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调研报告论文 实地调研报告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5 19:52:15 作者:碧墨 2023年调研报告论文 实地调研报告论文(实用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地调研报告论文

——关于第二营业部开展商业门市抵押贷款的调查报告

自2004年以来,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第二营业部部针对地处城区,金融竞争环境较为激烈,贷款产品单一的这一现实问题,坚持以“适应客户需求”为中心,在金融竞争的夹缝中抢抓机遇,逐步完善贷款产品开发机制,凭借他们热诚的服务和合理的定位,大力开展商业门市抵押贷款业务,创出了独特的信贷品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第二营业部信贷员的配合下,我行信贷管理部协助办公室对该部开办该业务所处背景、开办后产生的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所处背景

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第二营业部周边商业银行鳞次栉比、竞争非常激烈,加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等因素,依靠坐门等客的营销方式,优秀的贷款载体较难寻找。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该部信贷资金投放进度和规模扩张,使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体现不明显,信贷生息资源越来越少。2003年以前,该部贷款总规模在5000—6000万元,收息在360—380万元间徘徊。但在此期间,总有一些附近居住的经营商户到该部咨询融资问题,当时这些咨询者中,大部分人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有固定资产暨商业门市,所经营或拟经营的项目发展前景较好,盈利性也较强,苦于资金不足、向商业银行借贷又因不符和贷款条件,眼看着商机溜走,心有不甘的一部分人就向民间借贷、向典当行融资,但资金融通的成本较大,得不偿失。获取了这些信息后,该部又对这些融资需求对象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结合当时市区两级管理部门提出的打造“社区银行、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结合近些年来我市房产市场稳中有升的趋势,总结出开展商业用房抵押贷款业务风险小、利润高,在些客户将是一批潜在的优良信贷载体,经与上级行沟通、批准后,该部对贷款投放对象作了及时调整,适时开办了门市房抵押贷款,给客户提供正规的融资服务,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

三、具体操作过程

该部在开办该新业务之初,就把控制和降低经营风险放在首位,根据《担保法》、《贷款通则》及上级行社制定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制定了门市房抵押业务的操作流程,并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1、做好充分的贷前调查。在选择客户上,优选项目前景较好、盈利性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的贷款投放对象,能够提供合法有效、产权明晰的有效抵押商业用房,做到两名以上信贷人员实地勘验,并针对抵押物的地理位置、环境氛围、市场价值、历史交易价格、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等综合分析确定其合理的贷款额度和抵押率,目前该部所发放的此类贷款的抵押率均控制在60%以内。

2、指定评估机构。业务开办初期,他们并没有确定指定的评估中介机构,都是客户自己找评估机构,从实践来看,其估价结果通过他们实地调查后均存在估价过高的情况。因此,该部及时做出决定,指定专门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其结果作为发放贷的参考依据。

3、严密手续及时报备。严密信贷手续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最好手段。在该部得知其他银行出现假他项权利证时,为了规避此类风险,他们对抵押物办理他项权利证时,实行全程监控办理制度,并始终坚持这一制度至今。同时坚持借款人及配偶、抵押人及财产共有人、抵押物承租人来行亲笔签字,并出具特别承诺制度。为控制意外风险,确保抵押物的安全足值,他们还与平安保险公司沈阳分公司合作,要求债务人对抵押物进行投保,并确定该部为第一受益人的风险转嫁制度。由于自然人贷款权限的问题,该部与市区两级行社请示,在征得上级同意后,采取了自行审批后,上报两级行社备案制度。

4、严把贷款审查、审批关。在做好贷前调查后,审查审批环节在堵塞漏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部做到每笔贷款均由信贷审批小组审议审批,发挥群策群力的优势,防止出现贷款的操作风险。

5、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料。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对控制和降低风险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是最后一道防范经营风险的屏障。为此,该部在该业务的档案必备资料的完善上,参照了《担保法》、信贷业务内控制度及抵押类贷款所需资料制定了完善的商业门市房抵押贷款档案目录。如该部需要依法维护债权时,完善的档案资料、翔实的书面证据将会给他们降低工作量,并给予债务人很大的压力。

6.贷后检查到位。坚持贷后检查到位,能有效监督和保证客户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能够提前预知风险,提前做出科学的决策,为实施有效的债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7.增强服务意识。作为金融服务行业,他们加强服务意识,急客户所急多,为客户着想,及时审批、及时发放贷款,为客户赢取商机,是他们最好的宣传途径。目前,该部客户中有很大部分是相互告知,而到该部建立信贷关系,并成为优良信贷载体的。

四、今后设想

由于该项业务在该部的成功开展,使该部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今年的工作中,该部将落实和贯彻区行信贷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扩大该项贷款的投放。

但从目前的形势分析也有不利因素存在,主要是利率过高不利于市场竞争,目前其他银行对该项贷款也有较强的兴趣,其中有部分银行正在办理该项业务。潜在客户分流问题不容忽视。若克服上述问题,需在稳定原有优良客户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的营销手段,加大宣传途径,走出去积极寻找优秀载体,继续延用较受客户欢迎的按季收息的做法,使信贷员减少收息精力的投入,集中精力用在贷款的投放和管理上,以弥补信贷人员少的不足。

现状调研报告论文

根据洛阳市林业局《关于开展我市核桃产业调研工作的通知》,嵩县林业局由林业局总工杨银超带队、带领产业办、林技站三名同志,分赴车村、白河、木植街、德亭、大章等乡镇、实地进行调研,现将情况简述于后:

一、嵩县核桃产业的发展现状

核桃是深受市场青睐、人民喜爱食用的优良干果、油料树种;它既有优化生态的功能,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核桃种植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销路好,效益高,管理易,多代受益的特点;也是丘陵、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核桃需求量日益增大,加快核桃种植和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业发展项目、林业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等,按照规模化、基地化发展的要求,在大章、旧县、德亭、闫庄、田湖等乡镇新建了一批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目前嵩县现有核桃万亩,其中结果树万亩,08年核桃产量1245吨,产值1743万元。核桃生产已成为我县车村、木植街、德亭、大章、旧县、闫庄等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主要发展村情况与致富典型

(一)主要发展村情况

闫庄镇闫庄村994户,4250人,发展面积342亩,户均亩;太山庙村376户,1673人,发展面积250亩,户均亩。

何村乡桥头村583户,2141人,发展面积525亩,户均亩。城关镇于沟村750户,3010人,发展285亩,户均亩;北街村427户,1750人,发展300亩,户均亩。

德亭镇梅子沟村455户,1703人,发展268亩,户均亩;上村361户,1469人,发展417亩,户均亩;下村437户,1703人,发展157亩,户均亩。

旧县镇寺上村605户,1987人,发展530亩,户均亩。大章乡闫沟村315户,1380人,发展1500亩,户均5亩。

(二)致富典型

5000余元。

2、车村镇陈楼村村主任张会果,承包土地200亩,瞄准市场,大胆投资,以每株11元的价格从北京中科院购回7000株日本新品种核桃——清香核桃,建起了良种核桃园。为加强管理,不使荒芜,前五年承包给群众每亩付100元管理费,五年结果后同承包户各50%收入分成。

3、何村乡桥头村田秋平种植核桃亩,20_年收入9000余元。

4、旧县镇上川村石现武种植核桃亩,20_年收入8000余元。

5、城关镇于沟村苏彬子种植核桃30亩,20_年收入10000余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经验

(一)思想认识上有了大的突破

“要致富,种核桃”已成为全县山区、半山区农民的共识。广大农民偿到了脱贫致富“金果子”的甜头,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各部门对多年精心培植核桃这一富民兴县的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县形成了做强做大核桃产业实惠于民的良好氛围。过去种植核桃是在荒山荒坡上,现在我县许多农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核桃树种植到耕地里,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靠山养山种果致富。_使人们认识上有了新突破,实践上有了新进展。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取得实效。

嵩县各级各部门普遍重视适宜地区、适宜地块核桃种植工作。在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本地核桃自然资源优势,分期分批嫁接改造,引进外地新品种种植,引进优质苗芽嫁接,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获得效益,初步形成了嵩县发展核桃的新格局。县委、x府把发展核桃作为镇乡、村干部年终量化考核的一个项目,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同时,在核桃主产区设立技术指导部门,专人指导。

(三)核桃种植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由于宣传力度的加大,农户自觉性增强,大部分农户已开始意识到规范种植的重要性。在核桃种植中,认真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在垦复、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环节上下了很大功夫,核桃成活率、结果数量逐年增多,种植管理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一些种植大户利用生态农业原理,农林结合,共创高效,形成了核桃生态园,取得了多种效益。

四、嵩县核桃产业存在问题:

一是名特优稀品种少。因嫁接技术难度大,成活率低,嫁接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很难,群众多采用实生繁殖。优良品种少,生长缓慢,结果晚,核桃坚果大小不匀,品质良莠不齐、效益差,直接制约着我县核桃的声誉和质量。特别没有一个核桃良种采穗圃,造成每年嫁接季节四处购买接穗,不仅降低了成活率,品种也缺乏保障。

二是管理水平落后。我县多数核桃园重栽轻管的现象相当突出,管理粗放,果品产量低而不稳,品质差,经济效益低,少数农户形成提早采收的现象。

三是病虫害严重。对核桃树的管理粗放,致使高大的树体让其自然成形,树冠内荫蔽,通风透光差,病虫害滋生蔓延。危害核桃的害虫有核桃举肢蛾、木蟟尺穫、小吉丁虫、云斑天牛等,每年造成一定的危害。

四是未形成规模和品牌。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核桃资源,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叫得响的品牌。

五是缺乏精深加工。生产的核桃大多是现收现卖,没有贮藏设备。同时因缺乏技术和资金,没有深精加工企业,只能出售原产品(果实),没有附加值。

五是科技投入不够,推广工作薄弱。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嵩县十分重视核桃科技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县财政十分困难,无力投入更多资金,致使一些障碍核桃生产的关键问题没能及时得到解决。县林站作为核桃技术推广的主要部门,连1台面包车也没有,影响了推广力度和效率。

现状调研报告论文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xxx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xxx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xxx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实地调研报告论文

摘要:在目前所见到的苗文材料之前,古代苗族是否有过文字,一直是不解之谜。最近,笔者在湖南邵阳城步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与古文献资料、民间歌谣传说中的古苗文和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的苗文字以及城步民间现仍在使用一些常用的苗文字极其相似。该石刻上的文字应该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因此,“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有待商榷。

关键词:古苗文;城步;石刻

据《续文献通考》:“苗,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多有之。”[1]134-145苗族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苗语,其次是汉语,再次是侗语和瑶语。最近,笔者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文字之间没有标点标注,其字形似篆非篆,似汉字非汉字,并且夹杂着一些不知其意的图案或符号;其中一些方块文字字形与汉字基本相似。由于时间久远,加之大部分石刻曝露于野外,表层风化十分严重。该石刻上的文字可能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

一、城步古苗文石刻的发现过程

2011年5月,城步苗族自治县在进行第3次文物普查时,在丹口镇陡冲头村发现了3方散落的古苗文石刻,这些石刻文字,形如“天书”,令人“望文生畏”,“概莫能识”。这3方石刻呈从东至西分布。第一块石刻位于山坳东面最低处的水田中,沙石质,刻面平整,为人工加工凿成,约2平方米,依山的走势有字的一面朝东竖立略上仰。由于年深日久,风雨侵蚀,许多文字已经不是很清晰了。第二方石刻位于山坳中间的台地上,沙石质,刻面平整,也有很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字迹比较清楚,约平方米。第三方石刻位于山坳西面较高处,沙石质,刻面也很平整,约平方米,有字的一面朝天且倒在溪流边,略向东倾。由于年深日久,其上面已遮盖了约30多公分厚的土层,并生长了一丛杂树,其树根盘根错节,紧紧包裹着这块大石。后来,通过清理了大石上(比较好清理的)约1平方米的面积,发现由于杂树丛枝叶茂,遮挡了风雨的侵蚀,所以大石上的字迹十分清楚。为了不破坏杂树丛和土层对石刻自然形成的保护层,当时没有冒然地对遮盖在树根和土层下的另一部分石刻进行清理。这3方石刻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考证和探索城步古苗文的存在奠定了坚信的基础。

2012年8月,笔者亲赴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这100余处摩崖石刻,覆盖面积竟达1-000余亩。摩崖石刻上的字形与前3处散落的石刻字形完全相同。只因时间久远,加之大部分曝露在野外,日晒雨淋,有部分石刻已风化,字迹难以辨认,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见图1至图3)。近来,邵阳市xxx组织省内专家对这些石刻上的文字和现存少量古苗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确认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

二、古文献资料和民间歌谣佐证了古苗文的存在

通过考究和民间走访,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古籍和民间歌谣可以印证古苗文的存在。据湘西苗族古歌《在中球水乡》和岳麓书社出版的《城步苗款》以及清代、民国的文献记载,苗族确实有自己的文字。“苗文”最早在城步横岭一带使用,到了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城步五峒四十八寨广泛流传使用。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族简史》一书指出:“在苗族史歌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2]233-250据岳麓书社出版的《城步苗款》一书记载,城步苗族世代流传的《苗款》中的“天地起源款”就记录和保留了部分城步古苗文字:“初初年间,漆空虚,上阳朝间,乱阳世界,包罗天地,先置黑地,后置明天。上出立乾坤。”[3]24-80这句苗款的意思就是在天地形成以前,也就是混沌前期,或叫天地世界开辟前的状态,天是漆黑的,什么也没有,是空虚的。那个时候,天没有日月,是个没有光的黑世界,包括天和地,都是浑浑沌沌。到后来,也就是混沌初始,日月开始萌芽,似黑不黑,似光不光的混沌时期。先有黑地,后才有明亮的天,这个时候才开始立乾坤。这段苗款中出现的“”两个苗文字,按湘西南桂北苗族地区的方言,读为“海冒”,意为漆黑,译释成汉语,就是“混沌”前的状态。苗款中出现的“”三个苗文字,苗语读为“雾麻麻”,意为有微光,译释成汉语为“混沌初始”状态。《城步苗款》xxx保留了13个古苗文方块字。如下表:

城步古籍中保留的这些苗文字,有力地印证了苗族历史上确曾有文字,并与汉字相似。1952年,邵阳市著名历史学家马少乔先生在城步蓬洞沙基参加工作时,有天傍晚在河边散步时曾发现一通苗文碑,但当时疏于收藏,在大修水利年代被当地群众作坝基石用了,从此,古苗文碑石再无处可寻。上世纪70年代,城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丁中炎同志在岩寨乡下乡,在该乡大寨村的回龙桥头,惊喜地发现了一通苗文碑,他要求当地干部群众认真加以抢救和保护。当时,已经由几名群众将这通碑抬进了大寨古楼里面存放着了,但时至今日该通碑已荡然无存、无处可寻了。这通古苗文碑可能是毁于“破四旧”,也可能是毁于“”了。

三、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古苗文字

作为苗族聚居区,城步本是“化外之地”,明以前隶属武冈、武强、武攸、靖州、临冈、时竹等州县管辖。据清《宝庆府志》、《城步县志》等史料载,明正统元年至元顺年间(公元1436—1464年),城步爆发了蒙能、李天保领导的苗民大起义。明弘治年间,城步再次爆发了李再万领导的苗民大起义。在这些声震朝廷的湘桂黔三省边境苗民大起义中,苗族义军曾广泛使用过古苗文。据《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等文献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城步再次爆发了苗族首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起义领袖为了逃避清廷的通缉、围剿,所刻制的印信、图章,所印发的文告以及往来书信、手札,均系古苗文。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就是城步苗族先民精心创造的“古苗文”。这种“古苗文”最早在城步横岭峒一带使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已在城步五峒四十八寨广泛流传使用,进而影响到湘桂黔边境的绥宁、通道、龙胜、锦屏等苗族地区,但与苗民分界居住的汉民并不认识“古苗文”,高高在上的清廷官兵更是视“古苗文”为“天书”了。

乾隆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务臣张广洒给乾隆皇帝上了一封秦折——《张广泗奏查获杨成保等人折》:“……又据岑阿定供出,韦阿春亦买有假印一颗,并据该州将抄录符纸临摹呈送到臣,臣将送到纸详细查阅,类系巫师祈禳,并无句读文义可寻,印摹似篆非篆,亦不成文,实系愚顽匪类,希图诳骗财物起见。”[4](p349-350奏折中所提“并无句读文义可寻,印摹似篆非篆,亦不成文”的文字符号即为“古苗文”。乾隆五年七月二十九日,贵州布政使陈惠荣给乾隆皇帝上奏折《杨成保捏称仙女出世惑众情形折》,上有:“其首犯黎阿兰、陆石保等,现已悬赏,责成土官严拿,尚未报获。再验其牌票,系用黄白纸朱书词语,不可解说,其旗长有尺余,每一条用红土写一十字或耳字,其印方止寸余,亦有三尖者,篆文不可识别……”-[4]359奏折中所言“用黄白纸朱书词语,不可解说……篆文不可识别”的文字符号亦即城步“古苗文”。另外,贵州总督、云南巡抚张允随、贵州提督王无党也给乾隆皇帝上奏折——《奏骆阿乔等捏造妖言售卖印符惑众折》,奏折中说:“窃臣张允随奉旨赴黔,于途次接督臣张广泗手札并抄咨内开,本年本月初三日,据署都匀府陈于中、都匀协副将王友文会禀,拿获府属平浪司地方苗人骆阿乔、杨成保、杨计留,供出为首平州司王蜡寨匪犯黎阿兰、陆石保捏造妖言,卖给印符……所散符纸、假印,亦无句读篆文……”[4]390-392这些奏折中提到的“符纸、假印,无句读篆文”的文字符号同样属“古苗文”。

直到该起义被镇压以后,清廷方才醒悟,从而认识到这种似篆非篆的文字实为城步苗民内部使用的特殊文字——苗文。在城步苗民起义被镇压后所采取的五项措施中,其中一项就是消灭苗文,以防止苗民使用这种文字再次举事。乾隆皇帝曾下旨规定:“从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如有违故,不行首报,牌内一家有犯,连坐九家,治寨长失察之罪。”(《朱折》冯光裕折,乾隆五年六月十五日)于是,朝廷对苗族居民进行逐寨逐户地全面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学习和承传使用苗文。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在清廷的残酷镇压下,城步古苗文几乎被扼杀殆尽,在湘桂黔边区慢慢消失了。

四、城步民间现仍在使用一些常用古苗文字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步一些苗族老人,仍普遍使用一些较为简易的古苗文来记工分或记数,这些常用的代表数量的古苗文字如下表:

另外,时至今日,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一些上了年纪的苗族木匠,他们在做木工时,将一些苗族古文字书写在已做好的木料上用做记号,这些古苗文字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如下表:

以上事实证明,苗族确实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通过翻阅古籍,我们发现导致苗文失传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苗族先民频繁迁徙所致;二是由于朝廷的残酷镇压。早在明朝前期城步就爆发了多次苗民起义,起义军曾广泛使用古苗文进行联系和交流,长期与朝廷抗衡。到了清乾隆年间,城步再次爆发了苗族首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民大起义。这次大起义最终被朝廷镇压下去,起义军所使用的苗文彻底被禁锢甚而消失了。

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苗文字的发现,对研究我国苗族文化、苗族的发展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地解读这些古苗文是少数民族语言学界应该着力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3]银龙.城步苗款[m].长沙:岳麓书社,2004.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m].北京:xxx出版社,1987.

现状调研报告论文

现状概况:

环境。

防灾概况:

我组所选地块位于该公园的东面,靠近芦岭路;马路对面就是小区。该地块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地势平坦,位于生态公园的外围,一旦发生灾害附近小区的居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撤离到该地块上并进行安置;如果公园内部发生火灾等险情,可以阻挡火灾向外蔓延,能够保护周边居民安全。但该地块栽植的数木多棵枯死,一旦发生火灾会使火势蔓延,造成更大损失。

防灾绿化现状:

该地块种植了海桐、龙柏、侧柏、雪松、悬铃木、广玉兰和大量的香樟树;其中海桐、香樟、广玉兰防火性能比较强;且香樟栽植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能够很好的起防火作用和防止高空物体坠落,有一定的保护阻挡作用。雪松抗旱性比较好,树体高大、枝叶较多,也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阻挡高空坠落物;降低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