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6-29 11:25:31 作者:曹czj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6篇)篇一

看完《插班生林可树》后,我的脑海里就跳出了这句话:教育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林可树行为偏差的造成,是因为有一个不懂教育的母亲(家庭)。在教育方面是个门外汉,也可以说是个无心人。林可树对学习的厌倦,更是因为镇小老师的放弃,身在教育之门,却没有教育之心,也是无心人。

幸运的是,林可树碰到了一个教育有心之人:杨聪老师。他细细观察林可树的一举一动,深刻探究造成林可树厌学、冲动、好斗的原因与根本,有的放矢地去引导与纠正林可树的偏差行为与习惯,努力培养林可数的自尊心与上进心。终于有一天,林可树的脸上也绽开了阳光般的微笑,期待与老师的再次相见。那久违的笑容,那真心的召唤,是对杨老师最好的犒赏,也是对这个有心教育事业的教师又一次肯定。

我最心动于杨老师在文章最后的几句话:我曾经也是学生,也渴望着老师的沟通、理解、鼓励、宽容和赏识……教育,就是让把我曾经需要的给学生!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愿意和学生换位思考。让自己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症结,然后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让林可树在心理上接纳老师,愿意和老师沟通,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一点点地改变自己固化的行为。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如此用心地记录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跟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和林可树互动起来,热乎起来,最终感化了已然自卑的林可树,让这个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学校的美好,学习的美好,享受到久违的成功与喜悦。

……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6篇)篇二

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要求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当前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实际上,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目前在对待学生差异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承认学生的差异,怕承认了差异会使教师放弃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一种是夸大学生的差异,把学习好的看作是天资聪明,将来有所造就,把学习不好的看做是天生笨蛋,是朽木不可雕也。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呢?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为了因材施教,孔子平时对其弟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其弟子柴也遇,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其意思说高柴不诚实,曾参天性钝拙,颛孙师偏激,伸由则粗鲁。这就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个性差异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其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的差异、环境影响的差异、个性特点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等等。面对以上的种种差异,特级教师马芯兰对教学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评价思路(保底是指保证学生人人达到一个基本要求:不封顶是指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励冒尖允许落后。

以上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教师应视学生的差异为正常,不能强求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同样的成功,企图让所有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现实的。

其次要树立主体教育的思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还要看学生学的怎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怎样教。叶圣陶曾说过,他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是最高艺术欣赏,而认为,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看教师表演的怎么样,这是当前评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评课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弊端有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长教师上假课花架子课,搞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二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切实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的指导作用的体现应该是间接的、潜在的,而不是直接的、明显的。

另外,要树立情感教育的思想。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致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只看重认知过程,放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觉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地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6篇)篇三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

这本书中搜集了许许多多的德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那么感人,那么引人入胜。其中,我最喜欢的有《高尚的行为》、《爱国少年》、《可爱的祖国》、《要知感恩》等故事。

这本书就像我的良师益友一样,时时刻刻在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以前,当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还小,不能做家务,自从读了《爱的教育》中的《分忧》这个故事,早上我自己叠被子,晚上我自己洗袜子,有时还帮妈妈扫地洗碗,是为了让妈妈轻快一些。

由我自己,我还想到了我们的国家。20__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地震,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公路中段,解放军叔叔不顾塌方的险情,克服没有公路的困难,一路急行军到现场采取救援,全国人民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我们学校也给灾区捐了钱。

爱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拿到《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爱不释手想一口气读完。虽然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看这本书,可内心的感受还是一样激动。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每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可爱的恩利科、高尚的代洛西、坚持正义的卡隆、我们的好校长……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浓浓的爱意。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陪护“爸爸”》,当可爱的西西洛得知自己的爸爸还活着,而躺在病床上的是一位孤独老人的时候,西西洛选择留下来照顾老人直到他去世,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妈妈让我说说爱是什么?我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是感觉一个人只要有了一颗无私的爱心,就会是一个拥有一切高尚品质的人。小主人恩利科虽然只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他在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下成了一个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让爱成为一种力量,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6篇)篇四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一系列有关建构主义研讨的论文集。建构主义研究领域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1990年1月17日至4月13日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研讨会上出现了六种似乎是核心的建构主义新范式,它们是: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为了让各种不一样观点得到充分的讨论并就异同的学者共同体中达成共识,斯特费教授经过争取额外资金于1992年2月19-23日,又召开了题为《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这本书就是当时的一些观点的汇总。书本一方面向我们勾画出了建构主义不一样范式的构成渊源、特点、特长以及他们对不一样学科领域的影响和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们描绘了建构主义各个范式间的网络关系。

20世纪上半世纪,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当中占主导地位。在行为主义眼中,知识只是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表现。他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以及巨大的主动性。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刺激—反应”论,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任务只需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理解者。所以,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阅读。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占据着教育理论的舞台。在行为主义者眼中,知识是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这种知识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心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学习是反映的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观。根据这一学习观,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就像物品一样是能够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所以,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的阅读。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者是在个体的学习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给我们国内的教学有几点启示,启示如下:

启示一:我们应当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建构课堂教学当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构成的社会情境建构过程,创立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启示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或者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学习,学生经过主观的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相互循环渗透,内化,提升为新的知识和理解。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6篇)篇五

偶然得到了这本《爱的教育》,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也是从小开始,我们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人生路上友爱,亲人的爱,师生的爱,还有爱情,哪一个不是以爱的基础来发展延续的呢看了之后,我懂得了很多,我知道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同情弱小。看了之后,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爱的教育》是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对最高境界的理解。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就好像一只动听的乐曲,一杯冲洗我心灵的清水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6篇)篇六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教师们反思。相信只要学生确实是进步了,社会会给予新教育一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