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热门15篇)

时间:2023-12-28 13:46:05 作者:念青松

高中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旨在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为了方便教师备课和教学,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中教案的参考资料,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

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教学方法:

探究、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后思考问题(有关运动的话题).。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讲述机械运动.。

参考:文学家的描述:《光明日报)年10月17日第一版,作者欧阳中石“凌云戏月游银汉,转瞬翔天过太空.”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足球向前球体滚动。

雄鹰向前翅膀上下。

发现描述物体运动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

问: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我们见到了杨利伟,看到了“神舟”五号.据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

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讨论与交流](供参考)。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请同学们对质点进行小结:

生:对质点小结: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

(课堂探究)。

亲自做一做、试一试,书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质点.。

3.还有什么情况下书本可以被视为质点?什么情况下书本不能被视为质点?

参考答案:

1.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书本时,书本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2.相对桌面上方的某一定点来说,书本本身的长度(或宽度)不能忽略,并对经过该定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起决定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将书视为质点。

3.答案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景,老师进行准确恰当的点拨).说明: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

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相比甚小时,就可以看成质点。

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

答案:c。

2.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1)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

(2)对这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3)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4)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答案:(1)(3)。

3.下列情形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跳水冠军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

b.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c.奥运会冠军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

d.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

答案:c。

二、参考系。

教师可展示f1ash动画课件,动画内容描述为:

两位同学在路边看到急驰而过的一辆小汽车,大声叫喊,

“唉呀!你看他们跑得真快啊!”

车中的人对司机说:“你动了吗?”

投影教材中的图1.1—3图,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加以引导.。

生1:车中两个小孩都是静止的,他们都没动.。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选来作标准的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课堂交流](分四小组进行)。

师:下述物理过程中选择什么为参考系较恰当?

课件投影问题:

[课堂探究]。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2)静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量)大小相等。

(3)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物体即将开始相对滑动时的静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

2.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例1.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接触的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

b.受静摩擦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1高一物理组自助餐。

d.物体间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

解析: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不一定有静摩擦力,还要看它们间是否有相对滑动趋势。例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例如与倾斜的匀速运动的输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物体与输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存在,但物体并不是静止的。产生静摩擦力时只要与接触面相对静止就行了。上述的输送带如突然加速,物体就可能受到与运动方向一致的滑动摩擦力。所以a、b、c三个选项都是错的。在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因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这就是一个限度。本题目正确的选项是d。

拓展:(1)不管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都要注意与接触面的“相对性”

(2)值得注意的是,正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不一定变化,但最大静摩擦力肯定变化。

例2要使木块在水平木桌上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小些,下列措施中有效的是。

()。

a.将木块和木桌的接触面刨光滑些。

b.在木桌表面上垫一张平整的铁皮c.使木块的滑动速度增大。

d.减小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答案:本题目正确选项为ab。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c.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d.水星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最短。

[例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分析:设两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周期分别为t1、t2,且r1:r2=1: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则得出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质点》教案

静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说他静止没动,路旁的孩子赞叹他前进得真快。一个说他静止,一个说他运动,谁说的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教师演示1: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羽毛举高后释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羽毛的运动情景。

提出问题:羽毛在下落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一方面有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教师演示2:将漂亮的竹蜻蜓双手一搓,竹蜻蜓便飞到同学们中间。

提出问题:竹蜻蜓的运动跟羽毛的运动一样吗?它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合作讨论:既有向前的飞行,又有自身的转动。

结论归纳:详细描述的困难在于物体有自己的大小和形状。

讨论交流:是不是我们研究的所有问题,大小和形状都起关。

键作用而不可忽略呢?

创设情景(ppt展示)。

情景一:地球绕太阳公转(flash动画模拟)。

情景二:远洋航行的轮船,指挥部要确定它在海洋中的位置。

情景三: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

情景四:火车在从南京开往上海的途中。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比以上所看到的物体的各种运动,并作对比,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即探究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教师设疑:哪些物体可以看作质点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总结:

视野拓展: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质点与理想化模型》内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尽管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

方法指导: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训练。

二、参考系。

学生分组积极思考讨论:是因为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即观察角度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是因为观察的角度即所选参考系不同。

总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又具有相对性。因此,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另外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课堂交流:下述物理过程中选择什么为参考系较恰当?

课件展示问题:

参考答案:都可以。但描述不同。一般的说,发射时一地球为参考系,被月球捕获后,一月球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学习了参考系后,我们就能定性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军事中对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有更详细的要求。

问题:如图所示,某人从学校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m到达d处,则a、b、c、d各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学生分组讨论,可能说法较多,如b点在a点南面50m处、c在a的东南方向等。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简单表明意思的,但严格地说是不准确的。对于上述问题有下面的解决方式:可以a点为坐标原点,向东为x轴正向,向北为y轴正向,则各点坐标分别为:a(0,0)、b(0,-50m)、c(100m,-50m)、d(100m,100m)。

总结归纳:一般说来,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在坐标轴上,刻度应均匀分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质点概念的建立,能够看作质点的条件判断;参考系及坐标系的建立。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3.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知识;

2、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及其应用;难点:实验演示的操作。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引导回答)有外力作用----状态改变----速度改变----有加速度产生。

在上节课中我们还讲了: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状态越难改变。这就涉及到三个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介绍。

实验是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就利用实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f、m、a三者都是变量,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先使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弹簧秤测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那加速度呢?

a=(s2-s1)/t2。

测量加速度的方法:a=(vt-v0)/t2。

(2)设计。

在光滑的导轨上放一量小车,一端系有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砝码,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s=v0t+at2/2----s=at2/2------a=2s/t2,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取两个小车做双轨实验。当时间t相同时,有a1/a2=s1/s2。

(3)实验操作(1)。

平衡摩擦力;将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4)实验操作(2)。

将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相同的砝码。

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m一定时,f与a成正比;f一定时,m与a成反比。

3、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f=kma;注:取国际单位时,k等于1。

平衡摩擦力分析(导出)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本节小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作业第1、2、3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答案:1秒内、2秒内、第1秒内、第2秒内都是表示时间;第秒末、第2秒初都是表示时刻。

答案:都错,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3秒钟;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同一时刻。

答案:因为列车时刻表中列的数据表示的是进站及发车的时刻,而不是时间距离,因此不叫“时间表”;作息是工作和休息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某一时刻完成,作息时间表表示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距离,因此不叫作息“时刻表”。

(三)本节小结: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彼此讨论):

一、甲乙两车停在车站里,甲车上的.乘客突然看到车外的树木向西运动,从另一侧看见乙车也向西运动,但比树木慢。那么请问车外的维持秩序的交警看到甲、乙两车运动的情况是如何的?(详细说明)。

答案:甲车向东运动,乙车也向东运动但运动得比甲车慢。

二、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好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好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别离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评析:该题以诗的意境为背景,新颖新颖,很好地表现了新课标增强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

答案:12分钟是指时间;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11点32分。

(五)课外作业:

一、阅读讲义15页及17页“信息窗”二、讲义17页作业及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六)板书: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一、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时间的描述:时间和时刻。

(七)课堂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处置。

二、习题的选择。

3、学生的反映。

4、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进程: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需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成心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二、进程与方式: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育爱国注意情感四、教学重点:

一、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进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讲义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讲义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4)、参考系的肯定方式。

教学进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一、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需是和地面连在一路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需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需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大体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进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箱、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式,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成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成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若是是直线则成立一维坐标系,若是是平面上的曲线,则成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是是立体的曲线,则成立三维坐标系。成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演出的飞机的位置转变,则要成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进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肯定空间位置的方式,也是实际应历时常采用的方式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进程1:以讲义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份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窗生一路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距离指的是两个时刻的距离,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高中物理必修说课稿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共力点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牛顿第一定律。

2.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牛顿第二定律。

5.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