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音乐艺术教育培训机构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音乐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13:00:48 作者:紫衣梦 2023年音乐艺术教育培训机构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音乐教学反思(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音乐教学反思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1】

摘要:艺术硕士在我国只有七年多历史,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

从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状况和国外艺术硕士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比较中,可以较清晰的窥视我国艺术硕士教育中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一、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的出台背景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finearts,简称mfa),健全和完善了国家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层次、应用型”具体体现在“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对招生对象的原则要求是“学士学位”和“艺术创作实践经历”,而入学考试则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这种强调专业内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目前我国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结构状况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当时,我国只有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可招收音乐表演研究生,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本上都从事教师工作,真正回到舞台上从事音乐表演的极少。

“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建设一支以具备相当艺术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依据当时的情况看,整个文化系统中,音乐教育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现状

艺术硕士的诞生,打破了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只有单一文学硕士学位的缺憾。

艺术硕士在我国是一个新生儿,只有短短的五年多的历史。

在这五年当中,已经有几十多所院校陆续获得培养艺术硕士的资格。

从目前教学要求来看,有些院校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相比传统理论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不仅仅强化了技术技巧的学习,甚至理论课要求要强过前者;理论课的学分要求还要高过前者,这样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必然造成更大的压力。

至于课程设置的种类与多样性、生源差别、学术交流活动、学习与就业等等问题,尚没有系统性的经验总结与可供参考借鉴的任何权威性、开放性的资料。

这五年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交流情况,能够见诸媒体的信息,不外乎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陆续归纳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学术支持。

从这些间断性的零星报道和体会文章,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在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在有限的传播范围内起作用,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没有系统性地搜集和整理,急需将这些零散但是具有统计和理论价值的资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公共财富。

目前国内几乎见不到就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学与学习方面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学术文章和科研论文,缺乏系统的经验总结报告和经验探讨文章,没有后续的科研提供权威、全面、翔实、可靠的资料保证。

部分原因,是由于艺术硕士学位类别的起步较晚,一切尚处于摸索方向、积累经验的开端。

艺术硕士源于系统性、专业性地提高艺术专业实际表现能力的要求。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对教学现象的分析与归纳、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等方面,更加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的数据采集、分类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因为所有教学行为的个性更强,共性相对较少;教学的即兴性更强,计划性较弱;经验总结方面更困难,更加需要专业的面对面指导,艺术表现和交流的平台作用更强。

这就决定了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归纳成果方面,全面、细致科学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又涉及到数据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结果归类等等一整套系统的作业程序。

三、国外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艺术硕士在美国、英国以及原英联邦主要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得比较成熟。

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艺术设计、舞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制作等艺术创作领域。

然而在美国,mfa通常授予戏剧相关的专业。

美国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却大都不使用mfa这个称谓。

表演演奏专业和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常叫“音乐硕士masterofmusic(mm)”;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方面的研究生则授予“文学硕士masterofart”;音乐教育专业则授予“音乐教育硕士masterofmusiceducation(mme)”等等。

从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模式上看,美国的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十分成熟,影响力也最大。

这种成熟并非是僵化套路的程式化。

开放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与进步的机制性措施。

美国开放的教育体系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纳人才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科研理念。

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伊阿华大学等院校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非常完备。

师资、课程、课外专业活动、学术交流都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和交流机会。

对于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向来说,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学生的成长空间。

在相应的科学研究方面,他们往往针对非常具体的项目提出针对性极强的项目建议、可行性分析,并且给予任课教师以充分的自主决策空间,充分发挥艺术的个性。

在总结评价中,也是以学生艺术表现的个性价值作为首要条件。

这一切看似随意、以“个性”为前提的判断标准,背后是强大的资料数据分析和科研体系作为支撑,将庞大的数据量通过科学的归类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作为科学证据,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美国艺术院校协会(thecollegeartassociation,caa)和美国专业艺术和设计学院联合会(theassociationofindependentcollegesartanddesign)对于艺术硕士(mfa)设有明确、详细的规定。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以实践性、创作性为主,强调应用性,同时,也要求必要的艺术素养和理论知识。

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创作才能和表演天分。

教学计划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表演作品的广泛性,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

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力。

毕业汇报以演出和作品展示为主要考察标准,同时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文章或论文。

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

音乐专业的设置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

比如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大学之一“柏林艺术大学udk”,音乐专业分为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

音乐表演专业就是以培养表演艺术家为宗旨,针对那些准备成为职业乐团、乐队演奏员以及独奏演奏者的学生设立;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为培养教师,课程以教育理论为主;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是在以上专业基础上继续学习,已获得不同的文凭。

与艺术硕士同等学历的学习,就在表演专业的学习当中,毕业授予diplom(硕士学历)。

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也大致相似,专业设置直指培养目标。

四、艺术硕士教育应关注的问题及启示

目前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学位论文写作等理论方面,音乐艺术表演还需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他们社会最需要的艺术实践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应当更加丰富,加强校际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

教学体系尚应体现重视艺术实践的特点,与艺术人才成长规律。

艺术硕士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

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科研项目研究,这一项目具有单一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用性――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教育整理出第一份全面、细致、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资料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授课方式、课程类别、课程内容、课内外相关交流活动的建议;毕业生就业跟踪及反馈建议;如何体现艺术硕士培养的“高层次”和“实用性”。

增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为我国艺术人才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全面提升艺术技能和素质提供了新的渠道。

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伟冬.关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0(02).

〔2〕欧春生.高师院校非美术专业美术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高师舞蹈硕士人才培养模式【2】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师范类院校舞蹈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融合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感受,明确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性,为高师舞蹈人才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当代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本身也不断向更高的学术层次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各高校纷纷扩充对艺术类硕士人才的招收和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非艺术院校中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必要性

摘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课程所要求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音乐赏析》课程,是以欣赏音乐作品为核心,其教学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欣赏音乐作品,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作品。在真正进入欣赏音乐作品的课程内容之前,若能用几次课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使这一课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高为杰教授在他编写的教材《音乐名作赏析》中提到,在音乐审美系统中,音乐审美效应的实现质量,取决于作品质量、表演质量与欣赏质量这三个因素的配合关系。可以用公式e=c・p・a来表示,e指音乐审美效应的质量,c指作品质量,p指表演质量,a指欣赏质量。如果假设作品、表演和欣赏的完善质量指标为1,那么:e=1×1×1=1。审美效应也达到完善的质量。如果c,p,a三项中有一项的质量较差,审美效应的质量也将降低。举例来说,如果听众欣赏水平较差,质量指标只达到0。5,那么,e=i×1×0。5=0。5。也就是说,即使音乐作品和表演都达到完善的质量,审美效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质量。换句话说,在审美系统中,音乐欣赏者一学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曲家将心中的情感通过音符等要素表现出来,如果欣赏者一点都不了解这些音乐语言,就很有可能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音乐教学反思

为了深入了解中小学农村特岗教师最真实的教育教学现状,笔者通过主要采取访谈(对象为各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与特岗教师代表)与考察(学校环境、教师食宿环境等)的形式走访铜仁市特岗教师数量最多的4个县(思南、石阡、沿河、德江)后,在认真梳理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特岗教师教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1.职业意识淡薄。当前,农村特岗教师群体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迫于就业压力和教师编制诱惑而上岗,由于接转政策的模糊性、自身前途的不确定性、工作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性等多重原因,导致特岗教师很容易在服务期间产生徘徊心理,难以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如,少数特岗教师入职后便想以此为跳板从农村学校调往城镇学校、县城学校,甚至市里学校;部分比较优秀的特岗教师倾向于选择继续升学、考公务员或者考更有发展前景的事业编制岗位;也有个别特岗教师由于其他原因出现服务期未满而离职的现象,或许是待遇难以满足需求、学校地理位置偏僻难以适应、离家太远而思乡情切,又或者是恋爱对象身处异地难以婚配的原因,等等。面对部分特岗教师的离职与调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留任的特岗教师也在留与弃之间徘徊。基于此,特岗教师不安心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现状间接地造成了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秩序的不良影响,在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面前形成了一种缺乏责任心和不爱岗敬业的形象。

2.专业知识薄弱。大部分被访谈的学校领导都认为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难以胜任当前的学科教学任务。在与多所农村学校校长的交谈中得知,少数特岗教师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如沿河县某学校一位语文教师向校长递交的请假条中,总共22字,有5个错别字,且格式不规范,语义不通顺,校长看后难以明白其深意。又如,由于贵州地势蜿蜒,农村中小学校大多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教师数量缺口大,报考人员甚少,存在着特岗教师招聘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进而间接导致学校为特岗教师安排任教课程与其所学专业或特长相差甚远的情况发生。再如,农村中小学招聘的特岗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为非师范生,而且在大学所学专业与基础学科很不一致,如社会学、法律等,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只有高中水平,还需要多加锻造。

3.教学技能缺失。特岗教师专业和学历结构主要由师范类本科生、非师范类本科生、师范类专科生和代课教师转正构成,虽然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群体中,特岗教师以本科生居多,但由于贵州省特岗教师招聘时本科生只参加面试,不能完全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存在招聘门槛过低的.现象,难以招聘到真正的人才为农村基础教育添砖加瓦,故目前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整体偏弱,主要体现在满堂灌、照本宣科、教学进度偏差大等方面。例如,石阡县某学校的一位教师在开学后一个月内就已经上完了本学期教材的一半内容。又如,沿河县的某学校个别教师上公开课时,从网上下载课件,讲课时照本宣科,思路不连贯,语言表达不清晰,学生听完后分不清重点与难点,难以攫取课程内容的深意,等等,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4.师德师风不良。大部分被访者都提及农村特岗教师普遍存在思乡情切、随意调课、殴打学生以及穿着不得体等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损害了教师形象。例如,贵州省铜仁市各区县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山村,县级“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基本以本地生源为主,()也存在少部分外县、外市、甚至外省生源的特岗教师,为了享受尽可能长的假期,农村特岗教师在逢年过节时随意调课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有个别特岗教师出现缺旷课现象。又如,少数特岗教师在正常上课期间让学生自习而自己却拿着手机上网,完全忘却了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形象。再如,多数学校领导反映农村特岗教师殴打学生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可能学生太顽皮,可能缺乏学生管理技巧,也可能因对现状不满而莫名地发泄内心情绪,但无论什么理由,教师都应该在学校杜绝体罚学生。此外,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面前应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要用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水平引起学生的钦佩,而且还要通过仪态、仪表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二、铜仁市农村特岗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为了能够解决当前农村特岗教师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提升农村特岗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等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政府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1.政府主导:改革招聘政策,出台接转制度。

(1)改革招聘政策。当前的招聘政策已经辐射全面,面对农村中小学在岗特岗教师群体中凸显的诸多问题,为了缓解特岗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和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的现实情况,亟需政府部门认真修订招聘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在招聘流程中,建议加大考试监察力度,对所有报考人员都采取笔试(70%)+面试(30%)的形式进行统一招聘。就笔试而言,基于农村特岗教师学历结构的层次性和专业方向的多样性,而且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建议笔试内容以基础教育学段和学科分类为主,重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就面试而言,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应聘者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了使面试环节落到实处,建议采取提问和试讲的形式进行,提问主要测试应聘者的综合素养,试讲主要测试教学水平,试讲题目一定要多元化,并且在面试现场随机抽取,给予半小时的备课时间,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考察应聘者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考验应聘者的随机应变能力。此外,建议每组面试评委当中至少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骨干教师,并且不能提前公布评委名单。

(2)出台接转制度。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任者,各省(市、区)应为其及时办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手续,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正式编制、核定工资绩效、职称评定等手续,同时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负担范围,保证其与当地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为了确保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全部落实在编岗位,相关省(区、市)教育、人事、编办、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结合国家政策和特岗教师的现实需求,出台相应的人事接转方案,落实服务期满的农村特岗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等接转工作。如,对于三年服务期满后想回到自己家乡或者其它地区工作的特岗教师,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人事转移、互换制度。此外,为了吸引特岗教师继续留任,各市、县、乡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可以优先聘用聘期已满且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

2.学校管理:实施人性关怀,合理安排课程,加强继续教育。

(1)实施人性关怀。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群体中大多数教师都是豆蔻年华的大学毕业生,曾经有过惬意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有些还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父母宠爱,来到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山区工作,生活环境落差较大,内心难免失落,学校应该对这些特岗教师给予人性关怀。首先,建议设岗学校领导应该给特岗教师创造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环境,解决他们的临时住房问题,让他们感觉到温暖与踏实,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生活与教学。其次,农村特岗教师多数来自于异乡,肯定会思乡情切,而且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朋友,设岗学校需要定期举办联谊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农村生活。最后,多数特岗教师都比较年轻,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经济状况不乐观,学校可以考虑每年为特岗教师报销寒暑假回家探亲的来回车旅费,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

(2)合理安排课程。贵州省铜仁市的农村设岗学校大部分位于偏远山区,地势蜿蜒,生活交通极不便利,导致中小学校教师数量匮乏。每当特岗教师到学校报道后,学校未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就直接安排教学工作,甚至存在任教学科安排与特岗教师所学专业或特长不对口的现象。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同时引领特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成长,建议设岗学校在特岗教师正式担任主讲教师前,首先安排特岗教师担任本校骨干教师的助理,协助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然后根据骨干教师的推荐组织校领导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正式上一节课,考核形式为推门听课。最后,校领导根据考核结果来决定特岗教师的任教安排。当特岗教师考核合格后,学校要适当安排特岗教师的任教科目和课时量,尽量按照特岗教师所报学科、专业背景或特长安排任教学科,原则上不要承担一门以上的教学工作,每周不要超过10节,给他们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3.加强继续教育。大多数特岗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夯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一线实践教学经验。为了让特岗教师快速转变角色,承担教学工作,设岗学校应该实行“以优辅新”教学活动,即一名优秀教师辅导一名新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使特岗教师尽快进入教书育人的角色。当特岗教师能够基本胜任教学工作后,设岗学校需要为特岗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和学习机会,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促进其自身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的深入结合,并对当前基础教育趋势前沿方向的掌控,避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闭塞落后。特岗教师进修学习完返校后,设岗学校应该尽可能地督促其将近期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座谈会等形式强化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定期开展优质课竞赛,为特岗教师提供锻炼、交流及学习的平台。

(编辑:朱泽玲)

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探讨论文

摘要: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倡导音乐教育中各种音乐形式的兼容并蓄,但是国内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进行钢琴音乐等西方音乐多元同构的同时,却忽略了多元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基础的强调,传统音乐教育被轻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边缘化发展;要真正践行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就必须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内容、师资等方面突出民族音乐教育,推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地位合理化调整。

关键词:民族音乐;边缘化;多元文化

多元音乐教育理念是多元文化教育在音乐领域的渗透,多元音乐教育理念认为每种音乐都有自己的体裁和曲式,不同音乐中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理念。根据国外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实践,进行多元音乐教育有利于本土音乐学习者建构良好的音乐概念,并能从其他音乐中汲取更多营养。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倡导世界各地音乐在教育领域内的共生共存,且这种共生共存是以本土音乐教育主导下的和谐共生。但是在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国内音乐教育形成了以欧洲音乐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钢琴、大提琴等西方器乐成为音乐教育的主流,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可有可无,处于边缘化地位,这样的状况显然与多元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意识相悖。多元音乐教育强调音乐教育的多元同构,但是这种多元同构是在本土音乐基础上的多元化,而不是失去自我的多元化,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国内音乐教育体系中拥有相应的空间,因此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合理化自然是国内多元音乐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的边缘化现实

(一)音乐价值观失落

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音乐形态,具有独特的发声和歌唱方式,和民族生活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哈尼族哭嫁歌中,其多声部的形成是依照婚礼仪式的程序,根据不同角色的融入而形成的多声部演唱,每个声部按照婚礼角色形成了不同的音高。对于哈尼人来说,其多声部的形成并没有沿循西方音乐的和声原理来考虑音程和音节之间的连接,而是当地民众根据情感需要,根据自我感觉,进行的声腔和音韵的结合,具有非理性特征。哈尼族的多声部和西方音乐理论中的多声部原理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也大有不同,通过这种自然的代代相传的音乐感觉形成了哈尼族哭嫁歌特殊的中立音及中间调式。民族音乐这种凭感觉而歌的歌唱方式形成了民族音乐特殊的音乐模式,也形成了民族音乐特有的神韵。[1]但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并没有对这种特殊的构成模式按照特殊的评判标准,而是依照西方音乐理论来评价,用西方音乐的发声方法来衡量民族音乐的特色歌唱,以此来判断民族音乐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以钢琴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的音乐文化,两者并不属于统一价值思维体系,自然不能用西方音乐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少数民族音乐。当前这种民族音乐评判价值思维从根本上表征了本土民族音乐价值观的失落。

(二)民族音乐课程缺位

高等教育是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主要渠道,特别是随着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的解构,艺术教育的民族音乐传承意义更加突出。但是从高校民族音乐课程设置来看,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在专业教育课程内容中得到强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地方民族高校虽然把民族音乐纳入到音乐专业教育中,但是大多数民族院校对于民族音乐课程的纳入往往以当地民族音乐为主,部分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甚至没有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民族音乐的边缘化教育地位由此可见。而在大多数非民族高等艺术院校中,钢琴、大提琴等西方器乐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本科类音乐专业几乎没有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生类专业开设民族音乐课程的院校也是少之又少。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被轻视程度可见一斑。部分学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少量民族音乐课程,但是这种课程安排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民族音乐课程的少量化、单一化、选修化不同,多数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为主,不仅音乐理论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课程中所介绍的曲目也大多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钢琴更是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相较于钢琴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强势主导,少数民族音乐在国内音乐教育课程中基本是缺位的。

(三)民族音乐教育形式化

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是民族乡土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民间是少数民族音乐的土壤,因此民族音乐的`歌手大多是普通的少数民族民众,他们受到民族音乐土壤的滋养,对于民族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因此这些民族音乐歌手演唱起来的民族歌曲往往具有特殊的神韵。但是在部分院校的民族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教授者并不是对于民族音乐有深刻理解的民众,而是由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来教授,这些科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也正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因此这些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曲目的教学往往也是按照西方音乐作品,从调式、音准等方面来授课,而对于民族音乐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其中对应的情感心理并没有加以强调,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在形式上掌握了民族音乐的唱法,但是在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神韵上往往模仿不来,缺乏地方性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音乐意义来自产生它的行为,脱离了民族土壤的民族音乐教学更多的是进行一种形式上的教学,而并未真正把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态来看待。形式化使得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更多的是一种参考,而并非是音乐基础。

二、多元音乐教育理念镜鉴下民族音乐的艺术教育地位合理化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调体系,每种音乐都有特殊的价值,对于多元音乐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艺术趣味。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以民族音乐为根基的多元音乐教育理念,正是在本土音乐坚持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众多具有突出民族性格的音乐作品。为了使民族音乐得到足够重视,许多国家都把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国家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本土音乐教育体系。如印度完全以本民族音乐为主体,并培养了阿南德香卡等世界知名音乐家;英国、突尼斯等国家更是基于民族音乐基础来对其他音乐形式秉持开放态度。按照多元音乐教育理念,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不能封闭发展,要引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但是这个前提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国内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实践中的本土民族音乐基础要求必须把少数民族音乐纳入到国家音乐教育体系中,只有把钢琴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音乐在多元教育中体现合理安排,才能使多元音乐同构的音乐教育体系实至名归。另外多元化的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为国内多元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国内多元音乐教育独特的优势,因此民族音乐的艺术教育地位更加需要合理肯定。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对照下对于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地位的合理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一)突出音乐教育本土意识

民族音乐是国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国内音乐教育中,提到传统音乐教育,往往会理解为琵琶、二胡、竹笛等乐器,所展开的传统音乐教育往往也是以上述器乐为主,无形中把少数民族音乐从本土音乐中排除在外。多元音乐教育理念强调本土音乐基础,是指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国家传统音乐都需要在教育领域得到强调。要强调本土音乐教育,就需要在意识观念中把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本土音乐意识进行强化。只有从观念上厘清了这一点,在多元音乐教育强调本土音乐基础时,才能使民族音乐不至于空场。对于本土民族音乐意识的突出,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中,对本土民族音乐进行强调,这种强调一方面是指强调本土民族音乐的教育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指对本土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意义进行强调,突出本土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意义,在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本土民族音乐意识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强调时,本民族音乐自然成为西方音乐引进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对本土民族音乐意识的强化,还要在音乐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来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最后还需要从音乐教育的教学评价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引导,在音乐教育的理念、目标和评价等方面从口号到实践都对民族音乐进行强调时,自然会引起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使其在思想上对民族音乐的固有观念得到改观。

(二)扩大民族音乐教材比例

教材是音乐教育展开的依据。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内容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反之,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便很难为学习者所接触。多元音乐教育强调本土音乐的教育,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形成合适的教材,部分展开民族音乐教育的学校往往是学校自行编纂的本土教材,这些教材内容相对于民族音乐教育需求存在一定欠缺,且这种本土教材也仅仅在少数院校存在,大多数艺术院校所使用的都是通用教材。而在通用音乐教材中,对于民族音乐往往是一笔带过,少有对民族音乐的系统探讨。[2]学校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缺失使得学生难以有机会接触到民族音乐,教师自然也不会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民族音乐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强调。因此要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地位得到合理化,还需要在音乐教材方面有所调整,使民族音乐成为学校音乐教材的一部分。基于多元音乐教育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既要强调民族音乐的基础作用,也要对其他音乐形式进行包含,要使两方面得到合理兼顾,一方面,根据民族音乐教学的需要,对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比例进行规定,使民族音乐和其他音乐文化内容保持合理的比重;另一方面,音乐教材往往包含音乐理论、视唱练耳、作品欣赏等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民族音乐内容在教材中设置一定比例时,还需要使民族音乐渗透于教材的各个模块,使学生在音乐教材的学习中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获得完整系统的民族音乐内容。

(三)设计民族音乐课程内容

在以上分析中指出,当前只有少数院校把民族音乐纳入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并无民族音乐课程。因此由外国学者在描述国内音乐教育时,认为国内音乐教育随处可见西方歌曲和古典曲目,一定程度上,这些外来音乐文化获得了比传统音乐更多的关注。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的缺位使得音乐专业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自然对于民族音乐的特性也无从把握。[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钢琴等其他音乐的学习,便会失去基本的音乐根系,其在音乐创新方面自然也难以坚持民族性格,钢琴音乐的民族性也就无从探起,多元音乐教育中对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性强调也就无从在音乐教育领域得到体现。要发展多元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不可忽视,只有立足于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音乐基础上的多元音乐教育才是真正的多元音乐教育。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不仅要在理念上加以强调,更要把民族音乐纳入音乐课程体系。对于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中的纳入,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第一、对民族音乐的总体状况进行介绍,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概论》等基本课程,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整体状况有所把握;第二、选择代表性的几种民族音乐进行重点学习,民族音乐种类众多,要把所有的民族音乐纳入课程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在对民族音乐课程内容设计时,可以选择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进行重点学习,民族地区的院校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加以强调,突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能。

(四)把民族音乐演唱者引进课堂

多元音乐教育理论强调本土民族音乐意识,把本土音乐教育作为多元音乐教育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观念基础,但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教育地位合理化确立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其中对于民族音乐原生演唱者的尊重,及民族音乐的原生教学也是少数民族音乐地位突出的重要表现。少数民族音乐分为多种宗教祭祀音乐、民族戏曲及各种仪式音乐等,不同音乐有不同的特点。加上民族音乐本身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学校教师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民族音乐的神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往往都是按照西方音乐作品的曲谱和调式来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原生表达。民族音乐产生于民族民间,民族民众是民族音乐的传唱者,对于民族音乐,民族民众有最为深切的感知,其对民族音乐也最有发言权。要使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也需要给予民族音乐传唱者合理的尊重。当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都是由专业教师来进行,并没有把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演唱者请进课堂,一方面影响了多样化民族音乐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民族音乐的原生表达,难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民族音乐的神韵,不利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因此要使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从边缘化走向合理化,突出民族音乐教育,把民间艺人引进到课堂中不失为一种形式上的地位表征,同时也有助于促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国军,刘向英.解析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4)

[2]兰晓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6)

[3]赵志扬.反客为主: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危机[j].中国音乐,2015,(2)

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探讨论文

【摘要】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艺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积极地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通过青少年的内心表达出来,影响着他们的情感、精神与价值观。因此,艺术教育对整合青少年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模式的发展是新世纪以来教育工作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美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功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加强探索艺术教育的特征,为艺术教育实践提供有力依据。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定位

艺术教育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艺术教育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教育内容。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心灵建设,对自己的情感与灵魂进行升华,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们远离“文化垃圾”,系统地进行情感与道德的培养;其次,艺术教育可以加强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正确理解。艺术本身的特征决定了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价值与追求等有着更真实的认识,通过学习艺术,也可以加强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生活中更加乐于探索;最后,艺术教育将德育、美育与体育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感性与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世界,教育就是对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的过程,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多种模式的教育共同发展。艺术教育的特征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艺术教育综合了很多学科的共同特点,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手工,还集合了很多艺术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教育;第二,艺术教育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以实际中的作品与艺术体验作为基础,深化艺术教育的理念,这也是传统学科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体现;第三,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以传授艺术知识为目的,其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们的整体素质,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人格魅力,加强对知识教育的探索来提高学生们的知识能力;第四,艺术教育具有全面性,是对学生们进行长时间的艺术熏陶,不只是在教育阶段影响着学生,而是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始终。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定位

艺术教育指的是包括课程教学与艺术活动的多个方面,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两个方面。艺术教育能够开发学生们的内在创造潜能,通过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加强教育,科学与艺术是相伴而行的,科学的产生离不开艺术的创造,这也是智慧与情感的共同结合。审美教育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创造性,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美感,这也是审美创造开发潜能的表现。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践成果来看,加强学生们的艺术教育的意义表现为:第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艺术实践中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艺术与审美能力;第二,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观察一些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第三,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优秀文化。

三、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艺术教育课程中更加应该突出审美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教育改革,但是美育一直没有得到加强,这也是由于认识不足所引起的。学校在教育时各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内涵,增强美育的教学途径,才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来看,提高美育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形式上作出创新,从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开展艺术教育还需要加大审美教育的实施力度,教师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平时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于美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穿着与言行,设计具有美学价值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总结

美学是抽象的内在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把艺术教育渗透在素质教育中,能够加强各个学科教育与审美的结合,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现代化教学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涵,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创造性,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对开发创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实践情况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艺术教育,并探索发现学生的潜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