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2-28 15:59:09 作者:笔舞

教学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编写教学计划的思路和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历史与社会教学,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活的重建,让历史与社会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矫治策略。旨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效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朱慧许颍。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因此我们的任务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见表1。

表一《在“画图”中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情感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第4期。

3、西城区小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吕品主编。

4、教育科学研究20第8期。

姓名:朱慧、许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3][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对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使农村历史与社会教育更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一件大事。本文拟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让大家共同研究、改革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的历史与社会能力,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教育水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关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问题已有许多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论点:

(1)从“特殊认识说”出发。认为其主要的问题是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素质。

(2)站在课堂教学“生命”的高度,认为其根本问题是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难以有效完成。

(3)从教学原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这些观点和研究各有特色和合理之处。对进一步研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起到了拓宽思路,丰富知识作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的经历,在结合吸纳中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方面。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

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例,在一堂课中,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学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为此,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而造成的。在历史与社会学习连续教学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

课堂教育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据笔者发现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用工作等现象。有些教师片面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

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度。

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育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表现为“学大于教”,实现知识结构的迁移。

我在几年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大多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来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性的泯灭。即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2.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译思维、轻归纳思维。

现代心理学指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在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逻辑分析而轻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历史与社会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常常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双基和分析思维训练有益,但由于教学中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研究细节,最后才将学习材料归纳为完整概念,因而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中往往处于见技不见树的状态,被老师领着走迷宫,这显然会阻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重逻辑演译轻逻辑归纳的弊端。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全面训练,损害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创造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3、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多种符号的逻辑学习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与社会现状脱节,从而使得历史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要点燃这颗火种,仅有认知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教学中有经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教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极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它的行为是极少数,对学生而言,师生交流行为基本上是一自“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学校尤其是作为基础课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多种交往中形成发展的。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体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性,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主体交往严重缺乏。根据笔者的多年调查发现,一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主要是单向的静态沟通;群体之间的动态的交往极为缺乏,每个学生只是作为单独个体在课堂中学习,班级集体很难发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与已有十分完整体及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与社会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一般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主要是适于完成认知和技能目标的系统控制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教学设计主要以“技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媒体等“物”的因素。而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和情感。与此相联系,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却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其实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和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明显缺失。

2.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情感阻隔主要是指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下不能沟通,难以融洽,不易接触的病理现象。调查表明,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能令人满意,20%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侮辱,歧视学生的严重现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20中考作文模拟题设计与构思。

【题目】。

7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了2分14秒的时间,以“致敬,抢修哥”为题,展示了武汉供电局电缆抢修班抢修工刘跃青裸身三次跳入臭水沟修电缆的过程。刘跃青爱岗敬业的忘我工作精神感动了当地众多媒体的记者。为探其工作精神的源头,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面对记者的提问,刘跃青说这是他的责任。

关于责任,你或许有过许许多多的见闻和经历,或许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请以“责任”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题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写作点拨】。

一、什么是“责任”。电缆抢修工刘跃青裸身三次跳入臭水沟抢修电缆,记者问他缘于什么?刘跃青回答:这是我的责任。刘跃青的回答使我们读懂了什么是“责任”,就是为了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工作态度。

二、为什么要尽责。从孩子的成长、同学们的进步、家庭的幸福、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角度,谈“小我”“尽责”的`动因,从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大业、人民的安康、祖国的未来等角度,谈“大我”“尽责”的动因,或写尽责会给家庭、社会、人民、祖国带来什么作用、效益、结果。

三、怎么样尽责。明确自己肩上的担子与社会、人民、祖国的关系。有理想,有良心,为完成好本职工作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忘我拼搏等都是尽责的途径。

【高分路径】。

路径a从“学生”角度谈“责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懂得自己肩上的重担,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学好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是学生的“责任”。

路径b从“老师”角度谈“责任”,“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呕心沥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这就是老师的“责任”。

路径c从“科技工作者”角度谈“责任”,(中考作文)把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全身心地投入,为人类研发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路径d从“解放军”角度谈“责任”,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苦练军事本领,提高军事素质,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族的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这是解放军的“责任”。

如写记叙文,可以通过某一方面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如写议论文,可用事理、事例去论证责任的意义、价值、作用或论证如何尽责的途径、方法等。

【构思示范】。

责任。

拾破烂的李老头将两个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要儿子们给他养老金。

法院的秦法官了解到,李老头中年丧妻,靠自己拾破烂攒钱供两个孩子读书,老大大学毕业后在市人事局工作,老二没考上,在一家摩配厂工作。老李丧失劳动力后,两个儿子曾轮流供养他一段时间,尽自己的责任。问题是李老头不顾儿子们的强烈反对找了个老伴,于是儿子们就停止了对他的赡养。其理由是:老人中年不续娶,老了才娶妻,显然是加重他们的负担。李老头也有自己的理由:中年时忙着挣钱抚养孩子尽自己的责任,没有心思找伴,老了一个人住着寂寞,况且老婆子有自己的退休金能供养她自己,并没有加重孩子的负担,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给生活费。

秦法官多次调解,希望这两兄弟能理解老人的再婚问题并尽自己的赡养之责,可他们总听不进去。最后只有开庭审理此案。双方长达四个小时的辩论没有结果,正当法官宣布强制执行判决时,没想到李老头大喊一声:“我要求儿子们一次性买断我。”

这一声“买断”惊动了所有人。老李阐明了自己的意思:他养了老大22年,老二,虽然那时生活水平低,但也有个最低生活标准。现在要求儿子也按目前最低生活标准一次性给他买断,然后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不相干了,请秦法官算算每个儿子应该给多少钱。

这时旁听的人议论开了,只听说买断工龄的,哪有儿子买断父亲的?法官和几个审判人员议论了一会儿,在电脑上算了起来:按现在市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每人每月150元计算,一年是1800元,这样老大22年应付39600元,老二19年应付34200元。

买断费刚公布,没想到会有人鼓掌。这时李老头的辩护人说:“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如果被告再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承担责任,作为律师建议有关单位让两个不孝之子下岗,也来个一次性买断。”

听了律师的话,兄弟两人慌了,他们最害怕下岗,于是违心地表了态:愿意继续供养老人。

旁听的人顿时热烈鼓掌,李老头拉着两个儿子的手哭了:“孩子……虎毒不食儿呀!我哪会买断你们?你们真的拿得出钱来,那份父子情、那份责任能买断吗?”

两个儿子也泪流满面。

[点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满了生活情趣色彩;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子女如何孝顺老人这一社会问题,虽然现实社会未必真有其事,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普遍的教育意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1.领会课标精髓。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2.挖掘资源,协调关系。随着教育职能的深化与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技能上,它要求关注实践过程与探索方法,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资源观、人生观、全球意识与环境观。地理教学作为环境资源、人口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大胆实践,这样才能推动学生长远发展。教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陈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情感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3、西城区小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吕品主编。

4、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8期。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200字)。

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事件和社会变迁,从而理解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和批判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第二段: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200字)。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授二战中的纳粹集中营时,教师的目标可以是让学生理解纳粹政治迫害的性质和影响,并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不同观点和观察史实。此外,教师还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既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包括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活动(200字)。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导讨论、组织角色扮演、使用多媒体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驱动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或观察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物和遗址,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第四段: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200字)。

评估与反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合理选择评估方式,并将其与教学目标对应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外,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和不足,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通过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关键。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及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批判思维的公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总结

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历史教育的不断发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一些心得体会,认识到了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上的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历史教育过于着重知识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然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达机会。因此,我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会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讨论和交流。例如,我可能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历史知识往往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会尽量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会寻找与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和故事,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此外,我还会将历史与当下社会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热点话题,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其核心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我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会通过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我会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这个事件,激发他们进行思辨性思维。

第四,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强化教学反馈与评价。教学反馈与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我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会精心安排一些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例如,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测验,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反馈。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最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需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因此,在我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会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计。例如,如果教材中涉及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探究性学习,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引导学生发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性和价值取向,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总结来说,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和细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贴近其实际和兴趣,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教学反馈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相结合,确保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达成。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我们才能将历史教育的价值最大化,培养出更多具有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的人才。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1.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识记《权利法案》的内容,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运作。

环节一:导入阅读一则新闻,思考:。

首相在英国政治中扮演什么角色?与议会的关系?在英国掌握大权的还是女王吗?

环节二:探究问题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起来的?(板书)。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问:为什么叫光荣革命,其实质是什么?)。

历史传统:英国早期的议会传统。

思想基础: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探究问题二: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的?(板书)。

小组讨论:对比前后两个国王的权力不同。

2.1832年议会改革:上下议院的早期组成?议会改革的原因?议会改革的结果?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政党制的发展:内阁的由来:

责任内阁的形成:(举手回答;小组讨论:梅姨上台的步骤)。

内阁与首相议会的关系:(小组讨论,逐条回答)责任内阁关系图。

(补充总结):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资产阶级政党展开激烈竞争,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

阅读历史纵横,总结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板书)(举手回答)。

思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及影响(举手回答)。

环节三:本课小结(提纲和关系图)。

环节四:课堂练习环节五:布置作业。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历史是一门让学生了解和探索过去的学科。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各种课堂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良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历史课堂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针对性设计确保有效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仅仅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我发现,针对性的设计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和促进他们获取知识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组研究项目,每个小组研究不同的国家参与战争的原因和后果。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历史事件。

第三段:创造性教学促进学生思考。

历史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经常设计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时,我组织了一个模拟战斗,让学生分别扮演英国和美国的士兵,体验真实战斗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段:多媒体辅助提升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历史课堂中,我经常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来辅助教学。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使他们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例如,在教授古代埃及文明时,我播放了一个有关法老建造金字塔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到古代埃及的壮丽建筑,激发了他们对这个时期的兴趣。

第五段:形成性评估推动学生进步。

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性评估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有效方式。我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测验、讨论和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评估方式,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我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总结。

通过对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多媒体辅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性评估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尝试更多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b汉元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b公元1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b波斯湾c里海d黑海。

拓展训练: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