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7 10:03:41 作者:MJ笔神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教学计划参考,希望对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八年级历史个人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这些年的情况得知,科目多,特别是语数外占据时间较多,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本册共6个单元,共25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

六、教学进度。

第1周:第1单元第1—2课。

第2周:第1单元第3—4课。

第3周:第2单元第5—6课。

第4周:第2单元第7—8课。

第5周:第2单元第9课。

第6周:第3单元第10—11课。

第7周:第3单元第12—13课。

第8周:第3单元第14课。

第9周:期中测试。

第10周:第4单元第15—16课。

第11周:第4单元第17—18课。

第12周:第5单元第19—20课。

第13周:第6单元第21—22课。

第14周:第6单元第23—24课。

第15周:单元测试。

第16、17周:复习。

第18周:迎考。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随着期末学业考试的到来,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上句号。在工作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二、注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具。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幻灯、漫画、视频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四、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在完成《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

由于本单元的语言结构上个学期也有所接触,围绕教学目标,给出头疼,感冒,发烧等几幅图片,利用句型a:what’sthetroublewithshe/he?b:….a:whatshould….b:maybeshe/heshould/shouldn’t….教学单词、词组,边让学生通过谈论巩固句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谈论学校和家庭中的种种麻烦和问题。

2.为他人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提出相应的建议过程。

3.为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围绕教学目标,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先给出建议并引出新词,并且对新词进行机械操练和简单记忆并能够造句.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该部分并有较充足的语言储备时,我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出讨论性的话题,先是我说出自己的需要解决问题:我看中一款手机,需要两千多元,可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它,我应该怎么办?让大家相互帮助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说出他们在成长期间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烦恼以及困惑,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合理性建议,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又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在进行的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有的观点是老师也未曾想到的,尽管学生的英语词汇有限,但学生已在模仿的基础上试着去主动运用语言了。.在给出建议的过程中,他们都能自觉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可喜的是,许多同学超越了教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同时也使同学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以便今后更好地成长。

最后是假如你是一名学校青少年心理栏目的记者,如何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最后这一部分是一个感情的升华,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参与到其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一点。效果真的很好。

不足之处:

1、本人觉得,在这堂课上还可以采取debate这种活动方式,但我没有尝试,首先是担心学生词汇贫乏,语言组织能力差,担心不好开展活动。

2、感觉还应设立一些开放性话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无论好差,都能够学有所得。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就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历史。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围绕历史这门学科的。关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大家可能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于系统的历史知识,大家就要从今后的历史课还有大家平时的阅读来学习。

一、历史课的主要内容。

初中三年的时间,我们要学习哪些历史知识呢?

初中三年共六本历史书,分别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

高中阶段,也是讲上面的内容,只是会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更深入的去学习,当然,如果你们中间有人去大学里学习历史话,那会更加专业。

二、了解历史。

然我们要学习历史,那么,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学好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解释的详细一点,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

三、学习历史。

历史帮助我们了解人和社会,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变化以及今天的社会从何而来。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学科。

1、一个现实的回答是中考、高考要考。

历史学科是一门必修学科。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如果一门学科是学生必修的,那么人们便认为它对于学生或社会是重要的,希望这门学科学得更好,更充分些,而不愿学得较差。”历史在中考、高考都是必考科目,无论如何学生都要把它学好。

2、作为一个人你需要学习历史。

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却有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人有。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需要学习历史。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而一个歪曲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因此,要研究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

4、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史可以鉴今。

唐朝重臣魏征死去时,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人是一直很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_对历史的重视是大家都知道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总结了项羽的教训。

5、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精忠报国!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_在山城重庆的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撼天动地;这些史实告诉我们什么?坚韧不拨的毅力!宏大的人生志向!

打开历史长卷,不难发现: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颗星星,他们是永恒的星辰,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6、读史可以使人知识渊博。

我们学历史,并不是故纸堆中翻垃圾,也不是去挖古墓。对中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的学科: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作文的水平,因为众多史实可以作为论据,_不仅是军事家、思想家,还是文学家、诗人,不管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还是“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都可以看出_的史学功底。孰不知,他将线装的《资治通鉴》读了17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妙言珠语信手拈来,也就“胜似闲庭信步”了。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四、学好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同学们应当是见仁见智,这里我也不想说的太多,只是通过几个故事让大家获取一点启示。

1、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你可以请教老师,可以请教同学,但千万不要养成依赖别人的心理,最终能解决问题的还要靠你自己,成功者自救。

2、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坚信:自己是一只雄鹰,要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3、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为什么柏拉图成功了?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4、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6、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出自:中学历史教案怎么写)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学会合作,才会双赢!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黑板上的话送给大家:

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学会合作,培养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这堂课涉及到了国防知识,初二学生对军事知识有一定的爱好,又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很高。但学生掌握知识有限,理解问题往往从浅显,认识问题也不够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一旦课堂环节处理不好,问题要进行引导不好,很容易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探索教学模式,出现很多的问题与疑惑,但是这堂课用传统教学方法来处理的话,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如果大幅度“放手”,有些知识学生又不了解,课的深度提升不上去,所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推敲,我在导课时,播放了1949新中国成立时的大阅兵,和2009年建国60周年的大阅兵两段视频,进行了对比,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提纲用填空的形式出示,要求学生10分钟之内解决,因为都是很简单的'知识点,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下一环节不对答案直接分小组扮演角色海、空、导弹部队三支军队,介绍自己军队的建成与发展,解决了知识点的落实问题。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知识拓展,用图片、资料讲解武器、装备等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名词。合作题:新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进行知识提升。用模拟战场,进行知识回顾。

但我在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还要多联系现实,关注学生兴趣。用视屏导课消耗时间,视频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不如直接导入课题。课堂组织中,各组展示点评要改进,要求要明确,避免重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八年级历史课件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3.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国。

【学习要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案。

【自主预习】。

a.宗法制度b.西周分封c.当地地理特征d.古代地名。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是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业界b、地域c、信仰d、血缘。

3、周王封邦建国的过程中,被分封的主体对象是()。

a.殷商旧族b.殷商降族c.功臣d.同姓亲族。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b.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

c.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d.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特权地位。

5、西周时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西周疆域的扩大b.分封制的实行c.内服与外服制度的形成d.等级制度的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2)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

(3)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4)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经过去年一年的教学,我发现三班学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历史这一科重视不够,学生认为不是主科,课下利用时间少,虽然上学期总体成绩还行,但差生人数相对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书分七个单元,叙述我国近代时期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共22课,另设有5节活动课,每一课包括导入框,动脑筋,正文,小字,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内容。

三、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下: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侵华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3、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4、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人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6、"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7、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1,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毛泽东为什麽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13红军不怕远征难: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14难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17内战烽火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2/4。

22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本学期将采取如下措施。

1首先认真备课,上课,对于每节新授课做到收集资料一定要充分,可以从网上收集详细资料。

2需要用到课件的用课件讲课。

3加大练习量,每学完一课,每学完一单元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复习,做适量的练习题,达到巩固的目的,通过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巩固记忆的过程和阶段,4每月进行一次测试,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优生的分数进行分析,尤其是那些分数不高的优生。加大对他们的关注。

5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6教学课件中加入视频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兴趣。7加大检查力度。

8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9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10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让学生活动。四教学进度。

时间授课内容课时备注。

3/4。

4/4。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图片]提问:你去北京参观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容探究】。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师: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讨论)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生:特权: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过渡]《天津条约》的签订是否使侵略者得到满足呢?

生:英法联军的腐败无能。

师:正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生: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多媒体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师: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生: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多媒体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师: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所受侵害更大。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时间:1856—1860年。

三、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四、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五、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__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__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__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__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__,__届__全会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史料:1979年春,__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__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__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20__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__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睹了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的历史性一刻。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__同志的高瞻远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抉择,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新世纪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__)。

八年级历史教案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__”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

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课后习题。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__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a服装争奇斗艳。

b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穿解放装,千篇一律。

d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

“铁饭碗”的是()。

a持证上岗。

b毕业分配。

c就业培训。

d公开招聘。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材内容: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导入本课。

【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

【答】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场运动担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总结过度】对,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但是它兴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赋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这节课我们去深入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