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上海高考改革 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新方案(大全8篇)

时间:2023-10-12 12:40:58 作者:字海 上海高考改革 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新方案(大全8篇)

意见和建议的多样性是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接下来是一些关于自我介绍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新方案

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13门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过度偏科。

2.实行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上述6门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

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信息科技科目目前仅设合格性考试。

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根据本市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综合测评并确定其合格性成绩。通过专项督导和社会监督,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和结果。

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为普通高中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改革、办出学校特色创造条件。

各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生只能参加一次。逐步探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向不同年级学生开放、提供两次及以上考试机会的可行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允许社会考生参加。

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为基础,按照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分别占15%、30%、30%、20%和5%。

(二)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客观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

2.积极稳妥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高等学校应提前公布具体使用办法,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

(三)深化统一高考考试科目改革

1.调整统一高考科目。2017年起,本市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

2.深化外语考试改革。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积累经验。

(四)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模式

1.高考成绩的构成。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2.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a、b+、b、b-、c+、c、c-、d+、d、e共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3.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科目要求。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学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学生,高等学校可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

4.改进高等学校统一录取模式。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5.改进专科高职统一招生方式。仅报考专科高职志愿的学生,只计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专科高职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五)完善和规范高等学校自主招生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统一高考以后进行。相关高校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考核情况,并参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高校要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

(六)继续深化高等学校春季考试招生改革

2015年起,将本市本科院校需要通过面试等方式考核学生能力的部分特色专业招生计划投放到春季考试招生中,设立面试(或技能测试)环节。春季考试招生范围由历届生扩大到高中应届毕业生,依据统一考试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或技能测试)情况进行录取。

(七)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和招生

1.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健全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对分开、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专科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在现有基础上,2017年起,在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高中生应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专科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为深化普职融通、改革普通高中课程创造条件。

优化“三校生”参加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机制。2018年起,专科高职院校依据“三校生”的文化素质(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评价等)和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学习记录情况等)进行录取。

2.进一步增强专科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吸引力。鼓励专科高职院校把特色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前,作为专科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在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率先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

3.改革应用本科专业招收“三校生”考试模式。2018年起,在本市高等学校应用本科专业面向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中,高等学校依据文化素质(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评价等)和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学习记录情况等)及统一考试成绩进行录取。

(八)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合理设置加分分值,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抓紧出台本市规范各类考试加分项目办法,逐步将高考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三、保障措施

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新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权威性、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此过程中,本市按照国家总体部署,进行了积极探索。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公平和多样的教育提出更高期盼。本市现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出发点,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优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功能,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2.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以考分为依据的基础上,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健全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

3.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规律,逐步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增强高等学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注重系统综合改革。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循序渐进、稳妥实施,为未来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筑牢基础、拓展空间。正确处理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做好各项教育改革的衔接配套工作。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招生与管理等关系,强化考试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三)改革目标

2014年启动本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7年整体实施。到2020年,初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上海高考改革还原

昨天是春节长假最后一天,“前途”问题成了重要关键词。全市3万多名考生和家长挤爆了“上海市11所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依法自主招生联合咨询会”的现场。这也是春节后本市举行的首场大型高考咨询会。

11院校计划招生5660人

上海今年继续扩大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的力度,昨天的咨询会现场火爆异常,吸引了3万余名考生和家长参加,很多家长都放弃了春节假期最后的一个休息日,导致现场家长的人数超过了考生人数。

咨询会上午9:00开始,很多考生和家长8:00左右就到了,到上午10:00左右,现场每个院校的咨询台前都已经到了“人满为患”的程度。考生和家长咨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及就业方向、考试形式、选拔标准等问题上。不过现场招生工作人员也表示,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比较“盲目”,并没有根据自身情况瞄准目标,而且问的都是些基本问题,缺乏针对性,这表明很多考生和家长对高招政策还不够了解。

上海有6所院校参与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录取人数3400人,今年试点院校扩大到11所,招生计划约为5660人,各院校招生专业选择面也相当广泛,其中邦德学院把00名上海招生计划全部投入自主招生。

录取后不得参加高考

今年本市11所高校将分成三组进行招生录取,a组为上海建桥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b组为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c组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考生选择报考其中一组,在同一组内填报两所学校志愿,分为第一、第二志愿;若写明愿意调剂到本组内其他学校,考生在第二志愿未被录取的情况下,能够投档到本组其他学校。而以往参加此类自主招生的考生只能填报一所学校。

据悉,11所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将于2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招生对象为具有上海市户籍和学籍的高中毕业生以及“三校”毕业生。未被上述11所院校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被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当年不得再参加高考。

上海高考改革还原

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市高考(微博)改革事件,上海高考将实施取消“综合能力测试”,还原为早前的“3+1”,即“语数外+文理可选科目”模式,这真是“一革”激起千层浪。

并不是说只有上了大学才有成就:名牌大学高材生在家操刀卖肉、叫卖糖葫芦的大有人在,就连研究生也有回乡当油漆工、种地的,相反,上不了大学的人们并不代表他们不优秀,只是不适合走高考这条路,试想我们身边没有高学历却成就事业的人很多,李想、韩寒,他们没有上大学,但是却成为世人瞩目的英雄人物和年轻人崇拜的对象。这足以说明在如今的社会中没有什么是一定的,不管你是否拥有高学历,只要想成功、肯努力、有方法,就很容易。

也并非所有人都会有李想、韩寒那样显著的成就,但是走不上独木桥的学生们是应该为自己想好奋斗和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郑州万通汽修学校汽车4s应用工程师专业的袁海波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在高考之前,他就想好了自己的路,他说:“看到现在汽车行业十分火爆,满大街的4s店,汽车维修店的,我就选定了汽车维修行业,在学校上的选择很多,在学校的选择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所以,高考的时候我就很淡定,成绩出来后我很惊讶,我的分数可以上一个不错的大专,但是我还是选择了来万通,开始我的父母并不同意,但是渐渐他们明白我的选择是没错的……”说着,他露出了调皮的的`笑容。原来,7月底即将毕业的袁海波在学校的推荐下去了中国500强企业中联重科河南亚隆工作,现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可以独挡一面。

高考只是很多成功路子的一种而已,当这条路对你来说很坎坷的时候,还是不要再跌跌撞撞的走下去,想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的梦想。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

第一,新高考改革,首先是给了孩子更多可能。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考试对每个人大都只有一次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高考的时候一紧张,就没考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高等学校的类别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用一张考卷要考这么多不同的学生,显然不是很合理。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但考试不一定很擅长。那么这样的孩子参加高考,用分数定终身,对这个学生来讲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新高考改革,首先是给了孩子更多可能。

第二,高考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新高考方案实行“3+3”模式,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将来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喜欢什么科目,都由自己来定。当然也要适当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冲动选择。

第三,高考改革学生可能面临“走班制”。

由于科目选择的不同,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可能需要适应这种方式,教室和老师只是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浙江上海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近日,浙江和上海同时公布各自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今秋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新版高考”。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试点也要为其他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两地此次的改革方案不仅涉及统一高考,还包括高职招生等招考方式。根据方案,两地统一高考总成绩均由“3+3”组成,不分文理科,外语实行一年两次考试。

不分文理科,改为“3+3”模式

上海现行统一高考是“3+1”文理分科模式,统一高考期间必考语、数、外,另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科中自选1科,总成绩600分。自2019年起,模式将变为“3+3”模式,不分文理科,取消统一自选科目考试,总分增至660分。

浙江现行高考共分3类考试科目设置模式,均文理分科,总分分别为750分、810分和550分。自2019年起,浙江统一高考总成绩满分为750分,模式也改为“3+3”,不分文理。

“多次考试科目”浙沪安排不同

上海、浙江均明确外语考试一年两考,其中一次均安排在6月。另一次,上海定在1月春季高考中进行;浙江定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第一次尝试将是2019年10月。

浙江选考和外语成绩两年有效,据浙江省教育厅负责人介绍,这是以考生参加6月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推两年时间来计算的。

浙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国务院此前要求,自2019年起,要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对此,上海2019年开始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无“本三”批次),浙江也要求从2019年起不分录取批次。

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上,国务院此前要求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而上海是仅有的两个考前填志愿的地区之一,此次方案并未涉及是否更改此事。上海市教委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上海高考本科志愿(含军事、公安类专科)仍实行考前填报志愿;浙江则规定,考生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统一高考总成绩

3+3

750分,不分文理

必考科目

外语一年两考,考试时间为

6月10月

选考科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选择3门,每年都提供2次考试机会,成绩2年有效

志愿录取

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2019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

3+3

外语一年两考,考试时间为

1月6月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生命科学物理化学

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参加相应等级性考试

2019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学生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机会。

亮点一

浙江志愿将由“专业+学校”组成

在录取改革的其他环节上,浙沪的试点规定有所不同。例如,浙江规定将实行专业平行投档,上海则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改革后,浙江考生的高考志愿将由“专业+学校”组成,而上海允许高校对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考生,再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

如何理解改革后的浙江“专业(类)”志愿?浙江省教育厅负责人介绍,考生志愿既可以是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从而让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更充分的尊重。

亮点二

上海春季高考录取考生可“二选一”

此前,有不少业内人士呼吁,让考生可以一档多投,被多所高校拟录取,从中选择一个高校入读,但实质进展不多。2019年,福建开始在该省艺术类单独提前批实行一档多投改革,后在2019年和今年,又分别首次实行高职单招录取和在艺术类本科招生中实行一档多投改革。

而此次综合改革中,上海、浙江都将探索一名考生可被多于一所高校录取的方式。

浙江将焦点放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规定考生可报多所高校,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从中选择确认一所录取高校,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考试招生。

上海则先通过春季高考实现。上海市教委官微图表显示,自2019年起的上海春季高考将面向高中应届生开放,推行一个学生可被两所学校录取的办法,考生最终选择一个学校入读。

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框架初步建立

近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考试组成员先后前往浙江、上海,就“一省一市”高考综合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调研。

专家组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浙江省和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情况。调研发现,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上海市和浙江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积极谋划和制定试点方案;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综合改革,强调系统推进,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试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调研显示,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把高考综合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保障改革落到实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框架初步建立,开始撬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经形成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同。

为切实将试点方案落到实处,两省市广泛征求意见,注重科学论证。上海市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全市68所高校和262所高中校长、17个区县分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教授和高中科目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以及主要媒体负责人和记者代表等群体的意见建议。浙江省先后召开了20余场座谈会,听取省人大、省政协相关部门领导,市、县教育局局长,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以及考试招生机构负责人等600多人的意见,确保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细化落实试点方案,两省市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上海市出台系列配套方案,涵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部分学科课程标准调整、普通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高校春季高考试点等方面。浙江省则针对高考改革,适度调整了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修订公布《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印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等文件。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确保了试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在试点改革中,两省市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改革特色。浙江省突出了适应选择性教育的招考理念。学生不但可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四类考试招生模式中自由选择,还可在统考招生中的7门选考科目中任选3门;对于外语和选考科目,学生有两次考试选择的机会。同时,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将不分录取批次,实行按专业平行投档,对高校招生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上海市改革的根本价值导向是体现公平性、增强科学性,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稳步凝练特色。一方面,探索针对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不同的考试评价方式。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试验不断深入,在综合评价和招生录取方面形成了行政权、学术权和监督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另一方面,春季高考首次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成为应用技术本科人才招生录取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坚冰,也在招考模式的深化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

在试点改革中,两省市坚持稳步推进,注重综合改革。浙江省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分步组织实施,将试点工作与综合配套改革协调起来。上海市将试点改革方案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同步联动研究。

为管控改革风险,两省市均积极强化监督机制,构建了完备的确保考试招生公平的制度体系,保障程序公平。浙江省制定了“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上海严格落实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实施招生“阳光工程”;落实招生考试安全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等。

同时,两省市高度重视对方案的培训和宣传,密切关注舆情,及时进行答疑释惑。注重培训宣传,凝聚社会共识。浙江省在方案公布后,迅速组织宣讲组,赴11个市县进行宣讲,印制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解读手册50余万份;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社会集中关注的问题组织专家在线答疑。上海通过召开系列座谈会、培训沟通会等形式,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分管市长通过电视宣讲高考改革方案,主动回应社会热点。

为保障试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为全国高考改革积累经验,专家组建议,两省市在下一步的试点改革中,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同时,增加高考改革专项投入,扶持薄弱高中和弱势群体,研判改革难题,加强跟踪研究,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上海教育考试院新高考改革要求

传统模式中,文理考生之间泾渭分明,在投档录取上相互之间并不发生联系,不会造成混乱。在新高考模式下,这一稳定格局因考生选科不同和院校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科目要求而被打破。

按照新高考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由“3+3”共6科成绩构成。所有考生的语文、数学(不分文理)、外语3科同场同卷,具有可比性;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选的3科经等级分转化后也具有可比性。目前上海和浙江两个试点省市对选考科目的等级分转化采用了同样办法,即:将当次考试的同科目考生按原始成绩高低排序,以一定比例划分出若干等级,同一等级内考生赋分相同。这种将不同科目均按相同比例划分等级,并赋予相同分值的办法,实际上是标准分转化的简单版,具有科学性,且通俗易懂。在这种办法中,默认不同科目取得相同等级的考生体现相同学习能力,解决了不同选科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从表面上看,可以合并原先的文理科两个选项,将所有考生排成同序,依次完成投档录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招生院校各专业的学习基础要求与学习发展方向不同,相当一部分专业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专业,必然要对考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选科条件。在招生院校看来,符合其专业选科要求的考生至少学习过相关科目,具有一定基础,才能成为其招生对象;而未系统学习过相关科目、不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的考生,即便院校允许其入读该专业,学生也会面临许多学习困难。

新高考改革方案尊重现实,考虑招生院校的专业发展需要,允许其提出必要的选科要求。国家高考改革文件对此项内容的表述是: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则进一步表述为: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在另一个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浙江省的相关文件中也有类似表述: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

两个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都允许高校招生专业根据需要提出1门、2门或3门的选科要求。这一规定限制了考生的报考范围。按字面理解,对于提出3门选科要求的专业来说,选考另外3科的考生将无缘报考。上海和浙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方案中都将超过1科的选科要求解读为“或”的关系,而非“和”的关系,即“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同时,两个方案都允许高校招生专业选择不设“门槛”,不提选考科目要求,即考生在报考这些院校或专业时没有选考科目限制。

但只要允许高校设置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就无法在新高考中按传统思维分院校开展投档录取。假设某所院校共有3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投10个招生计划,其中a专业提出物理科目选考要求,b专业提出物理或化学科目选考要求;c专业不提选考科目要求。那么,所有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报考该校各专业的资格如表1所示。

从数据上分析,20种选科组合的考生中,有10种具有报考a专业的资格,16种具有报考b专业的资格,全部考生都具有报考c专业的资格,具有报考该校不同专业资格的考生在所有选科组合考生中占大多数。

然而,按照传统“投档到校,由校录取”的理念,假设报考该校的高分考生全部集中报考该校c专业,且选考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或“政治+历史+生物”或“政治+地理+生物”或“历史+地理+生物”科目这四种组合,投档录取将会变成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考试招生机构按规则由高分到低分投档,投档到该校的30名考生(或按1∶1.05投档32名)全都没有物理或化学成绩,那么该校只能根据事先公布的各专业选科要求,完成c专业的10个计划(或按1∶1.05录取11人),a专业和b专业将录取不到合格考生,专业计划大大浪费。对于已投档的30(或32)名高分考生来说,虽然他们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了该校c专业,但按“高分优先”“投档到校”的规则,他们虽然被全部投档,但只有排名靠前的10(或11)名能被录取,其他考生将面临退档的情况。此时,即使允许该校调整招生计划,将所有投档考生全部收入c专业,该校a、b两个专业依然只能零录取。上述案例只是极端情况,实际招生时未必发生。但若各校都多少存在这种隐患,那么势必引发招生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