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全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通用8篇)

时间:2023-10-09 10:58:01 作者:灵魂曲 2023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全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2.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四、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教学要点: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辨别和选购常见瓜果,认识综合运用感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生、熟、新鲜、采摘时间较长的西瓜各一个。其它瓜果蔬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瓜果供应商和采购商,来展示一下我们选择瓜果的本领吧!

二、瓜果交易会。

瓜果交易会的活动规则:

1、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2、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负责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3、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4、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买进,小组成员须协商进行。

5、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

6、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科学三年级教案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三年级科学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2)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1.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2.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测气温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置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置。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置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3.观测风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5.将自制简易风向标带到校园内进行观测。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4.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5.怎样预报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置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拓展活动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3)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三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流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三年级科学教案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三年级科学金鱼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金鱼》。本课属于认识生命体特征的观察课型。通过试教,我发现要让三年级学生真正地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金鱼的科学观察活动,一课时是无法完成教材p36——38的教学任务。而三年级科学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能力。因此,我决定把本课划分为二个课时,本课《观察金鱼》是《金鱼》的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体结构和具有动物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及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为主要内容。

教学中共有以下几个活动:

1、初步观察金鱼;

2、深入观察金鱼;

3、交流共享观察记录(金鱼简图)。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金鱼的形体结构,并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的形态结构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客观表达与描述的科学态度。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鱼的外形结构、身上长有什么、是怎样运动的.。

(2)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和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客观表达与描述的科学态度。

深入细致地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教师准备:课件、金鱼、金鱼缸、记录表、水彩笔、记录表封面、夹子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擦

我们还可以在以后的观察中进行修改和完善。虽然观察的是同一条鱼,但画出来的鱼却不一样,这与每个同学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的细心程度和绘画的技巧有着紧密的关系。

(四)整理与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对科学观察方法及金鱼的身体结构做回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我观察的金鱼

2.深入细致的科学观察活动。基于在试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1)课前画平日观察金鱼后的图画

(2)有目的地近距离观察一条真实的金鱼

(3)有目的地、讲方法地、深入细致地观察金鱼并做记录。

(4)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的观察记录进行交流、分享和再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组成员的观察记录的相同与不同,提出问题:“同一小组的同学画的是同一条鱼,为什么却画得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可能有不同的发现”的科学观察方法。

(5)对比课前画的金鱼和课后画的金鱼,凸显科学观察与自由观察的不同。尊重客观事实,引导学生较长时间地完成科学观察、记录与表达的观察活动。

二、教学效果及反思《金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由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多,且难度较大,所以在上课时我将教材分成了两个课时,这样降低了难度,使教学内容在40钟内有效地进行。 《观察金鱼》则是拆分后的第一个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动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金鱼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引导学生探究金鱼的外形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关系。整堂课呈现了两方面的内容:

1、观察并描述鱼的身体结构,讨论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2、在观察的基础上,围绕想研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孩子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观察和探究实验当中,但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值得好好的反思和总结。本节课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课上学生基本科学方法学生已学会,但科学的观察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观察行为。虽然我有强调要比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但是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少,而在最后小结时我也只是一带而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三个实验。观察金鱼身体结构和观察金鱼捕食这两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第三个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金鱼呼吸的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验证金鱼鱼嘴不段的吞咽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呼吸。但是设计的时候是想作为一个演示实验的。但实际操作之后,如果只是先将实验要求说明白,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最后播放课件。这样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因为先放了视频会给部分孩子造成思维定势。在验证金鱼呼吸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试验,为了达到跟好的观察效果,我已经将教材上所说的红色的食用色素改成了黑墨水,实验效果是明显了,但是实验的操作难度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一不小心水槽里的水就会变得漆黑。所以胶头滴管里黑墨水的量和挤墨水时的动作就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发现,在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