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

时间:2023-05-30 13:49:50 作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看着眼前的这份教案,很容易发现它与其他教案的不同,因为修改的痕迹特别多,也写得特别详细。的确,当知道有人来听课时,准备得会更充分。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迫使自己对课做深入的思考。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也是我在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了解到学校最里圈的跑道正好是100米,所以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走一圈,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为了知道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是1千米,我利用数步子和计时间两种方法实际走一走,从中我也体会一下1千米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此外,我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学校周围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了解它们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说明:在试上时,有孩子猜测学校到某一地方是1千米,由于我也不知道有多远,不好判断。后来有老师提醒我,可以在电子地图上量距离,这让我豁然开朗。)

上课的流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复习导入。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二、初步感知1千米。在交流和观察有关“千米”的图片时,让学生体会在计量路程或铁路、公路、河流等比较长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三、认识1千米。先了解100米有多长,再了解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估计1千米长度的方法;四、巩固练习。以书上的练习为主,补充了一些判断题。最后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整节课上得还算顺畅,只是最后有关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没有来得急介绍。

1、要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出示有关“千米”的图片时,要指导孩子去观察图中关键的信息。因为一幅图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比较多的,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提示,可以让孩子迅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2、学会引领学生的思维。在让学生猜测从学校门口出发走到哪里是1千米时,有孩子说从校门口到南京图书馆大约是1千米(实际上只有400米左右)。当时,我否定了他的猜测,再请别的孩子猜。后来几个孩子都没猜出来,最后由我揭晓了答案。其实,当第一个孩子猜完之后,可以接着他的话,继续问:“到南京图书馆大约是400米,还要往前走600米,那会到哪儿?”这样一说,会给后面猜测的同学提供了一些线索,更容易猜出来了。并且,这样问,更能激发他们去思考,他们的体会也会更深刻。

3、尽可能增加体验的过程。在介绍估计1千米的方法时,由于孩子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所以对20xx步有多长没有概念。可以在课上请一个孩子实际跨一步,估计有多长,再实际量一量。然后再让他走10步,看看有多长。经过这些活动,再去想象20xx步有多长可能会好一些。

4、多给孩子一些说的机会。当孩子说得不够好时,我总是急于帮他补充,或者干脆自己示范,其实可以再请其他孩子补充的。当补充得差不多了或出现困难时,再讲也不迟。总结之后,再请一些孩子说一说,从而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的认知需要。

5、加强对孩子的激励。在整节课中,对孩子的激励还嫌少。还要多鼓励孩子,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整节课上完,感觉自己教的痕迹比较重,因为在上课得时候,脑子里会总想着教案,希望孩子能按着自己设计得思路走下去,觉得这样上得会比较塌实。如果按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很怕自己会收不回来,或者出现无法应付的情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在这方面会做得好一些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千米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想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有的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