学热忱,使教学更为多样化

实践中,教师多会选用“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配对讨论法”及“共同学习法”等教学策略。而在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后,教师会自觉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习表现及课堂参与等面向上均有提升,在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也有提升。此外,实施分组合作学习也能增进教师的教学热忱,使教师的教学更为多样化,并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分组合作学习对于班级学习气氛有明显地改善。教师们也认为教学前的备课非常重要,课程经过重新解构、分析、审视与不断修正,使教师于教学时能呈现课程精华,也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互享讨论及学习。且通过教师社群的组成,共同备课及观课,进行专业对话,不仅使教学质量精致化,也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成长。

总体而言,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用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非常有效。

大学研究性论文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01).

研究性论文格式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大学研究性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优化德育课堂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和谐。在这种课堂和谐中,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堂变成教学各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课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探索人的身心发展的中介。

同时,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建立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实现德育任务重要保证。而“德育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关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新颖性、多变性和没有“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的灵活性,促使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不脱掉权威的“外衣”,努力主动地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捕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命题,而是虚心地与学生一道思考与探求问题的答案。即教师始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感情距离缩短。因此,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德育的参与性与自律的能动性就会提高,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实现德育任务,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创新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众多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动。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一般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对策而组织的。这种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这些道德体验不但有助于德育知识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德育问题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德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它是对德育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它更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德育教育机制,捕捉活动中所产生的“德育创新目标”、“德育创新主题”的价值,所有的活动都是一个开创性的有机体系,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德育主体不断生成。经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意识得到锻炼,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出现这种情况,则意味着大学德育创新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多年所期盼的效果,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初中生研究性小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越来越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桂林市第十六中学积极探索,利用班班通设备和校本资源来优化初中生物课堂。班班通初中生物校本资源的合理开发,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一、班班通含义及优势

二、初中生物教学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初中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既符合本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又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情况。教师利用校本资源进行教学,能够弥补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精神。

(一)利用课外探究实验,丰富校本资源。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对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生物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生物课外探究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指导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拍摄实验过程,把剪辑好的实验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学习与教学资源。例如,学生在开展课外探究实验“塑料袋装高温热食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用塑料袋煮水,观察泥鳅和金鱼在塑料水中的生活状况。得出实验结论:用塑料袋打包热食会危害身体健康。学生可以将整个探究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班班通平台供师生观看、利用。这个视频就是一个很好的校本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课本知识,合理利用这个视频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观看这个实验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也可以认识到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并养成不用塑料袋打包热食的生活习惯。桂林市第十六中学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录制了大量的课外实验视频,这些都是班班通的共享校本资源。教师授课时,就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在家也能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利用学生资源丰富校本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为生物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本身也是资源。每一位学生的“已知”“未知”“新知”都不一样,这就可以构成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带来的资源,可以拓展课堂容量。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传染病”一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种传染病,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后,教师将学生制作的ppt课件上传到班班通资源库中。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大提高,既展示了各种疾病的最新资讯,如埃博拉、禽流感、甲流等,又教会了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此时,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还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利用视频、动画丰富校本资源。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多姿多彩,形形色色。教师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可以把生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特点完整地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班通平台的flash动画,直观演示出整个尿液形成的过程,将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步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血液循环在尿液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他们在学习一些微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时,往往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有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辅助教学,就能在抽象性知识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开发、利用班班通校本资源,能弥补以往枯燥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开发初中生物校本资源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要实时更新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要共享,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不断与人分享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总而言之,班班通平台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研室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