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食物链与食物网测试题 食物链教学反思(优质7篇)

时间:2023-09-25 19:50:10 作者:翰墨 2023年食物链与食物网测试题 食物链教学反思(优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食物链教学反思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新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内容。通过查阅网络上的教师课例,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比较侧重对食物链概念的生成教学,用卡片图,多媒体,图画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和重点。但是,对食物链的覆盖广度举例比较少,深入分析不足,食物链的多角度表达较少,以及对食物网的材料选择不够全面、系统,分析不够深入,没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本单元主要由“掌握食物链”与“认识食物网”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它是为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群落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作为这单元的关键知识点,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牵系到整个单元的知识生成,以及后续学习的巩固,特别是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良好品质。考虑到教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本单元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把掌握食物链作为重点,采用游戏导入,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参与其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知识传授保驾护航,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情操。通过拓展资料分析,让孩子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密切联系的,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简单的游戏中激发情趣。“这是什么地方啊?”“大草原”。“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的动植物,它们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总是想尽办法的躲避天敌的追捕。”为了让大家亲身感受大草原的生活场景,我想请5名同学扮演5种动植物,“小草,小白兔,狐狸,狼,狮子”,模仿动植物的静态和动态生活,以及表演动物寻找食物的生动过程。让学生感知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初步形成食物链的概念,以及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启示。

在认识草原上食物关系的基础上,收集各种生态环境下,生物之间食物关系例子,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菜园里,菜青虫在大口大口的吃着青菜叶子;一窝小虎崽正争抢着吃母老虎捕食来的羚羊;大猩猩正用一根小木棒升到白蚁巢穴吃白蚁;可爱的大熊猫正静静的坐在竹林吃竹子;一只乌贼为躲避章鱼的追击喷出浓黑的墨汁;一只老鹰正俯冲向一只逃命的小白兔。······”通过认识不同环境的食物关系,让学生从多层面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食物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认识食物链提供现实依据。

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分布广泛,就算是贫瘠的沙漠和戈壁,也有许多动植物。但是,它们赖以生存的依然需要食物。将例子中的食物关系用文字记录下来,利用吃与被吃的方式记录。明确记录要求,为概念形成做好导向。“以上的例子似乎离我们有点远,那我去花园里找找看,有哪些食物关系?”“在一簇花丛中,老师找到了以下动植物:一株蔷薇花,许多蚜虫,一只瓢虫,一只小鸟”。“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食物关系呢?请把它们也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学生们的统计,可以让他们学会收集信息,能用文字描述食物关系,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无意识的养成观察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习惯。把朴实的问题变得有趣味,提高孩子们的记录学习意识。

瓢虫被小鸟吃;狮子吃狼吃狐狸吃小白兔吃小草;小鸟吃瓢虫吃蚜虫吃蔷薇。”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讨论发现,我们可以用简易的箭头符号“”或其它符号表示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但箭头符号是最简便,最明显的方法。箭头表示吃什么,箭尾表示被什么吃。通过学生的统计,生成简化,会惊奇的发现原本比较繁琐的文字一下变得清晰明朗起来。自然就过渡到,“它看起来像什么呢?”“链条”。由此,我们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这时,请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同时,可以作为下一个问题的研究材料,一环扣一环。“试着比较一下这些食物链,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你的发现?”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最高级的肉食性动物结束。然而,再凶猛的肉食性动物也能被人类捕杀。“植物又是如何获得食物的呢?”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植物的获得食物(营养)的方式有别于动物,它是利用光能,靠自身合成营养物质。由此,将动植物分成两大类: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特征,总结出完整食物链与不完整食物链的区别,概括出完整食物链的特点,以此来寻找并书写完整食物链。“看看一块农田环境中的动植物,你能找到多少条食物链?”在一块农田环境中,寻找动植物种类,将它们写成完整的食物链,学生自主完成。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同种动物可以吃几种动物,同种动物也可以被不同的动物吃,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非常复杂。学生可能会把所有的食物链罗列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醒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笔连接,为他们形成食物网的概念打下伏笔。“这么多条食物链组合在一起,像什么呢?”“网”科学家把它称为食物网,又称生物群落。

生物的生命离不开营养,食物给动植物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密切,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它生物有多大影响呢?我们可以通过真实的例子分析一下:五十年代,我国农村曾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人们发现,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农民伯伯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谁给农民伯伯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重点强调食物链断了,生态平衡被破坏了)

通过分析资料,让孩子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着非常密切联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此消彼长,交替生长,这样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而人类的干预,使这种平衡遭受到破坏,许多物种因此灭绝。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食物链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以打生物牌作为贯穿课堂的一个活动。在以前打牌中我们都用“吃”这个字,这也是符合了食物链中吃于被吃的关系。在讲解完玩牌方法后,学生通过摸索玩牌可以领会到要先出草这样的植物会比较好,再以草等植物为开始排列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当然这里的食物关系肯定不止一种,这也是为下面的食物网做铺垫。学生在汇报时有不同的意见,学生会看到,原来同一种植物能被好几种动物吃,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好几种食物。由此再次排列跟一种植物有关的所有食物关系,那么食物网就出来了。

接下来是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节。我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找出在食物链中比较特殊的生物,意图是引出植物,但是在几次试教过程中,学生都会找到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那么干脆就调整思路,顶端生物的确特殊但是还有更特殊的生物,学生自然能够找到植物,但是总体感觉这样的交流不够顺畅。在听了一小徐老师的课之后,觉得她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更加到位更加顺畅,如在食物链草被牛吃牛被狮子吃中,狮子可以吃牛,牛饿了可以吃草,但是草很可怜,没有可以吃的东西,那它靠什么生存,以此得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这样更加的顺畅,衔接更加自然。

然后就是找食物链中的共同点,都是以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这句话后我立刻出现了一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食物链,对食物链必须以绿色植物开始这一点进行巩固,效果也比较好。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整体还不错,感触最深的就是在一次次试教过程中,课堂越来越顺畅的感觉,每个环节在每次课堂后都可以进一步的完善。

在这堂课的磨课过程中,经历过不少问题,比如在第一个活动中我的意图是让学生排列食物链,但是学生会排出食物网来,我从开始遏制学生进行这样的排列到后来放手让学生排,并且产生问题,以此作为下各环节的切入点,也自然多了。另外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分析的时候,我在试教中只出现了题目,让学生回答,然后再纠错,指导老师听后有点虚,所以在课件中又加入了学生反馈以及纠错的结果。效果就立竿见影了。

近段时间对好几堂课都进行了反复几次的推敲探究,这样的形式让我对课堂的掌握更加自如,对教学更加有信心!

我们的食物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2.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

(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

(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

(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2.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汇报你的发现。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一天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非常强调记录、整理,强调记录的真实性。学会确定标准进行分类,这个目标的确定也是为了使学生的活动更理性,培养科学的实证意识,在课的展开中,我安排学生先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根据记录整理小组内同学一天的食物,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法,按照已确定的标准去分类,这三个活动内容占据了整堂课的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充分记录、整理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不可能把各种食物都搬到课堂上来,除了记录、讨论、分类和汇报外没有什么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和经验介绍等,让学生专注于记录、讨论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记录、整理、分类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技能,学生会不会记录,怎么记录起来更方便,怎样整理才更清晰,按什么方法分类,这几方面可以鉴定学生科学技能的高低。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记录主张求真务实高效。记录前,小组讨论分析,怎么记,采用什么方法来记,记录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怎样解决?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困难,他们自己也都进行了讨论,解决难题,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与明确的表态。如:学生提出鸡蛋汤和牛奶是荤的还是素的?牛奶是生的还是熟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清楚荤素和生熟的区分,而我也没有提醒学生,导致学生在按荤素方法分类时,不知将鸡蛋和牛奶放在哪里。有的学生在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还有遗漏现象,整理时食物出现重叠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分类标准不明确等。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记录、分类的方法,一组一组的帮助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帮助他们处理问题。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有二:一是如何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的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一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稍做引导即可解决,我是要求学生根据三餐来记录,按每一个食物的名称来记录等。由于食物的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组的学生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小卡片上,并利用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学生能动起来,并且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卡片灵活机动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有效。这样,小卡片在这节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节省了活动准备的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

二是学生分类中遇到的困难。课前估计学生分类的标准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学生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下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标准的分类;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导入,记录一天的食物,再对自己记录的食物进行分类,再到对教师提供的食物进行分类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当各组完成分类,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

然后我就质疑:对他们的分类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我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说说其他不同的分类的方法和对他们组荤、素的分类有否错误。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火腿肠不是属于荤类,因为它里面含有面粉,面粉是素类!”

我马上追问一句:“那你说火腿肠属于荤的还是素的?”

他不假思索就说:素类。

这下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对,纷纷举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荤类,因为有火腿;有的说是素类,因为有面粉,争执不下。

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头脑风暴”的机会,干脆让他们放开说,这时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我原来的设计。

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火腿肠既不属于荤类,也不属于素类食物,而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并提醒大家找证据。

马上有学生说:“火腿肠的包装上就写了好几种配料,有火腿、盐、面粉等,的确是既有荤,又有素,属于荤素混合类食物。”正当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表示满意时,又有学生对面条产生了怀疑:老师,我还有问题,我认为面条也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是吗?”到此时,我自己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你有什么根据呢?”

“我从面条上闻到一股鸡蛋的香味!可能这种面条中含有鸡蛋!所以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其他同学能闻到吗?”

有的说闻得到,有的说闻不到,还有的说闻到了咸鱼的气味(咸鱼和面条放在一起)

“怎么办?”

“能不能也把面条的包装袋找来看看,上面有配料表的!”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把面条的包装纸扔掉了,一急,也顾不上这是一节比赛课,就让后面的同学到仪器室的垃圾桶里找找看,听课的老师必定是一脸的茫然。幸亏仪器室就在实验室后面,包装袋一找就着,那位同学匆匆忙忙地拿着包装袋跑上来,我松了一口气,马上在投影上出示了这种面条的包装袋:“一起看看有什么?”

生齐读:“有面粉、鸡蛋、香料。真的是荤素混合类实物。”

教师总结:其实在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大部分是荤素混合在一起的,比如……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区分荤类和素类的食物,然后出示一种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如青菜肉片之类的,借此认识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再回过头来评价原来的分类是否还可以再科学些,分为荤类、素类和荤素混合类。可是我的确是低估了学生,他们不仅提前发现了荤素混合类食物,而且已经会从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分析食物的成分。那么我原来的设计只得作废,“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不要被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实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记得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

作为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在确定教材中我把分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更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什么基础作用,理解整个单元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

分类是学生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确定意义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的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有二:一是如何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的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稍做引导即可解决,我是要求学生根据三餐来记录,按每一个食物的名称来记录等。由于食物的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并且整理的内容可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利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组的学生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小卡片上,并利用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学生能动起来,并且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卡片灵活机动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有效。这样,小卡片在这节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大大节省了活动准备的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学生分类中遇到的困难。课前估计学生分类的标准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学生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下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标准的分类;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在本堂课中,小卡片是一项较好的教学策略,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这一目标。它制作简便,价格便宜,操作方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并把几个重点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原来的记录纸是分散的,汇报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天的食物,用双面胶粘起来,这样汇报时就可以较方便也完整了。

2、在让学生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布置食物的,顾客是怎样通过超市里的提示进行购物的。

3、在第一组起来汇报后,原来设计是让其他组根据他们自己的食物进行再次分类,这样由于食物的五花八门,再加上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类,对食物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很难对照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设想把第一组的食物作为再次分类的原材料,这样通过移动小卡片更便于讨论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也能节省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