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飞到宇宙教案(精选19篇)

时间:2024-05-09 23:32:04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宇

子问题7: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在本文找出有关句子,简要分析。

子问题8:如何写解说词呢,写解说词又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三、课文小结。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解说词也属于说明文的文体范畴。

学习要注意其特点: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关键,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文介绍了宇宙的基础知识。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有无尽的遐想,也有无尽的思考和探索;本文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学习课文,要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到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字海洋。

(1)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2)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3)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宇宙花教案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星姐姐一起在太空城前留影。

4、听音乐坐飞船回到地球,和星姐姐再见,结束活动。

宇宙的教案美术课宇宙教案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学生能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文档为doc格式。

宇宙花教案

宇宙探索》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魔幻的星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xx年版。

阅读宇宙》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版。

奇妙的地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奇妙的航天》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宇宙之迷与探解》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从宇宙到生命》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年版。

《宇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四单元)。

四单元 无限宇宙。

15 天上有条“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3.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4、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5、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3.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6.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

16 艰辛的探索。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

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

2、学生: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  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导入。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人们对宇宙探索的艰辛的历程。(板书课题)。

2.了解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情况”的了解。

(1)谈话:大家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情况。

3、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1)小组内汇报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2)组长做好纪录,相同的归纳在一起。凡搜集两条的就可得一个优,以此类推,看谁得的优多。

(3)组长先汇报本小组得优的情况,再汇报本小组搜集的资料。

(4)教师作好记载,注意将相同的资料归类。

(5)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说明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收获。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

(2)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分为几类?

(5)教师谈话: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资料,一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功事例,包括1961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另外的事件是xx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还有xx年10月17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并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辉煌。

另外一类是失败的例子,主要有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发生爆炸,航天员全部遇难。还有xx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降落时(6)提问:看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请同学们汇报。

(7)教师谈话:通过这段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大家认为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5、整理资料,体会收获。

(1)同学们既搜集了资料,也学习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按时间发生的顺序,也可以按其他自己觉得合理的顺序进行整理。

(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是怎样的?

(4)提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教师小结。

6、布置任务。

下一节课,我们准备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要求大家带白纸、彩色笔,铅笔、钢笔、剪刀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等。

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人类探索宇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谈话:通过学习“艰辛的探索”你有什么想法?

2.办一份小报。

(1)谈话:上次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带一些材料,利用我们搜集的资料,以“艰辛的探索”为主题办一份科技小报,下面请组长检查同学们带材料的情况。

(2)提问:怎样才能办好一份小报?

(3)小组讨论。

(4)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6)教师小结:

其次要注意排版,根据手上的资料怎样摆放美观。要搞好版面的设计。

第三粘贴,摆放好了后用胶棒将材料粘上去,材料摆放时可根据版面对材料的要求进行加工,该剪的剪,该裁的裁,最后达到美观。

第四加工,主要是对小报进行美化,可以用彩色笔等美术手段进行加工、美化。

总之,办小报就是要做到主题鲜明,有创意,版面设计新颖,构图美观。

(7)谈话:说一说你准备办一张怎样的小报。

3.学生自己办报。

(1)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2)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4.展示作品。

(1)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几张比较好的作品和几幅有特点的作品。

(2)谈话:请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先让他说一说他的设想。

(3)大家再针对这幅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再分析另外几幅作品。

5.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办小报这项活动,你有哪些感受?

(2)提问: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宇宙奥秘。

6.布置作业。

搜集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图片。

人造卫星与飞船。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提问:这段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与刚才大家的讨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6)小结。按照卫星的用途,可以将卫星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4.巩固。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体会?

5.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搜集有关卫星的邮票、图片和宇宙飞船的的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

(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

(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

(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

(5)小结。

(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

(7)谈话:观察卫星的图片。

(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

(9)小结:有关卫星的图片很多,图片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书上的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3.了解不同的卫星的不同用途。

(1)谈话:同学们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说出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教师提问: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图片,我们看到的图片为什么完全不同?

(3)学生猜测,形成假设。

可能是卫星的种类不同,或者是卫星的功能不同等等。

(4)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

(5)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6)教师小结。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书中的几幅图分别是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所拍摄的照片。

4.总结我们知道的人造卫星和用途。

(1)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道了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请大家将自己所知道的填写在课本的54页。每总结出一条,就给自己评一个“优”。看谁得的优多。

(3)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巡视。

(4)学生汇报。

(5)小结: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

5.了解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1)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宇宙飞船?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谈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

(5)看书55页,学习宇宙飞船的资料。

(6)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7)小结:

6.设计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2)谈话:把自己的设想画出来,并取一个名字。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展示作品,展示时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5)教师小结学生的设计情况。

7.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2)提问:你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哪些了解?

8、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运载火箭的资料。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

1.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打气筒。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搜集整理资料,并对其解释和说明。

3.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

4.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银河系、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谈话提出问题。

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宇宙的构成。

1.小组活动:猜想: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宇宙的构成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在活动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在组内交流,对组里的意见进行整理,并用图或文字进行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适当进行板书。特别对有不同的想法的学生要求进一步陈述理由,突出矛盾,引发后续学习的焦点。

焦点问题如:

(2)我们的太阳与银河系是什么关系?太阳在银河系的什么位置?

(3)银河系是不是整个的宇宙?人们把银河系以外的恒星集团叫什么?

3.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4.根据录像内容,解答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

5.小组活动:根据现在人们已知的情况,用卡片,按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的顺序摆出宇宙的构成图。要求在小组内先画、再摆,然后说明图的内容。

6.小组汇报:展示宇宙的构成图,并说明图的内容。

7.集体评价。

8.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认识到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与探测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人类从古到今是怎样探索宇宙秘密的。

二、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1.谈话,从古到今,人们用哪些工具和技术观察宇宙,都有哪些发现?

2.小组讨论,并作记录。

3.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记录,关注不同的意见。

5.师生小结:随着探测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

6.整理学习:按照观测工具和技术发明的顺序,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进程进行相对应的整理,并填写课本61页表格。

观测工具与技术出现认识宇宙的进程。

7.学生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8.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能找到宇宙的边吗?

9.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探测到的宇宙空间会越来越大,发现的天体会越来越多,同时了解的宇宙的秘密也会越来越多。

三、拓展学习。

1.谈话:宇宙是无限的,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哪些事?

2.小组交流,并作记录。

3.学生交流问题。

4.分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把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

四、布置作业。

以组为单位,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文章。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宇宙的边疆》教案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记录片的解说词,它节 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宇宙》被 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宇宙的边疆》教案吧!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宇宙的边疆》教案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合作探究式教学

第二课时

多媒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 富于想象 (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 (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布置作业: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

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

地球的未来

《宇宙的未来》教案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

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

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

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继续膨胀,将来也会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基本理论。

《时间简史》出版于1988年,《宇宙的未来》是斯蒂芬・霍金1991年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本文重点是谈作者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的科学预言,阅读时要准确地筛选出这些预言的观点和支撑这些观点的材料。同时,还应该体会这篇讲演在语言上的幽默特点。

[资料显示屏]。

《时间简史》出版(1988年)后,剑桥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不断有世界各地的报刊的记者要求访问霍金,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电视台工作人员不时地占用大楼,他们要为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拍一部有关他生活的记录片。在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反复讲述同一故事:霍金如何凭着自己的勇敢克服了身体的残疾成为科学的巨人和新闻媒介的英雄。一批又一批的新闻记者访问了霍金在西尔弗大街那凌乱的办公室,并和这位公众新近的英雄度过激动人心的时刻。

――《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英)。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少年版世界名人传记・霍金传》。

斯蒂芬・霍金的工作是令人惊叹的,可是有着如此伟大发现的人,却是一个身患肌萎缩症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几乎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头向前垂落。正因为这点,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尊敬。在他开始患病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于是抓紧时间,全心投入,谁也没想到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天才,但那种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是没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洪伟。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语设计。

1.可以从普通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关注导入,引出科学家对无限广阔的宇宙的关注,从而引出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这样导入意在强调科学家的责任感)。

2?可以从阅读科技论文和科技说明文的目的(了解观点,获取知识)导入,直截了当地切入本文的基本观点。(这样导入意在突出科技论文的阅读方法)。

以上两种导入都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体部分,不必分析全文结构。

二、过程设计。

1过程: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点拨、归纳。

2?方法:学生――自由讨论式,教师――点拨引导式。

3归纳: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4?体会这篇演讲词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作为一篇关于宇宙未来的演讲词,本文的大量篇幅是较为严肃的科学话题,运用了好多专业术语,容易使人感到沉闷。但是霍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许多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样一篇旨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学术演讲,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真听下去。这样的语言是很多的,例如:“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测出来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设计b。

一、导语设计。

同设计a。

二、过程设计。

1初读课文,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把握文章大意。

从标题和开头都可以看出文章要谈的是对宇宙未来的预测,初读文章就应该找出与这一预测有剐的关键词语,最重要的应该有两个:“膨胀”与“坍缩”,然后进一步找到与这两个词相剐联的其他关键词:“平均密度”和“暗物质”,即可基本把握文章大意。

2⒈细读课文,弄清这些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是: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唆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事实上,现在的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但宇宙的未来是膨胀还是坍缩,仍尚难定论。

3?抓住生动的比喻,理解作者的观点。

在阐明科学道理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些人们熟知的事例,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观点。如:“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文档为doc格式。

宇宙花教案

子问题1:在认真阅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下面问题。

(1)宇宙有边疆吗?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

(2)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子问题2:本文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子问题4: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5: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6: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子问题7: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在本文找出有关句子,简要分析。

子问题8:如何写解说词呢,写解说词又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宇宙花教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字海洋。

(1)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2)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3)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2.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宇宙花教案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宇宙花教案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第二课时。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宇宙员教案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文章结构解读。

题记:用名人名言提示主旨.

一、解说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以及宇宙的广阔。(1-6段)。

二、解说星系的组成。(7-11段)。

4.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5.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重点。

说明对象: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宇宙,目的是想读者(或观众)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

说明重点:。

1.说明宇宙的辽阔无垠的性质,例如地球到太阳之间,地球到已知的宇宙中心的距离,星系之内和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

3.第三个重点是推测。在说明宇宙之大的时候,在说明行星系组成的时候,两次推测生命或高级动物的存在。

四、文本解读。

理解下列语句。

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

2.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像。想像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像,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

4.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惟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宇宙大部分是虚空(当然不是绝对的真空),所以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固体的星球上,是非常幸运的。

5.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像,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人类对宇宙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

6.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虽然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也是伟大的。人类以知识、智慧和勇气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五、深入探究。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六、总结。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宇宙的边疆》教案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记录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宇宙》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宇宙的边疆》教案吧!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宇宙的边疆教案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合作探究式教学。

第二课时。

多媒体。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的切入点,抓住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某段落在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点?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写作的重要特点,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宇宙员教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布置作业: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

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

地球的未来。

宇宙花教案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重视动态生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的转变,在本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从感知文本中提出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最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变静态的预设为动态的生成,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过程发展个性。在本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共同释疑,课后探究,采用先问后引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宇宙花教案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宇宙员教案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记录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宇宙》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宇宙的边疆》教案吧!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第二课时。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